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3-09

    【www.jk251.com - 长方形面积教案】

    随着小学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小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什么样的小学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猜测 ——实验验证——总结应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的自主探索及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吗?

    2.比较上面两个图形的大小,哪个大,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校的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要知道它的面积你画上小方格吗?那么长方形的天安门广场呢?除了数方格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图形比较,课件演示,讨论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如果你知道或想到的话请你验证一下。你还没知道的话利用操作推想出来。

    [点评:猜测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猜测中他们就在想象,这里他们接下去推导出面积公式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1.明确合作要求,完成实验记录表。

    2.小组交流、汇报。

    (如果学生能够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正方形,得出正方形的公式,进行鼓励;如果不能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没关系。)

    [点评:从学生感知到猜测,学生已积聚了探究的力量。对他们来说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非常现实的。在这里的学习充分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计算公式),这样他们可以掌握的非常牢固。并且可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学习也极具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①长方形的长8分米,宽6分米,面积是()。

    ②长方形的长5米,宽4米,面积是()。

    ③填表

    2.计算图形的面积,得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利用课件演示,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求长方形的面积;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求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出示正方形,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长、宽和面积的关系。

    3.实际应用。

    上星期老师房间里有一块玻璃被风刮破了,如下图,请你帮老师计算一下这块玻璃的面积。

    4.有一个长方形铅笔盒,它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可能是怎样形状的,你能试着把它画出来吗?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记在数学日记本上。

    jK251.COm精选阅读

    冀教版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

    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

    (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

    1、游戏一:我会“辨”

    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

    (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

    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

    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

    4、游戏四:拼一拼

    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四)、小结

    国土面积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第8-9页)[教学目标]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重、难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准备]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二、探索改写方法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三、巩固与应用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四、作业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第13----14页的练习二,第15----16页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相互干扰。

    3、通过系统的复习,初步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难点:区分各种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卡片、活动物品(第9题实景图片及盒子,钱物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口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选取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第3题

    限时完成。

    “通过每一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从中看出:第(1)组题下一题是上一题的扩展。

    第(2)组题被除数相同,可是因为除数的不同,因此,商的位数也发生了变化。

    继续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情况商三位数,什么时候商两位数。

    3、完成第1题。

    “大家能不能不用计算,就直接看出这些算式所得的商是几位数?”

    让学生估算,回忆估算的有关知识:“怎样进行估算?”

    独立完成,笔算出准确值。

    订正结果,并将估计值和准确值进行对照,让学生体会,巩固对检验的理解。

    “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实际应用。

    “同学们,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出示一组对话题。(提问题填条件)

    (1)301班有48人,(),可以分几组?

    (2)(),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几块?

    (3)(),(),每分钟打几个字?

    2、完成第4、5题

    第4题教给学生完成。

    第5题读题后,提问:“能直接比较吗?”

    “怎样比较,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三、拓展实践

    出示算式:120÷6

    “你能结合你的生活实践编一道用此算式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先小组自编,要求每一组可适当做好记录,并判断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交流、评价,评出优秀组。

    四、课堂作业:第2题。

    五、课下准备:三个盒子(代表蛋糕盒)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每一个代表一块蛋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实践活动

    1.情景设置

    小组内的一名同学过生日,其他同学买来生日蛋糕送给他。

    2、角色分配:组内分配,过生日的同学就是裁判,其他同学作为购买者。

    3、数据提供:

    小军用27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3块;

    小华用30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2块

    小力用32元买了2盒正方形蛋糕,每盒4块

    4、任务布置:谁买的蛋糕最贵,哪种最便宜?

    5、组内表演,并记录下过程及结果。

    6、汇报,说想法、策略,谈感受。

    二、应用

    1、第6、8题。

    学生读题,“读题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可以通过组内讨论或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办法搞清楚题意。”

    “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帮助理解的。”

    2、说说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答案唯一吗?”

    给一定时间后,小组讨论:左题中商的百位是几,除后百位有余数吗?若没有余数,则被除数的十位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才能使商的十位为0?

    右题中要使商的末尾是0,除的过程有几种情况。(有余数或没有余数)你是怎样分情况来解答的?

    四、作业:第6、7、8题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18×20

    24×40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12×2512×25

    =(3×4)×25=12×(100÷4)

    =3×(4×25)=12×100÷4

    =3×100=1200÷4

    =300(元)=300(元)

    课后小结: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预设:一、出示情境图片,进入新课。⑴列式计算。(可能)29+46+5429+(46+54)46+54+29⑵灵活合理地计算。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29+46+5429+(46+54)46+54+29=29+(46+54)=29+100=100+29=29+100=129=129=129⑶感悟加法运算律的价值。交流改变运算顺序的数学根据。揭示课题——加法的简便计算。板书:数学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二、自主练习,加深理解。⑴试一试: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①69+75+25②78+(47+22)理解第②题中()所表示的意思;感悟简便计算中应用的加法运算律;正确书写计算过程。⑵总结:学生说说得到的收获,总结简便方法,特征是加法,有两个数加起来刚好是整十数,反思用的运算律。三、多项练习,形成基本技能。⑵计算175+201①竖式计算。②口算。③把口算过程写下来,并感悟数学根据。175+201=175+200+1=375+1=376⑶独立作业第60页:2、3、5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之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分数的简单计算学习设计

    共5课时总第5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师板书。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1、2题,然后集体讲解订正。

    2、作业: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