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二数学教案4篇
  • 初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09

    初二数学教案4篇。

    根据您所提供的关键词“初二数学教案”,教师范文大全搜集了与之相关的资料。希望您对本篇文章感兴趣,并请不要忘记收藏哦。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已经到来。学生的反应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初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

    152≤x

    155≤x

    158≤x

    161≤

    164≤x

    167≤x

    170≤x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根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如果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初二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 △的一个重要性质,即 △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矩形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 是矩形 对角线交点, 平分 , ,求 的度数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6中1、2、3、4

    初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初二数学教案【篇4】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及对角线所具有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高中数学教案4篇


    教师按照预先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授课,教案课件准备的时刻已经到了。教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最近,读了一篇网络文章关于“高中数学教案”的描述非常精彩,如果符合您的需求,为何不立即把本页加入收藏呢?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 B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比如:

    (3)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学校可以在给出定义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映射的例子,教师也给出一些映射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发现映射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再从中引出一一映射概念;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映射的特点,一起概括.最后再让学生举例,并逐步增加要求向一一映射靠拢,引出一一映射概念.

    (4)关于求象和原象的问题,应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特别是求原象的方法是解方程或方程组,还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不同情况(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数解)加深对映射的认识.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2.1映射

    教学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及一一映射的概念.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初中,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函数的定义并研究了几类简单的常见函数.在高中,将利用前面集合有关知识,利用映射的观点给出函数的定义.那么映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的概念.

    二、新课

    在前一章集合的初步知识中,我们学习了元素与集合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映射是重点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要先从我们熟悉的对应说起(用投影仪打出一些对应关系,共6个)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一类特殊的对应,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提问1:在这些对应中有哪些是让A中元素就对应B中唯一一个元素?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由学生回答,对有争议的,或漏选,多选的可详细说明理由进行讨论.最后得出(1),(2),(5),(6)是符合条件的(用投影仪将这几个集中在一起)

    提问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个对应的共性吗?

    经过师生共同推敲,将映射的定义引出.(主体内容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板书课题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原因。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函数y=f(x)

    函数

    定义域

    A

    C

    值 域

    C

    A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_______。

    (3)(x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

    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

    (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六、作业

    习题2。4 第1题,第2题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

    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大班数学教案(模板4篇)


    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需要的朋友提供帮助和借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如果老师的教案课件准备得越充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并且效果会更好。因此,老师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教案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篇1】

    【设计思路】

    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球体、圆柱体的名称,并学习他们的主要特征。

    2.寻找并能区分生活中与球体、圆柱体相似的物品。

    活动准备:

    1.圆形卡纸,球体、圆柱体实物各一个,课件。

    2.幼儿人手一只球体和圆柱体玩具。

    3.货架3个,各种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球体和它的特征。

    1.今天2 位客人,(出示球体)看,来了第一位客人是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幼儿学说)

    2.球体是什么样子的?

    3.球体带来了它的朋友,是什么?

    4.球体和圆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5.他们在玩转一转的游戏。(课件)圆形转一转后,看上去都还是圆圆的吗?球体呢?

    6.总结球体特征一。学说:球体,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你都是圆圆的。

    二.认识圆柱体和它的特征。

    1.现在来的是第2位客人(出示圆柱体)它是球体吗?它叫什么?

    2.它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的两头有2个圆形,这两个圆形一样大的特征,并学说。

    4.引导幼儿换一个方向观察,引出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的特征,并学说。

    三.滚一滚,比较球体、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

    1.每人拿一个球体、圆柱体滚动,观察他们的滚动方向。

    2.教师小结

    (1)圆柱体的特征二:圆柱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2)圆柱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四.寻找并辨别生活中像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1.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称为球体的东西有很多,有哪些?

    2.这是什么?橄榄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3.轮胎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4.生活中也有称为圆柱体的东西,有哪些?

    5、这个花瓶是圆柱体吗?为什么不是?(观看课件)

    6、鼓是圆柱体吗?为什么不是?

    五、帮超市摆放物品,进一步辨别。

    1.小猫开了家超市,这是她其中的两个货柜,上面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师幼一起辨别一些物品并摆放。

    3.幼儿摆放。

    4.师幼共同检查。

    5.总结。

    大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正确理解图形对称的'含义。

    初步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对称的图形。

    通过认识图形的对称性,正确的画出图形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操作纸(正方形、梯形、月牙形)、半个图形的操作纸、剪刀、课件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名字叫《对称王国》。

    在一个王国的宫殿里,住着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一位可恶的巫师,巫师嫉妒公主的美丽,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了难关。国王想派人去救公主,但都没能闯过这些难关。小朋友,你们愿意闯难关来救出善良的公主吗?

    二、在探索感知中理解对称的含义。

    第一关:找一找,找出对称的图形。

    第二关:折一折,折出对称的图形。

    第三关:分一分,把对称图形分类。

    第四关:拼一拼,把对称图形拼到一起。

    三、制作对称图形。

    这些礼物都只有另一半,我们来把它们变完整吧!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四、延伸。

    对称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对称图形,我们下次再一起去对称王国里玩。

    大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

    2、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3、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1、能大胆想象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2、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幼儿已经学会剪"春"字

    2、工具:剪刀、固体胶、手工纸(每人数量不同)方形铅画纸

    3、5以内的减法题(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纸,看看春姑娘都带来是什么颜色的纸?那绿色代表什么?

    2、今天春姑娘又要请你们剪"春",上次你剪"春"字的时候,"春风"遇到了谁?

    二、幼儿剪"春"要求:

    1、在剪之前先数数春姑娘给你带来了几张纸?

    2、每个"春"字都要不一样。

    3、将剪好的"春"字贴在铅画纸上。

    (在幼儿剪几张纸后老师示意停下。老师给的纸不一定剪完)

    三、比较"春"字1、请幼儿介绍一下,你的几个"春"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总结幼儿变化的地方,及时肯定幼儿的大胆想象。

    四、找题目:

    1、师:今天春姑娘一共给你们几张纸?现在还剩下几张纸?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表示?为什么用减法?

    师概括:当剩下的东西比原来的总数少了时,我们就用减法来表示。

    2、请幼儿根据自己剪"春"字的用纸情况找相应的题目表示,并在等号后写上答案。

    3、提问:你为什么选这道题?(师生共同总结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延伸:

    引导幼儿向同伴、客人老师介绍自己剪的"春"字和相应的减法题。

    活动反思:

    剪纸“春”是我结合季节特征和剪纸的深厚艺术文化设计、开展的一个艺术活动。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一内容,不仅是因为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是想让幼儿通过欣赏、感知和动手剪纸,感知春天的美、体会到剪纸的快乐和魅力!

    1、选材新颖独特——激发幼儿兴趣的策略。

    剪纸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在使用剪刀上已经比较熟练了,而且在尝试窗花、雪花等剪纸活动后,对剪纸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剪纸的技巧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我结合季节特征设计了这个剪“春”字的活动,不仅想让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获得动手、语言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又想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艺术。从幼儿剪纸的作品来看,他们对此次的剪纸活动很感兴趣,能认真地欣赏剪纸作品、大胆地构图和尝试剪纸,剪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稚嫩和富有童趣的“春”字,激发了他们剪纸的兴趣,也提高了自身的剪纸技能。

    2、作品鲜艳精美——让幼儿获得美的熏陶策略。

    此次剪纸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红色的手工纸,剪好了八幅不同大小、字型的“春”字剪纸。

    中班数学教案(经典4篇)


    编辑认为“中班数学教案”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现向您推荐一下,我们建议您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以便随时做出调整。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班数学教案 篇1

    一、学期计划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知道数字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8―10的形成,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的空间排列形式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认识梯形和椭圆形,能用几何图形进行组合和拼搭,体验几何图形在生活中应用

    4、能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次分类。

    5、认识物体的轻重和高矮等,会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6、感知集合概念,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能区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完整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1、我班有十一名幼儿,其中男生七名,女生四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幼儿的交往及和家长交谈了解到我班幼儿有以下特点:2、大部分幼儿聪明伶俐、举止大方,活泼好动,习惯良好。

    3、多数幼儿都坚持几分钟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有几名幼儿非常爱动,如,李鸿运、刘宗延、史鸿琪三名幼儿很难听完老师讲完一句完整的话。4、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这就使一些幼儿显得非常娇气,自己做错事也不许别人说个不字,这就给幼儿教育增加了难度。5、大部分幼儿都爱吃零食。

    三、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深入了解幼儿,做到因人适教因材施教。

    2、加强学习,多读与幼儿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3、多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与幼儿多接触,和幼儿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操作发现。

    3.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用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饼干若干 2只大小不同的熊图片大小不同的圆形模型人手2个 印泥若干 记录单和笔人手一份 白纸每人2张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饼干

    1.故事情境引入主题。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出示图片)一只叫大熊,一只叫小熊,它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干。看,这些饼干有什么不一样?(有大有小)

    2.看看大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做饼干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排列疏密的关系

    1.熊宝宝们吃了还想吃,熊妈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再做一些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面皮和模具,选一个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饼干,并将数量用数字记录纸上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饼干排列紧,数量多;饼干排列疏,饼干少。

    (二)、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1.大熊喜欢吃大饼干,小熊喜欢吃小饼干,请你们再帮忙做一些大饼干和小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先用一个大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大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排列整齐,还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大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大饼干后面的格子里。好了以后把面皮反过来,换一个小模具用同样方法印制小饼干,并将数量记录在小饼干后面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印出来的大饼干和小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饼干小,数量多;饼干小大,数量少。

    四、吃饼干

    1.师:"熊妈妈为了感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她,特意拿了些饼干让我们品尝呢!"

    2.幼儿吃饼干,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中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5以内的序数,进一步感知序数的顺序性,会用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运动会跑道一副, 5种小动物各一个。

    2、楼房图片每组一副,5种小动物每人一套。

    3、小动物胸卡10个。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学习5以内的序数难点:感知从不同方向辨别序数。

    活动过程:

    一、 小动物要开运动会,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1、比赛开始前先点名:参加赛跑的有5只小动物。(教师依次出示小动物:共5只)2、(如果你是授新课,这里必须告诉幼儿:从左往右数,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第一后面的是第二,后面依次类推。)哪只小动物排在第一?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的顺序)哪只小动物排在第四?排在第五的是什么小动物?(这里让幼儿巩固一下新学的概念:xx排在第一,xx排在第二……)(重点)二、比赛开始了。(这里先让孩子看一下一共有几个跑道,5 个。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跑道,第二跑道……)请幼儿看图说出小动物站在第几跑道?

    还可以问第几跑道站的是谁?

    哪个小动物跑在第一?第二?……(老师随意摆放)三、比赛结果怎么样呢?(与原来排队的顺序不同了)××小动物跑在第一,××小动物跑在第二……。

    四、游戏"捉迷藏"小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咱们看看第几只小动物不见了?小动物是谁?(从左往右排队,从上往下排队让幼儿找。)(难点)五、游戏"帮小动物找家"出示:楼房图片。让小朋友从下往上数一数有几层楼,并贴上数字。

    请将××小动物送到第一层楼房里……。

    六、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幼儿戴好胸卡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朋友,听口令做完动作排队,看一看你的队伍从前往后数,谁排第几?变换形式,游戏反复进行。

    七、小结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按照数字排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接下来是第二……,还学会了从左往右,从前往后,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按照不同的方向排顺序。生活中还有按照数字顺序排列的物体,比如看电影的座位,站队的位置等等,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可以找到,请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大家哦!

    教学反思:

    全部运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努力自动的到场到运动中来,经由过程游戏熬炼了幼儿跑和跳的本领,还造就了幼儿竞争意识和服从法则的习性,表现了运动的意见意义性、教诲性。

    中班数学教案 篇4

    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感知10以内的序数》

    活动目标

    1、学习序数1—10,理解序数的方向性,正确使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排列次序。

    2、激发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兴趣。活动准备: 贴绒教具:10个小动物、有10层10个房间的楼房一幅、1-10的点子和数字一套、幼儿操作表每人一份。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快速辨认10以内的序数

    小朋友们好,今天森林小区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帮它们搬家。瞧,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火车票。

    1、当老师出示卡片,轮到你的小朋友要很快说出卡片上的数量或数字。说对的小朋友就可以跟在老师的后面上火车了。

    呜呜呜,火车出发了,(播放音乐)呜呜呜,火车到站了。请小朋友们下车吧。(幼儿入座)

    二、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方位词

    小朋友好棒呀,森林小区到了,瞧!小动物们正排着整齐的横队迎接我们。(事先张贴在黑板上)

    1)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左向右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 2)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右向左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

    三、给小动物搬家

    小动物们夸奖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来参观一下它们的新房子吧!(教师出示楼房图片)

    1、我们先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

    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将小动物送回家。

    要求:幼儿能按照要求将小动物放到图片上。并能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动物的住处。

    四、按指令找礼物

    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小朋友,给你们准备了好几份礼物,它们把这些礼物藏在了一个有许多小格子的大柜子里面。

    1、你们要按照老师的指令才能找到这些小格子。

    2、当你找到这个小格子时要把它涂上颜色。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真棒都找到了,小朋友你们今天帮助了小动物,开心吗?那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去拿礼物吧!

    王 燕 朵朵四班 2017、3、16

    活动反思:

    前面的环节都连接的很好,小朋友也都掌握了,刚开始的音乐互动开火车,老师再活跃一些,调动幼儿的情绪,效果会更好,最后面幼儿操作的部分,应该还是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或者是还是以房子的图片为主,表上数字或箭头,这样幼儿会易理解。教材的准备很充分,很受幼儿的吸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总4篇)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任教三(x)、三(x)两个班的数学,共有学生x名,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习,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正确学习习惯,对待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4.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年、月、日。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62÷3166×475÷5

    51÷384÷254÷27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随堂练习

    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

    2.9315÷455287÷175916÷29

    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

    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

    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

    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

    布置作业

    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27除5616得多少?

    (3)3648是24的多少倍?

    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 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教案范文: 大班数学教案(篇二)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这篇《教案范文: 大班数学教案(篇二)》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2.感受和体验8的组成中所分的两个部分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观图1种的贴绒数字1-8级分合号若干套,放大的记录单子。

    2.学具:按小组准备,幼儿用书第1页小铅笔卡每人8张,放大的记录单,笔。1份双色画片8个,记录单,笔、剪刀等。幼儿用倏地9页的格子纸头。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活动。

    1.分铅笔:请幼儿每次讲8块铅笔分成两分。并用熟悉作记录,要求每一次分的答案都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想想怎么分才能分的又快又对。

    2.剪贴格子:

    请一名幼儿介绍活动规则,启发幼儿按序进行分合,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3.翻片片:

    请幼儿将8个片片拍成一派,然后翻动前面一部分片片的变化颜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用数字记录下来。要求每次翻出的另一种颜色的片片数目都不能相同,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二)归纳总结8的分合纪录。

    1.展示个别幼儿的分合纪录,引导幼儿检查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分得合计得是否一样,知道8分成有7种不同的答案。

    2.请幼儿根据记录单上给想象的两组作出的标记,说说分成两分的7个答案中分别有那两组分合式是想象的。

    (三)学习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1.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记录单上的那几组分合式可以省略?为什么?

    2.启发幼儿思考并说出理由。

    (四)相互交流与分享。

    1.请幼儿选择张自己做的记录单,尝试省略盖章记录单上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2.展示个别幼儿重新调整后的记录单,请幼儿猜测,说说该张记录单上那几组分合式省略了。

    活动延伸:提供纽扣、换班、记录单等材料,继续让幼儿进行分合活动,并用标记表示想象的两组分合式。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4篇


    彩云好听的声音来源于优美的教案,要成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真功夫。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的效率,优秀的教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 篇1

    小班数学活动:瓢虫找家

    活动目标:

    1、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

    3、小虫若干。

    4、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出示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长什么样?(圆圆的身体)背上有什么?(斑点)有几个斑点?(2个)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2。

    (2)再同时出示2只瓢虫。(身上的斑点分别为1个和3个)让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1个斑点的瓢虫,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数3个斑点的瓢虫。

    2、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巩固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师:“这3只瓢虫宝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大小、斑点)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

    (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宝宝去抓害虫吧。”(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

    (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点子的数量匹配相应数量的实物,初步感知物体的对应关系。

    2、能按要求乐于参加操作活动,能边操作边讲述。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带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小房子各1个;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

    紧紧追上大害虫

    嗷,一口把它吃干净

    今天很多小动物都去外边晒太阳了,小瓢虫和其它小动物一样去外边玩,但是他出去之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现在他想请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帮它找到它的房子。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瓢虫是否一样?然后按照瓢虫身上的点子给瓢虫取名字。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点数1、2、3。

    1个点子……一星瓢虫;

    2个点子……二星瓢虫;

    3个点子……三星瓢虫。

    三、出示三个瓢虫的家,让幼儿帮助瓢虫找到自己的家。

    三个房顶分别是:三角形里带一个圆点;圆形里带两个圆点;正方形里带三个圆点。

    提问:

    1、一星瓢虫住在那个房间?

    2、小朋友们猜一猜二星瓢虫住在那个房间里?

    3、那个房间是三星瓢虫的?

    四、幼儿操作

    请幼儿把手中的小瓢虫送到对应的房子里。

    五、活动结束

    小百科: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能按照按数量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3、小虫若干。4、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引导幼儿观察瓢虫图片,指导幼儿初步手口一致的点数瓢虫身上的斑点。

    1、师:这么多可爱的小瓢虫啊,那瓢虫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出是瓢虫图片)。瓢虫宝宝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圆圆的身体)身上有什么?(圆圆的点子)。

    【引导幼儿观察瓢虫的样子,鼓励幼儿注意它们身上的斑点,为下面数数做好铺垫】

    2、师:你们想和瓢虫宝宝一起玩吗?瓢虫宝宝已经爬到你们的椅子下面了。请你轻轻的把瓢虫宝宝拿出来。数一数你的瓢虫背上有几个斑点。

    3、师:你的小瓢虫背上有几个斑点呢?我们请你来数一数。(3个)我们看好xxx是怎么数的?有几个?她是怎么数的?指明一幼儿到上面幻灯演示。

    4、师:原来她是用手指一个一个指着数的,她数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伸出你们的右手,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3。

    【指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在数数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等】

    5、师:谁的小瓢虫背上也是有3个斑点的?请站起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对不对啊?

    6、师:刚才她们的瓢虫背上有3个斑点,那谁的瓢虫背上的斑点和她们是不一样的?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7、师:你的小瓢虫背上有几个斑点呢?请你来介绍一下,数一数。有几个呀?谁的小瓢虫背上也是有2个斑点的?请站起来,我们一起来用手指一个一个指着数一数。对不对啊?真棒!

    8、还有谁没有介绍到的,请站到上面来,你的小瓢虫背上有几个斑点呢?你们的瓢虫背上是不是都是三个圆点啊?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指导拿有背上有三个圆点的瓢虫的幼儿一起数,给想说的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9、师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数得有正确又清楚,发现有的瓢虫背上有1个斑点,有的瓢虫背上有2个斑点、有的瓢虫背上有3个斑点,它们身上的斑点是不一样多的。

    三、通过给瓢虫抓小虫,指导幼儿巩固手口一致点数的技能

    1、师:小瓢虫肚子饿了,它们想吃虫子了。你们愿意帮它们抓虫子吗?它们想吃几个虫子呢?我们来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我的身上圆点有几个,我就喜欢吃几个虫子,那背上有3个斑点的的瓢虫要吃几个虫子啊?我们在抓虫子的时候要看清楚你的瓢虫身上有几个圆点就抓几条虫子,把抓到的虫子轻轻放在瓢虫的旁边,教师师范后幼儿开始抓虫子。

    【以瓢虫的口吻提出要求,有利于幼儿听清要求】

    2、你们抓好了吗?抓好的小朋友请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抓了几个虫子?为什么要抓3个呢?是不是和你的瓢虫背上的圆点一样多啊?谁和他抓的一样多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对不对啊?

    【幼儿验证自己抓的数量是否一致,进一步巩固手口一致数数的技能】

    3、师:谁抓的虫子和他们是不一样多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抓了几个虫子?是不是和瓢虫背上的点子一样多。

    4、师:谁和他抓的一样的,请站起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对不对啊?真棒!

    5、师:还有谁没有介绍到的,请站到上面来,你们抓了几个啊?是不是和瓢虫背上的圆点一样多。

    6、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帮小瓢虫抓的虫子很准确,小瓢虫说谢谢你们,虫子真好吃,可是我现在有点累了我想到我的家里休息了,我们来看看,它的家在哪里啊?

    四、按照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1、引导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原来树叶是瓢虫的家,小瓢虫说我的家里的圆点是和我背上的圆点一摸一样的,3个圆点的树叶是谁的家?(是有3个斑点的瓢虫的家)你们想送吗?那听好要求,小朋友在送的时候要观察仔细,贴在树叶上,请女孩子先来送,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接下来请男孩子来送。(幼儿把瓢虫放到相应树叶上)

    2、集体验证,查看小朋友放的对不对。

    我们看看小瓢虫找到自己的家没有啊?这只小瓢虫该住在哪里呢?(集体检查,不对的及时纠正)

    3、师:小瓢虫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它们都要睡觉了,我们以后再来和它们玩。

    五、结束活动

    幼儿让瓢虫宝宝好好休息,轻声离开活动室。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2.培养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1、2、3个斑点的瓢虫图片若干;分别粘有1、2、3个圆点的树叶3片;小纸虫若干;儿歌录音: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及瓢虫数,巩固数数1、2、3。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通过照顾小瓢虫,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2.送瓢虫宝宝回家,按数量进行分类

    (1)让幼儿把不同数量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对应圆点的树叶上。

    (2)集体验证。

    活动延伸:

    1.提供有更多斑点的瓢虫,供幼儿练习数数。

    2.给瓢虫身上的斑点涂色。

    数学教案-二次根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观察上面几个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被平方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其中,

    ,,,表示的是算术平方根.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遇到的,,,这样的式子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分析:,,,、、、四个是二次根式.因为a是实数时,a+10、a2-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a+10、a2-1可以是负数(如当a<-10时,a+10<0;又如当0<a<1时,a2-1<0),因此,与不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1)(2)(3)(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1);(2);(3);(4)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三)小结(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小结)

    1.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一个非负的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达式.

    2.式子中,被开方数(式)必须大于等于零.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二次根式

    分析:(2)中,,是二次根式;(5)是二次根式.因为x是实数时,x、x+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x、x+1可以是负数(如x<0时,又如当x<-1时=,因此(1)(3)(4)不是二次根式,(6)无意义.

    2.a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五、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1;b组1.

    六、板书设计

    必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合集(4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厘米(cm)

    2.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1m=10dm

    3.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课桌宽约(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小亮身高135(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笔算减法练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笔算加法综合练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笔算并验算

    (出示)比一比,算一算

    6+87+96+35+7

    60+8070+9060+3050+70(口算交流)

    Q: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同桌说一说)

    比一比,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异同)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265+137472+58

    要求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在课堂本上)

    2、练习五第2题

    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Q: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Q:怎样验算加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17294+707546+21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4.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出示)

    学生说说图意,在心里进行快速口算

    Q: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凉亭到梅园哪条路近一些?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出示)

    学生说图意

    5.Q: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怎样列式?(学生思考交流,解决在课堂本上)

    交流校对,集体订正

    Q: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解答)

    四、教后小记:

    课题三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地,激发兴趣(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学生经历提问和列式的过程)

    引入: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要求列式:85+143+126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要求: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独立在随堂本上尝试(独立练习,同桌学习)

    (巡视)指名板演:1)两道竖式

    2)两道竖式叠加

    3)只列一个竖式的

    2、动手实践,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灵活进行笔算

    4、初步小结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Q:比较竖式的写法,说说你喜欢哪一种?

    (倾向于:只列一个竖式:

    85

    143

    +126

    354)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算法,再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竖式的好处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Q:用你喜欢的算法,你能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怎样列式?

    讨论列式,独立尝试在随堂本上,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就178+194+236

    178

    194

    +236

    □□□进行讨论)

    Q:如果是这样列竖式,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讨论交流:

    方法1、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

    方法2、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

    Q: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指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组织讨论方法1和方法2的优劣

    (交流明确:能凑成10的先相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秒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同学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竞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和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假如同学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同学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同学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假如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方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同学充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初二数学教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