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20

    我们环境教学反思。

    同样是教师,如果快人一步,就会成为优秀的老师,在教学前把教案写好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突破重点和难点工作。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 篇1

    本次“口语交际”课题是“我们与环境”,要求同学们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时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们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好在哪里,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

    三、不足之处

    在讨论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喜欢交流的同学会占据很多表达时间,性格内向的同学,很少参与交流。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学“口语交际”时,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加以整理,谈自己在课外的收获,然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并形成书面稿。在小组内认真地讨论交流,讨论时互听互改,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 篇2

    《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以“我爱我生活的地方”为主题的内容,通过这节课要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喜欢优美的环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反感。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后的反思。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把课堂与生活紧密活动联系在一起。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儿童所感兴趣、所必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出示本地一些优美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护。后来又展现了一些乱倒垃圾,乱张贴和污水乱排放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由于这些图片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有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调查汇报,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课中让学生汇报,详实的资料学生有了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初步认识。

    2、表演,学生表演住楼上的同学往楼下扔东西的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3、游戏,通过拍手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学到得知识。

    4、合作制定环保小公约。

    三,存在的问题

    课的一开始用了喜洋洋评环保小卫士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辨析导行时,没有把评选贯彻到底。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学缺少鼓励性的评语。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旨。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遵循“回归生活”教育理念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应该说二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地方,他们知道乡村、城镇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另外,生活环境中的环境美是包括物质环境的美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平等友爱所形成的精神环境的美,它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通过《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课的学习,让儿童感受乡村、城镇的自然美、感受生活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以及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生活性。

    [学情分析]

    虽然本班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孩子们通过各学科的整合学习也懂得一些环保的知识,但我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农村家长忽视对子女进行习惯养成的教育,学生环保意识较弱。比如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踩摘花草,不爱护公共设施的现象等不良行为习惯仍有存在。因此,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 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2.能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爱护公共设施.

    3.能为爱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点难点]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环保好办法。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能自觉爱护生活环境,为爱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纸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 夸夸我们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老师最近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拍了一些照片,大家想看吗?(想)(播放课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夸夸自己生活的环境)

    2. 揭示课题。

    是啊,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美啊。可是,老师也发现这些现象,(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好吗?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更方便、更温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二、互动参与,图例辨析。

    1. 对文中图例进行辨析,明确保护生活环境该怎么做。

    (1)举例:其实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懂得爱护环境的好孩子,(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片。)

    师:咦,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痰吐到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哦,原来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要(不随地吐痰)那我们奖给他一个“环保花”(课件中送出环保花)

    (2)辨析:现在我们环保小队的小朋友已经行动起来了,请打开书本37页,也可以看着大屏幕,你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呢?做得对的就给他画上一朵小红花,做得不对应该怎么改正呢?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要怎么做?我们不能怎么做呢?

    (3)汇报。(用课件展示学生的辨析图,学生汇报。)

    2.小结:原来,环保小队的小朋友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要……

    (设计意图: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样,不仅把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同进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道德认识:美丽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作用很大,我们应该爱护它。)

    三、明辨是非,指导行为

    师:同学们,你们要像图上的小朋友那样,从不同的方面来爱护美好的生活环境。你们想加入环保小队吗?那就请接受老师的考验吧(播放课件,师读题)

    第一关:明辨是非(选一选)

    (1)去商场买东西,你会选择什么购物袋:(a.塑料袋 b.硬质包装袋 c.环保袋)

    (2)下课时,你看见桌子底下有一张纸,你的做法是:(a.踢到别人那里 b.捡到垃圾桶里 c.不管它)

    (3)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菜吃力地站着,你会(a、装看不见b、请老奶奶坐下c、不知道)

    (4)吃完的口香糖,你会(a、吐在地上b、粘到墙上c、用纸包好丢到垃圾桶)

    第二关:指导行为(说一说)

    师:恭喜你们,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请挑战第二关吧。

    ①在家里,我会

    ②在学校,我会

    ③在公共场合(如公园、车站、放学路上,电影院),我会 (掌声送给自己,你们通过了考验,成为环保小队的小朋友了。)

    (设计意图:通过明辨是非并指导行为,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

    四、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更方便,更温暖,老师知道你们心中肯定还有许多很好的办法。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看看谁的办法更好,请小组长把交流好的结果写在环保苹果上,一起让美丽的环保树快快长大,结出大苹果吧。

    A、学生讨论、书写。

    B、学生展示爱护环境的好办法。

    2、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播放课件)大家看,我们学校的同学行动起来了。

    3、师:同学们,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你有责任,我有责任,大家都有责任,我们班的环保小卫士是不是也该动起手来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哪些地方是现在可以做到的呢?小手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体现《品德与生活》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旨。)

    五、延伸拓展,升华认识。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说)

    结束语: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成为光荣的环保小卫士吧。

    2、齐唱环保三字歌。

    3、课外作业。

    师: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环保队伍中来,老师制作了这样一个爱心环保提示牌(展示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有更好的创意和设计吗?请自己动手,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爱心环保提示牌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我们都生长在同一个地球上,为了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它,爱护它。只有我们人人动手,建设、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才能让天更亮,水更清,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新课程精神,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播放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又如,当学生提到要送给第五幅图的小女孩“环保卫士花”后,我便说:“对,我们要爱护环境,就要爱护公共设施。”接着提问:公共设施还有哪些?平常,你看到别人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你是怎么想的?以后如果再看到这样的行为,你要怎么做?这样,不仅把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同进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道德认识:美丽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作用很大,我们应该爱护它。

    2、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新课程精神。

    新课标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观去观摩、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因此,我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在“动手实践,从我做起”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还有许多很好的办法”这样不仅课堂的参与面广,而且活跃了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当学生获得要爱护生活环境的道德认识后,为了让他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我把教学内容与教室环境有机联系起来。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环境,找找哪些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观察了一番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着,我便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大扫除活动。这样,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体现《品德与生活》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旨。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我的应变能力有欠缺,在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现象不够灵活;其次,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少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课堂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发挥我的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JK251.com延伸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500字


    日月如梭,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学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生涯之后就可以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5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大题目。如何操作实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激励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才是有较高教学效益的课堂。在&“双层次教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操作层面上

    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教学设计要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有话好说,浮想联翩,有感好发,产生共鸣。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引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假期有没有和父母出去旅游呀,都到过我国的哪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呀,那里的山水还依然清澈见底吗,有没有被污染,如果有污染,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

    (二)联系生活,点拨实践

    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从你家的自来水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是浑浊的,你会怎么净化它?

    (三)指导探究,点拨思维

    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过程可以体现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知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到学习中。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每堂课都要紧扣重点,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通过学案,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真谛。

    2.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间互助、交流,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来,可将班级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小组,还可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且对每个成员分配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为了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和同学们可制定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新授课课上合作学习实施程序和任务:

    ⑴、课前独立预习学案:教师下发新课预习学案,课前完成。

    ⑵、课上接受教师合作学习任务后:

    ①依据学案内容独立思考,确立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②由组长组织自然过渡到小组内互助,针对学案上简单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复杂问题要重点对待,共同讨论、研究,确立共同答案,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③学案问题小组间交流,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

    ④针对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拓展知识,应用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点拨、小结。

    ⑶、课后整理和完善学案,最后完成学案,以备教师检查。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1500字集锦


    在教育孩子之前,老师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一定要让大部分的学生们进行理解。通过教案可以了解学生并指导方案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权利,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精彩的外貌描写,有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学生交流、巩固。

    2、指名学生与教师共同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⑶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试说其作用。

    (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外貌怎样?

    四、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度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二、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1、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请同学们课下一定多读读这位文学泰斗的作品,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作者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学习本文,我们如同与两位大师对话交流,请你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将精彩的语段背下来。有些句子含义深刻,你是否都理解了,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

    四、学生质疑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六、布置作业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⑴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⑵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⑴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⑵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⑶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⑷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⑸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⑴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⑵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⑴“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⑵“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⑴写犀利目光;

    ⑵写目光蕴情丰富;

    ⑶眼睛有威力;

    ⑷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⑴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⑵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3)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 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 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 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 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 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本文教学,笔者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由表及里,由其眼入其心;一条是学法主线,概括──勾画──旁批──欣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简明,文章虽然篇幅较长,语句较为繁杂,但是学生学习起来有条不紊,均有所得。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4)

    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为奥地利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读起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还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好的方面有:

    (1)教态大方,自然

    (2)普通话好

    (3)字音、字形纠正方面做的较好

    (4)课件优美,吸引人

    当然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如:

    (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2)出现哄堂现象,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3)本节课没有学生读课文环节

    (4)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6)拓展延伸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相关作品

    (7)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下课了有的内容还讲到一半,可以说算不上一节完整的课

    (8)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⑵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文感知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课前二分钟简介戏剧《日出》。(注意从作家对于生活的犀利的洞察力入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作家不凡的洞察力,对人类精神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入手,分析作家的命运的两重性,分析作家命运的悲剧性,然后导入对本文的讲解。

    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与点评。

    识记重点字词:

    黝黑滞留愚钝器宇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

    炽热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要求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二、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组:

    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在茨威格的笔下,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3、请你模仿下列语句写一段话: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对那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三、揣摩与思考

    1、本文着重刻画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请揣摩下列语句: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比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分析本文人物描写运用的手法。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四、拓展与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同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请你联系生活的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五、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题《贝多芬的吻》。

    课后记

    本文的语言十分的优美,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十分的深邃。在本文的讲授过程中,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的简介非常的重要。在课堂是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在文章的导入的过程上还应该下一番功夫。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强化语言品味,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

    2、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交流)

    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

    (要求反复诵读)

    2、班中交流:

    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体会容貌特征:

    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

    长相──平庸、丑陋、粗鄙:“低矮的陋室”;

    (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

    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⑵理解精神世界:

    (抓住眼睛)

    “黑豹似的”“一把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目光的犀利;

    “刀剑入鞘”“神奇的星光”“手术刀”“X射线”——感情的丰富;

    “闪光的珠宝”“猎鹰”“寒光四射的匕首”——眼睛的威力。

    ⑶语言特色:

    比喻、夸张兼用,大肆铺排。

    五、课堂小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绘,极力赞美了托尔斯泰内心情感的丰富,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犀利,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洋洋洒洒,精雕细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全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揣摩其含义。

    六、布置作业

    1、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是谁:

    黄里带白的脸,瘦的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鸭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鲁迅)

    2、熟读课文,积累语言,作些抄写摘录。

    3、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简答下列问题:

    ⑴请大家谈谈对此文刻画人物方面最深的印象:

    参考:以肖像来透视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肖像刻画浓墨重彩,极尽铺陈之能事,又妙趣横生。

    ⑵看课本彩页上的托尔斯泰肖像画,再让学生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二、感悟体验

    1、文章为什么把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得如此平庸、丑陋?

    写托尔斯泰的平庸甚至丑陋,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2、找出你认为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你还能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三、拓展训练

    请尝试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对爱因斯坦进行外貌描写。

    1、明确要求:

    ⑴仔细观察,把握特征;

    ⑵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做到形象生动,形神毕肖;

    (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2、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语文作业本》。

    2、课外阅读《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托尔斯泰的作品。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7)

    《流泪的托尔斯泰》记叙了年轻的歌唱家夏里亚宾和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一同去看望托尔斯泰,并为托翁演唱《老伍士》,托翁像个普通人一样,动情流泪,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伟人的人格魅力。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教师则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带着问题自己去读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点拨效果较好。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托尔斯泰是人们崇敬的文学巨匠时教师结合教材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及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托翁的崇敬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找准课文的切入点直击主题。课文由托翁听《老伍士》而流泪也有普通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体现托翁伟大中的平凡。教师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理解重点句进而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8)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篇9)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必备」因数倍数教学反思1500字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圣人无常师。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系统化呢?教师范文大全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因数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1)小黑板出示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整理:全班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摆法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而且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算式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倍数和因数)

    (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板书: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

    (3)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练一练:从3×6=1836÷4=9中任选一题说一说。

    为什么4和9是36的因数?

    4、小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可以确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只有这两个吗?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

    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

    可以怎样表示?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在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2的倍数有

    (2)5的倍数有

    4、想一想: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5、练一练:想想做做2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整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4、试一试(既要一组一组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5、比一比:根据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一说

    6、练一练:想想做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

    1、判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25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

    (4)6的最小倍数是12,12的最小因数是6。

    2、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学生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提问:“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时,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本来以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能顺利回答,但是在课后与三年级的教师交流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安排。由此,我想:新课程实施了五年,我其实还是门外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教材编排具有连续性,而老版本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起,注重深度。看来教师不光要关心自己年级的教材内容,还得知道整个教材编排体系,知道各个年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是降低要求的发展或者是被强行提高要求的发展。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2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据试上这课时的情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4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5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6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 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7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现。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

    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

    (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2)师生共同寻找。

    提问: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

    (3)小结并规范写法:

    3的倍数:3、6、9、12、15……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3、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①观察比较: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③小结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不存在,而一个数的

    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4、填一填。

    15的因数有()

    30以内7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数学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吗?其实数学中有趣的事儿多着呢!

    阅读《神奇而有趣的“完美数”》,感受数学的神奇。

    学生尝试寻找第二个完美数,师提示: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是个双数,而且正好是老师的年龄。

    (五)课堂作业

    《数学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而且整节课的容量较大,学生能有效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比较困难。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注重下面三个方面的设计: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我与学生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以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在教学一个数的因数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序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避免重复、遗漏,而且书写整洁清楚。让学生充分感受有条理、有序的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习求一个数的倍数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去有序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作业的汇报,发现只有有序的去找,才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整节课下来,我发现这种有序思维不但能加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进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

    3、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作为有效训练的载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练习中我设计了72÷8=9这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接着我有设计了3、5、18、20、36这5个数,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选择性说说哪两个数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在课尾,我还设计了寻找“完美数”的活动,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齐、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 篇9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核舟记教学反思1500字系列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与桥梁。教案要如何导入?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核舟记教学反思》,欢迎你的品鉴!

    核舟记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重点

    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教学难点

    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研读、串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2、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写作时代。

    魏学洢(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3、简介苏轼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轼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二、正音、正字

    1、检查预习:

    器皿()罔()贻()有奇()黍()

    篛篷()糁()髯()不属()椎髻()

    趾()虞山()

    2、易读错、写错的字。

    为宫室()峨冠()手卷()两膝()衣褶()

    甫()曾不盈寸()尝贻()轩敞()袒胸()

    题名(题、提)壬戌(戌、戍)为楫(揖、揖)

    3、通假字:诎(同屈)衡(同横)简(同拣)

    4、朗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2、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3、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4、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第1段:

    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2、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3、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第2段:

    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2、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不同。

    3、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

    “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响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人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第3段:

    1、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2、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3、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

    五、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用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⑴__()不因势象形,各__()情态。

    ⑵中__()冠而多__()者为东坡。

    ⑶_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_()

    ⑷卧右膝,__()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分析第4段

    1、重点实词、短语:

    横卧一揖、衡、若啸呼状(好像撮起嘴唇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2、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有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三、分析第5段

    1、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2、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3、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

    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

    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四、分析第6段

    1、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之意。)

    2、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3、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

    五、归纳小结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

    六、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核舟记教学反思【篇2】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u”。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二)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

    (三)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我就顺着学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点圈点出来,让学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学生自己讨论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问题、及时被解决问题。

    一段说完之后,其它段落的问题解决就快多了,学生也明白多了。

    二、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核舟记教学反思【篇3】

    1、这堂课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达到了全员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目的。

    2、开放性强,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例如:自己动手实践,用自己语言描述等。一开课就设计一个亲自动手的氛围,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这一设计贯穿整堂课,使本文内容理解起来显而易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走弯路。课堂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教学环节形式多变,也适应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

    3、在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有所发现,自然得体。通过朗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协同,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知识引导者和交流的对象,达到合作创新、求异创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标融入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可收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案范本]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840字)


    时间如白驹过隙,新学期正向我们敞开怀抱。当一名教师在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我们能写一篇教学总结来总结自己的问题,一篇教学总结是怎么样的呢?《[教案范本]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840字)》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篇一)

    我所教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是:

    1、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是: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在教学本文时,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回顾课文整体结构,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天空和大地的珍藏。方法是:

    一、先找天空和大地的珍藏,再收集动词,组成四字短语,让学生初步感知,给事物加上一个动词就使得事物有了生命力,变得鲜活起来。

    二、让学生通过比较,从而发现书上的句子比短语表达效果更好,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和动力。

    三、通过细品课文句子,学生会发现作者通过对事物颜色、形状、动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并且加上了自己大胆的想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各种事物变得鲜活有生命力。四、探究作者会把普通事物写的生动有趣形象的原因,得出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寻找,自然地总结了全文。

    五、在学习了作者写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模仿写法加以运用,对身边的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和描写。

    六、课外延伸小诗——《大自然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世界的奇妙不光可以用眼睛去看,而且还可以用耳朵去听。只要你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能遵循以上思路,并且实现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做到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模仿其写法对自己熟悉的普通事物抓住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去描写。不足之处是,感觉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太到位,次数有点少,也缺乏润物细无声式的指导;设计的读书方式不够多样化,应减少齐读,尽量凸显个体读,增加学生之间的对抗竞争;对学生关注的面不够广,应针对大部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表扬学生的语言比较简单单一,应学会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总之,每节课我们都在力求完美,追求更好!相信自己,今后我会更努力!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篇二)

    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让我认识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很重要的。带着我对文本的理解,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感受世界的奇妙,也是很奇妙的……

    课堂上先围绕“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个关键句,从填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神奇。

    无论是“天空”一段,还是“大地”一段,都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的。教学时,我教学生用圈画的方法,找到“天空”和“大地”两部分内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厘清作者的表达顺序。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时间段里写了哪些事物,每一个事物的特点是什么。

    在“天空”部分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一下子感受到文中“太阳、云彩、雨点等生活中常见事物有什么奇妙之处。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物都是和“天空”相关的,都是作者从“我们看见”这个角度写的。作者看到同一个事物在一天里有什么变化呢?比如,“太阳升起”和“落日”,“晴空的云彩”和“下雨前的云彩”,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正是太阳、云彩、雨点这些魔术师不断地变着戏法,才让“天空”这个无边无际的舞台充满了奇妙,课文就是通过这些事物在一天中的变化来写天空的。

    在“大地”部分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在找到所写的事物后,从“我们能看到”这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入手,概括出植物在生长,水果颜色各异,冬天水会结冰等,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平常所见,为什么能称其为“奇妙”。联系之前“天空”那一部分去想一想,还是妙在变化一四季的轮回。课文择取了众多的事物,通过春、夏、秋、冬4个季节来写大地,展现了大地的奇妙与生命力。

    本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在学习了文章之后更加觉得世界是奇妙的。

    在学生体会了天空和大地“有生命”后,根据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对学生而言,此处的难点不是缺少具体的事物,而是怎么说出所选事物“有生命”的表现。于是我启发学生借鉴课文进行表达,如流动的小溪、鸣叫的蝉、不断跳动的秒针、被压在路面上的铺路石、被风吹动的风车……

    在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从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的发现,再写一写。

    图片发自简书App

    3个例句所写的事物分别是水注、群星和大树,在生活中都是极其常见的。课堂上,我先指导学生从哪里找普通的事物,让学生明白要写的东西一定是极常见的,比如草上的露珠,湖上的涟漪………

    接着指导怎么写,利用例句从两个角度指导,水洼“像有趣的镜子”,群星“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这些比喻瞬间便让极普通的事物美了起来;大树看起来不起眼,却给我们带来“绿荫”,让我们清凉,从给人带来的好处来看,大树是“美”的。

    课堂总结,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激发学生热爱世界、观察世界。

    不足:学生缺乏积累,仿写时语句不够优美,尽管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普通的事物,但是学生写得不够好,在仿写上下工夫。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篇三)

    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充满了宝藏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尺寸、各种体积的宝藏,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寻找。

    天空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宝藏。

    清晨,我们看到了日出,它给新的一天带来光明。

    刚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它们就像被雕饰过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会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啪噼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它们就像许多有趣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的脸。

    黄昏,落日的余晖不时地变幻着颜色,好像上帝给天空抹上了金,红和紫。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在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地球也向我们展示许多隐藏的财富。

    春天,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将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它会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

    夏天,我们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会感叹,树叶带给我们这么多绿荫。

    秋天,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到来了,那时,我们的道路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鸟儿为建造它们的房子,衔着泥土振翅飞翔。我们能感到秋风劲吹,看到树枝在颤动,树叶在飘落。

    冬天,我们看到了屋檐上的冰。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冰融化时,从屋檐上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个透明的气球。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觅,我们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奇趣的美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各种颜色的羽毛

    是的,世界上存在着无穷的奇妙的事物,只要我们去寻找,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鼻子、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心灵。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读写(篇四)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你看天空的珍藏

    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海上,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在一只只大船上,变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

    中午,阳光强烈。白云雪白雪白的,它们在空中飘来飘去,像一只只绵羊在这蓝色的草地上蹦跳。

    傍晚,火烧云上来了,这是一个调皮的小画家。把公鸡的脸涂成金的了,把黑公鸡涂成紫檀色的了,把小孩子的脸涂成红的了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再看大地的珍藏

    春天,我们的使者燕子从南方飞来,经过了草地,草地变绿了;经过了河边的柳树,柳树发芽了;经过了小孩子的头,小孩子去追小燕子了

    夏天,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会感叹,大树带来了这么多绿荫。

    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到来了,那时,叶子变成了黄色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展开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

    冬天,我们看见了水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冰融化时,从房檐下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个透明的玩具气球。

    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我们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各种颜色的羽毛。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物理教学总结与反思集锦460字


    物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一)

    对摩擦现象, 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物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二】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本次考试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此问题主要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思想有松懈情绪以及失望情绪,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加大对差生的思想工作和督察工作。

    2、优秀学生成绩有上下波动不稳定情况、部分优秀生成绩忽高忽低,此类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对自己的要求不甚严格,教师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致减退。

    3、学生解题习惯较差,答题随意,不准确。试题中知识要求能力并不高,但学生不能答到要害。如举出两个不同形式能相互转化实例,很多学生只写实例而不说明是何种形式相互转化而失分、同时解题格式也欠规范。审题读题能力急需加强。

    4、基础知识不牢固,对知识的理解不透,记忆不准。

    5、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能力薄弱,思维方法僵化定势,不发散,不变通,不会举一反三。

    6、学生缺乏应对综合题解题能力,此类题历来为考试的难点,同时也是选拔不同能力学生的区分题,在今后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加大训练

    今后教学打算:

    1、学透课标,深刻领会中考精神,用以指导教学,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双基训练,精心备课,注重过程和方法,避免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注意作业和试卷的验收过关。

    3、加强实验教学和复习,提升探究能力,能力提高要作为教学和复习的重点。

    4、加强学生解题习惯方法的训练,规范解题过程,特别是注意主观性题目解答,减少无谓的失误和失分。

    5、加强新题研练。教学和复习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能力。

    6、落实分层施教,多给学生信心和鼓励,力促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7、注意信息的收集,利用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和复习方案,使物理课堂教学和复习高效进行。

    8、不过分追求进度,注重基础,加大检查,及时检测。时时评价,为提高考试成绩打实基础。

    物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三】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物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四】

    第二学期很快进入二轮复习,经过一段的复习,学生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反思近一段的教学,自我认为今后的复习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

    独立审题,独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独立地提取信息,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 基本的解题能力,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所看重的热点问题。近几年信息题为高频考点,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审题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进行求解。因此,在复习中,在分析例题或者讲评试题的时候,教师要把审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对具体物理过程作具体分析的好习惯,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从读题开始,独立完成解题全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1、文字说明要清楚,说明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处状态、所描述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要点,关健的条件作必要的分析判断,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若计算结果有负号要说明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2、主干方程要突出,主干方程是指物理规律、公式或数学的三角函数、几何关系式等,因为在高考评卷中,主干方程是得分的重点,要写出所列方程的依据,要列原始方程,列方程时要用题目所给的的符号能自己另用字母符号表示

    3书写布局要规范,文字说明的字体要书写工整、版面布局合理整齐、详略得当、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就是要用最少的字符,最小的篇幅,表达出最完整的解答,使评卷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你的答题信息。

    三、在新课改的学习思想指导下,在高三的复习课上,我做了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

    1、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物理课的教学上,我在把问题交给学生的时候,常常会提这样的要求:“这个问题等一下,我会找同学来说出它的解题思路(或答案),前提是这个组的同学必须要认同他!如果答案不正确,所有成员要一起受罚。结果任务一布置下去,教室内马上就积极讨论起来,结果往往都是他们能给在定的时间内得到统一的正确答案,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合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讲课,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学生的解决方式也会是独特的,往往是有很多种方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学会了更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我们与环境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