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竹影教学设计22的教学方案
  • 竹影教学设计22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1-08

    【www.jk251.com - 小学教学教案设计】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竹影教学设计22的教学方案》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竹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了解丰子恺及其散文作品和漫画。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风格差异。

    过程和方法:1、体会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请学生谈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对于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夏夜有意思吗?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四、拓展欣赏,感悟体会

    名家评论:

    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俞平伯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朱自清

    出示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作品,请学生以画中主人公的口吻说一说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比较丰子恺散文和漫画的相似点。

    如:大量的内容取材于儿童生活;文字简练(构图简单),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等等。

    五、深入阅读,感受绘画美

    人们常把丰子恺的作品比作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中同样融入了绘画艺术的技巧,

    例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评析:“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了美感。

    绘画艺术由光线、色彩、线条等多个因素构成,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绘画艺术美?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

    ……

    六、课堂小结

    jK251.COm精选阅读

    竹影七下18


    《竹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三、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都曾是爱玩影子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可作提示: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研读赏析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激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六)布置作业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重点和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探究过程【复习提问】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作业]课本p701、2

    数轴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数轴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

    上一篇:2.2数轴练习

    下一篇:《2.2数轴说课稿

    大小猫洞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说明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5)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6)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差半车麦秸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说明

    《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写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幽默诙谐的故事叙述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王哑巴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你不觉得好奇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王哑巴“差半车麦秸”。

    2.通读课文

    虽然文章比较长,但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人物刻画会让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全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

    3.关注文章倒叙的结构特点

    王哑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场前,课文用不少篇幅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这么想念他?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表达效果。

    4.品读鉴赏

    结合思考和练习四,品读下列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2)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3)“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5)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四、拓展活动

    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节,谈谈李自成和王哑巴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不同。

    【竹影教学设计22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