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激光 精选版
  • 激光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2-18

    【www.jk251.com - 幼儿故事精选】

    随着高中的教学工作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教学的多方面来写,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写一份高中教案?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激光 精选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和的特性.

    2、了解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与自然光的区别

    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的频率单一.因此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的重要应用

    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光盘、致热切割、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呢?

    2、是如何产生的?

    3、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的资料(器的种类,应用等)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物理教案 激光(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关于激光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和的特性.

    2、了解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与自然光的区别

    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的频率单一.因此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的重要应用

    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光盘、致热切割、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呢?

    2、是如何产生的?

    3、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的资料(器的种类,应用等)

    《力 精选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电离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常数。其中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的特征:

    (l)是动态平衡——“动”。

    (2)在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

    可逆过程,具有。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硝酸 精选版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单元 精选版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运用: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的影响;探究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大家对毛泽东了解比较多,那知道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吗?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a、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b、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c、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d、国际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e、现实需求: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俄国的国情不完全相同,在学习俄国的时候,但更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状况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a、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阶段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b、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阶段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行动:进行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结果:起义一再失败。启示: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为此,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a、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意义:报告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b、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意义:文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问题。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五、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作业布置】1.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板书设计】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2、过渡时期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五、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密度 精选版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钠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

    掌握的化学性质;

    了解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与氧气及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从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的熔点低),解释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制高压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的氢化物—氢化,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如欲满足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投入溶液:

    B.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溶液与少量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的质量是克。

    ③用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单质生成,则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和,反应方程式为:

    (2)

    (3)补充:①AC②6.9克③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常温下变暗)

    (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反应:

    四、的储存、存在和用途

    磁场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的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

    3、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以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磁场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对磁感线的引进,使得学生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磁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前面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磁场知识时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但是在学习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以及相关的几个特殊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材给了有关的插图,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磁感线分布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参考使用,有助于学生对磁感线空间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解磁场的有关概念时,可以参考电场的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如:电场线描述电场————磁感线描述磁场.在以后几节的学习上,可以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磁场磁感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有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

    3、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磁场的方向.

    4、掌握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引进虚拟的磁感线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论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磁感线图像的对称美、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法引入,直观教学、利用电场对比教学.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磁场的存在,类比电场理解磁场的性质及磁场的描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和方向性.

    (2)掌握安培定则及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2、难点

    磁场的空间分布与磁感线的对应联系.

    3、疑点

    (1)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2)描绘磁场的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反映磁场的存在,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疑点.

    (2)利用与电场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细铁屑;玻璃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先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磁场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思考总结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通过类比电场、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意义及分布规律.

    2、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深化对磁场的认识.

    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实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的教学分为两部分:1、理解磁场客观存在.电磁极间相互作用,推理磁场的客观存在,由演示实验进一步得出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2、对磁场进行描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显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来反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2、磁场的产生

    在玻璃板上放两辆小车,小车上各放置一条形磁铁,通过演示实验(如图)观察到,磁体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且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力的作用,显然这一力是场力,但磁铁并不带电,不存在电场,它就是另一种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常见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都存在着磁场、除磁体周围有磁场外,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观察演示实验(如图)看出,当通入电流时,小磁针转动,说明电流周围也有磁场、磁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通过演示实验看出都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物质发生作用的.

    3、磁场的性质

    在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放置一些小磁针,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各不相同如图所示,这表明磁场中不同位置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磁场具有方向性.

    与电场对比,在电场中,我们利用检验电荷的受力情况来反映电场的方向性,规定正电荷受的电场力方向为电场方向.

    在磁场中,我们利用小磁针来规定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反映电场的方向性,我们引进了电场线的概念.同理,在研究磁场时,我们引进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方向性,磁感线是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即为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利用磁感线,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

    不同的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1)条形磁铁的磁场

    取一块玻璃板,在其上面撤上碎铁屑,下面放条形磁铁,轻轻敲击玻璃板,碎铁屑等效于无数个小磁针,形象地显现出磁场的方向,即为磁感线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所以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如图.

    (2)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a、通电直导线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b、通电环形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4)磁感线的特点

    a、磁感线是不相交的封闭曲线.

    b、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四)总结、扩展

    1、磁体周围,电流周围都有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流和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可用磁感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常见磁场的方向,但须注意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3、通电螺旋管内部的磁感线是平行轴线分布的.其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至S极,其内部是由S极重新回到N极的封闭曲线,所以螺旋管内部磁感线最密、磁场最强.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磁场

    一、磁场的产生

    1、磁场的客观存在.

    2、磁场的产生.

    (1)磁体周围.(2)电流周围.

    3、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

    1、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

    三、磁感线

    1、磁感线的概念.

    2、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判定.

    硫酸 精选版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入: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都有重要用途。对于稀硫酸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习酸碱盐时曾学习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回顾初中所学的稀硫酸的基础上学习浓硫酸。

    总结板书:浓稀硫酸的溶液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点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浓硫酸的有关性质。

    设计意图:从组成的区别来认识性质的不同,并明确学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讲解: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结晶水、湿存水、空气中的水分。

    配合学生实验1(小组合作):

    实验1.吸水性实验:在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晶体的颜色变化。

    2.脱水性:浓硫酸将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原子个数比为2:1的比例从有机物中脱出,使有机物炭化。

    配合学生实验2

    实验2.脱水性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纸屑、棉花、木屑,再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老师讲解,结合本组实验现象,具体分析浓硫酸的特性。

    3.强氧化性:浓硫酸加热时能氧化绝大多数金属,同时也能氧化非金属碳,本身被还原为低价硫的化合物或单质。

    配合学生实验3

    实验3.强氧化性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一小块铜片,而后再加入3ml浓硫酸。塞好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加热。检验并吸收生成的气体。

    教师应:

    ●结合学生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特性,并板书。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关系。

    ●强调铜与浓硫酸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写离子方程式。

    ●补充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小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教案点评: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光 精选版】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