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关于钠的化合物的高中教案推荐
  • 关于钠的化合物的高中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20

    【www.jk251.com -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在我们的高中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的撰写,教案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关于高中的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钠的化合物的高中教案推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第12页

    jk251.cOm扩展阅读

    铁铁的化合物 精选版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实验探究。

    【板书】第三章铁

    第一节(一)

    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最硬的金属“铬”;最难熔的金属“钨”;“太空金属”“钛”;象水一样的“汞”;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关于钠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第12页

    关于化学教案 钠的高中教案推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金属钠。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章(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碱金属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类型较卤素的更全一些,对于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内容,在碱金属一章中应用得也多一些,体现得也更直观一些。因此,把碱金属作为第二章,可使第一章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为学习其他元素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适应感。

    特点及作用:(1)注重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和认知规律。初中已学的铁等金属的知识,以及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同时巩固了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2)树立起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教材通过实验来具体研究钠的性质,推出钠的存在,用途。联系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后归纳出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体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建立起研究元素族的科学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元素族及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加强了实验教学。本章新教材共插入了11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一个家庭实验,1个趣味实验(选修)增加了实验的比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同时,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4)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节就插进了7个图,丰富了版面,使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了教材的弹性,使资料更加丰富,扩大了学生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教改的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确立的依据: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我是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感觉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通常物质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是复习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实验的难度比较小,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重复做这种实验,学生的实验兴趣会下降,对这样的化学实验,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感受,探索新知识,运用结论,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掌握了探索新知识的科学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因此,我在“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总结。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法

    由于我们的学生知识技能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加之这一节的实验又易做,所以尽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分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习题来说,使学生对同类习题合并找差别,一题多解找简法,典型习题拓开知识点。

    四、说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预测——学生拟定探究方案——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评价小结。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可结合物质的组成、结构、客观存在的实验事实、现象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趣味实验等进行;学生的讨论、预测、拟定探究方案,则要结合学生旧有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的指导、评价要注意不包办代替,不随意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客观评价。

    五、说教学过程

    前言导学

    (1)、碱金属包括哪些金属元素?它们在原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把它们叫碱金属?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回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

    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块儿(如铁、铜等)

    (1)、可以用小刀很容易地切割吗?如能切割,观察断面的颜色。

    (2)、把它们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能熔化吗?你能观察到什么?

    (3)、把它们放入水中能溶解吗?能漂浮与水面之上吗?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每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入手,有利于跟下面的实验形成对比。

    实验探究1:

    教师分发钠块儿,然后说:同学们,如用钠儿块重复上述实验,你又能看到哪些奇妙的现象呢?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实验:用小刀很容易的把钠块儿切开,觉得很新奇,但一会儿看到断面变暗,很不理解。教师提醒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学生马上意识到钠与氧气反应。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并和第一个实验进行对比。特别是做第三个实验时,同学们的气氛高涨起来。通过以上对比实验,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金属钠有不同与铁、铜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亲自体验钠的性质的研究过程。

    实验探究2:

    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你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反应都生成了什么物质呢?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同学们有的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酚酞,有的又取一小块儿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小试管中检验产生的气体……

    至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再讨论。看这几个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直至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着,再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完成第一步学习探究活动后,对钠的化学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层次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步学习探究,深化思维,发展能力。

    引导:金属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钠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所以应将金属钠与空气隔绝;又因为钠比煤油重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训练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又引出两个探究性实验。

    实验探究3:

    如果将钠投入到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4:

    如果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铜吗?你还会看到哪些现象呢?

    学生活动:

    先预测——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深度,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画龙点睛。让学生归纳,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练习:目的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不足,及时解决。

    本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成:把一小块儿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两周后会看到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什么物质?作业设置的意图,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这也利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方法与体会:

    “引导——实验探究法”运用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引导——实验探究”模式符合教学统一规律,即“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展开实验探究,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引导——实验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指导作用。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归纳总结、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学习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中。实验的成功,结论的得出,使他们能初步尝试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这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其创造性,并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使他们学会研究和探索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

    总之,“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运用更好的教学模式使化学课变得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整理和记忆。

    【关于钠的化合物的高中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