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
  •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高中教案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什么样的高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例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解析减数分裂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而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并未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

    答案b。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是()。

    a.纺锤体形成b.着丝点分裂c.联会d.dna复制

    解析本题对三种分裂方式的区别比较,是将细胞的分裂、减数分裂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复制,也就不存在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但有dna的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以及dna的复制。联会是减数分裂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3下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一组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③④

    解析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即图示颜色不同;因此,应是④中的两条染色体,⑤中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例4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时期;

    (2)乙表示时期;

    (3)丙表示时期;

    (4)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5)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解析甲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乙和丙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一极都有二对同源染色体。丙不含同源染色体,每一极只有两条染色体。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2)有丝分裂后期(3)减数第二次分裂(4)体(5)精子。

    例5下图中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分析图中染色体组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3)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请将该染色体在a、b两图上用笔圈出。

    解析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同型性染色体x与x;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异型性染色体x与y。染色体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答案(1)b22对常染色体+xy(2)dna和蛋白质(3)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

    关于位移时间的关系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图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教材通过汽车运行的实例给出定义,且下定义时没有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这种过于数学化的说法,适合高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本节的重点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用图像法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没出现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图2—6形象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图上还标了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位移图像为一直线,这个程序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领会.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也是通过生活常识直接给出定义,本节的最后对图像法做了一个简介,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不多,但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学生容易把位移图像看成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要注意强调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看到物体的位移图像能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应该使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位移图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思考与讨论:

    1、书中给出的实例,汽车每经过100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大致为多少?

    2、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建立位移——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如图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分析物体各段的运动情况?

    (二)多媒体演示,加强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将教材图2—6及图2—7做出动态效果.

    (三)练习:给出另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同学自己画出位移图像.

    (四)教师小结位移——时间图像的有关知识

    1、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2、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表格记录数据,建立坐标系,标明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及标度,描点做图.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轴的含义,一个点的含义,一段线的含义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一)提问: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

    汽车启动及进站时的情况.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里程计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位移(实际为路程),包括进站停车时的情况,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把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关于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案

    【方法导引】

    首先应分层次理清一战的原因。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重新分割世界的争霸中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因此而形成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而直接引发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大战性质问题上,大家应学会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评价某一历史现象。

    对于大战的评价问题,则应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战争总具破坏力,帝国主义战争更是如此。但事物总是复杂的和多侧面的。大战在给人类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在战后引发民族解放运动又一高潮。

    【疑难解析】

    如何看待美国参战借口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

    在主力舰队无法突破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德国企图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19xx年2月,德国就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由于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19xx年5月暂时停止,但到了1917年2月德国对在陆上赢得战争已越来越不抱希望,又恢复了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的海上运输趋于瘫痪。面对严竣局势,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潜措施,美国也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使许多美国人葬身和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等为借口,1917年4月正式对德宣战。

    事实上,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已逐渐激化,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到19xx年美国在拉美投资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作生意。由于英国对德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额急剧减少,而同协约国的贸易额猛增,这样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再加上美国看到参战时机成熟,为捞取战利品,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而参战。

    【典例精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共同构成一战的根源。

    答: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关于高中教案杠杆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0;23、图13#0;24,图13#0;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0;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0;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关于高中教案整理复习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1(1)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

    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关于物理教案 速度时间的关系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