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马说教案
  • 马说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15

    马说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辛苦筛选为大家推荐这篇足以参考的“马说教案”,大家都可以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 教案和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技能。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柳三苏王曾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五、深入分析

    (一)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形象?

    三个: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二)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第一段

    1、哪一段集中写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从文中的哪一句感知的?

    明确: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为什么说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有决定作用?

    明确:伯乐能识别,重用千里马,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又会如何呢?

    明确: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被重用,才能埋没——命运悲惨。

    4、第一段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被埋没的千里马同情和惋惜。

    六、作业

    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分析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的特点。

    明确:食量大

    2、自主讨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体现出食马者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知

    4、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食马者秉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对食马者的嘲讽。

    三、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体现出了食马者哪些特点?

    明确:浅薄,愚妄

    2、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归纳食马者这一形象的特点

    明确:无知、浅薄、愚妄

    四、理解三个形象的比喻意

    明确:

    1、千里马——人才

    2、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无知、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五、理解作者情感

    1、作者借千里马提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

    2、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和惋惜。

    (2)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

    (3)自身的怀才遇之情。

    六、分析写法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以食马者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来表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寓意。

    七、作业

    1、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二和第三段。

    2、完成练习题。

    马说教案 篇2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

    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

    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

    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

    食马者策()见()邪()石()粟()

    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

    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

    ——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

    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

    ——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散读第三段。

    (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全班齐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

    2.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 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人才。

    “伯乐”: 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马说教案 篇4

    课文分析:《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朗读教学

    初读课文,正音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四)课文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2)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归纳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现象(屏幕显示)

    (五)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六)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编者将它和《圆明园的毁灭》、《别了,语文课》同编在一个单元,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3、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学目标

    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类型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课共分两课时教学,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教学重点

    ⑴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⑵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6、教学难点

    五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秦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感悟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秦兵马俑的精美,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2、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提出的'主动教育'模式思路:'质疑--学习--解疑--拓展--检测'。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形成期待

    上课伊始,我准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你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学生完全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都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学生的质疑肯定是零碎的,或表达不到位,我再会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出示。这是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课文,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导学提示',我将导学提示设计成以下表格。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还可以三五成群地交流。总之,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

    第三环节:朗读感悟,解答疑问

    以'你能解决以上哪个问题'为导语,引导学生逐一解答疑问。说明一下:四个问题的解答没有固定顺序,完全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调控、展开和朗读指导。

    问题一: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这是四个问题中最浅显的一个,学生的回答一定很踊跃、很正确。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趁热打铁,解答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课文是怎样描述兵马俑的样子的?

    分别指名学生用朗读、动作体验、想象的方式汇报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样子,再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图片,让学生说说各是哪类兵马俑,有何依据?抽象的兵马俑一下子变得形象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会畅所欲言,同时也达到了内化文本语言,积淀语感的作用。

    问题三: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

    让学生汇报自己体会到的不同类型兵马俑的个性,并说说根据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我们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予肯定,说不上来的地方,我会进行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兵马俑的个性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段落。

    问题四: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

    首先指名汇报答案,课件展示兵马俑各种神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能更真切地体会兵马俑的精美。大家会发现:课文中描述的是4种不同神态的兵马俑,而我提供的是6张图片,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维,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指引方向。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并观察第9自然段的标点符号,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用'有的(),好像()'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了前面的图片做铺垫,我想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激活,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丰富了文本内容,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引导学生再读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真切了,再引导回归文本的整体,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感受自然就更明晰了,会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这时,引导读中心句'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学生对'举世无双'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以此为导语引导学生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并通过谈感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一定会赞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了不起!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前不久,我们游览了夹山森林公园,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检测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我设计的检测题。

    一、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配合默契

    军士俑利箭在弦

    骑兵俑斗志昂扬

    车兵俑有胆有谋

    二、加标点

    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凝神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兵马俑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三、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填空: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缩影。板书这样设计简洁明了,既高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整体理清课文思路,抓住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6、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马说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