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
  •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17

    【www.jk251.com - 基本乐理教案范文】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怎样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希望《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射(reflex)人体(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第2课时1、反射弧(reflex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测定反应速度激情、质疑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相互合作实验探究(参照书p101略)表述交流归纳概念进一步明确激情、质疑自学探究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解答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①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②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指导、帮助举例: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强化认识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帮助、指导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指导、帮助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布置作业注:脑(疼)针扎手---手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手肌肉、骨骼---做出反应脊髓(缩手)可见,疼的感觉,其反射弧所经过的路径较长。所以,我们应该是先缩手,再感到疼。不过,由于先后时间相差太少,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同时进行。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不等式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

    ,,

    提问:(l)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l)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5,0,3不是解

    3.(1)(2)(3)(4)

    (二)1.(1)C(2)D

    2.(1)(2)(3)

    九、板书设计

    6.1(一)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l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下面再介绍几种: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B.C.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A.B.C.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B.

    C.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B.不变

    C.缩小两倍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设计

    基本作图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下面再介绍几种: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基本作图,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基本作图,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基本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基本作图,下面再介绍几种基本作图: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基本作图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基本作图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基本作图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基本作图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基本作图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基本作图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基本作图,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基本作图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B.C.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A.B.C.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B.

    C.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B.不变

    C.缩小两倍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设计

    水的净化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课题名称: 3~3水的净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能力目标: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

    导课:自然界的水并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使用,这就需要净化水。

    新授:一、天然水的初步净化:

    1、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2、主要净化方法

    沉淀、过滤、吸附

    活动与探究:书p53过滤法净化水

    过滤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二、净化水并不是纯净水

    1、硬水和软水:

    硬水的特点:含可溶解的钙镁混合物

    区分方法:用肥皂水

    软化方法:煮沸法、蒸馏法。

    2、蒸馏法:

    对蒸馏装置和简易装置在温度控制、能量控制、操作等方面进行比较。

    课堂练习:略

    作业:1、课本p56习题

    2、目标p33达标训练

    课后记净化过程中各步的作用应明确。如: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卵石的作用是过滤等。

    地球的运动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神经调的基本方式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