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发表时间:2023-04-26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时光飞驰,新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当一名教师在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jK251.Com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负责指导我的是常青实验小学魏芳梅老师,一位教艺精湛的市学科带头人。课后她对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教学能力、及时中肯的评价、临场经验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对该课进行了中肯的指导。我觉得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是:她提出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严谨的思维习惯、扎实的解题作业习惯等。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取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应该更好。课中小结时不要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一个规范的说法:笔算时从个位算起!

    她也提出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及时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在该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孩子的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习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习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jk251.cOm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合集11篇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针对教案,每位老师编写的方式各不一样。教案是教师课堂的教学的依据,您有在备课前写教案的习惯吗?下面是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有各的好方法。

    整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从练习情况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

    1、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

    2、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2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时间内能口算多少道题。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所传授地方法进行口算,老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而算法多样化却能很好地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问题。

    诚然,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对于计算23+31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再以口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让我们一道去探索算法多样化对于发掘学生潜能的“神奇功效”吧!

    课件出示题目:小明拿着700元,去买价值250元的自行车和价值470元的MP3,小明的钱够不够?

    学生1: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50=750元,所以我断定不够。

    学生2: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00=700元,显然700元整是不够的。

    学生3:不够,因为250元接近300元,而300+470=770元,所以700元是不够的。

    学生4:我看差不多,因为470看作500来算时多加了30,所以700元也差不多。

    ……

    主动猜测,多种算法。在教学口算250+470=?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下面是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那么到底够不够,你能不能口算出它的准确得数。

    出示算式250+470=?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口算。

    全班交流总结。

    学生1:因为250+400=650,所以650+70=720

    学生2:因为200+400=600,50+70=120,所以120+600=720

    学生3: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

    学生4:250+470=250+500-30=750-30=720

    ……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另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他都是整十整百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我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它就象我们平时买东西,先多付30元,然后售货员再找回来,也就是先付250+500=750元,再减去30元,也就是找回30元。

    学生:我认为第三种有点弊端,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忘记写0。

    教师:你们提的观点都是非常好的,这些方法也都是正确的,在以后你认为怎样算又快又对就怎样算。

    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学设计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0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 “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3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

    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警惕,从而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处理本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1.没有深入的解释“合成一辆车”和“准乘一辆车”,导致在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后,还有学生提出后不确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2.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时间不够,后期练习中的判断改正题没做,拓展题也没做。这是本节课最值得检讨的地方。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的每一句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4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计算仍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我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定为教学重点,同时也把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定为教学难点。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计算算理是比较抽象的,加上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数位的意义,这样一来要弄清楚算理更是难上加难了。对于本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中节奏太快,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思考。在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学生来说算理,当然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没有跟上,更加给了他们“数学很难学”的错感。我想课堂中应该要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去思考。

    二、没有提倡算法优化,不仅仅只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中,我在看到学生只提出了口算方法和把因数拆分成两个一位数后,就马上提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练习中应该加强算法优化。

    三、课堂反馈环节做得不够到位。在练习中应让学生上来板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解决“进位时没有数位对齐”的问题。从课后的练习中看得出这节课的反馈没有做到位,也明白了自己这节课失败在哪儿。

    今后,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努力钻研教材,弄清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5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6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情景:星期天,老师去新华书店挑了三本书:《十万个为什么》每本48元、《安徒生童话》每本35元、《格林童话》每本23元。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我直接把学生引向本节的学习内容,当然我也把“问题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解题多样化,口算、摆小棒、笔算均可。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大家集体交流各自方法,从而也引出了笔算减法,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互相质问、教师引导到改正展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这一节课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7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习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习,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习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习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习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8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9

    针对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教学片段: 在学习计算时,我直接问学:72-58=这道题你会算吗?怎么算呢? 学生纷纷把手举的很高,都想表现一番。 一个学生说:12-8=470-60=104+10=14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根据竖式计算出来的。” 师:“看来你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了?” 生:“当然了”。 一声“当然了”还没说完,一个同学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的更快? 师:“你来说说”? 这个学生理直气壮的答道“72-60=1212+2=14” 我问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他站起来说:“我把58看作60,72-60=12,多减了2个,我再把它加上去了。” 我说:“你真了不起,把两位数减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使计算又对又快”。

    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令我高兴,令我激动。因为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多种计算方法呀。课堂达到了高潮,在引导小结、比较那一种计算方法最好,计算最快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做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数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机会多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我们的改革才能有好的结果。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10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总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上过第一课时后,要磨好几课时,同学才干掌握。因此,有老师劝我不要上这个内容,我自身也有这个想法。业务学习那天聊起这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难上的课,就应该研究研究。对呀,挑战一回,看当堂课能不能学会。我不再犹豫了,决定研究课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关注同学的起点,突破难点。

    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链接和战略方法的沟通,引导同学沿分步算式去寻求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和两积之和,从竖式的各层积动身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相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学在反复体味中感悟横竖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利用生成型资源,启发同学想出好方法 ——用小正方形纸片遮挡住某一数字,防止“交叉乘”。真是小纸片用处大!

    二、将估算、口算、笔算、验算有机结合起来。

    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为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需的。

    三、组织分层练习,重视反馈。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2)试一试

    (3)会验算吗?一组做一题 33×21

    45×12

    13×52

    23×14

    (4)改错。

    (5)竞赛。同桌2人一组,

    每人完成两题,先做好的可以指导另一人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好?

    14×52=

    26×24=

    同学已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对计算并不很熟练,如何让同学主动去计算,以达到熟练计算的效果呢?我布置了竞赛这一环节,让同学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完成得较好,只有个他人错。 所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我的奖励 ——今天你们表示得非常出色,课堂上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身手,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老师将给大家一份惊喜:你们吃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吗? 老师给代伙的同学烧了一样菜,给不代伙的准备了点心,老师公平吧。

    餐后辅导,让同学做了四道竖式计算,34人中,3 人积的对位错、4人计算错、只有3人“交叉”乘。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有5人错,其中2人“交叉乘”。跟我当时教的三(2)班比,错的少多了,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培养同学细心计算的习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1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借1当10。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我先让学生写出竖式,不要计算,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很快说出新知识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又让学生同位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边说出计算方法,边写出计算过程,并进一步掌握坚式的书写方法。例如:教50-26=学生是这样思考的:

    1、个位0-6不够减,到十位借1,借1做10。

    2、10-6=4

    3、十位借走了1还剩4,4-2=2。

    4、所以50-26=24。

    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思路,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

    4、十位被借走了1,要去掉。

    5、横式的结果不要忘记了。

    6、看清数字,不要写错了。

    7、看清楚符号。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加深记忆。整节课虽然老师对学生扶、放手结合来教学,通过计算、比较、发现、交流、总结来巩固新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来,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收获丰厚,老师教的也轻松。但是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仍然出现错误,比如: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借了1十位上不点点,十位漏减借走的1,而做错。

    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6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撰写教案。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案的层次应当怎样的呢?经过收集,我们为您献上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1

    在本次教学中,主要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我始终认为计算中的任何法则都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证明,来得出结论,才能使他们刻骨铭心,使他们终身难忘。

    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前的老教材中总会出现一些计算法则之类的话语。而现在新教材却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现在新教材学生就不需要在其计算过程中注意计算法则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计算法则不出现在课本上是防止学生死用法则,套用法则,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算理。

    有了以上的指引,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在教学42÷2=?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小棒,分散注意力,我安排注意力集中的同学相互监督。学生在以前的加法、减法、乘法中,习惯了从个位算起。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的`计算顺序和习惯,学生会很不习惯,也很难理解。在这堂课上,我抱着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让学生复习口算的方法,再按口算的方法来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一定会让数学课更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言亲和力不够,表扬的语言不够丰富。

    2.自我展示环节,对学生表现力的激发还不够。

    3.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4+3课程模式中讨论环节的讨论方法,各个环节时间分配略显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个别同学对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我也要力争做到更精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2

    新教材中,教材例题的编写非常精简,有些知识点的跨越很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做一做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例题教学前,我加入了商是三位数的题目,除了可以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外,还可以与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形成有力的对比。

    虽然,通过复习铺垫、自主探究、交流反馈、对比发现,学生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已经清晰明了,但仅此,学生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仍很吃力。尤其是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学生往往会同时移动两位来计算,造成了计算上的错误。但全班整体掌握较好。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教学时,一定要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所有知识点,把握编者意图,并根据班级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造就一节高效的课堂。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3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一、学生对于竖式的计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学生以前接触过除法竖式,掌握起来应该不难,但是学生实际做起来并不理想。做起来丢三拉四,不是很好。

    三、新旧知识点的对比不明显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习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习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习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习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5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在教学例1时,通过课件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摆竖式解决42÷2,因为例1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尝试,再讨论解决。在课上,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例1。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同样设计了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课件主要解决平均分完3捆还剩1捆,怎么分?通过把1捆打开成10根和2根合起来再分,每人分到4根;然后让学生摆竖式。将小棒演示的每一步与的竖式的每一步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思维弱的学生理解算理,对已经理解算理的学生也是一种认知的强化。

    在练习中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除法展开,通过练习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巩固竖式写法。练习中对第一种类型能较快解决,而第二种对学困生则需要花时间。需多加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6

    上完这节课,让学生判断出发算式商是几位数,在例题中,学生根据观察被除数312的第一位数比除数4小,应该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4,很容易判断出312÷4的商是几位数,通过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就要用它的前两位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进一步巩固算理。本节课中,通过例题于复习题进行比较,这样在比较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商是三位数还是两位数的除法,关键是商的定位,此外,课堂中要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学生在巩固练习,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左右为情况完成比较好,竖式格式较为规范,个别学生在写横式时漏写余数,或者是漏写横式答案。让学生进行估算得数是几位数,或者是让学生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几百多,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率,练习中还出现了一些乘法的习题,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让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计算时把数字看清楚,竖式的数位对齐,养成计算完要验算的好习惯,培养计算时要细心,耐心,用心的好习惯。

    关于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600字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从教案的编写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1】

    近两周的时间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有点生硬。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总找不到感觉似的。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注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当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进行练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的不太好。通过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

    (2)有些学生乘对了,在被除数减除数乘商的积时又出错了,看来减法计算掌握的也不太好。

    (3)还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

    (4)还有学生抄错题,横式上漏写商或余数。

    (5)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不写了。

    (6)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教学中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讲的是“四舍”法计算。这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笔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难点是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一、唤起回忆,构建框架

    为了用知识的迁移方法学习,这节课我复习导入,题目是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笔算时,引导学生讲解方法、算理,准确板书,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搭好了框架;口算使学生意识到有几个几十的思考方法,如210÷30,商只能是一位数,这样就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算理,心中有数

    在渗透算理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商是一位数就表示几个一”这一关键句,使学生理解,“表示几个一”的数一定是个位上的数,所以商要与被除数各位上的数对齐。

    三、试商调商,按步计算

    四舍第一次出现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难点。计算430÷62,学生试着计算、交流,接着汇报。这时师生共同完成书写。第一步,利用刚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把62看作60,即“四舍”方法。第二步,试商,430里有几个60,就试商几,很快找到商7。并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就看前三位。第三步,计算积,交流7乘60还是62?由于真正的除数是62,所以是7×62的积,发现积比430还大,说明商7大了。第四步,调商,7大了,要调小,商6,可以。总结几步,帮助学生有序计算,头脑有清晰地步骤方法,不至于手忙脚乱。

    四、练习有序,循序渐进

    练习时,我先口算如30×( )〈282 帮助试商熟练。接着根据试商,调商练习。最后独立计算。学生对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把不会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对后进生也是一次讲解回顾。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要相信学生,交给学生处理问题,需要时老师再引导点拨即可。这样学生常常能积极投入角色,课堂是在学生的思维掌控中,难点容易暴露,问题自然解决在课堂。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3】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以及试商的方法,潜移默化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半,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4】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大胆、灵活地借鉴太谷的教学经验。

    在这节课中,从开始的复习导入到新课的传授,我一直在尝试着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在整节课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时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紧紧的跟着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学习,让学生尝试、探究、总结出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在不断地复述,不断地讨论,不断地有新的发现,这样,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商的最高位的试商方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完全相同,因此我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习,并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新授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迁移进行类推和综合概括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比较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在计算时的异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习新知识,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是在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下进行的,学生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除法的计算步骤,只是没有达到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程度,因此在教学时计算应该不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感悟在进行除法计算时看被除数的前几位与除数位数的关系,这点在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在练习时应多注意这些联系,练习设计应与本节课的重点结合起来并力求高效。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6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每个优秀的教师都应当在课前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要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一篇教案需要多长时间能写完?以下为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1)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先以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2.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探索除法笔算方法后,组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全班学生仔细地检查小猴、小鸭、小花猫和小山羊所写的竖式,争先表达自己的检查结果。在学生检查纠错的基础上,我提出:“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很认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不要忘记写余数”“数位要对齐,特别是商和被除数的数位要对齐”“要看清楚被除数,在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没有余数。如果没看清,忘记了把题算错”“横式不要忘了写上得数”……。这些来自学生的提醒,真实、亲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过程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学生学的主动而有兴趣。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2)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课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更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在动手实际动手操作中体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结合操作思考: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4、12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在教学时,出示教材情境图,先找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注重方法的优化。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但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整节课效果良好。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4)

    上学期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结合着可操作的实物情境(羽毛球),算理讲得很充分很透彻,学生也的确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唯一可惜的是并未脱离情境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本学期第一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教学却让我犯了难:竖式计算的算理教还是不教?怎么教?从教材和教学用书看,似乎以迁移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为主,并不需要算理的支撑(仅解决商的最高位问题),但如此一来,又如何跟学生解释“除完百位只把十位移下来除而不要连个位一起移”之类的问题?学生在尝试计算和巩固练习中可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看来还是要讲一讲道理的,可道理又该如何讲?再借助实物情境是不可能了,没有这样的情景可用。那就只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讲了,可这样高度抽象的算理在具体教学时是一带而过,还是花大力气细讲?又有多少学生能接受,又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里是个大大的问号。

    思之再三,课上还是没敢“讲道理”。通过估算,学生确定了商的最高位。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利用旧有经验试着写完竖式,巡视中我果然发现了不少学生出现了十位个位一起移下来除的情况。交流时先让正确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计算过程,随后我举出了发现的这一问题,问:一起移下来后方便继续除下去吗?在正、反例的对比下,学生知道了:要一位一位往下除。但他们的所谓知道也仅是知道表面上的原因而已,个中的真正原因是不清楚的。接着就与复习中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进行求同比较,粗略的概括了这么几条: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除;有余数要和后一位合起来再除;除到个位才能结束。

    总体来看,浮于表面的迁移、简单的模仿、机械的演练————这就是孩子们今天所经历的。虽然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加之旧知较扎实,他们还是较快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但,他们的收获也仅限于技能层面了。缺乏了理解,学生们还能将今天的笔算方法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去吗?新旧知识之间缺失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学生们还能建构起关于笔算除法的雏形系统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5)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习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习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习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习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6)

    自我感觉总体不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落实到位了。

    1、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两次的竖式比较,第一次,商是一位数的表内除法笔算和今天新授课中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今天的笔算要除两次,学生戏称竖式是“两层楼”了。第二次,被乘数的十位能被除尽的笔算和被乘数的十位不能被除尽有余数的笔算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方法掌握较好。

    2、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算理,从而了理解竖式的意义。两个例题,用了两次的小棒,第一次,使学生明白了笔算除法从高位除起。第二次,学生很有趣的问多了一捆,这多的一捆可不可以拆开来?使学生明白当十位有余数时,和个位合起来再除。这样就很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在课中的巡视和反馈看,学生对第一个例题掌握很好,同样的练习很少有学生错误的,但对于第二个例题,错误的同学相对比较多,分析其原因,由于例一的负迁移,很多学生以为第一次除好后,十位是归“0”的,因而在格式发生错误。从而说明在课堂中,对于例二,我还是没讲到位,老师点到了,但学生还没完全的掌握。老师的点拨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这点该引起我以后课堂教学的重视。

    两位数教学反思1000字集锦10篇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身为新老师,应该为自己的教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教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文书更是教师的能力体现。你是否也在寻找优秀的教案范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两位数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利用情境、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算理和计算的规律”。这其中提到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操作工具”“图片”、“符号”等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计算模型”的一些具体形式。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中,我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能够计算出结果,但是他们并不理解算法背后的真正算理,针对算法易学,算理难懂的情况,引发了我一个思考:能否有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并给予学生更大数学活动空间的直观模型呢?能否让学生享受到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呢?在进一步研究中,我发现利用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可以解决算法易学,算理难懂的情况,因此制定了借助模型支持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主线。

    一、借助模型获得多种算法。

    二、借助模型理解算理。

    三、借助模型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

    四、借助模型渗透神学文化。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呈现出多种方法,同时在不断交流与探索中,逐步对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法与算理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勇敢地退下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又能够适时的进,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深化。在借助模型支持两位数乘法的过程中,我感悟到当学生运用模型将新问题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变为已知问题时,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个计算结果,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模型的意识会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会逐渐拓宽,它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

    1、学生在列竖式进行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对计算原理的理解有困难,要多给予解释说明和思考时间。

    2、在计算过程中,由于不细心造成两部分积的错位,导致结果不正确,在练习讲解过程中,要给予指导,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

    3、部分同学对乘法口诀不熟,导致计算错误,要在课前给予强调,并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口诀。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3】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教师用旅游的情境引出多位数的加法,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里程图,形象地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本课在使计算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进行交流等方面都作了努力。

    当然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4】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的想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就像刚学步的娃娃,虽须大人扶着、牵着,但他们也喜欢自己去闯。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数学书的能力。先让学生带着“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这样的问题阅读教材,学习从例题中找出相关、有用的数学信息后针对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材后试做习题的习惯。

    阅读教材只能供给知识的材料,若要据为己有,必须依靠思索之力。因此,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时,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汇报方法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我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认同教材中提供的相对较好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不要忘了减去退去的1等等。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把握不当,只做了一些基本练习,缺少了一些提高性练习,因此,没有办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今后教学中我应重视课堂中的练。

    由于学生学具带得不全,只有部分孩子进行了操作,而且很多孩子不能把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利用课件进行了操作演示,让孩子们跟随演示一起说过程,只有几个孩子能流利的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5】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简单的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所以本学期的第二单元安排了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两位数的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

    学习本单元的时候由于有了一年级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所以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教师只要把握住本单元的重难点(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就可以了,学生第一次进行列竖式,在上课的时候我抓住重点让学生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做的时候能做到不忘记进位和退位,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可以的,我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知道列竖式的注意事项,还有就是通过同桌互相指出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学生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互相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到的知识是自己的而且十分牢固,在今后做题的时候也会时时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

    学会了加减法的笔算,接着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紧密练习生活,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帮别人解决问题,比如买东西的时候要花多少,还应找多少,让学生切身体验。

    学习本单元的时候我注重了知识之间的迁移,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很有兴趣,最终易于理解和接受了,还有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少,今后多学习一下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6】

    针对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教学片段: 在学习计算时,我直接问学:72-58=这道题你会算吗?怎么算呢? 学生纷纷把手举的很高,都想表现一番。 一个学生说:12-8=470-60=104+10=14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根据竖式计算出来的。” 师:“看来你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了?” 生:“当然了”。 一声“当然了”还没说完,一个同学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的更快? 师:“你来说说”? 这个学生理直气壮的答道“72-60=1212+2=14” 我问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他站起来说:“我把58看作60,72-60=12,多减了2个,我再把它加上去了。” 我说:“你真了不起,把两位数减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使计算又对又快”。

    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令我高兴,令我激动。因为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多种计算方法呀。课堂达到了高潮,在引导小结、比较那一种计算方法最好,计算最快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做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数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机会多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我们的改革才能有好的结果。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7】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老师的点拨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8】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习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习,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习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习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习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9】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2个教学例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之后,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本节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规范课堂常规,做好习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课堂常规培养,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上课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共同做到规范课堂学习。

    2、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注重表现自己,他们在老师提问题的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这样做以后,往往回答的结果答非所问。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最后再回答。与我初带这个年级相比,学生们在倾听方面已经进步不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我组织学生摆小棒,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摆小棒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带来小棒,在活动时便没有学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懂得分享与合作。

    2、摆小棒之前没有明确活动目的,有些同学没有听清摆小棒要探究的活动内容,摆小棒变成了玩小棒。鉴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还要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不合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没有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两位数教学反思【篇10】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1500字通用


    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检查教案是否准确无误。教案可以用任何方式写下来,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教师范文大全特别编辑了“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1)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美化环境花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列出算式23X12,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很多孩子想到拆分法:

    (1)20X12=2403X12=36240+36=276;

    (2)23x10=23023X2=46230+46=276;

    (3)23x3X4=276等。

    我再出示点子图对应本图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尝试写成一个竖式计算,并上台板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带领学生一块讲解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还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不能只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在教学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其改正,同时,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是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1、掌握乘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教师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将为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1、掌握乘法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传统的计算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反思这节课,将一些问题应呈现出来,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一、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

    二、要敢于呈现学生错误的算法。课堂的顺畅有时很可怕,因为它很容易掩盖掉很多学生真实的思维、奇特的想法。今天的数学课,我指名板演的是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她的算法完全正确,集体评议时,让这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并突出了第二次乘积的定位,我以为这样应该可以了,没想到接下来的练习很差。其实,我在巡视时,就发现了一些学生错误的竖式计算方法,因为没有将这些同学的做法呈现出来,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很顺畅,其实暗藏危机。

    三、一定要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做好一件事的保障。在这节课上,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觉得很恼火、不可容忍,言辞过激,缺乏耐心。课后想一想,这节课对于学生学习乘法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乘数由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学生,一节课下来能保证练习全对吗?不一定。那如此苛刻地要求学生,很明显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有没有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有没有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有没有加以适当地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不仅关乎知识的习得,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预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听说小朋友这几天在学乘法,先来考考你们

    1、先后出示12×3 12×30

    师:12×3多少?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你知道这个算式的

    乘法意义吗?(乘法意义)

    师:那12×30呢?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它的乘法意义?

    2、师:老师对今天这节课小朋友的学习更有信心了。小朋友,你们有吗?好,现在上课。

    3、师:李老师来自镇小,在算我们学校总人数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临城小学平均每班有31人,那全校12个班有几人?

    (1)读题

    (2)怎样列式?31×12

    (3)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它的乘法意义你知道吗?那么谁能说说,31×12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4)我知道了镇小大概的人数,那到底准确的有多少人呢?大家还没告诉老师呀,要计算这道题,我们以前学过吗?遇到新问题了怎么办?能不能把它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自己试着把这题变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试。

    2、师:你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在此期间请学生到黑板板书不同的方法)

    3、同桌交流整理。

    师:怎样才能使老师听明白?先同桌之间互相当小老师试试,看能不能使对方听懂。开始交流。

    3、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师:我发现刚才在讨论的时候大家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效果一定很好。谁想出了一种方法?有两种的吗?还有没有更多的?(把学生的方法写到黑板上来,并请学生来介绍)这是谁写的,请你来说说?

    可能会出现:

    第一种方法:31×10=310 31×2=62 310+62=372

    师:为什么这么列,这是什么意思?(31×12没学过,但我们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31×12表示12个31相加,可以把它看成10个31与2个31相加)你们明白了?

    或出现12×30=360 12×1=12 360+12=372

    师:这两题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把一个因数拆成两数之和,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同一种方法)

    师:为什么要拆呀?

    师:看来大家很有自己的想法,想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第二种方法:31×4×3 31×2×6

    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因数的积)老师发现我们班小朋友真是了不得,你们知道吗你们刚才用的方法是我们四年级才要学的。

    [1][2][3]下一页

    第三种方法:

    1、他是用什么方法做的?用这种方法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若学生没出现竖式的形式

    师: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62是怎么来的?(2个31)也就是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

    3、310是怎么来的?(10个31)那3728呢?(板书:与第一种方法用线联系

    起来)

    31

    × 12

    ———

    62

    310

    372

    4、若学生还有其他不同的算式,

    31

    × 2

    ———

    62

    31

    × 10

    310

    62

    + 310

    372

    (1) 你为什么这么做?看来大家很有自己的想法。

    (2)看着这三个板书,你想不想说什么?是不是觉得有点繁?能不能再创造出一个算式,把三个算式的意思也能用一个算式也能明白?再试试。我已经发现很多小朋友智慧的火花了。

    4、请他板演后,问:大家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提醒:分几步做?)

    5、看着板书现在你想说什么?(第一种方法与笔算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一个横式表达,一个竖式表达。竖式的形式以前我们也见过,我想今天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这种形式应该重点掌握。

    6、现在我们能知道镇小有多少学生吗?(板书完整横式)观察竖式,填一填2个班有( )人 10个班有( )人 12个班有( )人

    23

    × 13

    ———

    69

    230

    299

    7、尝试用竖式练习23×13。(学生再次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上面一题也可以求助于你的同桌

    (1)谁愿意把你的解法展示给大家看(实物投影)并边介绍

    你的想法

    (2)你能看明白这个算式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

    思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有什么地方不懂的?想问大家的。(实物投影)

    8、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今天我们用到了哪些旧知识?现在你能说说应该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吗?

    师:是呀,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的新知识,对于后面要学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23

    × 13

    ———

    69

    41

    × 21 230

    299

    9、理解个位“0”不写的意思

    31

    × 12

    ———

    62

    310

    372

    1)观察这三个竖式,跟以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有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两层楼”的情况?(因为乘了两次,第一次是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次是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

    (2)除了要乘两次外,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第二次乘得的积的末尾都是“0”)为什么末尾都有“0”?那这个“0”不写可以吗?如果横式中不写可以吗?为什么竖式中可以而横式中却不可以?(竖式中有数位)“0”省略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但要注意什么?因此我们通常把个位的 “0”省略不写。

    (3)其实个位不写“0”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观察板书)只要算第二个因数十位的时候,跟十位对齐就行了,这样两位数乘整十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但有一点算得的积必须与哪位对齐?(十位)

    (4)省略“0”以后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方法,推广应用

    1、现在我们用这种形式笔算完成34×12 41×21

    (1)做之前有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大家的吗?

    (2)(实物投影)学生笔算并汇报

    (3)现在同桌互相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应该怎么算?

    2、师:在我们生活中用没有用到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一学生举例可请其他学生笔算完成)

    3、师:老师也来举个例子并笔算。出示:

    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4、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

    ⑴61个小朋友去看电影,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认为还少了每张票的价钱)

    师:电影院售票窗口有这样一个告示 :成人票每张50元 儿童票每张24元

    ⑵学生笔算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与24相乘而不是50?

    ⑶多媒体对照

    61

    × 24

    ———

    244

    122

    1464

    ⑷ 1张票要( )元 60张票要( )元 61张票要( )元

    5、 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师: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必须进行大量练习。现在我报题,你们笔算。

    (教师随时报得数)我已经好了,你们呢?

    师:很奇怪是吧,是不是老师把这些得数全背出来了?其实这里就有数学秘密在,有兴趣的话下课可以去找找

    机动:出示图片《脑筋急转弯》每本16元 《小博士观察手册》每本24元

    三(2)班小朋友准备700元钱,想每人买一本相同的书,应该买哪种书?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习的?

    师:今天我很高兴,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是大家给我的,所以我要特别谢谢你们,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在一起上课,好吗?

    反思: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 23×13 41×21 34×12 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智慧的缺少,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了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这样在实践反思中不段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5)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2、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因本人水平有限,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一个同学介绍她的竖式方法时,乘的顺序发生错误,我虽然追问了这48和24是怎么来的,但没有及时指出她的错误,以至于后面又出现了同样的错误。其次,由于出现的几个意外,教师没有很好进行调控,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上的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精神......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还是完美成就了细节,若求课上细节美,自当课下多修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2、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因本人水平有限,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一个同学介绍她的竖式方法时,乘的顺序发生错误,我虽然追问了这48和24是怎么来的,但没有及时指出她的错误,以至于后面又出现了同样的错误。其次,由于出现的几个意外,教师没有很好进行调控,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上的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精神......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还是完美成就了细节,若求课上细节美,自当课下多修课。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7)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将为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1、掌握乘法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传统的计算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接受,需要教师运用好的方法引导。

    我一开始出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比较引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又体现了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上的估算方法,也为笔算(精算)学习打下基础,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为什么“24“的4要与十位对齐,这是这节课的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安排学生自己介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24”实际上是240,它是由24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4个十,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明白算理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学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村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算式的过程中,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中,体验到竖式计算的的优越性:简洁、明白、通用,易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各种算法,但由于对旧知掌握的不扎实导致了后面算法上较单一。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在对比横式与列竖式时,学生发现“实际上横式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列竖式的方法比横式方法还要简便,实际上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再算24乘10的积;再把24乘2的积和24乘10的积想加。”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对于难点我处理的比较粗,没让学生理解透彻。特别是对算法的教学,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教学时,应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和箭头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在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练习没完全呈现出来。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发现自己身上存在太多的问题:缺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制约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学习。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本节课理念新、设计巧、思路清、特色明。总观这节课体现了“简洁而充满活力,朴实而富有情意”的设计理念。它为公开课返璞归真,展示原生态的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算理算法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会算,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并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使算法得到了优化。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教师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同学们的估算能力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8)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讲解19乘19的竖式,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先出示几个问题:

    (1)、这算式第一步算什么?是怎样算的?个位满十怎么办?十位呢?

    (2)、第二步算什么?是怎样算的?

    (3)、第三步呢?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独立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并给大家解释他的计算过程,其他四人小组也交流算法并全班汇报。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进位笔算的算理,在学生展示并讲解方法之后,我都一一作出了评价,最后由老师再演算一次,并一边算,一边讲解算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9去乘19的每一位,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表示9个别19是不是171,个位满八十向十位进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9,最后把两个积相加),然后再让全班齐说算理。接着出一些错题让学生判断并改正,并要他们知道错在哪?笔算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要注意什么?再通过书本65页的“做一做”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

    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同学们的估算能力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

    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篇8)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讲解19乘19的竖式,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先出示几个问题:

    (1)、这算式第一步算什么?是怎样算的?个位满十怎么办?十位呢?

    (2)、第二步算什么?是怎样算的?

    (3)、第三步呢?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独立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并给大家解释他的计算过程,其他四人小组也交流算法并全班汇报。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进位笔算的算理,在学生展示并讲解方法之后,我都一一作出了评价,最后由老师再演算一次,并一边算,一边讲解算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9去乘19的每一位,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表示9个别19是不是171,个位满八十向十位进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9,最后把两个积相加),然后再让全班齐说算理。接着出一些错题让学生判断并改正,并要他们知道错在哪?笔算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要注意什么?再通过书本65页的“做一做”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课件范本: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之二


    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一学期即将走完。当一名教师在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我们要通过这次总结来回顾自己教学工作有哪些成长与不足,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执教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从同学练习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作业全对的同学仅占全班人数的50%,这令我很费解,因为我觉得这两天教学还是挺不错的。作业改完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发给同学订正,我打开了存在错误的21本作业本,仔细寻找着错误的原因。最终我发现同学的错误主要集中为两类:一是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类是积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又打开了书本重新审视起教材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对教材的钻研仍然不够深入,对同学的认知水平估计缺乏。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四年级新教材了,我自认为对教材的例题编排十分清楚,其实不然。同学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教材中只布置了一道例题:144×15。我的教学是从口算训练(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引入的。在教学中通过14×15与144×15的计算方法比较,使同学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理解了其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明确了“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需要再继续学习了,因为其方法也与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仅仅数值更大一些。到此为止,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就依照书本训练逐个完成。可问题就出在了训练上。教材的训练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有3道训练,有两题是“积末尾有0”的乘法,一题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第2题“改错题”中也布置了一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课堂中训练的效果也不好,当时我想可能是第一节新课同学还没有进入状态吧,也可能是因为刚学了一道例题就训练同学还没完全理解方法吧。

    其实不然,“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同学只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怎么可能中间有0呢?所以像“想想做做”中的309×26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用“教学例题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应该在同学尝试笔算的基础上,充沛出现同学的笔算过程,尤其是出现一些错误的笔算过程,通过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占有,真正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乘积末尾有0”的乘法同学的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三位数的引入,如《补充习题》中的48×225的笔算,同学的在进行25×8的计算时没有任何问题,到再用百位上的2乘以8并加上进位的2时同学错误较多,许多同学都是加的1。面对这样的错误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一位数乘加类”两步口算习题的训练,如:2×8+2,协助同学将笔算的过程直观化分解。并要提醒同学注意进位数字,改变“进位数字通常是1”的惯性思维方式。

    以上反思是否有用尚不得而知,仍需在教学中加以试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要遵循计划,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编写一篇优秀的教案,你需要做到这几点为满足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本节课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之后,进入自学环节,让学生自学例题,自学后将例题在练习本上再做一次并与书上例题比较,之后做做一做的练习题。自学环节结束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并指名板书,之后进行全班汇报环节,由学生讲解,理清计算顺序、方法后,通过改错题明确易出错的地方,巩固计算方法,这节课改算环节还没有结束就下课了,本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反思一节课的教学,问题主要出在教学设计上,在备课时考虑到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生学习的问题应该不大,但在自学中发现,学生自学时并没有认真看例题,拿起题来就算,出现的问题就很多。

    我想如果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把问题写得更细:1、自学例题145乘12,思考先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再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2、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做例题,再和书上的例题订正。3、笔算136乘28(做一做的第一题)。如果这样做,学生就能在认真学完例题后再做,就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再做一道与例题相类似的测试题,加以巩固,让学生进行讲解后归纳计算方法。最后做改错题和做一做的练习题,这样的设计应该会更合理一些。改错题针对积的书写位置、计算时是否进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有必要,同时提醒学生在抄写数时一定要准确,并在做完后认真检查。

    教学设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才会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顺畅更有实效。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2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了笔算乘法的基础,因此我在课一开始就先出两道笔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笔算的,唤起学生对旧知识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准备。接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李叔叔从哈尔滨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约有多少千米?”学生列出算式145X12=,先让学生估算:李叔叔家大约离北京有多远?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老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本文网址:http://www.jk251.com/jiaoxuezongjie/92569.html

    上一篇:早教老师年度工作计划集锦

    下一篇:在家里课件集合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版】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

    最新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