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3篇)
  •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6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3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古对教学设计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使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理解,编写教案已经是大部分教师的一种习惯。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的教案模板有哪些呢?今天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gǔduìjīn

    古对今

    gǔduìjīn

    古对今,

    yuánduìfāng

    圆对方。

    yánhánduìkùshǔ

    严寒对酷暑,

    chūnnuǎnduìqiūliáng

    春暖对秋凉。

    chénduìmù

    晨对暮,

    xuěduìshuāng

    雪对霜。

    qiūfēngduìxìyǔ

    秋风对细雨,

    zhāoxiáduìxīyáng

    朝霞对夕阳。

    táoduìlǐ

    桃对李,

    liǔduìyáng

    柳对杨。

    yīnggēduìyànwǔ

    莺歌对燕舞,

    niǎoyǔduìhuāxiāng

    鸟语对花香。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 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

    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学生对于识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呢?便是我们教学者课下需要深究的问题。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教学理念: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的__、__、____和自己的__。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子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魁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____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重点: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难点: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活动准备:

    荷花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二、基本活动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荷花荷花几时开”。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会选定一个小朋友作为“荷花”,这位小朋友头戴荷花头饰站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小朋友边念儿歌边围着“荷花”走,当“荷花”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圈上的小朋友散开,顺着逆时针奔跑,扮演“荷花”的小朋友就要立即去抓捕其他小朋友,抓到一个小朋友后,互换角色,然后游戏继续。

    第一次游戏:由教师来扮演“荷花”追捕小朋友,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

    3.在游戏的过程中,还没有有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提前松手或圈内小朋友提前追捕,则游戏停止。

    第二遍游戏:由教师和被抓到的一名小朋友共同扮演“荷花”,一起抓捕小朋友,圈上的小朋友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加入开花的动作,然后再四散跑开。教师带领幼儿尽快熟悉游戏规则,熟练地进行游戏。

    4.提醒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碰撞到其他小朋友。

    第三遍游戏:选出两名幼儿扮演“荷花”抓人,如果被圈上的小朋友的魔法定住时,圈上的小朋友有了一次逃生的机会。

    5.每轮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到不被“荷花”抓到的,总结躲闪经验。

    三、放松运动

    1.组织幼儿做放松运动,踢踢腿、扭扭腰、甩甩手等等。

    2.请小朋友把游戏带回班里和其他小朋友玩玩。

    活动反思:

    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守规则好习惯,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环境,造成孩子在后来动作表现时出现单一性。事后我在想:老师创设了这么优美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上荷花的活动而布置荷花池,环境仅仅是一个摆设吗?再三考虑后,我觉得环境不仅是摆设,应充分为活动所服务。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充分利用环境,让孩子去观察荷花、亲近荷花(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如朝左点头的荷花、想像两朵在一起的荷花在干什么等),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就结束,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发现。这样孩子在表现荷花的姿态时才可能是多样的,也会更富有感情,把自己也当成是一朵真正的荷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打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一段:

    ⑴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第二段(重点)

    1、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欣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照,理解词句:

    ⑴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⑵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行比较,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在诵读、观察的基础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行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只有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展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会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覆盖住,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欣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观赏姿态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教学反思:

    《荷花开》这个活动是在中班六月主题中开展。对孩子们来说,夏天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能够尽情地感受着夏天的一些特别的感受。幼儿通过视频片段,欣赏荷塘,了解荷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的朗读,感受荷花及大自然的美。

    2、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品读自悟,积累语言材料。

    3、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

    设计意图:用回忆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汇报学习成果:

    ⑴我学会了()。

    ⑵学习小游戏“小博士考考你”:“蓬”、“骨”等字的字形结构。

    2、再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品读课文,入境悟情

    1、第一段课文:

    ⑴自读自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⑵请你读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⑶放手让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随机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

    设计意图: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赞美、汲取别人的优点,培养朗读评价能力。

    2、第二段课文:

    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更引人入胜,请看大屏幕。

    ⑴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

    ①你最喜欢怎样的白荷花?为什么?

    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读、画画、演演。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面对荷花满池的画面,自由想象,自主体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展开。

    ⑵教师提问启发:写了那么美的荷花,作者为什还要写荷叶?

    有的说:荷花是白的,荷叶是绿的,色彩美;有的说: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冒出来”,好象一张活动的画;有的说:花儿需要绿叶衬……

    ⑶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荷花的美呢?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同桌互读评议;集体配乐朗读

    ⑷“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看着画面向大家介绍吗?

    学生准备导游词,同桌互练当小导游;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当小导游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第三段课文:

    ⑴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学、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选代表向大家汇报,好吗?

    ⑵学生自学讨论,汇报时,着重研究“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可以引导学生从“画家”一词入手研读:画家是谁?为什么说他了不起?从而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大自然的美。

    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设计意图:多读课文,让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获取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感受,体现全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⑷看图想象,仿句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小组交流,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写话,给以接受学习为主的阅读过程,提供了展示学生创造思维的语言实践机会。

    3、总结课文,作业练习:

    选择语段背诵;摘抄好词佳句。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匆匆教学设计反思”。

    网络信息时代,写得一手好文档更加难能可贵,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范文的帮助非常大。多多地去借鉴范文的整体框架很重要。感谢查阅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你推荐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一、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老师边背诵朱自清的第一、二自然段边展示课件“燕子、杨柳、桃花”的三幅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问:刚才老师朗读的这段话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匆匆)

    3、引导学生提问或说出自己的感想,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感受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可以勾出相关的词语,也可以勾出相关的句子。

    2、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学生说出自己勾画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我从……的词语或句子中知道了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4、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读)──“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地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

    5、“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

    (学生猜,在猜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句话──对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茫然,无奈。)

    大家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

    (指名读后评读。)

    6、同学们还想读吗?有谁或者哪个小组来读一读。(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7、审视自己,反思过去,仿写句子:

    ⑴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⑵小组合作仿写句子。(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句子)

    ⑶点评一两个小组的仿写的句子。

    三、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便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来朗读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延伸朗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那么,就请自己问一问自己。请学生来朗读“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是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问得多好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四、品读

    1、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来读给大家听。(点生读)

    2、带着自己的感情欣赏课文。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虽然对雨很熟悉,但没有真正认真的观察和了解过大雨和小雨,我设计的这次音乐教学活动,先让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为学歌曲作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3、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难点: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活动准备

    雨的声音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3、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4、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教学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的,作者表达了光阴易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困惑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分析课文中其他精彩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在开头一小节就提出了作者的疑问。老师也经常感叹时光的一去不返,我也写过一些句子,请大家把老师的这段文字跟朱先生比较一下。

    小黑板出示:

    光阴一去就不会回头了,这真是令人烦恼啊,真是令人烦恼,我有许多事还没有做。

    请同学评价。

    谁写得好呢?同学们都看出来了,朱先生的好,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一小节,大家品味一下。

    (学生会说,使用了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非常有文采。反问句能更好地揭示作者那种迷惘、困惑的心情。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着使用排比的句式说一句话。

    时光匆匆地流逝,作者感觉到了,他感觉到时光是怎样流逝的呢?

    小黑板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心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饭碗、伶俐、徘徊、确乎、涔涔、潸潸、赤裸裸。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匆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学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俐、徘徊、确乎、头涔涔、泪潸潸

    2、“匆匆”的意思是___,文中的“匆匆”是指___。

    3、选读喜欢的段落,赛读。

    三、深学提纲

    1、自读勾画作者惋惜时间匆匆流去的句子,批注感受,全文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2、选背喜欢的段落。

    3、创写感叹时间的名言。

    四、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感叹时光的名言警句。

    3、阅读迁移练习《时间》。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可是,老师却想问大家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算算,你们走过了多少个日子?面对悄然流逝的时光,你们有何感受?

    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

    2、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板书: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是呀,时间就这样匆匆,它来无影去无踪。那么,作者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按以下要求去做。

    三、自主合作

    1、出示合作要求:

    ⑴确定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⑵组员自主学习:

    (看课文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⑶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问题;并做记录;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

    2、学习要求:

    ⑴课文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如果没有,你能帮他回答吗?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

    ⑵在课文中找一找,拿笔勾一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去来的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诉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⑶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⑷你们组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组织全班交流

    1、统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生答师板书:

    洗手时……

    ⑴作者是怎样把日子去来的匆匆写具体的?谈谈你们组的理解和感受。

    日子指时间,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情,采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⑵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失落,伤感)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的。

    ⑶指导朗读:

    我们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怀着留恋、无奈、痛苦的心情,速度稍慢。)

    ①谁来示范一下?要求学生评价。

    ②哪个同学愿意跟他比一比?学生再评价,全班齐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⑷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周围的人们的日子也在悄然飞逝,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⑸交流,评价,激励。(悟法用法)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组勾出了那些词句?是怎么理解的呢?

    3、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代表回答。

    ⑴“燕子去了,……”体会句式的运用。

    ⑵“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⑶(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其实,朱自清先生是个珍惜时间的典范。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份资料,就可以知道朱自清先生风华正茂,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为什么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呢?

    ①要求严格。

    ②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③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学习。

    ④希望自己明确目标,大有作为。

    (相机板书:不甘虚度此生。)

    ⑷所以,在这些看似自问的思索中,其实蕴含着明确的答案。下面,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这段话,好吗?你们发问,我来回答。

    ⑸总结:

    正因为朱自清先生珍惜时间,严于律己,不懈努力,所以在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小组内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会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出示要求:

    ⑴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

    ⑵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⑶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六、导评深化

    1、学生自由谈自己想到的。

    2、通过大家的交流,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你想想到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3、下面,我也送给聪明、求知、勤奋的你们一句话。那就是:(齐读)

    聪明者──利用时间。

    求知者──抓紧时间。

    勤奋者──珍惜时间。

    40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但我想同学们并没有白白上这一课。因为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4、最后,请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去找朱自清先生的《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作品来读一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课《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读悟结合、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3、解决办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诗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同学们读到六年级一定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大家注意听。看你能出这首诗歌中听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匆匆》。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检查性朗读):

    指名5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朗读的时候,大家边听边看边想,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

    学生评议。

    师相机板书生字词。(注意评价)

    从这篇课文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个人朗读,找重点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匆匆流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

    谁来读一读。(2人)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用CAI出示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读了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也可以抓住写作手法来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引导生自己谈。)

    请你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自己读悟。

    指名朗读,试着读出时间的悄然流逝。(2~3人)

    师范读后,全班齐读。

    4、教师指导朗读:

    师引导:是啊,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悄然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慨叹与惋惜)你从哪里知道的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相机出示。

    那么什么叫“头涔涔、泪潸潸”?

    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而惋惜流泪。)

    谁来读出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两句连起来读。

    (读后学生评议。)

    全班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引导:

    是啊,时间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那作者在第三段又是如何具体地描述他去来的匆匆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述时间匆匆流逝的?谁来读?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便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再次指名朗读。

    3、读了这几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可以抓住字词简单的说一说。(引导生谈)

    4、是啊,作者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小事的描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了,写得多朴实,多好啊,让我们再次在读中品味吧,自己读悟。

    5、指名朗读(2人)。

    6、是啊,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悄然流逝,难怪作者要说: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7、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在不知不觉溜走的。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可以相互的交流一下。

    (比如:……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指名来说,评价及时。

    五、朗读、背诵升华

    1、放朗读录音,欣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碰到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伴奏朗读。

    4、现在大家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呢?你可以背一句,聪明的,你也可以把全段背下来。

    5、背诵(个人,也可以喜欢的一起背。)

    板书设计

    匆匆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时间流逝轻轻悄悄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共鸣导入

    师:热情地拿出班内一个女学生的一组照片,这些照片从她一个月的满月照到12岁即将毕业时的照片不同。学生开心地笑。

    师:同学们,咱们班的小伙伴今年大都有12岁了,想想自己人生的三千多个日子,你又看了同学的这一组成长照片,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岁月好呢?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匆匆等。)

    师: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2岁时也跟你们今天一样,突然感到时光飞逝,匆匆而去,于是就写下了一篇传世的散文《匆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和声音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散文诗我们小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大多数记录文人对生活的感慨,往往文辞生动感人。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谓“神”就是一篇散文的核心。

    2、《匆匆》一文你们刚才通读之后,觉得这篇文章的“神”应该是什么呢?

    (看学生理解情况点拨:这篇文章的神是一个核心问题,整篇文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3、学生交流,师重复这个核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

    4、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体会那种睹物伤怀、感慨万千的心境。

    三、品读课文,领悟感情

    1、提出学习要求:

    认真品读课文,思考时间到底到哪里去了?对于一般人难以触摸的“时间”,作者是怎样让它变得看得到、摸得着呢?你揣摩到了哪些好的表达方法?

    2、全班各自学习后交流:

    时间一去不复返,它稍纵即逝,来去匆匆,它丢失在水盆里,它遗失在饭碗里,它从凝然的眼神中溜走,它在我们躺下时飞走……

    3、重点品读,尝试自己写句子。课件出示“洗手……飞去了”。你能再写上几句吗?

    生:聊天时,……

    生:看电视时,……

    4、揣摩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及遣词造句和委婉、清丽。同时指导朗读这一个关键句。

    5、过渡:这一段具体写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每个人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都会引起思考,作者也不例外,接下来的一段就写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思索。

    四、学习感悟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想:这一段作者思索的角度是什么?

    2、交流:

    他不断地反诘自己,警醒自己:人生苦短,不虚此行。

    3、指导朗读。(低沉、低缓、空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拓展: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3、师:范读林清玄的散文《又一只鸟飞走了》:

    一只鸟又飞走了,儿子小时候,每次吵闹,我就拿起电话筒拨一一七给他听,一一七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十秒一次。儿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台就停止哭闹了。

    很久以后,有一次他听报时台,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电话里的鸟都飞来飞去,有时候多一只鸟,有时候少一只鸟?”

    我把电话拿来听,话筒里播着:“下面音响十一点五分五十秒……下面音响十一点六分零秒……”

    原来,儿子把“秒”听成“鸟”,“十一点五分五只乌,十一点六分零鸟”,这不是非常奇怪吗?我正思索的时候,儿子把话筒抢走,说:“爸,你听那么久,一只鸟又飞走了!”

    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最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4、小黑板赠送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鼓励学生自己也创作几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如果你为失去阳光而叹息,那么你连星辉也失去了。──泰戈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板书设计

    燕子、杨柳、桃花、有去有来、疑问

    时间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感慨

    匆匆

    洗手、吃饭、双眼、遮挽、躺着、联想

    人生苦短、不虚此生、思索

    教后反思

    执教《匆匆》之前,上网搜寻了很久,由于曾观摩过支玉恒老师的同题课,因此心里很乱。下载了四五份关于本课教学的教案,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适合自己。首先,支老师的课耗时间太长,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别的老师的教案太拘泥于文学表现手法的讲授,对作品的读、品、悟不够。

    但是怎样吸取支老师重视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又有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40分钟课堂的实际效果呢?

    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以自己较为擅长的手法来执教──紧扣重点、边读边悟、提升情感、写下感受。

    紧扣重点即文章的主线也就是那个核心问题,开始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整篇文章的教学中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来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感性的认识,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边读边悟即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师引生接式的读、学生感情齐读等,大家对一个好句子一起分享一起品味,一个好段你一句我一句,沉浸在朱自清先生用文字铸就的疑问、感慨、联想和思考之中。这些刚好又作为板书关键词出示了,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起到了梳理文章条理的好处。

    提升情感就是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真情唤起学生的真情,有好几个学生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因为追悔12载匆匆而去的时光流泪不止,让听课老师都感到学生是和文本的情感达成了一致。周校长、高老师都认为我在过渡语句的处理上非常到位,不露痕迹地把情感贯穿在各个自然段中,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写下感受是我最喜欢在语文课堂上用的一招,可是这一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因为我没有拖堂。仝建生老师认为我应该把小黑板上的珍惜时光的名言出示,继续让学生写下去,课堂更完整。事实上评课中大家也认为没有让学生写下感受是一个缺憾,但是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语文课堂就是一个遗憾的课堂。

    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语文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的本色,我也喜欢这样的本色。很喜欢《匆匆》,也许是它的深沉凝重让嗓音嘶哑的我终于有了一个释放的天地,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时间的认同也终于能用不够清脆的声音去演绎给我的孩子们,谢谢朱自清,谢谢听课的老师,谢谢可爱的孩子们!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简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两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设计意图: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经典字眼,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以谜语引入时间,提示时间的特点:

    有脚看不见,无脚却会跑,来去无影踪,还会开玩笑,脸上刻上几道痕,它却永远不会老。

    设计说明:猜谜的方式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谜语揭示时间的特点:无影踪,抓不着,于不经意间流逝等特点,为感受下文作了初步的铺垫。

    2、揭示本课学习与时间有关的文章:《匆匆》。

    二、学习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看书,带着问题边听边看。

    2、从老师的朗读里,文章的描写里,你感受到作者有什么样的问题?

    3、学习1自然段:

    从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入手,文中几次提到这个问题?第一次是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设计说明: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里感受到作者感情基调,感受到时光与桃花、杨柳、燕子不同之处,对比的方法,排比的修辞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4、师读后面的设问中的一连串自问引入下文,作者对过去日子的追寻与思考。

    5、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读“我的手渐渐空虚了”。

    6、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第三自然段)重点品读挪、移、跨、飞、闪。

    练说“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反复读“掩面叹息……在叹息中闪过去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于文本中体会时间流逝的快。通过“在……时候,日子从……过去”句式的朗读及说话,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在不经意间溜走,通过对“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师边引导朗读边做动作,让学生于读中做动作,感受时间抓不住、挽留不住的特点,进而产生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7、由学生对时光流逝的遗憾,转入学习作者的遗憾:

    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我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的“何曾”的反问语气,一组比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日子的评价──“没留什么痕迹”,转而介绍作者一生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思索,他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让时光白白匆匆溜走,而要好好把握,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

    设计说明:由学生的遗憾到作者的遗憾,这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的深处,他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而学生更多的是没玩耍而遗憾,或让学生从遗憾中领会到时光匆匆、时光不再,遗憾只能是白白的叹息,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多加反省,为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三、总结全文

    主要让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回答作者贯穿全文的线索,时光一去不复返,学习惜时名言,再次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添彩。

    设计说明:谈对本课的感受,学习心得,我的名言,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从而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词经典,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其情怀。

    3、学习课文生字词,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生展求课前收信的资料。

    二、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检查自学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四、讨论、交流、汇报

    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回答,在文中第三节。

    五、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分内容想开去,模仿着补出你的感受。

    ……时候,它……

    3、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从字里行间里体会时光易逝。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又叠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找到你喜欢或不理解的句子,集体讨论学习。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并试着进行感情朗读。

    2、指导感情读。

    3、梳理文章,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

    读了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再读课文,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找出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学习。

    板书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课后记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美,品味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并仿照书中句子造句,积累语言。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设计理念

    《匆匆》一文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已流逝的时间的惋惜,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诘问。文章语言优美,尤其适合朗读。

    读这样的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且别说九十岁的读者和十岁的读者理解不同,就是同一年龄段的读者也会因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或理解能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学生搭建读文、悟文的平台,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能读的同学展现自己朗读的魅力;善悟的同学交流自己感悟的心得,在读与悟的交融中,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本文是一篇精品散文,人人都能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好,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能每个都有相同的理解。因此,课堂上应该怎样读好这篇课文作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感悟与有感情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

    一、读题释题,引入情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匆”字,引导学生体会“匆匆”的含义。)

    2、大家预习了课文,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觉。

    二、交流学法,初读课文

    1、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板书:美文)

    2、可以说,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读这样的文章,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师顺势引导,美在内容、感情、语言。)

    3、对这样一篇美文,大家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它?

    (生交流学习方法,师归纳。)

    ⑴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动自己。

    ⑵也可以通过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来打动听众。

    板书:

    通过美谈、美读,打动别人

    4、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再悟,深入交流

    1、不管是美读的同学还是美谈的同学,都要用心去读,去谈。

    2、默读课文,感悟课文。

    3、交流感悟所得。

    四、拓展感悟,适时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这样一篇精美的文章,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对你自己说点什么?或者对同学们,或老师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内容谈

    感动自己

    美文感情美打动别人

    语言读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考虑到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特意整理了“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是什么面貌,往往老师就是什么面貌,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案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课。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传达的意蕴与情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桂花雨的意思,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桂花香”与“摇花乐”。

    3、尝试用朗读来表达体会到的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

    预设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诗句,读一读,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花?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2、师: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琦君的照片)

    介绍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应读得“乐”一些。才能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生2:我觉得这个句子“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薄饼做得多。’”这句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一种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快乐!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搜集到的思乡的诗句。(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童年和故乡留给了作者什么呢?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是什么?(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练习。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站在二楼阳台上经常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这是什么花发出的香味?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叫“桂花雨”。这是当代女作家琦君写的,回忆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这优美的课文。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也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最喜欢桂花。

    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5、文章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6、那么,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五、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桂花雨铺抱摇喊拣晒收摇桂花收桂花

    再……比不得……每……就……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琦君的《桂花雨》。

    (齐读课题)

    2、师: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能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美不美,__;亲不亲,__。金窝银窝不如_____。

    师:你知道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指名说)

    过渡:是呀,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怪不得琦君的母亲常常这样说──(出示课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齐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母亲吗?

    (学生质疑: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母亲常常这样说呀?)

    过渡: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特别)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作者家乡的旧宅院子看看那儿的金桂。

    二、品读课文

    1、体会桂花美、香:

    ⑴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细细地去品读,找找看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这些语句圈出来。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①桂花的姿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课件出示)

    A、明白桂花可贵在不与别的花儿争艳,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笨拙美,更可贵的是有着别的花儿没有的芳香。它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B、指导朗读:

    读出桂花的笨拙美和品质美。

    C、引读:

    桂花有着这样可贵的品质,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还从哪儿读出桂花的香?

    ②桂花的香飘十里: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课件出示。)

    A、从“香飘十里”、“浸”中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的意境。

    B、指导朗读:

    突出“香飘十里”、“浸”。

    C、引读:

    家乡桂花开时,香飘十里,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金桂的特别之处仅仅是香吗?(不,还有摇花乐)

    乐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体会“摇花乐”:

    ⑴为什么要“摇”桂花: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指导朗读。

    ⑵体验“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突出“我”摇桂花的动作:“铺”、“抱”、“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师:你见过怎样的雨?

    (春天的蒙蒙细雨,夏天的串串雷雨,秋天的绵绵细雨,冬天的雪花轻舞)

    师:你觉得桂花摇落时象什么样的雨?

    (学生各抒己见)

    ④指导感情朗读:

    要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⑤过渡:

    收桂花时仅仅是我快乐吗?

    品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⑥引读:

    每年家乡桂花丰收时,全家人都这么的快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3、体会桂花摇落以后人和年丰的情景:

    过渡:

    家乡的桂花不仅香飘十里,摇落时让人快乐,它还有很大的用处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引读:

    桂花摇落以后──

    重点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引读:

    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家乡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4、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⑴你觉得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学生各抒己见。)

    (感悟母亲的思乡之情。)

    ⑵你认为母亲还会思念家乡的什么?

    说话练习:

    外地的环境再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再舒适,还是──

    5、体会“我”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引读:

    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她还会想起什么?

    (各抒己见。)

    小结:

    对呀,远在他乡的琦君无时不在思念在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三、课外拓展

    1、师生共备思乡古诗。

    2、师生共赏余光中的《乡愁》:

    ⑴齐读。

    ⑵师简介余光中。

    ⑶其实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下。

    四、拓展延伸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

    在你的记忆中你有哪些忘不了的人,忘不了的事,忘不了的物……试着用你的笔也像作者一样把它写下来。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


    一桌一讲台,一师一生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案的撰写上下足功夫。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方案的制定,老师在写教案时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小编向您分享了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说明:

    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愫。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高兴。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

    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

    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文字中发现情愫的物质载体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

    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

    《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

    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

    师: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样子?

    生:山顶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围着别人的房子,飘飘悠悠、很浓,到处都是

    师:伸出手臂

    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来了。

    师:抬起脚

    生:脚就一下子失踪了。

    生:脚就被白云淹没了。

    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字:仙。透过偏旁,你发现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

    生:生活在山上。

    师:他们有什么本事?

    生:能长生不老,会腾云驾雾

    师:是啊,象孙悟空一样。杜牧这时候身在哪里?

    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师: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

    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云彩都是慢慢升起来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

    这是一个难点,我不禁为他的问题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呢?

    学生一片沉默。我让他们做做白云升起的动作,又让他们用生字组词。一部分学生组出了生日、生气、生长等词语,我大喜,问他们: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小孩子存在不存在?生气之前有没有怒火?

    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白云生处,就是走着走着,一不留心周围就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我紧追不舍:谁被包围起来了?

    生: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还有杜牧自己。

    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烟也成了白云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长出来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幸福、悠闲、自由自在、神清气爽

    师:这就是一个生字帮我们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吗?用深能看到吗?这就是古诗语言精练的魅力!

    相较而言,那燃烧的枫叶,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个孩子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枫叶!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着一件红得化不开的体恤!

    雷动的掌声掩饰不了师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为了呢?停车坐爱杜牧可真会享受,连上山也要人抬着!他不就是坐着嘛!没有来得及查阅工具书,我还真回答不出来这因为的义向究竟怎么发展来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听。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山歌,过了一把神仙瘾;他们摸到了皮肤的凉爽:尽管寒山,尽管霜叶,尽管傍晚,诗人却只有舒适,只有尽兴,只有依依不舍,只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却大不一样。

    看到的是甚么呢?渔火,只有渔火,点点滴滴,也许没有画上的那么多,那渔火,只是张继一个人船上的。但是渔火的寻找很艰难,月亮、乌鸦、白霜、枫树、寒山寺,什么都是他们可看的东西,班里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特异功能。一番理性剖析之后,月也黑了,霜也不见了,江枫也消失了渔火之外伸手不见五指,夜黑得怕人。

    那么,一片漆黑之中,又听到什么了?是钟声,一声声传来,让人无法入睡。更可怕的,还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这时候,我补充了民间喜鹊与乌鸦不同的象征色彩。乌鸦啼叫,往往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啊!空气中有点不安的感觉,涩涩的静,孩子们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再摸摸吧,用自己的皮肤摸一摸,什么感觉!冷!牙齿打颤的冷!孩子们夜里被冻醒的感觉联想出来了,诗人的衣服也很冷!从里到外,连诗人的心都是冷的!原汁原味的冷让他们朗读的声调很低沉,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哀愁!

    三、从诗眼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蔓延的低沉下,一个孩子大为不解:老师,我不明白,他好好的不在家里呆着,为什么半夜里要坐在船上呢?

    我循着他的思路,课堂,开始了峰回路转:唐朝是一个游历的年代。男子汉要外出寻找功名,往往一走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而且没有火车飞机,没有汽车自行车,没有手机,也许写好的信都不知道该让谁帮着寄。那个李白,就提着一把宝剑常年在外,家里几十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让我们设想一下,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愁的什么呢?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做官,他思念自己的亲人了。

    师:比如,妻子、父母

    生:孩子。他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寻找一个很长时间都没见面的朋友,可是却找不到他的朋友了,他很担心。

    生:他想写一首好诗,可是怎么都写不好,他半夜出来找灵感,可是就是找不到。

    生:他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他想回家了。

    学生再也想象不出来了。我继续提醒:请注意他生活的时代:所谓晚唐,就是唐朝马上就被别的国家给消灭了,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人们都吃不饱,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一样,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生:他在担心人们的安全,担心人们没有东西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没命了。

    生: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没有忧国忧民,学生却在张继浓的化不开的愁绪里读出了生命的脆弱与孤单。这,就是生命的某一种律动啊!

    第三首诗学生自学之后,我问学生:一样的秋天,一样的枫叶,一样的寒霜,怎么在不同人的眼里,他们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学生再一次沉默了,过了老半天,一个小女孩儿怯怯地说:诗人的心情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好一个心情不一样,东西就不一样,这就是写好作文的窍门,这就是上帝的密码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自然的感情就是你的感情啊!让我们永远睁大自己婴儿一样好奇的眼睛,用一颗诗人的心去拥抱周围的世界吧,你就会像他们一样,在平平常常的事物中找到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感觉!

    学生能理解这番话吗?我不得而知了。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⑶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⑷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⑸坐:因为。

    ⑹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⑺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⑴画一幅秋色图。

    ⑵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自学

    1.注释

    ①征铎(du):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课后习题选解(参考)

    1、(P47,3题)比较杜牧《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异。

    杜牧:抒发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浑阔大的气象,凄恻低回。杜甫:表达长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顿挫,慷慨激越。

    2、(P49,1题)《长安晚秋》写景的层次感。

    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是广;接着写星、雁、笛、楼、菊、莲,是狭;同时星、雁、笛、楼是远,菊、莲是近。星、雁、笛、楼又是仰观,是高,菊、莲又是俯察,是低。体现着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传达了思乡之情,烘托了凄凉气氛。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题)《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P50,3题)李商隐的无题诗

    情感基调:深沉感伤,浓烈(深而专)凄清;成因:衰退的时代,不幸的个人遭遇;意象特征: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感情,有两大常见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二是现实生活(多为女子),如凤尾罗、碧文帐、绣芙蓉等。这些意象有多种解释,可为仙境,可为道观,可象征宫廷。也是诗题隐约的原因之一。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山行》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教学设计反思”,欢迎阅读。

    作为一名优秀引领学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专属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也深切感受到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即变“教”为“学”,“教”是为“学”引路、架桥。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让老师的教路顺着学生的学路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教材简析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欣赏这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多种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活动准备

    带领学生到郊外去春游。教师选择能反映春天特色的典型景点,指导学生观察、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可记得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晚年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中许多篇目如《背影》、《绿》、《荷塘月色》、《春》都是中学传统教材,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

    三、听读课文

    1、使用朗读磁带。

    2、学生分组朗读全文。

    3、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4、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⑴正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⑵思考:

    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以及作者的思路。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最后歌颂春天。(见板书)

    四、讲读体会

    1、第一部分:迎春。

    ⑴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⑵轻声读第1自然段,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部分:绘春。

    ⑴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描绘出了哪几幅不同的画面?

    明确: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⑵分析第三节:

    ①描绘春草图,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明确:从草的情态、质地、色泽和长势方面。

    “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把春草人格化。

    “钻”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嫩”写质地;“绿绿”写颜色,准确地写出春草“新”的特点。

    “……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软绵绵”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小草惹人喜爱,招来许多人,文中哪些动作来表现人在草上的活?为何写草要写人呢?

    明确:

    动词:坐、躺、打、踢、赛、捉。

    动词写孩子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

    ③本节文字从点到面,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着力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象。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五、作业

    背诵第1~3节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抽背“春草图”。

    2、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二、朗读4~6段,参照学习春草图的方法,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1、请三位同学分别上讲台对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进行分析,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自己补充修正。

    2、教师小结。

    三、朗读第三部分: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四、归纳总结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迁移练习

    1、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2、教师小结。

    六、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简述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应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一、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⑴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⑶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⑷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⑸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⑹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⑴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⑵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⑶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标题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业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材分析

    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情分析

    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理念

    1、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2、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取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知形象,领悟内涵。

    2、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品味语言,揣摩细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地窑()揣()迫()击炮瓦砾()

    堡()垒削()去耸()立枕()

    鞠躬()匍匐()腋()窝闪烁()

    僵()硬屏()障烛蕊()

    颤()巍巍

    2、释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瓦砾:破碎的砖瓦片方。

    精疲力竭:形容耗尽体力,极为疲乏。

    匍匐:爬行;趴。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导入

    1、作家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二战期间任《红星报》战地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俄罗斯奖金。

    2、导语:

    往事如烟,在人们的记忆中有许多事情被时间磨蚀得犭迹斑斑,唯有一份高尚的情感深植人心,在二战期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一幕像热铁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这么感人的故事,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请同学们想想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整体感知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情景:

    甲生:我最敬佩老人,自己年老体弱,却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终于把烈士拖到了炮弹坑里。虽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如果没有决心,没有毅力,缺乏勇敢,是无法做到的。

    乙生:我最敬佩老人,在埋葬苏联红军战士时,她像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的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人对烈士崇高的爱,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战士,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

    4、全文以蜡烛为线索,以老妇人活动展开情节,脉胳清晰,课文着力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因素?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以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了母子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5、从文中发现了老妇人的哪些崇高品德?

    临危不惧坚强毅力博爱真诚无私奉献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品味语言

    1、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

    “轻轻地”像是怕弄痛,又像是怕惊醒了红军战士,体现了老人的爱,“很大”修饰“劲”,可见老人付出的努力。

    2、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云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这个写景句中的“魔手”“削”,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传神地反映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3、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三、揣摩细节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地窑。”初读“想了半天”“伸手”“摸”“揣”这些神态和细小的动作描写好像无关紧要,细读则觉得很有必要,虽然没有说明一连串动作的对象是什么,但却更能吸引人,因为这些描写既细腻又神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窑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又一个“摸”的细节,再次提到那件东西,尽管此时还没有说明是什么东西,但是“揣在怀里”可知绝非等闲之物,作品中的两次细节描写,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为这件老妇人极其珍贵的物品作了烘托。

    四、作业超市

    1、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赤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老好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2、张开想象的翅膀,抒写心中所感。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片断一

    激趣导入

    本片断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

    1、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太阳)

    2、太阳有什么作用呢?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感知: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太阳可以把衣服晒干;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生长等。)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板书课题:阳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

    片断二

    巩固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本片断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学生字后,通过多种方法多次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1、(板画一座有12步阶梯的山峰,每一级阶梯上有一个生字)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勇攀高峰的比赛。比一比谁最先到达山顶,夺得红旗。

    2、同学们真能干,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句子,你能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吗?(出示由生字编成的句子,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一读。教师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句子,也可自己编写。)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⑵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⑶领会作者在对南北雪景描绘。

    3、情教育验点:

    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⑴作者的情感取向,最称赞何种雪。

    ⑵鲁迅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⑶“优美”与“壮美”的统一。

    2、课型:

    新授课。

    3、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江南的雪与北国的雪各自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对比和先仰后扬的写法。

    二、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说到“雪”或许会句起你的一段美好回忆:童年时的滚雪球,打雪仗,塑罗汉,在地里捕鸟……这些都让你神往。可面对轻柔细雪和如沙大雪时,你更情有独钟谁呢?(学生们争论不一)。还是看看鲁迅的《雪》中给我们答案吧!

    2、课前热身:

    ⑴录音机示范读。

    ⑵个别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⑶男女分组示读。女同学读江南学的部分,男同学读北方雪的部分。

    3、综合探究:

    ⑴整体感知:

    这是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此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理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中提到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出了带右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装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惊魂。

    ⑵四边互动:

    师:拿位女同学和男同学愿意起来读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再让同学们感悟一下鲁迅的思想。在这两位自愿同学读完后,如果哪位同学认为的他们感情基调不合适,可以踊跃在读,记住了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生读。

    师:几名同学读的太精彩了,各有千秋。

    师:请同学找出你欣赏的描写两个不同地方雪的句子,然后请你说喜欢的理由,这个可以一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很好,你说的太好了。棒,理解的真透……

    师:那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江南雪的特点,说完后请男同学坐出评价,然后请男同学说一下北方雪的特点,然后请女同学做出评价,看一下谁表现的好,可以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同学们刚才做了精彩的发言,可以说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表达出自几的个性、,这一点很好希望以后继续保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导线在为止,根据你理解的,本文作者鲁迅喜欢哪种雪呢?

    生齐喊:北方的雪。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北方雪情有独钟呢,理解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才能较好的把握整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小声讨论这个问题,明白的可以举手,看谁有快又准?

    生:陆续举手。

    师:点名让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老师出乎意料了,以为你们很难理解本文,现在看来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那么同学们自己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吗?

    4、达标反馈:

    请同学们自己理解以下几句:

    ⑴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通算什么,而且嘴上的胭脂也退进了。

    ⑵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发表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三、扩展延伸

    1、实践活动:

    课文中描写了塑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2、巩固练习:

    ⑴作者描绘江南雪时,创造出一种怎样的范围?

    ⑵作者对江南雪及北方雪的描绘,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作者为何喜欢北方的雪?

    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追求美好理想

    雪对比升华

    北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军神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

    (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教案要组织教材和考虑教学方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好的教案可以在师生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如何规划一份优质全面的教案呢?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

    ⑶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它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可能会使学生学起来有枯燥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想带大家来一次免费旅行—游三峡。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日,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可当人们到了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游时,他就一定需要一个人的帮助,那是谁呢?(生:导游)三峡我们谁也没去过,所以老师就特意给大家请了一个导游,就是我们的郦道元老夫子。可就在昨晚,郦老夫子突然打来电话说:因为要去参加一个宴会,不能来给我们当向导了。但是他还算够朋友,不仅以传真的形式把导游稿发给我们(板书:三峡。指导学生看课文)而且还给我打了个电话,老师已经把它录了下来,接下来就请大家边听录音边学习导游稿。(播放录音范读)

    2、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小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要求:

    ⑴读得通—排除文字障碍。

    ⑵看得懂—利用课文注释、词语手册,翻译全文。

    3、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⑴师:大家看了郦老夫子写的导游稿有什么感觉?如果下次你的家人或朋友想去游三峡,想让你当导游,你怎么办?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教师深入各组,适时指导、点拨)

    ⑵各小组展示其所编的导游词,教师适时点评,再由学生自己推选出最佳小组。

    ⑶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师:大家刚才在编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写景有没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呢?(安排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在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适时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4、指出背诵要求,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

    5、布置作业:

    ⑴片断作文: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所游历过的景点或家乡的美景。

    ⑵背诵全文。

    三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三峡》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名篇。因其文质兼美,广为传诵,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重点篇什。新课程把它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的首篇,足见编辑对此文的重视,希望通过它起到以一当十,管窥全豹,感悟我国古文之精美的目的,可谓用心至善。

    学习这篇精美短文,我以为应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美感因素,把学习过程化为一次愉悦的审美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水平,消除或缓解学习古文的消极心态和恐惧心理。同时,依据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的学习原则,尽可能把此文所学转化到实际生活的应用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掌握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为此,课堂过程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全文。

    2、方法与过程目标:掌握学习精美古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古文学习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学习精美古文的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和体会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

    学习过程

    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背诵→读报以致用

    学习方法

    多形式朗读法、联想法、交流讨论法。

    学习用具

    《三峡》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音画导入

    在教师的引言下,多媒体呈现音画《长江之歌》,同学们边听歌边观赏几帧三峡美景图片,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为感受三峡之美铺垫。

    二、读懂文意

    1、多媒体呈现边默读边看注释,并圈画理解有障碍的词句。教师巡视并检查一两个同学的默读情况。

    2、多媒体呈现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再次圈画理解有障碍的词句,同时听准音节并标画长句的朗读节奏。教师巡视并检查一两个同学的听读情况,重点是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边读边联想每段所描写的画面。

    4、讨论文意:

    ⑴分组:根据班额情况分组,每组6~8人,分8~12个小组,每2~3个小组共同研读一个文段。

    ⑵讨论任务:本组同学讨论在本段圈画的词句的意思和本段的文意。

    ⑶交流结果:各文段请一小组选代表陈述,另一个或两个小组订正或补充。

    5、多媒体呈现部分词句检查、巩固文意学习成果。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素端绿潭,回清倒影

    ⑷林寒涧肃。

    三、读出美感

    1、多媒体分四次呈现八帧三峡图片,分别对应课文所描述的山美,水美,景美,境美,请四位同学依次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联想三峡的美。

    2、多媒体呈现填充式题目,分小组讨论审美感受。

    美在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美)

    美在夏水汹涌,一泻千里(水美)

    美在春冬之时,风光秀丽(景美)

    美在初霜旦,凄凉静寂(境美)

    3、请小组选代表陈述审美体验,教师略作小结,并以多媒体呈现结果,学生朗读巩固。

    4、带着美的愉悦试背课文:

    ⑴教师范背(边背边指导背诵方法),学生轻声跟背

    ⑵指名背

    ⑶齐背

    四、读以致用

    1、多媒体呈现:任选三峡的一个季节,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小段导游宣传词(50字左右),动员游客在某个季节去三峡旅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作适当补充)

    2、同学交流后选4~5个代表试作导游进行宣传。

    3、请班长以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的身份颁奖。(教师预先准备1~2份小礼品)

    五、小结

    多媒体裁呈现: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三峡》这篇精美古文的?

    在同学们略作回顾后,多媒体呈现学法:

    读,是学习精美古文的一把金钥匙!

    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背诵→读以致用

    六、结束

    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边听歌《喊一声我的三峡》边欣赏流动的“今天三峡”图片,感受伟大祖国今天的秀美山河和中华儿女的伟大创造,结束本课学习。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3篇


    以下“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主题内容,为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做一份好的教案也算是老师的专业技能。教案更有利于将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故事,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感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2、难点:

    如何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谁能说说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⑵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学习:

    “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为伯伯家去了。伯伯家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伯伯还说送她一只呢!”

    抓住重点词理解: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宋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理解宋庆龄的动作和语言的坚定: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体会宋庆龄人格的高尚,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

    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小结: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设计

    爸爸伯伯家

    ↘(守信)↗(渴望去)

    劝宋庆龄

    ↗(诚实)↘

    妈妈小珍

    (不能失信)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而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策略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学习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透过宋庆龄与家人的对话及动作来感悟人物内心及可贵的品质。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资料。教师制作宋庆龄简介的课件,课前让一学生准备讲故事《机智勇敢的宋庆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给学生讲故事:《机智勇敢的宋庆龄》。

    2、故事里讲了谁的故事?从故事中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宋庆龄?

    3、学生阅读“资料袋”,然后提问:从资料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对宋庆龄还了解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补充介绍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这位伟大女性小时候的事,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小庆龄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课题并读课题)

    二、交流读,感知课文

    1、同桌互读正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认读词语,教师出示本文生词及几个难读的词学生认读:

    照耀、早餐、叠花篮、解释、歉意、道歉。

    3、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读,走进人物内心

    1、默读自悟:

    这篇课文讲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画上“──”,并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

    2、交流点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指导朗读:

    ⑴“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句,体会鸽子的漂亮、可爱及对小庆龄的诱惑,明白宋庆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看那些可爱的鸽子。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⑵“‘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庆龄的话说明她已认识到尽管明天教小珍叠花篮是可以的,但是让她来了扑空会使自己对不住小珍;如果说父亲问庆龄怎么不走时,她的回答还略显犹豫的话,那么此时“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则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⑶“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如果说宋庆龄在回答爸爸的建议时还只是想到会让小珍扑空从而对不住小珍的话,那么她在回答妈妈的建议时则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因为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对了。也更说明了宋庆龄人品的高尚。

    四、分角色读体验情境

    1、师:这篇课文的对话比较多,我们来扮演庆龄一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示范读。

    ⑵分小组自由练习读。

    ⑶组间赛读。

    2、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庆龄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想法?

    五、拓展读积累语言

    1、你还知道哪些诚实守信的成语、俗语或故事?请介绍给大家。

    2、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俗语记在采蜜本上,找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读一读。

    附:《机智勇敢的宋庆龄》: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8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8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一写,说一说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孩子的兴趣比较容易变化和转移,也就是稳定性不高。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大班孩子的注意力持续20至25分钟。今后我要在兴趣培养中的误区得以加强。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懂得数字1、2、3、4、5之间的大小关系。

    2.懂得1、2、3、4、5之间相差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学ppT13页

    2.幼儿用书

    3.蜡笔34支

    教学过程

    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文具盒,你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教案网各有多少?

    2.今天这节课就是关于我们文具宝宝数量多少的

    3.带读:文具宝宝多

    4.上课之前,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我们第一节的时候玩的看数拍手游戏

    5.出示ppT幼儿看数拍手

    6.加大难度,出示ppT,幼儿任意拍手,并说出自己拍的数字和图片上数字之间大小的关系

    7.出示1我比几小?(2、3、4、5)

    出示3我比几小?(4、5)我比几大?(1、2)

    出示4我比几小?(5)我比几大?(1、2、3)

    出示2我比几小?(3、4、5)我比几大?(1)

    出示5我比几大?(1、2、3、4)

    8.看黑板,跟老师一起给小花填空缺

    9.幼儿自己画书上填空缺一题

    10.小猪、小狗、小老鼠各有几只?给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涂上颜色

    11.观察螃蟹、小鱼、乌龟、大虾各有几只?给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动物涂上颜色

    1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活动意图: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小学。让幼儿开阔思路,通过分类、统计等手段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一种实践运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幼儿思考、分析、记录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服务能力等,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目标:

    1、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学习分类、统计,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学习用品的图片,文具实物,幼儿活动手册一第31页。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记录。

    活动难点:

    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过程:

    一、收集我的文具。

    你们都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介绍自己知道的学习用品。

    师幼集体观察、认识文具。

    二、小小文具店

    1、布置“文具店”。

    2、出示学习用品图片,讨论文具应该怎样分?

    3、根据文具类别,个别幼儿扮演文具店统计员,将学习用品找出来,分类

    并圈出来 统计并记录学习用品的情况。

    4、教师示范在相应的空格里统计出一种学习用品的数量。

    应区分汽车、牛奶、皮球、毛巾不属于学习用品之中。

    三、幼儿操作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2、互相交流、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3、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铅qiān笔bǐ,只zhǐ用yònɡ了le一yì次cì,不bù知zhī丢diū到dào哪nǎ里lǐ去qù了le。

    橡xiànɡ皮pí,只zhǐ擦cā了le一yì回huí,再zài想xiǎnɡ擦cā,就jiù找zhǎo不bù着zhe了le。

    贝bèi贝bèi一yì回huí到dào家jiā,就jiù向xiànɡ妈mā妈mā要yào新xīn的de铅qiān笔bǐ、新xīn的de橡xiànɡ皮pí。妈mā妈mā说shuō:“你nǐ怎zěn么me天tiān天tiān丢diū东dōnɡ西xī呢ne?”贝bèi贝bèi眨zhǎ着zhe一yì双shuānɡ大dà眼yǎn睛jīnɡ,对duì妈mā妈mā说shuō:“我wǒ也yě不bù知zhī道dào。”

    妈mā妈mā说shuō:“贝bèi贝bèi,你nǐ有yǒu一yí个ɡè家jiā,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后hòu,你nǐ都dōu平pínɡ平pínɡ安ān安ān地dì回huí家jiā。你nǐ要yào想xiǎnɡ想xiǎnɡ办bàn法fǎ,让rànɡ你nǐ的de铅qiān笔bǐ、橡xiànɡ皮pí和hé转zhuǎn笔bǐ刀dāo,也yě有yǒu自zì己jǐ的de家jiā呀yɑ。”

    贝bèi贝bèi想xiǎnɡ起qǐ来lái了le,她tā书shū包bāo里lǐ的de文wén具jù盒hé,就jiù是shì这zhè些xiē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从cónɡ此cǐ,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的de时shí候hòu,贝bèi贝bèi都dōu要yào仔zǐ细xì检jiǎn查chá,铅qiān笔bǐ呀yɑ,橡xiànɡ皮pí呀yɑ,转zhuǎn笔bǐ刀dāo哇wɑ,所suǒ有yǒu的de小xiǎo伙huǒ伴bàn是shì不bù是shi都dōu回huí家jiā了le。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参与超市购买游戏,通过解决购买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喜欢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活动准备:

    1、课件《文具小超市》。

    2、布置场景文具小超市,在架子上摆放各种文具,贴上1-10元的价格标签。(标签在课件打印材料中)

    3、自制钱币若干:1元、5元、10元。(课件打印材料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

    1、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欣赏。

    提问:画面中有什么?这些文具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2、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在上小学之前,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些文具。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文具小超市购买两件自己喜欢的文具!

    二、游戏:挑选文具,运用加法理解一共用去多少钱。

    1、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

    2、玩法:随意挑选两样文具(加起来价格不超过10元),点击完成按钮并通过加法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

    3.教师小结: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将两件文具所需的金额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就是一共用去的钱。

    a、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

    b、玩法:随意挑选两样文具(加起来价格不超过10元),点击完成按钮并通过加法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

    c、.教师小结: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将两件文具所需的金额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就是一共用去的钱。

    三、第一次实物购买游戏,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的加法。

    1、介绍课前布置好的文具小超市,出示若干商品,引导幼儿学会看价格牌(1-10元)。

    (价格标签在课前粘贴好,在课件打印材料中)

    2、介绍玩法:请每个幼儿进入超市,自由选购两件文具。

    3、幼儿自主购买。

    4、计算所需钱币。

    a、每位小朋友都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两件文具,你们知道自己一共用去了多少钱吗?教.案来自:教案网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多少钱。收银处结账。可设立两个收银处,由两位老师当营业员,给幼儿找钱。

    b、幼儿自主购买。

    c、计算剩下的钱

    ①你们都非常顺利地买回来文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剩多少钱。

    请幼儿自由讲述购买和找钱的过程,看看手里还省下多少钱。

    ②请每个幼儿说说是怎样运用减法计算自己还剩多少钱。

    活动延伸:

    1、将文具超市设置在班级区域,请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继续游戏。

    2、提供课件,请幼儿用手中的数字卡进行9和10的加减法。

    3、请幼儿与父母同去超市购买商品,可请家长规定购买金额,请幼儿自行挑选商品。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

    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区分出不能食用的物品,知道在游戏、生活中许多物品是不能咬的。

    2、对食品卫生安全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饼干每人一份;铅笔、橡皮、衣服、玩具。

    配套课件:大班安全课件《文具不能咬》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一、利用实物导入活动。

    1、出示苹果、饼干等小零食,引起幼儿兴趣。提问: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吧,大家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出示实物铅笔、橡皮、衣服、玩具,师幼一起说说铅笔、橡皮、等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二、情报模拟。

    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文具不能咬》含PPT课件

    三、活动讨论。

    1、讨论:铅笔、橡皮衣服、玩具能放到嘴里咬吗?为什么?

    2、小结:铅笔、橡皮、玩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材料是有毒性的,放在嘴里咬,容易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吃到肚子里,不卫生,不安全。

    四、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不能用来咬的东西,并说说为什么。如:各种玩具、积木、课本、布娃娃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把玩具放到嘴里含着玩、咬手指甲、睡觉咬被角等这些行为都是不讲卫生的行为,老师不断强化幼儿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文具教学设计反思”,欢迎阅读。

    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写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良好发展。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收集的“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区分出不能食用的物品,知道在游戏、生活中许多物品是不能咬的。

    2、对食品卫生安全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饼干每人一份;铅笔、橡皮、衣服、玩具。

    配套课件:大班安全课件《文具不能咬》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一、利用实物导入活动。

    1、出示苹果、饼干等小零食,引起幼儿兴趣。提问: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吧,大家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出示实物铅笔、橡皮、衣服、玩具,师幼一起说说铅笔、橡皮、等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二、情报模拟。

    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文具不能咬》含PPT课件

    三、活动讨论。

    1、讨论:铅笔、橡皮衣服、玩具能放到嘴里咬吗?为什么?

    2、小结:铅笔、橡皮、玩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材料是有毒性的,放在嘴里咬,容易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吃到肚子里,不卫生,不安全。

    四、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不能用来咬的东西,并说说为什么。如:各种玩具、积木、课本、布娃娃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把玩具放到嘴里含着玩、咬手指甲、睡觉咬被角等这些行为都是不讲卫生的行为,老师不断强化幼儿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意图: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小学。让幼儿开阔思路,通过分类、统计等手段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一种实践运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幼儿思考、分析、记录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服务能力等,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目标:

    1、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学习分类、统计,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学习用品的图片,文具实物,幼儿活动手册一第31页。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记录。

    活动难点:

    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过程:

    一、收集我的文具。

    你们都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介绍自己知道的学习用品。

    师幼集体观察、认识文具。

    二、小小文具店

    1、布置“文具店”。

    2、出示学习用品图片,讨论文具应该怎样分?

    3、根据文具类别,个别幼儿扮演文具店统计员,将学习用品找出来,分类

    并圈出来 统计并记录学习用品的情况。

    4、教师示范在相应的空格里统计出一种学习用品的数量。

    应区分汽车、牛奶、皮球、毛巾不属于学习用品之中。

    三、幼儿操作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2、互相交流、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区分出不能食用的物品,知道在游戏、生活中许多物品是不能咬的。

    2、对食品卫生安全有初步的认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饼干每人一份;铅笔、橡皮、衣服、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利用实物导入活动。

    1、出示苹果、饼干等小零食,引起幼儿兴趣。(教案来自:教案网.)提问: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吧,大家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出示实物铅笔、橡皮、衣服、玩具,师幼一起说说铅笔、橡皮、等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二、情报模拟。教师手拿铅笔,采用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幼儿几种物品的不安全因素:

    1、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是铅笔小弟弟,我喜欢看书,协助和画画的小朋友,但我求求你,千万不要把我放在你的嘴里,我身上含有有害物质,会影响小朋友健康成长,你记住了吗?

    2、我是漂亮的橡皮擦,身上五颜六色,嗅一嗅还有点香味,你喜欢我吗?可我身上常常有毒性,你喜欢我但一定要记住不能把我放在嘴里哦。

    三、活动讨论。

    1、讨论:铅笔、橡皮衣服、玩具能放到嘴里咬吗?为什么?

    2、小结:铅笔、橡皮、玩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材料是有毒性的,放在嘴里咬,容易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吃到肚子里,不卫生,不安全。四、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不能用来咬的东西,并说说为什么。如:各种玩具、积木、课本、布娃娃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把玩具放到嘴里含着玩、咬手指甲、睡觉咬被角等这些行为都是不讲卫生的行为,老师不断强化幼儿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铅qiān笔bǐ,只zhǐ用yònɡ了le一yì次cì,不bù知zhī丢diū到dào哪nǎ里lǐ去qù了le。

    橡xiànɡ皮pí,只zhǐ擦cā了le一yì回huí,再zài想xiǎnɡ擦cā,就jiù找zhǎo不bù着zhe了le。

    贝bèi贝bèi一yì回huí到dào家jiā,就jiù向xiànɡ妈mā妈mā要yào新xīn的de铅qiān笔bǐ、新xīn的de橡xiànɡ皮pí。妈mā妈mā说shuō:“你nǐ怎zěn么me天tiān天tiān丢diū东dōnɡ西xī呢ne?”贝bèi贝bèi眨zhǎ着zhe一yì双shuānɡ大dà眼yǎn睛jīnɡ,对duì妈mā妈mā说shuō:“我wǒ也yě不bù知zhī道dào。”

    妈mā妈mā说shuō:“贝bèi贝bèi,你nǐ有yǒu一yí个ɡè家jiā,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后hòu,你nǐ都dōu平pínɡ平pínɡ安ān安ān地dì回huí家jiā。你nǐ要yào想xiǎnɡ想xiǎnɡ办bàn法fǎ,让rànɡ你nǐ的de铅qiān笔bǐ、橡xiànɡ皮pí和hé转zhuǎn笔bǐ刀dāo,也yě有yǒu自zì己jǐ的de家jiā呀yɑ。”

    贝bèi贝bèi想xiǎnɡ起qǐ来lái了le,她tā书shū包bāo里lǐ的de文wén具jù盒hé,就jiù是shì这zhè些xiē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从cónɡ此cǐ,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的de时shí候hòu,贝bèi贝bèi都dōu要yào仔zǐ细xì检jiǎn查chá,铅qiān笔bǐ呀yɑ,橡xiànɡ皮pí呀yɑ,转zhuǎn笔bǐ刀dāo哇wɑ,所suǒ有yǒu的de小xiǎo伙huǒ伴bàn是shì不bù是shi都dōu回huí家jiā了le。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3、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参与超市购买游戏,通过解决购买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喜欢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活动准备:

    1、课件《文具小超市》。

    2、布置场景文具小超市,在架子上摆放各种文具,贴上1-10元的价格标签。(标签在课件打印材料中)

    3、自制钱币若干:1元、5元、10元。(课件打印材料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

    1、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欣赏。

    提问:画面中有什么?这些文具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2、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在上小学之前,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些文具。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文具小超市购买两件自己喜欢的文具!

    二、游戏:挑选文具,运用加法理解一共用去多少钱。

    1、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

    2、玩法:随意挑选两样文具(加起来价格不超过10元),点击完成按钮并通过加法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

    3.教师小结: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将两件文具所需的金额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就是一共用去的钱。

    a、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

    b、玩法:随意挑选两样文具(加起来价格不超过10元),点击完成按钮并通过加法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

    c、.教师小结: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用加法,将两件文具所需的金额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就是一共用去的钱。

    三、第一次实物购买游戏,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的加法。

    1、介绍课前布置好的文具小超市,出示若干商品,引导幼儿学会看价格牌(1-10元)。

    (价格标签在课前粘贴好,在课件打印材料中)

    2、介绍玩法:请每个幼儿进入超市,自由选购两件文具。

    3、幼儿自主购买。

    4、计算所需钱币。

    a、每位小朋友都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两件文具,你们知道自己一共用去了多少钱吗?教.案来自:教案网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多少钱。收银处结账。可设立两个收银处,由两位老师当营业员,给幼儿找钱。

    b、幼儿自主购买。

    c、计算剩下的钱

    ①你们都非常顺利地买回来文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剩多少钱。

    请幼儿自由讲述购买和找钱的过程,看看手里还省下多少钱。

    ②请每个幼儿说说是怎样运用减法计算自己还剩多少钱。

    活动延伸:

    1、将文具超市设置在班级区域,请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继续游戏。

    2、提供课件,请幼儿用手中的数字卡进行9和10的加减法。

    3、请幼儿与父母同去超市购买商品,可请家长规定购买金额,请幼儿自行挑选商品。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

    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懂得数字1、2、3、4、5之间的大小关系。

    2.懂得1、2、3、4、5之间相差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学ppT13页

    2.幼儿用书

    3.蜡笔34支

    教学过程

    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文具盒,你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教案网各有多少?

    2.今天这节课就是关于我们文具宝宝数量多少的

    3.带读:文具宝宝多

    4.上课之前,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我们第一节的时候玩的看数拍手游戏

    5.出示ppT幼儿看数拍手

    6.加大难度,出示ppT,幼儿任意拍手,并说出自己拍的数字和图片上数字之间大小的关系

    7.出示1我比几小?(2、3、4、5)

    出示3我比几小?(4、5)我比几大?(1、2)

    出示4我比几小?(5)我比几大?(1、2、3)

    出示2我比几小?(3、4、5)我比几大?(1)

    出示5我比几大?(1、2、3、4)

    8.看黑板,跟老师一起给小花填空缺

    9.幼儿自己画书上填空缺一题

    10.小猪、小狗、小老鼠各有几只?给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涂上颜色

    11.观察螃蟹、小鱼、乌龟、大虾各有几只?给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动物涂上颜色

    1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情况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安排,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你阅读我们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思想。

    2、根据本文语言节奏明快,句式整齐的特点,有表情地进行诵读并且达到顺畅背诵的目的。

    3、记住作者范仲淹作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的简单生平。

    4、深刻理解文中警句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本文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相结合,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主旨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流畅的背诵这篇文章。

    2、理解警句的作用。

    3、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

    教具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给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若夫霪雨霏霏

    ④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⑤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指出本文优美的语句。

    二、导入新课

    介绍岳阳楼导入。

    三、教学步骤

    1、本文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生看自读提示,师补充。溢号:文正、文集命名方式。

    2、朗诵课文,疏通文意:

    ⑴师背诵全文,生看课文;

    ⑵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全文,不懂文意的地方记下来。(师巡视、辅导)

    ⑶师检查学生朗诵情况,然后纠正。(学生若干,各读一段)

    ⑷学生提出文意不懂的句子,师明确。

    ⑸练习:(幻灯显示)

    3、分析思想内容和结构写法:

    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谪守巴陵属予作文

    ⑵重修、增旧制,刻诗赋

    交待写作缘由,记叙腾子京的政绩

    衔、吞

    胜状大观

    朝夕、万变

    迁客、骚人

    然则问题

    得无异乎?

    讨论:

    ⑴览何物?

    ⑵抒何情?

    (阴):若夫:霪雨、风号、浪排、日隐山潜、倾、摧、薄暮、啸啼

    (阴沉、悲凉)

    (晴):至若:景明、浪静、碧绿、鸥集鱼游、郁、青、皓月、渔歌

    (生机勃勃)

    (阴):去国怀乡、忧畏、满目萧然、敢极悲

    (晴):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喜洋洋

    小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他们因已而悲,因物而喜,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全借“登斯楼也”一语道出,思路十分清晰。在此,作者既写了景,又抒了情。

    4、背诵以上两段。

    5、作者写景抒情的目的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

    物喜、已悲

    嗟夫:古仁人、异

    古仁人:忧民、忧君

    何时而乐:先忧后乐

    小结:抒发作者远大抱负和宽阔胸怀。体现民本思想。

    6、出示讨论题:(幻灯显示)

    讨论题:

    ⑴作者的政治抱负是的抒写是以什么作为引子和铺垫的?

    ⑵本文选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7、理解警句的作用及其和各部分内容的关系:

    出示思考题(幻灯显示)

    思考题:

    ⑴本文的警句是什么?

    ⑵滕子京“滴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⑶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⑷警句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出现的?

    ⑸孟子主张国君应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跟范仲淹的这句话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布置作业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_(人名),溢号___________作品集是___________。

    2、“记”是___________,本文以“记”为题,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的阔达胸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箴之意。

    3、滕子京的政责有(填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阴沉悲凉景色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春天白天晴朗天气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晴天夜晚景色的句子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8、“嗟夫”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进”指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古仁人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大量写景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旨。就全篇而言,作者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人的情怀加以对比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主体部分而言,作者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对比,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情怀对比,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滕子京政绩非凡写作缘由引子记叙

    迁客骚人之览物之情写景抒情伏笔抒情

    古仁人及作者不同情怀民本思想主旨议论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角度

    工整的对句、精当的炼字。

    设计思路

    《岳阳楼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对句,且对仗工整;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语言极具表现力。本例教案拟以语言为切入口,披文入情,阐幽发微,进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实施过程

    一、导入

    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简评名句精当、优美的语言艺术。(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教师介绍作者,范读课文,正音;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

    三、研读第2段

    1、找出其中的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明确:“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2、齐读第2段。

    四、研读第3段

    1、速读第3段,归纳要点

    2、找出其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3、快速背诵第3段。

    五、研读第4段

    1、速读第4段,归纳要点。

    2、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快速背诵第4段。

    六、研读第5段

    1、齐读第5段,归纳要点。

    2、分析讨论本段表达方式与2、3、4段的不同。

    3、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这两组对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行状,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4、讨论:怎样评价本段所表现的范仲淹的思想?

    5、快速背诵第5段。

    七、通过讨论小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八、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

    2、熟练背诵课文。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kàn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生字:

    滕(ténɡ)谪(zhé)日星隐曜(yào)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薄雾冥冥(bómínɡ)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jí)岸芷汀兰(zhǐ)心旷神怡(yí)

    ⑵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春和景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定要如实回答:你喜欢学习文言文吗?(可以举手表明结果)以前你的老师怎样教你学习文言文的?(读──翻译──思想内容和写法),这样比较尊重认知规律。我一般也这样和我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换种学法,我们先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从大处入手来开始学起,大家想不想试试?(想,让孩子们大声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介绍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是宋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三、听录音,解决生字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若夫(fú)浩浩汤汤(shāngshāng)

    淫(yín)雨霏霏(fēifēi)樯(qiáng)倾楫(jí)摧

    岸芷(zhǐ)汀(tīng)兰

    我和我的学生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读书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能够从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等,读出问题,就是要能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

    那么,现在让我们自己读一边,看看不能不从文章中找到写景最典范的2段文字。

    四、过程

    1、文中涉及到了那些人。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作者(我)

    2、那2段文字是写景的?比较他们的相同点,说明理由。

    不同点:

    A、写的景不同。阴──晴

    阴天写了那些景?………这些景都渲染出一种悲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天写了那些景色。……《滕王阁序》有一句话,“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情感不同。悲──喜

    C、意境不同。低沉、压抑──开阔、明朗

    相同点:

    写法相同:

    A、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

    B、都用了四字短语,节奏铿锵有力

    C、写景的层次相似,白天──晚上

    2、读出自己的感觉。

    学生读:甲(男生)乙(女生)

    齐读。

    3、阴悲晴喜,心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大家看有这种情绪的人是谁呢?读第2段(同学讨论回答:迁客骚人。有怀才不遇者,有仕途不顺着,有惨遭贬谪者,这些人因外物的好而高兴,因外物的坏而悲伤。(学生问: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指什么内容?指的是不同自然景物引发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个人忧乐)

    4、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文中所说的“迁客骚人”一样呢?(读第五段,体会)

    有一种人不是这样,那么他是谁呢?(古仁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异”指的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的仁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时刻忧国忧民。最后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万家忧乐)

    这告诉我们作者希望自己成为那种人?是“迁客骚人”那种,还是“古仁人”的那种?结尾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往情深。照应乐开头。他在勉励自己的同时,也希望谁也是这样的人?(读第一段,自己找答案)──也希望他的朋友腾子京也能够这样,这也是他写文章的目的所在。

    问题设计:老师我想问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为什么整篇文章没有直接写岳阳楼?

    没去过岳阳楼,是看一幅画写的。本身什么样子他不知道。

    这两段文字采用一阴一晴,一悲一喜进行对比。引出最后一段,点明文章的的主旨。是对前面的览物之情的否定。表现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个人的忧乐上升到万家忧乐。

    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大声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通过刚才我们的朗读可以看出,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这一点我们不必赘述。这里我想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说几句。

    范仲淹年幼丧父,生活清贫,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他说“士当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说,在他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一种大爱,他爱他的国君,爱他的百姓,爱天下所有的苍生。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外历史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很多的。

    如:

    1、南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3、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想推荐一本书,余杰的随笔《压伤的芦苇》。

    这本书中讲乐很多动人的故事。我最推崇的要数他写的安徒生的故事,“他的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悲伤”,但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丹麦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创造了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童话天堂。他是鞋匠的儿子,却是全世界儿童的父亲。

    这些人的故事都和范仲淹一样,被后人所仰视,所效仿。读了这些书籍,也许你会更深刻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舍弃许多东西,但是并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掌握了,大家回去后对照注释,认真的落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设计

    虔诚的倾听──认真的追问──间隔的复读──纵横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关于三大名楼,关于《岳阳楼记》的地位。

    二、听课文录音(找出你所欣赏的写景语句,读一读,写一写,品一品)

    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教师谈自己初次阅读本文的感受。

    展示学生书法作品,领读,分析喜爱的原因,品味作品语言凝练优美的特色。

    三、你听出来了吗

    因何作记?

    四、讨论明确:因藤子京所嘱而作

    (找出文中对藤子京的介绍语句,分析他们的关系。教师略作补充。)

    那么,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是应景之作呢?

    五、投影以下文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吾谁与归”

    探究:共同之处是什么?那么,写作此文更重要的还在于什么?

    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怀。可见,文中作者有所“记”也分明有所“寄”。

    找一找文中表现观景人心情的语句。

    六、投影文中抒情性语句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读)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读)

    问:以下句子所表现的会是有什么样境遇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里的景物是怎样的,你能带着他们的那种或喜或悲的心情读一读吗?)

    检查预习:范仲淹当时处境如何?

    七、比较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八九,命运总是盲目而任性,它给人一只盛满陶醉的杯子,然后迅速地将它打碎。同是天涯沦落人,让我们透过这些诗句来比较范仲淹和他们的异同。

    诗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楼落成后)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藤子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思考:你觉得这些人是不是范仲淹眼中的古仁人?

    古仁人的情怀是怎样的?(读第5段文字)

    明确: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认为哪些人才是古仁人?(讨论)

    八、补充范仲淹生平,现场操练,“想对范仲淹说……”

    九、名联欣赏

    万家忧乐到心头

    翁去四面湖山归眼底

    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八白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两千里赤壁览黄鹤风流

    十、作业

    背诵全文;

    探访虞世南这位古仁人的人生历程,感受虞世南的人格魅力。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叙绘抒议

    缘由──大观──异情──抱负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教学角度

    诵读见义、以声传情。

    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因此,本例教案以“诵读”为切入口,通过诵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写作技巧。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宋史》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请学生模仿范仲淹“自诵”的语气,诵读“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一句。

    二、默读

    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四、诵读

    1、诵读指导一:语调。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2、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

    3、诵读指导二:重音。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

    4、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

    5、诵读指导三:节奏。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

    6、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五、自主诵读第1段

    给第1段文字加上重音,划分节奏,并在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六、诵读比赛

    请若干学生以段落为单位自选3、4、5段进行诵读比赛,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七、全体学生诵读全文

    八、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

    2、熟练背诵课文。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的丰富内涵,准确找出并掌握文中的对偶句,通过教者点拔能解读全文内容,学习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赏析,从而感知课文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教学过程

    1、简介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情况对教学诸要素做出的有利于学习的安排,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一篇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也许"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就是你要找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落()()()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理解诗歌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

    2、尝试用优美的语句描绘想象中的池塘和景物。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参观过池塘或对池塘有印象。

    2、教学挂图一套,语言磁带,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我们参观过小池塘了,你们看见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儿有一首关于小池塘的诗歌,你们听一听,跟你们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听了这首诗歌,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漂亮、舒服、优美。)

    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3、再次欣赏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提问:诗歌中的哪些话让你们感觉到这个池塘很美丽、很漂亮?

    4、分段观看图片,加深对诗歌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理解,感受诗歌意境。

    提问:(1)“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和晚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吗?

    (2)白天是什么样的?(理解“抱”这个词语: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就好像池塘抱着太阳一样。

    (3)为什么说“小鸟和白云,都来照相”?(理解这里的“照相”就是贺岁中倒影。)

    (4)晚上是什么样的?(理解“摇”这个词语:波浪一动一动的,就好像是池塘在摇月亮。)

    (5)为什么说“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理解小鱼游来游去使水面发生晃动,星星的倒影就好像在和小鱼捉迷藏。)

    (6)谁看见了非常高兴?(引导幼儿说出描写柳树的语句,了解柳树摇动发出沙沙沙沙声,听起来就好像柳树在笑。)

    5、再次观看图片,完整欣赏诗歌。

    6、幼儿朗诵诗歌。

    7、引导幼儿想象,尝试用优美的语句描绘池塘的美景。

    教师:如果你们家门前有个美丽的小池塘,你们能用好听的话告诉我们,那儿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吗?

    活动延伸:

    教师和幼儿共同作画“我家小池塘”。

    活动反思:

    《我家小池塘》是一首活泼且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本次的语言活动孩子都非常的感兴趣,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我家小池塘》这首诗歌所带来的美,更突出了小池塘的美丽,同时也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歌读起来也非常的爽口。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在实施本活动时,我对原教案进行了适当的改变,原教案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要准备每组一盆水到操场上去做实验,发现水中的倒影,在备课时我把这个放到了活动准备中,但是由于自己考虑不足的原因,没有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这个准备活动,所以到真正上课时孩子们没有进行这个实验,但我想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一定有这个生活经验。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第三课)

    【背景分析】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和《雨点》、《春笋》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全文以比喻的方法赞美春天到来时明丽的小池塘美景。

    【现象白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在巡视。

    生:老师,什么叫太阳倒?

    师:(我先一惊)还有太阳倒?(再一想,大概说的是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你再去读读这句话,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怎么读了:太阳倒映/在池塘里。

    生:老师,我不懂什么叫倒映?

    生:老师,我知道倒映就是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人身上,在地上有影子。

    生:老师,人站在池塘边,你的人就会映在池塘里,这就是倒映。

    师:对呀!倒映和影子是不一样的。

    生:我知道倒映有眼睛和鼻子(他是指人倒映在水里时),影子没有眼睛和鼻子,是黑的。

    (我有些意外,又为学生的可爱而好笑。)

    生:老师,我知道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这个井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倒映在井里。

    师:你能联系你读的书来理解,看来你已经理解这个词了。

    生:我已经知道什么倒映。(学生恍然大悟地)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水里的倒映,好吗?

    (老师播放课文动画:白云、太阳、月亮、星星倒映在小池塘里。)

    【老师的话】

    倒映这个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很远,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很难见到小池塘,更难说他们能在池塘边观察自己或花、草、太阳等东西倒映在池塘里。因此,倒映在他们脑中是没有表象的。即使有学生知道人站在水边,人倒映在水中,我们口头经常说的是水里有我的影子。(其实是人在水里的倒影)但没有人会说是倒影或人倒映在水里。倒映是书面语。因此,有学生将倒映在水里的影子理解成太阳或路灯照在东西上的影子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其实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只不过没他们想象得那么精彩罢了。于是在学生充分叙说他们理解的倒映后看课文动画,目的就是给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通过感知加深或修正对教材的理解。课堂上,我的学生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课后,我随他们成长着、快乐着、收获着。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在快乐的阅读中,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2、感受夸张,滑稽的故事氛围。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大图书、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小客人,幼儿摸摸、猜猜。(蛇)(引导幼儿问好)

    师: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学小蛇扭一扭)

    师:原来,小蛇因为没有脚,是通过扭动身体来走路的。

    二、大书阅读

    P1

    1、师:小蛇走了很久,感觉肚子很饿了,于是它决定到果园去找吃的。

    1)小蛇遇到好吃的东西,它会怎么样吃下去呢?

    2)这个圆圆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幼儿猜测。

    3)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个红红的苹果。

    师: 小蛇还是觉得好饿好饿,它又扭来扭去找吃的,

    P2

    1)看,它发现了什么?

    2)小蛇会怎么做?

    3)它的肚子会变成什么样?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根黄黄的香蕉。

    小蛇还是没饱,它又扭来扭去找吃的了,他又一口吞下东西。

    P3

    1)小蛇发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饭团?

    2)小蛇吃了饭团,它的身体会变成什么形状?

    P4

    1)你猜它可能吞下了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串圆溜溜的紫色葡萄)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

    小蛇还是很饿,他又一口吞下东西。

    P5

    1)它可能吞下了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真的菠萝,请幼儿观察体验。

    小结: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个黄色的菠萝。

    吃了那么多东西,小蛇还是觉得没有饱,它又扭来扭找吃的。

    P6

    1)它发现了什么?

    2)它会怎么样?

    P7

    1)小蛇尾巴那有什么?那三条线表示什么?

    2)小蛇到树上去干吗?

    P8

    小蛇的嘴巴怎么了?它想要干吗?

    P9

    1)这回他吃了什么呀?(一颗苹果树)

    2)他的肚子怎样了?

    啊呜,咕嘟,小蛇吃了一颗高高的苹果树。

    小结:其实,小蛇吃东西是不用牙齿的,它是直接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所以它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三、总结

    小蛇吃东西是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我们宝宝吃东西跟小蛇一样吗?我们是怎么吃的?

    小结:我们吃东西要一口一口地吃,而且要用牙齿把东西嚼碎了,才能咽下去,这样才吃得健康。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小池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培养幼儿沿着诗歌线索大胆想象。

    3、要求幼儿观察到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诗歌情景的课件一个。

    2、剩满水的脸盆3个。

    3、镜子若干面。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地方去玩耍,那里非常美丽,有多美丽呢?现在就竖起耳朵来听老师告诉你们…….(念诗歌)你们说那里美不美?那你们想不想去呀?…….)

    二、欣赏与理解(发现倒影)

    1、出示课件背景图片,描述诗歌的环境。(夜晚到了,天渐渐暗了,四周围静悄悄的……)

    2、出示月亮,出现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问:看,小池塘里面藏了什么呀)(月亮真的藏在小池塘里去了吗?

    3、出示小鱼,(小鱼睡在哪里了?)(为什么诗歌里说小鱼睡在蓝天上?)

    4、出示青蛙,(看,小青蛙在池塘里,它抬着头,在看什么呢?)(青蛙不明白了,为什么天上有一个月亮,小池塘里也有月亮?怎么会有两个月亮呢?月亮真的在池塘里吗?)

    5、(谁来告诉小青蛙这是怎么回事?)水波显示池塘的月亮是倒影。

    6、晚上小池塘里还会藏着什么呢?小青蛙在小池塘里还会看到什么?(天上的月亮,星星水边的树,花,草。)(从天上能看到水里有什么吗?)7、拿出水盆,镜子,请幼儿走到旁边观察,发现在水中和镜子中的倒映,盛满水的脸盆也可以像镜子一样倒映,盛满水的脸盆也可以像镜子一样倒映出我们自己。

    三、总结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去了一个美丽的池塘边玩,小朋友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有趣的东西(有些什么?)(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诗歌:《小池塘》

    小池塘,藏月亮,鱼儿睡在蓝天上。

    小青蛙,抬头望,乐得哇哇地唱歌。

    风儿吹,水儿落,摇得月亮轻轻晃。

    活动反思:

    本次的语言活动孩子都非常的感兴趣,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小池塘》这首诗歌所带来的美,更突出了小池塘的美丽,同时也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歌读起来也非常的爽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