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石潭记教案12篇
  • 小石潭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1

    小石潭记教案12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2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异曲同工的句子——拓展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与朱元思书》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二、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往,到。

    3.闻:

    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三、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一样(爬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习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发扬探究学习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习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习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学习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

    学生初读 老师范读 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 俶而远逝 翕忽 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文章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

    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你认为课内文言文应该围绕那几个方面来复习?。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

    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以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情况)

    ①、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②、从正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描写小石潭周围坏境的句子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

    ④、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从操作上看,并不是“课文默写”,而是“课文重要语句默写”。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

    闻:

    ①、闻水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鸡犬相闻 听到(听见)。

    ②、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③、燕、赵、韩、魏闻之/余闻之也久 听说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名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

    ②、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居:

    ①、不可久居 停留

    ②、居五日 过了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④、面山而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居住

    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数目不确定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身相许 答应

    ③、杂然相许 赞同

    练一练:

    ①、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B、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C、杂然相许/以身相许 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②、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鸡犬相闻 B、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

    C、伐竹取道/十年春,齐师伐我 D、参差披拂/参差不齐

    点评:采用课文内外众多的例句,综合复习和巩固目标词语的意义。

    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

    思考问题:第二段中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问题引入)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通过描写鱼、日光、鱼的影子,从侧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的特点)

    归纳:

    ①、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对周围人、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此(周围人、事物或环境)显(突出/烘托)彼(描写的对象)。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从侧面烘托┅┅的┅┅)

    类似于这种写法的课内文言文还有:

    《口技》: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宾客的表情和动作。)

    (通过描写道具的简单和宾客的表情和动作,从侧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描写游鱼、细石,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的特点)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写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

    小结:“花红虽好,需得绿叶陪衬”。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好的侧面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还有效地补充了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同学们能在作文中较好地运用,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加分不少。

    如:(美文欣赏)(拓展学习)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天晚上的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茶花女》)

    (重视知识的联系,运用许多事例加深对“侧面描写的作用”和答题准确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的笔记。

    2、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练习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拿到翁中录取通知书后的心理活动的话。

    练习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模拟考考砸了的心理活动的话。(运用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整理笔记并熟记,把自己认为不太明白的知识点好好复习,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中国古典词汇,包括一些新词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相似”的不同用法,以及“义”、“卫”的一词多义。

    2、 了解作者和风格。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 了解文章根据旅游的步骤来变换风景,把握风景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写风景,并学会运用它,逐步提高写风景的能力。

    3、品味文章从风景和感受,到写作特点的风景,学会欣赏风景的风景。

    道德教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自然风光,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培养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 了解作者的悲苦感受,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

    2、 品尝风景之美,特别要注意文字描述的鱼在池中央。

    3、理解风景描写中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在第四段,理解作者的悲伤和孤独的心情。

    教学的困难

    1、 树木、岩石、水和鱼的特征及其准确描述。

    2、 文章首先写“心是快乐的”,然后看到“安静和安静”。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似乎很难和对方和睦相处。如何理解这一点?

    教学方法

    1、 习题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阅读,以阅读代替口语,促进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欣赏的主体。

    2、 讨论点分配方法。在讨论中,可以启发学生纠正偏见,弥补不足。

    3、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受。

    4、 扩展方法。通过对著名山水句子的引申、整理和归纳,全面领略山水之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欣赏阅读。

    教具准备

    采购产品多媒体,文本材料,录音机,示范阅读磁带

    日程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节

    (教学分)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正确的读音、句子、读心情;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整体含义,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沿途的行踪和风景;选择关键词,添加单词大纲,阐明复习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即介绍设计

    设计(我)

    请背诵《江雪》这首诗。这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一首四行诗,诗中寄托了诗人高尚、高傲、执着的高尚人格。他的散文《小石头弹集》也反映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不被理解的义愤之情。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

    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翕( )忽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m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以其境过清清:

    ⑶南流数十步南:⑷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②忽然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3、①伐竹取道②水尤清冽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B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⑴大约、大概⑵凄清、冷清⑶向南⑷说出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11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

    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小石潭记教案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