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八篇
  • 初中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24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八篇。

    编辑认为“初中语文教案”这篇文章很值得阅读。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所以需要老师自己花一些时间去撰写。严谨的教学课件可以促进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我们非常自豪地欢迎您在我们的网站上阅读我们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品味文中描写舞蹈的语句,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

    3、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视觉形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

    2、品味并积累文中精妙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美”

    让学生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然后用一、二句话来描述这段舞蹈,或谈谈观后的感受。

    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要我们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时,许多同学就犯难了,为自己语言的匮乏而感到苦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美好的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找出文中记叙作者观舞的段落,然后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特点——飞动的美。

    2、课文描写“飞动的美”的是哪几个段落?(16-18段)

    研读课文,品味“美”。

    指读第13、16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朗读,学生说说是从那一方面来写舞蹈“飞动之美”?

    (形体、衣饰)

    (二)品读17段

    1、朗读描写舞蹈内容的语句。

    2、思考:本段描写中,是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卡拉玛舞蹈“飞动的美”的?(神态)

    3、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于语言来表现出舞者神态、舞姿方面的特点的?

    出示改写语段,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品读。

    改文:她的双眉笑颊表现出无尽的哀愁喜乐,在垂睫张目间,又能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娇羞盛怒,同时,她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的动作,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的动作,也都表演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品析与朗读相结合,老师指导朗读。

    初中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二、师生问答

    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2、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3、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4、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一、师生问答: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三、作业: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初中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达观(dá)安分(fèn)恩惠(huì)赔礼(péi)纵然(zòng)契约(qì)

    3.理解词义。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wwW.jk251.CoM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品读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五、课外拓展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我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遗憾呢?我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若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引用论证的作用。(重点)

    2.学习本文凝重而轻灵的语言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乐”呢?这一节我们就来看一看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预习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责任固然给我们带来痛苦,却也能带给我们的快乐。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

    明确: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二)品读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明确: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三)论证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属哪种论证方法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极具说服力。

    (四)语言探究

    本文语言凝重而轻灵,不死板,不呆滞,你能结合下面句子具体分析吗?

    1.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明确:以排比句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再用设问,一问一答来证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变得轻松活泼。

    2.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明确:运用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字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性,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是很审慎的。

    四、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五、课外拓展

    “最苦”与“最乐”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作者将两者都与责任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请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与“最坏”为例,说一句有内在联系且观点鲜明的话。

    示例一:我认为最美的是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为和肮脏的灵魂。

    示例二:我认为尚的是无私的爱心和伟大的奉献;最卑鄙的是损人利己的自私和过度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认为的是能讲出最美的语言、温暖人心的舌头;最坏的是挑拨是非、颠倒黑白的舌头。

    初中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初中语文教案(篇5)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导语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初中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2、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

    教学理念: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并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生命的群体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CAI播放乐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一起踏上快乐的语文之旅吧!

    师:从这美妙的乐曲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奔驰的骏马……)

    师:是的,这旋律不仅让我想起了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云朵下那纵情奔驰的骏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

    师:其实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最忠实而高贵的朋友,战场上有它们无所畏惧的身影,旅途中有它们不辞劳苦的足迹。它们默默无闻的见证着的历史,可是,试问人类自己,我们对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布封先生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去探寻动物王国的灵性之美。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师:提到布封,大家熟悉吗?(CAI展示作者简介)

    师:要说布封,那我们就不能不提《自然史》,这位法国的博物学家用了40年的时间著成的巨作。在他在作品中提到: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布封颇爱诋毁,作为文学家他却又受到普遍欢迎,因为他写的自然史语言形象,笔锋细腻而富有感情。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科学小品《马》便是其中的一篇精典之作。

    2、把握课文内容。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从这篇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师: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以前,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预习的怎么样了?(CAI展示生字词,让会读的同学自由的站起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然后按照你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几个问题:(CAI展示阅读思考)

    小组内讨论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讨论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抽同学答问题1)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两种马的特点,请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学生自由读)刚才大家读的是布封先生向我们介绍的马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来一次眼睛的动步之旅!(CAI展示“形形色色的马”)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种马的特点吗? (抽同学答问题3)

    师:不管是温顺的家马还是不羁的野马,它们在外表比别的动物比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身材高大而匀称优美)所以啊,生活中我们往往把年轻俊朗的男子称作“白马王子”呢?

    师:看来马的确颇受人们的青睐?但我们的布封先生对于这两种不同的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CAI展示两种马的对比图片)

    师:你认为布封对这两种马分别寄予了什么感情?你喜欢哪一种马?为什么?

    3、延伸拓展。

    师:是啊,不仅是你们喜欢马,其实自古以来,马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游记》中白龙马一路忠心护主;三国时赤兔马英勇救主;马也因此而成了众多艺术家笔下的宠儿。今天,让们再次踏着清脆的马蹄声,再次走进马的世界!(CAI展示与马有关的)

    (展示绘画作品中的马《八骏图》等)

    师:这是的画马大师徐悲鸿的《八骏图》,我们且不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评价这幅画,单以一颗爱马者的心来看,你觉得,这位画马大师向我们展示了一群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马救主人片断)

    师: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吗?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小游戏:与马有关的成语接龙。

    (CAI展示:与马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体验与反思。

    师:还记得赤兔马在关羽败走麦城时以死殉主的悲壮,也难忘的卢马一跃三丈跨檀溪的神奇。而如今,人类带给动物又是什么呢?(CAI展示捕杀动物图片)

    师:你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应该对他们说点什么?

    四、小结

    师:世界在变,人类在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不管如何变化,只要我们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那么我相信,刚才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悲剧就不会再重演,人类和动物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事事马到功成,天天龙马精神,处处一马平川,将来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初中语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很难出现,更难为人们所见。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这是一片自读课文,如果学生了解了山市这种现象,学习起来应该不困难。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难点。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自己来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分小组讨论,互相沟通,最后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叙事线索。

    2、积累文言词语。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查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自行解决生字,把不懂的词语划出来。

    第一课时

    导入

    由“海市蜃楼”的图片导人。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引出海市蜃楼: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自然现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区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山市,蒲松龄用他的笔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奇妙。

    (问:蒲松龄是什么人呢?)请同学来介绍作家作品,教师作适当补充: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读生字,全班同学一起纠正,然后大家齐读。

    2、指名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停顿、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齐读,读出感情和气势。

    5、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交流,共同翻译课文,划出难懂的字词句。

    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提问,请老师讲解不懂的词语。

    2、老师提问重点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学生回答:

    然:可是恒:常常同仁:友人孤:独。青冥:青天、天空。冥:深远。

    顾:看念:心想近中:附近无何:不一会儿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强。睥睨:城墙上呈现凹凸性的矮墙。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断句: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3、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一部分,师生共同纠正。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来当小老师。

    由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做老师,由学生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作为学生,随时以提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把握。没有完成的内容可以放到下一节课。)

    1、重点字词:

    若:像历历: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挂起的尘土迷茫无边。

    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既而:一会儿定:安定,停息。

    乌有:没有。乌通无。霄汉:云霄与天河。窗扉:窗户。洞开:大开。

    指数:用手指指点着数。裁:通才。只:仅。黯然缥缈: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样子。凭:靠着。状:姿态。逾:超过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间:人家、住户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装句: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楼五架

    词类活用: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洞:名词用作状语,像洞一样。

    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

    3、一词多义

    然:可是(然数年恒不见)

    ——的样子(尘气莽莽然)

    数:几(见宫殿数十所)

    点数(层层指数,楼逾高。)

    4、指名请同学翻译,大家共同订正。

    5、指导朗读。

    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

    偶见山市奇观,引人惊异。请你概述山市出现的情况。(复述学过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提问上节课学过的重点的字词句。

    探究思考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从中可以看出山市的变化是怎样的?(快)

    2、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3、这是谁看到的?

    孙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请找出目击者心理变化的词语,想想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

    惊疑悟

    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

    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4、在发展阶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说明城郭颇有恢宏的气象。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活灵活现,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若失。

    5、在高潮阶段对危楼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危楼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楼上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楼是高大、雄伟的。结构简洁、明朗。

    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作者不仅看到山市里的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6、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联想和想象以及语言训练)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称它为“鬼市”,你懂吗?能否用科学解释这神奇的现象?

    大自然是伟大的、神奇的,常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据说人类现在了解的大自然还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可以告诉我们吗?(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学们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吗?

    作业

    1、请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绘画好的同学可以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课后小结:

    文言文一般比较枯燥,学生不喜欢学。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可以比较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做老师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学得很象,先由学生提问,再由老师提问字词,再提问句子、翻译、请同学朗读等,而且会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评价,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能力还真是不容小觑。通过这样一次训练,也促使他们用心的去学着理解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尽量主动的做到象老师一样高屋建瓴,心中有数。

    初中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探究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