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中班科学教案(系列4篇)
  • 中班科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0

    中班科学教案(系列4篇)。

    “中班科学教案”主题相关内容,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为您准备的。老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展现了他们的工作负责态度。现在,又到了撰写课件的时刻了。出色的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诚挚邀请您来欣赏并体验本页内容的魅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获取震动物体会产生声音的具体经验,知道不同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各不同。

    2、教育幼儿注意保护听力,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3、教会幼儿分辨不同物体德尔声音,发展幼儿听觉分辨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能震动并产生声音的物体:橡皮筋、纸、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现在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汽车喇叭、风声、鸟叫声、琴声、讲话声等)那小朋友,我们自己能不能发出一些声音来呢?你能够发出什么声音来?(拍手声、跺脚声、口哨声…)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怎么会有声音呢?(幼儿讨论、猜测)现在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你用桌子上的东西怎么能发出声音?知道幼儿用各种材料发出声音,如用手轻轻拨拉橡皮筋,或者用手抖动纸张等。你们发出了什么声音?你们在做试验的时候还发现了身?(有东西动就会有声音)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看看声音出来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现象?(振动现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并感知物体的振动,可用手轻轻触放在物体上(打击大鼓)刚才你们把手放到鼓上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有振动的感觉,鼓不振动,声音也就会停止。)幼儿表达、讨论。

    三、引导幼儿探索自己讲话的声音。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有东西在振动而产生的呢?(是的)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哪里在振动的呢?(喉部声带)引导幼儿讨论并做发声试验,启发幼儿把手放到喉部感知声带的振动。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在振动的物体的时候,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如果听到了很响的、很刺耳的声音时应该怎样做?(捂住耳朵,保护好耳朵。)

    活动延伸:

    1、玩发出各种声音的游戏。

    2、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好听的声音,哪些是噪音?

    3、组织幼儿到大自然听各种的声音。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秋天的水果(桔子)。通过看、摸、尝,知道桔子的形状、颜色、味道等。

    2、乐意自己动手剥桔子。

    3、愿意自己动手贴画,感受美的画面。

    活动准备

    橘子若干、小碟子若干、小毛巾若干、有图片的纸、乒乓球、绿色未熟橘子。

    活动过程

    一、水果店引入。

    师:今天我带你们来到了水果店,我们一看各种各样的水果好吗?(好)

    拿出一盆水果,师:你们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哪些水果。(香蕉,葡萄,生梨,苹果,橘子)

    师:你们真棒,这些水果你们全都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橘子宝宝。

    二、看一看、摸一摸。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将小椅子搬到桌边,观察自己面前的橘子。但是先用小眼睛仔细观察,不动手。(幼儿观察一会儿)

    师:我看到你们都很认真地观察了自己面前的橘子宝宝,说说看你看到的橘子是什么颜色?(橘色,橙色)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橘子的颜色叫橘黄色,橘子的表面还会有一点点的青色和黄色,但是大部分熟了的橘子都是橘黄色。

    师:现在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橘子是什么形状?(圆的、扁的)

    拿出一个乒乓球做对比。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橘子是圆的,那你们看看我手里拿的乒乓球是什么形状?是不是圆的?和橘子有什么区别。

    师:你们看,乒乓球才是真正的圆形,我们的橘子宝宝可不是圆形哦,是圆圆的,扁扁的。

    师:现在请你们轻轻地用手捏一捏,橘子捏起来是什么感觉的?一定要轻轻地捏一捏。(教师观察幼儿捏橘子,注意轻轻地)

    师:你们都捏过了吗?谁来告诉大家,橘子捏起来是什么感觉?

    :我们观察了那么久的橘子了,发现了橘子的颜色是橘黄色,形状是圆圆的,扁扁的.,并不是圆形。橘子的表面捏起来软软的。

    三、品尝桔子。

    师:观察了那么久的橘子了,是不是大家也想吃橘子了呢?老师先示范一下剥桔子,看仔细了,等一下让你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剥桔子师范,幼儿观察。

    师:用大拇指在橘子当中往下扣,就能把橘子剥出来啦。现在也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看看谁剥得又快又好。

    幼儿动手剥桔子。教师观察。

    师:请小朋友剥好橘子后品尝一下,告诉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我来念一首儿歌给你们听。橘子橘子圆圆,拨开变成小船,小船小船开开,开进宝宝嘴里边。

    老师边念儿歌观察幼儿剥桔子和吃橘子。

    四、桔子贴画。

    师:橘子也吃完啦,桔皮可不能浪费哦,今天王老师带来了漂亮的小花瓶,可是花瓶宝宝没有穿衣服,你们为它贴上好看的桔皮好吗?

    师:你们今天真的很棒,了解了橘子的知识,又打扮了花瓶宝宝。下次我们再一起动动手,贴其他的桔皮画。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力的连续性和阻断性的现象,体验游戏的乐趣。

    2、在尝试中,掌握摆放的技巧:如直线时积木的距离、拐弯时积木的距离。

    3、知道与同伴要主动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积木,卖当劳广告。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广告,引发活动兴趣。

    1、提问:"刚才广告中,积木怎样了?我们一起用身体动作学一学。"

    2、"想不想和同伴一起试一试?"

    二、幼儿操作。搭直线

    1、教师主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在此环节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2、个别指导:"你们的积木倒下去了吗?""中间发生什么问题,等会请你们这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第一次讨论。

    1、提问:"刚才你和谁合作的?怎样完成的?""在排直线的时候,你们发现哪些有趣的事?"

    2、小结:用幼儿的语言总结在搭直线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第二次操作。

    "刚才请小朋友练习搭直线,现在请小朋友和伙伴任意搭,想排什么形都可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要推倒。

    五、幼儿操作。

    1、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不做技术指导。

    2、提醒动作慢的幼儿提高效率。

    六、第二次讨论。

    1、每组分别上来把积木推倒,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在推之前,教师提醒幼儿观察拐弯时积木间的距离。

    2、每组请幼儿自己总结。

    七、游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结束。

    "刚才我们分小组玩的真开心。想不想大家一起搭。时间关系,我们就搭卖当劳的M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直积极的反复尝试,但由于在此之前孩子对积木的比较少,对于摆放的一些方法还有所欠缺,如:间距的排列、花式的排法等,而直接将积木与机关进行了组合,导致老师不仅要求提的多,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更多。本节活动可以先组织第一课时,帮助幼儿知道玩骨牌的方法后再尝试,本节活动就是让孩子们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jk251.coM小编推荐

    中班科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来看看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准备的这篇“中班科学教案”文章,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纸做的东西。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3、增强环保意识,爱惜身边的每一张纸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再生纸的制作视频。

    活动内容:

    1、游戏。找找书中的纸,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 用竞赛的方式让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页。教师:请你找找这页上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们在什么地方。把它圈起来。规定时间是一分半钟,预备开始!

    (2)请个别幼儿回答,其余幼儿补充。

    (3)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纸。

    教师:平时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有什么用?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会怎么样?

    3、通过故事,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边看图边了解纸的制作过程。教师: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制纸的过程简单吗?它需要几道工序呢?

    4、激发幼儿的环保观念,请幼儿收看再生纸的制作过程视频。

    (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惜纸的。教师:我们平时应该怎样爱惜纸呢?

    (2)请幼儿翻看幼儿用书第3页,介绍再生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利用废纸做再生纸。

    中班科学教案【篇2】

    主要涉及领域:科学、健康

    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领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一目标。“今天你喝水了吗?”这一数学活动正是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从数学中量的感知出发,将600毫升这一抽象单位具体化,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数与600毫升这一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孩子们通过观察、测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体更健康。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玩水、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从而乐意主动安排饮水计划,自觉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测量每天饮水量的方法,能够尝试安排饮水计划。

    2.懂得饮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操作感知喝水次数与600毫升总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2.难点:初步感受理解总量不变,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数呈反比关系。

    设计思路:

    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几次水才够600毫升→自主制订饮水计划表,讨论合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红色小贴纸和若干小杯子贴纸人手一份;3.每人一张计划表;4.一个大水桶;抹布。

    活动过程:

    1.讲一讲一了解喝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师:今天你喝水了吗?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师: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觉?

    幼:舒服、不渴。

    师:如果你不口渴,还需要喝水吗?为什么?

    幼: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喝水的好处。

    2.找一找——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儿大约每天必需的饮水量。

    师:我们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幼:自由猜测。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开水。”

    (2)认识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师: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们能用一个特殊的杯子量出来。这个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诉我们600毫升是多少水。

    师:量杯上有什么?

    幼:观察发现有线——刻度,数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红色贴纸给600毫升做个标记。

    3.量一量——操作探索,测量倒水的次数。

    (1)幼儿尝试探索测量倒几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师:我们的小杯子上有没有刻度和数字?

    幼:观察平时喝水的小杯子。

    师:平时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每天喝多少水才够600毫升呢?我们要请大量杯来帮忙。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师:你平时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进量杯里,就像我们喝了一次水。试试要倒几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儿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贴一个水杯贴纸记录。

    师小结:矿泉水瓶里还有水吗?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来,我们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这样一瓶水呢!

    (2)幼儿比较倒水次数的多少与每次倒水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贴了几个小杯子贴纸?

    幼:点数水杯贴纸。

    师:你倒了几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师:同样倒了600毫升水,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测倒水次数与每次倒多少水是有关系的。

    看录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数的关系。

    师:他们倒水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贴一贴——自主设计饮水计划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计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师:可是如果我们一次喝这样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们一天要分好几次喝呢!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们来计划一下吧!这里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画着什么?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多喝些水,为什么。

    师:请你把刚才贴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来,贴到表格不同的时间里。

    幼:相互交流,讨论同伴的计划是否合理。

    展示个别幼儿的表格,共同讨论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我们按自己订的计划喝水了,身体会变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点点水,那可能要喝十几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时可以适当多倒一点,这样就能减少喝水的次数了。在夏天、运动或生病之后,还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数。

    5.理一理——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回教室再调整一下你们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喝水吧!

    中班科学教案【篇3】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活动是神秘而有趣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幼儿园活动之一。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但他们不知道“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同时,一封没有字的信,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碘酒遇到淀粉变成蓝黑色这一神奇特点,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奥妙,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水平,让幼儿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学习,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让科学变的形象话,生活话,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淀粉遇到碘水会变成蓝紫色这一神奇的现象。

    2、在玩一玩、试一试的过程中找出含有淀粉的物体,并记录。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发现的乐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浆糊、碘酒和水、粥、肥皂水、刷子。

    2、人手一份记录表。

    3、事先准备一份用浆糊画的“神秘信”

    4、小鸡和猴博士手偶一份。

    5、教师记录表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欢欢设疑,引出神秘信。

    师:今天,小鸡欢欢早上起来,发现妈妈不在家,急得快要哭了。欢欢在家找呀找,发现一封信(出示这封信),可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他看一看。

    提问:信上都说了写什么了吗?;(出示小鸡的指套,上面的小鸡要做成卡通可爱的,并涂上鲜艳的颜色。教师出示一张用淀粉写的,但是看不见任何内容的信纸,让幼儿猜测,将幼儿的注意力都吸引在了这张纸上,并且用夸张的语气来阐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二、探索神秘信,找出看神秘信的方法。

    1、请出猴博士,找出方法。

    (1)小鸡欢欢的妈妈,肯定写了什么,可是这封信上什么都看不出,这可怎么办呢?欢欢可着急了。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这个部份采用的是设疑法,通过设疑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急切、担心的口吻阐述故事情节,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师出示猴博士,并模仿小鸡与猴博士的对话。(师:猴博士,我是小鸡欢欢,我妈妈给我一封没有字的信,我怎样才能看到信的内容啊?猴博士接过信一瞧,说:你把这个神秘水一刷,你就可以看到了。)(这一段语速要稍微慢一点,边说边做动脑筋的动作,让幼儿也投入其中)

    (3)小鸡拿到了神秘水,请一位幼儿来帮助小鸡,刷一刷。让幼儿观察信的变化。

    (4)请幼儿描述神秘信中所说的话。

    师:你看到了什么?

    4、师幼一起读信。

    “欢欢:

    妈妈出去买菜了。

    妈妈”

    三、幼儿探索制作神秘信的材料。

    1、猜测哪样或那几样东西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师:小鸡欢欢好奇的问猴博士,妈妈的这封信是怎么来的呀?猴博士在小鸡的家里找到了四样东西,粥汤、浆糊、开水、肥皂水,猴博士说:妈妈用来做神秘信的东西就在其中。

    (1)猜一猜

    熊博士说:我给你准备了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请你猜一猜,哪个可以制作神秘信纸?(此环节运用了设疑法,让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2)试一试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老师在中间一格画上了小花,请你在中间的一格用刷子刷一刷,如果能刷出小花就说明可以制作神秘信纸,就在后面打勾。(此环节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刷的时候注意往一个方向刷,不要来回刷。)

    2.教师验证幼儿的记录

    (1)请幼儿介绍自己实验的结果(放在投影仪上展示)说一说哪个刷出了小花?哪个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2)教师验证

    (教师自己准备一张大的记录表,上面是各种材料没刷神秘水的半成品,在幼儿面前刷上神秘水,进行验证)

    总结:在米汤和浆糊的格子里刷出了小花,说明浆糊和粥汤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四、揭开神秘信的奥秘,初步感知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变化。

    师:嘘,小朋友快回来坐好,猴博士有个秘密要告诉我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想)那就请你们快回到座位上。

    1、现在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神秘水喷了神秘信以后,可以变出蓝黑色。这个神秘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碘酒。碘酒有一个好朋友叫“淀粉”,他们两个一拥抱就会出现蓝黑色。淀粉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喜欢藏在各种东西里面,可他一碰到他的老朋友碘酒,我们就可以把他找出来。小朋友要是在家想写神秘信,也可以去用碘酒去找他的朋友——淀粉,用他就可以写神秘信。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只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的发现是无穷无尽的,幼儿只有在亲自实践中去探索发现,才能对获得的只是掌握扎实,同时我也深切的感觉到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与便利性,家长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给幼儿,再让幼儿转述给老师和小朋友,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中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和认知小型动物的兴趣。

    2.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认识蜘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型动物。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2.课件:照片-蜘蛛

    3.ppt课件:蜘蛛

    动画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谜语:一个小珠子,吐丝结网子,网子粘虫子,吃成小胖子。

    二、 展开:

    1.播放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观察探索蜘蛛的外形特征,说一说蜘蛛长什么样子。

    2. 课件:照片-蜘蛛

    通过蜘蛛照片,细致的观察蜘蛛的外形特征。

    蜘蛛的头胸部长着什么?

    它的腹部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蜘蛛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有蜘蛛的口器、八只步足,

    腹部一般为圆形和卵圆形,能纺出丝的纺织器在腹部。

    3. ppt课件:蜘蛛,了解生活习性。

    你在哪里见过蜘蛛?

    蜘蛛是怎样捕食的?

    蜘蛛喜欢吃什么?

    小结:蜘蛛生活在树上、草间、石下、水边、洞穴、灌木丛等处,能适应各种环境,

    有的蜘蛛结网捕食,有的蜘蛛四处找吃的,还有的生活在洞穴中,蜘蛛以昆虫、多足类动物为食物。

    4. 了解蜘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蜘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蜘蛛?

    小结:蜘蛛能捕捉农田里的很多害虫,有的蜘蛛还可以入药。

    因此,蜘蛛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蜘蛛。

    三、结束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小型动物,激发对小型动物观察活动的兴趣,拓宽幼儿视野。

    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来源】

    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社区"中发现,孩子们生活的社区里种植着许许多多的树木,孩子们觉得树木能够"美化小区环境,让小区变得更漂亮",为了让孩子对树木的作用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决定生成"树儿作用大"这节综合活动。旨在透过讲述故事、交流讨论,让幼儿自由探索树木的多种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资料,明白树能够防风、防沙、防尘。

    2.探索树木的多种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对树木有必须的认识。

    2.收集"树木作用大"资料。

    物质准备:PPT记录纸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前几天,我们在"参访社区"后发现,社区周围种植着许多的树木,这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关于树木的故事,和大家一齐分享。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它的'周围种了好多树。在离村子不远处,住着三个恶魔王,风魔王、沙魔王、雨魔王。有一天,这三个恶魔王凑到一齐要比试本领,风魔王说:"我的本领最大,我能够把村子吹得稀巴烂!"沙魔王说"我的本领大,我能够把村子用沙全埋了!"雨魔王说:"你们的本领都不如我大,我拼命下雨构成洪水,把村子全淹没!"他们的话被过路小喜鹊听到了,小喜鹊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的人,人们听了十分害怕,但是又没有办法,决定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时,忽然听到大森林里树叶"哗哗"作响,一个声音在喊着:"别害怕,我会保护你们的!"风魔王来了,它鼓起腮帮子"呼呼"拼命地吹;沙魔王来了,狂风卷着黄沙"呜呜"地刮;雨魔王来了,倾盆大雨"哗哗"地下……

    二、互动学习

    (一)理解故事资料,明白树能够防风、防沙、防尘。

    师:聪明的小朋友,村子被风吹倒了吗?被沙埋了吗?被洪水淹没了吗?

    为什么?

    师:我们之后往下听故事:

    所有的树木都挺直了树干,撑展了叶子,叶子与叶子之间连在一齐,变成了一扇坚不可摧的屏风,挡住了风魔王、沙魔王;所有的树木舒展了树根,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了雨水,挡住了雨魔王。风魔王、沙魔王、雨魔王最后被森林里的树木打败了,村民们欢呼着、跳跃着,从此以后对大森林的树木更加爱护了。

    师:此刻你们明白了大森林的树木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出示图片)原先树有防风,防沙,防洪的作用。

    (二)幼儿讨论交流,完成记录表。

    1.师:树木还有哪些作用?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小朋友们一齐交流、讨论。

    2.小组完成记录表

    3.小组个别幼儿交流

    三、出示PPT,归纳提升。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意见,那我们一齐再来看一看(出示PPT)

    1.美化环境的作用师:树能够把周围环境打扮的十分美丽,使人们情绪舒畅、愉快,所以树能够美化环境。

    2.净化空气的作用师:刚才小朋友们提到树能够净化空气,你们明白树是怎样净化空气的吗?

    这两幅图片里的小区上空有什么不同?(乙图冒着许多黑烟,甲图冒着淡灰色烟)如果让你在冒黑烟的小区里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呛得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病)树多的地方为什么烟是浅灰色的?

    师小结:原先,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个性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排出氧气和水,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小区的周围种了好多树。

    3.调节气候的作用师:树是怎样调节气候的?

    这两幅图上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同?(表情不一样,一个小朋友满头大汗,树多的地方小朋友玩起来很凉快)师小结:原先夏天天气炎热,树木里的水分超多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它像空调一样能够使温度降低。

    4.减少噪音树木浓密的树叶对声音的吸收作用很强,当噪声的声波透过树木时,树叶就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噪声减弱。

    (三)复习巩固树的作用,加深印象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许多多树木的作用,其实树的全身都是宝。

    (树叶能够做衣服御寒,遮体,能够做菜,能够为其他植物做营养来源,一些树叶(银杏树)能够做药材;树根能够做雕刻品;树皮能够用来做地砖,中药)

    中班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筷子的种类和区别。

    2、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对筷子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让幼儿了解有关筷子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主题。

    两姐妹,一样长,酸甜哭辣她先尝。(筷子)

    筷子是每天要和我们见面的小伙伴,它在吃饭的时候帮助了我们,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今天我们都带来了一双筷子,谁愿意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带来的筷子?

    二、说说:各种各样的筷子

    1、幼儿介绍

    2、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筷子,了解筷子的种类和区别。

    (材料不同,颜色、图案不同,长短、粗细不同等。)

    三、幼儿讨论,筷子有那些作用?

    (用餐、敲打、玩具等)

    1、幼儿夹珠子比赛(看谁夹的又快又多)

    2、听音乐,跳筷子舞。(注意安全,不要随便舞动筷子,小心碰着周围的小伙伴。)

    3、幼儿想象筷子还可以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4、幼儿欣赏筷子拼图作品

    活动延伸:幼儿三三两两玩拼图的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魔术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反思内容

    反思记录表1

    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吸引了,探索气氛比较浓厚。老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边上的`幼儿都在观察,如果老师能把座位稍作调整,那可能幼儿会觉得更加神奇。实验时,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有好多幼儿都能发现魔术的秘密,但也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这个时候老师的个别指导就相当的重要了。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纸环拿了回去,很有继续表演的兴趣。

    反思记录表2

    反思内容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对座位进行了修改。活动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很快被老师的魔术吸引住了,但是在探索如何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先有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耳朵动起来的秘密,相信这样会更好。在纸环变魔术变完魔术以后,如果让幼儿把纸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讲述发现的秘密,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小百科: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制造奇妙的艺术。更简单的说,他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中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活动结束: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中班科学教案【篇9】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我们课程中的主题《弯弯绕绕》,让孩子能更多的去感受弯绕的特点。

    活动目标

    1、探索弹簧的特点及作用。

    2、感知弹簧的盘绕形状及其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幼儿获得螺旋弯绕的弹簧能使某些物体具有弹性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装有弹簧的圆珠笔、不装弹簧的圆珠笔、弹簧小玩具、自制弹簧的材料等等。

    活动过程

    开始(导入)部分。

    一、幼儿自由的探索

    今天我们每位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两只圆珠笔,你们玩一玩,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提醒孩子可以吧圆珠笔打开,看看笔里面有什么?

    二、了解弹簧的作用

    请幼儿说一说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发现小弹簧)

    幼儿玩玩小弹簧。(说一说弹簧的作用)

    观察小弹簧,(弹簧为什么会跳?它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做的)

    引导幼儿发现如果把弹簧拉直了,它就不会跳了。

    弹簧的弹性还有各种各样的作用。(幼儿观察和摆玩自己准备好的弹簧小玩具)

    让我们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弹簧的物品。(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有弹簧的东西)

    结束部分

    动手做一做。

    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制作小弹簧。把制作好的弹簧添加上一些有趣的形象,如变成弹簧娃娃,会是会跳的小公鸡等等。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区角中展示出幼儿的弹簧作品。

    教学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获得螺旋弯绕的弹簧能使某些物体具有弹性的感性经验,而不是弹簧的弹性这一知识点。因此在引题部分我就让孩子先自由的去探索和发现,从而引发幼儿探索的愿望。从中发现圆珠笔能跳起来的关键就是那个小小的弹簧。再通过准备好的一些弹簧玩具上,幼儿对于弹簧的弹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的制作环节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幼儿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制作小弹簧时,有些孩子对于怎样缠绕铁丝还是不太清楚,有些缠得很少,没有几圈,弹簧就挑不起来了。因此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把作品展示在区角中,一是可以丰富我们的区角,二是可以让孩子去进一步的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的:

    1、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不倒娃娃"不倒的简单原理,体验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套蛋、像皮泥活动过程:

    一、集中话题1、请幼儿玩玩比较两个"娃娃"(其中一个是不倒娃娃),说说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猜测"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并相互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拆开两个"娃娃",观察比较,发现"不倒娃娃"里面的橡皮泥。

    4、提出任务:"娃娃"里面放一块橡皮泥就能成为一只"不倒娃娃"吗?;请你们也来做一做吧!

    二、探索与调查1、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制作不倒娃娃。

    2、鼓励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探索成功制作"不倒娃娃"的方法。

    三、交流与讨论1、相互交流、介绍、演示、评价自制的不倒娃娃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倒娃娃不倒?

    3、结合幼儿的讨论,教师做记录(图示)橡皮泥要摆放在"娃娃"的底部橡皮泥的大小要合适橡皮泥需要固定4、小结:制作一个"不倒娃娃",要选择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摆放在"娃娃"底部的中间位置。这样的"不倒娃娃",上轻下重比较稳定,所以"不倒娃娃"才会不倒下。

    四、活动延伸1、今天大家都做了不倒翁玩具,看看它们除了颜色不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的站得歪歪扭扭)2、玩具厂想来买我们做的不倒翁玩具,怎样才是合格的?(检测卡)4、回家后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并用检测卡来自我检测,做一个合格的不倒翁玩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中班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摸、尝,对橘子积累更多的经验。

    2、学习10以内的数数,比较多少。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人橘子环境:橘皮贴画、橘皮茶、橘皮食品

    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摘果子》,问:“来告诉我,今天你们摘了哪些水果?”(幼儿回答)

    2、出示橘子,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也去摘了一种水果,看看是什么,它长在哪里?”

    “谁来响亮的地告诉我它的名字,我就送他一个,好吗?”

    “橘子不够了,说明橘子怎么样了,小朋友怎么样,怎么办呢?

    3、认识橘子的外形特征。

    (1)“谁来告诉我们,橘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扁扁的、有大的、有小的.)

    (3)“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区分橘黄、橘红)

    (4)“闻闻橘子有什么味道?”

    (5)“摸摸橘子身上,有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坑坑洼洼,粗糙)

    4、剥橘子,观察橘子内部结构

    “橘皮里面藏的是谁呢?看看橘皮里面有什么?”(学习词汇:橘瓤,茎)

    “数数你的橘子有几个橘瓤,告诉大家?”

    “试试能不能把橘瓤合起来变成一个橘子了”(老师做示范)

    小结:一个橘子能分成好多个橘瓤,好多个橘瓤和起来有能变成一个橘子。

    “小朋友知道橘子的味道吗?”(有的酸,有的甜)

    “为什么会有的酸,有的甜呢,剥开橘瓤皮看看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尝尝它的味道”(原来里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

    5、幼儿品尝橘子。

    6、了解橘皮的作用。

    “我们把橘瓤吃完了,橘皮怎么办呢?”(请幼儿观看橘皮制品)

    中班科学教案13篇


    下面小编为您呈上“中班科学教案”相关主题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详实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请阅读我们的内容!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六、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发现其中的奥秘。

    观察“睡莲花开”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每3人一组,每组一盆水,若干剪刀和质地不同的纸(图画纸、毛边纸、蜡光纸)。

    知识准备:

    了解睡莲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同纸的性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发幼儿猜想

    师:小朋友看见过睡莲吗?知道睡莲生长在什么地方?前阵子,我们在美工区中折了许多睡莲,你们猜猜纸睡莲长在水里会不会开花?

    二、幼儿探索实验,验证猜想

    (一)幼儿分组实验“睡莲花开”,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请小朋友动手做实验,看看睡莲在水盆里会不会开?它是怎么开的?请

    小朋友仔细观察睡莲的变化。

    (二)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

    1、睡莲能不能开花,它是怎么开的?

    2、睡莲为什么会开?

    3、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

    三、探索感知不同纸质的“睡莲”在水中开花的快慢

    (一)幼儿观察并说出三张纸的名称,猜想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不同的纸,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纸?猜猜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是怎样的?

    (二)师讲解实验规则及记录方法。

    师:请每组的3个小朋友分别选择一张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同时将睡莲放进水中,仔细观察谁先开花。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睡莲”在水中“开花”时的细微变化,比较不同质地的纸在水中变化速度的差异,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卡上。每组3个人记录在1张记录卡上,哪一种纸折的睡莲先开,就在下面写上1,哪一种纸折的睡莲第2开,就在下面写上2,哪一种纸折的睡莲最后开,就在下面写上3。

    (三)幼儿分组实验,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师幼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

    师提问:哪一朵睡莲开得最快,为什么?

    出示大记录表,记录幼儿实验结果,并小结: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薄的纸吸水力强,睡莲就开快,相反厚的纸,吸水力弱,所以花开的慢,吸水性越强开花的速度就越快。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了不同质地的纸张,请小朋友继续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绿色叶子的花茎人手一根(花茎上有萝卜标记、并有数字)。

    教师示范用大花茎一根(也有萝卜标记和数字)

    小兔标记人手一个,刀一把,切菜板一块,音乐《漫天梨花》。

    活动目标

    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产生爱萝卜、喜欢吃萝卜的情感。

    了解萝卜的特征与用途,并能进一步探索萝卜的外部特征与内在颜色之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T: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你们认识吗?

    你可以去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和小伙伴说一说你看到的萝卜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幼儿分散(请小朋友选个自己最喜欢的萝卜回位)

    二、表述萝卜特征

    幼儿集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萝卜是什么萝卜?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三、切开来、看一看

    1、小朋友,请你猜一猜,如果把你手里的萝卜切开来,里面的肉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幼儿猜)。

    2、老师前面有一些篓子,上面有各种颜色的标记,请你猜一猜,然后把你手中的萝卜放进相应标记的篓子里。(帮助幼儿分类)把各种颜色分到小盒子里。

    3、“你猜得对不对呢?切出来就知道了。”(教师先后切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青萝卜(长的)、青萝卜(圆的)、“同样都是青萝卜,为什么切出来的颜色会不一样呢?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什么样的青萝卜切出来是绿色的?什么样的青萝卜切出来是红色的呢?”(幼儿观察)

    4、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重新摆放。

    原来长长的青萝卜切出来是绿的,圆圆的青萝卜切开来是红色的。

    小朋友,你猜对了吗?如果刚才摆放错的话,现在你再来重新摆一摆吧!

    四、萝卜的用途、做法

    “今天我们发现了萝卜的许多秘密,那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吃),可以怎么做呢?你吃过或者看过萝卜做的食品呢?(幼儿回答)

    五、制作萝卜插花

    1、“萝卜不但可以作成美味的佳肴,而且到了雕刻大师的手中,它还能变成漂亮的艺术品呢?一起来欣赏一下吧!PPT

    2、“这些萝卜雕刻作品漂亮吗?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小小艺术家呢?我们今天来玩个萝卜插花游戏吧!

    3、教师出示范例——这是个漂亮的萝卜插花,花茎上有萝卜标记和数字,小朋友要看清楚是什么萝卜,插几片?然后插在长长的花茎这边,插好后,你还可以给花茎摆个造型,使它变得更漂亮。最后,你可以把你的作品插到旁边的花盆里。

    4、幼儿开始操作,教师提醒有看清楚标记和数字。(放音乐)

    5、小结:小朋友,你们看,这些萝卜插花怎么样?呀!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每个小朋友都变成了小小艺术家,好,一起表扬一下自己。

    六、活动延伸

    把我们插花作品带到教室去装扮一下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漂亮,好吗?幼儿教育网()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纸的特性。

    2、乐意探索纸的秘密,感受各种纸质地的不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面巾纸、白纸、蜡光纸、皱纹纸、硬纸箱纸、锡箔纸若干实物,每组一份用塑料筐装好。

    2、做实验用的材料。

    实验一:彩色白纸、胶水。

    实验二:老爷爷图片若干,白纸若干。

    实验三:透明的空瓶子、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用激发幼儿兴趣的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各种纸实物,提问:“老师邀请了很多‘纸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见过它们吗?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二)展开部分

    1、幼儿自由辨别纸,交流感受。

    请幼儿自己拿取塑料筐里的各种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你刚才摸到的是什么纸?它是什么样的?”

    2、比一比。

    分组拿出面巾纸和锡箔纸、白纸和纸箱纸、蜡光纸和皱纹纸。让幼儿再来摸一摸、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巩固词语“硬、软厚、薄、光滑、粗糙”。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这些纸有硬有软,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

    3、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纸的.特性。

    (1)实验一:天空中的飞机。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有太阳,有白云,如果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就好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用这些纸怎么来制作飞机?”

    启发幼儿折飞机,请个别幼儿将折好的飞机粘到背景图上。

    教师与幼儿小结:通过折飞机知道“纸宝宝”的第一个秘密—纸能折。

    (3)实验三:“纸宝宝”变了。

    教师出示一个透明的空瓶子和几张白纸。

    教师:“‘纸宝宝’要到瓶子里玩一玩,怎么办?谁来帮帮它?”

    启发幼儿把纸卷起来或把纸团起来。

    教师小结:纸团起来之后,你们发现纸怎么了?(变皱了),又发现了“纸宝宝”的一个秘密—纸能卷,能团,能变皱。

    (三)结束部分

    出示PPT,说一说各种纸的用途。(纸巾、信封、邮票、奖状、报纸、纸盒、纸袋、纸杯、图书)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们是什么纸制成的。”

    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幼儿了解红、黄、蓝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这三种颜色相互调和可变化出橙、绿、紫色来。

    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巧妙地运用三原色。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故事书1本

    2、红、黄、蓝色片 每人一份

    3、红、黄、蓝的颜料 每人一份

    4、宣纸 每人一份

    5、清水 3杯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故事书教师讲《会变颜色的小兔子》的故事。

    1、故事内容: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另外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特别淘气,有一天,它们和妈妈一起到熊猫叔叔的染坊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到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小红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红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到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黄:你是谁?小黄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摔到了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蓝:你是谁?小蓝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来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吧!

    3、带着问题,引出下一个实验的环节。

    (二)小实验:红黄蓝的奥妙

    1、发给幼儿红、黄、蓝的色片,让幼儿进行实验。

    A、和黄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橙色)

    B、黄色和蓝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绿色)

    C、蓝色和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紫色)

    2、老师通过利用清水和红、黄、蓝三色的颜料,对幼儿进行A、B、C项实验进行检验,引发幼儿对颜色的突然变化产生兴趣。

    3、通过实验让幼儿解答故事最后的疑问:

    A、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红来?(因为小红变成了橙色)

    B、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黄来?(因为小红变成了绿色)

    C、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来?(因为小红变成了紫色)

    (三)动动手:漂亮的小手帕

    1、教师演示:将方形的宣纸(生宣),对角折两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纸的三个角分别成在红、黄、蓝色的小盘子里浸泡一会儿,让三种颜色互相渲染在一起,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形成另成一种颜色,即橙、绿、紫色,然后把它轻轻的打开,就变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发给幼儿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

    (四)结束部份。

    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很好看的小手帕,回家以后,街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三、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园任导师评议:

    1、时间没有掌控好。

    2、由于是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自己多探索多思考。比如在“多部位摩擦”的环节中,老师可以抛出这个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发现,然后自己来交流总结。老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多说,幼儿是主体。

    自我反思 对于这堂课,除了我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控制以外,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堂课非常迎合幼儿的口味,在整堂课中,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相当高,并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学习探索的乐趣,让我更欣慰的是在这堂课结束后幼儿还念着上课教的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我觉得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是相当重要的。

    另外,我也非常可以接受夏老师给我的意见,在“多部位摩擦”的环节中,我可以抛出这个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发现,然后自己来交流总结。所以在下次的科学活动中,我要注意到这一点,让幼儿多说多动手。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一片片小小的秋叶里,蕴藏着多少早春的细雨、盛夏的烈日、金秋的清露和严冬瑟瑟寒风的旋律啊!科学活动《林中漫步》带领幼儿走入树林,欣赏树叶在风中的舞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发现秋天树林的美丽和多姿多彩。

    2、大胆表达自己对小树林的感受与发现。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教学准备:

    1、选择一处有多种树木的小树林。

    2、幼儿用书第1-2页。

    3、有集体散步的经验,有较多树的小树林、幼儿人手一个小筐。

    教学过程:

    一、林中漫步,感受树林的秋色。

    1、教师:秋天到了,小树林会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到小树林里去看看吧。

    2、师幼共同在小树林中漫步、玩耍、自由交谈。

    师幼共同在小树林中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运用多种感受小树林的气息和秋天给小树林带来的变化。

    鼓励幼儿边四散自由观察边与同伴交谈。

    二、林中讨论,交流对小树林的感受。

    1、师幼共同围坐在小树林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秋天到了,小树林在悄悄地变化,谁来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又是怎样发现的。(请幼儿个别表达。)

    2、用多种感官再次感受秋的气息。

    教师:让我们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教师: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用脚踩一踩落叶,你听到了什么?轻轻地踩,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让我们仔细地看,你还看到了什么变化?

    三、用肢体动作学一学树叶漂亮的样子。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树叶飘落的样子。

    -教师:瞧,小树叶在跳舞,我们仔细看看它是怎样跳舞的。

    2、请幼儿用身体动作学一学树叶飘落的样子。

    四、林中拾叶,体验收集活动的乐趣。

    1、教师:秋叶跳着舞蹈落下来了,让我们把它们捡回教室,再和它们玩吧!

    2、师幼一起收集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树叶,放到自己的小筐子里,带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在模仿游戏和捡落叶的过程中,感受到融入大自然的快乐,也积累了对秋天树叶和树叶的感性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大胆表达自己对小树林的感受与发现。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处处蕴含教育契机的季节。在这个美丽如画的日子里,邢台市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市郊观赏秋天的树叶。一走进树林,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拿起篮子拾落叶。飘落的树叶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也开启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兴高采烈地说:“我的叶子像扇子”、“我的叶子像小船”、“我的叶子像……。”活动中老师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应答,巧妙点拨,并有机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判断,了解不同树叶的特征和规律。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看到了平常很少见到的东西,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变得更愉快、更充实、更丰富。

    幼教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幼教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

    听课反思:

    这一节科学课,教师与幼儿互动良好。充分调动了本班孩子的积极性,这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柿子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儿歌,注意正确地发shi的音。

    3、初步懂得做事要小心,遇到意外不慌张,并设法解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柿子各一个。(有条件的每人一个)

    2、幼儿每人一把调羹。

    活动过程

    1、 观看PPT,观察柿子提问:这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些什么?(练习shi的发音)摘几个成熟的柿子带回活动室。

    2、感知柿子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的颜色有点黄、有点红,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柿蒂)。

    摸一摸:柿子的皮殊滑的。

    捏一捏:成熟的柿子是软软的。

    尝一尝:柿子的味道是甜甜的。(用调羹舀着吃)3、欣赏儿歌。

    柿子红,柿子黄,柿子长在柿树上,揭开盖子尝一尝,柿子是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成熟季节在十月左右,果实形状较多,如球形、扁圆、近似锥形'方形等,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不等,小从2厘米到10厘米,重量从100克到350克。

    原产地在中国,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活动通过说说,看看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活动中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按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充满趣味性,符合幼儿需要,完成了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小百科:橘(英语:Mandarin orange;学名:Citrus reticulata)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

    中班科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知道科技进步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使幼儿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

    2、初步了解各种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和使用方法。

    3、让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的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各种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和使用方法。

    2、使幼儿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

    3、集体与小组。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取暖用具图片(如暖手宝、空调、热水袋等)。

    2、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取暖用具,如暖手宝、热水袋等实物。

    3、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提问:为什么要有各种各样的取暖用具?(引导幼儿讲述不同的取暖用具,具有不用的发热方法,知道他们能带给人们温暖。)

    教师小结:(热水袋用热水取暖,空调用电取暖,火炉使用煤炭取暖,电热毯也是用电取暖——不同的取暖用具有不用的使用方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引导幼儿按照用具的不同发热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如按电器类或者非电器类来划分。

    3、引导幼儿关心新的取暖用具,了解科技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取暖用具?他们又是怎样发热的?

    三、结束部分

    小结:有这么多的取暖用具可供我们在冬天取暖,以后你们还会看到更多的新式取暖用具。想一想,你长大了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

    教学反思:

    该活动选体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知道它们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引导它们积极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引起了他们了解取暖用具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12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使幼儿认识了解沙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感受玩沙的乐趣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感受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2、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八宝粥瓶子若干、两个装有一个大积木和一个小积木的外观一样的瓶子。

    2、豆子、棉花、小石子、大(小)纽扣、筐子。

    指导重点:

    我们发现造成响瓶发出声音不一样的原因有很多。瓶子里放东西的多少、大小、软硬都会影响响瓶的声音。如果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可以再告诉大家。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要求。并记录各种东西在瓶子里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分享


    本站的“中班科学教案”一定能完美地满足您的要求,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教案课件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撰写每一份教案课件。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反映出教师的职业素养。

    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使幼儿对探索竹的自然现象并且感兴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播放图片。提问:你看到什么?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用竹子做这些东西呢?竹制品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中班科学教案【篇2】

    设计思路: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了解豆子在瓶中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了却不能。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②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瓶子里的豆子如果装满了就没有声音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小结: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1、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是否能吸铁的标准)

    3、激发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铁制用具供幼儿探索。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粘在一个黑块上)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磁铁。”幼儿说出名称。“现在你们试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为什么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因为铁片、回形针等是铁的,木块、塑料不是铁的)“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起木头、塑料等其他东西。”

    (2)“请你试试,把磁铁和它吸起来的东西分开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学习分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尝试分类,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结并扩展幼儿经验。

    今天我们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硬币、木块、纽扣,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请幼儿讲述,那些东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篇4】

    目标预设:

    1、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茶叶的特征,乐于运用语言进行表述。

    2、能仔细观察、记录茶叶在泡水前后的变化。

    3、初步尝试泡茶、知道泡茶要注意用水量和安全。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冲茶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1、能大胆地用语言、身体动作表述自己的想法。

    2、自己尝试泡茶。

    活动准备:

    4个茶叶罐装好适量的茶叶、小勺4个、透明杯子每人1个、保温杯16个、集体记录单1张、录像《认识茶叶》、音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装好茶叶的茶叶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请幼儿从听、闻、摸等多种感官来猜想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以游戏猜猜的情景引出茶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

    2、引导幼儿观察干茶叶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茶叶的颜色、形状、硬度、味道等方面进行观察。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原有记录总结过程:(观察、记录)

    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来感知干茶叶的特征,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对干茶叶的理解,并对干茶叶特征进行总节并记录。

    3、引导幼儿观察泡水后茶叶的变化幼儿自己泡茶,知道泡茶用开水、杯子、并注意安全等。

    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看了那么多的茶叶,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茶叶的聚会》。故事后提问:

    1、故事中哪些东西是跟茶叶有关的?

    2、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跟茶叶有关?

    猜想与验证过程。(猜想、实验、记录)

    1、集体进行猜想。提醒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尊重事实。

    2、幼儿猜想、验证后,师进行集体记录,此时注意观察幼儿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会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展现自己实验前后茶叶的变化。

    3、自己尝试泡茶、知道泡茶的水量。

    4、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逐步感知茶叶的生产过程。茶叶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是所有的茶叶都能摘吗?茶叶是怎么变干的?等一系列这都是孩子的问题,在此环节中幼儿观看了茶的现场录像,也感受到茶农的艰辛。

    5、听音乐做律动,让幼儿在愉快的律动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幼儿对“茶”并不陌生,经常能看到、接触到茶,对茶叶的认识更多的感觉就是苦涩。中班上学期幼儿思维还处在表象思维阶段,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陈鹤琴的“社会乃大学堂”的教学理念指引着我们,让幼儿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我们中一班开展了“有趣的茶”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的观察、搜集、了解、使用,从而对茶叶有更深的认识。

    小百科: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经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磁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本事。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乐于帮忙别人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磁铁若干,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布条、钉子、曲别针、夹子等)若干,

    2、小猫头饰、钓鱼杆、小鱼若干条,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扮猫妈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在音乐伴奏下进入教室。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请幼儿打开礼物,帮猫妈妈寻找礼物中的秘密。

    2、幼儿交流自我的新发现,认识磁铁。

    3、幼儿动手把礼物中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放到小桶里,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4、得出结论:磁铁只能吸引铁制品。

    三、合作探究,了解磁铁的特性。

    1、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

    2、启发幼儿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捡起撒在地上的针。

    四、游戏―钓鱼

    在音乐伴奏下,来到池塘帮猫妈妈钓鱼。

    活动延伸

    设立科学发现角,利用磁铁发现更多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蘑菇房子图片。

    2、大点卡和数卡三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一)教师讲述故事。

    1、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2、幼儿自主探索。

    3、5的相邻数,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点卡。

    3、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

    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摸、尝,对橘子积累更多的经验。

    2、学习10以内的数数,比较多少。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人橘子环境:橘皮贴画、橘皮茶、橘皮食品

    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摘果子》,问:“来告诉我,今天你们摘了哪些水果?”(幼儿回答)

    2、出示橘子,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也去摘了一种水果,看看是什么,它长在哪里?”

    “谁来响亮的地告诉我它的名字,我就送他一个,好吗?”

    “橘子不够了,说明橘子怎么样了,小朋友怎么样,怎么办呢?

    3、认识橘子的外形特征。

    (1)“谁来告诉我们,橘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扁扁的、有大的、有小的.)

    (3)“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区分橘黄、橘红)

    (4)“闻闻橘子有什么味道?”

    (5)“摸摸橘子身上,有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坑坑洼洼,粗糙)

    4、剥橘子,观察橘子内部结构

    “橘皮里面藏的是谁呢?看看橘皮里面有什么?”(学习词汇:橘瓤,茎)

    “数数你的橘子有几个橘瓤,告诉大家?”

    “试试能不能把橘瓤合起来变成一个橘子了”(老师做示范)

    小结:一个橘子能分成好多个橘瓤,好多个橘瓤和起来有能变成一个橘子。

    “小朋友知道橘子的味道吗?”(有的酸,有的甜)

    “为什么会有的酸,有的甜呢,剥开橘瓤皮看看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尝尝它的味道”(原来里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

    5、幼儿品尝橘子。

    6、了解橘皮的作用。

    “我们把橘瓤吃完了,橘皮怎么办呢?”(请幼儿观看橘皮制品)

    中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供幼儿探索拓印用的各种树叶,厚薄不一的图形片、雪花片、积木贴好在底板上,铅笔等。

    树叶拓印画(示范用)。

    拓印制作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的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图画,从这幅画里你能看到什么?画里藏着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制作拓印。

    1.教师:拓印画里德树叶是怎么画进去的呢?(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引起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再让幼儿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师根据图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贴在底板上,在上面覆盖一张薄一点的白纸,并将这张纸夹住固定好,然后用铅笔在有树叶或积木的地方画。(注意点:树叶老师已经固定好了、底板的夹子怎么夹、铅笔怎么拿、画在什么地方等。)(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拓印。

    1.教师:拓印神奇吗?你想不想也来试试?你打算拓印什么东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吗?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尝试和探索。(教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1,教师:请幼儿说说刚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东西才能拓印出印迹,其中较薄的东西,如树叶、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来,而过厚的东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时还要把纸固定好。

    (五)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尝试拓印。

    1.教师:请小朋友改进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这张纸拿下来转个头夹上去,然后比比两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赏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画带来的乐趣。

    1.教师:你对自己的拓印画满意吗?你觉得下次再玩的时候,可以做哪些改进?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中我们可以去试试用蜡笔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东西,个、还可以把几样东西拓印在一张纸上,变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画。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中班科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魔术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反思内容

    反思记录表1

    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吸引了,探索气氛比较浓厚。老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边上的`幼儿都在观察,如果老师能把座位稍作调整,那可能幼儿会觉得更加神奇。实验时,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有好多幼儿都能发现魔术的秘密,但也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这个时候老师的个别指导就相当的重要了。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纸环拿了回去,很有继续表演的兴趣。

    反思记录表2

    反思内容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对座位进行了修改。活动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很快被老师的魔术吸引住了,但是在探索如何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先有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耳朵动起来的秘密,相信这样会更好。在纸环变魔术变完魔术以后,如果让幼儿把纸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讲述发现的秘密,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小百科: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制造奇妙的艺术。更简单的说,他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中班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弹簧,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弹簧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张,弹簧玩具。

    指导要点:

    1、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弹簧有一定的认识。

    2、启发幼儿分组讨论,放手让幼儿自己用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去尝试制作纸弹簧。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探索让弹簧动起来的方法。

    4、要求幼儿自由分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小百科: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 弹簧 ”。

    中班科学教案(必备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中班科学教案(必备十三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流动的,对水的流动现象感兴趣。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水会往下流,水流坡度越大,流动的速度越快。

    3、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制作的PPT;红色和绿色两种不同颜色的水; 透明的矿泉水瓶;两种不同坡度的面若干组;贴绒教具:兔子和乌龟;水;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讲述谜语,请小朋友来猜。

    师: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水)

    2、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水的特性:会流动。

    师:原来水是它是会散步,会奔跑的啊!

    3、师:水没有脚,怎么会走,怎么会跑呢,老师不相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水究竟会不会跑。

    二、水会流动

    1、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发现水会流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水在干嘛啊?(水会跑)

    师:水会跑,而且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名字说:流!水会流,水啊流啊流!

    2、教师引导小朋友用手势来表示水会流,一边做手势一边说:水会流啊流!

    三、水往下流

    1、提问:你们知道水会往哪里流吗?

    2、教师出示透明的矿泉水瓶和水,引导幼儿发现水会往下流。教师将水倒入透明的矿泉水瓶,一边倒一边说:水往哪里流了呢?(水往下流了)

    3、教师再将矿泉水瓶里面的水来回的轻轻摇晃,引导幼儿去验证水的确是往下流的,是往低处流的。

    师:小朋友你们看,水是往瓶子的哪个方向流的呢?为什么会往瓶口(瓶底)流呢?

    4、教师小结:因为瓶口(瓶底)低,所以水就往瓶口(瓶底)那里流。所以水是往下流的,往低处流的。

    四、看谁跑的快

    1、教师出示两个贴绒教具:小兔子和小乌龟。

    师:老师的两个好朋友小兔子和小乌龟也想和小水滴玩游戏,你们想不想看看?

    2、教师出示两块相同的板面,放在不同高度的小箱子上,再将两滴不同颜色的小水滴滴在两块板面上,引导幼儿观察那种颜色的水跑的快,那种颜色的水跑的慢。并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谁跑的快,谁跑的慢。

    师:小兔子喜欢红色,就把水变成了红色,小乌龟喜欢绿色,所以把水变成了绿色。小兔子的小水滴跑高高的路,小乌龟的小水滴跑低一点的路,我们看看谁会跑的比较快?

    3、教师操作,小朋友观察

    4、小兔子和小乌龟换一下“路面”,重新比赛。

    师:小乌龟不服气,想再比一次,不过,这次小乌龟要跑高高的路,小兔子要跑低一点的路了,我们再来看看,谁跑的快,谁跑的慢。

    5、小结:坡度越大跑得越快,坡度越小跑的越慢。

    五、操作活动

    1、教师将调好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水分给小朋友,2个人一小组,小朋友自由组合,教师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六、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愿意动手操作、探究,进行实验。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四种纸张的不同特性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记录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彩色绘画纸、牛皮纸、蜡光纸、宣纸、脸盆、水、记录表、PPT 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纸艺品店,了解纸的多种多样。

    1.幼儿触摸各种各样的纸

    宝贝们,今天纸艺品店又进了四种新的纸张,老板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参观并帮忙将纸张分类下。

    2.讨论纸的厚薄、软硬等特性

    提问:宝贝们,你们看到了这四种纸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纸摸起来觉得怎样啊?

    小结:原来,纸是有很多种的,而且他们都不一样。宣纸看上去很薄, 摸起来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绘画纸看上去也很薄, 摸起来有响声;牛皮纸看上去很厚,摸起来有点粗糙。

    二、“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实验兴趣。

    1.引导语:你们玩过这些纸吗?是怎么玩的?我也会玩纸,不过和你们玩得不一样,我会用纸变魔术。(教师示范折纸花苞)咦,宝贝们,有什么好办法才能让这朵花苞开花呢?

    2.其他的纸做成花苞也能开花吗?你们来猜一猜。(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测记录结果)

    二、巧手做花,自主选择纸张制作实验的纸花。

    1.提问:宝贝们的意见都不一样,那怎么才能知道会不会开花呢?现在也请你们来当一回魔术师,我们去实验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好吗?

    2.幼儿制作纸花,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要求:四个人为一组,自己选一张纸折成花苞,注意折的时候要四个角往中间折好。

    三.静待花开,感受每种花开的速度,了解纸的特性。

    1.猜想实验

    提问:你们猜猜这些纸花放到水里会怎样?你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同时将纸花放到脸盆里去,比比看谁的花开得快,谁开得慢?

    2.观察讨论,再次验证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花会开放?他们开的速度怎样?

    3.记录小结

    结合记录表,验证结果。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里,水慢慢跑到纸宝宝的身体里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所以纸花开了,这就是纸的吸水性。不一样的纸吸水性也不一样,有的吸得快,纸花开得快,有的吸水慢,纸花就开得慢。我们刚刚看到宣纸吸水最快,绘画纸第二,蜡光纸第三,牛皮纸吸水是最慢的,所以最后开完花。

    四、落花为泥,变废为宝

    1.纸船激趣延伸

    提问:我们用四种不一样的纸做成了纸花让它在水里开花了,这些纸还能变成什么呢?这四只小船也是用这四种纸做的,你们猜小船会浮在水面上吗?哪只小船会游得更久更远?

    2.变废为宝,珍惜纸张

    提问:刚刚我们实验完泡在水里的纸还有什么用呢?

    小结:弄湿的纸张有的还可以放到美工区,继续探索。五、活动延伸

    1.将各种材质的纸张、水盆等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对比实验。

    2.将泡过水的纸张投放到美工区让幼儿继续再创作。

    活动总结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很新颖孩子也很喜欢玩,第一个环节可以让他们多触摸几下,多一点时间感知各种纸的特性。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采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太拥挤,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型动物。

    2、激发幼儿观察和认知小蜘蛛的兴趣,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激发了幼儿对蜘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2、课件:图片-蜘蛛

    3、ppt课件:巨型蜘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谜语:一个小珠子,吐丝结网子,网子粘虫子,吃成小胖子。

    2、教师:你们知道蜘蛛在哪里吗?

    二、 展开

    1、你们想看小蜘蛛的`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蜘蛛在哪里,幼儿观看。

    让幼儿说一说蜘蛛长什么样子。

    2、利用蜘蛛图片,细致的观察蜘蛛的外形特征。

    (1)蜘蛛的头胸部长着什么?它的腹部是什么形状的?

    (2)小结:蜘蛛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有蜘蛛的口器、八只步足,腹部一般为圆形和卵圆形,

    能纺出丝的纺织器在腹部。

    3、了解生活习性。

    (1)你在哪里见过蜘蛛?蜘蛛是怎样捕食的?

    蜘蛛喜欢吃什么?

    (2)小结:蜘蛛生活在树上、草间、石下、水边、洞穴、灌木丛等处,

    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的蜘蛛结网捕食,有的蜘蛛四处找吃的,还有的生活在洞穴中,蜘蛛以昆虫、多足类动物为食物。

    4、了解蜘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蜘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蜘蛛?

    (2)小结:蜘蛛能捕捉农田里的很多害虫,有的蜘蛛还可以入药。

    因此,蜘蛛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蜘蛛。

    5、了解蜘蛛的种类

    (1)Ppt课件:巨型蜘蛛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蜘蛛有很多种类型,还有毒性蜘蛛。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小型动物,激发对小动物观察活动的兴趣。

    小百科:蜘蛛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捕食性天敌,在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稳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 体长1~90毫米,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头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消防车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消防车的特殊用途。

    2、学会仔细观察消防车,并用清楚的语言描述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3、知道消防队员勤学苦练、不怕困难,产生热爱消防队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消防队灭火视频、消防车的图片或实物模型、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活动过程:

    1.看视频,引起兴趣。

    (1)教师:在片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消防队是干什么的?

    (2)他们是用什么来帮忙灭火的?消防车是什么样的?

    2.观察消防车图片。

    (1)消防车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车有什么不同?

    (2)消防车为什么是红色的?

    (3)消防车上为什么要安装警报器?学一学警报器的叫声。

    (4)消防车上有哪些灭火器材?还有哪些设施?

    (5)车厢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用?

    注:在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器材设施,供幼儿了解。(如果条件限制,也可用一些图片)3.向幼儿介绍几种灭火常识。

    (1)猜谜语:一位英雄,浑身通红,平常日子,坐着不动。一见着火,发起冲锋。

    (2)如果家里的被子、衣服着火了怎么办?

    (3)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灭火常识(用水、用沙、用灭火器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ppt课件:神七发射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到太空旅行”,导入课题。

    教师:孩子们,坐上我们的小飞船,一起到太空中旅行吧!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太空场景”,引导幼儿自由模仿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状。

    二、展开

    1、谈话:火箭本领。

    提问:在太空中旅行中时,你看到了什么?知道是什么把它们送到太空中的吗?

    教师: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飞到太空中去,只有用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

    火箭还可以运载炸弹,我们称它为“导弹”。

    2、观察讲述火箭的外形特点。

    (1)观看课件,幼儿分组自主探索发现,教师适当指导。

    (2)提问:谁想先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谁的发现和他不一样?还有谁想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火箭是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分三节,头是渐渐的。

    3、小实验:火箭的头为什么是尖尖的?

    (1)为幼儿提供两种不同的纸火箭,一种头是尖尖的,一种头不是尖尖的,请幼儿试一试哪种纸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2)提问:你发现哪种火箭飞的又高又快?还有哪些东西为了飞的更快,头也制成或是尖尖的?

    (3)小结:飞机、子弹、标的头也是尖尖的,是为了在飞行时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非得更快。

    4、通过课件,观察火箭上天的录像,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提问: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发现火箭是一节一节的,这又是为什么?你看到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小结:第一节火箭燃烧完时,第二节火箭开始点火,第一节火箭的外壳自动脱落,火箭变得轻了许多,跑得更快。火箭第二节的燃料燃烧完后,外壳也脱落下来,火箭变得更轻,跑得更快。当第三节火箭的全部燃料燃烧完后,火箭与卫星,微星刚好进入预定轨道。所以火箭设计成三节是为了非得更快。

    5、游戏:火箭上天

    三、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范本1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范本1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篇1)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评: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三: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知识准备: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先来看看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你们觉得用报纸、宣纸、牛皮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过度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2)师:水滴在纸上,纸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种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小结。

    师:生活中的纸有的会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宣纸和报纸一样;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牛皮纸一样。

    四、游戏: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师:我们把这四只小船放到水里面,你们来观察看看最后谁能带着小蚂蚁过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里后,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去拿水里的小船。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只船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小结:原来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纸做的小船,它把我们的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中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获取震动物体会产生声音的具体经验,知道不同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各不同。

    2、教育幼儿注意保护听力,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3、教会幼儿分辨不同物体德尔声音,发展幼儿听觉分辨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能震动并产生声音的物体:橡皮筋、纸、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现在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汽车喇叭、风声、鸟叫声、琴声、讲话声等)那小朋友,我们自己能不能发出一些声音来呢?你能够发出什么声音来?(拍手声、跺脚声、口哨声…)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怎么会有声音呢?(幼儿讨论、猜测)现在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你用桌子上的东西怎么能发出声音?知道幼儿用各种材料发出声音,如用手轻轻拨拉橡皮筋,或者用手抖动纸张等。你们发出了什么声音?你们在做试验的时候还发现了身?(有东西动就会有声音)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看看声音出来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现象?(振动现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并感知物体的振动,可用手轻轻触放在物体上(打击大鼓)刚才你们把手放到鼓上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有振动的感觉,鼓不振动,声音也就会停止。)幼儿表达、讨论。

    三、引导幼儿探索自己讲话的声音。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有东西在振动而产生的呢?(是的)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哪里在振动的呢?(喉部声带)引导幼儿讨论并做发声试验,启发幼儿把手放到喉部感知声带的振动。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在振动的物体的时候,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如果听到了很响的、很刺耳的声音时应该怎样做?(捂住耳朵,保护好耳朵。)

    活动延伸:

    1、玩发出各种声音的游戏。

    2、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好听的声音,哪些是噪音?

    3、组织幼儿到大自然听各种的声音。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

    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果切面的形态。

    2、通过观察,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果的表面和里面

    2、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

    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水果,小朋友看看有哪些水果呀?

    (苹果、猕猴桃、梨……)

    2.小朋友仔细看看水果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观察各种水果)

    3.如果我们把水果切成两半,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讨论发言)

    二、课件演示:感知水果的切面

    1.观察梨的竖切面。

    (1)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

    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2)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2.通过图片,分别观察水果的切面。

    西瓜

    葡萄

    西红柿

    桃子

    猕猴桃

    草莓

    苹果

    梨子

    柿子

    桔子

    三、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1)猕猴桃的讲种子排列

    (2)苹果核的形状。

    (3)葡萄的果肉

    (4)桔子瓣的排列

    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

    2.游戏:找朋友。

    请小朋友每人小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

    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拼贴成一个水果

    3.讲评

    今天小朋友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还有很多水果有更多的秘密呢,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大家,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

    2、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

    3、学会表达自己对四季变化的认识。

    教学时间:

    2教时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的花儿》、笔。

    活动重点:

    了解具有季节代表性的花朵。

    活动难点:

    用连线的方法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花。

    看图:"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见过吗?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来表述。

    2、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数学用书,并讨论:春、夏、秋、冬各季有季节代表性的花分别有哪些?

    你家里或幼儿园里是否种植过这些花呢?

    3、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四季的拼图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了解四季有意的变换顺序。

    教师有意不按顺序出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各个季节的主要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四季的特征正确排列四季的变换顺序。

    2、分组进行拼图游戏。

    幼儿分组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不断提醒幼儿要按不同的季节进行拼图并排序。

    鼓励各组幼儿按排列的顺序,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四季变化特征。

    3、制作册教师引导幼儿在四张纸上分别画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

    将画好的四季特征按顺序装订在一起制作成四季册,并请幼儿写上自己的名字。

    幼儿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四季册。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教学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领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一目标。“今天你喝水了吗?”这一数学活动正是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从数学中量的感知出发,将600毫升这一抽象单位具体化,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数与600毫升这一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孩子们通过观察、测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体更健康。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玩水、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从而乐意主动安排饮水计划,自觉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测量每天饮水量的方法,能够尝试安排饮水计划。

    2.懂得饮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操作感知喝水次数与600毫升总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2.难点:初步感受理解总量不变,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数呈反比关系。

    设计思路:

    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几次水才够600毫升→自主制订饮水计划表,讨论合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红色小贴纸和若干小杯子贴纸人手一份;3.每人一张计划表;4.一个大水桶;抹布。

    活动过程:

    1.讲一讲一了解喝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师:今天你喝水了吗?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师: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觉?

    幼:舒服、不渴。

    师:如果你不口渴,还需要喝水吗?为什么?

    幼: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喝水的好处。

    2.找一找——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儿大约每天必需的饮水量。

    师:我们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幼:自由猜测。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开水。”

    (2)认识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师: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们能用一个特殊的杯子量出来。这个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诉我们600毫升是多少水。

    师:量杯上有什么?

    幼:观察发现有线——刻度,数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红色贴纸给600毫升做个标记。

    3.量一量——操作探索,测量倒水的次数。

    (1)幼儿尝试探索测量倒几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师:我们的小杯子上有没有刻度和数字?

    幼:观察平时喝水的小杯子。

    师:平时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每天喝多少水才够600毫升呢?我们要请大量杯来帮忙。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师:你平时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进量杯里,就像我们喝了一次水。试试要倒几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儿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贴一个水杯贴纸记录。

    师小结:矿泉水瓶里还有水吗?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来,我们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这样一瓶水呢!

    (2)幼儿比较倒水次数的多少与每次倒水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贴了几个小杯子贴纸?

    幼:点数水杯贴纸。

    师:你倒了几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师:同样倒了600毫升水,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测倒水次数与每次倒多少水是有关系的。

    看录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数的关系。

    师:他们倒水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贴一贴——自主设计饮水计划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计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师:可是如果我们一次喝这样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们一天要分好几次喝呢!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们来计划一下吧!这里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画着什么?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多喝些水,为什么。

    师:请你把刚才贴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来,贴到表格不同的时间里。

    幼:相互交流,讨论同伴的计划是否合理。

    展示个别幼儿的表格,共同讨论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我们按自己订的计划喝水了,身体会变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点点水,那可能要喝十几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时可以适当多倒一点,这样就能减少喝水的次数了。在夏天、运动或生病之后,还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数。

    5.理一理——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回教室再调整一下你们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喝水吧!

    中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观察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2、喜欢玩气球,了解并说出气球的用途。

    3、装饰气球,提高幼儿的动手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球、绳子、水彩笔、橡皮泥、彩纸、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导入

    师:圆圆的身体皮儿薄,有红有绿颜色多,拴在线上轻轻舞,手儿一撒飞上天。这是什么呀?

    (二)幼儿自由探索给气球充气(实物)

    1、幼儿自由操作,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的?(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出示两个色彩、形状相同的气球,但一个有气一个没气,引发对气球的兴趣。

    问:两个气球一样吗?你们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探索充气的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提醒幼儿吹气球时,嘴巴不能撒气,一口一口的吹,吹完后要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才能鼓起来,最后把气球用绳子系起来。

    小结:吹的气多气球就大,吹的气少气球就小。

    (三)了解气球的用途

    1、引导幼儿说出在哪儿见过气球,气球用来干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各样的气球,你见过的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2、引导幼儿说出气球的用途,如:装饰作用、烘托气氛、探险旅行、科学研究等。

    3、小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气球,气球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自由添画

    1、让幼儿探索不同的方法,运用上面提供的材料装饰气球,看谁装饰得最漂亮。

    2、展示作品,讲解作品。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将美化好的气球装饰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吹好气球后幼儿无法一个人绑气球口,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帮助,采用什么方法系气球口是我们关注的,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也给了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

    中班科学教案(篇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看谁喷得远

    中班科学活动:

    看谁喷得远

    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并了解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准备:

    1.可乐瓶若干,根据需要在每只瓶子上钻洞并用胶布封住,然后装上水。

    2.小红旗和小黄旗每人各一面,蓝、红三角形若干。

    3.用于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只,胶布若干。

    4.用来测量水位高度的绳若干。

    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今天我准备了一些瓶子,我们一起来玩喷水的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经验

    (一)进行第一个实验。

    1、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我听到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用胶布把洞口封住,然后加水到黑色的线上。

    3、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是黄色的水喷得远,还是蓝色的水

    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瓶子后面插上小黄旗,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只瓶子中间插上小黄旗。

    4、(都做完了)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然后把两个瓶子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后插上小红旗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5、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会一样远呢?

    6、师操作,验证结果。

    7、请幼儿用绳测量喷水的洞口离水面的高度。

    8、发现了什么?

    9、师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10、出示总表,小结:水位一样高,洞口一样高,一样大,它所受的压力就一样,所以,喷出的水就一样远。

    (二)(出示有两个洞的瓶子)进行第二个实验。

    1、师:看,这个瓶子有两个洞,如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哪个洞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洞旁边贴上蓝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个洞中间贴上蓝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仔

    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旁贴上红色的三角形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3、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4、师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下面的洞水喷得远?

    6、小结:虽然,洞口一样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

    压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会喷得远。

    (三)观看录象,拓展经验。

    1、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样的瓶子进行比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样高,但大小不一样大的瓶子比较。

    延伸:

    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不同,并盖紧盖子的两只瓶子,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看哪只瓶子喷得水远?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充分体验游戏与在音乐中感受自制乐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制作好的“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范例一个(在瓶子内放入一些物品,使之发出声音。)

    2、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自己自制好的人手一个画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花生、黄豆、米粒、小石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子宝宝”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以瓶子宝宝的口吻引入:

    师:“听说中一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我想跟你们交朋友做游戏,我也很棒哦!听,我还会唱歌呢:小瓶子,真好玩,摇一摇,唱一唱,摇一下,唱一下,摇二下,唱二下,我的本领大不大?”“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今天我还邀请来了许多好伙伴呢。”

    2、让幼儿和瓶子宝宝说悄悄话。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拿1个瓶子宝宝摇一摇,和瓶子宝宝说一句悄悄话吧!

    二、引导幼儿思考。

    1、出示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让幼儿观察。

    2、师:“怎样让你们的瓶子宝宝也唱起歌来呀?”(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

    三、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黄豆、花生、米粒、小石块,小朋友自己也来动动手,想想办法也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利用视屏展示仪一一出示材料,让孩子了解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①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②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尝试瓶子宝宝会唱歌。)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呢?你在瓶子宝宝里面放了哪样材料,它唱出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摇一摇瓶子宝宝。)

    2、小结:小朋友说得真棒,豆子发出来的声音很脆、很亮、最好听。花生发出来的声音较粗、较沉。米粒发出来的声音沙沙沙,较轻、较小声。小石块发出来的声音咚咚咚,最响。

    3、放《表情歌》音乐,为乐曲伴奏。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会唱歌瓶子宝宝,那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4、老师和幼儿一起手拿瓶子有节奏地打击为乐曲伴奏。

    中班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用普通话朗诵儿歌,练习发准“蚕、睡、吃、花儿”等字词的读音。

    2、初步了解豌豆、蚕豆从开花到结成豆荚,加工成豆制食品的过程,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重点: 用普通话朗诵儿歌。

    活动难点:念准字的读音。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豌豆蚕豆》。

    2、各类豆制食品。

    活动过程:

    1、品尝食品导入活动:

    出示豆制食品供幼儿品尝:

    “你吃过这些食品吗?味道如何?它是用什么东西加工成的?”

    出示豌豆、蚕豆,帮助幼儿小结:

    “这些食品都是由豌豆、蚕豆加工成的。”

    2、欣赏诗歌,理解豌豆、蚕豆从“花豆荚豆米”的过程。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幼儿阅读图书《豌豆、蚕豆》,按顺序观察、理解画面。

    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句表达:

    “诗歌里的豌豆、蚕豆是怎样长大的?都能做成哪些食品?”

    3、学念诗歌:

    教师和幼儿一起学习朗诵儿歌。

    帮助幼儿发准“蚕、睡、吃、花儿”等字词的读音。(鼓励幼儿分句接龙念儿歌。)

    中班科学教案(篇12)

    活动名称: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在绕着自己的对称轴转动时,具有保持转速和转动轴的方向不变的性质。

    2、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并且将自己操作过程和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圆形纸片、纸片娃娃、火柴棒

    活动过程:

    1、出示准备的纸片与火柴棒。

    “你们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纸片、火柴棒)

    “那你们动动小脑筋,帮帮老师,让这些纸片站起来,让他们跳个舞,好吗?想想,你们可以利用这些火柴棒。”(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2、教师在片刻之后,将自制好的陀螺出示给幼儿,在幼儿面前进行表演。

    “我知道你们每个小朋友跳舞都可好看了。我也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陀螺。)

    “那你们手中的小姑娘都跳舞了吗?自己试一试”

    “你们想想她为什么会跳舞呢?”(让幼儿自己讨论后,做出总结。)

    教师总结:“我告诉你们,这是因为这根火柴棒总是绕着自己在转动,并且保持着转动速度和转动方向,这样她就会跳舞了。”

    “那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利用这种原理呢?”

    (惯性导航仪,火箭飞行器等等。)

    3、小结:

    物体在绕着自己的对称轴转动时,具有保持转速和转动轴的方向不变的性质。

    “今天,我请你们跟小姑娘一起跳了舞,现在我们一起出去做做游戏,成为好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ppt课件:神七发射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到太空旅行”,导入课题。

    教师:孩子们,坐上我们的小飞船,一起到太空中旅行吧!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太空场景”,引导幼儿自由模仿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状。

    二、展开

    1、谈话:火箭本领。

    提问:在太空中旅行中时,你看到了什么?知道是什么把它们送到太空中的吗?

    教师: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飞到太空中去,只有用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

    火箭还可以运载炸弹,我们称它为“导弹”。

    2、观察讲述火箭的外形特点。

    (1)观看课件,幼儿分组自主探索发现,教师适当指导。

    (2)提问:谁想先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谁的发现和他不一样?还有谁想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火箭是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分三节,头是渐渐的。

    3、小实验:火箭的头为什么是尖尖的?

    (1)为幼儿提供两种不同的纸火箭,一种头是尖尖的,一种头不是尖尖的,请幼儿试一试哪种纸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2)提问:你发现哪种火箭飞的又高又快?还有哪些东西为了飞的更快,头也制成或是尖尖的?

    (3)小结:飞机、子弹、标的头也是尖尖的,是为了在飞行时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非得更快。

    4、通过课件,观察火箭上天的录像,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提问: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发现火箭是一节一节的,这又是为什么?你看到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小结:第一节火箭燃烧完时,第二节火箭开始点火,第一节火箭的外壳自动脱落,火箭变得轻了许多,跑得更快。火箭第二节的燃料燃烧完后,外壳也脱落下来,火箭变得更轻,跑得更快。当第三节火箭的全部燃料燃烧完后,火箭与卫星,微星刚好进入预定轨道。所以火箭设计成三节是为了非得更快。

    5、游戏:火箭上天

    三、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篇14)

    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篇15)

    活动名称:

    会动的玩具(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探索启动玩具的不同方式。

    2、幼儿乐意和同伴交往,体验和他人分享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各类玩具。

    活动重点:

    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探索启动玩具的不同方式。

    活动难点:

    幼儿乐意和同伴交往,体验和他人分享玩具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欣赏丰富多彩的'玩具。

    幼儿自由参观玩具,幼儿可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

    2、初步探索玩具不同的玩法。

    (1)鼓励幼儿自选玩具,自由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2)请幼儿说说玩的是什么玩具,以及是怎么玩的。

    3、发现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启动方式。

    (1)幼儿自由结伴,尝试不同的玩具操作,比较它们的不同启动方式。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游戏“玩具找朋友”。

    引导幼儿根据玩具的启动方式重新分类摆放,比如:惯性玩具、拖拉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充气玩具和机械玩具等。

    【中班科学教案(系列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