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4篇)
  •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2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4篇)。

    如果您对“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感兴趣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给您推荐这篇文章。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一份好的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我相信这些思路可以帮助您解决瓶颈问题!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篇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汪海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每一位教师深知的责任,为了这一使命每位教师都在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的理论试作以下的杂谈。

    一、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林语堂《论趣》中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趣能启发人的心智,促使人为了知趣二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教学中,首先营造一种和平民主的气氛,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学习。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乐于学习该科,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其次,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 多鼓励。教学中,多肯定,实行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比尔盖茨在1975年母亲节时,寄给妈妈一张贺卡,这一年,他在哈弗大学读二年级,比尔盖茨在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句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时光。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想着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结果却发现适得其反,于是就有我们常说的屡教不改,有了我们的苦口婆心。有时换一种角度,积极寻找学生的闪亮点,给予鼓励表扬,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叨叨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扎实做好阅读教学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意识能够教的,子、词、句、段;二是半能教的,主要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能吸纳;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的训练,这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在教学中夸大了这一道理。字词是构成作文的砖瓦,只有足够的及时才能修建高楼。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字词的理解。我们的学生对于字词有理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在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查阅字典,准确理解词语,以便灵活运用词语。

    词语构成句子,句子组成文章。文章句与句之间是否语意相关,前后连贯,是否表明情感的关键。所以句子的训练也尤其重要。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理清语句的前后关系,既养成了习惯,又锻炼了说话的逻辑,为作文的狗屎打下基础。

    古人曾经戏谑的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意在讽刺那些抄文公们。我想在这里说的是要看我们怎么抄,初学作文者应该有一定的途径,我们在学习阅读时,应结合文本教给学生一定的布局谋篇的返利,可以抄袭这一写作的框架,熟练之后再有自己的创造,因此要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让学生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时刻本着为作文教学服务的宗旨,做好阅读教学的先锋。

    三、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学生的习作应当是生命本真和情趣的流淌涌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将这些思想的火花迸发出来,并及时抓住这些火花,降低结构和词语上的要求,让学生放开一切束缚自由成文,把这一过程定为积极感悟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要想让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拨动心底情感之弦,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班级中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班级中发生的事件,督促学生用笔记录下来,为以后出现的作文问题积累素材。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有一颗与学生一样年龄的心,能与学生的心一起跳跃,能感受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想法,捕捉到情感起伏波动的刹那,然后鼓励学生落笔成文。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书写生活。

    四、重视作文后的评讲

    长期以来,作文评讲往往是念念范文和说说问题,或者教师披星戴月地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对这些并不买账,作文水平难见提高。穷其原因,这一讲评学生并未完全参与其中,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评,让学生在自评的道路上思考探索,才能探索出规律,明其得失。而且教师也省却许多无用之功,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在教学中每节课拿出十分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品,然后全体评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潜能,发现了自己在写作中所认识不到的错误,如写作太笼统,描写不细致;情节不曲折,构思简单化等;语言太直白,缺少含蓄性,等等。同时,学生还写下指导意见,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又相当于学生自己写了一篇作文,可谓一石二鸟。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篇2


    《学习心理描写片段》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赏析习作中的心理描写片段、体验心理描写。

    2.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

    3.进行心理描写片段训练,并能进行简单的评析。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懂得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图片1、2、3.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看到后面坐的老师,你们的心情怎样?(紧张、担忧……)

    2.出示一段有关老师心理描写的片段。

    这是一个什么片段描写?

    (板书课题:心理描写)

    老师的心情怎样?

    3.小结:

    同学们和我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那这节课就一起学习怎样进行心理描写。

    (补充板书课题:学习)

    二、  赏析片段、感悟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

    1. 心理活动是很平常的事,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不少关于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

    出示并赏析《小抄写员》片段

    浏览、思考: 这段描写,表现了叙利奥怎样的心理?

    2.从这段心理描写中你学会到什么?

    3.总结:一段好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真实感受。

    三、设置情境、探讨写法

    1、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2、这是某位同学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说说你们的感受?

    3、指导写作:

    1)是啊,虽然他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紧张得要命”,但我们并不感觉他有多紧张,这是怎么回事?

    2)看来,要想把心理描写写好,还少不了具体生动地描写啊。

    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

    (内心独白、动作、神态、语言、环境衬托……)

    3)说说你们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

    4)四人小组讨论。(三种情况选一种)

    4、汇报。

    四、写作

    1、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也来写一写。

    2、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展示,评价。

    1)展示台展示作文,学生自己念;其余学生点评最精采句子及为什么?

    2)教师勾画点评。

    课后反思:

    本次作文练习系心理描写片断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怎样才能表达真实的心理活动,能达到写出真情实感,生动具体。由于本次心理描写片段习作练习,是本年级的一次集体尝试,由老师先试讲,我们听课后,讨论得失,由我根据我班学生实际重修定教案,又在我班试讲,本年级老师继续听课,讨论得失。 

    教学中,我将老师教案进行了修改,去掉了过多的阅读讲解,直奔主题,由于话题有关考试试卷,学生有话可说,因此学生参与面较广,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堂写的片段比较精彩;但还是显得单一些,使用的课文案例少了些,没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体会教材精彩的心理描写。课后,大家讨论,增加课文素材由其他老师继续试讲,本年级教师听课后继续讨论,最后由上课老师修改教案,定稿后在校内上公开课。完成年级的集体备课、上课的教研活动。期待我们上出一节精彩的作文公开课!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篇3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素质教学中“作文难,教作文难”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旨在把“写什么”“怎么写”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作文教学中,从而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分析原因 探讨方法 内容生活化 多媒体 指导多样化 评价多元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搞好作文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质量的提高。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 “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作文教学既然承担着这样重要的使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作文教学方法吧。一、分析“作文难”的原因“作文难,教作文难”。长期以来,只要一谈到作文,许多老师会摇头叹息“教作文难”,许多学生也会流露出畏难情绪。一到写作时就搜索枯肠,难以下笔,不得不在所谓的“作文大全”之类的同龄人习作中寻找那些相仿的范文做“救命稻草”。导致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他们追求独立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在这里我就初中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一)      作文内容生活化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文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困扰着学生。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要取材于生活,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作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笔者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将作文教学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让作文为生活服务。(1)观察社会、开阔视野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例如:我们西部地区河水污染非常严重,结合我镇开采矿石的实际,笔者作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尔后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庄稼,又带领学生到河畔,观察水质,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它的危害,知道污水对水资源的破坏,以及造成鱼苗逐年减少的原因。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以此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具有个性化的文章,并深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护好周围的环境,还处处去监督别人。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不引人注目的事,但只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去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学生们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作文训练,从生活中收集了第一手素材,并经过分析、归纳、提炼,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2 )深入社会、丰富生活“实践出真知”。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先进单位、个人、专业户,一些名胜古迹,教师都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活动内容:① 参观。包括工厂、农村、工程、科研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还可以使学生受社会主义现实教育,热爱祖国,树立远**想,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② 逛市场。了解贸易市场在流通领域的地位,增强文学作品中贸易市场的感观认识。③ 欣赏自然、名胜。奇妙无比的大自然、历史文物,是学生获取有关气象、生物、矿藏等自然常识、历史知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动教材;④ 系统地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态变化过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如饲养小蝌蚪、养蚕、养鸟等,增长知识;⑤与名人通讯,和作家座谈,向重要会议献词,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⑥ 参加市区少年宫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参加社会团体发起的各种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⑦ 文明礼貌、卫生宣传、慰问军烈属、学雷锋活动,从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⑧ “家庭小天地”,学生在家里应有自己的小天地、活动内容,有自己的兴趣,或养殖、种植、或做小制作等等,培养自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社会,丰富生活,他们自然有着“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笔者及时地抓住契机让学生习作,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要说、想说”,口述笔写成了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自觉行为,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是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3)加强联系,提供素材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学生联系,了解他们,及时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要善于把握好学生闪现的灵感,才能妙笔生花。例如:我所教的班中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富裕而导致父亲堕落,父母即将离异,他整日愁眉不展,为了能帮助这位学生早日摆脱阴影,重新面对生活,同时为了加强学生们承受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们在这位同学经历的触动下,对自己家庭做了深刻的思考,对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位同学则写得更好,他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的爸爸,写到了家庭以前的美好,爸爸近几年的变化,妈妈的痛苦与无奈,自己承受的巨大伤害……信的末尾作者发出了对爸爸饱含深情,既爱又恨的呼唤,催人泪下。好的作品是用心来浇灌的,这就是真情实感的魅力。 (4)开展丰富的校内课外活动① 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如大纲规定初中每个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做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② 练笔。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达不到提高作文教学的目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③ 办报。这里包括学生的手抄报、学校和班级办的油印小报、黑板报、墙报等等。这项活动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编辑、排版、写作、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 ④ 举办征文比赛。举行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结果公布,发奖品,同时择优发表在校刊《校园优秀作文选》上。⑤ 举行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在班内或全校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⑥ 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2分钟活动。课前两分钟,由学生主持,开展成语接龙,绕口令,猜谜语,讲故事,脑筋急转弯,即兴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5)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习作教学十分重视生活的观察与素材的积累。而现在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不是家里就是学校,两点一直线,经历少,阅历浅。每次作文时,学生感到无话可写。多媒体教学习作,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利用生动、真实的画面展示,来创设作文情景;可以播放歌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其创作激情。如我在上《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习作课时,我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可以展示动感的MTV等一些精选的影视资料,为学生创设话题情景,提供写作材料。如在上《感悟母爱》的习作时,通过播放《懂你》的 MTV,让学生欣赏到动人的“母爱子女”的情景,激发表达的欲望。还可以播放热点新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  (二)    作文指导多样化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 游刃有余”。 (2)指导学生把握审题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3)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4)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写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作文评价多元化(1)评价方式灵活化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表现欲,都渴望得到表扬与肯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用赏识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的作品多么拙劣,也不能讽刺、挖苦他们,以防止他们在写作中产生自卑感,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对写作产生反感。我们要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从字的书写、词语的运用、语言讲究、行文布局、表达技法、写作态度,甚至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中找出闪光点,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实践,我发现,其实只要我们一直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学生的作文,一定能从中找出许多美好的东西。教师再通过激励性的评语或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表扬与鼓励,就可以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环境,消除了作文难的心理障碍,学生就乐写、善写,逐渐开发出学生的写作潜能,慢慢地就能写出较为成功的作品。(2)评价方式民主化笔者在作文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开展小作者评级训练活动,随笔游园活动,即让我所任教两个班学生的作文在两班之间相互“流通”,取之以长,补之以短。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竞争欲望,又可摆正进步快与慢、个别冒尖与群体提高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3)评价方式弹性化作文评价应是宽松的,灵活机动的,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笔者主张进行差异评分的方法和多次评分的方法。如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弹性的评价标准,当他灰心时可打及格分,当他有了积极性后可给他高分数,当他产生骄傲情绪时可适当的降分。另外,笔者允许学生在作文偏题时重写后再评分;当作文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时,主张先打基本分,经修改后加上修改分,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在评分时,对学生的作文评语开放,如“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这篇文章意味深远,可以续写,那样会更好”等等。 实践证明,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到作文的乐趣,不断充实库存。孩子们的激情一旦被点燃,他们的笔下必然会出现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著的《作文教学艺术》 [2]毛继东编著的《作文教学改革与方法》 [3]邓治安主编的《作文教学研究》 [4]马正平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5]陈松恩的《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篇4


    广东新思维教育中山校区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

    一、教学课题

      乡村风光写景作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2.试着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重点

    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四、教学难点

      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二)、新课讲解

    乡村风光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

    在夜晚的池塘边, 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 ppt展示) 欣赏多幅乡村风光的图片,感受乡村之美

    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描述田园风光的词语。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诵读)

    赏心悦目 洁净明亮 心旷神怡 胸怀宽广  水草鲜美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草原茫茫 水鲜草美 高大草本

    牧草丰盛 羊肥牛壮 羊如白云 平原宽广  沃野千里 河汊纵横 密如蛛网

    低地草甸 阔叶高草 草本群落 草原茫茫  宽阔无边 无际无涯   择水草居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课堂练习

      1)写风景的写作顺序有哪些?

    ① 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

    ②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③ 按景物的类别写,

    ④ 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2)讨论一下,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哪些描述方法。

    3)参考上面的乡村图片,写一篇不小于四百字的写景作文。

    四、课堂测验

    五、最后总结

    “走进田园”写作指导

    唐山市贾庵子小学    高晓蕾

    教学目标:

    1.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2.试着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文始激情情始生

    师:今天的作文课有这么多老师一起听课希望同学们能实话实说、畅所欲言!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思维训练,老师给出大家这些词语,看谁能在1分钟内记下来。

    鹅黄嫩绿         红扑扑

    辽阔无垠        连绵不断

    炊烟袅袅         树木葱郁

    翩翩起舞         飘飘洒洒

    稻香扑鼻         麦浪金黄

    瓜果飘香         五谷丰登

    鸟语花香          鸡犬相闻

    悠然自得          成群结队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是非同一般,让老师佩服!同学们,看到这些词我们一定会想起刚刚结束的农村田园风光的学习,其实在坐得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所以学习这一单元时都格外亲切,总会把一些美好的记忆追忆到泛着泥土芳香的小院、田间、房前、屋后。相信多少年后,当你们长大后这样的记忆是相当宝贵的财富所以就让记录下来我们一起好好珍藏下来。走进第六个单元习作——(板书:田园风光)

    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确定选择的材料

    1.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事情

    2.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

    3.可以是景物、事或人

    三、创设情景,引发回忆

    屈指算来我们离开田园生活至少两年了,几个外地的同学相信也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自己的照片)相信下面的图片一定能沟起大家的回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PPt)

    相信此时一定引发了你很多的思绪与回忆,给大家3分钟,想一想,你想要写什么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教师参与交流)让我们不吐不快!

    四、小组指名汇报,教师参与交流

    五、动笔习作:不吐不快

    1、写法指导。马上要动笔了,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吗?

    写作是要注意:

    写景时要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早、中、晚或春、夏、秋、冬)、空间顺序(移步换景)

    写人:抓住人物特点,运用各种描写手法

    写事时写清来龙去脉,关注人物变化

    为了使内容具体的法宝别忘了:恰当的修辞、引用,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2、教师巡视。

    3、展示评价。

    看来同学们已经心中有数了,老师宣布作文要求,对大家的要求有三个,一是做到作文三个不,“口不能言目不斜视笔不停止”。——一气呵成。二、试着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三、提前写好的同学默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中的亮点。

    六、文终止情情未了

    1.利用评价表评改。

    2、作品展览,同学互评。,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改一改句子。

    请同学们把修改好的文章抄在作文本上,我们将推选佳作发表到我们学校的校报及网站上。

    扩展阅读:描写乡村风光的作文

    乡村风光作文1

    城市里虽然有漂亮好玩的公园,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有能让你大饱口福的麦当劳,十分繁华热闹;但我还是更喜欢那一派朴素无华又令人陶醉的乡下美景.

    乡村有“四大美景”不得不提一下,她们分别是田野、池塘、田野之花和山间小路.

    首先,我们请出第一“美女”——田野,闪亮登场.近看田野,褐色的泥土,又松又软,各色野花点缀其间,青青的麦苗齐刷刷地排列着,一片绿意葱茏.泥土的芬芳混杂着嫩芽的清香,只要你吸一口气,保你神清气爽.远看田野,田野绿一道,黄一道,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别致的地毯.她的美,可是其他美女既羡慕又嫉妒的哦!

    呀!第二大“美女”池塘可要抢着上台.说起池塘,那可是有趣的事情少不了.第一件是鸭子比美,鸭子们纷纷跃入水中,用嘴不断地梳理自己的羽毛,其中一只鸭子忍不住朝着天空“嘎嘎”地大叫,好像在说:“我最美!我最美”霎时间,其他鸭子也不甘示弱地叫起来,比美快成了争吵了!第二件——钓鱼,有一天,爸爸和我去钓鱼,钓了几个小时,总算是“苍天不负有心人”——还真钓上来几条来呢!虽是几条小鱼,但欣赏如画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钓鱼的乐趣就在此吧!

    最有吸引力的肯定是第三大“美女”——田野之花.她虽然没有城里养的兰花、玫瑰那么高贵,可是,她照样用她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勤劳的小蜜蜂,它们争先恐后地采蜜,不停地在花丛中穿梭;招引来无数迷人的花蝴蝶,它们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真美呀!当那一只只黄蝴蝶飞向金灿灿的菜花时,使我情不自禁想起来“牧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句来.

    第四大“美女”——山间小路也赶来了.她虽比不上第一大美女那么炫目,更没有第三大美女的吸引力,但是,她凭着平静,在四大美女中占有一席之地,她能让你免受马路的喧闹.置身山间小路,仰望蓝天白云,俯瞰碧野黄花,真是优哉游哉!

    啊!乡村,你太美了!啊!乡村,我喜欢你!

    乡村风光作文2

    乡村的天,那么蓝;乡村的地,那么绿;乡村的空气,那么新鲜.乡村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乡村弥漫着花儿的芬芳;乡村到处都是鸟儿的歌声.啊!乡村的美景令人痴迷、令人向往!

    万紫千红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姑娘穿着绿色的裙子,悄悄地来到乡村.轻柔的春风拂在脸上,让人心旷神怡.春在绿叶上,垂柳抽出嫩绿的柳芽,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娃娃.春在田野里,辽阔的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散发出清香,从远处望去,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烈日炎炎的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姐姐带着炎热飞来了.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来源:

    地,大地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知了在树枝上不停地叫,仿佛在说“热死啦!热死啦!”小鸟躲在树下乘凉.扑通一声,孩子们跳进水中,开始了“打水仗比赛”,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天高云淡的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婆婆提着果篮,来摘果子.瞧!金黄的玉米弯下了腰,一片片高梁胀红了脸,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树枝上,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黄澄澄的大鸭梨挂满了枝头,枫叶像一只只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金黄色的银杏像一枚枚邮票,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大雪纷飞的冬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冬爷爷匆匆接了秋姑娘的岗位.寒冬腊月中,一片片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覆盖了乡村,给大地披上了银色的冬装,遍地皆白,千树万树梨花开.孩子们围上围巾,戴上手套,开始打雪仗、堆雪人,开心极了.

    我喜欢万象更新的春天;我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我喜欢层林尽染的秋天;我喜欢雪花乱舞的冬天;我更喜欢四季各色的乡村!

    乡村风光作文3

    乡村是一幅美丽的画,它的模样深深的印在我心,让我百看不厌,如痴如醉.

    迷人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五彩缤纷,香纯而又美丽的花儿,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阳光撒下了一个个宛如金色的种子一样,阳光沐浴着花儿,像是给花披上了一层的金纱,绚丽多彩的站在门前.

    鸡,乡下人家按照家乡习俗,每家每户都要养几口鸡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鸡,在场地中觅食,或是看见几只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耀武扬威的走来走去.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不时溅起一层层水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在五彩斑澜的溪水和石子之间的事,谁也不会知道.

    可以看到农民叔叔们,正在收油菜,他们流下的汗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好似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舞动的音符.风吹动着小麦,发出“鸣卟、鸣卟……”那声音真动听.

    啊!我爱乡村,更爱这如诗如化的乡村美景.

    乡村风光作文4

    春、夏、秋、冬,乡村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春天,春姑娘那沙沙的脚步来到乡下.明媚的春光把乡村打扮得更加美丽动人.小河上的冰雪融化,欢歌笑语向前流.春风拂过,常常会看见几只鸭子嬉戏水中,不时到水底去觅食,河水吐着圈圈小泡.河边,树木吮吸着春天的乳汁.成群的笋像小孩子般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缤纷的世界.几场蒙蒙细雨过后,草地,从远处看一片新绿,可一到近前,发现小草大多还是嫩黄色的,真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再仔细瞧瞧会发现樱花、桃花、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等都长出花骨朵.又过了些日子,一阵风雨过后,花瓣飘飘洒洒,像蝴蝶一样上下翻飞,真美.

    夏天,这里可是天堂.这时,你若来到池塘边,你会看到荷叶衬着荷花,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如果你幸运的话,还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小鱼在水中嬉戏.不过知了的叫声烦得人们直想给它堵上嘴,让它永不唱歌.夏天不光是天堂,还是炎热的,中午的太阳像个火球,到处火辣辣的,花、草、树木的叶子耷拉下头来,仿佛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很不好意思似的.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看,金黄色的田野里,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大豆鼓着圆圆的脸颊,玉米穿着金黄色的盔甲……乡下闲人少,人们忙着收割耕种.

    冬天,北风呼啸迩来,鹅毛般的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世界都变成了银白色.小鸟不见了,小草不见了,花儿妹妹也不知哪儿去了,也许在地下过冬,等明年春天再出来吧?啊,冬天的乡下真安静!

    一年四季,乡村都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我喜欢乡村.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系列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希望本文对您的工作或个人成长有所助益!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篇1】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宁县铁王初级中学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两大因素:其一,受语文界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感悟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读书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二,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老师一命题,学生扯头皮”现在的学生最怕的可能并不是高难度的试题,而是看起来容易,提起笔来却叫苦连天的作文吧!就现状来看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就已经很能够打动阅卷老师的法眼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雏鹰》,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能够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

    3、全体语文组教师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在语文教学上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4、我校学生作文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陆鹏程

    专家指导:李建荣(陇东学院副教授) 组长:周立锋

    组员:郭 龙 刘富海 豆海斌 郑会霞 冯永奇 王刚宁

    五、具体分工:

    陆鹏程:负责课题管理,专业引领及工作协调。

    周立锋:负责课题前测、后测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雏鹰》的组织;档案管理。

    郭 龙: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开展全校性作文比赛活动;

    刘富海:主持一至三年级各项具体实验工作,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资料整理;

    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资料整理工作。

    其它实验教师:负责完成课题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及所任教班级的实验工作,与组长一起完成结题报告的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

    2、独立写用与平台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摸清现实状况,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

    2、行动研究法

    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比较法。学生作文水平前后的比较。

    4、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写作,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写作。

    八、课题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老师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主要计划及预期成果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前测)

    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3、申报课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组实施方案。

    4、聘请专家李建荣老师专业指导、开题可行性论证。

    5、开办我校作文集《雏鹰》。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二)研究阶段(一)(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学校建立《我行我秀》校园网上作文展。

    2、努力办好作文集《雏鹰》争取上一个档次。

    3、组织全校学生假期写成果展评活动。

    4、借助网络开展“每周美文”评比活动。

    5、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6、班级周记活动检查。

    7、向各大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8、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研究阶段(二)(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

    2、制定新学期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3、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课题工作。

    4、争取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在我校上一节县级公开课。

    5、优秀家长经验介绍。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三)结题研究阶段(2012年8月——结题)

    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

    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5、进行后测。

    6、形成校本教材。

    7、申请结题。

    8、进行后续性研究。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篇2】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成语与生活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丰富词语积累。

    2、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把学生分为四队, 每队自行设计队名和口号,队员自备学习用品。

    2、课件

    三、活动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而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积累本上已经积累过很多成语,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成语能手”,但谁是真正的“霸王”,今天我们就共同进入成语的世界,进行一场“成语霸主擂台赛”,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各小组出示自行设计的队名。(必须是成语)

    四、活动内容

    ( 必答题:有五关 )(题目顺序抽签所得) 必答题:第一关

    请填入数字组成成语(一小组五题,答对一题得10分)

    1

    1、( )拥而上 丢( )落( )( )牛( )毛 ( )帆风顺 狡兔( )窟

    2、( )手( )脚 ( )彩缤纷 ( )颜( )色 ( )亲不认 ( )马当先

    3、( )光( )色 ( )死( )生 ( )万火急 ( )败涂地 ( )顾茅庐

    4、( )箭双雕 ( )言( )语 ( )面玲珑 ( )丝不苟 ( )无所获 必答题:第二关

    请写出有下列动物名的成语 (一小组说一个,答对一题得10分,2分钟之内)

    虎 马 鼠 蛇 必答题:第三关

    照样子写成语。(一小组说一个,答对一题得10分,2分钟之内)

    1、和(风)细(雨) (提示:写第二个字是风第四个字是雨的成语)

    2、(栩)(栩)如生 (提示:写AABC型的成语)

    3、(大)街(小)巷 (提示:写第一个字和第三个是反义词的成语)

    4、一(心)一(意):(提示:写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近义词的成语)

    2 必答题:第四关

    妙手接龙 (一小组做一题,每答对一处得20分,直到答不出为止)

    1、一败涂地( )( )( )( )??

    2、刀山火海( )( )( )( ) ??

    3、用兵如神( )( )( )( ) ??

    4、言之有理( )( )( )( ) ?? 必答题:第五关

    成语表演 (满分100分) 各小队指名一位同学表演成语:

    抱头鼠窜 狼吞虎咽 坐立不安 手舞足蹈

    (选答题:有三关)选答加分题:(每组同学挑选自己会做的题目,答对一题就会给该组加50分.)(选题顺序由分高到分低) 第一关:成语加减法

    1、( )言为定+( )鸣惊人=( )全其美

    2、( )面玲珑+( )步登天=( )霄云外

    3、( )思而行+( )气呵成=( )面楚歌

    3

    4、( )亲不认+( )触即发=( )窍生烟

    5、( )花八门—( )面( )刀=( )令( )申

    6、( )全( )美—( )上( )下=( )心( )意 第二关:下面这些歇后语,后半截谜底都是成语,前半截是引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作比方,请根据谜面,写出谜底——成语。

    愚公的居处——( 开门见山 )

    孙武用兵—— ( 以一当十 )

    诸葛亮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

    包公断案——( 铁面无私 )

    孙悟空七十二变——( 神通广大 ) 第三关:游世界、猜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大的手: 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 顶天立地

    最昂贵的稿费 一字千金

    最尖的针: 无孔不入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五、评选优胜小组

    4 初一语文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李嘉莹 朱菁华 武惠先

    二等奖:范丁戈 任飞霏 王慧芳 任飞帆 关家豪 李松霖 三等奖:张潇 王孚嘉 韩江雪 杜超 贾椒图 解琦 周荣添

    帖成龙 赵泽萱

    初二语文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武文轩 刘禹良 成思思

    二等奖:王迎澳 景宇桐 李阳 张晓暄

    杨雨婷 雷嘉敏 三等奖:赵晨浩 苏睿鹏 李馨钰 韩香娇 张思一 凌书翰

    席雅雯 杜余威 温泌腩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篇3】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写出生动、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的文章。

    【教学内容】

    1. 基本写作技巧:开头、过渡、结尾;

    2. 描述的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倒装等;

    3. 语句表达的技巧: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

    4. 篇章结构的安排:主题句、扩展句、结论句;

    5. 修改和润色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述一个短小的故事或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关主题或角度。

    二、讲解写作技巧(15分钟)

    1. 开头:

    a. 吸引读者注意:可以使用引言、提问、事实、名言、警句等方法;

    b. 引出主题:简洁明了地写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过渡:

    a. 使用连接词,使文章段落之间衔接自然;

    b. 使用过渡句,将一个观点引申为另一个观点或论证。

    3. 结尾:

    a. 总结全文,重申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 提出建议、展望未来或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

    三、写作训练(30分钟)

    1. 练习写作技巧: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或素材,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范文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风和写作技巧。

    2. 组织互评活动:将学生的作文交换给其他同学阅读,并进行互相评价。

    四、修改和润色(10分钟)

    1. 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修改内容可以包括语法错误、词汇的替换、句式的改写等。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修改建议。

    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

    1.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顾学生学习的内容。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继续提高的动力。

    【教学辅助】

    1. 教材: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写作题目和素材;

    2. PowerPoint演示:教师可以制作PPT,展示写作技巧和例子;

    3. 范文:提供一些好的作文范文作为写作训练的参考。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互评,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不断进步;

    3. 学生的参与和展示情况。

    【教学反思】

    1.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写作训练;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 学生的作文修改和互评要注重引导和激励,避免过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家庭作业】

    1. 要求学生练习书面表达能力,可以继续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

    2. 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提高写作的素材和思路;

    3.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再次展示和分享。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1、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

    2。能够用动作描述描述人物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过于平淡和单调。作文平铺直叙,缺乏细腻的人物描写。

    3重点难点

    1、能选用准确的动词。

    2.在准确的动词上添加生动的修饰语。

    3、把动作描写和其他的人物描写相结合。

    4教学过程

    4.1.4教学活动

    活动1[简介]作文指导课中的人物动作描述

    引用哑女卖刀的故事导入: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场演示刀的锋利。用刀砍断铁丝,粗粗的铁丝被砍成数节,但是刀刃锋利如初。

    在哑女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她买刀。她用动作说话,让人信服

    活动2作文指导课[教学]人物动作描述

    一。什么是动作描述?动作描述是对角色行为和动作的描述。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显人物的特征,即思想的、性格的、品格的、心理以及习惯上的特征。

    2。师生共同分析了动作描写的功能、内容和基本方法。动作描写的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的内容:头颈、眼耳、嘴巴、手、脚等都课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动作描写的方法:

    一、能选用准确的动词。

    动作描写方法

    方法一:选择正确的动词并加以修饰。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例子:(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对他来说,穿过铁路爬上那边的月台并不容易。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道艰难、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在操作之前添加修饰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点动作进行修饰,要用词语、或修辞形象地写出重点动作是“怎样做出来的”,要写出做每个动作时的速度、神态。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篇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语文新课程实施五年来,经过艰苦摸索与实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课堂阅读教学的状貌也大为改观。但教材编写中写作这一块存在不足,不成系统,并难以操作,致使作文教学不能有序进行,作文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有必要对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一番分析,寻找对策,走一条弥补教材不足,符合写作教学规律、振兴写作教学、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

    二、研究内容与步骤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材缺少写作系统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单元选文配合人文主题,侧重于阅读。虽有写作内容的安排,以“综合性学习”带动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实现了写作教学的开放,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语文活动范围,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学生围绕主题活动有感而发,这样编排有其特点。但从整体安排来看,明显缺少一个写作的系统,无写作知识,无写作技巧,无文体要求,无阶段作文侧重点要求。各单元、各年段只解决了写什么,没有按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怎样写,怎样有序渐进地写。这是教材编写的明显缺陷。

    2、缺少各类文体的典范例文

    新教材编写只考虑阅读教学,不兼顾写作教学;只考虑人文主题,不兼顾写作范例。学生写作难以仿效,作文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是为难的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结果是文体感不强,写出的是“四不像”作文。我们说开放“以吾手写吾心”的作文理念是正确的,想打破传统的束缚的创意也是理想的,但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写作基础、生活实际也应该考虑,目标的实现要从基础做起。如果初中学生没有典型的例文,写作不入门,基础没打好,创新当然也无从谈起。

    3、话题作文消极影响下的套借作文泛滥

    为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倡导个性发展,避免考试中的偏题现象,推出了作文的新题型——“话题作文”,一用就是十年,操作上由于曲解了原意,宽泛的话题提供了套借作文的便利,而功利的动机推助了套借作文的盛行,抄袭作文、改头换面的作文、注重语言形式的文化散文大为流行,扎实而费力作文教学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功利的准备作文与作文嫁接,作文教学被边缘化,导致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严重退化,学生的作文能力明显弱化。

    4、开放作文不利影响下的自我心绪宣泄

    由于过分地强调“以我手写我心”,由于教材编写的开放性,由于家庭社会生长环境,由于自主选择题材与文体,由于综合性学习因开展的实际难度而不能有效实施,由于缺少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与学生思想的锤炼,由于教师布置作文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现实的审视、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对人事的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抒写一己患得患失的文章,或是宣泄不健康的心绪,作文缺少思想深度与审美情趣。

    (二)写作序列教学的构想

    为改变当今作文教学的滞后现状,推进写作教学的规范、有序有效地实施,让写作教学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形成系统,特作如下构想并付诸于实践。

    1、建立一个写作序列教学指导体系 文体序列

    依据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分年段、分册编排出写作常见的文体序列,主要是两类:记叙类和议论类。记叙类包括一般的记叙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小说、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以及新闻(报道、通讯)。议论类包括一般议论文,读后感,“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杂文,文艺评论(文学作品、影视剧)。并分别穿插到每册的单元中进行写作教学。

    范文序列

    七年级语文

    罗康健 因教材中缺少写作教学可借鉴的经典范文,教师可结合教材,参照上述记叙类和议论类文体序列及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选文分类排列,对选文作指导性评点,供学生阅读赏析仿效。

    指导序列

    指导序列指的是分阶段对记叙类和议论类的文章写作作序列指导。 记叙类:

    (1)写作知识:记叙的中心与材料、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 描写、议论与抒情。

    (2)写作要求:记叙完整、具体;中心明确、深刻、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3)记叙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议论类:

    (1)写作知识:论点、论据、论证。

    (2)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新鲜充分,分析透彻,论证符合逻辑、有力,语言准确、严密。 (3)议论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素材序列

    素材序列指平时帮助学生渐进积累写作素材的学习活动安排。主要有以下活动:

    观察 介绍观察途的方法和途径。(做卡片,作记事本,课前五分钟说事等)

    阅读 推荐书目、推荐报刊、杂志,做读书笔记,举行读书鉴赏交流会等。

    积累 介绍积累的方法(背记诗歌、名言等)。记录素材并作检测。

    锤炼思想 通过平时说事与作文的评点,指导学生从平凡生活,深切感悟; 从小事中挖掘深意;逆向思维,推陈出新,创出新意。 与综合性学习相机结合的指导序列

    将综合性学习专题进行梳理、归类,并纳入记叙类、议论类作文指导序列。 初中写作教学分段安排序列

    初中六个学期分大作文、小作文两个系列,确定写作文体,训练重点、要求, 写作内容与时间,并配有范文与相应的指导方案。

    2、研究几类写作序列教学范式课型 指导课型

    指导课型指的是作文指导课,一般包括明确作文范围与要求,赏析借鉴经典范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构思打腹稿或拟写作文提纲,反馈、交流评点等几个环节。也可根据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设计有独创性的指导课型。

    活动课型

    作文是语文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收集素材,旁征博

    引,亲历亲为,有感而发。常见的活动型的作文课,如阅读赏析,参观访问,成果汇报,探究辩论,经验交流等等,活动设计科学合理,收到的效果就大。我们可根据作文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本地资源设计好活动课型。

    讲评课型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次检阅。学生抱有很大的心理期待,有成功被表扬的愉悦,有失当被评点醒悟;有个性再现的鲜活,有文章似曾相识的尴尬。讲评的精准与巧妙,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创作的欲望,并爱上写作文。讲评课一般分为三种:

    教师讲评 根据作文的要求,将具有共性的作文分类分批讲评,分析作文的得失成败。其特点是顾及面广,话题集中,讲评全面,分析透彻,修改方向明确。

    学生互评 根据作文要求,学生互评作文得失,其特点是参与面广,体悟深,评点能力得以提高。弱点是讲评不够准确,教师应参与其中进行调控与指导。

    师生面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作面对面的评点。其优点是针对性强,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重视,激励作用大。由于工作量大,可选择用之。 升格课型

    作文升格是指对不同类别的作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评后进行修改,使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是实践操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课型。

    3、打造一批写作序列教学经典范例

    1、优秀写作教学设计

    2、优秀写作教学课堂实录

    3、优秀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4、优秀写作教学论文

    (三)写作序列教学实施要则

    在教学调研时发现,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作文教学的定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序列的设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安排,作文的指导与评改。如果处理不当,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提出以下作文教学的要则,供实际操作中借鉴。

    1、作文教学要有指导序列,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为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教研组、教师应对初中的作文教学有整体筹划,各年段,每册应有作文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的重点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要求,训练范围与题型,作文训练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大小作文的配合,以及每次作文的指导方案。各单元的作文教学应有训练的侧重点,扎实、有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作文教学要凸现学生的个性

    作文是学生的个性再现,这是作文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依据生活有感而发,抒写心灵,再现思想。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提炼思想观点,构思作文。学生根据作文要求,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与议论,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看法,表达有此引发的思想与情感。最高境界是学生鲜活的个性跃上纸面,

    读其文而见其人。

    3、作文教学要注重素材积累与思想锤炼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厝而就的,重在基础,重在积累,要两手抓,有素材可写、有观点可说。因此,功在平时,要按照上述“素材序列”中提到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素材;采用“平凡生活,深切感悟”、“以小见大,挖掘深意”、“逆向思维,创出新意 ” 等方式,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 ,在作文讲评过程中,锤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写出

    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来。

    4、作文教学不是作文讲座,要有到位的训练

    教师的作文指导要讲求实际效果,我们应端正作文教学的认识,作文需要方法的指导,更应注重方法的运用与有效性,只讲不练,只说不写,不是最佳的写作教学。说实在的又有哪个学生听了教师的写作讲座就写出好文章的。所以,作文前的指导要简明,而根据写作要求进行到位的写作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将写作知识转化为作文能力,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训练中,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或讨论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可通过反馈及时纠正,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5、作文教学要有整文意识

    作文课难施教,在于作文教学涉及面太广。于是教师就选点突破,但问题又凸现出来,如“审题立意”仅训练立意,如“精彩的开头”仅写开头,没有整文意识。如果有了立意,那么怎么选材,怎么拟题,写什么文体,总要考虑吧,有此才可能写成文章。又如精彩的开头写好了,又怎样?文章表述的内容不同开头就不一样,学生的文风不同开头也不一样,即使是不精彩的开头,如平实的、直截了当的,又何不可呢?各写作要素的教学,各作文重点的训练要与整篇的作文写作相联系,与相关的主要写作要素相融合,不能单打独斗,相互割裂。否则,将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6、作文教学要注重写文显魂。

    写作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成文,而是要让学生亮出观点,表达思想情感,做到文中有魂。一是所选材料要为表达观点服务,二是语言表述要传情达意。尤其是片段、短文训练,或语言的训练时,操作中往往侧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内涵的表达。如“语言表达的生动传神”专题教学中的扩句训练:“一个硬币落在地上”。学生给这个主干句加上了许多修饰语,很是具体形象,语言形式上的训练目的达到了,可它的魂呢?不同的人对待“一个硬币落在地上”的心态是不同的,如生活奢侈的大款,如生活节俭的老农,如天真无邪的孩子,如穷困潦倒的乞丐……如果提供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文字才有内涵,才可能写文显魂。

    7、作文教学要注重讲评与修改

    学生作文写完了并不是写作教学结束了,要进行批改与评点,要组织课堂的讲评。因为学生经过写作实践,有体悟,有感触。教师又不像先期指导时那样的“纸上谈兵”,可选择作文实例,按作文要求分类评述,学生容易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要注重作文后的精准评点,讲究讲评方式,通过分析本次作文的得失,以深化对本次作文要求的认识,让学生明晰修改的方向,严格按作文要求及讲评的要点修改作文或重写,以实现本次作文的目标。

    8、注重文字的书写与语言的表达

    这实际是对学生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文的基本态度。电脑的推广与普遍使用,文字的书写被忽视,遗忘写错别字,所以,要倡导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文字。由于学生的作文态度不端正,语言的表达很随意,因此,也要作为作文的基本功加以训练,做到文通字顺,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推行“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行动者开展研究”的思路。并拟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加以辅助,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思想引领,以第一课堂作为研究基地,进行区域性的写作序列教学研究,凭借我区各层面学校原有的教研基础与教学经验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在多向维度,不同层次初中学校通过实践和探索,建立科学的写作序列教学体系,探求实施写作序列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

    3、课题研究的总体操作措施

    全体课题组成员将在教研室的统筹规划、主持下,组织集体讨论确定有关主课题与子课题及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并开展研究工作。并根据阶段性的实践结果对课题设计作适当调整,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务实,更具有实践与借鉴意义。

    4、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1、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及论证

    2、课题方案制定与修改完善

    3、组建课题组

    4、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2年6月)

    5、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

    6、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总结与反思

    7、根据中期反思与总结调整方案,并进一步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

    8、搜集与整理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初稿

    9、约请专家进行书面评议,修改课题报告

    10、修改定稿,组织鉴定

    四、课题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种:课题成果报告与资料汇编

    1、课题成果报告:(1)总课题报告 ( 2)子课题报告

    2、教案、案例研究汇编

    3、写作课堂教学录像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分享


    作为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我为大家推荐了一篇名为《初中语文说课教案》的文章。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

    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 )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3

    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板书设计: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 篇9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10篇)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是一篇了不起的文章。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板书设计: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3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 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 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以上就是《老王》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6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

    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

    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题。

    (四)走进文本,与诗人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2、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

    3、小组质疑,共同解惑: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小结:在活动1中,通过指导学生的认真品读,学生对弗罗斯特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这为活动2的进行作好了铺垫;活动2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达到共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

    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两个主人公是鲁

    迅和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

    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首诗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华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想像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在配乐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人的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在“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两个有关人物的故事,然后,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类似于鲁迅和诸葛亮的情感体验吗?请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简介、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人生经历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形象”,去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围绕这一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⑵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⑶围绕“选择改变人生”这一主题,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运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7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3$bqwm4

    6、布置作业(略)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8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紫藤萝瀑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阅读本课可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紫藤萝瀑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文章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积极含蓄的主题追求,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一首深沉的歌,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更好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语。

    (对刚入初中的学生,还需加强字词积累的指导。)

    2、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单元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根据第一单元的目标要求、本文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揣摩作者的感情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说教法】

    一、评析欣赏法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采用评析欣赏法,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语言美点并进行赏析,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拨为主。点拨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拨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美读感知法

    通过播放《紫藤萝瀑布》朗读磁带,使学生感知、领悟本文优美的语言和蕴涵的韵味。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教师适时点拨,读出紫藤萝花的生机,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多媒体演示法

    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精心编辑,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

    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 )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一)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把收集到几幅学生在自然风光前拍的照片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学生说出照片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二)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1、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2、用“—”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3、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Ο”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三)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1)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2) 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3)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

    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4)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1、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平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五)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10篇


    栏目小编已经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符合您需求的“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制定好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满意度。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谈谈教材

    《背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以 “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而《背影》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背影》一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为解决本文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给:“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我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背影的图片,看与思相结合,“同学们,咱们的父亲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从而进入了学生自由谈,进入了课文,接着顺势而导,“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在上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运用网络,搜集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首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生字词的了解仍然是最基础的。 接着,再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之后,在要求学生运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的情况,这时教师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讨论结束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分步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当堂不为解答,对于能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不急于强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破。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自己的朗读打好基础。听完录音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

    第二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进行分析理解。 我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别分为四大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讨论结束后,在由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全班的相互交流和总结。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它们表达了父亲怎么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三、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问题四、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地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所以,一方面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拓展到我们的课堂之外,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方面: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帮助学生加强对全文的理解。

    2、小练笔。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事,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并整理成一篇日记.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家中,使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也完成我们教学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3)

    一、说课的万能模式

    (一)自我介绍

    姓名、单位(现从事工作)、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①本课内容所选教材;

    ②本节内容所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又有什么影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2.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2)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3)教师实际水平。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说教学程序包括:新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

    (1)导入

    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

    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哪些内容?学生独立完成什么?

    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评价教学效果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4)归纳总结

    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

    4.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思想、学习的思路、教材意图,对原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暗示效应,使信息得到浓缩。

    优秀的板书设计,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结合,而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构思按一定规则画出的图形,是老师心血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系列化、表达情境化,同时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遵循板书的基本原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周密的计划性、适当的灵活性、布局的美观性、内容的科学性、形式的直观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顺畅、整洁、明快的感受。

    二、说课的个性化策略

    (一)理论运用策略

    说课与授课不同,它不仅要讲“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明“为什么”,这是说课的质量所在。理论运用策略在说课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需要理论的支撑,教学实践需用理论来指导。但应试者应注意不能孤立地“谈”教育教学理论,而要把说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应当自然,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说课中必须重视“说”课程标准:一要说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二要说课程标准中规 2

    定的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要求;三要说本节课内容应该贯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哪些教学原则,可以采用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和探究式“学”)。其次,还要把握好理论“深浅”程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未必就好。总之,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合理、科学,这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1.突出学科教学理念

    从说课的内涵来看,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说课的灵魂。虽然备课也需要理念的支撑,但是这时的理念常常是潜在的。上课时教师不必向学生讲教学理论或理念,而说课则要求教师把教学理念摆在首位,并发挥其指导功能和支撑作用。没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说课,便没有了分量、力度和光彩。现在大家都承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难,总让人感觉教师是主角,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设计之中,几乎听不到教师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的预测,几乎听不到教师对学生诸如原认知、能力、技能、态度等更为详尽的分析。即使很多教师在说课的开头有对学生的分析(或“想当然”的分析),但在后面的策略、方法、评价却很难确认具体的“说”法。大家承认“以学生为主体”,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说课不能说是成功的说课,因为它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2.诠释学科教学思想

    从说课的表现形式来看,说课不是教案的复述,也不是上课的预演,而是教学设计的精彩说明。教学设计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教师在说课中必须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路。因此不含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不能称为教学设计,不含教学理论的“说课”不能称为说课。

    (二)程序设计策略

    按照一定程序科学地排列各项说课内容,这是说课的脊梁。从说课顺序安排是否合理往往可以看出一名教师是否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细致的思维风格和雄厚扎实的业务功底。当然说课内容的顺序安排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最起码要让听者明白你此堂课的目标、内容、理念以及策略、方法与手段,做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顺理成章、思路明晰。要求内容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合理说,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说课在设计程序时可从下面几个层面展开。

    1.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生起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和描述教学环境。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由于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科中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分析学生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 3

    掌握情况。关注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元认识能力,预先判断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发现问题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标分析应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具备哪些素养”等内容,必须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对于目标的陈述应该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任务分析应把握“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还应该对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还应该有创造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因此,不仅应该分析教学内容,还应该关注情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为这是一个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软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已从过去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的,说课应该关注到这种软环境的营造。

    2.教学展开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就是展示整节课中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关注的是课中的“教-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为目标达成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包括教学媒体选择、运用)和措施,要体现出教师自觉的、有意向的和高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内容、师生行为和教学策略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教学策略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同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课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教师如何引发学生的动机、如何展开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取何种练习与强化反馈来达到目标学习结果。

    (三)情感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决定人的活动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情感反映着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说课活动具有积极的情感,可激发教师说课活力,活跃自己的思维,使教师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从而提高说课水准。在说课中适当地运用情感,能调动听课者和评课者的情绪和思想,让人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说课时要准确表达情感。

    1.说课要有激情

    4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教师由于职业特点,具备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如果能把对学科的态度转化为激情,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成为说课活动的巨大动力。

    2.说课要有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积极向上、良好平和心境可使人振奋,能把人的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说课要求说课人具有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在说课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说课人必须有良好的心境,否则,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也有可能发挥失常。

    3.说课要有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可以左右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成为巨大推动力。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说课是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说课的难度大,应试者对此经验还不丰富,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说课时遇到的问题,没有热情是无法做到的,热情是参与说课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因素。 一、说课的内容

    教师面试中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课程标准对有关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有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二)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1.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2.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4.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5

    5.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面试中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1.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2.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四)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2.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3.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4.要重点说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学过程要求做到:

    1.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必像根据教案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2.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3.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4.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5.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说课内容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不意味着面试中说课都要面面俱到,逐项说来,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陈述,该展开的内容充分地展开,该说透的道理尽量去说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面试中说课的要求

    6

    (一)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二)把握“说”的方法

    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跑野马。

    (三)语气得体、简练准确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四)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说课时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得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说得生动有趣;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

    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 )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九课,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学生学习此文,能够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较为流畅易懂,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的美”的归纳方式以及引导学生学习透过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

    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发、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实现课堂的生动高效。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伊始,是课程学习的第一步。良好导入往往充满激情、引发互动。我将通过提问学生问题来导入课题: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以及在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样的心情?”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对文章产生一定兴趣,新授环节也水到渠成了。整体感知是学生对文章进行的整体的、宏观的解读。此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1。首先,安排学生初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解决基本问题——“俨然”“叹惋”“垂髫”;

    2。安排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通过世外桃源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提高整理与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解决重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将设置如下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1:桃花源是旷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自主研读相关段落,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回答,学生随后给出自己的见解——①自然风光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体现优美的自然美景和纯粹无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体现出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满无限向往和沉醉。教师随即补充——此外,还可酌情答“朦胧的意境”之美等。

    重点问题2桃花源总是令很多人赞不绝口,不同人有什么态度和做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此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准确定位给学生答题区间,学生找到答题范围且进行尝试归纳,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回答

    ①渔人——甚异,欲穷其林——好奇,惊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向往,急切之情,无功而返;

    ③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期望。教师顺势补充——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姓居无定所,朝野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与无奈,充满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与期盼。才会有幻想出来的“桃花源”。

    难点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怎样的意旨?此问题属于文章主旨情感类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相互补充。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学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图景。教师随即补充——虚构桃花源,主要是为了反衬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对于和平、安稳和淳朴的社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心怀大志,想要“救济苍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倾轧,赋役繁重,一腔热血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此环节,我将讲解渗透有关“世外桃源”的成语。启示学生——如果用成语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课程回顾、收束与总结过程,小结是收束和总结课文的过程,课下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于此,我将采用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可以布置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7)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3$bqwm4

    6、布置作业(略)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板书设计: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简爱》。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小说中的片段,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3、明白主题: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三、延伸讨论

    有很多读者对于《简爱》有自己的见解,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简爱》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小说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第一人称叙述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印象最深的情节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小说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小说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小说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简爱》

    1、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精彩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2、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范文(篇10)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们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一课时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们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们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们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们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1)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承接语: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指名2人)

    4、复习合作评改要求: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四人小组评改习作。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评改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合作修改习作有哪些要求呢?

    5.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

    (1)首先看故事编得是否具体,其次才是看故事编得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通顺的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改。

    (2)在四人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2)

    听了付老师一节作文讲评课,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习作讲评课的做法。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讲评课侧重于作文后的讲评,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们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们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们习作水平的再提高。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们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节习作讲评课,付老师始终都没有脱离指导和示范的作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总结本次习作情况的时候,分成两类: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分类分析,也是对学生们习作的肯定,明确不足之处。让学生们了解整体习作情况。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2.出示优秀习作名单,让这些学生们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环节的`设计,增强了学生们的荣誉感,同时也激发了孩子浓厚的习作兴趣。3.在佳作回放这一环节,让习作者在朗读自己优秀习作之前,教师就明确要求,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注意倾听他人说话的好习惯。

    4.出示有问题习作,让学生们进行修改,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习作讲评课。教师要求学生们修改习作之前,先明确修改方法,起到了指导引路的作用,学生们有了修改的方法显得不慌不忙。

    5.讲评课要指导学生们自我评价和生生间互评的方法。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们表达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独创性的见解,习作中能够进行有效合作平等交流。这节课付老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分工的修改方法,这样的分工修改节省时间,每个修改环节更能落实到位。学生们合作之后,集体指导修改习作,给学生们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实实在在交给了学生们修改习作的方法,从修改过程看,学生们很会修改,说明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已经在这个班级里形成了,这是一节充分体现出评价和修改味十足的习作讲评课。

    再好的课堂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教师开始进入课堂的时候,有点慌乱,出示了一篇修改后的习作。教师说明,这是二次修改后的习作,让学生们点评此篇文章的修改情况,紧接着就出示了名家赠言。比较突然,我认为第一个环节的出示,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明确修改的重要性,但是处理的不够到位,应该让学生们对比地谈一下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习作修改的重要性,潜意识里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出示学生们习作精彩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采取了包办的方法,出示一个段落学生们朗读之后,教师就及时地总结这是个什么段,这个任务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们们,让他们去判断这段是过渡段、精彩开头段、精彩细节描写段、还是精彩结尾段?学生们们会听的更认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注意倾听和动脑的好习惯。

    总体来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习作讲评课。教师能联系学生们作文的具体实际来评论。把学生们作文中主要的共同性的问题和训练的重点呼应起来,挂起钩来。无论是采用品味优秀作文的方法,还是采用分析作文得失的方法,教师都把握住讲评的重点,把学生们引导到讲评的重点上来。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文中字词。

    2、能够揣摩文章的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研究教材、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回首望去,我们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秋,这一路走来有开心有欢乐,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所收获。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请同学们说说哪位老师对你的影响最大呢?他又是怎样影响你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关于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文章。

    2、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

    (2)辨析字音

    黑痣(zhì) 榆(yú)钱褪(tuì)色军阀(fá) 卜(bǔ)问 焚(fén)香 海鸥(ōu) 殴(ōu)打 芸(yún)芸众生狡(jiǎo)猾 纠(jiū)纷劝慰(wèi)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感知全文

    1、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最使“我”难忘的是蔡会芝先生,以及蔡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3-14节)写“我”与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第三部分:(第 15节)写“我”与蔡老师分别了。

    3、导出文章情感线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讨论:文中的七件事的顺序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六、小结

    文章重点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文章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尊敬、热爱和思念之情。

    七、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 2节)写最使“我”难忘的是蔡会芝先生,回忆以及蔡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3-14节)写“我”与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 情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感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线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依恋 索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第三部分:(第 15节)写“我”与蔡老师分别了。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4)

    总结:这段文字心理描写过于粗略抽象,没能细致地描写出真切的内心感受,所以没能对读者产生影响。要能使作者产生共鸣,就必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具体的刻画。

    那么,如何描述具体的心理呢?心理描写有哪些方法呢?

    他山之石可攻玉——范文引领

    本文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认真读修改后的文段,说说比起原文来好在**?

    范文一:

    我坐在位置上不停地念道:”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不再听录音机,不再看电视,不再玩电子游戏。

    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要游戏机了,考试前一天还趁着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他们都怪自己没有学好中文,懒得看书。

    老师啊,发发慈悲吧,手下留情,我以后一定好好学语文了。

    教师提示:

    内心独白:这是你对自己说的话。在内心独白前可加”想”,”心里说”等词语。

    例子:”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不成!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看不到布。”——《皇帝的新装》

    范文二:

    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我似乎也看到了老师满脸的愤怒,仿佛听到了家长悲伤的叹息和别人的笑声。

    教师提示:

    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范文三:

    教室里乱哄哄的,不时传来”唉”、”唉”的叹气声,有人在问:”多少分?多少分?

    ”“***,70分!”一个羡慕的声音在喊着。卷子静静地反躺在我的课桌上,我慢慢地用有点颤抖的手指去掀它,一个鲜红的”4”字印入我的眼帘,我的手指一抖,卷子又躺在了课桌上。

    我一咬牙,反手伸到卷子低下用力一翻,卷子”啪”一下朝天躺了,随即鲜红的”48”刺进了我的眼里,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教师提示:

    语言行为描写:语言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给外界。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他的语言和行为就会扭曲,与平常不同。

    范文四:

    天阴沉沉的,不时有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

    ”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教师提示:

    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思考:在上面的例子中使用了什么心理描述方法?

    结语:一是内心独白,二是幻觉和感觉的描写,三是动作、语言和方式的描写,四是环境的衬托。前三种是直接心理描写,后两种是间接心理描写。

    上述种种方法在我们实际写作时都是综合运用的。要能揣摩人物在不同心态下动作、语言、神态等各方面的不同,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详尽细腻的刻画,就能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得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心有灵韵生佳作——课堂练笔口头作文

    1.口头作文

    开头: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结束:这是从小学到现在八年友谊的终结吗?

    请你补充完整,字数在左右。

    例文: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往日里温馨的灯火夜景,此刻看来却是那么的刺目。星星隐藏着阴影,只有弯曲的新月挂在树梢上。

    回到家里,躲在床上,冰冷的月光从窗户倾泻进来,心里很难过。我盯着天花板,视线渐渐模糊:小学到现在八年的友谊结束了?

    2.小练笔

    仔细回忆自己的情感经历,选择一个题目写一小段作文,写出真实的感受。

    还记得与父母的激烈冲突;还记得与老师的倾心交谈;还记得秋日里的结伴游玩;还记得那一夜独自在家……

    考试前、家长会前、

    比赛前、 获奖前

    发试卷前、演讲前、

    谈话前、吵架前

    恐惧片断、。气愤片断

    喜悦片断、。伤心片断

    附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

    已经临近深夜,万籁俱寂,连路灯也灭了,可某种难以言明的东西还像蛛丝一样轻轻地却又粘粘地缠绕在我的心间。明天就要开课了,丝丝紧张浮在心头,淡淡的烦恼也涌上心头。我不禁想到:

    作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次勇敢而又艰难的尝试,我来到这里时间不长,对大家很不了解,而且和大家的磨合期也还没过,今天又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同学们会不会怯场呢?这堂课会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呢?哦,老天!

    千万别这样。相信他们,他们会和我一起工作的。是的,一定会的!

    取长补短——习作展示,互评互改

    互评要求: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改。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同学中推荐一篇好文章交流、点评。

    课堂小结

    心理世界就像天空,变幻莫测,五彩缤纷;

    景物描写用于衬托,内心独白抒发情感;

    表情和动作表现出心声,细腻而真实的口碑;

    梦幻想象若齐到,神游万里显高妙

    板书:直接描述:内心独白,梦幻

    心理描写的方法

    间接描述:语言、动作、方式和风景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2.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

    事。

    教学板块:

    听故事:听出好故事的标准。

    看故事:看出好故事的构思。

    聊故事:聊出好故事的波折。

    写故事:写出好故事的精彩。

    一、听故事

    出示: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就像小猫喜欢吃鱼,山羊喜欢吃草一样。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哪些故事?指生交流。

    2.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们觉得怎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指生交流。

    预设:精彩的。有趣的。感人的。有意义的。

    人物活灵活现的。语言动人的。情节曲折的。让人想不到的。

    (根据交流,板书关键词。)

    3.(师:这些都是我们听故事听出的经验啊。)在这些关于好故事的经验当中,有一条我认为最重要。所以,我要把其它几条擦掉。你们觉得我会擦掉哪几条?

    留下:情节曲折。

    师:情节曲折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才是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波三折写故事。(板书)

    4.听老师讲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听完要想想最符合哪一条标准?

    故事情节:早上乘坐公共汽车去江阴——车上人很多没有座位——我幸运地得到一个座位——上来个老奶奶——大家都不让座,我也闭眼装睡——一个小孩子让了座位,我很不好意思——又上来个女人,像是怀孕了——我想到自己妹妹,于是起身让座——女子红着脸不坐我让的座位——她说我还没她长得结实——原来她没有怀孕,只是比较胖而已。

    1)你觉得老师讲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指生交流。预设:很好。有趣。情节曲折。

    2)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示范画故事情节图。

    一波(事情):让座

    三折(曲折):第一折——我上车,我没座位到有座位。

    第二折——老奶奶上车,我不让座到小孩让座。

    第三折——女人上车,我让座到女人不坐。

    二、看故事

    A.出示剪纸(斗鸡)图片。这张纸剪的是什么?指生:两只公鸡,在争斗。

    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背后可能就藏有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故事《斗鸡》,想想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尝试画故事情节图。

    出示:

    一波:斗鸡

    三折:一折:破壳,争虫。二折:一斗,诈死。三折:再斗,双亡。

    师:发现了“波折”,只要我们围绕“波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很快我们就会写故事了。

    B.出示人物(莫言)图片。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不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还是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我们一起来看他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文字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学会画故事情节图。一波:卖白菜。

    三折:

    一折:母亲要卖掉最后三棵白菜,我不乐意。

    二折:母子带着白菜赶集,我挨了母亲一巴掌。

    三折:老太太挑拣白菜,我多算她一毛钱。

    四折:白菜没有卖成,母亲流泪教育我。

    1)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拟个题目,你给的题目是?指生。

    出示故事题目:《我为白菜狂的日子》,比较,说说看法。

    2)一波三折写故事,这个故事不止“三折”,有“四折”呢!你觉得哪一折写得最精彩?

    谈谈你的发现,好吗?

    三、聊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本故事书,轻轻地打开它,里面藏有好多精彩的故事,有欢乐的,有悲伤的,有智慧的,有傻气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出示:温馨提醒

    1)我要分享一个怎样的故事?先给故事拟个好题目。

    2)我的故事“波折”在哪里?再画一张故事情节图。

    3)我会问“为什么”“怎么样”吗?尝试着问一问。

    想一想,画一画,聊一聊。学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四、写故事

    孩子们请抛开写作文的念头,想一想你的故事,欢乐的,流泪的,在你心里留下深刻痕迹的,梳理它一波三折的过程,然后把它写下来,这一定会成为你故事书中精彩的一页!

    板书设计:一波三折写故事

    我的故事情节图多问

    会命题为什么?

    怎么样?

    附: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通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

    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

    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

    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

    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

    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6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我们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九课,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学生学习此文,能够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较为流畅易懂,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的美”的归纳方式以及引导学生学习透过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

    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发、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实现课堂的生动高效。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伊始,是课程学习的第一步。良好导入往往充满激情、引发互动。我将通过提问学生问题来导入课题: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以及在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样的心情?”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对文章产生一定兴趣,新授环节也水到渠成了。整体感知是学生对文章进行的整体的、宏观的解读。此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1。首先,安排学生初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解决基本问题——“俨然”“叹惋”“垂髫”;

    2。安排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通过世外桃源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提高整理与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解决重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将设置如下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1:桃花源是旷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自主研读相关段落,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回答,学生随后给出自己的见解——①自然风光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体现优美的自然美景和纯粹无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体现出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满无限向往和沉醉。教师随即补充——此外,还可酌情答“朦胧的意境”之美等。

    重点问题2桃花源总是令很多人赞不绝口,不同人有什么态度和做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此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准确定位给学生答题区间,学生找到答题范围且进行尝试归纳,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回答

    ①渔人——甚异,欲穷其林——好奇,惊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向往,急切之情,无功而返;

    ③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期望。教师顺势补充——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姓居无定所,朝野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与无奈,充满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与期盼。才会有幻想出来的“桃花源”。

    难点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怎样的意旨?此问题属于文章主旨情感类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相互补充。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学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图景。教师随即补充——虚构桃花源,主要是为了反衬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对于和平、安稳和淳朴的社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心怀大志,想要“救济苍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倾轧,赋役繁重,一腔热血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此环节,我将讲解渗透有关“世外桃源”的成语。启示学生——如果用成语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课程回顾、收束与总结过程,小结是收束和总结课文的过程,课下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于此,我将采用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可以布置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2、理解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说训练:生讲历史故事。

    二、解读文题,探究设疑:

    读课文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曹刿论战:

    1、生自由朗读课文,点拨:读准字音要关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师配乐朗读课文,生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3、本文运用对话的形式,扣住一个“论”字,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故事。

    思考:曹刿从哪些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论述?

    (1)战前准备。

    ①文中有两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适当加入神态、动作或其它词语

    ③在朗读中提示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

    ④学生分析后明确:什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

    (2)作战时机。

    ①曹刿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战”?

    ②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言语简短却暗藏玄机。表情朗读课文,补充曹刿此时心中所想而未讲明的话。(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

    (3)取胜原因。

    ①论取胜原因部分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②大声齐读论战部分。

    4、在个性朗读中解读文本。

    四、我论曹刿:

    1、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五、我论《曹刿论战》:

    史学家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他们更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六、课堂小结: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__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丽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期(ji)年朝(chao)于齐间(jian)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大

    家事--------------------国事

    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邹忌邹妻邹妾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__!……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邹忌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众人下场)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

    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 )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 篇6

    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网友分享: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网友分享: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七)》,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常见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2、在作文训练中引用古诗词,完成关于文化的习作。

    3、用实际的学习行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身边的常见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教学难点】

    在作文训练中引用古诗词,完成关于文化的习作。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分组搜集传统文化的资料(包括名称、内涵、形式)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我的中国心》歌曲

    同学们,这首《我的中国心》歌词里有一句“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你们可以想想,什么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民身上的“中国印”?汉语汉字早已经成为工具逐渐出现在全世界人的视野里,那到底什么是你们身上、我们身上的“中国印”?学生回答。同学们,其实我们从出生到成长,都会在中国固有的文化氛围里浸润,过传统节日,住传统房屋,吃传统食物,听传统的曲目,一辈一辈流传下来。好像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然而就是这平常的传统,是我们身上的“中国印”。这堂课,我们就了解传统文化,看看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写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了解传统文化。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围绕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具体种类?你熟悉传统文化中的哪种种类?)

    2、小组展示。

    明确: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归纳:学生比较熟悉的传统文化的种类有古诗词古文、书法、灯谜、歇后语。绝大部分同学都有学前“国学启蒙”的经历,小学也学过古诗歌古文,参加过灯谜歇后语,还有的同学习书法,画国画,学传统戏曲音乐,每一个人都参与传统节日。

    三、传统文化能够在写作中的落实的内容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1、哪些种类可以在我们的写作中落实。

    明确:在记叙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引用诗句、古文名句、警句、俗语、歇后语等。

    重读古诗歌古文的新感受、新想法。

    对古代文人、某一段历史的看法。

    历史名胜古迹游览后的游记心得。

    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以及其中的情感。

    2、临近端午,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即。可以以这个节日为契合点,也可以从上面的任何途径中选一种,抒写你熟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将你的感受,写一个小片段,表现出来你和“传统文化”的关联和情感。

    四、小组内写作互相交流并班内展示。

    五、小结:

    传统文化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从尊老爱幼待人友善,到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从行为举止到吹拉弹唱,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我们的职责就是,让传统继续下去。怎么继续呢?只有我们身体力行,才能更好继承传统文化,也才能发扬传统文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勤观察多思考,身边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有完美体现。

    六、作业:

    将小练笔扩充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