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圆的青岛版教案
  • 圆的青岛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09

    圆的青岛版教案。

    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您编辑了“圆的青岛版教案”,请您充分利用此文同时收藏备用。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老师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并不陌生,因为只有做好教案才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金属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科学,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导。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具体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独立自学: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学生比较常见的金属制品铁碗和铜号,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再导入本节课课题,然后接着出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即问题生成单。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实物展示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各种金属制品,迅速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欲望。接着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自学,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心里

    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问题生成单”的指引下,限时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其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参与学习。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节课我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引导交流常见金属制品。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同时补充金属制品的图片,接着出示铁碗和铜号,提出:“为什么铁碗用金属铁做,铜号用金属铜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先采用创设感官情境,期望学生发现金属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运用,揭示其金属的优越性。同时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对金属共同性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引导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领学生利用三个实验来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金属有金属光泽实验:

    我让学生用砂纸对铁丝等进行打磨,让他们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有金属光泽这一特性。在这一组的实验活动当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实验,再加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属容易传热实验:

    这是学生所做的第一个有关金属导热性的实验,需要用到开水,而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所以,我把烧杯换为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在实验时,把保温杯放在水槽里面,防止学生弄倒杯子,使开水烫伤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安全实验,又能保证实验有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用手去触摸,发现铜丝、铝丝很热,而塑料棒和竹片没有变热,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铜丝和铝丝很热呢?这热是从哪来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热通过铜丝和铝丝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揭示金属容易传热(导热性)的性质。

    (3)、金属延展性的实验:

    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认识金属的延展性。我为学生准备了铁锤、石块,铜丝,铝丝等实验器材,但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只选择比较容易敲扁的铝丝给学生敲打,实验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显。在这一实验中,学生未必能准确说出延展性这一概念,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因为我认为科学课堂上,有时候,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是有必要向学生直接传输的,而不能始终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操作阶段。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等其它因素。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谁知道哪种金属传热最好?哪种金属延展性最好吗?哪种金属最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更能准确地获取知识。

    3、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拓展

    我让学生做三题巩固练习题,做一题拓展练习:(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其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目标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2)

    “ 教”立足于“学”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槐涞男灾省焙汀靶∈?阄恢靡贫??鹦∈?笮”浠?墓媛伞保?殉??切∈?某?ㄗ??沙??钦??某?ê缶陀谩俺??钦??男∈??ā奔扑惴ㄔ蚪?屑扑恪N?舜俳?ㄒ疲?魅纷??莆坏脑?恚?缮杓迫缦禄方冢?BR>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6、7与例8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 练习:课本P49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花各部分名称,知道花的构造。

    2.探究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了解花的分类。

    3.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中观察、分类、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

    教学难点:解剖的过程。

    教学用具:各种花、镊子、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什么花?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下面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吧!(播放录像)

    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

    师:大自然中的花都是一样的吗?那么这些花朵都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花的构造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镊子、放大镜、刀片,你想怎么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它们呢?(生举手发言)

    1.师:下面我们就以各种花为例进行解剖研究。在解剖实验之前,老师有两点提示。(出示提示)

    (1)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2)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

    2.分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3.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加以补充说明。

    (出示课件:)师将花各部分的名称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师生总结(出示课件:结论)

    花的构造:(板书)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4.师:花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呢?谁能说一说。生举手发言。(出示课件:)

    活动二: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这样的完全花有很多,白菜花、桃花、萝卜花、桃花、梨花、牵牛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板书)如:南瓜花,黄瓜花,桑树花,杨树花,柳树花。

    (三)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为了进行研究,我们把花带到实验室,你们想怎样处理这些花呢?

    2.学生回答。

    3.师:我们可以它们做成标本,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样做标本吧。(出示课件)让我们课下完成,看看哪个同学做得漂亮。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花,你们有哪些收获?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4)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第五个信息窗是“领奖”,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五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4、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4、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变化,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 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黄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教材中的五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学时,教师不要静止的“观察”,机械的“问答”,要活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如“运动会报名”、“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可组织学生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的情境图如“领饮料”、“领奖和公布成绩”,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学习。学生们有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会亲切而有积极性。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经验基础不同,同一道题目会提出许多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要注意鼓励、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不要统一限定一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你说我讲”栏目中,虽然设计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这些“问题”和“方法”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展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承认差别,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口算;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迅速。练习方法,开始可看卡片,逐步到听题口算,最后开火车或口算抢答。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信息窗一:运动会报名 信息窗二:领饮料 信息窗三:投沙包比赛  信息窗四:赛跑分组 信息窗五:领奖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4课时 小小运动会 第一课 小小运动会  一、学习目标 :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二、预习学案: 同学们,在运动会上,有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节目,那就是投沙包比赛,我们一起到投沙包比赛的现场去看看,好吗? 三、导学案: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5 1、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2、师:如果由你当裁判,你怎样判断他们的名次? 解决问题 1、到底谁赢了?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算一算每人投中了几个就行了。 3、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要投沙包数量   没投中的个数   投中的个数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5、以14-5为例,讨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14-5 四、随堂检测: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六、板书设计:小小运动会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课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自主练习。 一、学习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充分利用情景图,从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3、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将第3题制成卡片)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二、预习学案: 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订正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有什么错误,对于全班共同的错误要给予纠正。 三、导学案: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3、自主练习第4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应该去套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没有合适的物体去套,可以启发学生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5)

    教材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515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楚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段20xx年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

    (播放建国60周年阅兵式资料)

    师:看了刚才的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畅谈比如说他们走的很整齐,他们的队伍很整齐,他们排的队很整齐,他们很威风,很有气势,我很激动,我长大也想去当兵等等。)

    师:的确,看着那英姿飒爽的军姿,整齐的队列,不免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绿色的军营是很多青少年的向往,在去年暑假的夏令营活动中,少年军校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看,他们正在进行队列比赛呢。在队列比赛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固定的位置,这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学习行与列

    1.认识列.和行,明确行与列的规则。

    师:请大家看图,在队列比赛中,小强站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数第二2排第3个;竖着数,第3排第2个;从右数第4排第2个;从左数第3排第2个;从前数第2排第2个)

    师:小强的位置是一定的,同学们的说法却各不相同,像这样竖着排列就叫做竖排。(板书:竖排)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称作一列(板书:列)刚才同学们有两种数法,有的从左往右数,有的从右往左数,一般我们从哪边数?(一般从左边数。)

    师: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板书从左往右)

    (继续看情景图)这是第1列,从左往右依次是第2列第六列,一共有几列?

    生:6列。

    师:竖着排列叫竖排,那如果横着排列呢?(板书:横排)

    师:每一横排在数学上我们都叫做行,(板书:行)

    师: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哪边数?(板书从前往后)

    师:(看情景图)这是第1行,从前往后依次是第2行第5行。图中一共有几行?

    生:5行。

    师:现在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小强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先说列,再说行。(生答)小丽的位置呢?(生边说师边用手指,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知道列和行的交叉点可以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

    2、列与行的巩固。

    师:现在同学们在教室中所坐的位置从老师的角度看哪里是第一列呢?哪是第一行?

    同学们快点看看自己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大声地告诉老师,你在第几列?第几行?

    (指名两个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第3列的同学请起立,第4行的同学请起立。

    师:谁站了两次?为什么?(因为我既是第3列的又是第4行的,所以站了两次。)

    师:如果再让第2列和第5行的同学起立,同学们猜猜看,谁会站两次?

    师:可见,要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要同时具备列数和行数这一对数。

    (二)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

    1、抽象位置图

    师:请大家再来看情境图,如果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同学,那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这样的点子图。你认为这个点子图和刚才的人物图相比有哪些优点?(清楚、简便)

    师:在这幅点子图上,你还说出小强的位置吗?(小强的位置是第3列第2行。)

    2.提炼数对

    师:这位同学用一句话六个字表示出了小强的位置,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简练,开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根据学生情况提示:可不可以省略汉字,只用数字和符号?)

    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生讨论,老师边巡视指导,边指名板书展示)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的创意作品,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而且都比原先简练了。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生答)我认为这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先写列数,用逗号隔开,再写行数,还要用小括号把这一对数括起来。(板书)这就是数对(板书)

    师: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3,2)表示,两个数字能颠倒吗?为什么?(不能,)

    师:通常情况下,数对中前面的数字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

    3.练习巩固数对

    (1)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小华位置吗?快速写到练习本上。学生读师操作电脑。

    (2)师: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的表示位置。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吗?

    师:好,快速的把它写在练习本上。同位检查写的对不对?

    师:数对中第一个数是2的同学请起立,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站在同一列上)

    师:数对中第二个数是3的同学请起立,同学们你又有什么发现?(他们都站在同一行上)

    师:也就是说,(课件出示:数对中,如果第一个数相同,说明在同一列,如果第二个数相同,说明在同一行)

    师:同学们再来想一想,数对(3,2)和数对(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师:请数对是(3,2)和(2,3)同学起立,大家看他们在同一个位置吗?

    (不在。列数不同,行数不同,表示的位置也不相同)

    (3)巩固练习做猜朋友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用数对表示了自己的位置,那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吗?快速的写在练习本上。

    师:现在你不用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你只要说出他所在位置的数对,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好吗?

    (交流找2-3个同学,前两个指名回答,第三个一起回答)

    师:有两个同学的数对是这样写的,你能帮他找到朋友吗?为什么?(3,5)(6,7)

    师:看来,一个数不能准确表示具体的位置,只有给定数对中的两个数才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位置。

    (三)学习用数对表示平面方格图上点的位置

    1.介绍平面方格图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幅点子图,老师将这些圆点用竖线和横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方格图)。

    师:如果我们把每一列每一行的起点都定为0,现在它就变成了一幅完整的平面方格图。

    师:同学们看,(看课本52页第二个红点)方格图和刚才的点子图相比又有哪些优点?(方格图比点子图更简单更清楚了。)

    2.练一练

    师:在这幅方格图中能用数对表示出小强的位置?大家能用数对表示出小军和小丽的位置吗?

    三、联系生活,综合练习(课件出示)

    1、自主练习第1题

    用数对表示下面拼图中每个小动物图片的位置。

    2、石桥和营地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分别是(1,1)和(7,6),你能在图上标出他们的位置吗?

    3、哪些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下面数对表示?

    (3,1)(3,2)(3,3)(3,4)(3,5)

    4、小红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4,●),能确定小红的位置吗?她的位置可能是什么?如果是(4,3)呢?请你表示出来。

    5、自主练习第3题

    6、师:在生活中哪些事情用到了数对的思想?

    (出示神舟七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这是神舟七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地球这么大,我们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他,其实就是运用了数对的知识。怎样在这么大的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解决一下好吗?

    四、收获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给老师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吧!

    板书

    确定位置

    竖--列横--行

    左--右前--后

    第3列第2行

    数对(3,2)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6)

    1、学念儿歌,并尝试仿遍儿歌。

    2、敢于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1、老师做示范用的画笔、大画纸。

    2、供幼儿仿编用的图片若干。

    1、谈话导入活动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为什么喜欢老师?你们知道老师都会些什么吗?

    2、老师现场画画,请幼儿说老师画的是什么?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1)画出小熊、突出他的圆耳朵,小兔子突出她的短尾巴。

    (2)老师画的好不好?本领大不大?请孩子们夸夸老师吧!

    (1)老师说儿歌,幼儿倾听,让幼儿熟悉儿歌的模式“画只小熊圆耳朵,画只小兔短尾巴。”

    (2)你们猜一猜老师还会画什么?(幼儿说出它的特点,老师画出,让幼儿将它编成一句儿歌,然后集体说一遍儿歌,多说几个。)

    (3)师幼共同将编出的儿歌朗读一遍。

    4、出示图片(全是有特点的小动物图片)公鸡、小鸭。

    (2)请幼儿按儿歌的句型说一种动物,老师迅速画出来,激发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5、师幼共同朗诵儿歌对照老师画好的动物,师幼一起朗诵儿歌。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7)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 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1、 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 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1、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构想: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 )千克 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50吨=( )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构想: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2) 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 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1、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1、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 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 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 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9)

    数学故事:

    美国有只黑猩猩,每次吃10根香蕉。有一次,科学家在黑猩猩的食物箱里只放了8根香蕉,黑猩猩吃完后,不肯离去,不停地在食物箱里翻找。科学家再给它1根,它吃完后仍不肯走开,一直到吃够10根才离开。看来黑猩猩会数数,至少能数到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之后来学习的。大部分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能够自己学会这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难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算理。

    6.23÷0.3=( )÷3 220.5÷1.47=( )÷147

    师:说说依据什么来填,说说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生: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要使商不变,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WWw.jK251.coM

    生:0.63除以0.9,把除数0.9扩大10倍变成整数9,要使商不变,被除数0.63也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6.3,6.3除以9商0.7。

    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我们把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师:那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不是也可以应用这个规律来计算呢?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

    【设计意图:从商不变的规律等旧知的复习出发,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启发和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问普通冰箱一个月的耗电量够节能冰箱用多少天?你会列式吗?

    生:0.34有两位小数,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就要把0.3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25.5也要扩大100倍。

    生:0.34有两位小数,要把0.34转化为整数,就要把0.34扩大100倍,25.5也要扩大100倍。因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会不变。

    师:说的对,因为0.34有两位小数,0.34转化为整数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25.5也要扩大100倍。那谁能说一说,在竖式计算时,怎么办呢?

    生:把0.34和25.5的小数点划掉,25.5划掉小数点后,还要再补一个0,变成2550除以34。

    师: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看这样用竖式计算的结果和我们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请一生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念上已有了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可是意识很散很凌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将知识含概并生成规律。所以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出示例题(2).

    师:问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大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列式?(学生自主思考)

    生:(1)25.5÷10.2。普通冰箱的耗电量中有几个节能冰箱的耗电量,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生:(2)0.85÷0.34。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中有几个节能冰箱每天的耗电量,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生:(3)75÷30。普通冰箱30天的耗电量够节能冰箱用75天,75天中有几个30天,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师:大家列出了这么多算式,结果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三个人在黑板上板演。集体纠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培养他们的节能意识。】

    3、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都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的,要补0;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1题。

    2、判断。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2.4倍是2.16,求这个数。

    2)、9.72除以0.9,商是多少?

    答案:1、7,800,2.8,337.5,10.1,600 2、×,×

    1、填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 )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 )数的末尾用( )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4、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答案:1、除数,整数,被除数,右,被除数,0,整数 2、2.1 3、×

    师:今天 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小数的除法,谁来说说,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除数转换成整数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生:除数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

    生:除数是两位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的,要补0。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2----4题。

    2、最近一位老师想买一辆中档轿车,选了三种款式想请你们为他参谋一下。

    答案:1、教材2、根据题意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略。

    教材 3、5.28÷0.16=33(天) 33天>30天 够。

    2、79.2÷7.2=11(千米) 21.84÷1.2=18.2(千米) 21.56÷1.4=15.4(千米)

    18.2>15.4>11 选别克省油。

    ——————

    (2)0.85÷0.34=2.5 25.5÷10.2=2.5 75÷30=2.5

    本节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营造了主动探究氛围,在主动探究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相互交流启发,自然获得成功。课堂大密度也是本课的我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为了庆祝教师节,美术小组的同学精心布置了学校的宣传栏。学校为他们买来一些荧光纸作装饰。(出示:学生装饰宣传栏的动画,接着出现对话: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一共买了多少张荧光纸?

    生:以前的题中的除数是整数或一位小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两位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板书)。

    (设计说明: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利用庆祝教师节这一活动,向学生渗透了尊师教育,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校园活动实际。)

    从前,有个性情残暴的国王,总是喜欢用一些无法做到的难题来为难自己手下的大臣。有一次,他把一位老臣召进宫里,让他第二天把20xx只羊牵到市场上去卖,术仅要在一天之内把卖羊的钱拿回来,而且还必须把全部的羊都带回来,否则就要杀掉他。可既然要把卖掉羊的钱拿回来,又怎么能够再把羊一头不少地全部带回呢?这位老臣回到家后,就把国王的这个难题说给了小女儿。可他的女儿却很快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天,这位老臣照着女儿的办法到市场上去卖羊,不仅把卖羊的钱交给了国王,而且还带回了所有的羊,这样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那么请问,老臣的小女儿究竟想到了什么样的办法,解救了自己的父亲呢?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各种情况的小数乘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1、熟练掌握小数加法、减法和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判断积与被乘数大小关系的方法。

    练习过程:

    生做在课本上,限时集体订正后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在课本上打或,并说明理由,集体订正。

    1、掌握小数加法、减法和乘法的计算法则。

    (1)出示P.6页16中的第3竖排:

    (2)生独立计算,指3名学生板演。

    (3)集体订正并讲一讲各小题的计算法则各是怎样的。

    2、掌握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2)生说怎样判断,再让学生看每题里乘数是比1大还是比1小,确定积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3)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有关小数乘法的应用题。

    (1)出示P.6页19题:食品商店运来350瓶鲜牛奶,运来酸奶的瓶数是鲜牛奶的1.8倍。食品店运来多少瓶酸奶?

    (2)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4名学生板演。

    (3)让板眼学生讲这样列式计算的理由。

    (4)指出被乘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怎样做比较简便。

    1、P.6页20题: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0.24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0.06千米。12天后还差0.4千米没有修。这条水渠有多长?

    (0.24+0.06)12=0.36千米,再加上还没有修的0.4千米就是这条水渠的总长了。

    2、P.6页21题:买了1.5千克香蕉和1.8千克苹果。1千克苹果的价钱是4.6元,1千克香蕉比苹果贵1.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分析与解: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就要把买香蕉的钱和买苹果的钱和起来。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0)

    通过系统的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一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并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通过经常在网络中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对本节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因此对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掌握信息交流的途径。

    知道Internet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

    理解各种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重点为掌握各种交流工具。

    难点为掌握将交流工具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完成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固有的优异潜能得到实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

    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复习知识――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协作相互交流――练习――总结――布置作业

    高中学生对网络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和探索。这些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内在动力。因此,本次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信息技术》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料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一、        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

    [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分别用什么?

    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

    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

    2、师: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

    [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

    课本第5页:生活中常见的秤,你认识哪些,是在什么地方见过的?

    课本第4、5、6、7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五、课后实践: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分别是用什么作单位来计量的?把它们记下来。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1、交流:同学们逛过超市吧?通常会买些什么?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食品?重多少?多少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交流]

    3、一定吃过不少西瓜,你们家通常买多大的西瓜?用手比划一下。10个、20个……这样的西瓜大约重多少?

    4、超市的信息中,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在刚才的超市问题中,你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

    3、己一个评价,说一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努力?

    一只小羊重10(   )       一艘船载重量是4(   )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三、(  )里填上“<”“>”“=”。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2)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闭莆湛擞肭Э说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圆的青岛版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