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2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想要更好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的知识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推荐这篇文章。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感谢您的阅读和点赞也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们!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54÷6 = 42÷6 = 72÷9=

    2.最大能填几?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2】

    出示情境图:15个编成号码的苹果,按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谈话:同学们爱吃苹果吗?爱吃什么颜色的苹果?别直接告诉我,让我来猜一猜好不好?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苹果的号码,我马上就能猜出你爱吃什么苹果,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同学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怎么样?我很厉害吧!想不想像我一样厉害?我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猜出你们心里的想法的。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提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愿意自己来摆一摆吗?

    2、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摆正方形并填好记录表。

    3、观察摆的图形以及除法算式,找到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1、生随意出题验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做一做: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a.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证明自己的想法。

    2、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你喜欢吃的苹果的颜色吗?(引导同学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绿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同学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苹果颜色的游戏。

    提问:假如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试一试。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3】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4】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学具: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 4 个例题,例 1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 2 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 卡片 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 、汇报:用 12 根小棒摆 4 个, 12 3 = 4 。用 11 根小棒摆, 11 3

    3 、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 、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小结: 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 用 13 、 47 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 坐车去旅游 。 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 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 8 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数除法的课件。

    (一)启发谈话,复习近平均分。

    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四轮驱动车比赛,每辆四轮驱动车需用3节电池才能让它跑起来。现在老师这里有6节电池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有9节电池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有28节电池又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呢?通过今天的数学学习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这个实际问题呢?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为引探新知铺垫。

    1、提出问题。

    老师想把10枝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说一说。

    2、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 )个人。

    (学生动手实际分一分后,用语言把分得的结果汇报给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

    3、每人分3枝,会怎么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

    (课件显示教材P1的表格)请同学们把分的不同情况记录下来。

    4、动手实践。

    (1)分小组动手操作学具,把10枝铅笔按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的情况分一分。

    (2)汇报分得的结果。随着学生汇报用电脑显示分的过程并填表。

    (3)启发学生把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

    3、建立余数概念。

    (1)分小组观察上面的除法算式。根据分的结果的情况观察上面的算式可以分为几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后汇报。

    我们把上面的算式分为两类:

    小结:把上面的算式按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分完两类,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还有剩余枝数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剩余的枝数叫做余数。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去掉“还剩”两个字用6个圆点表示。1枝、2枝、4枝叫余数。

    指出1枝、2枝、3枝都是余数。示范读的方法。

    (2)观察比较。

    同学们,在除法算式里我们把要分的10枝铅笔叫做被除数,每人分的.枝数叫除数,分给的人数叫做商,剩余的枝数叫做余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3个余数的除法算式,这些算式的余数和除数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

    创设小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完全平均分,并复习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拓展内容,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多次经历平均分,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有时还有剩余。

    结合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的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除法意义的理解,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从而较好地使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三)信息反馈,质疑。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试一试,你能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2、说出每道算式中的商和余数是多少,再读一读。

    3、每辆四轮驱动车需装3节电池,28节电池可以使( )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还剩( )节电池。28÷3=□……□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反思知识,体会余数的意义。

    加深除法算式结构的掌握。

    前呼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兴趣。

    (四)数学超市。

    1、想想做做P1-P2。

    2、先用小棍摆一摆,再填空。

    8÷2=□           8÷3=□……□

    9÷2=□……□     9÷3=□       10÷2=□

    8÷5=□……□     10÷3=□……□

    3、想一想余数最大可填几?

    加深余数比除数要小。体会有时平均分后有剩余。

    开发思维,拓展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9】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主题图、PPT课件。

    老师听说咱们二年级(8)班的小朋友计算能力特别棒,所以今天老师想考考咱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跟老师挑战一下。师随机出示“做一做”。

    25÷5﹦ 24÷4﹦ 36÷9﹦ 72÷9﹦ 81÷9﹦ 63÷7﹦ 学生口算出结果,师订正

    1、教学例1(1)师:老师买了6颗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可以摆几盘?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小结: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几,用除法计算。②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计算。)(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把没有分完的部分或数叫做余数)

    学生分组用11跟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看看各能摆几个?

    (师小结: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1、智力大比拼,(男女生PK)第一关: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比()小。(2)、46÷9=5 ??1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 是(),余数是()。(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4)、13 ÷4,商是(),余数是()第二关:

    (1)、17个五角星,2个2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2)、23个圆,3个3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第三关:

    (1)、除数一定比余数大。()(2)、24 ÷ 5 的商是 4,余数是 4。()(3)、35 ÷ 8 的余数一定是 7。()(4)、除数是 9 的除法算式,余数有8种可能。()第四关:

    (1).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第五关:

    (1)看图列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作业:

    1、数学书P60做一做第2题。

    2、编一道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11】

    本堂课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例4以学生熟悉的跳绳中的分组作为素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通过有余数的出发这一知识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简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在复习铺垫中,直接以口算引入,了解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除法意义以及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梳理知识和提炼问题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的学习素材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跳绳、买书、租船、编排值日生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JK251.com延伸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24÷3=825÷3:8.….·13x8+1:25

    38÷2:1939÷2:19'....·1

    180÷12=15184÷12:15……412x15+4=184

    [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弧得到整数商还有余数]被除数二商x除数+余数

    (整除)(有余数除法)

    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即使在放牧羊群的时候,

    也常常捡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呀,算呀,就像着了迷似的。

    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欧拉帮助父亲修建羊圈。父亲钉好了四根木桩,构成

    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小欧乒帮助父亲测量长和宽,准备计算场地面积和所需

    要的篱笆材料。根据父亲说的数,小欧拉很快就算出了结果:“羊圈长40米,宽

    15米,面积600平方米,周长110米,需要110米的篱笆材料。”

    父亲听了闷闷不乐地说:“现在只有100米的篱笆材料,如果宽减少5米,面

    积就要减小到400平方米,那就太小了。”

    小欧拉看着面带难色的父亲,在心里悄悄地计算着,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

    说:“如果长减少到35米,宽不变,羊圈的面积不就变成了525平方米了吗?”父

    亲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欧拉又说:“爸爸,让我再算一算,明天咱们再干吧。”父亲同意了他的

    建议。

    回家后,小欧拉依次计算着一组数据,寻找最佳结果。最后,小欧拉终于发

    现:当长、宽都是25米时面积最大。他把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欧拉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终于咸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课外读物》第6册第64-65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七。

    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教案范例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教科书96—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操作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的重点。掌握试商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秋天到了,明明和小红几个小伙伴去秋游,他们找好宿营的位置后,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瞧,他们都忙了写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同学们秋游

    看着这美丽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1、老师先说一个,这位同学在烤鱼,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能列算式计算吗?

    学生先用圆圈摆一摆,在列算式

    22÷4=()(人)……()(条)

    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能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讨论,推想竖式

    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给各部分起名字。

    分别说出22、5、4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48个野果平均分给7个同学,怎样分?

    学生列算式并计算

    4、学生讨论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的余数有什么特点?

    第二题的余数能是8或9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哪一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5、教师讲解。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因为,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够分1份的,说明商小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商才正确。

    (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书写格式一定要正确完整。

    6、同学们秋游,首先解决的是宿营问题,野营小队共17个人,如果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

    小组讨论,需要几顶帐篷?为什么?

    汇报交流结果

    四、巩固练习(投影片出示)

    1、口算并说出商几余几?

    8÷3=□……□11÷4=□……□

    12÷5=□……□65÷8=□……□

    35÷8=□……□7÷2=□……□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49÷6=8……138÷5=6……836÷9=3……9

    学生改正后,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3、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被除数是23,除数是4,商是几,余数是几?

    (2)54除以7,商几余几?除以9呢?

    4、聪明题。

    有35块点心,每6块装一盒,剩下的包在纸包里,纸包里有多少块点心?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不理解,因而在单位名称上很是糊涂,做起题来有困难。

    学生比较会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速度较快,但仍然是数位对不齐。

    有余数的除法复习设计


    共5课时总第64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3、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时间,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能判断四边形,会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一、回顾引入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看目录相互说一说。

    2、全班汇报交流。

    3、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的测量、四边形、时间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整理

    1、复习测量。(口头完成下面问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填空。

    9吨=()千克3000千克=()吨

    7000米=()千米5千米=()米

    1吨-400千克=()千克

    3厘米-6毫米=()厘米()毫米

    2、复习四边形

    (1)指出下列图形各是什么类型?(图略)

    (2)什么是周长?用彩笔画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图略)

    (3)完成教材第121页第7、8题。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120页第3、4题。

    4、复习时、分、秒的认识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22页第9题。

    三、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3、4题,然后指名说一说做法。

    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6、7、8题,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000字精选


    每一个完美的细节,都是通过精心打磨而成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准备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是老师独立进行编写,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2)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习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习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习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习,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3)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探索交流,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掌握新知”、“回顾新知,全课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起来装扮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丽好吗?”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决。然后我再复习讲解竖式的写法,让学生明确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以及商的书写位置。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问题引入,学习新知

    如果现在我们只有17盆花,每4盆摆一个造型,一共可以摆几组?

    这部分分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拿出学具有17朵花的图片,用这17朵花每4个摆一组,最多可以摆几组?

    (2)学生上台展示:用事物投影仪请学生把她们的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的过程,明确余下的不够一份,不能再摆成一组,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

    根据学生的摆法,让学生列出算式:17÷4=4(组)……1(盆)

    重点指导学生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并且初步引导学生感知余数比除数小。

    2、判断分析,总结规律

    课件展示2道判断题,让学生分析判断,并讨论总结得出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基本练习(此题考察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既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又检测了本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提升练习(通过此练习在辨析中,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3、拓展练习(这是一道开放的题,学生要根据除数判断余数,答案不唯一,进一步加深对余数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回顾新知,全课小结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4)

    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野营活动,通过分野果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野营,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课件出示:

    仔细看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依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信息并提出问题,如问题提的不到位,教师注意及时引导。提出问题后,课件出示:

    ①野营小队共有17人,每顶帐篷能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②有13个玉米,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同学们,数学信息和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下面的探究提示,独立或小组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提示:

    探究提示:

    ①结合信息和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列式?

    ②请用竖式计算结果。

    ③想一想结果应该怎样回答?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明确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交流,关注学困生的发言,同时搜集不同的想法,以便班内展示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1、汇报问题一:

    问题一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学生分别说一说算式及缘由后教师板书:

    17÷3=

    2、把你们计算的结果与同学们展示一下好吗?

    预设:(实物投影展示)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理?为什么?

    ①我认为方法二是正确的,因为商5余2,它不够6顶,所以需要5顶。方法一没有加单位,方法三答成6顶帐篷。所以只有方法二是正确的。

    ②我认为方法三是正确的,因为商是5余2,说明5顶不够,还有2人没有地方休息,所以需要多搭一顶帐篷,总共是6顶,方法一没有单位,结果也少一顶;方法二结果没有加上一顶;

    ③…………

    质疑:看来我们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主要问题是余下的2人怎么处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自己方法三是正确,即使余1个人也应该搭1顶帐篷。计算的结果商应该加上1,即:5+1=6(顶)。

    3汇报问题二。

    哪位同学说一说问题二是怎样解决的?

    班内展示交流。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题余下的1个不够分给一个人,只能舍去,所以结果应该是3人。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课件出示:问题一和问题二的两个算式,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余数问题?

    学生分别说一说,可以引导从理解用“进一法”、“去尾法”来解决问题,但不刻意讲这两种方法。

    教师总结: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计算的结果,联系生活实际来确定是加上1,还是去掉余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温馨提示:

    ①仔细看图,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和问题;

    ②列出算式,并计算;

    ③思考:每个小题的结果是多少?

    2、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

    温馨提示:

    ①仔细看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②本题应该有几个问题?

    ③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3、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温馨提示:

    ①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每幅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②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利用今天所学,结合实际完成提出的问题?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货?

    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6)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除法练习


    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练习课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7-28=34-5×6=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

    ()×6<57()×7<43()×5<38

    ()×4<31()×8<26()×9<60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57用表内乘法口诀想一个数,乘以6的积最接近57,但不超过57。这种练习实际上就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时的试商过程。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写在堂练本上,收回批改)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请学生分别说出判断理由。

    6、解决问题: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写法和理由。

    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

    三、补充思考。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优秀模板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课型

    新授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整理。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以复习唤起记忆。]二、作业延续。1、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式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设计意图:作为作业的习题,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长,思考也较充分,在此作为新课延伸,会容易启发学生由旧知导入新知。总结出学生已掌握的两种求商方法:摆学具、用口诀。]三、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设计意图:加深摆学具求商的印象,理解算理。]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师: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增强口诀求商的意识,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五、解决问题。

    1、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2、自主练习4题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3、自主练习5题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4、自主练习第6题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