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8-07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获得与您所需相关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资料,提供一个思路或许能够解决问题。教师是课程主要的研究者,如今的教育环境,教案的作用不言而喻。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讲述了急性子顾客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结果到最后慢性子裁缝还没裁剪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效率,赶紧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其他事。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去做,不能磨磨蹭蹭浪费时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特点。2.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主角,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急性子顾客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当时焦急的心情,而慢性子裁缝不紧不慢,每次都用婉转的语言另急性子顾客满意而归。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情境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

    2、从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三次对话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同时,出示图表,读完课文,先自己填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时,可找几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如果不是那位急性子顾客,遇到慢性子裁缝,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资料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思考了自我,而较少地去思考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讲述了急性子顾客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结果到最后慢性子裁缝还没裁剪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效率,赶紧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其他事。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去做,不能磨磨蹭蹭浪费时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特点。

    2.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主角,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急性子顾客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当时焦急的心情,而慢性子裁缝不紧不慢,每次都用婉转的语言另急性子顾客满意而归。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情境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

    2.从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三次对话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同时,出示图表,读完课文,先自己填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时,可找几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如果不是那位急性子顾客,遇到慢性子裁缝,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资料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思考了自我,而较少地去思考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激情导趣,引入课题。接着出示课后图表,让学生自读课文,深入课文内容,填图表。然后精读课文,感受语境。教师先进行范读,并借此创设情景,播放相关音乐,为情感迁移创建有利的情境,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把学生带入到故事里去。最后拓展想象,完成课后练笔。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3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故事语言表现力强,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我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在教学中,为了把学生带入文本,更好地体会两个角色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圈画出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分开体会,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读急性子顾客就读出急性子的语气,读慢性子裁缝就读出慢性子的语气。课文对话很多,教学设计中我着重指导第7~13自然段的这一次对话,体会顾客焦急的心情与裁缝的不紧不慢。

    之后,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从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四次对话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出示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填写,又有教师的指导,还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多方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搭好桥梁。

    本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知识性内容,也有书写能力、语言能力的训练,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最后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和改编故事,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空间,为学生发散思维指明方向。学生思维活跃,各有各的想法,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以故事主要人物作为题目,“慢性子”“急性子”直接点明了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4天内不断地变换要求;慢性子裁缝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始终不慌不忙的回应。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篇幅较长,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句清晰的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冬天”,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由这条时间线索串联的故事一波三折,其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如第八至十三自然段,裁缝说服顾客在他这里做衣服,裁缝的话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急性子顾客不得不承认裁缝说的有道理。再如第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顾客急急忙忙地要求改成春装,而裁缝却慢悠悠地说不行,顾客泄气了,这时裁缝又慢悠悠的说行,而这个“行”却让顾客“瞪大了眼睛”,颇有相声抖包袱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课后练习中的表格作为抓手,贯穿教学始终。首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厘清层次,分清故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然后梳理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画急性子顾客在这几天中提出了哪些要求,慢性子裁缝又是怎样应对的,将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填写到表格中。接下来可以结合表格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引出对话的学习,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表格,尝试讲述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实际感知借助表格复述的好处——能作到有序复述,不会遗漏故事的重要情节。

    另外,由于故事在顾客和裁缝的对话中展开,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朗读顾客说的话时,关注到了标点符号,如“秋天?夏天?春天?”连续3个问号,提示学生读的时候语速较快,读出顾客急切、等不及裁缝回答的语气,读出他追不及待拿到新衣服的心情。此外,还要关注顾客说话前后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读好对话。比如“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朗读裁缝说的话时,提示学生要注意句尾的语气词,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平稳,表现出裁缝慢性子的特点。总之,教学时,我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分角色朗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特点,为复述作准备。

    总之,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首次学习复述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在厘清顺序、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的表格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描写顾客和裁缝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双方的对话语气,把故事讲得具体一些。同时,引导学有余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完成课后选做题。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5

    教学中,本文首先把目标定为“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然后把目标改为“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在对比阅读急性子顾客的急脾气,老是等不及,反复无常,慢性子裁缝的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别人再急他不急,从中读出故事的趣味性。通过抓住急性子顾客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从一而终的慢条斯理,更清楚地把握故事内容。 教师在最后又设计了复述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把握,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对语文产生兴趣。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6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简单说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当下,课标明确提出:学习素养是核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素养的核心中的核心。而教师别出心裁的文本呈现方式对儿童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方式决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的接受性学习、储蓄式学习、输入式学习,而是具有深度学习、非认知学习、跨学科学习、连接学习特征的新方式。“用方言来读”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点燃了学生们的猎奇、探险、尝试热情。孩子乐此不疲的一遍遍尝试将对话转化为方言,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遍遍的朗读。同时也是借助着方言一遍遍地消化着汉语的语义,加深着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内化。

    阅读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如何让学生养成心有所动、下笔成文的习惯则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无法推卸的责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该时刻具备引导学生读写的责任意识,在本课教学中,巧用教材,创设读写结合的点,让生乐读、乐写。如引导学生了解了急性子顾客要求把棉袄改成夹袄、把夹袄改成短袖衬衫、又想把短袖衬衫改回春装……迫待地想穿上新衣服的要求后。引导学生了解慢性子裁缝答应了急性子顾客一次次的修改制作要求,事实上根本还没有动手裁剪布料——使学生认识到这只是课文的结尾,而不是故事的结尾。并引发思考后来怎么样了?这件衣服做成了吗?做成什么样子了呢?你能给故事添一个有意思的结尾么?进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如此,下笔成文才不是苦差而是乐事,而有快乐相伴,有好玩推动,儿童的语文学习之路必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篇7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故事发生在冬天,裁缝店里走来一位顾客对裁缝说:“做一件棉袄。”裁缝说:“明年冬天来取货吧。”顾客说:“这么慢。”裁缝说:“明年冬天不是正好穿上吗?”顾客承认裁缝说的对,就走了。第二天,顾客又来了,说:“把棉花拽掉,改成夹袄吧。”裁缝说:“为您服务没说的。”第三天顾客又来了,说:“再改成衬衫把。”裁缝同意了。第四天顾客又来了,说:“再改成春装吧,袖子接上去就是了。”裁缝说:“我要对您负责,我不会让您穿上这样难看的衣服。”裁缝说:“我不用接袖子也能做出一件春装。”顾客说您真的不用接袖子?”裁缝说:“不用,因为我还没有开始裁料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定好目标,并朝着目标坚持走下去,不能三心二意,走了一半又要重新走另一条路,最终一无所获;同时还告诉我们做事绝对不能没有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什么事也做不成。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充分说明了耐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慢性子裁缝的“慢”和急性子顾客的“急”。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比较二人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慢性子和急性子的特点。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特点,通过语言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裁缝和顾客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内容比较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了。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来分析出自己这一学期有哪些成绩,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

    3的组成、分解

    活动名称:3的组成、分解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掌握3的分成,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3的分解组成,了解互换规律

    2、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关系。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个小盒子、2个小口袋、3个苹果图 活动过程: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叔叔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苹果,不过果园里的叔叔说要答对题目才可以“吃”。大家现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几个苹果?

    (让幼儿边数边回答)

    2、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让我们把它

    放到2个口袋里带回家让他们尝一尝好吗?幼儿回答。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看每个口袋里能分几个?(让幼儿自己动手)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分苹果的。并引导幼儿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1

    4、巩固练习(老师和小朋友互动)

    儿歌:3的分解组成 小朋友我问你,3可以分成几和几?

    ()老师,我告诉您,3可以分成1和2,3可以分成2和1。

    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活动反思:

    学习《3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是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重要思想,让孩子在操作中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都是先把若干个实物分成两部分,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成。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体会分与合,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2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组成》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组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组成,会按顺序分合。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2、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中的互换规律。

    活动准备

    雪花片人手5个,菠萝图片5个

    活动过程

    一、动手操作

    1、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手中的5个雪花片,试着把它分成两份,看有哪几种分法,师巡视

    2、请一个能够比较好的按顺序分的小朋友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分法:在磁板上分5个菠萝的图片,分好一个说一遍意思,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来就是5等,师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分合式;依次摆下去。

    3、提问:你是这样分的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学会这种按顺序依次分的方法,以免漏掉。

    4、小朋友再按这种方法分一下你的学具。

    二、演示分合式,学习两个部分数间的互换关系。

    1、出示5分成1和4,5分成4和1的分合式,让幼儿观察。

    引导幼儿发现两种分法分出来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了,总数没有变。

    2、同样观察5分成2和3,5分成3和2的分合式之间的互换关系。

    三、猜棋子游戏。

    四、指导幼儿完成《数学》P16的练习。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组成》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736字。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3

    《大班数学教案《3的分解组成》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教案《3的分解组成》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和幼儿互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新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3的分解组成,了解互换规律。

    2、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个小盒子、2个小口袋、3个苹果图。

    活动过程

    (一)3的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叔叔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苹果,不过果园里的叔叔说要答对题目才可以“吃”。大家现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几个苹果?

    (让幼儿边数边回答)

    2、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让我们把它放到2个口袋里带回家让他们尝一尝好吗?幼儿回答。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看每个口袋里能分几个?(让幼儿自己动手)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分苹果的。并引导幼儿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二)学习3的减法。

    1、教师请一位小朋友让他说说把果园叔叔给我们的3个苹果。其中一袋给爸爸,那妈妈的那一袋应该是几个?(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

    2、引导幼儿根据分解式,学习3的减法算式。

    (3可以分成1和2,2和1,3—1=2,3可以分成2和1,1和2,3—2=1)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三)学习3的加法。

    1、教师: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爸爸的苹果和妈妈的苹果又放回了盒子里。(.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宝宝们你们摸一摸现在的盒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

    2、学习3的组成,让小朋友知道3是由1和2或2和1组成。1+2=3,2+1=3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四)巩固练习(老师和小朋友互动)

    儿歌:3的分解组成小朋友问问你,3可以分成几和几?

    ()老师,我告诉您,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起来是3。

    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就是3。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轻松的游戏中,帮助幼儿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真正地掌握数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动中我选用了小盒子、苹果图和小口袋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在活动中我是介绍者和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我有点急,反复的告诉幼儿。这时幼儿就显得没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

    老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大班数学教案《3的分解组成》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397字。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4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7的组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感知7的分解组成,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7的组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知7的分解组成。

    2、进一步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PPT课件、3个猴子图片、桃子(磁性教具)、桃核、盘子、彩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幼儿说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教师:好了,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刚才我们说的手指游戏的名字是什么?(小猴荡秋千)嗯,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猴子都在一起玩,可是渐渐地一起玩的小猴越来越少,最后一个都没有了,它们都去哪了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想)。老师也不知道,不过小猴的妈妈知道,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好不好?

    二、基本活动

    (1)教师出示PPT课件

    教师:这位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月月和星星,今天它给两个猴宝宝摘了7个桃子回来,叫小猴回来吃桃子,(哦?原来啊,小猴都回来吃桃子去了),吃完桃子,小猴想拿着这7个桃核去玩,可是猴妈妈不知道该怎么给两个猴宝宝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好不好?

    (2)幼儿操作实物

    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七个桃核,想想如果你是猴妈妈,你要把这7个桃核给两个小猴分完,该怎么分?分好的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来,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我们看看谁在分的时候又安静又快,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去动手分。

    (3)教师提问:

    教师:分好的小朋友面向老师坐端正,我看看有多少小朋友分好了,嗯,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很棒,所有的小朋友都分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把你分的结果告诉老师,(幼儿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记录下幼儿说的结果,)

    (4)教师:好了,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分法,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她想,有这么多分法,以后我就不愁给宝宝分桃核的事了,可是,我一时记不住这么多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能)好,老师就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当老师说给月月分几个,你们不说话,转过身用手里的桃核告诉老师你的答案,比如,当我给月月分一个的时候,星星就分六个,你们就把桃核分成一和六两组,分好的小朋友就立刻转过身来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明白了吗?)好了,现在我看看谁分的又对又快,给月月分两个、月月分四个、月月分五个……

    (5)恩,我们班小朋友都特别聪明,可以又快又准确的给小猴子分桃核。可是,猴妈妈没有记住,我们一起来帮她找个更好的记忆办法,好不好?(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两只小猴分到的桃核数有什么特点,先看左边(也就是小猴月月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增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大一,)这种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增,再看看右边(也就是小猴星星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变小,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小一),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减。

    (6)知道了什么叫递增和递减,我们现在一起来跟老师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说,小朋友,我问你,七可以分成几和几,请小朋友们按照递增的顺序从一开始回答,说,老师,我告诉你,七可以分成一和六,依次往下进行,明白了吗?

    (7)小朋友们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难题,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你们开心吗?

    三、巩固练习

    (1)咱们班小朋友这么厉害,那老师倒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老师每人都准备了一份题,和刚才玩桃核一样,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每人拿一份题,一人一只彩笔,做完之后立刻转过身来,老师就知道你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教师讲评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老师想奖励一下我们班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会奖励什么呢?那就请小朋友们排好队到寝室里去看看吧。

    教学反思:

    在学习7的组成时,我先以“看数拍手”的游戏的形式引入幼儿兴趣,孩子们在拍手游戏过程中都显得很有兴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形式。在用故事《水果成熟了》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想上来分,争先恐后的举手。边分边引导幼儿说左边分了几个,右边分了几个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基本能正确分配。也能很好的说出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机会,我利用操作材料(玩具)让每个孩子都和我一起来分一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对数学更有兴趣。从孩子的操作过程中看,她们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了,并能进行口头表述。

    本文扩展阅读:组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ǔ chéng,用于较大事物的个体部分,这个词汇是相对于宏观描述的,是在分割的基础上表达宏观意象。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5

    大班数学教案《7的组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感受数字增减的规律,复习5、6的组成,学习7的组成,探究数学互换与7的组成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7的组成》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复习5、6的组成,学习7的组成。

    2、通过操作活动感受数字增减的规律。

    3、探究数学互换与7的组成关系。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6个小皮球

    数字卡片1——7

    小汽车模型若干

    笔本人手1份

    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复习活动

    1、通过游戏复习5,6的组成。

    2、教师出示卡片和幼儿做《碰碰碰》游戏。

    如师:小朋友我的2球碰几球?幼:老师你的2球碰3球?

    二、学习7的组成1、小汽车要停进两个停车场,现在把小汽车分成两份,并记录下来。

    2、让幼儿尝试着分一分,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分,把结果你记录下来。

    3、教师把7的分法写在黑板上,让幼儿自己对照,看看自己的分法对不对?

    三、探究数学

    1、让幼儿想想组成有什么规律。

    2、自己动手数数一共有几种分法。

    3、教师启发幼儿找出小汽车数量一样,位子却不一样的数量组合。

    四、操作练习

    1、出示幼儿用书,打开看一看。

    2、让幼儿自己操作分一分,答一答。

    教学反思

    经过之前对数学数字的练习,我班的幼儿对数字组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的开始,我们对5、6的组成进行了复习,这样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先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对幼儿接下来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让幼儿在学习新知识会更容易更轻松。

    本课活动完成后,幼儿对7之内数字组合还是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扩展阅读:组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ǔ chéng,用于较大事物的个体部分,这个词汇是相对于宏观描述的,是在分割的基础上表达宏观意象。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模板


    岁月不待人,新学期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狮子和鹿教学反思模板,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鹿原本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险些让它送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各有存在的价值。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作过多的提问。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去引导孩子。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安排了两次“阅读”。第一次阅读,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和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能够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然后我通过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反馈交流,对学生在自学中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决和指导。第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揭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总体感觉还不错,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能够突出,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其次,授课思路比较清晰,条理分明,整节课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比较自然。特别在安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出示了一个填空题,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能完整而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节省了时间。当然,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时,我安排的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都是让学生读词语,没有对应的变化和梯度,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很好地通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阅读推荐:“燃烧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1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2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做 “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4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5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现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反思的开展。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

    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6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7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8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10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反思修整意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出来呢?从这堂课中,我得到了一丝启发。充分了解学情,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思维方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解释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允许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老师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才不会做课堂上的教师铺好路的走路人,而是自己开拓新的捷径。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思维多方面理解会更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在课堂上高校的学习状态。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精选


    教书育人只为桃李芬芳,师情话意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的教师都习惯于带着教案授课。借助教案能让老师上课时更加井然有序,那么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呢?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1)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

    写了“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文中象这样的句子很多,我在引导学生研读的过程,让学生获得这一启示。并结合学生完成课业的情况,借此让学生也跟太阳赛跑,当你在太阳落山时,你完成了所有课业,你就赢得了太阳。

    当时班里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只有一两个学生不敢。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白只要比原来跑快一步,你就赢得了太阳;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加把劲,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但你已经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利用时间了。两位学生听了我说的话,点头表示跟时间赛跑。

    看到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感到特欣慰,因为,我知道学生明白了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了,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至少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珍惜时间的观念。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2)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注重文本意识。《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3)

    一、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提出为什么和时间赛跑,怎么和时间赛跑,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是什么的问题后,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容易理清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

    二、感悟时间的流逝,获取成功的道理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房晴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爸爸通过三个例子告诉“我”他是怎么理解的,此时再次引导回读这句话。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房晴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解决怎样和时间赛跑的问题后,房晴老师展示了本文作者林清玄的个人成就,是学生体悟到只要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的道理。

    三、在读书、体验、交流中感受时间的宝贵

    指导学生找出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我”跑赢时间的快乐心情。最后,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格言。

    四、以“朗读”代解说,回归整体,升华感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本课教学中,房老师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逐步加深理解,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存在不足

    一是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存在以下不足:指导朗读的方式不丰富,主要是指名读和齐读两种,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阔。把重点句段的分析与朗读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着读,读中理解。可能由于过度关注学生的理解,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不充足。

    二是老师的情绪不足以带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情绪是感染学生的最直接的因素。老师激情四射的语言让学生也会兴致高涨,老师深沉忧伤的语言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悲伤沉痛的氛围。而通过这几次上课,房老师的语言不够贴近学生。尤其是语言缺乏感染力,语调稍显平淡,这也是教师本身没有进入课堂状态的一种体现。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4)

    《和时间赛跑》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能回来了”、“和时间赛跑”这样的话题有点“沉重”,非常抽象。今天,听了实习生邹玖菊老师的这一节课,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朗读感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拓展知识升华情感,多种方式识字写字,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课堂具体来谈谈听课感受。

    一、教学流程,清晰有序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整个课堂由猜谜语导入——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感悟情感——扩展提升。每一个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学有所获。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邹老师紧抓课文的中心情感词汇、句子,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感受到时间的珍贵,一去不复返。

    课堂上,邹老师努力去突破“从爸爸的话中去理解‘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结合书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感悟、赏析、品读。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了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如“时间一去不复返”,之后通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爸爸说过的话又有什么样的理解”的引导问题,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行”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导学生在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让学生用实际行动真正去做到了珍惜时间,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入且深刻。

    三、识字扎实,写字有效

    邹老师指导识记生字扎实,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方法灵活多样,并把学生易读错的字,进行了集体巩固,加深了记忆印象。指导书写,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关键笔画都做详细的讲解和强调,“若—诺,梭—俊、赛—寒、赢—羸”这几形近字,通过比较字形加深书写的印象,上台展示的同学书写认真,落实了识字写字教学目标。课堂评价有针对性,反应敏捷,比第一课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足之处:

    1、备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教案熟练了,课堂上才能轻松自如。

    2、对课文的朗读还要运用多种形式,读出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教师引导性的语言要明确,简洁,学生的学习方向就能抓好。

    4、主要内容还要讲解详细一些,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特别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有些难理解。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5)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这篇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并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学生从细处感受时间,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我通过补充资料,作者由于一直和时间赛跑,所以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从而也感悟到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学生学完了课文,我也陷入了沉思:

    1.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总以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了。”其实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应结合学生幼儿园的生活,可能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学贵学以致用”,学生学习了课文,往往有水过地皮湿的现象,他们是否能通过朗读入心入脑,是否能通过理解文中重要的语言文字来珍惜时光,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略显不够到位,应加强悟与读的转化。

    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我要紧扣新课标,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训练的脚步走得更扎实!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6)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 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的故事。

    学习本文的目的:

    一、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启示:“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

    据此,在讲授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来突破这个抽象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启示,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电视、网络、或生活中)了解“一分钟可以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尤其是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结合“我”的生活经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即使明天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经验中真切的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这种真切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平时生活的追忆,许多学生想起已故的亲人,愀然泪下;想起与朋友共度的快乐时光,忍俊失笑……

    在“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教学重点的教学时,我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同时牵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理解!

    首先,是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体会“我”跑赢时间的快乐心情;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的深刻体会”的句子,展开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也可以用自己知道的名人事例来说明。

    孩子们大量的实例说明让我大吃一惊!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但这一课告诉我如果在教育中融入生活的体验,那么,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无穷的教育力量!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7)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如此经历,要理解起这些内容就有些远了。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总觉得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从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10小时,上课约用去5小时,各种作业差不多也要用去1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那大概还剩6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6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多的6小时上哪去了?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三附反思,和时间赛跑,希望对你有帮助!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8)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一、搜集珍惜时间的资料,体会时间的宝贵

    时间,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设计时,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把交流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安排在课前师生互动环节进行。先让学生感知“珍惜时间”,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基调。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了解了更多的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这些资料放在课前活动时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指导层次朗读,感受时间的流逝

    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抓住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体会爸爸的话,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感受时间会带走“昨天、童年、生命”感受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时间的可贵、时间的无情……,以真实的体验来感悟“为什么要珍惜时间”,这样把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激发学生探索作者珍惜时间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本展开对话。

    三、以课本为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还是注重以课本为主,在学习中,提示学生找到段落在书中所在的位置,以便随时翻书圈画、批注等,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才是学生要掌握的根本读书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时,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并注明之;找出段落中表达所见、所想的句子;在读过的句段中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让学生留下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知识、笔记等。我认为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读书方法,如,学习第4自然段时,利用范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读到作者的内心里去,老师的范读,给学生树立了读书的榜样,同时告诉学生理解好才能读好,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四、体会作者情感,进行仿写练笔。

    课文的第6、7自然段写的作者的生活体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得是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真切地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写法——所见所想,体会充满诗意的、描绘时间流逝的语句,进行仿写练笔。仿照第6、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这个环节的学习,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源源不断地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碰撞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惜时”意识。

    五、反思不足,提升自我

    讲完课,结合老师们的评课,细细琢磨,这节课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合作学习环节还需要扎实有效的进行,真正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板书内容有待于完善,要贯穿整个文本或加上本课的中心句。三是读书的要求用幻灯片呈现出来为好。四是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化安排,注意语言的精炼。在今后的听评课中,我会多向各位老师学习,精心打造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篇9)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深奥难懂,我没有多少把握能让学生很快熟悉它,并喜爱它。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布置了两道预习题,第一,把课文读熟。第二,找有关时间方面的格言谚语。

    教学时我从课文中的一幅图入手:太阳西斜,一位身背书包的少年独自在放学路上狂奔,他在和时间赛跑。自然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然后倒入第一部分“我”体验到了时间的流逝。

    我把几个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并规定他们在五分钟完成。五分钟内,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正如我期望的那样认真阅读文章,寻解答案。五分钟后,出现了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他们自己读文有收获了。肖娟第一个站起来回答,她说因为外祖母去世了,所以“我”要和时间赛跑。这个答案有些牵强附会,我急于想把学生引到爸爸的话中,也就是时间的话题中来,所以我问外祖母去世爸爸对“我”怎么说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是什么意思?就这样我牵着学生的鼻子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目的很明确,就是直奔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到达我设计的问题的答案里。但是学生觉得枯燥感到乏味,有的学生人云亦云,有的学生茫茫然。

    课后我想有几个同学读到了叙说外祖母去世而忧伤的这段文字,他们也感受到了作者那无法排除的忧伤,而对于爸爸关于时间的深奥的话倒不是感受最深的。那我是否也可以让同学们和她一道感受这个忧伤,读一读这段忧伤的文字,然后再把他们带到对时间流逝的感伤里去呢。与其让学生直接明理,倒不如让他们细细品文,感受到文字里的忧伤,就读读忧伤的文字,感受到文字里的快乐,就读读快乐的文字,感受到父亲话的含义。

    我的这堂课是失败的。学生并没有喜欢这篇文章,学生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我想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零碎的、局部的,不能一股脑儿抛给学生所有问题。老师只有层层深入,才能让学生的认识提高到深刻、完整。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模板


    时光如电一般的飞驰,新学期的篇章即将翻开。作为教师的一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进行一次总结,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模板,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1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2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3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4

    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反思五: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合集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教师是桥梁,身为教师,应该坚持对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教案需要老师经过周密的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怎么将教案写的简洁明了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调温和些,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 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教学本课,我感觉备课备得比较透彻,但自己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教学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资料,这时分主角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必须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到达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十分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群众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到达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再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3】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在上课之初,学生就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由此总结得出一种抽样的方法,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课后,学生王乔告诉我:张老师,其实人们体检验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部分看全体的例子,因为这时我们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之后,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在解决问题时,也很有主见.这充分说明通过近一学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变成了主角,而老师仅仅是导演或主持人.

    真正做到让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学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数学.我自己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时间稍稍有些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面不够大.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在今后教学教学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4】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通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5】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6】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这节课的设计主旨。整节课紧扣“读、思、练”三字进行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生本高效。

    1、研读文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我在研读教材时把握五点,即“教材、课标规定了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哪些?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什么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的帮助?哪些内容无能力学习?”,明确了学生一读课文就能知道铁罐是傲慢的,陶罐是谦虚的,而要读好人物不同的语气则需要老师的指导,明白寓言的道理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因此在制定教学重难点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指导读好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和指导老师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2、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带讲。

    我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话的朗读指导就根据这个特点分成三部分,有层次地展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第一部分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结合神态引导学生读好铁罐和陶罐的对话。特别是铁罐恼怒的话。铁罐和陶罐最后一次的对话,让孩子们自己读书,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读一读。全班交流展示,品读语句,感悟铁罐是怎样一次次奚落陶罐的。第二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让他们对子练习,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再请两名学生展示。第三部分分男女生读,老师读旁白。把所有对话连起来练读,这是在前面充分练读基础上的总体回归,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还是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训练。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己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3、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假如铁罐还没有完全消失,经过这件事情后,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环节,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学生把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也运用到写作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也丰富了文本内涵。

    4、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表现铁罐语气的合适的词语,并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填个四字词语。通过这个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恰当使用词语的能力,也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家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如此。我应该更关注孩子们课堂表现的细节,再指导孩子们对铁罐和陶罐的心理做更深的探究。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7】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语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回顾公开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通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达到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1)、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2)、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3、在教授本课时不仅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注重了通过反复朗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如“傲慢、轻蔑、相提并论”等。在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激发下,以读带讲,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讲解轻蔑一次时,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解学,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通过动作体会当你这样看人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助。

    4、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内容比较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比如:学生在读到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时,我给出“通过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师感受到了你的轻蔑。从你的动作和上扬的语调中我们知道了你瞧不起陶罐。”学生读到铁罐恼怒时,我给出“你眼睛瞪得圆圆的,从嗓子里吼出的话语,我知道你恼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脚,我感受到你恼怒了。从你咆哮的声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气了。”有效评价,不是“好,再来。读得太好了!”而是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出准确、具体的指导。教师要融入其中与学生,还有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教师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5、由于太过投入铁罐的角色,课上教态显得略有生硬。课后有老师向我提出教态要具有亲和力,语速再慢些,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会更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8】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9】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科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借用了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上这课的教学流程——“一读二演三改四编”,不过靳老师用的是两节课完成,我用了一节课完成的,我将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放到了学习生字的第一节课处理,所以基本上处理完了教学任务。

    “一读”即上课伊始让学生们齐读生字和课文。设计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将词语读正确,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朗朗的读书声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二演”即角色表演,在学生对文中的角色有一点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学生们表演积极,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来表演的第一组的同学表演出了陶罐铁罐的语气和神态,第二组的同学们还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加以动作,让表演进入了一个高潮。孩子们意犹未尽呀,由于时间关系,我让他们课后再表演。此环节如果让学生脱离书本,将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进行表演就更好了。

    “三改”这环节我是让孩子们领悟寓言的寓意后让学生表演的。设计这环节的目的是:学生们在表演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事物,不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此时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我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此处有老师认为是败笔,我认为就因为集体进行改编故事,才能克服学生写寓言的畏难心理,有利于新寓言的创作。

    “四编”这环节突出了读写结合,阅读是读懂文章,写作是思想感情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新创作。此处时间充裕的话应让学生慢慢写,然后老师当堂指导评改学生的语言。可惜时间太少,只能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也只有一个学生不流利地说,老师和同学加以补充才算说完整了。

    学习名家上课只是鹦鹉学舌,模仿名家的框架固然可嘉,学习名家的语言思维教学也固然可嘉,要变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我还需要好好加油。勉励自己——“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0】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常常奚落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童话类文章接触不多,因此,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经过反复研读教材,经过课堂实验,经过学校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对这节课有这些体会:

    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初读课文,我首先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在试讲中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支撑,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课堂反馈情况为导向,踏踏实实地组织教学。

    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

    抓住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指引,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简洁有力的评价

    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和应激应变能力的缺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语言啰嗦的情况,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克服和改正的。

    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我会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作为新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1】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 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 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11篇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老师,通过使用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有助于多媒体设备的利用,如何写好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教案呢?这篇文章的主要议题是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紧密相关的,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1】

    曾经有人说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仍以阅读课“Boymissing,policepuzzled”为例。教师应当在上课文之前,为学生提供相关词汇,以便学生迅速而顺利地表达观点,免得学生在课堂上因找不着恰当的词句而抓耳挠腮。因为“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其次,教师语速过快,没顾及到学生的.反应,导致学生听课不自在有点紧张,存在焦虑等不利的情感因素,这与教学中提倡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理论着实相悖。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帮学生减轻压力,营建宽松、和谐的气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

    再次,在布置讨论活动时,指令性语言没有在活动前一次性表达清楚,结果是部分学生已开始讨论,部分学生还在听教师发布指令,导致课堂上有短暂的混乱。另外,设计groupwork和pairwork时,对学生的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欠考虑,导致内向型学生怯场不敢张嘴说话,而外向型学生极易注意力分散,脱离课堂内容。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在这节课中,首先我应当提前对疏漏和不当之处进行回顾,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汲取教训可改进日后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显然,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教学的遗憾。

    第二十一期顶岗实习支教丰润迁安卢龙分队丰润左家坞镇中学英语专业孙梦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2】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不遵守纪律,让老师很头疼;有的孩子很听话,是老师喜欢的乖娃娃,但在思考问题时却不是很活跃,甚至从不举手发言。对这些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这属于教育评价的问题。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效果的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多幼教人士的重视,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专门增加了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内容。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正在加强,教师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为关注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幼儿的成长。但幼儿园教育评价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很多教师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特地组织了“教育评价”的专题教研活动,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一、学习理论,提出困惑

    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大家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是根据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幼儿园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使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开展教育评价也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手段。

    为了让教师们对教育评价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教研活动之前,我请每位教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教研活动的“头脑风暴”环节与同伴交流分享,教师们感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拿出为教师准备好的几个案例,都是日常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请大家找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再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评价有些什么困惑。

    教师们纷纷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最大的困惑,都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急需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评价内容单一,过多偏重学科知识

    在分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更注重技能掌握的好坏,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对幼儿作品大多是用“××画得真好,跟老师的一模一样”、“××做得很像”。

    (2)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教师经常这样评价孩子:“××和××画得很好”、“你们今天都很乖!”乖在哪里老师只字不提,评价敷衍而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

    (3) 评价方法单一,多以口头评价为主

    评价多集中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幼儿的自评和相互评价很少。

    (4) 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

    老师们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十分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如在艺术活动中批评某个孩子折的飞机没有别的小朋友折的好,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在折的过程是多么的认真。忽视了幼儿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5) 评价参与者评价标准不一致

    《纲要》指出:教师、家长、幼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跟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经常不一致。这一点很让一些年轻老师头疼。

    (6) 评价范围不广,中间段孩子关注较少

    很多老师反映,班上最能干的和最弱的孩子老师关注比较多,而中间段的孩子却很少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恰当的评价。

    (7) 评价技巧不科学、不灵活

    老师们还提出了一个困惑,面对个别调皮儿童做出的极端行为,该不该点名批评?快放学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评价的教育契机该不该继续进行下去?……这些反映出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够科学,不够灵活。

    二、同伴互助,谈经验,提对策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这些困惑,我特意邀请了卢柳静老师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卢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深入的研究,为大家作“怎样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专题发言。老师们对幼儿发展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我请大家运用卢柳静老师讲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教师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提出的困惑进行讨论,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李季湄、方钧君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幼儿园教育评价》中指出:“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

    教师们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幼儿园教育评价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给评价一个恰当的定位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幼儿园教育工作,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给幼儿和教师排队。因此,幼儿园教育评价应更注重幼儿的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补偿,而不仅仅是在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二、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

    这是教师们感到最为困惑的地方,我们集中讨论了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我们认为,评价一次教育活动,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看活动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过去的主导、主角的地位向孩子学习的伙伴、朋友、知己的角色转换;教学评价过程要从过去的教师评价幼儿向幼儿自我评价、幼儿间相互评价转化。

    2、看活动的“生成性”如何。新《纲要》非常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强调教师的课题选择权,鼓励教师生成课程。教师应做到:二个优先、二个关注、三个学会。

    “二个优先”指: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映的活动优先。

    “二个关注”指: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

    “三个学会”指: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有没有设置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这是评价一次活动选题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

    3、看活动的教学效果是否让孩子乐于接受。《纲要》非常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乐于学,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是衡量课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保持一颗“童心”,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幼儿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保持健康心理,快乐成长!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心得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很荣幸能获得这次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宝贵机会,并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活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无论是从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比赛、教师典型演讲,还是从我所闻所闻,每一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感动、学习。有很多说不出口的东西。报酬。活动结束后,我的思维和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这几天的一些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12年8月28日 周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暨教学工作会议如期召开。首先,田校长介绍了我们的主讲人,然后主讲人进行了创新讲座。在创新的四个方面,他认为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坚持育人、坚持学生主体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学生应视学生为权利、行为和生活的主体。而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骨干老师的示范课,学生们都完全处于活跃状态。整个班级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下。他们的做法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操纵者,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知。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切不可拖着学生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安排活动。他的角色是一种规范和指导。包括设计、动员、引导、调节和监督,所有教师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意识和动机最终教会学生学习。

    二、注重实践

    丁立晓教授向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先进职业介绍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高校发展。我们从中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做到供需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教师要注重实践,积极开展临时培训,进入工厂或单位实习。并且在我国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只学不用的严重现象。语言是很实用的,如果只学而不用,永远学不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应用它,要学会边用边学,这样才能增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无论是田建国教授还是丁立晓教授做专题报告,以及骨干教师的讲课,都注重实践的作用。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不应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更多地融入学生,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引导、帮助、引导学生新的发现。教学由“我告诉你听”转变为合作讨论、讨论,真正体现了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重视课前师生互动

    strong>

    注意课前与学生的交流,运用游戏、聊天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例如:通过让学生不断改名,让学生判断所讲内容的真实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距离师生之间,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老师们的讲课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热身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前提。

    四、好老师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 8月28日-29日,沃思学校的英语老师们外语系进行了本期培训。北京斯坦福英语的冯峰博士表示,英语教师应该反思语言和语言教学。高校教师处于教育的末期,学生因前端教育基础差而在表达和交流上存在障碍,我们的高校教师应该分析其根源。并解决这些困难。语言的本质是技能,其功能是交流的工具。因此,要改变以往填满课堂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多练习、多问、多说。我们手中有越来越多的生命。今天的孩子,明天的未来,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田建国教授列举了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一系列名人的成长故事,表明我们需要改变人才的观念。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孩子,有的急于求知,有的好奇地问这个问那个,有的漫不经心,好像有别的想法,有的在做小动作,甚至是恶作剧。其实他们都有想法,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与工厂生产不同的是,使用统一的模具来成型相同的产品。在这里,教育要足智多谋,要懂得教育,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所以,以前只怪他们调皮,上课不专心,学习不努力,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结果造成很多不良心理反应,从而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专家的演讲和骨干老师的教导,让我如梦初醒。每个人总是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调整心态,善待每一个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更多的成功之道。考虑学生的未来。

    V.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名多才多艺的教师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三天来,专家的讲课和骨干教师的课堂都充分印证了这一说法。他们用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学生讲了深刻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深受启发。我面对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教育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心中的一盏明灯,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从观察课可以看出,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多少时间都非常清楚。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从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每一步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大量的工作:准备习题、提出试题、自学教材、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复习。尝试练习。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心理实验表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获得同样的学习效果。目标越明确,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越强。学习目标可以在课前集中展示,也可以在课中分散展示。目的是用任务来带动,保证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也需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驱动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习开展讲授、练习、评价、问答等不同形式的试玩活动。、板书演练、多媒体视频、音频和动画的运用,讨论、表演、实验、游戏、小组竞赛、学生互学等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田建国教授要求老师们澄清的问题之一是课堂教学中的答案是什么。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他给我们讲了很多简单的故事,说明所有资源答案都是正确答案。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老师提问时,学生只能答对,不能答错,否则不能坐下。在我接过的几个班中,都出现了学生不敢回答问题,甚至不敢回答问题而老师提问的现象。他们尽量避开,生怕扇他耳光,要么低声回答,要么根本不说话,为什么?他生怕自己做错了,同学会笑话他,老师会批评他。试想,这样能有效促进教学信息的交流吗?学生能否培养创造性思维?大多数聪明的孩子都是顽皮和异想天开的孩子。当一个人问为什么时,这意味着他会。如果他不问“为什么”,就意味着他什么都做不了。想都没想。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是一种能力培养,要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创造情感的冲动。不要认为学生的突发奇想是异端。用棍子杀死他们,不是培养人才,而是扼杀他们。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提倡提问,敢于提问,对不同的答案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引导和纠正。总之,不要以胜败来评判英雄,更不要以结果来评判对错。

    八、重视科研

    教师教学是一方面,但科研也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新教师可能很难参与一个大课题,但科研意识一定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为这种科学的实践加理论的方法可以加速我们的成长。比如我们的课后。记录每一个成功与不足、困惑。方便我们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当然,不足之处应通过教育专着或咨询专家、老教师的方式加以解决。

    总之,参加这个活动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更好地发展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提高以知识为智慧、以思想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与有机案例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促进道德、智力和人格发展的综合水平。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以后有更多、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 使我们的青年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整个教学事业的发展。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4】

    自我评价:

    1、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我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局“八条禁令”要求,服从学校的安排,尽职尽力完成党教给我的教学任务。

    2、在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角色,精心准备高三备考。一轮复习中,与备课组同仁自编一轮复习材料“80篇”。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压缩专题难度的同时,贯彻“反复复习,小题大做”的复习策略,在9月份进入了全面综合复习,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50套模拟试题的讲解和测评,其中自主编题16套。

    3、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激励学生,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课堂讲解中,不但讲解解题方法和策略,还教给学生思想、学法、反思方向,实现“小题大做,效率课堂”。

    4、每次考完试后都及时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和月考调查报告文字形式的交流,从学生中获取教学思考,改变教学手段,调整授课速度等。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的时间还有些不够。今后将加大课堂学生讲评,提问,不断强化“反复复习,小题大做”的复习策略。

    2、分层教学不彻底,有些学生还是掉队了。今后将多关注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该放弃的就放弃。给自己定一个底线,让他们学会有选择性的、力所能及的学习。

    3、限时训练少,学生应试能力不足。今后利用大课或相应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练习安排好答题时间和跳跃式答题方式,并练习填涂答题卡。

    4、小组活动受时间、场地限制开展的不够。

    5、学生作业监督、批改不到位。今后与班主任和课任老师积极配合,发动课代表做好作业的检查、批改、反馈工作。

    6、互助小组坚持的不好,老师指导的不到位。今后加强对互助小组的关心,多指导,多鼓励。

    7、讲解解答题时,板演步骤不全。今后在讲解解答题时要善于分解,板演步骤要全,同时讲清命题人意图,审题思路,注重一题多解,注重通法与特法的结合。

    8、讲题时速度有些快,字体有些小。今后在讲解习题时语速放慢,把字写得再大些。

    9、平时答疑没时间,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少。多与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意图、计划告诉学生,把学生的反馈落到实处。

    10、与同仁形成合力不足。今后加强备课组活动,集思广议,为下一步更好的复习、训练、命题做好准备。

    11、对学生的激励不足,有时有埋怨批评学生现象。今后要不断发现学生的进步、长处。多打气,少放弃。让每一名学生都喜欢数学,都有进步和收获。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5】

    教学评价是我们综合组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更要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活化性。《海洋世界》是一堂校本教研成果展示课,正是要突出教学评价,也出表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试教实践,我发现并总结了如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

    1、情境创设好(教室布置成海洋世界),导入自然(参观海洋世界),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手摆鱼的制作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定位;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采取的方式巧妙,“五色池”、“七彩池”等名字形象而富有诗意。

    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通过游戏“对与错”来解决手摆鱼的轮廓大小问题,这种运用观察来掌握制作难点的方式效果不好,不少教学中体现评价学生画小了。

    改进意见

    1、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1)首先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在活动中体现(将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渗透于各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现审美观,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

    2)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老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随时体现,如:对学生思维的评价、对学生表述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作品的评价、学生对同伴的评价。

    3)最后一环节,加入“通行证”这一道具,把互评(每组选出一条做得最好的鱼,最先拿到通行证,进入海洋世界,自由快乐地游戏)、师评、自评(全体学生陆续拿到通行证进入海洋世界游戏),结合起来。

    2、体现评价的全面性:不仅仅对作品结果进行评价,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随时进行评价。

    3、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加入学生动手试戴手摆鱼、试画轮廓这一环节,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来掌握难点。

    改进后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极性更高,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提高了。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6】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由评价项目和权重两个方面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评价项目:一是过程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和基本发展状况;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a)、方法的评价指标

    它包括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发展基本技能。如撰写活动方案、调查记录、观察日记、实验记录、研究报告、**,问题**策略,发现的问题,**的方法,活动日记、录像、摄影、录音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反思、体验、收获,规划与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思想意识等。

    (b)、实施过程的评价指标

    包括自主提出问题、明确主题;制定方案的合理程度;参与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和应用程度。如学生独立提问的次数、计划制定的合理程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

    (c)、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指标

    包括良好人格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标设计的维度,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对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如“我的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就可依据此课题进行。

    吉林省珲春市第四中学高越飞

    2013年 9月 8日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7】

    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反思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本事,但从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新教材在实验资料安排上,高估了初三学生现阶段的实验本事,也高估了普通中学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下头我以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本人对这方面的反思。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的教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多么丰富,实验本事多么强,都难以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什么问题。

    (一)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只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以防在盐酸挥出发HCl,混在CO2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可是,如果浓度太低了,将会使反应速度太慢,二氧化碳的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异常是对于象我们学校来说,实验室中长颈漏斗和锥形瓶太少,只能直接用较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境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以我的经验看来,3~4molL比较适宜。

    (二)学生虽然看过教师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但仍然会有13的学生不能成功完成这个实验。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是倾倒时集气瓶口没有向下,只是横放,这样会因为蜡烛火焰的热气流将二氧化碳带走,使二氧化碳根本就没有进入烧杯中,从而使蜡烛熄灭;有的则是先把集气瓶上方的玻璃片取开,然后拿起集气瓶再往烧杯中倾倒,这样做往往由于学生动作粗鲁,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甩掉了;有的则是由于收集守二氧化碳后放置时间太长,二氧化碳已经跑掉了一部分;有的则是由于蜡烛太高,火焰高于烧杯。总而言之,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有很多会超出教师的想象,而教师们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实验本事。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由于初三学生才接触化学不久,很多实验还是要先教师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至少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来说,学生实验还是以模仿为主,如果没有演示和讲解,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实验,往往会使实验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

    (三)新教材中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个实验中,使用石蕊小花和集气瓶,其实操作十分不方便,原因有二。一是按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上的安排,总共要收集三瓶二氧化碳,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应当把集气瓶改为试管;二是实验室自制的石蕊小花实验现象不明显,并且制花成本太高,最好改为蓝色石蕊试纸。如果我们不作这个改善,将会使学生把很多时间花在制备二氧化碳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实验,并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课中还是要以模仿为主要教育方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1)如果你没有把实验过程演示一次给学生看,很多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

    (2)如果你没有布置他们预习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边阅读《实验报告册》边做实验,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要做哪一个实验。他们甚至懒得问。我发现一些学生收集了两瓶二氧化碳后,竟然不明白这两瓶气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3)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他们就会有的人用太多药品,有的人用太少药品。

    (4)如果你不反复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他们就不会想到要做记录。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完成,使学生能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教师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也不是为了把每个小组在每堂课中的表现都划分出好与差的等级。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自然和得体,切忌使用过分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表扬要恰如其分,绝不能随意使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如果表扬得来的太容易,学生就会对此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或随意应付。

    滥用鼓励与夸奖是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误区。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表扬。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用集体拍手的方式表示赞扬的评价方式,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值得深思。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评价强制性地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拍手说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评价语也是教师规定的,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种形式主义色彩极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干扰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显得机械、呆板,还忽略了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9】

    参加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体会

    4月26日,学校组织了我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专题学习,为年轻教师提供学习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增强的体验。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的“新手”,我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本次培训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I.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认识,经常更新教育观念,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证,参与培训,自觉听取和接受前人的指导和指导是“新手”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主要从事培训和成人教育。虽然我不教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我需要有扎实的基本教学技能才能教成人教育学院。劳兴华老师的“解读”、“教学督导中发现的话题与分析”,王贵生教授的“青年教师课堂上应注意的问题”,许阳阳老师微课竞赛经验分享同行间的交流讨论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理念更新了,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拓宽了我的工作思路。

    郑主任在讲座中指出“能力是硬道理”,让我意识到省内晋升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研究能力,才能变得更好。做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和学生的需要,胜任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工作。

    作为人民教师,要真正树立“德-思-责任”的工作理念,

    1以扎实的教育教学和高水平业务基本功能力作为自己生命的本钱,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对自己的言行和教学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二、加强反思,提升自我

    通过老老师和王教授讲解和分析青年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让老师们自己体会这两年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误区。我与所有中小学教师和成年学生打交道。在过去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并没有太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听完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了解了一名大学老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明白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始终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培训问题,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方法、新方法,力求在培训工作中尽可能地适应和满足成人。教育需要,从而使高等教育更有效。

    以人为镜,知得失;以自己为镜子,才能认识自己。听完老师们的讲课,我觉得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劳老师在讲座中说“教师的成长=知识+实践+反思+体验”,可见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并经常反思。 《论语》、“我一日三检”、“见德同思、见德自省”、“见罪自责”等格言都强调作用。道德修养的反思。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课后反思,努力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原来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检讨、修正、强化、否定。加工中去粗糙

    2 留真,去伪,留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科研,专业发展

    培训过程中,郑主任和王教授都提到了提高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学术研究是教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进而引导知识的传授。在以后的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研究的态度去实践和探索。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成人教育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学对象、心理和学习状况。在研究型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形成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和模式。 “教而知其难,学而知其不足”,教育研究与学科相结合,学科的学术研究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在学科实践中,你会读懂广泛讨论,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不仅能“教”,而且“能教”“教得好”,让他们逐步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虽然训练结束了,但学习是一个新的开始。回到教学岗位后,我会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法,把专家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2014 年 4 月 30 日

    3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10】

    二年级的美术课,在快要下课时我把学生上次的美术作业发了下去,男孩子小浩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垂头丧气,我过去看了一下他的作业,一个鲜红的“差”映入眼帘。当与我的目光相遇时,他忐忑不安的心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孩子每个班级都存在,我也尝试过惩罚他们,却破坏了美术课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也就是这几个喜欢“偷懒”的学生在每次清扫美术室时个个自告奋勇,变成了勤劳的小帮手,难道真的是他们懒惰和美术能力差吗?

    我后来反省了一下,之后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取消了评价“差”的等第。而是用建议性的评语来替代:“如果你能够用二分钟的时间仔细欣赏一下自己的画,再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你不满意的部分修改一下,你的画就会更加的精彩。”“老师给你评的等第,你肯定会不满意,你来找老师谈谈好吗?”这些充满期待和人文关怀的批语,更加体现出美术课评价的发展性和人性化,使成绩评价的根本目的得以体现。

    虽然是小小的一个改变,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原来总得“差”的小朋友比以前认真了,有信心了。因为正确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人文关怀。

    其实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用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其实孩子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的遗传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行为表现及操作中会参差不齐。比如画拔河,学生能正确画出人在拔河时的结构与动作关系,并能扩展成一组人就是很有创造力的作业。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放弃“一刀切”的武断做法,而是进行了人性化的尝试。

    对于学生创作的美术作业我们不能只注重作品所呈现的专业性美感,我们应该注重作业深层所蕴含的因素——学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用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横向的比较来判断,而应看自身的纵向发展,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品时,特别留心几个以往美术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鼓励他们的方式我采取了分层实施:当发现他们进步时,我采取单独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表扬他的进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他逐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业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时,我就进一步对他所取得的进步采用全班公开化地表扬,对他的努力进行赞赏,为他的进步表示高兴。在另一方面对于美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应该注重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表现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绘画惰性的产生。

    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体现人文关怀,还应体现在课堂中学生创作美术作业时,教师用学生美的法则,规律加以引导,让学生们共同探讨找出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并让其自己断续完成作品,这样会让他们的作品更加完美、精益求精。教学反思《正确评价美术作业》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篇11】

    培训总结

    参加韩老师的《利用微课优化学科参与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如何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方面深有感触。

    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求教师要有好的教学作风,作为教师更要严格遵守教学的规章制度,不能迟到早点离开,更别说逃课了,改变教学时间。学生应及时获悉,仪容仪表端庄大方。

    其次,教师可能不是天才的表演者,但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应该是天才的演说家。许多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知识扎实,还因为他们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高超的口语艺术。当然,对我来说,说话的艺术可能没有他们那么高,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保持如此严格的标准。说话不仅要连贯、生动、流利、准确,而且要严谨细致,同时声音要尽可能地口齿伶俐、生动活泼。再次,黑板上写字就像一个舞台布景,是讲课的重要辅助工具。整齐美观的粉笔字迹,整齐美观的版面,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我们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但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同样,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讲座应该是无脚本的,没有口语,内容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最好在开始的时候简单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顺势引导本堂课的内容,在本堂课结束前复习本堂课的内容。总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最后,要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际工作,边实践边实践。反思,因为是我喜欢做的事,所以我用心用脑。在实践教学中,根据每个教学活动,我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活动前,回顾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在教学前检查和填补空白。课堂反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出事件的处理、调节和反应的适当性,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12篇)


    时光飞驰,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此时就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的工作情况,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12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讲《蒸发和液化》,“蒸发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蒸发联系起来,例如:太阳底下晒衣服、炉子上烧水、游泳上岸后会很冷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同时也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在玻璃出口处放一根冷铁棒。2、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体积,使其液化。3、在实验一基础上,先将冷铁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使学生深刻地记得液化有两种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热。

    本节课通过 “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我们的衣服干得更快?继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将衣服摊开、将衣服放在通风处等。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完善过程没有放开,老师讲得过多,这时可以发挥学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的可行性,老师最后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整节课结尾部分显得有些太仓促。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2

    第一稿太拘泥于课本,展开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因为这节课学生经验丰富,假如你使用媒体,可能你媒体中出现的例子都已经举过了,我觉得这就失去课件的意义,再一个媒体是线性的,而课堂则是非线性的,而我这节课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很多机动的地方,不用课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于是就选择不用课件。

    关于探究的修改:影响蒸发的快慢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这三个因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离科学概念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就通过让学生“比一件湿衣服尽快变干”限定时间比较谁的方法多这么一个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归类,提练出三个因素。而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进行探究。蒸发吸热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首先对着干温度计扇温度没变化,而“洗澡”的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后又上升,通过这么一对比,学生对于“对着干的物体扇,因为没有蒸发也就不会降温了”也就更深刻了。

    关于媒体的选择。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生活”,把学生原本零乱的生活经验能过彼此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有知识都是由学生建构的,无论是汽化、液化、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吸热都是由学生得出,并且问题由学生提,实验由学生设计,通过比较设计方案的优劣中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尤其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追问,既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更清楚。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3

    继《熔化和凝固》之后的一节,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清楚研究物态变化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况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探究物理现象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新课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和液体相互转化的例子,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预习学案完成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教师进行实验,首先演示塑料袋中的酒精汽化,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学生观察汽化现象。因为此实验用高温的开水为了避免学生烫伤,所以必须由教师完成。接着进行沸腾实验的研究,由学生通过学案明确实验的做法后,教师进行实验器材的介绍,介绍器材后,在进行沸腾实验前,教师在黑板上洒水,这样使沸腾实验和蒸发实验同时进行,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数据,最后实验很成功,学生看到沸腾后温度不在变化,以为温度计坏了,实际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结果,看到蒸发也悄悄的进行,这样实验结束后依次分析两个汽化方式的特点,在沸腾实验的小烧杯上放一个小玻璃片让学生看到水滴生成。从而完成了液化的实验演示。本节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生活,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我在黑板上用胶头滴管滴两块大面积酒精,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其中一个快点干,学生说用火烤,有的学生说这是酒精用火烤太危险,有的孩子说用扇子扇,我找了一个爱学物理的学生来,他那书使劲的扇,老师给他递一个硬纸板,很好的提高了师生间的感情,之后又拿出来一个电吹风帮那孩子的忙,师生就这样愉快的完成了这个实验的研究,开心、轻松又学到了知识。

    通过对这堂课的演示实验的处理,联系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很好。从这两方面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显得自然和谐,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4

    不同点:几个小组的沸点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基本都是“水太多太少,火力弱,烧杯上有盖子,温度计不同”,把影响水加热时间因素和影响沸点因素混淆。

    (1)教师可以让相同沸点的小组把水杯举起来,看看水量是不是一样,从而证明沸点与水量无关;

    (2)相同道理,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比较下酒精灯的火力,看看是不是沸点高的火力一定大,从而证明沸点与火力无关。

    (3)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拿他们的温度计插入同一杯冷水中,看最后温度是不是一样,从而分析出沸点可能受所用温度计的误差影响。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沸点的不同主要是与气压有关,指出只有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结合课本科学世界内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在珠穆朗玛峰8844米上水的沸点只有72℃,增加学生兴趣。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5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沸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沸腾现象的特点和温度变化情况,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

    首先这节课目标达成大约90%,大部分同学是可以观察到沸腾的现象,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内容,但是有部分同学虽然填了数据,但是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比如在温度还没到达90℃时就开始了计时,导致把表格的空填完了,水还没有沸腾;还有同学水刚沸腾记录了一个数据就把酒精灯熄灭了,认为自己完成了实验;有的同学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或者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到水中自己没有观察到;有的同学没有把酒精灯的火焰正对着石棉网中央加热,各种状况都会在实验中出现。

    主要是我在上课时,实验开始前没有把这些细节强调到位,针对我所教的普通班的学生,应该把基本的知识首先强调到位,在实验中才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另外在强调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做到有效的提醒,在实验中涉及到酒精灯和热水,所以还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

    我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语言,在课堂上不需要说的太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怎样让语言简练,严谨,这是一门艺术,也是我最应该修炼的地方。以后的每一节课,首先是自己一定要注意用语,从平时做起,希望能够逐步进步。在实验中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整节课放到实验上的时间是足够的,都在围绕实验在进行整节课。

    做完实验后的难点是对于沸腾特点的总结,应该在实验前重点强调一下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可以有利于实验的观察。在课堂中的学生的问题,鼓励大声讲出来,在课堂解决掉,让物理课堂每位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这点在课堂中还需要很大的提高,七班的课堂氛围不活跃,和我的引导有很大关系。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了很多,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有趣,设置的问题情境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环扣一环的教学使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设计进行思维活动,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的作图直接用手机照完之后再屏幕上显示出来,更加直观。贾老师的课堂中播放了小视频,吸引学生,丰富了教学内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备课一定要把能用的资源利用好,积极地需找视频、图片资源并且一些能做的实验直接在课堂上做,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思维活动才能紧紧围绕课堂,达成学习目标。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8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近期,我在八年级物理课上教授了有关汽化和液化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反思,总结了一些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教学前,我精心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具。我为每一个实验和示范都准备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并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报告模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同时,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实例和视频,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这些准备工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学习。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方式自主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规律和原理。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和示范过程中,我经常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再次,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和学生评价。我总结了这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学生评价和反馈,我了解到他们对这次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这反映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准备在下次课上进行更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并提供更多实验报告范例供学生参考。此外,我还发现有些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在下次课上,我将提前预习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的来说,这次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次反思,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9

    在讲《汽化和液化》这节内容时,我发现好多教师就是直接拿着课本和教案进行教学,并没有什么实验可做,做为物理学科,大部分理论和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一节有实验而不去做实验的课堂,任何口头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调动不了,更不用谈什么学习的'兴趣了。

    我听过这节课的市级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课想出了很多花招,也很有创意,虽说没有获得很好的比赛成绩,但就凭参赛教师的那种激情和责任心以及教学态度,足以成为许多教师学习的榜样,说实话,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和启发。

    新课标对本节的教学要求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要求学生知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了解液体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液体蒸发有效冷作用。在这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蒸发与沸腾的两种现象,知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既在液体的表面又在液体的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液体蒸发与沸腾时温度的特点。通过教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10

    汽化液化物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汽化液化是物理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通过教授汽化液化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理解物理规律。然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汽化液化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汽化液化的概念和公式时,容易迷失在抽象的理论中。汽化液化涉及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化,对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和具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例如,我可以通过实验展示水的汽化和液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分子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汽化液化的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汽化液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如锅里的水煮沸、空调器的制冷、汽车的冷却等。因此,我可以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汽化液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物理知识在解释现象和改善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我也意识到,仅仅讲解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探究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汽化液化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压强下液体汽化的速度变化,进一步探究压强对汽化液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能够理解汽化液化的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最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汽化液化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公式和计算,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机制,让学生能够随时提问并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讨论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汽化液化物理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给予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和改进,相信汽化液化的教学将更加丰富和有效,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应用这一重要的物理知识。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11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而涉及到汽化和液化的教学,更是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对于汽化和液化概念的教学需要更加生动和具体。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强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观察现象,从而加深对汽化和液化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热水加热时的变化过程,以及冰块融化后形成水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原理。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对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形象具体的例子来引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介绍汽化现象时,可以采用水的汽化过程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和冒水蒸汽的现象,从而理解汽化是液体转变为气体的过程。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汽车加油站中汽油的液化过程,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液化的概念。

    另外,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验机会,并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汽化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温度下水的沸腾现象,进而引导他们发现沸腾点的规律,并解释物质的沸点与海拔高度、气压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液化的过程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同时,我们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及个别辅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需要注意生动具体,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这些改进,我们相信汽化和液化的教学将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度教学反思 篇12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复习海波熔化实验,讨论水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启示;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授课的密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刚刚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定的。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课件分享] 《牛和鹅》教学反思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学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这次总结来分析出自己这一学期有哪些成绩,那么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写呢?《[课件分享] 《牛和鹅》教学反思》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前思: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激发兴趣。(5分)

    1. (板题)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个神话故事。课件出示《牛鹅换眼》的故事。

    之所以有了这个神话故事里的说法,于是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课件出示(指名一人读)

    2、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能不能用“因为……所以……”来表达。

    3、是呀,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课件出示。指导读,你读出了什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对这句话的确信吗?(深信不疑……)

    我们对这种相信体现在哪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看今天的阅读导航。

    二、阅读导航。课件出示(20分)

    1. 认真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找出孩子们对待牛和鹅态度的词。

    2.作者后来对牛的态度怎样?你从哪段看出来的?

    3.阅读5-11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把描写“我”、鹅和金奎叔语句分别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思考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

    三、深入文本,研读品悟。

    (一)抓住不同态度,感悟孩子们的心理(3、4自然段)

    1.阅读导航1:

    (1)描写牛: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一点都不怕”、动作“拍、摸、触、刮、扳、骑”这些词语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不能。拍,摸、触等说明孩子们对牛的态度越来越放肆。程度一点一点加深,如果调换就不能很好说明孩子们欺负牛的程度)板书:欺。

    对鹅:远远地……才…… 绕个大圈子。说明什么?孩子们心里确实非常恐惧。

    (2)在读这两段时应该怎么处理呢,应该抓住什么去读?(放肆和恐惧的心理)指导学生抓住不同的心理读好3、4两个自然段。

    2、看阅读导航2.

    (1)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不再怕鹅、不再欺负牛)

    (2)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是啊,作者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次走入作者的回忆,去感受那一段经历。 请同学们看阅读导航3。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对话)分别在哪几段描写的?(5——7、8、9——11)

    3.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文字,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将描写“我”、鹅和金奎叔语句分别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围绕问题“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展开讨论。

    4、学生交流:(1)找出描写“我”的句子: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看出我的样子很狼狈?指导看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读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2)描写鹅的句子:这段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指名读。

    (3)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这段你的感悟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以及鹅的狼狈。自己练读,指名读。同学评价。分角色读读金奎叔和我的对话。齐读这三段,我和金奎叔的对话。

    “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呢?”

    5、再来读第12自然段: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前半句是从鹅的角度看人,后半句是从人的角度看鹅。我们变换了角度,事情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的认识生活。)。作者在5——11自然段中只字未提牛,为什么此处却提到我再也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呢?(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6、所以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那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呢?(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发展语言。6分

    刚才同学们都能够很实际地谈出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话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个实话时怎么样?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实话实说:

    (1)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

    (2)你是怎样看待父母唠叨的。

    (3)你是怎样对待老师对你的批评和教育的?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13分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精彩,不但说出了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问题的,而且还能结合自身实际,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出自己现在的真实想法。希望同学们这种实话实说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