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
  •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17

    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射(reflex)人体(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第2课时1、反射弧(reflex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测定反应速度激情、质疑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相互合作实验探究(参照书p101略)表述交流归纳概念进一步明确激情、质疑自学探究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解答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①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②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指导、帮助举例: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强化认识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帮助、指导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指导、帮助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布置作业注:脑(疼)针扎手---手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手肌肉、骨骼---做出反应脊髓(缩手)可见,疼的感觉,其反射弧所经过的路径较长。所以,我们应该是先缩手,再感到疼。不过,由于先后时间相差太少,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同时进行。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神经调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教学建议初中教案精选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内容。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可以结合挂图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见本节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组成的层次有个概括的了解。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和关键,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设法讲清楚这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第一章《人的身体》中已经初步讲过,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可以先结合挂图,采取谈话的方式,复习和小结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进一步阐述两种突起的内容,然后讲述它的分布。也可以让学生边指图边说明神经元的结构,或教师边画神经元的结构图边讲行讲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边画边讲。有关神经元功能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刺激、兴奋、冲动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参见“课外读”和“参考资料”)。讲述“兴奋”时,还要注意与常用词语兴奋的含义区别开。

    神经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牵涉到整个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且名词概念多而生疏,学生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应该运用神经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下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上述的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的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置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讲述反射和反射弧时,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所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最后,可以用下面的图解来总结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别和关系;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它与感受器的组成是不一样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较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稍复杂一些的反射弧,如课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图所表示的那样,在神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也叫联络神经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膝跳反射实验是比较容易做的实验,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①被实验者的一条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并且不要触及其他任何物体,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紧张,要很放松,否则实验不能成功;②实验者在叩击膝盖下位韧带时,要先用手摸到骸骨的下沿找到要叩击的部位;③实验者叩击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击部位要准确;④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带橡皮头的小槌来叩击,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节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可以讲述本章的引言部分和本节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元;第二课时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和讲述反射和反射弧。

    人类的神经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脊髓脊神经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情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难点: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脊髓与脊神经的模型和挂图、投影图片。蛙的神经系统解剖标本或挂图。脊蛙反射实验的录象播放准备。做脊蛙反射实验的必备材料、器械、试剂等。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教材内容做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脊髓→观察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了解脊神经→脊蛙反射实验)

    引入新课:从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出发,提出神经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反射性调节活动中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经。

    主体过程:出示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结合图示介绍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经的大体分布;出示脊髓和脊神经挂图或投影照片,介绍脊髓的形态结构、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及脊神经的构成。讲解介绍时除引导学生注意直观形象的观察外,要适当配合示意性板图、板书,点明知识要点,也助于理清结构关系。(简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够实现反射。那么如果脊髓灰质充当神经中枢,脊神经分别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否能实现某些反射活动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能否说明这个问题。

    提示同学们在实验前应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征,有意地去观察一下蛙在整体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然后开始按教材指导自己完成实验。同对播放教师做脊蛙实验的录象供同学们参考。教师可个别给与必要指导。

    待基本完成实验过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实验来说明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同时板书归纳出本实验的结论:(1)去脑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仅以脊髓并通过脊神经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能够组成完整反射弧,实现某些反射活动;

    (2)损毁脊髓后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证明脊髓是该反射弧上必要结构,反射弧的健全是实现反射的先决条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质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经中枢作用,那么脊髓白质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质与脑灰质的关系又如何呢?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和受高级中枢控制的特点。

    小结:以谈话方式总结脊髓和脊神经的功能,同时板书其要点。

    课外思考题:如果要证明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功能不同——前根是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是感觉神经纤维,你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三、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

    经典初中教案脑脑神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脑的大体结构及部分脑神经的分布和主要作用;

    2.理解大脑和小脑的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成应带有理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决心。

    说明:本节是继第二节学习了脊髓与脊神经有关知识后,需要进一步认识脑和脑神经的教学内容。关于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要以认识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关系为基本目标。另外,不能忽视有关结论的事实依据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把具体、生动的客观事实,以直观方式(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呈现出来,才能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应有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视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要求。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高级机能。

    分析:理解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功能,一方面要求了解有关皮层形态位置概况,另一方面要求理解相应功能的具体表现方式。由于大脑皮层的形态辨认因沟回曲折交错而不易形成较明析的印象,而且某些中枢机能表现不易在认识上明确区分,所以使理解这些机能成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要适当、充分地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直观问题。例如,在认识大脑皮层形态特征时,除了用图像直观材料外,还要配合模型直观,并且可以在一模型上用适当颜色显示几个中枢部位,特别指示中央沟和外侧裂的形态位置请学生辨识。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地使学生了解大脑皮层表面特征,为学习有关中枢高级机能建立具体感性认识基础。另外,在观察大脑额状剖面图、认识灰质与白质分布情况时,还应着重强调白质纤维走向联系,可结合脑干模型来观察锥体交叉部位,并将脊髓传导束与脑相连的关系做概略介绍,说明上、下行纤维的交叉走向,为理解躯体运动和感觉机能的皮层对侧管理建立必要的形态结构认识基础。在介绍某些皮层中枢的功能时,可首先用言语直观或结合图像直观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述有关研究实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中枢功能的特点,也能促使学生较容易地使理解的知识具体化。

    2.重点:理解大脑皮层与小脑的生理功能。

    分析:本节的学习目标,虽然有关于脑的形态结构的认识要求,但仍要突出理解脑功能的内容。因为学习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核心问题是要认识调节的生理意义和机理,这就必须将对生理功能的要求作为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形态结构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功能的感性认识基础,也是强调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方法所必要。

    突出重点,可以采用从调节的有关生理问题出发,借形态结构对问题给予适当解释,再对生理功能做出概括性结论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考虑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动机的这种认知需要,必是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另外,也容易从具体材料的了解中发展出因果关系判断、推理的认识来,符合一般认识规律。

    比如,列举某些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例,提出“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言功能缺损呢?”然后介绍皮层中枢病变部位与语言功能障碍的对应关系,再概括指出,语言中枢皮层机能定位的有关结论。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脑的纵剖图、脑模型、大脑内部结构图、大脑中各神经中枢的功能示意图。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脑的形态结构→大脑结构与功能→小脑的功能→脑干与脑神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从脊髓知识出发,提出:脊髓在结构上与脑相连接,在功能上受脑的控制,那么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脑和脑神经。

    2.了解脑的形态结构:

    教师出示脑的形态图,并示脑模型请学生观察。

    首先介绍脑的位置、外形,简要说明大脑半球、表面沟回、小脑位置、脑干及其与脊髓连接关系,然后介绍脑的正中矢状剖面与额状剖面的方位,并结合脑模型说明之。总结脑的大体形态结构特征。

    3.认识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脑的额状剖面,认识大脑灰质与白质的分布特点。

    教师拿出兔的脑模型,与人的脑模型比较,请学生观察其大脑发达程度与表面形态之不同。然后指出,人的大脑皮层沟回起伏,尤为发达,这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功能高度进化相适应:人的大脑皮层成为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教师提出:人们对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功能是如何研究的呢?

    教师可介绍典型研究实例。如:

    一位法国医生[Broca(1860)]曾观察了这样一个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话。他的喉、舌、唇、声带等都没有运动障碍,他可以哼曲调。后来,在病人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大脑左半球有一鸡蛋大的病变区,而右半球正常。Broca以后又研究了8个相同的病人,都在大脑左半球这个区域受损。这些发现使Broca在1864年宣布了一条脑机能原理:“我们用左半球说话。”

    有两位德国生理学家[GustavFritsch和EduardHitzig(1870)]发现,用电刺激狗的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可以规律性地引起对侧肢体产生一定的运动。这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大脑皮层上存在不同的功能定位。

    还有的科学家,在对人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实验性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观察病人的运动反应,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认识了大脑皮层主要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的部位及其支配、管理的对侧性情况。

    总之,人们可以采用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或者把临床观察、手术治疗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到了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许多知识。

    然后,教师可概括地介绍皮层几个重要的中枢功能及它们的位置。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脑剖面图上白质纤维形态,说明大脑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是怎样的。

    4.认识小脑功能:

    对小脑知识的学习,先从形态、位置出发,了解小脑大体部位、形态情况。

    然后,列举人的小脑损伤病例临床表现。例如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症状(随意运动的共济即运动中各主动机、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肌群的共同协调活动):行走时摇晃、不稳,状如醉酒,往往有向后倾倒之势;不能完成精确的动作,如用手指物、写字等等。再介绍教材中关于狗的小脑切除术后,狗的运动异常现象。以上介绍内容,最好有图像直观材料。

    从上述事例中引出结论:小脑具有维持运动协调性、体位平衡等重要功能。

    也需要指出,小脑在其腹面有许多联系大脑、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纤维出入。这些纤维的信息传送,使小脑能够将来自大脑指挥肌肉运动的信息与肌肉实际动作情况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发出调整信息到大脑及其他下位运动中枢,使动作能够协调、准确地完成。

    5.了解脑干和脑神经:

    首先,出示脑干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特别注意显示脑干腹面各脑神经根的形态状况。请学生观察脑干外形,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脑干与脊髓、大脑、小脑的连接关系。并结合脑干额状剖面图示,说明脑干中白质纤维纵横交错、灰质分布为许多散在核团的情况,其中存在管理呼吸运动、心血管活的基本中枢。指出,这些中枢结构的损伤,会致呼吸、心跳停止活动而危及生命。

    然后,概略介绍12对脑神经根与脑的连接情况。着重指出,除第一对脑神经连接大脑外,其余都与脑干相连。通过这些脑神经的联系实现脑中枢结构对头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管理。特别是视、嗅、听等重要感觉器官的传入信息,通过相应脑神经传送,使我们对环境中相应刺激的感受成为可能。介绍迷走神经的分布和主要功能时,简要说明“植物性神经”的含义。

    最后小结:

    (1)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部位。各种感觉功能、随意运动指令以及语言功能、意识活动等高级神经功能都要由大脑皮层完成;

    大脑内部白质纤维,有的联络左、右大脑半球,有的联络大脑以下各级中枢部位。其中许多上行和下行纤维,大多要在一定部位交叉至对侧,使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支配与感觉的产生表现为对侧性特征。

    (2)小脑通过脑干与大脑和脊髓联络,主要功能是使躯体运动的动作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不仅是联络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中继站,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灰质核团,作为呼吸、心血管运动反射调节的中枢结构,并连接除嗅神经外的各对脑神经,成为有关反射的基本中枢。

    在做上述小结时,教师最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做出概括性回答。以此来及时检查前面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许多年以前,神经外科医生发现,切开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主要连接(胼胝体)后,病人的智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就用这种手术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病人,能防止癫痫病发作。但有的科学家发现,切断胼胝体的动物,由一侧大脑半球所学习到的行为反应,其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侧大脑半球,似乎大脑的两个半球是功能独立的。后来,一些科学家又对“裂脑人”(切断胼胝体的病人)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能独立地感知刺激,一侧半球所经验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半球。研究还发现,两个半球功能上有差别:左大脑半球在分析时间规式方面、在判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刺激以及视觉和触觉事件上都比右半球的能力强。较强的分析听觉事件的能力是左半球语言优势的基础。右半球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但也具有高度的智力活动,在某些方面强于左半球。如对于空间几何图像的理解和判断,对形象信号的感知以及识别和记忆音调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左半球强。在记忆能力方面,左半球对语言形式的信息记忆能力远强于右半球,但却难于记住复杂的视觉和触觉信息。右半球则很难记忆语言材料,而对复杂的图画和触觉信息却有很好的记忆力。

    这样,根据实验研究的结论认为: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具有支配讲话、写字、数学运算和抽象推理功能。在控制神经系统调节活动方面,左半球是较多地起主导作用的半球。独立的右半球在认识空间、理解音乐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左半球。也就是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很专门化的,它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

    经典初中教案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2.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二)技能目标1.学会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学习概念的方法。2.提高文字阅读和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体验生命的物质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各种名词的识记。三、教学准备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挂图、各种相关的投影片等。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图片激发思考,引入主题在学习了“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做剧烈运动时,人体会有哪些与平静时不一样的表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必须协调统一。问题一: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由谁来完成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4—1“花样跳伞”。多名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下落过程中在空中互相搭接成一定的图案造型。降落到一定高度后,再各自松开,然后张开降落伞降落。这项运动体现了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调节能力。问题二: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是由人体的什么系统来调节的呢?由于在第一章已学过,此时有些同学已能回答:是神经系统。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介绍:人体各器官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调整,以及协调体内各器官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脊髓和神经都属于器官水平的结构。这些器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组成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其特殊性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阅读时注意仔细观察图“神经元”。(二)观察与临募结合,解决重点功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完成填空。同时可叫学生回答或板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神经元挂图进行小结修正。最后说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小结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小结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挂图或课本图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个神经元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熟悉名词概念在学生已经明白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后。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引导学生自学课。然后采用边问边讲的师生互动方式介绍几个名词: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细胞体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5.运动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到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四)利用板书,复习巩固利用画在黑板上的神经元图,让学生指认结构名称及功能。想象并默记神经系统的有关概念。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二、轴突或树突及鞘神经纤维神经末梢

    数学教案-不等式它的基本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二)难点

    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

    (三)疑点

    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

    (四)解决办法

    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再反复比较三条性质的异同,从而寻找出在实际应用某条性质时应注意的使用条件,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1、2进行比较:相同点为不管是对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同点是对于等式来说,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情况下等式仍然对立.但对于不等式来说,却不一样,在用同一个正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方向不变;而在用同一个负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这是在不等式变形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

    (1)用“>”或“<”填空.

    ①7+3____4+3②7+(-3)____4+(-3)

    ③7×3____4×3④7×(-3)____4×(-3)

    (2)上述不等式中哪题的不等号与7>4一致?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3换成5,-3换成一5,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

    【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0呢?为什么?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学生活动:看课本第57~58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

    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

    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

    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下面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①若,则,;

    ②若,且,则,;

    ③若,且,则,.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注意:不等式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以下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这些先不要向学生说明.

    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或的形式.

    (1)(2)(3)(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所以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得

    (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2,得

    (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得

    【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

    例2设,用“<”或“>”填空.

    (1)(2)(3)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由3个学生板演完成后,其他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最后与书中正确解题格式对照.

    解:(1)因为,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性质1,得

    (2)因为,且2>0,由不等式性质2,得

    (3)因为,且-4<0,由不等式性质3,得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

    注意问题: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

    【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用“>”或“<”在横线上填空,并在题后括号内填写理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2,3分别用A、B、C表示.)

    ①∵∴()②∵∴()

    ③∵∴()④∵∴()

    ⑤∵∴⑥∵∴()

    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烘托学习气氛.

    答案:

    ①(A)②(B)

    ③(C)④(C)

    ⑤(C)⑥(A)

    【教法说明】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2)单项选择:

    ①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

    ②由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

    ③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是任意有理数

    ④若,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B.C.D.

    师生活动:教师选出答案,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A②D③C④D

    (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②∵∴()

    ③∵∴()④若,则∴,()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答案: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教师应讲清楚.

    (四)总结、扩展

    1.本节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

    (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注意事项:

    (1)要反复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

    (2)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

    3.考点剖析: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历届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A组4,5.

    (二)选做题:P62B组1,2,3.

    参考答案

    (一)4.(1)(2)(3)(4)

    5.(1)(2)(3)(4)

    (5)(6)

    (二)1.(1)(2)(3)

    2.(1)(2)(3)(4)

    3.(1)(2)(3)

    九、板书设计

    6.1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二)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若,则,.

    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若,,则.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则.

    二、应用

    例1解(1)(2)

    (3)(4)

    例2解(1)(2)

    (3)

    三、小结

    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盒子里有红、白、黑三种球,若白球的个数不少于黑球的一半,且不多于红球的,又白球和黑球的和至少是55,问盒中红球的个数最少是多少个?

    经典初中教案不等式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

    ,,

    提问:(l)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l)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5,0,3不是解

    3.(1)(2)(3)(4)

    (二)1.(1)C(2)D

    2.(1)(2)(3)

    九、板书设计

    6.1(一)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l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动物的运动方式教案模板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

    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经典初中教案让愤怒从心头静静走开——寻找发泄愤怒的最佳方式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经典初中教案让愤怒从心头静静走开——寻找发泄愤怒的最佳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动主题:

    一、活动目的: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令人心烦的事,从而使得人的情绪激动,欲发泄愤怒。但过分抑制或盲目发泄都会于心理和身体不利。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心理转型期。如果此时他们懂得去寻找发泄愤怒的最佳方式,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活动内容:本次班会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由主持人引出主题。全班分组讨论“发泄愤怒的方式”;

    第二部分:短剧——“贺卡风波”。让同学们面对现实生活;

    第三部分:辩论“发泄作用的好与坏”,让同学们对发泄有更清醒的认识;

    第四部分:同学们评定发泄愤怒的最佳方式。

    三、活动形式:短剧、辩论、讨论

    四、活动准备:

    1、提前一周召开全班会议,确定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

    2、提前一周排练短剧(学生、母亲、旁白);并让全班每位同学想想自己愤怒时是如何做的;

    3、会场布置:教室前排空出足够大的地方供主持人、短剧和辩论赛使用。黑板美化,书写主题,稍加装饰;四块小黑板。

    4、辩论准备:正反方各四人,辩词事先准备好;

    5、准备开场音乐和结尾音乐;准备录音机一台。

    五、活动过程:

    (女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例如:考试失利、受父母斥责、与同学发生摩擦┉┉这时你会觉得很烦,很委屈。那么就需要发泄一番了。如果不发泄,总是把不高兴的事闷在心里,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损害。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周瑜吃了亏,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结果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可见。适当的发泄是非常重要的。

    (男主持人):(迟到了)报告!

    (女主持人):,你今天怎么还迟到!你知不知道今天你是班会的主持人啊!

    (男主持人):当然知道。可┉┉可你又不清楚我迟到的原因,凭什么责怪我?

    (女主持人):好吧!既然你这么说,那就请你把迟到的原因告诉大家。

    (男主持人):你看我手上这份稿子,我就是因为它迟到的。这是我为班会写的稿子,你仔细看看,上面画得乱七八糟的,为什么?中午我到校之前,想把稿子再看一遍,可是在家里到处找不到。我正觉得奇怪,忽然发现表弟的彩笔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像我的字迹。我拿起来一看,正是我的稿子,但上面画满了娃娃,我火了,冲到表弟的房间,把他从床上扯起来,责骂了一顿。他大哭起来,吵醒了我妈,妈妈又把我骂了一顿。我现在火正不打一处来,又被你无缘无故地责怪一顿。好┉┉这主持人我不当了,哼?┉┉(退下)

    (女主持人):说明一下,刚才的表演是为了班会特意安排的一个小品。现在掌声有请,和我共同主持这次班会。(上)

    (女主持人):说到生活中学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喏,刚才这种事就发生在咱们主持人身上。现在,我提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发泄方式?下面请全班分成四个组进行讨论,请各给小组长将本组的“发泄方式”写在黑板上,然后放到前面来。

    (分组讨论,讨论结束)

    (男主持人):请看短剧(内容后附)┉┉

    (男主持人):剧情发展到这里,进入了高潮。暂且让剧情停在这里。很清楚,剧中的主人公已经愤怒到了极点,极需发泄,那么发泄到底是坏是好呢?

    (女主持人):让我们设一个小小的辩台,就“发泄作用的好坏”来辩论一番。

    (男主持人):是个不错的想法。我们请八位同学上台来,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辩论开始,内容后附)┉┉

    (男主持人):OK,OK,时间已至。各位同学辩论得如此激烈,正方同学个个字正腔圆、振振有词;反方同学毫不示弱,演辞锋利、锐不可挡。但还是没有一个完满的结果。俗语说: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接着欣赏短剧吧!

    (女主持人):短剧的两个不同结局,好坏自在其中。请各位细细体会。

    (内容后附)┉┉

    (男主持人):这两种发泄方式的好坏结果随着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而一目了然。

    (女主持人):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具体分析哪些发泄方式可取,哪些发泄方式不可取?┉┉

    (女主持人):下面请班主任谈谈对“发泄愤怒方式”的看法。┉┉

    (男女主持人):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同学,再见。

    (班会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

    附:

    短剧

    旁白: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小刚正忙着给同学们写贺年片。

    小刚:祝你新年快乐,祝我们铁哥们友谊长存┉┉

    旁白:正在这时,母亲走进来了。

    母亲:小刚,小刚,(脚步慢慢靠近)

    (小刚慌忙将桌内的书摆上来压住卡)

    母亲:妈叫你怎么不答应啊?在干什么呢?

    小刚:(吞吞吐吐)没,没干什么。我在做作业呢。

    母亲:(怀疑地)噢?(扯出压在书下的卡)这是什么?这也是作业吗?

    小刚:(起身解释)新年来了,班上同学都在送贺卡。

    母亲:(生气地)我问你,你现在才几年级

    小刚:初一

    母亲:初一,小小年纪就搞这些花样,不准送。

    小刚:我偏送,快把卡还我(夺卡),你懂什么?

    母亲:我不懂?(猛地扯住那张卡,卡被撕破了)。

    小刚:(气急败坏)你┉┉,你怎么把卡撕了?

    母亲:我撕,我撕了又怎么样!(索性把卡撕得更碎)现在给我写作业。我现在出去买东西,你在家好好学习,要上回来看见你还在弄卡,我接着撕!(下)

    [结局一]

    小刚:(猛撞桌子)气死我了!她怎么能这样做!(把桌子上的纸都扒到了地上,气急败坏地站进来时,又碰到了桌腿,痛得他连声大叫)混蛋,敢弄痛我,我踢,(举脚向桌子踢去,随后便在房间里见什么踢什么,边踢边说)我踢,我踢。

    旁白:忽然,“咣”地一声,随即传来一声“哎哟”,原来小刚踢到了玻璃茶几,把腿弄破了。(这时母亲回来了,看见此状,焦急地跑上前)

    母亲:小刚!怎么了?啊?

    小刚:我不要你管。

    (母亲呆立)

    [结局二]

    小刚:(撞桌子)气死我了!(托着脑袋想了一会,说了声“算了”,慢慢地走向录音机,按下按键,优美的歌声响起。重新回到桌子旁,伴着音乐沉思许久,下定决心般地从抽屉里又拿出一张贺卡,慎重地写了进来┉┉母亲回)

    母亲:小刚!小刚!(关掉录音机)又到哪里去了?(坐到桌子旁,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张贺卡,打开)

    旁白:妈妈,早上的事对不起了,我不该和您顶嘴,可我也不觉得错在哪里。新年到了,儿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越活越年轻!

    (小刚慢慢地走到桌子旁)

    小刚:妈!我回来了,早上真对不起!

    母亲:唉,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走,妈陪你再去买几张卡。(母子俩在欢快中一起下台)

    辩辞

    正方主辩:主席、对方辩友、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代表正方阐述观点。我认为:发泄是有好作用的。原因有三:1、发泄过后可使人不失理智;2、发泄有私于自身健康;3、发泄后可提高学习效率。

    反方主辩:主席、对方辩友、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代表反阐述观点。我认为:发泄没有好坏。首先,发泄有损于自身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危及发泄者的生命;其次,发泄会给他人造成危害;再次,发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情越变越糟。

    反方甲:对方主辩只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从对自己有益来考虑,始终没有考虑如此发泄会给他人、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样是否太自私了?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对周围造成影响。那么发泄是否应当考虑考虑社会后果呢?

    正方甲:对方同学,我们所说的发泄会带来好作用,其中就包括对周围环境带来好的后果。而且据医学论证,人愤怒时会产生一种毒素。发泄心中的怒火,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和危害,不正好说明“发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吗?”

    反方乙:对方辩友请注意,不要经点代面,哭是一种发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他会选择一种适当的发泄方式。

    反方丙:不错,人是有理性有理智的。但请注意,发泄是人处在愤怒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还会考虑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该做什么吗?假如能做到这一点,我对他是否处在愤怒之中表示怀疑。

    正方丙:发泄会带来小的坏处,又会产生一些好处。小的坏处不能否定大的好处,所以发泄总的来说是好的,我们总不能因噎而废食吧。

    数学教案-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B.C.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A.B.C.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B.

    C.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B.不变

    C.缩小两倍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8317.html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