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黄河相关教学方案
  • 黄河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14

    【www.jk251.com -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随着初中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黄河相关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基本内容,还学习了的水文特征。谁来说一说的水文特征都有什么呢?(回答略)

    [过渡]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介绍凌汛。

    ①危害: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引导学生利用气候知识分析)

    ④解决措施:爆破

    [板书]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板书]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污染问题等。

    [转折提问]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quot;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过渡]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

    [板书]三、的治理与开发

    [引导学生分析]: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板书]1、中游治沙

    [引导学生思考]:治理Ω貌扇∧男┚咛宕胧┠兀浚ㄌ致酆笥山淌π〗幔?/p

    2、治黄的措施: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展示图片)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展示图片)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示图片)

    (②③两点是为了进一步保证①的实现;同时强调治理一定要标本兼治)。

    开发利用: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

    【教学小结】

    1、的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分界

    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3、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4、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5、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壶口瀑布的景观图片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活动】读"流域水系图",找到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展示】"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课件

    【讲述】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

    【展示】源头和入海口的图片

    【活动】读"流域水系图",找到流经的省区。

    【展示】"流经的省区"课件

    【讲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全长5464千米。

    【展示】"水系图"课件

    【讲述】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判断其流向,并说明其原因。

    (自西向东。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发源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讲述】李白有一句诗:"君不见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了什么?(反映出发源地海拔高,并最终注入海洋。)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都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

    【展示】"流经的地形区"课件

    【讲述】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当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展示】"水系水电站分布"

    【活动】读图,看一看我们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展示】"水系水电站分布"课件

    【讲述】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展示】通过课件的链接展示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

    【讲述】出峡谷段,继续东流,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发展灌溉农业)

    【展示】"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图片

    【活动】读"中国地形图"。在河口进入黄土高原。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想一想中游河段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展示】"壶口瀑布"、"水"、"黄土高原上的"图片。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汇入,水体深黄因此得名。

    【展示】同世界其它河流含沙量比较表格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疏松的黄土一遇暴雨就大量流失,并随支流汇入,河水由清变黄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水流变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人在不断地筑堤束水,逐渐超过开封铁塔,形成"地上河",它一旦决口就造成水灾。

    【展示】地上悬河景观图片

    【展示】阅读材料,了解的洪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水流冲击泥沙实验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具:

    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

    jk251.cOm扩展阅读

    黄河颂设计2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二、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1.抄写识记字词;

    2.完成《评价手册》第6课;

    3.预习第7课

    黄河导学学案的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黄河的自然特点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全长千米,注入海。

    2、黄河源头是,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3、黄河发源于高原,依次流经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和河南的。

    5、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着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和平原。

    6、黄河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建成了、、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当堂达标题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黑龙江

    2、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长度和入海水量均居我国第二位B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因此多支流和湖泊

    C黄河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D黄河携带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下游

    3、兼跨黄河中下游的省区是:()

    A山东B陕西C山西D河南

    4、下列平原中,属黄河主要塑造的是:()

    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5、黄河在下列哪个省区入渤海?()

    A内蒙古B河南C山东D河北

    6、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A洮河B渭河C汾河D湟水

    导学思考题二:

    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危害?

    2、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又说他是一条“害”河?

    3、建国后,治理黄河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各是什么?

    强化训练题二:

    1、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仍在以平均每年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

    2、治黄的关键在于。黄河泥沙90%来自,因此

    是治黄的根本。

    3、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将与附近的水利枢纽配合使用,不仅使下游

    大大减少,也是总体的大大提高。

    当堂达标题二:选择题:

    1、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原因是:()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生产耗水过多

    2、黄河90%以上的泥沙来自:()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河套平原D宁夏平原

    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B下游修整黄河水堤

    C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D治理泥沙

    4、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黄河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

    A龙羊峡B刘家峡C三门峡D小浪底

    5、全部是黄河下游河段过境的省区是:()

    A河南B山西C山东D河北

    6、黄河最大支流注入的河段是:()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交界处

    7、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利枢纽联合使用,可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

    A千年一遇B百年一遇C60年一遇D500年一遇

    8、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B四川、湖北C青海、西藏D青海、四川

    读图题: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山脉:①⑥源头:A注入海洋:②

    支流:BCDE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FG

    地形区:③④⑤

    水电站:⑦⑧⑨⑩

    其中,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是(填代号)

    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命题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统相关教学方案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统计图描述数据。难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相结合。能力培养: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统计图描述、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要因题而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白纸、彩笔(学生自备)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在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通过对例题中报纸上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针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景2、探索知识3、难点突破4、巩固练习5、探究升级学生在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时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安排了对比很明显的两组数据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从实际中来体会。最后在探究升级部分使学生明确,在很多情况下,三种统计图可以互相转化,它们在表示数据时的侧重点不同。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一种统计图来呈现结果。教学中以自制的配套课件辅助。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改过去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讨论来理解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出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今后的学习。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学生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引入可由前面刚学过的折线图、条形图引入,在具体表示数据时,究竟选择哪种统计图合适呢?从而引入本节内容:统计图的选择。(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观察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问:同学们从中了解到了什情况?(出示幻灯片2)小明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了上面三幅统计图。问:1、三幅统计图分别是什麽统计图?2、你喜欢哪幅统计图,说出你的理由?二、探索知识:在学生初步感受了三种统计图后,逐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启发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们知道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麽内容吗?2、从哪幅统计图可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3、2050年非洲人口大约将达到多少亿呢?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4、哪个洲的人口较多?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此结论?怎麽得到的?5、同学们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你们发现了什麽?(出示幻灯片3)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同一事物的变化情况。三、难点突破:(出示幻灯片4)班上某位学生在前5单元的数学测验成绩的统计表。让学生根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会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自然引出了二者的比较。(出示幻灯片5)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哪个车间的产值高?两个车间的总产值哪个季度高?(2)、哪个车间的产值增长快?第三季度哪个车间的产值是下降的?(3)、以上结论你是分别从哪张统计图得到的?那这组数据选择什麽统计图好呢?对比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得出:该同学的成绩用折线统计图较好。让学生说出理由。建议学生制作一幅自己学习成绩统计图,来督促自己努力学习。四、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6)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由。在教学中渗透爱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1、几种濒危动物数量;2、家庭主要支出情况调查数据五、探究升级:让学生轻松一下,想像这样一幅画面,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偶尔还会有流星划过寂静的夜空。一幅多麽美丽的画面呀!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有关星星的数据(出示幻灯片7)。九大行星拥有的卫星数。让学生结合数据来谈谈感受,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同桌两人互相交流,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和数据。观察统计图,思考统计图的含义。谈谈自己的理解。(1)、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2)、组织学生充分交流;(3)、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答案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两种统计图都能表示出数据的大小。但条形统计图的柱形高低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出数据的大小关系。折线统计图能体现出同一事物数据的变化情况。经过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1、条形统计图较好。2、扇形统计图较好。并阐述理由。独立思考做出选择。画草图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学生小结,老师对学生的努力探究,积极合作解决问题的态度给予肯定。作业:出示幻灯片7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数据大小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初中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学会用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示意图与表格在分析应用题中的特点;会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解,会检验结试论是否符合题意.2.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及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示意图结合表格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方法.2.熟悉常见问题情境的含意.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具体问题的情境,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教学准备:用实物讲解问题(5),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问题(6)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1.1.呈现问题(5)1.2.问题:从图中你可获得什么信息?1.3.展示实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示意图.【学生活动:先观察图形再与同学交流,再观察实物分析解决问题】2.解决问题:2.1.设可制作甲种纸盒子x个,乙种纸盒y个,你会如何分配这两种材料呢?2.2.解(略)2.3.检验:求出的解符合题意吗?【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3.情境之二:3.1.投影问题(6)及图片,让学生先想象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示意图.【学生活动:尝试分析问题,想象情境,试画出示意图】3.2.动画演示情境,帮助学生丰富经验,理解题意.【学生活动:观察动画,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3.3.用示意图结合表格分析.

    v

    s

    t

    情形(1)

    情形(2)

    【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3.4.列方程组求解(略)3.5.检验合理性(略)4.拓展与延伸:两列火车分别在两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其中快车长168m慢车长184m,如果相向而行,从相遇到离开需4s;如果同向而行,从快车追上慢车到离开需要16s;求两车的速度.4.1先让学生自行审题,画出示意图,想象情境.【学生活动:尝试分析问题,想象情境,试画出示意图】4.2动画演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活动:观察动画,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4.3列表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5.巩固练习:课本p119页1、2【学生活动:练习,板演】6.小结:用示意图和表格分析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分小组议一议,在教师组织下达成共识】7.作业:课本p120-121:5、7板书设计:(略)

    函数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黄河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