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科学教案11篇
  • 四年级科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9

    四年级科学教案11篇。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四年级科学教案11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观察岩石》教学设计-科学教案

    教学分析:

    《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分成四个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引导学生对岩石的观察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激发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第二部分是猜猜它们的来历,问题包括:是什么力量使沙变坚硬的,一层一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等。第三部分是观察浮石,浮石是怎么样形成的。第四部分是火山喷发实验,解释产生浮石的原因,引出其它的岩浆岩。

    本着“用教材教”的思想,我一直在思考:学生获取了岩石的知识后,此时的需求是什么?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更希望他们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更希望能用他们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知道为什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我觉得除了做火山喷发实验之外,有必要将扩展开来一点,使他们能学以致用。还有通过进一步观察岩石,让学生知道矿物是不能随便破坏开采,是受到国家的保护的。

    课前调查发现,在接触过岩石的学生当中,男生多于女生,农村的学生多于城市的学生,对岩石的概念的认识,农村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而城市的学生只停留在从电视上获取,这些都是在我们教学当中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尽管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岩石,系统的讲述,在他们过去接触岩石的过程中,闪现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他们渴望解决这些问题,更渴望获取有关岩石的未知知识。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探究岩石的来龙去脉,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是长在石头上的?

    (教师通过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2.想知道答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注意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通过多媒体和挂图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让他们对岩石有一次更充分的认识。)

    3.现在同学们知道答案是什么了吧?

    (学生都回答说:化石。)

    意图:课堂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

    1.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你们桌上的岩石好好观察一下,每一颗岩石有什么不一样?大家

    将所观察到的填在记录表上。

    (岩石和实验记录表是课前就准备好的,是事先就放在学生的桌上的。)

    2.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岩石的硬度啊,岩石的组成等等,将你们所观察到的都写在实

    验记录表上。

    3.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岩石有些是用指甲就可以划,有些用小刀也划不了,有些是沙质的,有些却是

    很坚硬,有些是卵石与泥土粘在一起,有些甚至还保留有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二、岩石的来历。

    1.我们现在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大家试着推测一下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2.是什么力量使沙变坚硬的?一层一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

    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

    (用挂图或者是视频做辅助)

    3.将你们的猜想可以用文字或者是图画表达出来。

    意图:通过问题结合挂图、视频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将答案表达出来,激发他们想象翅膀,

    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也不要硬性要求写得很对,只要有理由就行了。

    三、猜想岩石来历讨论。

    1.同学们估计都将答案写得差不多了吧,我们现在请每个小组的轮流将你们所认为的答

    案讲出来,好吗?

    (各组学生发言后,有一个不同看法的补充发言时间。)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观察了岩石,可见有很多知识是靠我们用心去观察,然后

    积极动脑筋,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知识了。有关岩石的许多秘密,有待

    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提示岩石有可能成为矿物吗?想想矿物会有什么用?

    第二课时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2】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

    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

    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教学反思:我们关心天气”除了书上的全国天气情况图,增加了从网络了解天气信息的内容,打开新浪的“天气”看当天全国天气情况图,打开QQ上的天气标志,了解近三天当地的天气,及城市指数。贴近实际生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全国的天气是不同的,天气不断地在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我们的生活。网络呈现的头脑风暴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关心天气》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第四课时,是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天气和对天气认识的感知,并知道天气预报是通过卫星云图来传播的,以及生物预告天气的本能,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天气把现代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也更好的关注人们的生活.学生分析: 本学年段的学生已接触科学学习有一年了,对科学学习的方式基本的方法已经掌握的较好,学习科学的兴趣教浓,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能做简要的回答 ,但对天气没有正真的去了解,去关心过.而且在语言的表达上稍欠缺一点.教学设计: 天气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仔细的去研究过其中的奥密,而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感知,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收集到各种信息.教材分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的天气.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气,感知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第二部分:生物预告天气.让学生了解很多生物比我们人类更早的了解天气的变化;第三部分:预测未来的天气.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第四部分: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内容:这部分是让学生了解现在除了天气预报的播报以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补充内容,让人们感受天气是以人们为中心的;教材处理: 按教参要求,本课分了四个部分要求一课时完成.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一课时完成是难度很大的,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将本课做了修改,将本课该为了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前三个内容,将看卫星云图做为第一课时的拓展,因为看卫星云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道

    教大,大人们看这图都有点吃力,何况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让学生把这个做为课外作业带回去,让他们去查找资料,这样对下节可看卫星云图分析卫星云图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设计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状况

    (2)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了解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天气的变化与人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预测未来天气的途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 有持久性等科学态度.教学实录:(片段)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放一段播报天气预报的音乐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听听,这段音乐你们熟悉吗?经常在那听过? 生:学生仔细听 师:谁来说说? 生:这是天气预报的声音 生:这是播报天气预报的声音 师:说的真不错

    生:这是每天7:30播报的天气预报的声音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完整

    师:看来大家都特别的关心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课

    板书 二认识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天气的标志

    师: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有关天气的图片,请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样的天气? 出示课件:不同的天气 生:观察图片,小组议论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认为第2副图是多云,因为云把蓝天遮了一大半 师:说的很好.那用什么图片来表示呢? 生:用 这个图标表示(学生上台粘贴土标……以后依次)师:你真会观察,其他同学继续

    生:第1幅图是晴天,蓝蓝的天空,晴空万里,还有蜘鸟在叫,晴天用 太阳表示 师:说的真好,还用上了形容词

    生:第4副图是雨,用 这个图标表示

    生:第5副图是雷阵雨, 用 这个图标表示

    生:第3副图是阴天,因为云把天空都挡住了, 阴天是用 这个图标表示 师:观察的真仔细,你在说

    生:第7副图是雪,用

    这个图标表示

    生:第6副图是风,风把柳树吹的左右摆动,风是用 这个图标表示

    生:第9副图是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很厉害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灾难,是用 这个图标表示

    师:如果遇到沙尘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自己呢? 生:出门做好防护措施

    生:我在一本书书上看过,应该在有沙多的地方种上树,树的根可以保护沙不被风吹走.师:说的真好,看来这位同学很爱看课外书籍 师:这第8幅图,是什么天气呢?谁来告诉大家

    生:这副图是雾,有雾的时候我们看不了很远,雾是用 这个图标表示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对天气是非常的了解 师:在这么多的天气里, 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的是下雪天,有雪是我们可以出去打雪仗,雪天还可以杀死害虫 生:我喜欢晴天,晴天让人的心情很好,还可以出门去旅游 生:我也喜欢晴天,晴天我们了、就可以出去玩 师:那要是一年四季多是晴天那行吗? 生:不行,那样会使田里的粮食没水喝 师:说的真好

    师:看来天气是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特别的关心天气 出示课件:北京的城市天气预报, 全国大部分的城市天气预报

    师:同学们,这儿是2001年9月22日的天气预报,从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是北京9月23日天气 师:为什么是9月23日的天气呢? 生:因为9月22日播报的是9月23日的天气 师:你真会观察,看来你是天天在看天气预报了 生:是的 师:还有呢? 生:左边这副是告诉我们全国大部分的天气变化 师:有谁能在补充一下? 生:通过图标的变化,能大概知道全国大部分的天气变化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 教学反思: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科学的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早教学我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的认真品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教学来更好的了解科学的学习.一、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的,全部同学都能通过网络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小组讨论是也能配合的很好,并都能积极主动的发言。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在教学目标上都能较好的达到,学生也能都通过科学和网络的结合学习达

    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严禁性,通过学习这节课,让学生能更加的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更让同学们有心的去观察生物的变化,但是对每个学社的思维发展训练还不到位。

    三、产生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自己也有许多的想法和体会,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科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1-2 天气日历 探究活动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

    表中。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教学反思: 1-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3. 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

    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教学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教学反思:“风向和风力”一课室内外结合学习。我们的实验室楼就在大操场边,实验室就在底楼,这为我们的室外观察提供了方便。我带学生到气象站,明确方位,利用风向标看风向,到气象室观察风向风速仪,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再带学生到操场,看国旗认风向和风力;用身体、用红领巾感受风向风力。学习用简化的风力等级描述风力。感受风向和风力的观测可以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方法,是一件容易而且有趣的事情。然后回教室交流。今天什么风,风力如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然后阅读书上的风力等级表拓展。风向标的制作选为课外活动。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应该要学会看风向和风力,这是一种实践能力,大自然中有很多天然的风向标!如果学习了本课学生还不会看风力和风向,课堂能说有效?当然能力是要训练的,我给学生提了个要求,以后每次到实验室前先去观察风向和风力,然后到实验室上课。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教学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反思:“云的观测”一课也是室内外结合学习,那一天上午一会儿有太阳,一会儿没有太阳,天色暗沉。学生猜测云量是多云,占四分之三不到一点,实地观察却是超过四分之三的,于是说云量是多云转阴。云的种类基本认为是雨层云,灰灰的一片压着。确实天气一直在变化的,下午就是阴转阵雨。这也应证了看云可是识天气。以后上课前就又多了一项观察,看云。天气谚语 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7勺8勺 9勺10勺11勺 12勺13勺 14勺14勺以上 第1组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3】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各种各样的岩石1、开个石头展览会2、给岩石分类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6】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曾小红   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傅国丽 第三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陈灵芸韩燕 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第二小学  林波   9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9】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板书设计】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要求画面呈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简单的线条记录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图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细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图2是橡胶树,生活在雨水丰富的热带环境,推测的理由是它的叶片很大,可以蒸腾更多的水分。图3是仙人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推测的理由是叶子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图4是胡杨树,生活在缺水的戈壁滩,推测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长、根系很发达,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0】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 探究发现法、 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声,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附:板书设计1辨听声音

    / \

    音量 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1】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四年级科学教案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