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2-12-17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老师一般都会通过撰写教案提前梳理好知识点,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为此,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意呈上“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

    出示课件(天安门图)

    问:哪些图属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哪些图不是?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理由。

    由于有两副图看不清楚,用白板中的工具尺和学生一起量放大图、缩小图的长和宽,讨论与原来图长、宽的关系。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上来再白板上操作。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观察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白板上画。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动手量一量。

    学生量书上的图,教师在白板上的图上量。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4、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在白板上边做边讲。

    5、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白板课件上,感觉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很强。

    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幅长城图,但很小,学生看不清,学生要求放大,我用鼠标把照片拉大,在这种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他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的发现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用电子笔直接在白板上放大和缩下长方形,学生感觉很奇妙,不再是以前在课件中设置的一种情况,现在任意拖动,任意变化,更加真实。

    教学到根据一定的比画出原来图形的放大图或者缩小图时,让学生直接拿了电子笔到白板上去画,学生清楚地看出画图地过程,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地一些问题,这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有了电子笔,教师也不需要握着鼠标不放,更不需要花很多地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了,因为上课可以直接在白板上用电子笔操作,随机性强,学生说到哪就点到哪。最后欣赏现实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我采用白板中得链接得方法,边讲电子笔边点击链接,我觉得白板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师生间得交互性更强。

    但由于白板、电子笔我们和学生才刚接触,所以上课学生上来用电子笔画图时,使用不熟练,浪费了一点时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听后感

    黄老师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课,是新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黄老师的课堂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了新课程一些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本课开始出示旅游时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片过大、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老师借助电子笔拖拉图片,使图片放大、缩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

    三、练习设计的精当

    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黄老师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到用电子笔到上面画,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新课标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创设平台,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书本的例题是列式计算14/153/10接着又问:会计算吗?学生们又说:会。接下来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我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所以14/153/10=14/1510/3=28/9(平方米)有的小组说我们把除数是分数的转化成整数,然后再进行计算,14/153/10=(14/1510/3)(3/103/10)=28/91=28/9(平方米)

    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新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享有发言权,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们的意见。通过两次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4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几?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老师也来写一个)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生5:我认为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可以约分成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

    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结果是,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或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3、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

    5、组际交流

    组1(要求两人来汇报):我们验证的是=,因为=13,那么=(13)(13)=19=

    也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9是怎么来的?

    生1: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9份。

    组2(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组3:我们证明的是=,=0.5,=0.25,0.50.25=0.125=

    组4(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黑板上书,学生说:我自己来吧!于是他边写边说):我们小组验证的是=,=130,=15,=(130)(15)=13015=16=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方法来验证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我们能不能确信刚才我们的猜想(能)那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这样算,那么另外的一些分数的乘法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认为也可以和刚才一样,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师:你确信吗能你不能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

    汇报:

    生1(边画图边解释):我验证的是=,先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中的两份,再把这两份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结果是就是。

    生2:我验证的是根据猜想是=,我们知道=95=45==,我还发现了两个分数相乘,两个分数中的分数与分母如果可以约分的话,就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会使计算方便。

    师:=95,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根据是什么?

    生:里有9个,里有5个,所以可以这样算。

    生3:我验证的是,

    =

    师:这是利用了什么?

    生:乘法的分配律。

    生4:我验证的是=,表示的是多少,那么=63=

    师:我们有这么多办法,足够证明计算的方法,而且我们还发现,再计算过程中的能约分的先约分计算会更方便。

    师:学到这里,谁能来总结一下。

    生1: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生2:分数乘分数,分母相乘作积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积分子。

    师: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有关分数的乘法?(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这些乘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可以用刚才我们得到的法则来计算。就算是整数乘分数也是这样。象5可以看成是=-

    师:说得很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我们都可以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法则进行计算。

    回忆一下整节课,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的法则的?

    生:我们先猜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举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验证或说明我们的猜想,最后得到了结论。

    师: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到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不同班级的几次上课,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上课前我们预计学生的验证方法不外乎:化成小数、折纸和画图、分数的意义这三种情况,而我们的孩子却又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验证乘法、乘法的分配律等各种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2、自主探究活动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变得更有主动,活动的空间更大,有很多时间走出了教师监控的范围。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呈现主题,协调建议,帮助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伙伴关系。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克服时,教师才以指导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会大胆的向老师说:老师,我自己来。老师,在我需要时再给我帮助。

    3、一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还是落实基础知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先让学生从情境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讨论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继续研究讨论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检验猜想后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化费了大量时间,最后整节课没有进行法则的应用练习,只是对本课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与练习时间几乎没有,孩子们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到底做的怎样我们并不了解,按常规本节课并没有完成教学计划(在教案的后面还有一些练习未完成),这一现象不仅使我想到:现在的课中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学习的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很少考虑知识点是否落实,怎样去落实。我们是让孩子们停下探究的脚部参与练习,这恐怕不合适,我们是让孩子们不停的去探究,而不管知识落实情况,可以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4、是否创设情境,如何情境创设?关于课的一开始是否要创设情境,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几易其稿,分数乘分数这一内容,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们产生了两种引入课的思路,其一是开门见山式,一上课就出示课题《分数乘分数》,让学生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意义,再进行分类;第二种方案是像实录中的一样,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一个分数乘分数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写出各种分数乘法算式,然后进行分类探究采取第一种方案,学生在探究时显然是少了一种思考的依托,对分数乘分数就是求几分之几的几分之几这一意义理解的不够,因此在验证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对结果是否正确进行举例验证,而对算理的说明是不够的,于是用折纸、画图进行验证的学生了了无几,孩子们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的理解普遍感到有困难。采用情境后,学生的思考好象有了基础,在验证时,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分西瓜,并迅速类比到折纸、画图。在实录中学生就有这样的表现(生:我算的是,结果是,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这一情境显然成了孩子们思考的拐杖,让他们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从中也使我们体会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6

    【教材分析】

    《现代小学数学》新读本对分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分数单位统一的观点来组织、呈现知识结构的。分数除以分数同样,也从分母相同的分数除法开始研究,进而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除法算法,最后观察结果,发现规律,概括、统整分数除以分数算法。它的知识组织脉络提示了我们的教学法――有层次地探索,促进学生主动迁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建构主动,容易体验成功,较好地解决了现行教学中的两个误区,其一,常见于公开课:只抛出问题,等待聪明的学生聪明地发现;其二,常见于家常课:讲20分钟,练20分钟,订正还要40分钟。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新数学读本》第十册: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可与整数除法相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法则所蕴含的算理;

    2.通过计算法则的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举例、类比、迁移等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形式化过程的体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7

    上课前,马晓云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8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9

    一、教学内容:九义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07和108页例1和例2。

    二、设计意图:

    1: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2: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练习的设计中,练习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为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正,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5: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5、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具准备:自制相关课件。

    (三)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通过玩游戏吸引学生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观察课件出示的图,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2、教学新课

    (1)学习例1。

    a、出示例1,说说这几个小数的意义,再尝试化成百分数。

    b、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c、反馈讨论情况。

    d、提问: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比较:0.2525%1.4140%0.12312.3%

    提问: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与同桌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办?(同桌说,再反馈)

    e、做一做:教材107页。

    (6)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2)学习例2。

    a、合作学习:教材108页例2。(优生帮助差生)

    b、学习反馈。

    提问:例2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讨论:27%0.27124%1.240.4%0.004

    你还能发现其它的化法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合作学习)。

    指名补充板书: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去掉百分号时,原数就扩大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c、做一做:教材108页。

    d、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3)归纳法则

    a、请你用自己的话或结合板书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b、结合教材理解,读一读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3、巩固练习

    (1)教材110页第1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2)教材110页第2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3)判断正误,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4=400%()0.5%=0.05()3%=0.3()1=100%()

    (4)课件出示抢答题。(小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默契)

    课件出示开放题(小组合作完成)

    4、师生小结

    小组总结有何收获?分工说化法?再质疑?最后全班共同完成总结。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习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倒数?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想知道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

    教师板书:意义、方法。

    师: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我相信你们。

    教师板书:发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写)。

    [评析: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开门见山,有利于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反思:课始直奔主题,一是可节省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二是对本节课的旧知识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计算上的问题。同时,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想降低课始的起点,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

    2.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1)自学课本。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倒数的意义,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寻找倒数的意义,用笔划词句。

    (2)复述意义。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谁能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

    师:看来只读一遍就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谁再来说说?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师:后面是什么,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

    生3:互为倒数。

    教师接着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高明的教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让给学生,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下面的教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对话。]

    (3)初步剖析意义。

    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部分,你认为该怎么读?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这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读法好?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这样读很顺。

    师:你是怎样读的?

    生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意这样读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女同学都支持第一种,男同学都支持第二种。我也支持第二种的读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条件(在乘积是1的下面划上红线)、结论(在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下面划上红线)。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条件,才有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结论。

    [反思:对倒数概念的两种读法,事后细想,还是第一位学生的读法为好,因为乘积是1是两个数的定语,把它们隔开不好,另外,这句话是省略了它们两个字,完整的应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它们互为倒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论。]

    3.深入探究倒数的意义

    (1)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

    师:那你有什么结论?

    生:4/5和5/4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师:在条件前加两个字

    教师板书:因为板书在4/55/4=1的前面。

    师:有了因为,就有

    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教师板书:所以板书在4/5和5/4互为倒数的前面。

    师:谁来把条件、结论完整地说一说?

    生:因为4/55/4=1,所以4/5和5/4互为倒数。

    [评析:常常发现六年级学生做作业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2/3=3/2,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教师的示范表述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这是规范学生表述的重要环节。]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