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农业的发展
  • 农业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2-03-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高分作文网 zUowEN101.COM)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jk251.cOm扩展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第农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发展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

    2、知道我国商品性农业基地的情况,记住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和三大商品棉基地

    【教学用具】

    中国主要商品粮、棉基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分布,今天学一下农业的发展问题。

    2、读课本74页插图,分析各地农业差异巨大的原因。

    板书: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讲解: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必须根据各地的条件,发展最适合的农业部门。举例说明。以课本75页活动为例。

    补充:发展农业除了要看自然条件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的农业部门。

    转承:为此,我国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业基地。

    板书:二、农业基地建设

    读图找出我国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的名称和位置。分析其适合建立的条件。

    讲解:在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建立了九大商品粮基地,主要最南是珠江三角洲,最北是三江平原,这是本节学习了的重点。商品棉注意新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的基地。

    读课本77页,了解我国其他的商品性农业基地的情况。

    我国农业将怎样发展呢:

    板书:三、走现代农业之路

    读课本插图和课文,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讲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而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我国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劳动率底下,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读图从自然条件,重点考虑气候和地形。分析各地农业的差异,得出应该因地制宜的结论。

    南方发展水田,北方发展旱作,西部发展畜牧业。

    商品粮: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商品棉:华北平原,淮北、新疆。

    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知道基塘生产的好处。了解生态农业的情况和蔬菜大棚的好处。

    【作业设计】

    填注我国商品粮、棉基地图

    地理教案-农业的发展初中教案精选


    农业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未来的农业雏形


    精准农业技术又称精确农业,是生物、工程等技术完整的结合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农业数字化的起步阶段,是未来农业的雏形。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以单体形式存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应当考虑单体的生长发育要求,再根据土壤特性,实施合理的需要物料量(如化肥、农药等)的投放,做到“按需分配”。过去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限制,田间管理均以地块为单元进行,经常造成施肥量超过需要量、过剩的肥料流失污染环境或是投入量低于需要量、影响作物产量潜力发挥的情况。

    精准农业技术的核心是缩小管理单元面积,提高耕作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管理单元面积能够以米级计算,根据不同单元内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确定农业物资的投放量,使农事操作做到定位、定量、定时。

    精准农业技术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传统农业技术与机械装备进行改造,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集成组装的组合体系。首先是从田间可变因素测量开始,采集、储存、分析谷物产量和土壤特性数据,应用配套的软件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找出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农艺措施。之后,应用计算机及专用地理信息软件作出农业措施电子处方地图,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开始之前,将形成的处方数据卡插在拖拉机上自动控制的监视器相应插口内,使用带有定位、导航和自动控制装置的农业机械,实现定位、导航和变量投放农业物资自动控制操作。

    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主要设备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装置;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天线和产量监测设备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和产量图软件;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和天线的土壤取样设备、土壤化验设备、地理信息软件;农业专家系统、数据库、决策系统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和天线、自动控制器的拖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喷药机等智能化自动控制的农业机械。

    精准农业技术得益于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1993年,精准农业技术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试验,结果当年用gps指导施肥的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的产量提高30%左右,而且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不同程度的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近年来,不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技术实践非常重视,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广泛开始试验示范应用。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农业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引言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第农业的分布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

    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

    4、知道我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教学用具】

    各种教学挂图和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前面学习了我国自然方面的知识,今天开始学习经济方面。

    2、读课本68页插图,找出农业的定义和分类,注意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讲述:农业是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动植物获取产品的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板书:一、农业与我们

    我们最熟悉的是那种农业呢?

    板书:二、种植业的分布

    读图找出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的农作物。

    总结: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北方和南方。

    列表总结南北地形、熟制、农作物等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图找出我国四大牧区和典型的牲畜。

    板书:三、畜牧业的分布

    讲述:我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其中后者占主要地位。

    读图找出我国的三大林区,区分那个的天然林区,那个是人工林区。

    板书:四、林业的分布

    讲述:我们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山区,最大的是东北林区,其次是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读课本找出我国的渔业的分布地区,记住我国最大的渔场。

    板书:五、渔业的分布

    我国的海洋渔业集中于东部沿海,淡水渔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总结:我国的农业种类丰富,产量巨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结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讲述自己对于种植业的了解,如主要的农作物,一年几熟等。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了解两侧农业的不同。

    再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和典型农作物。

    在图上找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和各自的优良牲畜。

    读课本找出林业的主要产品和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地区。

    找出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和主要农作物

    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感受小康变化认识我国小康的现状。

    2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二、课堂预习

    1请说出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含义

    2目前三步走战略已实现了几步

    3我国东西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差距明显,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小康具有怎样的特点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

    课堂检测

    1到XX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

    2跨进21世纪,我国进入了阶段。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的小康。

    三、课堂教学

    (一)构建知识体系

    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

    1感受小康2关注贫困3明确目标

    (二)课堂练习

    【判断】

    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2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要在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可持续小康等。()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简答】

    到XX年,我国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与全面小康相比,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怎样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包括哪些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四、课后拓展训练

    采访你家乡目前小康的现状,你认为你所在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6846.html

    【农业的发展】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