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万能通用篇
  •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万能通用篇

    发表时间:2022-02-2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万能通用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此文章共有3页第123页

    Jk251.coM编辑推荐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1][2]下一页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教学难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2.盐类水解的本质3.有关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计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电离平衡》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化学平衡》的知识密切相关,而且本章内容节与节之间也联系紧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为学好这一章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对本章进行复习和回顾。[板书]第三章复习课[讲述]本章一共四节内容,我们先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板书]一、电离平衡[师]什么样的物质才存在电离平衡?[生]弱电解质。[师]那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投影][板书]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学生活动:让一个学生把结果填在胶片上][投影显示结果][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题:[投影]1.下列仅能在水中导电的电解质是()A.H3PO4B.NH3C.KOHD.C2H5OH2.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B.在溶液里,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C.同一弱电解质的溶液,当温度或浓度不同时,其导电能力也不相同。D.纯净的强电解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H3COOH+H2OCH3COO-+H3O+B.BaSO4Ba2++SOC.H2CO32H++COD.FeCl3====Fe3++3Cl-答案:1.A2.B3.AD[师]那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板书]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以下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问]什么叫电离平衡?[生]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达到平衡状态。[师]与化学平衡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动态平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以发生移动。[师]哪些条件的改变可引起电离平衡移动?[生]浓度、温度[师]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生]正向移动。[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道题。[投影]4.在H2S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①H2SH++HS-②HS-H++S2-,且知K1>K2,采取下列哪种措施后,既可增大c(S2-)又能提高pH还能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A.加NaOHB.通入H2S气体C.降温D.加入Na2S晶体[分析]投影,并由学生填写:答案:D[师]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如何衡量?[生]用电离平衡常数[师]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生]电解质本身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师]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各步的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生]一级电离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板书内容][过渡]水是一种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可以引起溶液酸碱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复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板书]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水的电离[师]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有何关系?[生]相等。[师]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常数?常温下水的离子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的离子积Kw=c(H+)·c(OH-)(25℃时,Kw=1×10-14)[师]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生]温度、酸、碱、可水解的盐。[师]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生]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增大。[师]在水中加酸、碱或可水解的盐时,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还是否相等?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板书][师]在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H+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溶液的酸碱性和pH:[师]溶液的酸碱性除可用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的大小表示?[生]pH[师]溶液的pH如何计算?[生]H+浓度的负对数。[师]25℃时,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接上板书][师]请同学们做以下几道练习题:[投影]1.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25℃=1×10-14K35℃=2.1×10-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35℃时,c(H+)>c(OH-)C.水在25℃时,电离程度大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2.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以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溶液pD=7.0B.0.01mol的NaOD的D2O溶液1L,其pD=12C.溶解0.01molDCl的D2O溶液1L,其pD=2D.在100mL0.25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的0.2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03.要使10mL0.05mol·L-1的硫酸溶液pH变为7,应采用的方法是()A.加水稀释至1000mLB.加入10mL0.1mol·L-1的氨水C.加入100mL0.005mol·L-1的Ba(OH)2溶液D.加入100mL0.05mol·L-1的NaOH溶液答案:1.D2.CD3.C[过渡]不同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师]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盐的水解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复习第三个问题。[板书]三、盐类的水解[师]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板书]1.实质[生]盐电离出的离子与H2O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师]盐电离出的离子能不能全部或大部分与H2O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不能。[师]也就是说盐的水解程度一般来说是微弱的,但也有少数盐可以完全水解或水解程度很大,也就是一些资料上提到的双水解。即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水解,相互促进。如Al2S3、CH3COONH4。那么盐的水解及溶液酸碱性有何规律?[板书]2.规律[生]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教师补充并板书]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师]水解程度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板书]3.影响因素[生]盐水解生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浓度、温度。[师]这些因素对盐的水解程度的影响有何规律?[生]酸、碱越弱越水解,浓度越小越水解,温度越高越水解。[讲述]盐类水解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某些溶液的配制、化肥的混施、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等,都涉及盐的水解知识,盐的水解也是常考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做下列练习题:[投影]1.将滴有甲基橙试液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A.黄色不变B.黄色变橙色C.黄色变红色D.橙色不变2.有一种酸式盐AHB,它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今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①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OH和H2B,前者的电离程度大于后者。②H2B不是强酸。③HB-的电离程度大于HB-的水解程度。④该盐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一般写成:AHB====A++HB-HB-====H++B2-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NH浓度最大的是()A.NH4ClB.NH4HSO4C.CH3COONH4D.NH4HCO3答案:1.A2.B3.B[讲述]本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和滴定。[板书]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师]酸碱中和滴定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AVA=cBVB[师]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都需要选用哪些仪器?[生]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板书]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师]那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话,说出其中有几处错误。[板书]3.操作步骤[投影]某学生中和滴定过程如下:①取一支碱式滴定管;②用蒸馏水洗净;③立即加入待测NaOH溶液;④记录液面刻度;⑤用酸式滴定管放出一定量的标准酸液;⑥置于未经标准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⑦加入适量蒸馏水;⑧加入酚酞试液2滴;⑨滴定时,边滴边振荡;⑩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11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12记录滴定管液面刻度;13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的体积为22mL。[分析]③装待测NaOH溶液的滴定管应用该待测液润洗2~3次。⑩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11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应半分钟内不褪色才能停止滴定,记录刻度。13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小结]这节课我们仅仅是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在解题中能否灵活应用,还得靠大家自己多练习。[布置作业]复习题一、二、三、四、五●板书设计第三章复习课一、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三、盐类的水解1.实质2.规律: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3.影响因素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3.操作步骤●教学说明按要求本章复习课为一课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严格依据大纲要求,不随意拓宽和加深。在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主要知识,并配合典型例题和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理解。●考点分析1.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性质比较,以及由酸性的强弱所表现出的一般反应规律。2.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应用3.盐的电离与水解的应用(1)水解平衡的移动(2)电离与水解对溶液酸碱性、微粒数、离子浓度的影响4.溶液pH的计算和判断(1)溶液的稀释。(2)溶液的混合。5.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6.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及有关计算。

    推荐:高中教案 万能通用篇


    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和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性质和结果—刘邦建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的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显示了农民革命的巨大威力。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以及战争胜败的原因。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进行一次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秦统一六国在哪一年?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②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导入新课

    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灭六国,学习了秦朝历史的开始。这一节课,我们却要学习秦的灭亡,学习秦朝历史的结束。前面一节课我们学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灭六国,开创统一新局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等,这些都应该记在秦始皇的功劳薄上。但是秦始皇功大过也大,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数一数秦始皇的过。他在历史上犯下的大过是他对人民施行的暴政。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的暴政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场战争又导致了秦的灭亡,以及秦亡以后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3.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暴政(板书)

    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板书)

    秦始皇的暴政,要从他广建宫殿陵墓说起。

    秦始皇建了许许多多豪华的宫殿。当他还没有称皇帝,还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就在咸阳大兴土木、大建宫殿。他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命令画下该国宫殿图样,在咸阳盖起同样的一处。这样,咸阳附近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殿,关内300处,关外400多处,加起来就有七、八百处。但秦始皇仍“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在上林苑中再建一处更加豪华的宫殿。整个宫殿,周围300多里,“离宫别馆,弥(满)山跨谷”。先筑了一个前殿,这就是“阿房宫”(指出读音)。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一万人,下可以建5丈旗”,其规模可谓宏大。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的享乐广建宫殿,而且为他死后的荣光大建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咸阳附近的骊山脚下,墓高50丈,周围5里,尽管经过2000多年风雨浸蚀,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骊山陵遗址高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骊山陵现在还没有打开过。据文字记载说,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如果有人进入陵墓触动机关,便能自动把来人射杀。骊山陵是一座宏伟而又堂皇的地下宫殿,从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前246)开始修建,一直到前210年死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2.苛重的赋税、徭役和刑法(板书)

    修建宫殿和陵墓要花钱,钱从哪里来?秦始皇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各种搜括合计起来,一个农民要把他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大规模修建宫殿和陵墓还要使用大量的人力,秦政府又加重了对人民的徭役。徭役就是国家征调老百姓干活,不给报酬。像修建宫殿、陵墓这样的工程,一般都是征调老百姓服徭役来完成的。秦始皇大兴土木不仅仅是广建宫殿和陵墓,为加强统治,他还搞了其他大规模的工程(让学生回答),如筑长城、开灵渠、戍守南方越族地区……以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连妇女也被征调去转运军粮。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放下田里的农活和手里的织布机,离乡背井,有的累死在长城脚下,有的饿死在运输粮食的路途上,农桑失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缺衣少食,生活越来越痛苦。

    秦朝残酷的刑法加深了老百姓的苦难,人民动不动就触犯法律。触犯了法律,一人犯死罪不是一人当,连他的亲属,他父母、兄弟、妻子三个家族的人都要处死,叫做“族诛”。一家犯法,也不光是一家遭殃,连他的邻里乡亲也要受牵连,叫做“连坐”。因此,你坐在家里什么也没有干,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关系上就被牵连上。触犯法网以后,轻的判徒刑,有的割鼻、割舌头,有的脸上刺字,有的砍掉脚趾。……重的要处死,仅死刑就有十多种,有的腰斩,有的车裂,……秦朝的刑法就这么残酷。

    秦始皇晚年,统治已经不稳,博浪沙的铁椎,“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略加讲解)都是迹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了。他死在第5次出巡的归途上。那时正是夏天,烈日炎炎,酷暑难当,秦始皇中了暑,突然发病而死。(下面按小字内容描述赵高、李斯、胡亥密谋秘不发丧,矫诏赐扶苏死,立胡亥为太子,并以咸鱼遮盖尸臭的情节)。

    3.秦二世的黑暗统治(板书)

    秦始皇死后,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人们原来对新皇帝的继位多少抱有一点幻想:苛税、重役、酷刑能不能稍有减轻?但他们完全失望了!秦二世时候的统治比秦始皇更加暴虐,赋税、徭役和刑法更加苛重,人民再也忍受不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秦二世即位一年之后爆发。

    二、陈胜、吴广起义(板书)

    1.大泽乡起义(前209年)(板书)(挂大泽乡起义图)

    同学们已经在小学学过大泽乡起义的史实,请一位同学回忆,讲述起义过程。然后教师指图描述:大泽乡起义图描绘:公元前209年七月,900多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的贫苦农民在大泽乡因雨误期以后,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他们杀死两个押送军官。陈胜正在向围拢上来的900苦难兄弟分析形势,并且挥舞手臂,激昂地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贵种?难道我们穷人就不能翻身掌大权吗?这900人的命运是联在一起的。陈胜振臂一呼,大伙情绪激昂,齐声响应。请看图上,这时候天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号,他们拿着木棒当武器,扯块布片当旗帜,大泽乡的农民英雄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就这样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2.张楚政权的建立及其失败(板书)

    (悬挂《大泽乡起义形势图》,要求学生在图上寻找大泽乡,并说明即现在的安徽宿县东南)

    大泽乡起义以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还不到一个月,起义军攻下了陈(指图)。陈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陈胜在陈称王,建立政权,国号“张楚”。

    起义军继续西进,一路上势如破竹,迅猛异常。一支主力军一直攻进函谷关,攻到咸阳附近。都城咸阳告急!秦二世赶紧组织军队向农民军反扑过去——由于敌人的强大,陈胜、吴广的主力军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吴广和陈胜也先后被害。这时,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不过半年。

    三、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板书)

    1.项羽率兵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前207年)(板书)(挂刘邦、项羽灭秦图)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军虽然失败,但是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早已形成燎原之势。陈胜、吴广失败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反秦主力。

    项羽是什么人?(按小字内容交待)大泽乡起义后,项梁、项羽在吴(今苏州)起兵,聚集精兵8000。后来江淮一带的人都来归附,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成为陈胜、吴广失败后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公元前208年,秦军主力30万包围巨鹿,巨鹿的形势顿时紧长、多路起义军都来相救,却又都慑于秦军的强大,不敢发动进攻。这时候,项羽(项梁已经战死)率领8万义军北上,也来救巨鹿,秦末农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巨鹿之战就要在这里展开。

    公元前207年的夏天,项羽的军队刚刚渡过漳水,(指图)准备向巨鹿的外围发动攻势,项羽向战士下了一道破釜沉舟的命令。釜是烧饭的锅,舟是船。项羽命令每个将士备下三天干粮,然后“破釜”、“沉舟”,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意思是三天之内必须取胜,表示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决不失败后退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命令正符合广大战士推翻暴秦的要求。他们拼死杀敌,以一当十,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结果项羽的军队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秦军20万人投降项羽。巨鹿之战是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一战,从此以后,咸阳政权已成瓮中之鳖。项羽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公认的领袖。

    2.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前206年)(板书)

    陈胜、吴广失败以后,另一支反秦主力军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刘邦是什么人?(按小字内容交待)。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刘邦立即回到沛县(指图),杀了沛县县令,和萧何、曹参等一起在沛县树起义旗,成为一支起义军的领袖,刘邦从此被人称为“沛公”。

    当项羽的军队在巨鹿大战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率军队从南边向西急进(指图)。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了秦军主力,所以刘邦非常顺利。公元前206年十月,十万大军到达霸上,进逼咸阳。咸阳再次告急,宫廷里一片混乱。那时候,宦官赵高已经逼死秦二世,立秦二世哥哥的儿子公子婴为秦王。后来子婴又把赵高杀了。当刘邦大军压境的时候,子婴白马素车,手捧玉玺,从咸阳来到霸上,向起义军投降。

    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的烽火中覆灭。秦始皇曾经幻想过他的帝位要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残酷的事实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公元前206年被农民战争推翻,前后只15个年头,短暂的秦王朝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3.意义(板书)

    首先,从特点来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第二,从它发挥的作用来看,它狠狠打击了地主阶级,推翻了秦的统治,貌似强大的秦王朝被人民推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第三,从英雄人物的功绩来看,陈胜、吴广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倡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以一系列师生问答作为秦末农民战争这一问题的小结:——秦末农民战争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首先爆发起来的?领导人是谁?陈胜在大泽乡喊出了什么口号号召大家起义?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秦亡的原因吗?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板书)

    1.楚汉战争(前206—前202年)

    秦末农战争推翻秦朝,农民战争以取得伟大胜利而结束。但是秦亡以后,谁来继续执掌政权,统治这偌大的国家?当年农民战争中的英雄好汉们,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为了推翻秦的统治,共同奋斗过。而今却要为争当中国的皇帝而互相厮杀了。农民战争中最强大的那支反秦武装的领袖项羽和刘邦斗争最为激烈。他们之间争当皇帝的斗争,历史上叫做“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从一场戏剧性的宴会——“鸿门宴”开场的。

    刘邦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以后,又发生什么事:——刘邦占领咸阳后,他一不杀,二不抢,废秦苛法,还跟当地父老约法三章。(用现代话说是订了三条爱民公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法三章是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但它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赢得了人心,关中父老宰牛杀羊欢迎刘邦。刘邦的10万大军没有留在关中,仍旧驻在霸上。

    那时候,经过巨鹿之战的项羽,实力雄厚,拥兵40万。见刘邦先入关中,担心他要称王,率领大军也到关中,驻军在鸿门。鸿门和霸上,相距只有40里,两军对峙,形势紧张起来。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不敢与之抗衡,只得亲自来到鸿门,表示和解。项羽设宴款待他。宴会开始之前,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埋下杀手准备在席间杀死刘邦。宴会开始以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了。可项羽不予理会。范增无奈,召来壮士项庄,要他舞剑助兴,寻找机会杀死刘邦。但是几次动手都被项伯(项羽的叔叔,已被刘邦收买)挡住。这一席酒宴的气氛剑拔弩张,真是紧张到了极点。后来,刘邦没等到终席,借口上厕所,机智地溜出,逃回霸上,捡回一条命。——这一次酒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后来,凡是不怀好意,把敌方请来,设计下毒手的宴会都叫“鸿门宴”。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助兴是假,杀死沛公刘邦才是真正的意图)的成语也从此流传了下来。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他杀掉秦王子婴,抢掠珍宝美女,放火烧了秦宫宅,大火三月不灭。项羽纵兵烧杀抢掠,失尽人心。

    项羽自持实力雄厚,自称西楚霸王,分封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历史上把项羽、刘邦之间的斗争叫做楚汉之争的原因就在这里。

    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打了4年,战争初期,刘邦常败,项羽常胜。但是刘邦善于用人,他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萧何、张良、韩信等都肯为他卖命,并且他据有关中这块富饶的根据地,萧何留守关中,做好后勤,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因此能够跟项羽长期相持,转败为胜;楚军虽然强大,但项羽骄傲自大,不能容人,仅有的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他也没有根据地,缺乏来自根据地的支援和补充,因此渐渐转强为弱。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同韩信等在垓下包围项羽。项羽陷于重围。到了夜晚,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从四面八方包围他的汉军阵地,传来楚的歌声),他想一定是楚军都已经归汉。大势已去!他涕泪满脸地跟他的美人虞姬慷概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舞剑死别。京剧《霸王别姬》描绘的正是这一幅英雄美人最后决别的场面。

    最后,项羽带领800壮士突围东逃。汉军紧追不休。一直追到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请项羽渡过江去,以便东山再起。项羽苦笑着回答:我已经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结束了这场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项羽失败,刘邦胜利。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叫做西汉,刘邦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

    2.刘邦建汉(前202年都长安汉高祖)(板书)

    4.巩固小结

    提出两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讨论:①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小结:

    ①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什么变化?

    秦亡以前,项刘领导的都是农民起义军,理由是:(A)项刘都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号召和影响下起兵反秦的;(B)项刘所率领的军队,斗争锋芒直指秦王朝,这是当时农民战争的共同目标;(C)在实际行动上,项羽的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逼咸阳,灭亡秦朝,完成了陈胜、吴广未完成的事业。因此项羽虽然出身旧贵族,刘邦虽然当过亭长,但他们领导的是农民起义军,他们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进行的是农民战争。

    秦亡以后,(A)项羽大搞分封,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项刘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B)楚汉战争是项、刘为争当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性质变成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②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A)刘邦得到人民支持——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进入关中后,烧杀抢掠,大失人心。(B)刘邦善于用人,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项羽则不能容人。(C)刘邦有关中作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5.作业

    首先,跟同学们一起掌握重要年代。本课的重要年代比较多。记忆年代要理解地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泽乡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打了3年,3年以后推翻秦朝,所以,前206年是秦亡的一年。而秦亡之前一年,巨鹿之战已经大败秦军主力,所以巨鹿之战在前207年(前206之前的一年)。秦亡之后并不马上进入汉朝历史的。这期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打了4年,4年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胜利,这才建立汉朝。因此西汉直到公元前202年才建立。而从公元前206年秦亡以后到公元前202年建汉之前的这4年,正是楚汉战争激烈的时期。

    第二,写一篇小论文:评价秦始皇。

    (三)教法建议

    1.“秦朝的暴政”一目的内容,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仍需结合小字内容具体形象地讲好,否则就无法从思想上认识农民战争的正义性。

    2.课本上的插图《秦咸阳宫复原图》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宫殿,阿房宫瓦当印刷不太清楚,文字系小篆(“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学生既不认识,又比较费解,建议不用。

    3.建议对秦始皇之死一段小字,作描绘性叙述。

    4.学生在小学学过大泽乡史实,起义的地点、领导人、过程,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可请学习优秀、口齿清楚的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如果答得基本准确,教师可以不再复述,以节省时间。然后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大泽乡起义想象图描述起义细节。

    5.整个农民战争的过程要利用历史地图(挂图)边讲边指。应着重指出的有:大泽乡、陈、咸阳、陈胜吴广主力军的进军路线、巨鹿和刘邦起义军的进军路线。

    6.学生第一次学习农民战争的课题,要教给学生分析意义的方法。如第一、从特点进行分析;二、从历史作用;三、从英雄人物的功绩。……

    7.楚汉之争的史实中,生动有趣的故事俯拾皆是,孰取孰舍,颇费推敲。建议:①鸿门宴,作故事性叙述,铺开来讲。因为它情节生动而又尽人皆知;课本上有丰富详尽的小字作介绍,可提高学生的兴趣。②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的史实要补充。这样,学生对“楚汉之争”一词便可不讲自明。这样做,比之教师只从“楚汉之争”文字上作解释(楚指项羽,汉指刘邦)要略高一筹。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垓下之围、项羽自刎的内容必须讲到。但因课时有限,并且毕竟不是重点,不宜讲得过于详尽,以免喧宾夺主,轻重倒置。

    高中教案单元 万能通用篇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宏伟的宫殿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问题探索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分析对比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难点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其东北约15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宫殿建筑之先河。2.精神生活──遗物: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补充以下内容和图片。其中有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爵,另一件柄形饰物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还有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已经有了陶铃、铜铃等乐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种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3.等级差别──墓葬: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批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号宫殿基址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饰片和涂朱陶龙头等,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长2米多,宽1米多。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随葬有铜爵、戈、戚、玉璋、钺、圭、绿松石饰及各种陶器、骨珠、海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长不及2米,宽仅0.6~0.7米。随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类墓葬在灰坑或灰层中,还散见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绑双手,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和兽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杀害的,或与祭祀有关。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第二目“宏伟的宫殿”教材详细介绍了一号、二号宫殿遗址的内容,要求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建议教师补充关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内容: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有专家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第三目“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教材从质料、型制、文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二里头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夹砂灰陶的色调多变,或泛蓝,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现于器表。常见泥质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见,其他常见器类主要有圆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壶、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盘、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领尊、缸、器盖等。夹砂陶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篮纹深而清晰,或竖或斜;方格纹多呈菱形,少数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绳纹很细,直而整齐。泥质陶多磨光,纹饰有篮纹、弦纹。到二里头三期时,陶器发生较大变化,与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别。陶色浅而纯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砂粒多较细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见;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为盆类的主流,盉取代鬶成为流行的酒器,浅盘口深腹罐大量出现,典型大口尊开始流行。深腹罐和圆腹罐最常见,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领尊、器盖、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绳纹为主,早段流行细绳纹和偏细的中绳纹,偶尔可见篮纹,基本不见方格纹,少数器物的内壁上出现小麻点。晚段流行中绳纹,篮纹、方格纹基本消失,常见中型麻点。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丰富的文化遗存”一目的教学,重点掌握遗迹中宫殿遗址,并进行以下常规了解。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遗物中重点掌握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关于“宏伟的宫殿”一目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宫殿的以下内容。①“宫”的象形意义: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体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②宫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古人生活活动场所,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关于“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学,请学生归纳其用途,并设想没有陶器时,人们饮食生活遇到的困难和不便。陶器为什么热不怕膨胀,冷不怕收缩?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归纳讲解如下。当人们开始用陶器烧煮食物的时候,发现普通泥质陶炊具没烧多少次就会破裂,这又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材料在受热时要膨胀,冷却时要收缩,而且热膨胀越大,冷收缩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温条件下,其热胀冷缩的量是不同的,为了能对各种材料的这种性能作比较,在热物理学上确立了一个材料的测试指标,称之为膨胀系数,此系数大,说明材料的热胀冷缩量大,反则反之。由于普通泥质陶炊具的膨胀系数相对较大,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质陶炊具经不起多次烧(快速升温)和停(快速冷却)的考验而破裂。如何才能解决此难题呢?当时先民又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种夹砂陶,其工艺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匀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烧成陶器。这种夹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遗址中都有发现。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矿物是石英,它的膨胀系数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胀系数降低,而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夹砂陶炊具的使用寿命延长。在那样早的年代,我们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来改进制品性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种加羼和料技术至今还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证。陶器出现的意义?分小组讨论归纳。1生活陶器:使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变,人们在进入新石器时期过起定居生活。使人类从生饮、生食和吃烧烤食物中解放出来,从而吃上既卫生又易消化的烧煮食物,使人类的饮食习惯获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为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作出过重大贡献。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宫殿建筑顶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当和瓦钉等。陶砖:最早出现在距今25xx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制作量还较少,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砖。到了距今23xx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各国在都城等地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宫殿和木梁砖瓦房,促进了建筑陶业长足的发展。而且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历史遗产如长城、宫殿、皇陵等,都离不开砖和瓦。直至近现代砖瓦还是我国建筑业的重要材料。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丰富的文化遗存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三幅图片。图片一:遗迹——房址:先人足迹图片二:遗物——嵌绿松石牌饰:精神生活图片三:墓葬——等级差别案例二在学习宏伟的宫殿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形成直观印象。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据记载,夏末桀居斟。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专家称其为商都西亳。案例三在学习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领会陶器怎样改进了先人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都会对人的生活发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你仔细想想,很可能也会有同感。要证实这一结论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发明来说吧,它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这并不夸张,请看以下事实: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以生饮和生食猎物、野果为生,过着茹毛饮血、艰难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经过多少岁月,才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农业、畜牧业,人们开始定居下来。虽然在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猎物,吃上烧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时期,人们迫切希望能吃上烧煮的食物,可是当时没有耐烧的器皿,要盛东西只能用破瓠和蚌壳之类。这些器物是经不住火烧的,因此可想而知当时要喝开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难,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种耐烧的盛器。陶器被发明,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事实,使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水和美味丰富的烧煮食物,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并大大减少了病菌入口,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吃烧煮食物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显而易见,这一饮食习惯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你同意哪种推论?解题关键:古人对生与死的理解。思路引领:死是生的另一种活法。答案提示:对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华丽的宫殿。【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二里头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哪些?解题关键:熟悉课本内容。思路引领:遗存的丰富内涵。答案提示: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墓葬。2.二里头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解题关键:从质料、形制、纹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思路引领:课本文字和图片。答案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质夹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饰纹。

    高中教案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从力有转动效果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一个力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臂,力臂越长,效果越显著.教学中应明确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转动效果.

    教法建议

    1、学生难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纲作为选学内容,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结合初中学习过的杠杆平衡条件介绍力矩的平衡条件.为了减轻负担,教学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关于例题讲解时的例题导入建议

    在例题讲解时,注意语言的简洁以及要点的总结,如:

    1、教师总结: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矩.力矩为力与力臂的乘积,因此,求力对于某一固定转轴的力矩,要先明确转轴,再找力臂(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着力的作用线滑移,力矩的大小不变.

    2、例题要点:几个力作用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上,如果使物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与使物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相等,则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或者静止,或者保持匀速转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课题导入的教学设计示例

    本节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确定力臂.为此在导入时要尽可能的举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分析.如:1、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门的把手在哪吗?你骑过变速自行车吗?在打闹时,你关门不让别人进屋,你推挤门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挤住门?(如果是农村学校,可多举些农用机械中的力矩的例子,农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请同学举例说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作用点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化学平衡【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第12页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典型例题

    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

    例1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解:

    1、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

    2、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

    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学生非常清楚),根据数学的知识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

    逐渐增大,最后等于物块的重力;

    逐渐减小,最后等于零.

    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醒学生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情况下分析题目.

    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慢慢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

    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此亦为极限法处理).

    借此,和学生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既开始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

    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

    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始滑动,此时物块依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

    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

    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研究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平衡条件即,(找准边角关系)可得:

    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

    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

    探究活动

    作图法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毫米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方便,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

    题1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题2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变化规律

    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研究.

    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高中教案化学平衡 万能通用篇】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