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短歌行课件12篇
  • 短歌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1

    短歌行课件12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学生反应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现。经过多方考虑教师范文大全编辑选中了最为有用的“短歌行课件”,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短歌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中分析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二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诗中多写悲凉,“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习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欣赏角度

    显著特色或类别

    表达方式

    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

    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

    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

    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

    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短歌行课件(篇2)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 读

    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 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 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课件(篇3)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二对于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三教学时应该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能力,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用典、比喻这些表达感情的技巧。

    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将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用典、比喻艺术手法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具体方法如下: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紧扣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背诵初中所学的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大声朗读全诗。

    2、解题:《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3、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为何而“忧”?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讨论:既然全诗贯穿着一种忧愁,那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更渴望及时建功立业,所以整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诗言志,歌咏怀”。曹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大志向。

    短歌行课件(篇4)

    一、“说”教学构想:

    1、渗透两个原则:

    ①诵读是诗歌学习、品悟的基础

    ②让学生结合诗句自己讨论分析,既要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

    2、对学生来讲,这一首诗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是一个学习难点,应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解读诗歌意象等角度来理解。

    3、全课教学过程整体构思:通过初次诵读,让学生基本熟悉诗歌内容→师生共同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其思想感情→结合德育目标的要求,深入体味曹操的“忧”情。

    二、“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7首有代表性的诗歌,它们包括:《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这些诗作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这也为了唐代诗歌高潮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如果能掌握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那么对后边的诗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例如,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各抒己见,谈一谈曹操到底“忧”什么?);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又在“忧”什么?)。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字词句的梳理,学生要读懂读懂句意(典故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短歌行》的过程中,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及其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和求贤若渴的情怀。

    ②教学的难点:初读曹操的《短歌行》,很容易误解为曹操要抒发一种人生苦短、仕途失意等忧烦的情感,实则不然。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曹操骨子里的那种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将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通过学生整合小说、影视中关于曹操的形象信息、借助课文注解,合作探究、展示个性表达等课堂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好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运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营造一种感知三国英雄形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学生查找资料、圈点勾画课文注解信息,课间相互交流有关“曹操”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教学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详见教案)。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研读诗歌本体,师生共同探究:曹操到底为何而“忧”?(激发学习兴趣)——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忧”)

    ④拓展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忧”?(结合学生个人生活追求)

    教师总结,并布置相应作业:

    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短歌行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

    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

    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1、探究话题:古诗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导:

    ⑴以4~6人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⑵汇集材料,分析讨论,综合意见,写成一篇小论文。

    短歌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

    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③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是的。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契阔:久别重逢。旧恩:老交情,老朋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

    第三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总结:作者忧的是什么?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求;三忧功业未就。

    五、小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总结: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短歌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课件(篇9)

    《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那么,你知道《短歌行》的说课稿该设计吗?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教学程序:

    (1) 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短歌行课件(篇10)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诗经>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和形式。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的启示。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短歌行课件(篇11)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4.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思想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比喻与用典。

    3. 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临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得起千淘万漉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留下最浓重一笔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曹操是个志士,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短歌行》来了解曹操。

    二、 简介

    (一)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幻灯片)

    (二)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幻灯片)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幻灯片)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幻灯片)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幻灯片)

    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qì) (yàn)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全班齐读。

    3.找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句子。)

    明确:就是“忧”字。

    四、合作探究

    分析诗歌,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

    2.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作者非常忧愁。“唯有杜康”才能解除得了心中的忧愁,到底作者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忧”的是人生短暂,此时他已53岁,人生已过半百,可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不得不忧啊!

    明确: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何而忧?

    分析:前四句作者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但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后四句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后面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确:比喻、用典和起兴。贤才难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作者使用什么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明如月”作者将贤才比喻为天上皎皎明月。“何时可掇”意思是我何时才能得到贤才呢?这种忧愁的心不可断绝。后四句想象贤才归己时的那种欢乐场面。

    明确:比喻。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思想感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八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明确:比兴、用典。表达作者渴望多纳贤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五、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幻灯片)

    2.引用典故和《诗经》成句,贴切而典雅。

    六、课外拓展

    重读全诗,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诗人由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用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开头低沉,后来昂扬。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结:全诗感情基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曹操。

    七、作业

    许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你结合《短歌行》来评价曹操其人。

    【短歌行课件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