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八篇
  •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八篇。

    教案课件在教师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位老师每天都需要进行教案课件的编写工作。教案的编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案课件的结构要清晰合理。要确保每个课时的内容有明确的安排和逻辑顺序,包括引入、导入、教学展开和总结等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案课件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教学要点和方法,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专业术语,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惑。

    再次,教案课件的设计要注重视觉效果。可以使用适当的图片、图表和动画等元素来丰富教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要注意字体、颜色和排版的搭配,使教案看起来清晰易读。

    最后,教案课件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等因素来设计教案课件,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用,也请将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问题:

    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是左拐300,那么第二个弯应朝什么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如何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次活动应关注的问题是:

    1、不改变方向,在数学中理解应是什么,

    3、如何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起,

    问题:

    1、上节课学习了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可以画两条平行线,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三角尺取到什么作用,你能不能用两把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线,如果不能,为什么?

    2、自己阅读课本的21页“探究”部分,并把空填好。

    用电脑展示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在其中取到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测量比较得到这些角中上下两个角的关系,

    关注的问题是:

    1、注意性质具有一般性。不能简单从几个特殊的例子,就断定它就具有某种性质,而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

    2、理清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特殊需要到一般的推理能力,使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题: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如图,

    所以∠2=∠3,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学生回答,再由同学补充。老师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所以之间的关系。

    能过学生做和说,培养学生的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 如果a∥b ,∠1=60°,那么∠2,,∠3,∠4为多少度。为什么?

    2、 如果∠1=60°,∠3=120°,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1=100°,∠5=100°,∠2=60°,那么∠4、∠3为多少度?

    所以 _____∥_______ ( ),

    所以 ∠3=180°―_____=______°

    如图,已知:∠1=∠ABC=∠ADC,∠3=∠5,∠2=∠4,∠ABC+∠BCD=180°,

    (1)因为∠1=∠ABC,

    问题4,学与用:

    某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煤气,市政工作人员已经在道路的两侧铺设了两条平行的燃气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角度为100°,为了便于连接,那么另一侧应以什么角度铺设?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之间的关系。

    应关注的问题是: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不同。

    2、 几何推理证明的要领。

    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锻炼学生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2∠3∠4∠5∠6∠7∠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课本P22。1,2,3,4,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3】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jK251.CoM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提问:

    (1)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

    (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

    (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

    (1)分别使用“<”“>”“≠”。

    (2)表示不等关系。

    (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

    (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1)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

    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 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

    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 5,0,3不是解

    (二)1。(1)C(2)D

    九、 板书设计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 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1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4】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对以后研究角的大小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判定,具备了探究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我班的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里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类比等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和综合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借助“标准化双语教学平台”的教学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使“一题多解”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性质是: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判定是: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4、总结: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做好准备。

    (二)合作学习一:平行线性质应用

    例(课本P19)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1、讲解按课本.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本中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更为简单合理的解题过程,并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0).

    1、如图,直线a∥b, ∠1=54°,∠2, ∠3, ∠4各是多少度?

    2、已知∠ADE=60 ° ∠B=60 °∠AED=40°,(1)求证DE∥BC

    (2)∠C的度数

    想一想1、学生自主画图,并将已知条件标到图上,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2、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合理的将已知和求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即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解题。

    3、正确的区分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4、规范解题步骤,学生不仅会说,更要会写。

    (四)合作学习二:拔高练习

    如图,已知AB∥CD , ∠ A=40°,∠ C=35°,求∠AEC的度数。

    想一想:1、题目中给了我们那些已知条件?

    2、如何将这些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呢?

    3、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添加辅助线的作用,添加的方法及要求(用虚线),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清楚。

    (五)学生练习

    习题5.3第5、7、8

    (六)归纳小结

    求角的大小或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互补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当平行线间的夹角不能直接求解时,添加适当的平行线,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个平行线间所夹的内错角、同位角或者同旁内角来解答,为了解决问题,自己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用虚线表。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

    习题5.3第5、6、8题

    选做题:

    习题5.3第14、15题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不仅能说还能完整的书写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提出问题并主动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以上情况较好。但是个别同学还是跟不上节奏,存在会说不会写的现象,课后还得加强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新课

    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

    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

    假定∠1≠∠2,

    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过O点有两条直线AB、A′B′与已知直线CD平行,这与平行公理矛盾.即假定是不正确的.

    ∴∠1=∠2.

    另证:(同一法)

    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0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已知),且O点在AB上,O点在A′B′上,

    ∴A′B′与AB重合(平行公理)

    ∴∠1=∠2.

    平行线的性质二: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启发学生,把这句话“翻译”成已知、求证,并作出相应的图形.

    已知:如图2-33,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3=∠2.

    证明: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3=∠2(等量代换).

    说明:如果学生仿照性质一,用反证法或同一法去证,应该给以鼓励.并同时指出,既然性质一已证明正确,那么也可以直接利用性质一的结论,这样常常可以使证明过程简单些.然后介绍或引导学生得出上面的证法.

    平行线的性质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求学生仿照性质二,自己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请程度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最后对黑板上学生的板书进行全班订正.

    已知:如图2-34,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2+∠4=180°.

    证法一:

    ∵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证法二:

    ∵AB∥CD(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4=180°(邻补角),

    ∴∠2+∠4=180°(等量代换).

    例已知某零件形如梯形ABCD,现已残破,只能量得∠A=115°,∠D=100°,你能知道下底的两个角∠B、∠C的度数吗?根据是什么?(如图2-35).

    解:∠B=180°-∠A=65°,

    ∠C=180°-∠D=8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三)

    小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从因果关系上看

    性质: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所以……;

    判定:因为……,所以两条直线平行.

    2.从所起作用上看

    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两角相等或互补:

    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三、作业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教后记:.

    学生学习了这个平行线的性质后,不能理解它的用途,两直线平行不知道应该是哪些角应该相等,哪些角应该互补,哪个是前提哪个是结论不能充分的理解。导致使用的错误。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图形的认识能力仍有待提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 (已知),∴ ( ).

    (2)∵ (已知),∴ ( ).

    (3)∵ (已知),∴ ( ).

    2.如图2,(1)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 是 ,第二次拐的角 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 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 的平行线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 ,使它截平行线 与 ,得同位角 、 ,利用量角器量一下;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邻补角定义),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 、 被直线 所截:

    (1)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 , ,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和 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 , , .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 、 、 、 在一条直线上, .

    (1)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 (已知),

    ∴ ( ).

    (2)∵ (已知),

    ∴ ( ).

    (3)∵ (已知),

    ∴ (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 是 上的一点, 是 上的一点, , , .(1) 和 平行吗?为什么?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1)∵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上).又∵ (已证),∴ .∴ .又∵ (平角定义),∴ .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问题:已知公路c分别与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a,b相交,两辆汽车在公路a,b上同向行驶拐弯后上公路c又同向行驶。

    (1)如果公路c与公路a的交角为700那么公路c与公路b的交角是多少度呢?

    (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问题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

    问题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爱学。

    问题2: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

    (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

    问题3:试将你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设计意图: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a∥b,(已知)

    ∴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a∥b(已知),

    ∴ ∠5+∠6=180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问题4.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 a∥b,

    ∴ ∠1=∠2.

    又∵ ∠3= ,(对顶角相等)

    ∴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学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老师适度点拨,并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

    设计意图: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来解决问题,巩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如图,直线a∥b,∠1=54o,那么∠2、∠3、∠4各多少度?

    2.如图2,填空:

    ①∵ ED∥AC(已知)

    ∴ ∠1=∠C( )

    ②∵ AB∥DF(已知)

    ∴ ∠3=∠ ( )

    ③∵ AC∥ED(已知)

    ∴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如图3,∠1+∠2=180o,∠3=108o,求∠4的度数.

    设计意图:第1题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计算巩固概念;第2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3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布置作业:

    P22:2,3,4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在各个环节的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说明,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