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15篇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5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15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上课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都需要承担起写好每份教案课件的责任。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不仅需要时刻与时俱进,还需要包含所有的知识点。在撰写教案时,老师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同时,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经过认真挑选,将本文命名为“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为便于阅读,建议您将本页加入书签!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1234681224

    y/cm241286432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cm2)

    过程要求

    (1)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234681224

    袋数1286432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能熟练的进行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3、情感态度: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学过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法、讨论法、练习法、合作复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出示课本中的信息,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些信息。

    2、说说这些信息中有哪些量?哪些是质量单位?哪些是时间单位?哪些是人民币单位?(或者让学生把这些量进行分类)

    3、对于这些单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常见的量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质量单位。

    (1)说说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大小。

    (3)说说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2、复习常见的时间单位。

    (1)说说常见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说说这些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3、复习常见的人民币单位。

    (1)说说常见的人民币单位有哪些?

    (2)说说常见的人民币的进率是多少?

    4、让学生根据回答,对这部分知识自己进行系统整理。

    5、交流整理的结果。形成下面的知识网络。

    (1)常用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

    (2)单位之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常用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单位之间的换算:1世纪=100年1年=365天(平年)1年=366天(闰年)(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常用计时法: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转化方法)

    (4)常用单位:元角分

    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常用的量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部分知识,有部分学生只是死记了一些进率,并没有真正理解感受每个单位的大小,在复习中要让学生用身边具体的东西来表示每个单位的大小,加强理解。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觉得这部分内容哪点比较难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一点?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课本4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课本48页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找出图中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

    先算出小明上午在校的时间,在算出小明下午在校的时间,最后算出小明一天的在校时间。

    (3)课本48页第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填写表格,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整体延伸,拓展深化

    课本48页实践活动。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

    1、常用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

    2、单位之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常用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4、单位之间的换算:1世纪=100年1年=365天(平年)1年=366天(闰年)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5、常用计时法: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6、用单位:元角分

    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反思:

    本课有以下特点:一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量的意义的理解,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理清各种量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三在练习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课前我们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

    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3:2。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9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3厘米、宽2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

    (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9米、宽6米。

    (3)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现在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看看上面有无类似的标注?通过汇报,让学生发现地图上有不同的标注。教师板书不同的标注。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意义建构(认识比例尺)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

    如:师问比例尺1:60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600000厘米。

    师:比例尺1:23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30000厘米的距离。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引导得出:

    1.比例尺就是一种可以把实际距离放大或缩小的计量单位。

    2.我认为比例尺就是图上长度比上现实中长度。

    3.图上画的长度与现实距离的比。

    4.图上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上列公式并推导出:图上距离=比例尺x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什么是比例尺,教师再规范语言,这样,一促进了学生思考,二促进了思维外显,三促进了交流。)

    三、实际应用(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小黑板(笑笑家平面图)

    师:这是笑笑家的平面图。要求笑笑的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卧室实际的长和宽)怎么解决?

    2.学习课本第30页内容。

    (1)学生自己阅读。

    (2)学生动手测量笑笑家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计算出笑笑卧室的实际面积。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独立算出笑笑家总面积,再全班交流。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5)先尝试解决,再全班交流。

    3.谁帮老师算算小黑板上的图是按比例尺多少来画的?求出比例尺并标注。

    4.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了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5.完成第31页试一试第1题、练一练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4)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成员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成员间的关系》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看图找关系》专题中的第2节。《成员间的关系》虽然只是作为一个专题知识来呈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但它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的一节课。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亲情树”为引子,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符号化表示”这一过程,发展其符号感,并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亲情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我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比如,路口有标志,表示禁止通行;某场地有标志表示可以停车;还有地图上的各种标识,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就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里,这些都为今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数学教学中,学会“符号运算”似乎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原因何在?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以往的教学不承认学生经验中的“符号世界”,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五、教法

    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打算着重采用主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学生积极探究。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利用孩子们身边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六、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本节课我打算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看一看”、“试一试”四个活动环节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来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1、说一说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你们的成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你们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

    那谁来说一说你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

    (注:亲戚之间的称呼各地可能不统一,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就来自我们的身边。谈话引入,让学生倍感亲切,非常自然地进入主题。

    2、画一画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了解到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你们真幸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他们为你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你们长大后要回报和孝顺他们。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列出你的亲戚关系,绘制成一棵亲情树吗?

    要求从这棵亲情树上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出你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待会儿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都绘制好了吗?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展示一下。

    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同学的设计?还有哪个组也想说?(注意对学生设计的鼓励性评价,同时了解学生中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

    教师在这个环节注意了解学生中的不同表示方法,对学生的设计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绘制自己的亲情树,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亲情树既为我们学习成员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又为我们的感恩教育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沃土。从学生的“亲情树”中可以得到很多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人物、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3、看一看

    有一个叫小冬的同学也把他家成员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在我们书上83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他是怎么表示的?

    要求大家边看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想好后请举手。

    让学生看一看书上小冬家的家庭成员是怎样表示的,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家庭成员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当然,还可以允许学生用其它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组织交流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学生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成员间的关系时,再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自己家里的成员关系,改好之后,给同桌看看,互相说说对方写的字母各表示谁。

    最后,教师再问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你感觉如何?让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觉,明白用字母来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清晰、简洁。

    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虽然亲情树为我们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了生活素材,但还是要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回归到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生活中事物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重视的。

    4、试一试

    通过让学生完成书上83页的“试一试”和84页的“练一练”中的题目,强化学生用字母表示成员间的关系。

    5、总结与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6)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可以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税收的用途,充分体会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分析、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税种,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教学中,在完成各种应纳税额的习题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纳税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家乡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1)看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感受家乡的变化。

    (2)讨论:用于改造家乡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财政部门拨的款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2、导入新课。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收的税有什么用处呢?纳税金额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纳税的知识。(板书课题:税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税收的重大用途,并对学习纳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步认识、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1、仔细阅读教材10页的内容,从中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2、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关内容)

    (1)什么是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什么人需要纳税?

    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3)税收有什么意义?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在学生理解税收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用税收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税收的重要性。

    (4)税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5)什么叫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6)什么叫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3、初步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

    P29、P30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一年2.25

    二年2.70

    三年3.24

    五年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x2.25%x1

    =6.75(元)

    300x3.24%x3

    =29.16(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x20%=29.16x20%=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事情。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合理理财,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本节课中概念较多,在教学时,应注意在教授解题方法和分析解题思路中,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平坡架桥。

    (二)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

    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谁快些”“苹果买卖”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xx年8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的盛会是——(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奥运会)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我们熟悉的小葡萄被“xx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不同大小的照片,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组委会根据需要将照片有的需要放大,有的需要缩小,现在老师尝试照片变个样,紧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比较像?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这里,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1/2。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此时出示表格(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1.5。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

    这时我将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刚刚这些问题,都与“比”的知识有关,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课题以及比的意义)。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理解“比”的意义。

    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100÷25=100:25

    老师先板书,然后让学生汇报各项的名称。根据比的意义,学生思考100:25等于多少?让学生说出:100:25=100÷25=4。指出:4叫作这个比的比值。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3、生活中的比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1)比速度。

    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我们学校到野马河,你认为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ppT出示情境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穿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奥运会中,有一个比赛项目—马拉松赛,你知道马拉松运动吗?(ppT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赛程由第一届的40.2千米,到第四届奥运会才正式定为42.195千米。)同学们已预习过,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路程:时间=单价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接下来我(ppT出示“比价格”情境图)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在这里,不仅巩固了比的意义,还向学生渗透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

    “知识迁移”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在做除法计算时,除数能不能为0?那在比的前项或后项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

    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接下来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快快快!我来答。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并不是一定表示两个具体的数的比,而是表示两个数的份比关系。本题的设计主要突出重点。

    第二个练习是:“人体中有趣的比”(ppT)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练习的第三部分是课外延伸。

    (1)小知识。(ppT)

    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数学上的比——“倍分关系”和各类比赛中的比——“相差关系”(只是一种计分形式)。

    (2)福尔摩斯侦探术。(ppT)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为了后面比例教学做铺垫,我设计了一个课后实践题:(小小科学家)在同一时间朝阳的地方竖一根筷子和一支圆珠笔,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并写出它们的比,求出比值。

    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学生罗列出今天所学知识后,教师问:你对今天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吗?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4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通过实践,学生更进一步的整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决定用什么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明

    一.实践活动

    统计学生的身高,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

    据资源。在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示有所不同。

    本次测量身高,旨在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你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让学生主动去探讨。让学生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比较信息。

    4、让学生看书中提供的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喜欢学生将自己班级与这个班的身向的颁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就身高的问题中,进一步整理和学习统计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四(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3页及自主学习天地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明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P63第1题

    鼓励学生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P63第2题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看看我们国家每天创造多少财富,又消耗多少财富。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根据数据的特点,应选择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苑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等。

    二.自主学习天地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1)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女生:5×7=35人。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2)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一

    为了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习常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比较理想。两个班的优生只有二十个,仅占百分之十,而学困生接近百分之四十,。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年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今年进行小组辅导,对特别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发挥集体智慧,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新的学期,初中数学课课节较少,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是所有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学校给我们明确了方向。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学习和强化“自主学习”与分层教学实践

    新的学期,我校所有学科都主张自主学习与集体备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通过学案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3、抓住课堂45分钟。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吃”饱、“吃”好。

    4、多读书,读好书和积极开展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

    多读几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对于教学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讲解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5、积极投身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去。

    今年,我们数学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的坚持,才能成功。

    6、注重课后反思,课后反溃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总结好下一次应注意的细节。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重视单元检测,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使用学科组教师共同研讨、筛选的同一份试题,测验试题的批改不过夜。测试后必须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必须使用等级。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课标达成的有效、及时,考核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切实重视听评课,确保每周听课至少1节。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各级教研组织的培训和系列课达标,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四、需要注意的方面:

    1.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6.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学习。

    7.因材施教,宽容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二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3)班共有学生44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为 人,优秀人数为 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成绩来看,成绩最好是 分,差的 分,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没有相对较集中的分数段,从几分到 多分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差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第一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 实数 1让学生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运算。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 概率的初步认识 1经历“猜测——验证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3能对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4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从事对现实世界中确定位置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经历探索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形状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点的坐标的变化合格点坐标变化后图形的变化。

    第六章 一次函数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像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做一次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多听听课,向其它老师借签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各课题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内帮辅和小组间竞争,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及自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学法指导。积极应用尝试教学法及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 “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积极开展数学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9课时

    第二章《勾股定理》5课时

    第三章《实数》10课时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5课时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六章《一次函数》9课时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9课时

    总复习2课时

    以上计划从制定之日起执行,若有不妥之处,请学校教务处给予指正,并督促执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根据这两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对较差,而且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实际状况,本学期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教学方面

    1.课前备课.课前认真备课,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分析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

    2.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明确技能,能力培养要点.

    3.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4.认真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5.备教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备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7.课堂教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组织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抓准,语言简洁生动,板书条理分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另外,

    要关注学困生,多到他们身边站一站,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对于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帮助其解决,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这样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8.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身边的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教学,做到精讲细练。即:教学语言简单明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话,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做到手勤、眼勤、脑勤。

    (4)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二、提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

    三、自我提高。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功教育等,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每周及时参加教研组活动。每周一篇小字,几篇学习笔记,定期到图书室看书学习等。

    四、课题研究。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本年级学生基础差,能力也很差,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较差,因此学习兴趣不浓厚,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这一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教材中每章后的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方法:

    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

    师:同学们,今天与我们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紧张吗?(有的说紧张有的说不紧张)

    咱们来统计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数一数,并记录其数据(紧张的有15人,不紧张的有20人)。

    你能根据这15人和20人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紧张的人数与不紧张的人数比是3:4;

    (2)紧张的人数是不紧张的人数的3/4;

    (3)紧张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是3:7;

    (4)紧张的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3/7;

    (5)紧张的人数比不紧张的人少1/4;

    2、引入课题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前我们体验过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怎样分合理?

    1.提出问题。

    师:其实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出的问题:把这些橘子分给一班和二班,怎样分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一: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二:按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启发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按1:1的比例来分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量平均分,而是要按不同的份量(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像这样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就叫按比例分配。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解决问题二: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帮笑笑想出了分配的方法,笑笑又问: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呢?

    2、操作感知。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4人—组分一分。[教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根数。(小棒的根数是5的倍数)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分法]

    3、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发现,

    ①发现6:4,9:6、15:10、30:20……的结果都是3:2。

    ②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

    (三)解决问题三: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该怎么分?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2、小组讨论。

    让学生针对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时,从中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和做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如下表所示:

    一班

    二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下图所示:

    140个

    3+2=5?

    28×3=84(个)

    140÷5=28?

    28×2=56(个)

    (答略)

    方法3: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思考过程如下:

    先求分的总份数:3+2=5

    因为:一班分5份中的3份,即分到140个的3/5。

    二班分到5份中的2份,即分到140个的2/5。

    所以:一班分的个数是140×3/5=84(个)

    二班分的个数是140×2/5=56(个)

    方法4:方程

    解设每一份有x个橘子,则一班分3x个,二班分2x个,根据:3份(3x)+2份(2x)=140列出方程:3x+2x=140并解出方程x=28,一班分3×28=84(个),二班分2×28=56(个)。

    让学生说一说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引导检验

    生思考,小组交流检验方法。

    5、小结:

    师:说的真好!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请你们思考:

    A这类问题有什么特点?

    B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c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76页中“练一练”的第1、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还有什么疑问要和大家商讨商讨?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和课本76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中引出问题复习旧知,为新授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共分两大部分:一、分一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必要性,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算一算:再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5)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