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语文教案(精品15篇)
  • 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4

    语文教案(精品15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别为大家整理了这篇"语文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考。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仔细准备的东西,我们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的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语文教案【篇1】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这个字后,再让这个学生来读、来找。)大家用手势来表示它的对错。

    8、引导学生用“知道”说话。

    (1)问那才上台做游戏的同学,你从同学的手势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该生用“知道”说话)

    (2)看到老师高兴的样子,你知道了什么?(进一步引导说话)

    (3)你还能用“知道”来说说话吗?

    (三)朗读课文、体会风的特点

    1、现在,老师最想“知道”小朋友是不是自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齐读课文。

    2、风娃娃已经躲在课文里了,可是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听师读课文,小朋友拿笔勾出从哪些地方找出了风娃娃?然后,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3、同桌交流、指名说说。(重点抓住每一节的最后两行,引导该生先说后读)

    ①理解“树叶颤动”这一节。

    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

    师:假如我们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样做?(生手摆动,即引导理解这样就是颤动。)风走了,又怎样?孩子们,你有什么感受?(知道风来了树叶会动,风有趣)这风真有意思,那该怎样读好这节呢?

    练习朗读本节。先生自由读,再指读评价,齐读。

    ②理解“树木点头”这一节。

    你还从哪里找到风娃娃?生谈自己的体会。

    现在小朋友站起来,你们就是小树林,师边用手势做风的动作,边叙述:呼呼,风来了。小朋友身体摆动,问:你们现在该怎样做?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风要大些了)如生答不出。师进一步引导:风娃娃跟刚才比起,有什么不一样?分男、女同学比赛读这一节,男同学读时女生表演,然后反之。

    ③理解“河水起波”这一节。

    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风娃娃?生指名说、读,并让生像刚才一样,边做动作边说。师故作神秘状问:你和风娃娃在干什么?(引导理解:“游戏”就是指风来了,并为后面写诗打下语言基础)

    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学习这三节的顺序,以学生自由汇报的顺序为主)

    4、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读读全课吧!

    5、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背背全课!

    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临别赠言

    3、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1、何为“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

    2、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

    (1)、自由说

    (2)、指名说

    (3)、推荐说

    作业设计:设计临别赠言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学生独立查字典。

    3、同桌交流、集体核对。

    二、第二题(略)

    三、第三题

    1、理解“同意”的意思就是赞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看看“要求、学校、看法、主张”四个词语是不是都是表示意见、看法的,从而排除“学校”一词。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题目。

    四、第四题

    1、尝试练习。用自己认为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句中带点的词。

    2、读一读句子。看意思是否有所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第六题

    1、分析两句格言的异同。

    2、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前部分:生活常识打比方。后部分:要说明的道理。

    3、说说两句格言的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七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独立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语文教案【篇5】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瀑布》使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德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们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游览瀑布的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读文,自主合作识字。

    3、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4、运用多种媒体,理解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第二小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可放录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象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瀑布,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进行自学,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搜集所需的材料,扩展视野,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自己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照片开始,一下子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自然的引入课题,接着教师在画面与音乐衬托下的范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教师设计出在字词学习、问题提出、深入理解三个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最后,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显得自然而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节教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富有创新意义的展示。

    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互动,画面与美文交融,通过欣赏瀑布画面,聆听松涛声音、朗读文章美句、联系生活经验的想象,全身心的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展现出来。从学生摇头晃恼、入情入境的阅读神态上,不难体会到学生的心灵在美好情感中得到熏陶。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的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重要理念。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千仗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珍珠的屏三个问题,将本文的难点一下子凸现出来,体现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活动的生成意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发表富有个性体验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读的充分,品的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强化感性认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

    本节课重视读、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文本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自然神奇、体会语文学习的愉快等情感方面得到满足。师生互动,以情激情,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感染力。

    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继父带“我”去看海的意义。

    2、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继父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领学生品味继父的言行,从而让学生走近这位无私、高尚、伟大的继父。

    难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抓住“情”感,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自觉地完成朗读、品悟、学习语言,获得情感的熏陶、洗礼,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我看见了大海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大海?

    3、设疑:文中既然没有写到我去看大海的情景,为什么课题说我看见了大海了呢?

    4、用心读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抓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课文来谈谈自己所读懂的。引领学生借助文本进行第一次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潜意识里有着自己真切的体验。

    5、在读懂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找一找令你感动的句子,作一作批注,最后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令你感动”这条主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又一次对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

    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通过下面三处品读点的教学,真正把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了感受继夫那伟大的爱,在落实这一情感目标之中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体验。

    1、品读点:品味父亲说的几句话

    (1)点击父亲说的几句话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

    (2)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学生读不好,说不好时,老师要起好桥梁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串门。”先让学生谈谈对“带”字的理解,从这一个“带”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由衷地会领悟到是伯伯带我去串门,才使得我有胆量走出家门。一个“带”字,带出了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勇气。从而学生不由地会明白:要读好这一句话,就得强调这个“带”字。

    (3)指读、评读、分角色朗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是继文的爱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这里给学生充分时间,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教学。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品读点:品读继父给我讲大海故事,鼓励我独自生活

    ※这部分品读采用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的方式。

    (1)默读课文17-29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继父看见“我”做了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②继父就要死了,带“我”去看大海这“撒谎”一事,完全可以瞒着我,为何在临死前把它说出来呢?

    (4)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认真思考。

    ②小组交流每人探究的结果。

    ③全班汇报交流。

    ※一旦学生有困难,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比如第一个问题,先是理解“欣喜若狂”和“惊天动地”这两个词语。再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做了件什么事?最后是我做了对常人来说是如此微小的事情,而继父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时,还要美美地欣赏一组佳句:“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为了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找到一个交点。在探讨的过程中,继父那伟大的举动,使学生不难明白继父给我讲“大海的故事”的缘由,是为了让我看到美好的前景,让我对生活充满色彩,充满希望。是为了鼓励我独自生活,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从中学生也不难悟到,继父那美丽的谎言的用意,学生也不难看到了拥有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继父。

    3、品读点:品读“我的变化”

    (1)找出原先的我和长大后了的我的一些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几句话,看到这一变化,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为了提升继父的形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我现在有勇气、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是继父为我所安排、所付出的一切。

    三、自由练笔,升华情感。

    1、谈谈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意思。

    △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既升华情感,又是检测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

    2、小练笔最后一句话:“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写下所省略的内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像,创造性写话,写出内心独白。既能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又能帮助学生深化我对伯伯深深的爱的这份情感。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1、注重情感体验。

    课标中获知: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课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理智、经验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多处“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继父那无私、高尚、伟大的爱。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中多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2、探究人文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文章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本课中,本人引领学生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人文理念。这堂课的设计,无不充满深深的人文内涵,闪现浓浓的人性精华。

    3、渲染激情话语。

    整堂课,本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想像,有着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方法来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读书,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优美语言的渲染在课堂上的闪光,使学生的心灵阳台多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训练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意。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训练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大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导人定向

    (1)从学生曾有过的委屈事说起,揭题。

    (2)阅读单元“学习提示”定向,交待本课学习任务。

    2.训练默读。

    (1)出示默读要求的灯片。

    ①“我”为什么而委屈?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②课文的中心是()

    A.批评阳阳只想挑瓜吃的。

    B.赞扬爸爸尊敬老人。

    C.说明阳阳是懂得尊敬长辈的人。

    D.反映奶奶关心爱护下一代。

    学生3分钟独立阅读--全班汇报。学生有不同答案,特别对中心有不同认识,暂不反馈,留待下节课延时反馈。

    (2)明确顺序默读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瓜--抢瓜--吃瓜)独立默读分段--全班交流统一分段。

    (3)第3次训练默读理解。

    ①出示句子灯片,独立默读3分钟。

    “我”先用手占住那只大瓜,死也不撒手。这是因为()。

    a.“我”想吃大瓜,想多吃一点。b.“我”下午记住这只瓜没长熟、不甜,不让别人吃。

    “我”吃的大瓜没长熟,一点不甜,但吃了“不后悔”。这是因为()。

    a.早知道这瓜不甜,自己抢的,妈妈、奶奶也常这样做。b.自己抢的,靠奶奶撑腰才从爸爸手里拿到,不甜是运气不好。.I,

    课文用“委屈”作课题,是因为()。

    a“我”吃的瓜虽然大但不甜,吃了亏,反而被爸爸批评一通。b“我”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反而被爸爸当作只拣大瓜好瓜吃的人。

    ②全班汇报,深入讨论。

    哪些词句证明阳阳先用手占住那大瓜是知道这瓜不好,想让奶奶、爸妈吃好瓜?

    如果“我”当时不抢,这不熟不甜的瓜会由谁吃?为什么?

    为什么“我”吃了这瓜,受了爸爸的委屈一点不后悔?

    3.学习生字词。

    (1)自学与试听。自学--互查--抢记抄写--当堂试听及作业。

    听写课后第4题。辨字组词:浃-夹一荚,馅--陷--焰;

    找近义词: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后悔--悔恨,默不作声--一声不吭。

    (2)词语练习。

    ①作业本上第1题;②用“汗流浃背”、“默不作声”、“冷不防”、“后悔”造句。可以一词一句,也可以几词连一句,还可以四个词连成一段话。

    4.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篇8】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

    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五、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六、课外拓展。

    语文教案【篇9】

    教案示例

    19、好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掌握“着急、进来、衣服、头发、雨水”等词语,认识“紧、忘、奇、怪、疼、擦”6个字。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4、通过了解小梅和京京的做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做个行为美的好孩子。

    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2、学习“服、带”等字,能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讲了哪几个好孩子?他们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回答“谁是好孩子”。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读后评论。

    4、 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出现几幅图?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讲了哪两个孩子?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一段。

    2、导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看看奶奶的担心对不对?)

    (1)轻声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2)议答:

    ①第一个回到家的是谁?她敲门的声音怎样,这是拟声词。

    ②奶奶看见小玲衣服淋湿了,为什么很奇怪?理解“奇怪”。(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小玲忘了带雨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

    ③奶奶说谁是好孩子?奶奶是怎样称赞小梅的?

    ④为什么说小梅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小玲说的话。

    3、自学第五至七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几段讲谁是好孩子,为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这几段讲京京也是个好孩子。因为京京虽然自己湿透了,但他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京京主动关心别人,因此说他也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京京说的话。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扩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是好孩子吗?你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着急、进来、衣服、头发、雨水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3、重点指导。

    服:右边笔顺是:

    她:与“他”区别字形和字义。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生字中,“外”“她”“拉”“跳”“服”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宽窄不一样,要用田字格认真写好这些字。

    衣:点居中,不与横画相连。第三笔撇自横的中点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自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写在横收笔的下方,最后一笔捺与左撇相背对称。

    (三)朗读指导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布置作业

    1、连一连。

    2、看拼音写词语。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按要求回答。

    (1)“她真是个好孩子!”

    “她”指的是:

    (2)“你也是个好孩子!”

    “你”指的是:

    4、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5、看看图画,你能根据图章说说小红对奶奶说了些什么话吗?

    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教室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②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这篇小小说向人们展示的社会现象,感悟深含在文中的做人的道理。

    2、学习这篇小小说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预习文章,完成预习卡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的学习: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家是温馨的港湾,孩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写家书是父母和孩子寄托思念、互相关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有一个大学生写回的家书却是寥寥的只言片语,除了让家里寄钱,再也没有下文。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胡凯的《家书》,走进这一家子去看一看吧。

    二、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配乐,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情节:

    收信——( )信——( )信——( )信

    五、再读课文思考:

    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根据信的内容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六、细读文章,品味赏析:

    这篇小说通过哪些手法将文章刻画的`人物和要表达的主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八、感悟收获: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九、欣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比较和本文中的儿子的异同点。

    十、拓展延伸:

    1、请以菊的哥哥的名义再写一封信,你认为他在收到这封六个字的家书之后会怎么回信?

    2、请以菊的口吻再给哥哥写封信。

    十一、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中两题任选一题做在作文本上

    预习卡

    课题:: 作者:

    字词积累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小说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达主旨?(请举例说明)

    质疑问难

    感悟收获

    语文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语文教案【篇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体会“我”勇于承担责任、不过分指责他人的伟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懂得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驾驶、故障、超出、环顾四周、联系、事隔三天、陌生、道歉、诚实、信任(评议、正字)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5、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

    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

    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7、再次练读课%

    语文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培养学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和有关大熊猫的录像资料。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猜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是粮食,密林中安家。”教师板书贴出大熊猫的图片。

    2.启发谈话:“你喜欢大熊猫吗?”激发兴趣,教师给每位同学一张熊猫的图片,请同学们贴在自己的胸前。

    3.教师和学生打招呼:“可爱的大熊猫们,你们好!一会儿大家要认真读课文,向我们介绍介绍自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题质疑:什么是国宝?[正能量句子 277433.cOM]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音。

    4.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5.再单独读一读生字词,你认识它们了吗?请你读一读。

    6.再读一读全文,两个同学互相听一听字音读得准不准。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指名读文。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你最想向大家介绍你的哪些情况?

    2.朗读感悟。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大熊猫哪方面的情况感兴趣,就来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故乡样子习性等内容

    (1)我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故乡……

    (2)我向大家介绍我的样子(模样)……(学习第二自然段)

    填空:我的样子很(可爱)。()的身子,()的尾巴,身子()。

    朗读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练习背诵。

    (3)我来介绍我的习性。(学习3、4自然段)

    看大熊猫生活的录像,体会它的可爱。

    感受动作“慢悠悠”。

    指导朗读,体会可爱。

    3.多可爱的大熊猫阿!生活在中国,你们感到高兴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自豪幸福的语气。

    5.你还愿意向大家介绍哪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6.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

    怎样做才能使它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四)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我是国宝

    稀少

    故乡中国

    样子可爱

    习性爬树

    吃箭竹、竹笋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复习旧知。

    谁愿意看着插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可爱的大熊猫呀?

    (二)复习生字。

    1.教师用课件演示:请学生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这些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记忆生字。

    1.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个字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及时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学生自主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点拔,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如以旧代新记忆,加、减部件记忆,编儿歌、猜谜语记忆等。)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比较难记忆?

    5.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6.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

    (1)慢:注意右半部分上面是扁日,中间不是“四”字。

    (2)很:右边不是“良”字。

    7.教学课件演示:字宝宝都回到课文中去了,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看课本中的“田格”字帖,说说希望老师帮你们写好哪个字。

    2.学生反馈,教师演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

    3.通过教学课件,重点指导:“国和黑”的书写及占格。

    请学生观察“国”字的结构。

    (1)请学生说说怎样写这个字才漂亮。

    (2)教师板书,注意“国”字的占格。

    (3)外面的“口”写在田字格的中央,里边的“玉”字要写清楚。不要写成王。

    请学生观察“黑”字的结构。

    (1)请学生说说怎样写这个字才漂亮。

    (2)教师板书,注意“黑”字的占格。

    (3)上半部分不是里外的里字。

    4.请学生当堂进行写字练习:一个字写一遍,遇到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教师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可以做有针对性的个别同学的辅导。)

    (五)词语积累。

    1.读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2.读词语:胖胖的、短短的、圆圆的、黑黑的。

    3.练习运用:胖胖的(小手)黑黑的()

    短短的()圆圆的()

    4.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

    (六)作业。

    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合作交流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品读体验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10、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11、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4、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语文教案(精品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