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推荐:高中教案【荐】
  • 推荐:高中教案【荐】

    发表时间:2022-03-13

    【www.jk251.com - 高中教案教案】

    提起各科的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好的高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本站收集了《推荐:高中教案【荐】》,供您参考。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新教材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根据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而新加入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克隆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既向学生展示了克隆技术在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其美好的应用前景,也指出了克隆人研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为a,也就是“知道”水平,教材主要通过文字的描述来介绍相关的知识点。考虑到我校为一所市级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学生通过全面地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运用所学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于是在发展性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节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作了一下处理:1、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2、设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预想克隆技术的未来,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从而拓展课堂教学。3、通过教材阅读、小组讨论及列表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归纳整理、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的能力,并以生活事例进行拓展,教会学生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开发学习的潜能、促进学习成功,并用积极地心态、平和的心态、健康地心态、发展的心态去看待一个新科技,将健康心理学的内涵渗透到生命科学学科的教学中。4、通过对于克隆技术利弊的讨论,理解中国政府的“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和其内在的意义,从而教会学生用心去剖析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知道克隆的概念和起源。(2)学生知道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3)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教材归纳总结获得精髓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2、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学习动物细胞的全能性。(2)以多莉的诞生为例,通过简易的flash展示,学习克隆技术的一般操作过程。(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填表归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把握关键词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从而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4)从网络和报刊杂志上搜索并关注克隆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发展前景。通过对克隆技术的利弊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与人类的关系,从中体会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2)通过学习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树立学生健全的意志品质;在事例介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发展学习的潜能,渗透健康心理学的实质。(3)展望生命科学未来的美好前景,增强科学研究以造福人类为最终目标的使命感,增强学生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克隆的概念和一般过程。2、克隆技术的应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渗透。难点:1、在克隆技术利与弊的讨论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生命科学》的课程内容,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问题导入flash演示梦境中出现多个自己的过程,引出现实生活能否实现?通过什么技术?——克隆技术明确课程主题。思考如何抓住梦境中的点滴灵感。16、17岁是一个喜欢做梦的年龄,通过flash的演绎,培养学生把握细节的能力,培养学生肯定自我、敢于创新、敢于假设的能力。一、何谓克隆克隆一词的来源如今克隆的含义,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克隆的概念。同时联系回顾细胞的全能性,加强知识的连贯性。阅读教材,回顾以往的知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全能型,从而理解克隆的概念。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习惯。二、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克隆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为主线,通过案例介绍,从植物的运用、低等动物中的无性繁殖到体细胞克隆技术逐步推进,认识克隆技术的发现之旅。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史。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阐述,培养学生的质疑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传统的创新精神。三、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以多莉的诞生来讲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同时提问,为什么怎么设计?通过观看“多莉诞生”的flash,了解克隆技术的整个过程。同时思考每一步操作的设计意图。通过flash的播放更直观的、更生动的介绍克隆技术的过程,及其各步操作中寓含的科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四、克隆技术的应用探索:为什么要研究克隆技术?列表为提纲,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克隆技术的优势和应用领域阅读教材、组织讨论、自主学习并完成列表。克隆技术的优势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五、克隆技术的最新进展异种克隆、高附加值转基因克隆动物、治疗性克隆、克隆人,以及这些进展所带来的前景。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往哪个方向继续深入,为什么?跟着多媒体学习、思考,同时预想克隆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我意识,学会肯定自己的能力。六、克隆技术的利弊讨论学生活动,以克隆人为例讨论利弊(用辩论的形式)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互助,成果共享的意识。七、作业预想克隆技术的未来完成一篇克隆技术的小论文回家完成。让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是逐步深入,永不停息的,通过角色扮演,体会科学研究的不易,和需要的大胆创新的能力。七、板书设计:第5节克隆技术一、克隆二、克隆的应用1、概念1、克隆的特点2、发展历史2、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3、过程三、利弊讨论

    Jk251.coM编辑推荐

    高中教案弹【荐】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推荐:高中教案古代中国的发明发现教案【荐】


    时间地点北校学科历史主备人成员历史组缺席课题《启蒙运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备课过程及主要内容

    探究一:归纳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及异同点

    思想主张:代表主要观点或主张

    高潮

    (法)

    伏尔泰

    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原则;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是财产的私有。

    扩展

    (德)

    康德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人赋的人权。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1、崇尚理性

    2、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

    3、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人权和法治

    4、努力构建一个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时代

    1、伏尔泰提倡倡导君主立宪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3、卢梭阐述了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学说

    4、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探究二: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新发展,“新发展”体现在哪里?

    p.31--学思之窗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理由。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想一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

    思维过程:1、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继承”、“发展”。

    2、那材料中的关键词呢?“理性”;“思维这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会有不同?提示:社会存在(环境)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下一次主备人主备内容9课10课

    高中教案排列【荐】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掌握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的定义、数及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数的公式和解有关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因此,两个相同,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不同,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数.与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后者是这种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数”与“一个”这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数,符号表示数.

    ②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都不是同一。叫不同.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如果,此时叫全.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问题.

    ③关于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数公式后,将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定义、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从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相同,不仅这两个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顺序不同,也是两个.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高中教案曲线方程【荐】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表示曲线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简化了的,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7.6求曲线的方程

    坐标法:

    解析几何:

    基本问题:

    (1)

    (2)

    例1:

    例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推荐:高中教案【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