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15

    最新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解决问题教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1)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收集给出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有趣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郊游》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歌曲好听吗?令你想起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感受,当谈到春游时,老师相机出示春游图片)你看,这就是我们学校上一次的春游活动。同学们,如果你仔细观察,动脑思考,你会发现,这里除了好玩,还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的数学课,就让我们走进春游,在回味春游乐趣的同时,增长我们的数学知识,好吗?

    同学们,要去春游,有很多的事情可要提前做好。你们瞧,为了便于管理,老师会先把班级的同学分一下组,你愿意用你的聪明才智帮老师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由歌曲引入春游,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新知的学习]

    2、出示分组要求及相关的图片,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同桌听。

    (2)指名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细致的收集图文中给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1、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尝试解决,然后想一想是怎么解决的?

    2、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不同的方法)

    3、师小结揭题: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4、运用新知,动手实践:现场分组。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指名反馈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现场分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发展提高

    师过渡:分好了组,我们该出发了,看一看,游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什么问题?

    1、乘车问题:(课件出示春游图片及相关信息):400人,分黄、绿两队乘车,

    每队有4辆车,平均每辆车乘几人?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自己本子上列式解决问题。

    (2)指名学生板演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请板演的学生反馈自己的思考过程。

    (4)师生小结: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收集图文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板演不同的方法,通过反馈评价,再次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使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分水问题。课件出示:学校准备了960瓶矿泉水,平均分给8辆车上的同学,每辆车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可以分到几瓶?

    (1)细心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与问题。

    (2)判断: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解决方法)同桌讨论: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如果错了,可以怎么改正?

    ①、96086

    ②、96086

    (3)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什么?错的错在哪里?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图文中的信息,判断解决问题方法的正误,进一步巩固用连除或先乘后除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分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相应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租船问题。出示练习、思考:玩一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1)师引导:7个好朋友去租船,可以怎么租呢?

    (2)指名汇报:可以租2条4人船,也可以租4条双人船。

    (3)师小结:细心观察题目给出的信息,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反馈解决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方法,感悟两种租船方法的优劣,感悟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6)师生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原来租两条四人船更便宜,下次去游玩可一定要用你在数学课上学到本领先算一算,节省开支。同学们,不但在这里,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是多么有用啊!

    (7)思考:这里能不能用连除的方法来解决呢?(是的,虽然我们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细心思考,看看用哪一种方法才是准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把原来指定坐双人船改成让学生自由选择坐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用两步计算解决了很多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呀?(注意收集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去解决问题,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每个同学能注意观察、发现,积极动脑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相信大家就会越来越聪明、能干。

    3、布置作业:数学书第104页第14、16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全面、清晰的课堂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凝炼、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增强课堂实效性。]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482=24(人)(除法两步计算)(2)24=8(个)

    244=6(人)488=6(人)

    综合算式:4824=6(人)综合算式:48(24)=6(人)(连除)答:每个小组有6人。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一目了然的概括了本课学生的主要内容。]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3)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本节课我始终注意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熟练地加以运用。

    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表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4)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案。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脳6090脳3080脳8015脳20700脳3080脳4050脳70400脳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脳72=600脳300=30脳23=13脳20=53脳30=20脳700=100脳70=22脳40=23脳20=80脳90=50脳20=60脳70=

    2、笔算。

    58脳2967脳1347脳5431脳1424脳1333脳1165脳2852脳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脳□=1□6脳□=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尺),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

    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

    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设计意图]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灵活画图。

    (1)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独立读题,然后在图上画出面积减少的部分,再列式解答。

    (通过电脑演示,突出画图后减少的面积、原来面积和现在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1505(20-5)或者150520-150比较反思:与例题相比较,这道题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李镇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提问: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画图、讨论、交流、展示。

    列式为:(486)(484)

    反思: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2.系统比较.发展思维。

    师:这两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再解决问题,你有哪些体会

    (例题是面积增加.练习第1题是面积减少;前两题长或宽都告诉我们了,而练习第2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例题学习之后呈现了两道巩固性习题。第1题是对例题的模仿性应用,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第2题是综合性应用,在长和宽都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面积增加与长、宽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求出长和宽再解决问题。这两道巩固题是对例题的延伸和发展,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断感悟画图策略在解决有挑战性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3.拓展练习,综合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408=320)

    (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508=400)

    (3)长和宽各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可以先让学生在脑中画图并口答,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用画图来验证。

    (第3个问题学生容易对文字叙述产生负迁移.列式为320+400=720)

    通过画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408+508+88

    方法二:(50+8)(40+8)5040

    方法三:(50+8)8+408

    方法四:(40+8)8+508

    变式1:长和宽各减少8米。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

    (学生画图、讨论,叙说思路,电脑演示)

    变式2: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面积改变吗y(变小)为什么

    (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

    变式3: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呢(变大)为什么

    (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

    比较归纳: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有没有一种长方形,一条边增加与另一条边减少相同长度,面积不变

    (长与宽的相差数等于长和宽增加或减少的长度;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道拓展题充分体现了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教者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的过程中探索变化规律,享受数学思维活动的快乐。首先,题目出示的方式具有心理暗示的效应:先以文字的误导让学生轻易地获得答案,再通过画图的策略寻找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的价值。接下来的变式设计,更是把数学思维推向高潮:由各增加到各减少的演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严密,由长增加(减少)同时宽减少(增加)相同长度而猜想面积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对比推理能力,再通过变化和不变的追问让学生体悟到数学辩证法思想。这道拓展题的精心设计,紧紧围绕画图策略,让学生不断猜测、验证和联想、推理,经历不同情形下的数形变化.探究图形变化中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总结全课。适当介绍画图策略的其他应用。

    (寻找数学、生活、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7)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花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瞧!星期天小朋友们在跷跷板乐园玩得可开心呢。这里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和同桌互相说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提问题如: (1):一共有几个人在玩跷跷板? (2):在玩跷跷板的比观众多几人? (3):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3、解决“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①4×3=12(人) 12+7=19(人) ②4×3+7=19(人) ③2×6=12(人) 12+7=19(人) ④2×6+5=17(人) ⑤6+6+7=19(人) ⑥2×8+3=19(人) ⑦6×3+1=19(人) ⑧4×5-1=19(人)

    5、问:4×3=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2×6=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4×5-1=19(人)你的思路很特别,是怎么想的?(玩跷跷板的有3个4人,把观众7人看作2个4人,一共有5个4人,再减去多看的一个。)

    6、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有分步列两个算式和列综合算式。归纳起来,也就是有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取名字,一种是乘加的方法,一种是连加的方法,还有一种是乘减的方法。 板书:①乘加 ②连加 ③乘减

    那以后你们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好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二)联系实际、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真认真,现在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熊妈妈解决数学问题吗?

    ① 从小熊一家的谈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让生独立解答)

    ② 请生汇报,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学生评价。 生1:9×3+6=33(个) 生2:9+9+9+6=33(个) 生3:9×4-3=33(个)

    师:小熊谢谢你们的帮助,为了感谢小朋友,小熊带你们到花园里玩。你们高兴吗?

    ① 花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提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② 小组派代表汇报。

    3、找生活中用乘加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和大家交流交流。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难点:在正确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两杯果汁(媒体出示两杯果汁),一共有400毫升,给两位同学喝,你觉得公平吗?要怎样才公平呢?(生:从甲杯倒一些给乙杯)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媒体演示甲杯倒入一些乙杯,直至两杯同样多)。问:现在两杯果汁(学生齐答:两杯果汁同样多)。

    追问:现在每杯是多少毫升呢?你是怎么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出:4002=200毫升)

    二、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1.初步感知,一次变化还原。

    (1)引导探究,理清思路。

    师:那原来这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出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老师同时引导学生澄清思路,并借助媒体进行直观演示: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

    师:现在乙杯剩下(生齐答:16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的?板书出。

    续问:甲杯呢?(生齐答:24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板书出。

    (2)填表整理,加深体验。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填在表格里吗?

    学生独立填写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出:甲杯为什么是200+40呢?乙杯为什么是200-40呢?

    (3)回顾小结,得出策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解决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这两个问题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时,抽象概括(师随机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2.应用深化,多步变化还原。

    (1)出示情境,整理信息。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摘录条件的方法进行整理。

    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然后,抽样展示,组织交流,并借助媒体出示箭头图:

    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2)自主探究,理清思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说出:可以用倒过来想的方法。

    师:你能依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推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组织交流时,媒体出示下图:

    原来?张去掉收集的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3)深化思路,列式解答。

    师:根据上面的箭头图,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抽样展示出学生的算法,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4)检验对比,体会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检验。

    比较检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这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呢?

    (5)引导反思,深化策略。

    师: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程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在一次向灾区学校的援助活动中,李清同学把自己收藏图书的一半还多3本捐给了灾区的学校,自己还剩27本。他原来有多少本图书?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收藏图书的一半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理解之后,在作业纸上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填一填:学生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媒体出示:白果、栗子和柿子图片.

    学生观察图,交流从图中获取到的信息(媒体出示相关信息):

    5粒白果的重量=2粒栗子的重量,

    8粒栗子的重量=1个柿子的重量,

    1个柿子的重量=80克。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全班交流。

    4.画一画: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没有发现都是用了哪一种策略?在运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整理信息?

    五、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请大家课后去研究。

    【最新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