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之三
  • [推荐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之三

    发表时间:2022-07-17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推荐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之三,供大家参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

    二、作家作品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了,默默无闻。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莱特》、《错误的喜剧》。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第二课时

    一、情节结构

    1、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二、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

    《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写作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2.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

    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而这些独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大段的独白往往会增强剧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这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生动的比喻

    《哈姆莱特》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剧作充满了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

    五、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读你,齿颊留香。仿佛花瓣飘落到水的唇上。

    jk251.coM小编推荐

    教案推荐: 数学的教案之三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推荐: 数学的教案之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3.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

    1、填空

    1米=( )分米 1米=( )厘米 1米=( )毫米

    2、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手套: 毛巾:(课件演示)

    提问:2.50元、3.00元各是多少钱呢?(2元5角、3元)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引入:为什么会相等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略加思考后马上提问,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重合法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必须体现它们的原先单位。

    1分米= ( )米 10厘米=( )米 100毫米=( )米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末尾添上“0”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比较0.30和0.3的大小。(用你喜欢的颜色在课本上分别表示出0.30和0.3)。

    2.出示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4)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 1.820 2.900 0.080 12.000

    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问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过渡: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3.出示例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4.90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2.现在知道刚才的标价为什么相等吗?

    五、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第一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 添上“0”

    末尾 去掉“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案推荐: 雨中接妈妈教案之三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教案推荐: 雨中接妈妈教案之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活动目标:

    1、能以情带声地演唱,注意歌曲连贯,断顿的变化。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妈妈的辛苦,增进母子亲情。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钢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挤奶》、《采茶》、《北京的金山上》。

    2、练声《小动物的叫声》、《国旗红红的哩》、《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复习乐曲旋律。

    ——教师弹奏乐曲旋律,引导幼儿回忆歌曲的名称和旋律。

    ——提问:刚刚老师弹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的名字叫《雨中接妈妈》

    2、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小朋友记不记得这首歌怎么唱的,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提醒幼儿注意唱准字音。

    3、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

    4、教师引导幼儿以情带声地演唱歌曲,并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提示幼儿注意歌曲连贯、断顿的变化。

    师:这是一首孩子关心妈妈的歌,怎样唱,才能唱出你对妈妈的爱呢?听听老师是怎么唱的?

    (2)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3遍。提示幼儿注意情绪的表达。

    5、创编歌词(1)、妈妈已经接回来了,可是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们一起去接爸爸吧!(幼

    儿跟随教师创编演唱)(2)、你还想去接谁?到哪去接?请你也把它们唱到歌曲里面吧!

    (3)将幼儿创编的歌词唱出来。

    三、结束部分。

    复习歌表演《让座》。

    教案推荐: 《翠鸟》教学反思之三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教案推荐: 《翠鸟》教学反思之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知识就是力量。”它带给人类宝贵的财富,造就了一代导师,国之栋梁……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深感责任之重。我们的劳动对象很特殊,是具有思想的幼稚生命——低年级学生。在教三年级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个“平凡”的小故事。

    今天学习二年级语文下册《翠鸟》。和以前一样,先整顿好纪律,然后就进行学习的第一步:自己预习课文,并且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很多学生都快速端起课本读了,只剩下那四五个慢的。

    接下来我问了一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一个孩子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也就仅仅这么一位学生举手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其他学生闷头不语。面对此状,心中有一股火气向上冲,心想: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还不会,肯定刚才没有好好预习,在底下偷着玩。刚想大声呵斥一下“怎么没有好好预习?”,就被一道“光束”刹住了!

    这时,四十多双亮晶晶的目光,纯真的望着或者说等待着我的批评,我心里一怔,假如我接下来真的要大发雷霆的话,必定会扼杀着群孩子门的心灵,降低他们的情绪。那么这就意味着这节课气氛将会很不愉快,当然更谈不上学生学好这堂课。于是,我抑制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说:“刚才同学们可能都沉浸在翠鸟的世界里,欣赏着美丽而又机灵的翠鸟,还没走出来。请你快快迈出来!看谁跑的快,迈的快,找出了答案!”过了约摸十秒钟,有几只稚嫩的小手在下面竖立起来。渐渐的,小手多起来了,而且高高的句过了头顶。此时,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看了看这群孩子,我立刻找了几位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见解,除了上面第一位同学的观点外,孩子们的答案更加丰富多彩了……

    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孩子们进入了语文境界,爱动脑筋了。师生间其乐融融,尤感妙哉!渐入佳境的语文教学,让我品尝到了甜头。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一节成功的课不是厉声呵斥而成的,也不是一笑了之,更不是无味的反复教育,而是先激趣后导之。

    [推荐教案] 科学教学设计之三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推荐教案] 科学教学设计之三”。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

    [推荐教案] 《松鼠》教学思考之三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推荐教案] 《松鼠》教学思考之三”。

    《松鼠》是三年级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主要介绍了松鼠的两个特点,其中涵盖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松鼠是学生熟悉但不常见的小动物,教学时利用课件当辅助手段,先出示课文内容动画配上教师范读,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松鼠,产生了学习的兴致。本文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学习松鼠的外形描写(即课文第一段);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抓住围绕中心句展开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进行仿写练习。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并让学生看着图片向同学进行介绍,激发了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学习《松鼠》第二课时时,先让学生根据课件填空复习导入,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教师先提出自学提纲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汇报。为让学生的学习线索明析,明确要求学生每一个段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第三自然段了解松鼠搭窝的顺序,并指导学生学会描写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并通过课件将“语文天地”中的仿写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第四自然段感受松鼠的聪明机灵。这样也把本单元的“金钥匙”使用得恰到好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学生学习的任务性很强,效果明显,尤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自学汇报是初步的尝试,学生较感兴趣,但是由于课前对于学生的学习意向没有做充分的摸底,导至某一段落选择学习的同学偏少,只能由大部分由老师代讲,应该改进。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由于学生之前尚未接触到抓关键词找关键句来理解课文,所以用于指导的时间较多,但是效果却不错,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训练。教学中评价这一环节虽然有关注到各种评价的结合,但还不够深入,今后一定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和课堂中的评价。朗读的指导也由于时间的关系草草结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有点遗憾。

    总之,本堂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来仿写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模仿课文中松鼠搭窝时表示顺序的词语把一件事说清楚也有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传统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上课时把朗读贯穿到课文的学习中,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推荐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之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