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通用
  •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4-03-14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通用。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老师在上课时需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这份“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是我尽职尽责的结果希望您喜欢,请您认真研究本文!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的内容。

    4.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重点难点】

    1.解读“三纲”“八目”的内容。

    2.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做为《四书》之一的《大学》这本书,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称赞。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纲”“八目”,对人生之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之步骤与方法,条理分明,阐述无疑。下面,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2.作品《大学》简介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它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5页学习提示: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三、学习活动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翻译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品德。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详。5.得:处事合宜。

    翻译: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解: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翻译: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解: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壹是:一概,一律。

    翻译: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够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过渡语:在了解了选文的字面意思以后,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究环节。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纲”和“目”的含义。因为“三纲””八目”是《大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重点。

    “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在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开始解读本文的思想。

    (二)解读文本,探究思想

    问题一:请同学们勾画有关“三纲”和“八目”的语句,进行朗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1.朗读“三纲”语句,解读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理解: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所谓“亲民”,是指求知和修身达到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那么就要亲民。前面两条都做到了,就会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2.朗读“八目”语句,解读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解:古代的那些有大德的人,都以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为主。彰显品德就必须先把国家治理好,想要把国家治理好,那就要处理好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而家庭由个体组成,能否使家庭和谐有序,个体成员的修养非常重要。一个有修养的人,首先心要正,即不偏不倚,这就要求我们排除私心杂念,去除妄想,做到“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要想使意念诚实不欺,就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源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问题二:哪些句子体现了“八目”的顺序,反复朗读,思考为什么这样排列顺序?

    1.体现了“八目”顺序的语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八目”的顺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齐天下

    3.理由:

    结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三:请同学思考“三纲”和“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文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本文的三个“纲”,第二段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个“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属于“明明德”之事,“平天下”以上属于“亲民”之事。“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问题四:怎样实现“三纲”“八目”的目标?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实现“三纲”“八目”的目标的'语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理解:

    在这句话中,“知、止、定、静、安、虑、得”,是实现“三纲”、“八目”的七个步骤。

    “知止”通过学习了解“至善之所在”,“止”指只应当处的位置,即至善的境地。了解了至善之所在,思想就有了定准,即所谓定。止与定是因果关系,“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只有“知止”才能做到“定”,“定”则能心不妄动,即做到所谓“静”心静则能专一,即所谓“安”,身心俱安,则能思虑精密周详,即所谓“虑”,“虑”则能得其所止。

    (三)拓展延伸,思考讨论

    下面的材料是《大学》一书中关于论述“诚意”“正心”的文字,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诚意”和“正心”?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3.谦:通“慊”(qiè),满足。4.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详细讲解: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诚:使动,译成“使……真诚”,“毋自欺也”,倒装句,理解成“毋欺自也”。

    翻译: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

    “如恶(wù)恶(è)臭(xiù)”的“恶(wù)”和“如好(hào)好(hǎo)色”的“好(hào)”,它们都为动词,表意相反,“恶(wù)”理解成“厌恶”“憎恶”,“好(hào)”理解成“喜好”。

    “恶(è)臭(xiù)”的“恶(è)”和“好(hǎo)色”的“好(hǎo)”是形容词,“恶(è)”理解为“污秽的”“腐臭的”,“好(hǎo)”理解为“美好的”。

    “臭(xiù)”和“色”都是名词,“臭(xiù)”是气味,“色”可以理解为“容貌”,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之谓自慊(qiè):慊(qiè),满足。

    翻译: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道德品德低下的人。闲居:独处、独居。为:动词,做。善:形成词作名词,好的事情。

    无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坏事;也可以说成“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

    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动词,显明。

    翻译: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翻译: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谓:叫作,称作。

    翻译: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全段的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东西一样,这样发乎本性的诚实不欺,才称得上是自我满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戒慎不欺。品德低下的人在独处无所事事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彰显自己的好处。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所想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身有所忿懥: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内心。忿懥:愤怒。

    2.好乐:爱好,喜爱。

    【译文】

    我们所说的修养自身,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怎样做到诚意?

    1.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

    结合“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一句理解,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观点: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是不要欺骗自己。

    2.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

    结合“诚于中,形于外”一句,即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

    3.慎独。

    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的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怎样做到正心?

    正,即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本,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内心,就必须摒除这些私心杂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受情绪制约,保持心态端正。

    总结: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了解到“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同时,也教会我们,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谨慎,我们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样,在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还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我们要做到,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外在表现的一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面对生活中多种情绪,不因喜爱而偏好,不因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内心的端正,这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四、反馈与评价

    1.下列选项中画线的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动词,彰明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根本

    C.在止于至善止:达到

    D.致知在格物格:风格

    答案参考:D(推究)

    2.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

    B.“八目”之中,“修身”的目的是管好自己的家。

    C.“八目”之中,“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D.“安而后能虑”是说思虑精详以后才能性情安和。

    答案参考:C(A.B.不全面,D.顺序相反)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大学》的前两段,它讲述了《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的内涵,也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明确了“修身”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让我们除旧迎新,不断雕琢自己的品德。

    六、课后作业

    1.总结本课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试着阅读《大学》全文。

    3.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0字。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①同学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明确:

    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②初识林黛玉

    昵称:林妹妹

    字:颦颦(宝玉送之)

    名号:潇湘妃子

    爱好:吟诗作赋

    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

    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

    生平: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身世(木石前缘):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之到凡尘,上演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读课文,结合文章标题,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贾政,一个女儿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了这篇小说,现在大家在课上默读一遍课文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讨论得出本文的情节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进贾府

    第二部分(2~4):拜见贾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见凤姐

    第四部分(7~11):拜见两位舅舅,介绍宝玉

    第五部分(12):陪贾母进晚餐

    第六部分(13~14)宝黛初会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2.大家默读课文,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林黛玉?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结: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小结: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凤姐是见过世面的,见多识广。这段话出自凤口,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贾宝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

    (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退让。

    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结: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姐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总谨慎多虑,礼节周到。从人物的行动和细节,也表明其教养非一般,聪明识礼。

    (3)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②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小结:从黛玉刚开始回贾母“只念了《四书》”,后觉得不妥,会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②句笑着推辞大舅母的赐饭,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④对读书的回答;

    ⑤初见贾母的时候;

    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小说中对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极尽笔墨甚至丫鬟们也有简单的服饰介绍,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

    明确: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已经很完美了。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束课堂。

    作业: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因而重心在情节发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篇3】

    【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点,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要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还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与背诵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本文的内容要点,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领会本文在叙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写作特点,培养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这是一篇祭文,诵读时要注意有浓厚的情感,做到口发其声,心念其事,声情并茂。

    2、文言词句的理解要结合语意,做到字句落实,不可眼高手低,凭想当然办事。

    3、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结合注释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体会作者历经患难后显示的深厚情感。

    【设计思路与步骤】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照《教学大纲》,加强诵读,故设计使用“四步诵读法”,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每一步,都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自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适当点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这四步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篇4】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因为素质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普遍发展的教育和主动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胆子大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学生的思想活了,他们乐于回答问答,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善于设计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师通过新巧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波澜起伏,抑扬有致,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

    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通过不同层次接受能力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就可以判断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又可以对课堂教学随时做出相应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设计问题时会兼顾一堂课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所提问题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其智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1、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学生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2、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要根据课堂的不同“情节”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高潮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如一开始便给学生亮出一个“红苹果”,让他们闻到香,产生食欲;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个“大小适中,口味相宜”的“红苹果”;高潮时,提问向文章的重难点展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摘苹果”大潮中,享受一个又一个摘取“红苹果”的欢乐,同时还不断地竞争谁的“苹果”多,谁的“苹果”大;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产生还想吃一个“红苹果”愿望。好的课堂一定是问题层出不穷、错落有致的课堂,一面保证一定量的识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发展其思维。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三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对于第三层问题的处理重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通过这种自主创新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分层导学教学方法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改革,重在强化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发展,进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荐]高中语文教案精选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今天推荐给大家一篇关于“高中语文教案”的深入分析文章,确保方便访问请将本页添加到书签夹!

    高中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高中语文教案【篇2】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高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在利用注释,自读自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利用相关资料,探究词中深层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与整体感知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疑难之处,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用多媒体或投影呈现,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二、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动日益高涨。-领导了湖南农-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革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国共合作,革命应由谁来领导,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此便是“谁主沉浮”质问的来由与内涵,由此可见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月”的相关内容。

    1.-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常与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2.呼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月”,也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了诠释。“万户侯”、“中流击水”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象,物象传递情意。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利用相关资料去解读诗境,品悟诗情。这是鉴赏的基本素质。

    高中语文教案【篇4】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北疚闹械牧喝喂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比绾纹肺抖粤喝喂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篇4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回忆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许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动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设计的重点拟在作文的点——细节描写上,以期能以点带面,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用细节来出彩。

    教学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冲远,故而本文在理解语句上并无难处,但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却是学生非学会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基于这个理念,本堂课由《金岳霖先生》作为引子,由老师作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摸索细节描写的奥妙,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先生父亲那臃肿的背影,曾经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一动,那个站着喝酒却又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带给我们笑声的同时,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了世态炎凉;说到杨二嫂,我们会想起她那圆规般的伶仃细脚;至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那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一会儿脱下一会儿又穿上的军大衣我们想必也不会忘。背影、长衫、细脚,大衣是他们各自的特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描写的是哪个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对,是鲁迅,那你们是根据那些特征他是鲁迅的呢?或者说鲁迅的标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头发直竖,胡子。

    这是崇拜鲁迅的一位青年读者阿累眼中的鲁迅,而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韬也有一段关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明确:有没有发现,唐韬先生与阿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和浓黑的胡子这一典型的外貌细节特征。所以,要写活一个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现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逻辑学大师(板书:金岳霖先生)

    二、学生快速自读全文。

    1、请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小结: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细节,漫画式地刻画了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让人发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又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态度,学识修养,性格特点,处世方法等等。

    4、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这些细节感染力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真切而直观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们要写活一个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择其特点,从细处着笔,用细节描写进行勾勒。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天真率直,或严肃端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动作,神态或口头禅。请大家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用细节描写写一百来字的人物片段,写出他的特点来。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择二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请在座的同学猜猜他写的到底是哪位老师?(简要评点,学生互评)

    6、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捧给我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就象在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斗士。从金先生戴的鸳鸯眼镜的白镜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点我们一目了然,但还应该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隐藏在他那黑镜片之下,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一)重情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二)热爱生活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跟着汪先生,我们也一点一点地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样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点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真是有趣;最后我们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热爱生活。作者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立体的金岳霖先生。

    刚才的片段练习中,同学们用细节勾勒了老师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们深记老师的全部内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们老师的内在情感,为刚才的片段练习作一个补充。

    学生当堂补充。

    三、小结

    感谢汪曾祺先生,他不仅用平淡隽永的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会了我们运用细节描写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学会之后,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读到有关金先生的文章时,总会惊叹名家的独特个性,为他们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终的目的。整个环节中,感觉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细节的详细解读,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有点仓促,只让学生读了两个段落,然后大致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受。

    2、课堂没有深入地拓展开,在文章中闲笔处点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我只点到有学问的人都很有个性。没有点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况。

    3、文章的梳理很乱,写人肯定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书上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效果会更好。

    4、学生没有完全地投入到课本中,怎么都感觉他们是敷衍的态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课堂是一个情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是为学生课后的理解提供一个范例”,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说,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1、不能脱离文本,始终注意细节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表达。如“‘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可以抓住这其中用了句号,而为什么没有用叹号,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两处提到“有趣”,开始的“西南联大有许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结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从实写到虚写,体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现给人的性格特点。但我认为“怪”更能体现金岳霖的特点。“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无定法,只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会有收获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篇5】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1.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ling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3、古今异义现象:

    高中语文教案【篇6】

    设计指导思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二段

    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

    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

    (二)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三)讨论第三段

    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五)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

    (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光?应该说涉及了光,或说暗写侧写光,作者对于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光回忆光联想光眼前/现实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盼归之,姐姐点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是指路的,第二个故事中的是精神的,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光照亮,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

    以“”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系列8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课堂氛围调动的重要方法。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问题设计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杨女之长恨——

    (1)“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2)“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写作特点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

    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2)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导入新课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ㄊ闱樯⑽模“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

    合作探究

    一、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吊慰之情

    二、诵读、赏析

    1、赏析情思:

    提问:本文自始至终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并作简要分析。

    点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

    A、流露出一种遗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痛惜、自责之情

    C、流露出一种悲凉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问:本文主要表达对十二郎之死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种痛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点拨: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3、抒情手法学生感知并总结)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过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上借助虚词的使用来表达情感。

    提问:体会语气词连词的表达效果(参照课后练习点拨:三个“邪”字、五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之情。此段借助虚词表达了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尤其显得哀婉动人。2)

    课堂小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拓展延伸

    1、提问:比较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自由体写法与边诉边泣的表达形式。

    2、相关链接:诸葛亮吊周瑜

    活动与探究

    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步骤: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谈话的记录。

    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

    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3)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 -- 婚变—— -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 善解人意、 、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的还看了: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了解开头的重要性。

    2、学会方法,会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评价归纳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作文开头材料

    教学设想: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较好的作文,印发给大家,上课时讨论探究,从中总结作文开头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简析上次作文写作情况,由此引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人常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设立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使全篇文章生辉,同时它还有“先人为主”的功效,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2、作文开头的要求:a、要向主题靠拢b、要短小精悍c、要有文采

    3、自主学习

    请从下面的作文开头中选2至4个你比较欣赏的进行评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等)

    1、或许,你还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或许,你还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许,你还不知道山的那边是海;又或许,你还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蓝天……但我可以告诉你:尝试——通罗马路。(《尝试——通罗马路》)

    2、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个过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题记

    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过客不知从何而来,过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当他路过山坡时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一座座的坟墓,而小女孩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朵朵盛开的野百合。最终过客看到的是坟墓抑或是野百合,我们无从知晓。鲁迅笔下的过客戛然而止,其实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过客看到的景象是阴人而异的。(《过客》)

    3、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着地追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生活需要主见》)

    4、人生何处没有风景,生命本来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照样能把风景般的笑脸印进时光的底片中。(《心态与境遇》)

    5、虽然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相信自己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远,跃几个跟斗之后,终会占有蓝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潇洒走一回》)

    7、惊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害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8、风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别人的意见,大部分群体的意见,我们只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

    9、“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题记(《你还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灯盏。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颗勇敢跨越、敢于尝试的心。(《勇于尝试》)

    小组讨论

    交流精讲

    总结学生习作的优缺点,提供方法指导。

    优点及方法:⑴⑸⑽铺排文气,排比点题。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鲜

    ⑶正反对比,辩证说理

    ⑷开门见山,点穿话题

    ⑹引用入题,准确得体

    ⑺描写开头,烘托渲染

    ⑻比兴开头,营造氛围

    ⑼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存在问题: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b、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

    c、与主题不符,不知所云。

    6、当堂检测

    此时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请以“春天的足迹”为话题写几段作文开头。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5)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啊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2、本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则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点拨: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语,简直叫人拍案叫绝。从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挂着“一带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鲁迅《风波》),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忧心忡忡地担心“不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契诃夫《变色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另一个典型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作者简介

    请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点拨: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互动设计2]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互动设计3]总体把握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互动设计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点拨:其身上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写有形的(具体见课文)。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所谓无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论调(具体见课文),其爱情的过程,最集中、画龙点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2、思考两个“怕”

    (1)别人“怕”别里科夫

    提问: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点拨: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2)别里科夫“怕”别人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对别里科夫脸色的多处描绘,说说其意义。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点拨: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对别里科夫的脸色有多处描绘。静态的肖像描写中,有“他的脸也”“戴黑眼镜”;惩罚学生情节中有“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晚上通宵做噩梦,早晨到学校的时候“没精打采,脸色苍白”;看到促狭贵画的漫画“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

    这脸色的变化,正说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也说明他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附带)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点拨: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动设计5]别里科夫的意义(主题)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点拨:“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谦虚”是什么意思?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三、小结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最后让我们看看他的尊容吧(读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斯的插图)。

    四、作业布置

    准备写好《“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系列文章: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大家对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已经有了认识,却未必深刻。这节课,我打算以促进大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大家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搞个“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报告会。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二、导入报告会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新春时节,东平明湖中学高一(21)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三、具体操作过程

    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5分钟完成。

    本案引发的思考:创新求活,守旧必死。

    示例:各项调查报告

    一、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7)

    短歌行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大家猜猜看好不好,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有的同学们说对了,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好的现在我们看个小纪录片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好的,认识了曹操,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

    二、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现在让我们带着这3个目标一起品读这首《短歌行》。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行”这种文体。噢,你举手了。介绍的不错,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三、听读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它的语气、节奏和轻重音。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感受?噢,感到一种忧思情怀。好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读出这种情怀。现在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读,读的很好,抑扬顿挫。请坐。

    同学们,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这首诗的眼睛是什么?对,是“忧”。

    四、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诗,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到底为何而忧思,又是如何写忧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作者为何而忧?第一小组的同学,举手的最多,派个代表说一下吧!嗯,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一。说的很准确简练,请坐。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具体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传达他的忧思的。

    先看一忧,人生短暂。作者是如何写“人生短暂”的,没错把人生比作朝露,足见人生短暂。显然这首诗,首句起兴,“对酒当歌”,本是乐事,却乐极生悲,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那何以解忧呢?对,酒,杜康是借代,指的是酒。古人喜欢借酒浇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么多,可见你的文学功底很深。

    好,几杯杜康下肚,作者又将笔锋一转,转而思虑贤才难得。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小组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人才的渴求的?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你来说,没错,引用了《诗经》中的两个诗句。能为大家读一下吗。好的,请坐。这句是说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我就以礼乐相待,得天下之英才而宴请之。可见对人才的尊重。还有没有体现作者渴慕人才地方,对“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我们再看这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没错。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忧思,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体现了希望能将这些人收入麾下,使人才不再彷徨的情怀。理解的很深刻,请坐。

    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有什么来历,你来说,没错,从《管子》《史记》中化用而来。你是怎么发现的,噢,课文注释,这个习惯很好,请坐。那这句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你来说,对,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由此可见,这首诗流露出的不单单是忧思,这种忧思在他的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消解。好的,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短歌行,感受一下作者的忧思与抱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短歌行》,看看哪句诗最能打动你心灵。谁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好的,你来,你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较有感触,让你认识到要珍惜时间。请坐。你呢?你喜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请坐。好的你说,你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体现了曹操的博大胸襟。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颇丰啊!

    同学们这首词思路清晰,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熟悉一下,然后尝试这背诵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你来,很好,看来你的记忆力很好。好的,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如果忘记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看来大家的记忆力都很好,这么快就背过了。

    六、小结作业

    这节课通过《短歌行》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了解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以及他的胸襟抱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课下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熟读成诵,并搜集曹操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比喻 生命引用

    人才 化用

    天下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8)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汤成慧)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3、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涵,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4、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教学方法:

    1、通过课本剧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问题式教学法。

    3、探究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

    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通过分析,了解到鲁迅先生运用因果论证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应该拿来。那么,“拿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够做到“拿来”呢?“拿来”又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个短小的课本剧。

    二、课本剧表演:人物: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旁白):话说山水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独生女儿依依今年芳龄十八,尚待字闺中。依老头求婿心切,竟然乡邻四里广发请柬,要举行一个招亲大会,而且,嫁妆丰厚,正是他那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宅子,听说,还陪送一群姨太太呢!这条件可真够诱人的。不知道今天会是哪位英雄好汉抱得美人归呢?咦,有人来了„„

    (孱头上,在宅子前面走来走去):各位好,我叫孱头,我这人有个特点,就是比较靓仔,天生的,没办法!依老头这个老家伙,家财万贯,不过,都是不义之财。今天搞个什么招 亲大会,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堂?见我这么靓仔,还发了请柬给我。我可不能进去,免得他屋里的乌烟瘴气玷污了我的清白之身,像我这么靓仔,何处寻不到芳草啊!我还是离得远远的为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快步离开)

    (昏蛋急匆匆地冲进来):各位乡邻,昏蛋这厢有礼了(抱拳作揖)。昨天突然接到依老头的请柬,说他女儿搞什么招亲大会要我也去竞争。真是岂有此理,那个死老头平时专门欺压乡邻,不知道多少乡亲吃过他的亏,上次还把隔壁的欧阳伯伯活活打死了。我恨他还来不及呢,还给他做女婿,门都没有!也不能让他再迫害乡邻了。我一把火烧光他的宅子,看他还怎么胡作非为!(作放火状,后大笑而去)

    (废物上,乞笑)大家好,大家好,今天我废物真是时来运转,居然接到本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请柬,要去参加他女儿的招亲大会,我很快就可以从乌鸦变成凤凰了。(作看到宅子状)哇,真有气派呀,我先进去看看。(蹩进)哇,有鱼翅呀,还有鸦片,终于可以过过瘾了,先吸几口。(吸鸦片,陶醉状)真是爽啊,哈哈哈„„我再到后堂去看看那一群姨太太是否标致(喜滋滋蹩进后堂)

    (拿来主义者深沉稳重地走过来)依老头给我发了请柬,说她女儿今天举行招亲大会,既然他想到了我拿来主义者,那我就去看看,再作打算。(看到宅子,进门状)哇,这么多鱼翅。好,最近身体虚,恰好补补身子,叫厨房晚上炖了给我吃。(边走边看)哦,这么多鸦片。把它们都送到县医院去吧,也许他们会需要用来配药。(又走)咦,这些烟枪和烟灯,样子真是好看,有艺术欣赏价值,就送一些到县博物馆去吧,其他都烧掉。(猛然记起状)哦,还有陪送一群姨太太呢,给她们每人500块钱,让他们回家去吧,要是她们要去别处打工,也随她们自己愿意。好了,这样看来,我可以考虑什么时候举行结婚典礼了。请大家有空都来喝喜酒啊,谢谢各位的支持。(教师简短总结)

    三、具体赏析第八、九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2、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教师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明确(投影显示):

    “孱头”指害怕继承,不敢面对的人; “昏蛋”指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不分好坏,全盘接受的人。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九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投影显示):“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十段1、2、集体朗读第十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投影显示): ①、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④、“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何在? 教师明确: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投影显示)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显示出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如: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2、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节约文字,印象深刻。

    如:为三种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愚弱无能 昏蛋——头脑发热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如: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如: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六、课堂总结,结束课文: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他的谆谆教导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合集6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案合集6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2、本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则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点拨: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语,简直叫人拍案叫绝。从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挂着“一带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鲁迅《风波》),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忧心忡忡地担心“不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契诃夫《变色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另一个典型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作者简介

    请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点拨: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互动设计2]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互动设计3]总体把握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互动设计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点拨:其身上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写有形的(具体见课文)。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所谓无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论调(具体见课文),其爱情的过程,最集中、画龙点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2、思考两个“怕”

    (1)别人“怕”别里科夫

    提问: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点拨: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2)别里科夫“怕”别人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对别里科夫脸色的多处描绘,说说其意义。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点拨: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对别里科夫的脸色有多处描绘。静态的肖像描写中,有“他的脸也”“戴黑眼镜”;惩罚学生情节中有“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晚上通宵做噩梦,早晨到学校的时候“没精打采,脸色苍白”;看到促狭贵画的漫画“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

    这脸色的变化,正说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也说明他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附带)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点拨: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动设计5]别里科夫的意义(主题)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点拨:“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谦虚”是什么意思?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三、小结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最后让我们看看他的尊容吧(读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斯的插图)。

    四、作业布置

    准备写好《“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系列文章: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大家对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已经有了认识,却未必深刻。这节课,我打算以促进大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大家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搞个“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报告会。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二、导入报告会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新春时节,东平明湖中学高一(21)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三、具体操作过程

    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5分钟完成。

    本案引发的思考:创新求活,守旧必死。

    示例:各项调查报告

    一、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o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o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的口型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3

    短歌行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大家猜猜看好不好,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有的同学们说对了,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好的现在我们看个小纪录片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好的,认识了曹操,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

    二、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现在让我们带着这3个目标一起品读这首《短歌行》。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行”这种文体。噢,你举手了。介绍的不错,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三、听读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它的语气、节奏和轻重音。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感受?噢,感到一种忧思情怀。好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读出这种情怀。现在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读,读的很好,抑扬顿挫。请坐。

    同学们,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这首诗的眼睛是什么?对,是“忧”。

    四、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诗,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到底为何而忧思,又是如何写忧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作者为何而忧?第一小组的同学,举手的最多,派个代表说一下吧!嗯,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一。说的很准确简练,请坐。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具体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传达他的忧思的。

    先看一忧,人生短暂。作者是如何写“人生短暂”的,没错把人生比作朝露,足见人生短暂。显然这首诗,首句起兴,“对酒当歌”,本是乐事,却乐极生悲,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那何以解忧呢?对,酒,杜康是借代,指的是酒。古人喜欢借酒浇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么多,可见你的文学功底很深。

    好,几杯杜康下肚,作者又将笔锋一转,转而思虑贤才难得。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小组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人才的渴求的?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你来说,没错,引用了《诗经》中的两个诗句。能为大家读一下吗。好的,请坐。这句是说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我就以礼乐相待,得天下之英才而宴请之。可见对人才的尊重。还有没有体现作者渴慕人才地方,对“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我们再看这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没错。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忧思,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体现了希望能将这些人收入麾下,使人才不再彷徨的情怀。理解的很深刻,请坐。

    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有什么来历,你来说,没错,从《管子》《史记》中化用而来。你是怎么发现的,噢,课文注释,这个习惯很好,请坐。那这句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你来说,对,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由此可见,这首诗流露出的不单单是忧思,这种忧思在他的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消解。好的,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短歌行,感受一下作者的忧思与抱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短歌行》,看看哪句诗最能打动你心灵。谁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好的,你来,你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较有感触,让你认识到要珍惜时间。请坐。你呢?你喜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请坐。好的你说,你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体现了曹操的博大胸襟。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颇丰啊!

    同学们这首词思路清晰,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熟悉一下,然后尝试这背诵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你来,很好,看来你的记忆力很好。好的,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如果忘记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看来大家的记忆力都很好,这么快就背过了。

    六、小结作业

    这节课通过《短歌行》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了解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以及他的胸襟抱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课下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熟读成诵,并搜集曹操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比喻 生命引用

    人才 化用

    天下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设计实施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6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熟悉情节;

    2.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初步了解小说主题,重点体会社会环境里的人物对主人公的有形与无形的摧残。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学生分析、总结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掌握三种以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材分析】

    1.《祝福》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小说的学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祥林嫂的'悲惨短暂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悲剧命运。

    2.本文教学中的总体思路为:通过梳理文本,抓主要情节,尤其是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调动学生的有关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领会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它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学会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语言,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1.很多同学在学习小说时兴趣很大,但是兴趣点集中在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2.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源于自小至今的多次接触与作品隐晦难懂,故许多学生对其作品有恨无爱。

    3.中学时,学生学习了《孔乙己》,至今还有大概印象,可采用经验联想法,引导学生回顾《孔乙己》的小说主题。

    【课标依据】

    1.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2.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3.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教学建议】

    紧扣文本分析,有据可依,适当回忆学生所学,有话可说。

    高中语文教案热门六篇


    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介绍了“高中语文教案”。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之道的具体实践。希望您能将此文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高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后记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高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三、走近作者时代

    作者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早期:个人孤寂、感伤,朦胧含蓄 后期:热爱祖国,明朗真挚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 特征

    油纸伞 古朴

    雨巷 悠长、寂寥

    丁香 高洁、愁怨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我 惆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对这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了撑一伞风独立消魂的形象。

    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石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了诗歌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中写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这里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人与物天然合一。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象征 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

    丁香姑娘 象征 美好的理想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的、容易破灭的理想;美好的、难以实现的人生)。(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近,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求之不得的美(抒情模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 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第五个是 篱墙:颓圮,残破,凄凉

    第六个是“我”:彷徨,迷惘,追寻

    总结:诗歌表达的意境、情感?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理想之美的深深追寻。

    诗人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在当时处境中,戴望舒从原来热情似火的革命青年,一下子堕入了夜的深渊。他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前进的希望,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再听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缠绵、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达成以下共识:

    ①韵脚舒缓悠扬:长,巷,娘,徨,怅……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的反复:悠长,哀怨,走近……

    ③句式的复沓: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样的……

    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④诗节的复沓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七、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有哪些?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质疑研究

    思考:请你用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来回答:

    1、为什么孔子“轻松愉快”,而孟子“凡事紧张”?

    2、为什么孔子主张性恶论,而孟子主张性善论?

    3、为什么孔子重视“礼‘,而孟子却”没有这样的耐性“?

    明确: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解释差异二,后文也没有这样照应前文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论证、论述欠严谨、严密。

    进而推出文章不够严谨的表现二——第3段推断孔子主张性恶论显然主观臆测,牵强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语病。

    五、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母爱的伟大和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3能自行阅读,理清思路,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教学难点:

    两位母亲的的性格,品性,两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达,不同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学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

    讲述,设问阅读,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人人都有母亲,人人都体会过母爱,母爱是伟大的。在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她们用一双勤劳的手,一直呵护着我们,我们长大成人,她们默默的送我们远行,在我们困惑时给我们自信,坚强和勇敢,我们每一个人,对母爱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联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作家的两篇关于母亲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板题目)作者介绍

    二,阅读课文提示,点教学要点

    三阅读第一篇课文,听录音,默读或轻声跟读,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阅读课文,理解设问

    (一)(123)母亲家世,(所处位置,姓氏,家境)—生在农家,勤劳诚实,身体好(板书)

    设问:母亲的家世如何?为什么写这些?(强调了母亲在农家,从小劳动,诚实,身体好,这是本质,基础)

    归纳段意,写法(按时间顺序,简洁平实)

    (二)(4—11)嫁为人妇——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板书)

    设问:嫁为人妇,母亲经历了什么?(辛苦操劳,好客,忍让,吃亏,乐于助人)#

    从母亲的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母亲的什么品质?(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让吃亏,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则)

    归纳:段意,强调母亲是受封建传统道德影响的中国妇女,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写法,写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东方母亲。

    (三)(12-16)对儿子的培养,期望儿子因事业在外不能尽孝而歉疚和思念(板书)

    设问:母亲怎样支持儿子的学业(默默的筹巨款,含泪送,有行动和宁可孤独)

    儿子为什么说自己使老人伤心?(不成家,远游英国,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游在外的儿子如何远对在家乡的对母亲(思念,怕拆信大段议论深化主题,抒发浓郁的思母情)

    归纳: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结尾感念母亲的给予,表达心中的歉疚。

    热门课件: 高中语文教案范例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教案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 高中语文教案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你写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本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你写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本”,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

    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

    “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教案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年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一次讲解,都会有新 的收获,新的体会。

    过去每次只是力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似乎就达到目的了,然而现在发现灌输式的学习确实不再适应课堂,定然也不适应高考。模式化的教学,绝对不是优秀的语文课堂。高考我们固然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题目的做题方法,但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学生去体会语文,感悟语文。

    课堂之上语言应当简练,要相信学生,教师确实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台阶让学生去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语文是绝对学得好的。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高三语言基础知识的量比较多,需要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一些基础的知识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得到很好的掌握,这时候老师的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能够自觉的对自己进行检测,积极的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班主任的对班风的把握必不可少,语文的课堂也可以发挥一些育人的功能。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看了高三很多的现代文阅读后,我正在尝试一种能够连接现代文与作文的写作方式,还有许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愿意去写,愿意表达,虽然他们的语言还是比较的稚嫩的,但是我很高兴。愿意再接再厉,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喜欢的母语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