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教案十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2

    八年级语文教案十篇。

    导引老师每节课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而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案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我个人认为“八年级语文教案”这个文章非常值得关注,我强烈推荐给您。如果我的经验能对至少一个人有所帮助,那我就非常满足!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

    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贫贱(jiàn) 丈夫之冠(ɡuàn)

    不能淫(yín) 畎亩(quǎn) 妾妇之道(qiè)

    傅说(yuè) 曾益(zēnɡ) 法家拂士(bì)

    胶鬲(ɡé) 外患(huàn) 劳其筋骨(jīn)

    古今异义

    安居(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

    熄(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由(古义:遵循 今义:介词,从)

    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筑(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

    一词多义

    之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发 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动词,表现)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以 以顺为正者(介词,把,将)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

    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

    而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新课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课展开

    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先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孟子的思想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2000多年依然通用。这一次授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何为“大丈夫”,以及养成忧患意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也都能够掌握理解,效果很好。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尽(tui4)

    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6、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

    复习提要

    1、 语言积累和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1课时)。

    2、 现代文阅读(1课时)。

    3、 文言文阅读(1课时)。

    4、 作文(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3、仿写句子。

    4、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鳞次zhì( )比 风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B、《登飞来峰》一诗表达诗人身在高处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诵《泊秦淮》中“ , ”,诗人杜牧借题发挥,抒发了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之情。

    三、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四、仿写练习训练。

    如: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树,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为春风升起绿帆。

    五、练习卷巩固。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如《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阿里山纪行》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亲》

    A、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B、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乃记之而去” “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 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总、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来是名词,但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

    (四) 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圣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二、文言文翻译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穷”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变。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如:“但少闲人”译为“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译为“以全石为底”。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不闻消息”译为“不闻(其)消息”

    三、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如《小石潭记》、《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1、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各单元出现的文言文。

    A、重点掌握的字词。

    B、翻译全文,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练习加以巩固。

    3、课后练习试卷。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

    课前准备:范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6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如以“诚信”为话题, “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

    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 '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 从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 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 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 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6)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

    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略见投影)

    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_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课题导入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

    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9)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能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2使学生能够比较这篇文章与《台阶》,《背影》塑造人物方法的不同。

    3体味本篇优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多或少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三: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1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感动下,做了信客。

    2那么,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

    明确: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3老信客以他崇高的责任感来物色新信客,他以他的经验给新信客做详细的介绍,而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学生找,下同)。这样,可以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信赖的信客。

    老信客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希望上路了。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1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那么,信客又是怎样作信客的呢?

    明确;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

    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2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明确: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但他还干这档子事,他尽了乡邻间的情谊,说明他有情有义。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在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1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明确:遭人诬陷,被送如警察局。

    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要保存他老乡的面子,说明他宽容,

    从这件事中,信客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信客的凶险,他不干了。

    2到此为止,信客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做信客时,作者着重叙述了两件事,是什么呢?

    明确:(1)当代理人(2)受诬陷

    但是,信客并没有何怨言,表明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

    最后,信客不干了,人们的通信成了问题,人们也就想起他的伟大。对信客来说,社会总体上还是有良知的,他生活一直很好。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1他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2为什么吊唁的人很多?

    明确:他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承认,人们怀念他。

    3为什么他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总结:

    1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及语言特色的差别:提示:根据文体,写作重点、作家风格等方面答题。

    2写墓志名:可概括信客的一生,概括他的职业,他的品质,只要突出一方面即可。也可面面俱到,写一篇文章。

    【八年级语文教案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