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隆中对教案收藏9篇
  • 隆中对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0

    最新隆中对教案收藏9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评估和反馈的意义和作用,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编辑的精心打造“隆中对教案”让您受益终身,希望本文能够解决您的困惑!

    隆中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 用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 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 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 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 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孙 记

    分析政治形势 荆 益 事

    中 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记

    对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隆中对教案【篇3】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志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断句。

    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三、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隆中对教案【篇5】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另外,“若跨有荆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

    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隆中对教案【篇6】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五)教学难点及确立

    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六)说学法

    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先通过《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出示三国挂图分析形势,导入新课。

    2、通读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或齐读,或默读,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别示范等多种形式并举,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

    3、初步感知,互动感悟。

    我依据学生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获取阅读本文的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然后把阅读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对诸葛这一人物的分析就是师生互动的结晶。

    4、研读“对策”,角色演读。

    我针对学习重难点,找到局部突破口——“隆中对策”进行引导分析,采用角色演读的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文言字词句含义理解的检查。

    在这环节中使用大屏幕展示重点问题,使教学生动形象,也可加深印象,更好地进行赏析。

    5、我评“对策”,拓展思维。

    为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的学习,我设计迁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便能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隆中对教案【篇7】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层次

    2、了解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艺术手法

    3、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诸葛亮躬耕南阳,虽自云:“不求闻达于诸候”,实则是“审时度势”,择主而事,27岁那年,刘备由徐庶介绍“三顾茅庐”以求复兴汉室之计,诸葛亮乃应时而出,我们将要学习的《隆中对》便是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文章以记言为主,作者记叙孔明纵论的天下形势,为刘备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方针,标题中的“对”是对策之意。

    二、范读这篇文章,就生僻字词预以点拨。

    父:fǔ亦作甫,《梁甫吟》汉乐府调名。

    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句子。

    诣:到……去

    屏(bǐng) 退:同义复合词

    猖蹶:失败(凶猛而放肆)

    胄:后代。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三国时人,由蜀汉入晋,入晋后举为孝廉,任左著作郞,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写成了《三国志》。

    二、中心意思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表现了他胸怀大略,及惊人的政治远见和高度的分析能力。

    三、课文简析

    (一)诸葛亮隆中对策分析

    分析天下形势,追往及今,由远及近,先彼后已,条分缕析,从现象到本质,而又突出人谋。从而归结出——曹操不可争,孙权可结盟。

    孔明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1、乘有利之机占据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奠定帝业之基。

    2、在内政方面修明政理,革除刘章、张鲁的弊政,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以保根基。

    3、安抚和合四方少数民族,联吴抗曹,促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伺时机成熟,便采取军事行动,兵分两路,消灭曹魏,进而统一天下。

    (二)全文结构分析: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孔明年轻时的事情。仅用49字,着重表现了诸葛亮的抱负,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2)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本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和事件,作者详略得当,只写对孔明的赞语,并提出了枉驾顾之的建议。

    第三部分(3—5)刘备问计,孔明对策,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才能。

    第四部分(最后)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器重和信任。侧面烘托了孔明的卓越才能。

    附一、《梁父吟》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基;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誰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反映了孔明愿辅贤君又担心被谗的心情。

    附二、板书

    ╱自比管乐 显雄心抱负

    侧面描写 庶喻卧龙 宜枉驾顾之

    ╱╲情好日密 衬卓越才能

    孔明

    ╲╱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

    正面描写 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

    隆中对教案【篇8】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

    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

    2.课后练习一。

    隆中对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1、2(96%)

    2、通过讨论分析完成学习目标3、4(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二、学习研讨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问题探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2)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3)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结合课文,总结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评价样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6、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延伸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最新隆中对教案收藏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