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气候的高中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09天气和气候7.8磅0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2.学习建议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涉及其他植物激素和植物调节剂应用的事例很多,应结合实例进行学习,深入思考,探讨其理论基础。应将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列表学习。理解植物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植物的激素调节”重在“调节”二字上,尝试以科学辩证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结合上一章知识,总结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区别:(1)植物激素无专门的分泌器官,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动物激素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2)植物激素的运输和分布易受重力、光等因素影响,动物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3)植物激素不作用于特定器官,动物激素则作用于特定器官。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的是()。a.向日葵的花盘跟着太阳转b.在光线明暗刺激下酢浆草的叶片昼开夜合c.在几个雨点的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起来d.在触摸等刺激下紫薇(痒痒树)的枝条微微抖动2.下列各项中,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a.生长素b.脱落酸c.细胞分裂素d.乙烯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植物,能显著促进茎叶生长b.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c.脱落酸抑制生长,但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d.乙烯有催熟果实和延迟开花的作用4.在啤酒生产过程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5.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6.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7.自然状态下,秋季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激素是()。a.吲哚乙酸b.2,4-d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8.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个成熟的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发现青香蕉不久会变黄。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脱落酸d.乙烯9.除根尖以外,下列各项中还可以合成细胞分裂素的是()。a.导管b.筛管c.叶片d.茎尖10.不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③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④由专门的器官分泌⑤对植物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12.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二、非选择题13.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_________,经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实验发现的。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乙烯通常是一种气体,在生产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但可从乙烯利的分解中获得乙烯。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化合物,在ph大于4.1时就会分解。当乙烯利的水溶液被植物吸收后,由于植物体内的ph一般大于4.1,这样乙烯利将会分解,释放出乙烯。请你用所给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验证乙烯对香蕉的催熟作用。材料用具: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蒸馏水、塑料袋。(1)实验步骤:①:②:③:(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人们成功地合成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你能举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吗?(2)这种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上有何应用呢?(3)我们利用这种化学物质的原理是什么?参考答案【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a2.d3.d4.b5.a6.d7.c8.d9.d10.d11.d12.b二、非选择题13.生长素吲哚乙酸胚芽鞘的向光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14.(1)①将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浸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中,乙组浸在同等体积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1min);②取出香蕉,分别放入两只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于25℃左右的阴暗处;③每日观察香蕉的颜色和成熟程度的变化(2)甲组比乙组先变黄,成熟得早(3)乙烯对香蕉有催熟作用15.(1)萘乙酸(或2,4-d)(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控制性别分化等。(3)这种化学物质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似,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
关于高中教案 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和要求1、认识windows窗口,了解窗口的组成。2、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3、初识菜单命令。4、进一步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窗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2、难点:菜单命令。教学准备: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2、自制的powerpoint教学软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陈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生了windows98的最基本知识,大家还记得我们讲了那些内容吗?二、新课教学(一)、窗口的组成我们知道,在windows环境下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在窗口中执行的,关闭窗口,也就关闭了程序。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个最常见到的窗口,它具有windows窗口的许多共同特点。(师给出一张“我的电脑”的图,同时就着图讲解,过程中注意突出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的区别。(二)、窗口的基本操作1、最小化窗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刚才讲过的窗口右上角的那三个按钮的作用。先来看最小化按钮的作用(师做示范操作)。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同时找学生做给其它学生看。2、最大化(还原)窗口让学生自己试,然后总结得出: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会扩大到整个屏幕,此时“最大化”按钮变成了“还原”按钮;单击“还原”按钮,窗口恢复原状。3、切换窗口师打开两个窗口,请同学观察两个窗口的标题条有什么不同(生答),师给出当前窗口的概念:把标题栏呈深颜色的窗口称为当前窗口。单击任务栏中的某个窗口的图标按钮,就可以切换为当前的窗口(师作操作)。学生自己试。4、移动窗口师作讲解:指针指向“我的电脑”窗口标题栏,进行拖动操作,可以移动窗口。5、改变窗口的大小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鼠标指针的形况是什么样子的()。对,当指针成这种形状的时候我们只要向左右拖动就可以改变窗口的宽度。那么我们又怎么来改变窗口的高度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同学来操作)。师把鼠标的指针形状变为,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现在这种指针能改变窗口的什么大小(生答,师总结,能同时改变高度和宽度。)6、关闭窗口有没有同学知道怎么关闭窗口(生答单击“关闭”按钮,窗口关闭。)(三)、菜单命令打开“我的电脑”,以“编辑”命令为示范作讲解。(1)以颜色看;(2)以后面的符号看(四)、窗口的滚动教师做演示,学生自己练习。全课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有关windows98的知识。下面老师想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习到的具体内容有那些。能熟练操作。[教后记]信息技术-认识windows98窗口
关于 的高中教案推荐
【课标要求】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知识梳理】背景知识1、食品安全性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从而消除对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造成危害的隐患。2、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食品安全性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和。3、亚硝酸盐在粮食、豆类、蔬菜、肉类、蛋类等食品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少量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蓄积,可随排出。但人体一次性误食工业用亚硝酸盐,就可能引起中毒;当一次性食用总量超过时,则可能导致死亡。亚硝酸盐长期蓄积在人体内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转换成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4、亚硝酸盐包括和,为,味微咸易溶于水。亚硝酸盐在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反应生成色溶液。实践案例: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原理: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待测样品与比色,即可定量计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1、配制试剂2、3、处理样品4、比色观察5、结果分析用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mg/kg)=探究活动:1、测定腌制肉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腌制肉食品时,常常加入亚硝酸盐作为、抑菌、防腐的添加剂,如果过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2、测定放置不同时间的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大白菜、菠菜、萝卜等蔬菜中含有较多硝酸盐,以这些蔬菜做成的菜,如果贮存过久,其中的硝酸盐会转换成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复习指要】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初步学会用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学会比色法的具体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本节课的食品安全和亚硝酸盐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在高考选择题和实验题中都有可能体现。2、疑难解析: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钾与亚硝酸钠,白色或微蓝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味微咸,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粮食、蔬菜等。少量的亚硝酸盐不会在人体内蓄积,可随尿液排出。亚硝胺,可由碱类物质与亚硝酸盐反应产生,目前已发现的有300多种,具有强烈的致畸、致突变作用,可引发多种癌症的发生。【典题解析】1.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不正确的是()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例是5:1的比例配制盐水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解析]泡菜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制作时要防止污染,以防泡菜腐败变质,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例为4:1若食盐量不足,也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答案]b2.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c.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d.亚硝酸盐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并且还具有防腐作用,所以在食品中应多加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解析]亚硝酸具有防腐作用,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答案]d第二节食品安全的评估【知识梳理】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到食物链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营养失控、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不会、尿液、0.3-0.6g、3g、亚硝酸钾、亚硝酸钠、白色或微蓝色的结晶或颗粒状粉末、酸性、a-萘胺、紫红、标准液、配制标准液、m2v1/m1v2、增色、亚硝酸盐
关于: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2、课前打开电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二、新课教学解释:“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1、信息的获取”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2、信息的传递”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3、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三、信息社会”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四、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也叫光缆)为干线,集电脑、电视、电话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货物’,覆盖面广(遍布全球)的高速传输的信息网。”[利用电脑展示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全课总结1、什么是信息?2、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3、为什么有人称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呢?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教后记]信息技术-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关于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案
【方法导引】
首先应分层次理清一战的原因。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重新分割世界的争霸中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因此而形成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而直接引发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大战性质问题上,大家应学会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评价某一历史现象。
对于大战的评价问题,则应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战争总具破坏力,帝国主义战争更是如此。但事物总是复杂的和多侧面的。大战在给人类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在战后引发民族解放运动又一高潮。
【疑难解析】
如何看待美国参战借口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
在主力舰队无法突破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德国企图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19xx年2月,德国就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由于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19xx年5月暂时停止,但到了1917年2月德国对在陆上赢得战争已越来越不抱希望,又恢复了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的海上运输趋于瘫痪。面对严竣局势,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潜措施,美国也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使许多美国人葬身和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等为借口,1917年4月正式对德宣战。
事实上,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已逐渐激化,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到19xx年美国在拉美投资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作生意。由于英国对德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额急剧减少,而同协约国的贸易额猛增,这样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再加上美国看到参战时机成熟,为捞取战利品,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而参战。
【典例精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共同构成一战的根源。
答: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关于高中教案驻波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2、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关于高中教案杠杆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0;23、图13#0;24,图13#0;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0;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0;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