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语文教案(系列8篇)
  • 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5

    语文教案(系列8篇)。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编写教案和课件以备好课,但是教案和课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需要精心设计。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呢?小编经过创意无限制,成功地制作出了这份独一无二的“语文教案”,我相信在阅读本文后您将受益匪浅!

    语文教案(篇1)

    1、观潮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2.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温馨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虬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孤芳自赏 五彩缤纷 各抒己见饱经忧患 众说纷纭 弱不禁风 归宿 理睬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助所描绘的物寄托抒发作者的情怀的写作手法。

    4.了解拟人化的写法:

    把无生命的物人格化,赋予人的行为、思想、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怀。本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文中赋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脉。这样的手法称之为拟人化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七种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并进行歌颂,借此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二、思路结构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分别写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这七篇“短文”在构思方面有内在的规律。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三、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秋天各种景物以人的特征,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2.结构、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

    四、朗读法教学建议

    朗读法适合于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吟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内容。朗读时可分以下步骤:

    一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利用字、词典读准“自读提示”所列加点字的字音并掌握词义。本文使用成语较多,读时注意停顿。

    二是读出语气、句式的变化。本文语气多变,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祈使句多次出现;句式灵活多样,排比、反问,整句、散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朗读时,应注意区分。

    三是读出感情。本文写景抒情、感情色彩强烈。全文通过描写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来歌咏秋天,歌咏秋天的成熟与思考。故全文应以歌颂、赞美、抒情的基调朗读。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五、讨论法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含义深刻,许多语句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讨论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展开:

    一是全文整体的理解。此题在学生自读完的基础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总结全文中心,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对“秋魂”的理解。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疑难句展开讨论,讨论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文意。这一步比上一步更进一层,学生必须对课文有全面、较深刻的理解。

    三是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展开讨论。文中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学习时找出几个例句,分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

    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二)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二、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三、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案(篇5)

    设计意图

    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们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可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贪婪的人类,毁掉了鸟儿的栖息地,也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爱护鸟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一起来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做一个爱鸟护鸟的人。这样,鸟类就会得到一个生存繁衍的良好环境,人类和鸟类不仅会有一个和谐的今天,还会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明天。爱护鸟类,共享自然,愿这美好的希望承载着我们对鸟儿的祝福,越飞越高。

    教学目的

    1、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让幼儿了解一些鸟和虫的知识。

    2、丰富鸟的名词会用这些词练习说话。

    3、幼儿能基本认识生字并指读课文。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重点与难点

    对生字的认读,并有感情的指读全文。

    过程设计

    1、版面设计,角色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鸟的使者。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很美的诗歌,诗歌里面有很多鸟看看小朋友都认得哪些小鸟?”

    出示儿歌《看鸟展》

    2、指读挂图

    (1)拍手跟读一遍

    师及时表扬并提出新要求

    (2)指读挂图一遍

    注意指字的正确并进行常规教学

    3、生字教学

    (1)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孩子们还是不能完全念好。要我们一起来把生字宝宝都学会好吗?

    逐个出示生字并组词:

    看(看见、看书) 鸟(小鸟、鸟蛋) 展(展出、展示) 报(报告、报纸) 信(相信、信封) 和(和平、和气) 飞(飞翔、飞机)

    (2)文字搬家

    反复敲打交织照应生字,并把生字分发给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3)文字回家

    字宝宝和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可它们想回家了,孩子们能找到字宝宝回家的路吗?

    要求孩子能把字卡放回挂图的相应文字上面

    4、看书本指读诗歌。

    分发课本,孩子正确指读全文,遇到困难及时帮助。

    5、抢答分发字卡结束课堂

    “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会指会念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为了表扬大家,我还有一份礼物哦。只要你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字宝宝就会跟着小朋友回家了。”

    结束部分

    师:“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我们应该怎么样呢?让我们一 起来做快乐的小鸟吧!”

    活动反思

    语文是一个学生了解社会和学习的基础,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人们对社会和其他学科才有基本的认识和发展,语文的基础性要求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发现他们大脑比行动要发展得快,所以,教师应教会他们识字,只有能正确的识字,顺畅的阅读,才能写出正确的字。教师通过丰富刺激幼儿的直观感觉,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验地的教师确实也领会了这一精神。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

    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乘”的读音。理解并积累“举世无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3.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为“世界各地”,在本单元,有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你最想去哪里?

    2.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想先去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有没有和我站在一

    边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它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1)课件展示秦兵马俑图片。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引导学生积累成语: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惟妙惟肖)

    (2)1979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

    正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去感受它,一起去赞美它!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的或是陶制的偶像,多为人形或兽形。

    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制成队伍官兵、战刀、战马的陶俑。

    语文教案(篇7)

    一、简要说明

    《表哥驾到》情真意切,情真在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苛求孩子的现象,意切在语言和结构的宛然一体。那夸张幽默的语调,那形神兼备悠然享受的情节,道出的人生教诲却是“含泪的微笑”。另外,这篇文章可读性强,理解上难度不大,一节课很难解决微型小说的所有问题。因此,本人尝试着以“篇幅”入手: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为什么要写那么长的篇幅?以此与学生一起探求文字背后涌动的激情,以及这些文字对于写作的启示。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是审美的,语文是个性的,语文是人文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意。

    2、了解本文的艺术手法,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并学会应用到写作。

    3、了解作者秦文君,以及她在儿童文学上的特殊性,倡导阅读,培养起思考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首先看一张图片,这是我去年去陕西西安时拍下来的,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皇帝驾到的场面

    师:确实,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是在模拟古代皇帝驾到的一个场面,只是这位皇上不是男的,是一位老婆婆了,但是从中我们也知道,驾到这两个字一般用在达官贵人,特别是皇帝身上的,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却是《表哥驾到》,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二、理顺情节,感受艺术魅力

    师:首先,问大家,刚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篇幅很长,题目很有意思

    师:老师跟大家一样,在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这文章题目很有意思,而且也特别的长,那么今天我们就在第一印象上做文章,围绕篇幅探讨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二是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篇幅?

    先请大家用几分钟时间默读下课文,默读的要求是不能读出声音、不要回读,语速要快。在读的时候,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划出来。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把你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与大家分享呢?我喜欢能举手的同学,因为举手不仅仅代表你的勇气,更是你自信的象征。

    生:下午五点、一会、吃晚饭前

    师:很好,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其实是这个文章故事情节的过度,下午五点之前写的什么事情?

    生:我与表哥未见面之前,妈妈在迎接表哥

    师:从下午五点表哥驾到到晚饭前呢?

    生:与表哥见面、一起投篮

    师: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成为密友

    师:那吃晚饭后,下面又发生了什么

    生:发现大姨在数落表哥,才知道两人是难兄难弟。

    师:好,大家看到幻灯片,我请一位同学按照上面提供的几个方面的线索复述下课文。

    生:

    师: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好,基本情节都有了,而且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改编了这个故事,大家看看幻灯片,比较分析下,我改变的和秦文君的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生:秦文君的好

    师:那她的好,又好在哪里呢?大家看着我用黄颜色强调的几处:妈妈在忙着迎接,就这么一句,在秦文君的文中是怎样写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生:激动地、催我、仿佛我也是一道大菜

    师:用了什么修辞?

    生:有比喻,有夸张。个性化的语言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处:投篮这一段,先一起读一读。我先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动作做一边。

    师:这些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在改变的文章中没有。再看下一处。

    生:表哥彬彬有礼的细节有:文静又迅速。

    师:而妈妈看着表哥这样,她的细节是由衷的'赞叹:多有教养啊。大家再看文章的开头以及结尾,跟改变的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的心理描写,

    师:这些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当时不希望表哥过来做客,就像大家每天盼望着下雨,就不用出操,刮个台风就不用上学一样的心情。这种不是直接写愿望,而是从心理或者其他方面去间接描写的就是侧面烘托。好,我们一起看看幻灯片。好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问题就这样一起解决了,所以,大家是很聪明的。那,三班的才子、才女们,我们再一起把下面的问题也解决掉。

    三、深入探讨文章中心

    师:前几天啊,有位仁兄在QQ上跟我说:梁兄,我觉得秦文君的〈表哥驾到〉写的太哆嗦了,简直有多赚稿费的嫌疑,你觉得呢?他还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那么,大家来替我回答这位仁兄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长?我们刚才知道作者能写这么长是因为用来很多的写作技巧,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这么多的写作技巧,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可以选取一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比较夸张的词语或者句子。

    生:驾到、隆重、高档次、伟大的表哥、相见恨晚......

    师:很好,我告诉大家这些夸张的词语属于大词小用。大词小用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杀鸡用宰牛刀。那么,杀鸡用宰牛刀的歇后语后面跟的是四个字:小题大作。

    生:起强调作用,突出表哥在妈妈心目中的优秀,从侧面说明妈妈对我过多的要求,这些要求让我觉得烦恼!

    师:那么在文中用夸张属不属于罗嗦的部分?

    生:不是。

    师:那我们看其他方面,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比喻的修辞,或者是心理环境的侧面烘托,为了什么啊?

    生:文章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刻画表哥在我家做客时的场景越生动形象,就越能反映出家长苛求孩子达到完美,使孩子在无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丧失自我的教育现象,从而使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批评也就越深刻。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位跟我耶的仁兄认为秦文君故意多写几个字在赚稿费,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这片文章作者写了这么长的篇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父母过于苛求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和烦恼的现象。那么,大家生活中有没有碰见过这种现象呢?我相信很多同学有过,你们是能够理解作者在最后说得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这种悲怆中的千言万语。下面我们就拟一条短信:把作者想说的或者你们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说出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

    师:大家写得都非常的好,让我感动,我相信如果现场有你们的父母的话,那将是更加令人感动的场面。当我们面对感动时候,不要忘记了给予我们这份久违的感动的人——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秦文君。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资料。

    结语:有一位马来西亚诗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歌:有一个人/当你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变得坚强。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碰见忧伤和痛苦的时候,凝望下秦文君,去翻翻她的作品,让我们能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最后在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感谢秦文君。

    语文教案(篇8)

    课题 定风波

    课型 第几课时

    课时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使用教材

    构想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本课学习的两首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课的两首词作同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期间,其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本课应有意联系以往所学的内容,以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兴学生背诵情况

    二、 知识积累

    字词正音

    同行( )吟啸( ) 一蓑( )烟雨

    字词释义

    芒鞋 草鞋

    吟啸 吟咏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心态

    料峭 形容微寒

    三、 诵读指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信息筛选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 学 流 成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 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六、艺术手法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

    七、 作业

    背诵本首词,完成练习册本课作业

    【语文教案(系列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