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新课标数学教案
  • 新课标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7

    新课标数学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新课标数学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1

    学生___________班级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数学美。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算一算:①、  + + =            ②、 + + =

    2、想一想: 第②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_________  ;表示_____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______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

    2、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阅读书本第8页例题1,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

    1、说一说“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是什么意思?

    ☆友情小提示: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_______份,其中的______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标在线段图上?(画在反面)

    3、结合自己所画的线段图,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并思考分数乘整数应该如何计算?

    4、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______________作分子,分母________。

    (三)、用你自己总结的方法,尝试计算P9例2,看一看你乘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想一想分数乘整数有几种约分的方法?哪种方法简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再计算的

    习惯,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9“做一做”1-3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例1,练习十第1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矿泉水。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十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什么知识?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熟练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

    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1)、   × 6表示(                                );

    ×   表示(                               );

    2)、一根绳子长81米,剪去    ,还剩这根绳的           ,还剩(       )米,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

    二、合作探究:

    例1、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钟可飞行    千米,  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

    2、

    1)、一个数乘真分数,积小于这个数。                    (    )

    2)、几个假分数相乘的积大于1,几个真分数相乘的积小于1。(    )

    3)、X ×   ×X                                         (    )

    4)、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    )

    5)、如果A×   =B×    ,那么A大于B。                (    )

    4、解决问题:

    1)、一根电线第一次用去   米,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米?

    2)、学校合唱队有76人,舞蹈队的人数是合唱队   ,管乐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    ,学校管乐队有多少人?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4

    认识圆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实物图,剪纸、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纸片,并说明各是什么图形?(2)教师出示树叶、蜻蜓和天平的实物图,大家观察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3)说说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把它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打开,看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指出:像我们剪得的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周对成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等。折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1)学生操作后再交流 2)分组汇报

    4.让学生讨论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画一画,圆的对称轴是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5.学生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6.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你发现什么规律?

    3)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应用反馈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2.下面字母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有()个。

    A B C D U V W X a.8 b.7 c.6 d.5 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7题。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5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同学们把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工具:

    沏茶的六张图片同桌两个一份、三个小圆当饼、表格。

    学生准备:

    三个小圆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出示幻灯片,门及门铃声)

    师: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一名同学说)出示图片。

    师:谁还想说一说?

    师:想一想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1

    师:谁还有补充?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生1、2

    师:小明要干这么多事,你能帮小明想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吗?用你的图片,同桌摆一摆,并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开始吧!师:好哪一组想来说一说你们俩的方法?1、2、3、(一、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3分

    (二、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11 分最优方法

    洗茶杯

    找茶叶

    师引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

    师:好,还有更快的方法吗?那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上茶?

    生1

    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师:同学们请李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她(出示图片)师: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2

    (了解到一个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你怎样算的?生1、2

    师:如果烙两张饼呢?最快需要几分钟?生1

    师:你怎样烙的?生1

    师: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一共用的时间是(6分------)师:现在家里有小明、李阿姨、还有小明的妈妈,每人都吃一张饼,一共需要几张饼?生1

    师:请你替小明的妈妈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的让大家吃上饼呢?

    下面用圆片在小组内摆一摆,把设计的方案添在表格里带回请小组代表发言(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讨论(1-5分钟)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好,你们这组来说一说吧!生1:

    师:好,谁还有比他们这组更快的方法吗?生2:

    师:还有比这组方案用的时间还短的方法吗?生:

    师: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

    师:为什么?(时间最短)

    师:咱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这有三个圆,分别代表三张饼,第一次先同时烙饼

    一、饼二的正面,需要几分钟?三分钟。第二次同时烙饼一的反面和饼三的正面,三

    分钟后,饼一烙好了,这是同时烙饼二和饼三的反面,再过三分钟,饼二和饼三也烙好了。

    师:使用这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

    师:同意吗?

    师:同学们通过看表格,也发现了使用这种方法,锅里每次都有2个饼,这样就不浪费时间,我们把这种烙三个饼的方法,叫做烙三个饼的最佳方法,所用时间是多长呢?生:(九分钟)

    师:好下面同桌用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烙一下。

    师:同学们,那么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生

    师:还有比这更快的方法吗?(2、2共12分钟出示表格)

    师:五个饼呢?(2、3共15 分)六个呢?(2、2、2或3、3共18分钟)

    师:我们找出了烙1、2、3、4、5、6的最佳方法,同学们现在观察表格,饼数与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生1、2、3

    总结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

    烙N个饼的个数×三分钟=烙N个饼的最少时间

    师:你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请你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算一算烙7、8、9、10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时间?(表格出示)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学广角中:怎样合理的安排事情最节省时间,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7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优化思想排队论思想对策论思想

    教学目标:

    向学生渗透初步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编排特点:

    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或经典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具体编排:

    例1:优化理论(烙饼问题)

    1.每一事件无顺序区别。

    2.除了解决三个饼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到4个、5个„„10个,让学生探索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规律,实际也是一种化归的思想。

    例2:优化理论(烧水问题)

    1.事件有先后顺序,有些顺序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如洗茶壶、接水、烧水、沏茶顺序不能改变。

    2.方案可以多样化,但最终要实现最优化。

    3.要重点突出优化的实际意义。如“做一做”第1题,厨师做菜的时间固定,但客人的感受不同。进一步发展,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和排队论有相似之处。例如,从上菜开始,每个人平均10分钟吃完,是哪种方案更容易有空座。(数学模型可简可复杂,看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的多少而定)

    例3:排队论

    通过计算,找到最优的上货方案。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规划有什么实际意义?对谁有实际意义?

    例4:对策论

    列出所有可能的对策,从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教学建议: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包括电脑、实物投影)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二)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四、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出示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础知识

    板书: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为新知做好铺垫。】

    2.设疑:分数用在什么时候?

    (指名1-2名学生读,如果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

    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用分数来表示。

    【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3.课件出示分数的起源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介绍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20xx多年前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印度、阿拉伯人所用过的各种分数表示方法。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或记号,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数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历史面目,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二)唤醒已知,探究新知

    1.唤醒已知

    提示:用为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并给这几幅图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

    小组合作,解决分类问题。

    板书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1)找出图中的单位“1”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说你是怎么想的

    (2)寻找教室里的单位“1”

    (3)寻找生活中的单位“1”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加以肯定)

    师: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那么单位“1”不同,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3.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课堂练习:

    (1)判断

    (2)填空

    (3)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三)认知分数单位

    出示课件

    1.以12块糖为例,引导学生动手分分数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

    师:你来试一试吧!完成课堂练习。

    用12个小正方体代替糖果,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这一填空练习,既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又能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

    2.认识分数单位

    引导发现里有几个

    里有几个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里有3个,的分数单位是。

    【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四)迁移类推,巩固认识

    1.填空练习:

    2.巩固: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3.提升练习: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五)作业:

    任选一个分数,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

    (六)全课总结,疏理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份1份

    4份3份

    分数单位

    (八)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数在生活中的体现,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分数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会较好的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正确认知,这样就能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km)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2)求 枝或 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或 的 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练习二第3、7、8、10题。

    教学追记: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       (2) × -     (3) - ×     (4) × +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10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的作用。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集合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观感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表。

    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为了更好地迎接奥运会,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昨天,我从三(9)班了解到部分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一个同学把它统计在一张表中,另一个同学把它填写在一幅图中。(课件同时出示表和图)

    2.建立联系,整合信息。

    (1)这张表和这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图与表联系:第一个椭圆中喜欢打乒乓的5人就是表中第一行列出的5个人;第二个椭圆中喜欢跳绳的6人就是表中第二行列出的这6个人。)

    (2)从图与表中都可以看出(课件呈现):喜欢打乒乓的有5人,喜欢跳绳的有6人。既喜欢打乒乓又喜欢跳绳的有2人。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打乒乓、跳绳活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

    2.自主探究,同桌互助。

    3.数形结合,班内交流。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追问:你是看表计算的还是看图计算的?(算式、文字、表格、图形有机结合,评讲算式的含义。)

    可能出现:5+6-2,3+2+4,5-2+6,6-2+5……【ZjaN56.COM 赵老师教案网】

    4.引导比较,优化方法。

    (1)看图与看表,看哪个算得比较快?为什么?(如有错因:看表计算出错,主要是什么现象干扰了我们的思维?生:重复部分。对比中再次提升学生的思维)

    (2)比一比,这张表和这幅图,你感觉哪个好?(生:图好)为什么?图有什么优点?(生:图比较直观,能把重复的形象的显示出来。计算不容易错。)

    (3)简介韦恩及其研究成果,引出课题。

    第一个用这幅图的是英国逻辑学家韦恩。他把两个椭圆交叉在一起,也就是部分重叠在一起。用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师板书韦恩图)

    今天我们学习用这幅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复问题,重复问题又叫……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亲身经历,内化“重复”

    1.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有重复问题,他们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又会游,你能把它们贴到这个韦恩图吗?请打开书第110页看第一题。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生在课件上演示)

    汇报:先判断对错。

    填图时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填在这里?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课件呈现:各部分意义。)

    2.师:同学们,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生活中到处可见。

    “五一节”有很多同学在近地旅游,金老师调查了三(9)去江南长城和海山公园的同学,去江南长城的有15人,去海山公园的有28人,两个地方都去了的有10人。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1)独立计算。

    (2)汇报算法。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用韦恩图表示怎么表示?

    (3)图、式结合解释。

    3.小结:

    师:同学们会画韦恩图,把重复部分放在特殊位置,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图更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不易出错。

    师:那今后遇到类似情况你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来帮助解决重叠问题。

    强调重点: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你们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知识延伸

    大家对两部分重叠的都能看懂而且会解决,那三部分重叠的你会看懂吗?

    三(9)班乙组同学喜欢乒乓、跳绳、篮球活动情况如下:

    请你从中选一个说说他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你能挑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说说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重叠问题有两部分的,三部分的,我们用怎样的图帮助解决重叠问题的?责任编辑杨博

    新课标数学教案 篇11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概括、建立倒数的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11324213245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71.50.3750.75

    1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倒数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2)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

    ①两个数。

    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838338

    例如:3和8互为倒数,3就是8的倒数,8的倒数是3。

    (3)讨论:

    ①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③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734385113和73和42和25 和8

    (5)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3)讨论:①2的倒数是多少?

    ②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③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④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练习六第1、3、4题。

    2.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不为零的最小自然数,这三个数的和的倒数与这三个数的积的倒数相比较,是和的倒数大,还是积的倒数大?大多少?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意义。

    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新课标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