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小编推荐)
  • 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小编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2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JK251.CoM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1][2]下一页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教学难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2.盐类水解的本质3.有关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计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电离平衡》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化学平衡》的知识密切相关,而且本章内容节与节之间也联系紧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为学好这一章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对本章进行复习和回顾。[板书]第三章复习课[讲述]本章一共四节内容,我们先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板书]一、电离平衡[师]什么样的物质才存在电离平衡?[生]弱电解质。[师]那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投影][板书]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学生活动:让一个学生把结果填在胶片上][投影显示结果][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题:[投影]1.下列仅能在水中导电的电解质是()A.H3PO4B.NH3C.KOHD.C2H5OH2.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B.在溶液里,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C.同一弱电解质的溶液,当温度或浓度不同时,其导电能力也不相同。D.纯净的强电解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H3COOH+H2OCH3COO-+H3O+B.BaSO4Ba2++SOC.H2CO32H++COD.FeCl3====Fe3++3Cl-答案:1.A2.B3.AD[师]那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板书]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以下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问]什么叫电离平衡?[生]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达到平衡状态。[师]与化学平衡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动态平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以发生移动。[师]哪些条件的改变可引起电离平衡移动?[生]浓度、温度[师]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生]正向移动。[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道题。[投影]4.在H2S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①H2SH++HS-②HS-H++S2-,且知K1>K2,采取下列哪种措施后,既可增大c(S2-)又能提高pH还能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A.加NaOHB.通入H2S气体C.降温D.加入Na2S晶体[分析]投影,并由学生填写:答案:D[师]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如何衡量?[生]用电离平衡常数[师]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生]电解质本身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师]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各步的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生]一级电离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板书内容][过渡]水是一种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可以引起溶液酸碱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复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板书]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水的电离[师]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有何关系?[生]相等。[师]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常数?常温下水的离子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的离子积Kw=c(H+)·c(OH-)(25℃时,Kw=1×10-14)[师]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生]温度、酸、碱、可水解的盐。[师]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生]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增大。[师]在水中加酸、碱或可水解的盐时,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还是否相等?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板书][师]在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H+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溶液的酸碱性和pH:[师]溶液的酸碱性除可用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的大小表示?[生]pH[师]溶液的pH如何计算?[生]H+浓度的负对数。[师]25℃时,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接上板书][师]请同学们做以下几道练习题:[投影]1.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25℃=1×10-14K35℃=2.1×10-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35℃时,c(H+)>c(OH-)C.水在25℃时,电离程度大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2.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以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溶液pD=7.0B.0.01mol的NaOD的D2O溶液1L,其pD=12C.溶解0.01molDCl的D2O溶液1L,其pD=2D.在100mL0.25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的0.2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03.要使10mL0.05mol·L-1的硫酸溶液pH变为7,应采用的方法是()A.加水稀释至1000mLB.加入10mL0.1mol·L-1的氨水C.加入100mL0.005mol·L-1的Ba(OH)2溶液D.加入100mL0.05mol·L-1的NaOH溶液答案:1.D2.CD3.C[过渡]不同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师]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盐的水解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复习第三个问题。[板书]三、盐类的水解[师]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板书]1.实质[生]盐电离出的离子与H2O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师]盐电离出的离子能不能全部或大部分与H2O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不能。[师]也就是说盐的水解程度一般来说是微弱的,但也有少数盐可以完全水解或水解程度很大,也就是一些资料上提到的双水解。即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水解,相互促进。如Al2S3、CH3COONH4。那么盐的水解及溶液酸碱性有何规律?[板书]2.规律[生]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教师补充并板书]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师]水解程度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板书]3.影响因素[生]盐水解生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浓度、温度。[师]这些因素对盐的水解程度的影响有何规律?[生]酸、碱越弱越水解,浓度越小越水解,温度越高越水解。[讲述]盐类水解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某些溶液的配制、化肥的混施、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等,都涉及盐的水解知识,盐的水解也是常考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做下列练习题:[投影]1.将滴有甲基橙试液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A.黄色不变B.黄色变橙色C.黄色变红色D.橙色不变2.有一种酸式盐AHB,它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今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①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OH和H2B,前者的电离程度大于后者。②H2B不是强酸。③HB-的电离程度大于HB-的水解程度。④该盐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一般写成:AHB====A++HB-HB-====H++B2-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NH浓度最大的是()A.NH4ClB.NH4HSO4C.CH3COONH4D.NH4HCO3答案:1.A2.B3.B[讲述]本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和滴定。[板书]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师]酸碱中和滴定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AVA=cBVB[师]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都需要选用哪些仪器?[生]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板书]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师]那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话,说出其中有几处错误。[板书]3.操作步骤[投影]某学生中和滴定过程如下:①取一支碱式滴定管;②用蒸馏水洗净;③立即加入待测NaOH溶液;④记录液面刻度;⑤用酸式滴定管放出一定量的标准酸液;⑥置于未经标准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⑦加入适量蒸馏水;⑧加入酚酞试液2滴;⑨滴定时,边滴边振荡;⑩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11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12记录滴定管液面刻度;13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的体积为22mL。[分析]③装待测NaOH溶液的滴定管应用该待测液润洗2~3次。⑩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11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应半分钟内不褪色才能停止滴定,记录刻度。13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小结]这节课我们仅仅是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在解题中能否灵活应用,还得靠大家自己多练习。[布置作业]复习题一、二、三、四、五●板书设计第三章复习课一、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三、盐类的水解1.实质2.规律: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3.影响因素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3.操作步骤●教学说明按要求本章复习课为一课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严格依据大纲要求,不随意拓宽和加深。在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主要知识,并配合典型例题和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理解。●考点分析1.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性质比较,以及由酸性的强弱所表现出的一般反应规律。2.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应用3.盐的电离与水解的应用(1)水解平衡的移动(2)电离与水解对溶液酸碱性、微粒数、离子浓度的影响4.溶液pH的计算和判断(1)溶液的稀释。(2)溶液的混合。5.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6.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及有关计算。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此文章共有3页第123页

    化学平衡【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第12页

    化学教案 氮磷(小编推荐)


    1-1-1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化学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化学教案 电离平衡[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盐类的水解[时](小编推荐)


    第二课时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碱金属元素(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结构性质

    作业教材习题三;习题五、2。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3259.html

    【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小编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