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
  •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

    发表时间:2022-03-05

    【www.jk251.com - 比例尺课件】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一节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

    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做P17"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2.公路的河流段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著名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探究活动

    "暑假的一天"

    根据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动(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点旅游、去亲戚家、去同学家外出办事等)画一张暑假一天的行程图

    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地图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要求:

    1.图的图幅一样大,都用A4纸,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点(家或某建筑物)为中心点,确定方向

    3.按时间顺序,画出自己的走过的路线图,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点。

    4.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设计图例

    方法

    1.确定自己的外出路线(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点距出发点的最长的距离,确定比例尺。(可查阅有关地图,在图上量测两点的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确定方向时,可参照地图上的方向,确定所去的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

    3.可参照地图,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进行取舍、概括,变成自己的行程图。

    Jk251.coM编辑推荐

    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

    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做P17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2.公路的河流段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著名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探究活动

    暑假的一天

    根据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动(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点旅游、去亲戚家、去同学家外出办事等)画一张暑假一天的行程图

    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地图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要求:

    1.图的图幅一样大,都用A4纸,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点(家或某建筑物)为中心点,确定方向

    3.按时间顺序,画出自己的走过的路线图,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点。

    4.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设计图例

    方法

    1.确定自己的外出路线(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点距出发点的最长的距离,确定比例尺。(可查阅有关地图,在图上量测两点的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确定方向时,可参照地图上的方向,确定所去的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

    3.可参照地图,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进行取舍、概括,变成自己的行程图。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5灼露鹊拇笮?/p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5灼露鹊拇笮?/p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比例线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不能写成(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那么。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那么。

    推论:如果,那么。

    反之亦然:如果,那么。

    ①基本性质证明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除可得到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注意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证明:∵,∴即:

    同理可证:(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设;则

    等比性质的证明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掌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求证:。

    证明:∵,∴

    “通法”:∵,∴即

    (2)已知:,求证:。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②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②③④

    九、板书设计

    比例线段(二)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注意:(1)

    3.课堂练习

    经典初中教案圆的比例线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交⊙O于C.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9,10;P134中B组4(1).

    第12页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