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4篇
  •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4篇

    发表时间:2022-03-08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高分作文网 WWw.ZuowEn101.cOm]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2层介绍醉翁亭的。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2)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2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2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评析语句,感受课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又十分贫寒,他的母亲就以河边的荻杆画地来教他认字读书,就是这么艰辛的求学环境,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但后来他由于支持当时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败后,屡遭贬斥。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对于和他一样被贬的人来说,难免会心情抑郁,愤懑不平,那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来抒发自己的这种伤心抑郁之情,这个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贬滁州期间,他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了,怕日久磨灭,又请大文学家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此文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篇游记呢?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好,前面大家已经通过探究研讨,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这篇游记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去体会他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1、文题《醉翁亭记》,即交代了本游记的游览地点,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请各人自读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写景顺序。这是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分析写景顺序:

    全景——————————————局部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这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播放微课《移步换景——醉翁亭》——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叙述或说明。视点和要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

    2、如果说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是空间顺序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顺序呢?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提示:对于时间顺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到时间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句。

    1、我们掌握了本文中写景的顺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请每人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4小组赏析第1自然段,5-8小组赏析第二自然段。)

    ⑴环滁皆山也。

    赏析参考: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领起了全文,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言简意赅。

    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赏析参考:

    这里先写,后写,再写,最后推出醉翁亭,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几句话,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个亭子,仅用了几十个字,文笔十分简练。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些交织为一体,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这样写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壮丽的群山映衬下,越发显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临于泉上,更别有一番风光。

    没有山,那泉就不美,没有泉,显得山很孤单。没有亭子,那山泉就会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台,辉映成色,有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⑶朝暮变化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了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传神的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说明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象写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变幻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生动的写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他细心的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齐读第2自然段。

    2、在这么美丽的风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动。下面让我们跟着醉翁的脚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饮的乐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活动场景找下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赏析参考:

    滁人游玩,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有背东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从侧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饮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说明了滁州这个地方十分富饶。

    宴饮之乐,没有嘈杂的丝竹打扰,但有投壶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热闹,充满了野宴的乐趣。

    对于太守的描写十分简练,他醉在其中,也说明他乐在其中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主旨。(课后第2题)

    1、全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乐趣,请分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乐”的哪几种情境?

    禽鸟乐

    游人乐 乐什么?

    太守乐

    2、小组探讨“乐什么”,再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一员,说说你感悟到的乐。

    融入情境,说“乐”:

    禽鸟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鸟儿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乐:游人们跟着太守一块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当然十分快乐。

    太守乐: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事。他做到了与民同乐。

    3、谁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鸟乐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太守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五、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听见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变化、四时各异的美妙图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醉翁——欧阳修旷达自放的品性,他摆脱宦海浮沉、人事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风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赏之乐,同乐之乐以及人生之乐!好,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背诵课文。

    jk251.cOm扩展阅读

    醉翁亭记课件推荐


    我们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醉翁亭记课件”,谢谢您的光临请您仔细阅读本页。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醉翁亭记课件【篇1】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释义讲解

    1.学生默读

    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者……也”

    醉翁亭记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5)“来饮于此”中“此”指?

    (7)划分层次: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醉翁亭记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

    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4、同《岳阳楼记》比较阅读,感受古人不同的人文情怀和文采技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3课时(此设计为第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对前节课的学结导入。

    2、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找个别同学背诵或集体齐背,抽查字义。

    3、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②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教师提问:

    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教师提问:

    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体验反思。认知并体验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受挫后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结: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

    醉翁亭记课件【篇5】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教案]醉翁亭记教案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全文。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二、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

    1、解释主要词语:

    林壑尤美( )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者 ( )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5、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7、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为情而醉:与民同乐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小结: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五、作业设计: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山间四时的句子。②写滁人游的句子。

    3、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

    醉翁亭记教案1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以下“醉翁亭记教案14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结合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补充。最后再辅以一套紧扣中考试题走向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采取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辅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还有比较法,对于相同文体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复习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作者生平简介,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第二组: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三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四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主题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一轮为必答题。答对者不扣分,答错者扣五分。学生分组抽签后上黑板交流15分钟)

    (三)深入研读文本

    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情况,自主出题,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总,每组出三道题。要求为: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1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1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复习时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题,然后学生课上在组内汇总。选出三道题全班交流。2分,交流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答错者不扣分。10分钟,师这里可以适当的补充习题。)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情感的文章。请你回顾一下都有哪些?我们就来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探究3分,然后全班交流5,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而且通过不同文人面临被贬的遭遇不同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由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乐观豁达的胸襟作总结,然后由名人的相关名言作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学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值得我们后人钦佩。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六)课堂测试(测试的内容为20xx年吉林省中考试题。目的是紧扣中考试题走向,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而且试题由浅入深,达到分层检测的目的。5分钟)

    1、泻出于两峰之间

    2、游人去而禽鸟乐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作业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八)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与民同乐

    (简明扼要的展示出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2层介绍醉翁亭的。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2)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2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2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教案 篇7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学习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习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习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习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篇11

    【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醉翁亭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篇13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14

    醉翁亭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湖心亭看雪教案4篇


    栏目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湖心亭看雪教案”,愿我们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教案的完善,是新老师让课堂更加生动的步骤。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检测预习: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释义: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 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师点评。(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ráo)一小舟 强( )

    ·注释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余】我

    【挐】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qiǎng)饮】尽情地喝。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及】到......时

    ·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通假字

    拏一小船: 拏,通“桡”,撑船

    ·问答题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痴”的含义应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要从内容和结构两面答) (“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清高与孤傲的情怀,为下文作伏笔。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使画面有如一幅水墨画,增添无穷美感,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力。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看雪的时间: 凌晨; (2)看雪的地点: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

    13、 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B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拏、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附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

    2.展示教学目标

    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独、强、更、痴”等字。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学习重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2、读懂

    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是哪一个?

    你能结合原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吗?

    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说说哪几个词用得好?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五)小结课文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湖名胜,自古都是文人墨客们入题的首选。同学们,请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吧。(学生展示完毕,老师多给鼓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由用背古诗的方式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2、写作背景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3、知识链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亭西为南高峰、北高峰,景色壮观。今亭为1953年重建。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亭为其中一塔。

    4、生字积累

    拏一小舟(ná)毳衣(cuì)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强饮(qiǎng)一芥(jiè)

    更定(gēng)

    疏通文意

    一、重点实词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是日更定矣:结束打更。

    余拏一小舟:撑(船)。

    拥毳衣炉火:带毛皮的衣服。

    人鸟声俱绝:消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竟然,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勉强。

    客此:客居此地。

    二、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三、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四、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三大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3,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五、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文本探究

    1、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点:余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4、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主题探究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艺术特色

    一、精练准确的语言技巧

    体会“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白描写手法

    体会“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三个“与”字,不加任何修饰,却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拓展延伸西湖是古文人经常描写的对象,而雪景更是文笔下借以表情友达意的载体。本文是散文,但却被张岱写出了诗的意境。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优美的描写西湖或雪境的句子(诗、文皆可),与同学们共享。

    培养学生课后收集名句的习惯。

    课堂小结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作业布置

    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

    沆砀()雾sōng()

    一jiè()qiǎng()饮

    (gēngcuìhàngdàng凇芥强)

    2、解释句中加点(蓝色)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下船()

    (消失结束独自完全哪里等到)

    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实用!独坐敬亭山教案板书设计集合(4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板书设计【篇一】

    激趣导入

    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板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案板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教案板书设计【篇四】

    课题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优秀教案设计简短(模板4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优秀教案设计简短(模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优秀教案设计简短 篇1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优秀教案设计简短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金子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子其实就意味着什么?

    生:财富

    2:每个人都想获得财富。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先来读读下面这些词,然后用这些词说说这个小故事。

    生读

    2:先自己在下面练一练。

    3:出示一段话开头和结尾两段话。

    生读

    4:我发现你突出了一个词,哪一个告诉大家。

    生:蜂拥而至。

    5:这两段文字,你能看出来,彼得、弗雷特跟别的淘金者有什么不同?

    生:彼得弗雷特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他获得了金子。

    6: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淘得真金?

    生:因为别的人都一无所获,只好扫兴而去。

    7:他们有些什么不同?再来读读。

    生:我们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没有找到金子。

    8:说明了什么?

    生:小半部分人找到了金子。

    9:可为什么彼得却说,我是唯一找到了金子的人。

    生:他的金子在这块土地里。

    10:他找到的是什么?

    11:真金指的是什么?我们来好好读读课文,找一找彼得的真金到底在哪里?

    生读课文。

    12:从哪儿看出来的。

    13:你怎么知道土地是肥沃的?

    生读课文。

    14:彼得是怎么知道这是肥沃的土地?

    生:他从平整的土地知道的。

    15:是从平整的土地吗?

    生:是从长出了绿绒绒的小草。

    16:绿绒绒的小草看出来的。

    17:为什么就彼得的土地肥沃的?彼得还是个怎样的人?

    18:细心观察(师板书)

    19:很好,你们整篇课文都在脑中的人。不过你看这一段可以看出他是上什么样的人?

    20:悟是什么意思?那么从小草悟到了什么?

    学生一边说,师一边板书

    21:我想请同学们试试能不能在两个词当中也说一说呢?

    22:我们来读读这段话,你觉得怎样读才好?

    23: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是一个的什么?

    板书:思维品质

    24:你还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

    25:你们看看这讲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你所说的还是指他是个坚持不懈的人,说到这儿,你觉得金子和真金有什么不同?

    27: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28:他感悟到真金是他获益终身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什么?读板书。具有了这些品质就能通往成功之路。

    29:补充阅读《牛仔裤的来历及启示》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5893.html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