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7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作为一名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通常会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可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们相应的知识。一篇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动目标

    1. 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 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3. 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 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 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 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活动建议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都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重、难点突出,幼儿的学习劲头也很足,尤其在竞赛过程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进行,秩序较好。但在动作讲解过程中有点乱,有点急于求成。整个活动的运动量较少,应该多给孩子运动,增加锻炼身体的热情。还可以准备些歌曲旋律,配合着进行教学。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能为自己做简单的周运动计划,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2、喜爱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3、让幼儿知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用计划表格每人一张,教师用计划表一张。

    2、户外活动器械(塑料杠铃、呼啦圈、平衡木、小推车、篮球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春天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容易生病的季节,请幼儿说一说怎样避免生病?

    总结预防疾病的方法,多喝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使身体中的病菌随小便排出,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多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提抗疾病的能力,能使小朋友身体长高长结实,还能锻炼小朋友的反应能力,变得很聪明。

    二、鼓励幼儿交流知道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器械的玩法。

    1、请幼儿说说你都做过哪些运动。

    2、 鼓励幼儿说出塑料杠铃、呼啦圈、平衡木等器械都可以怎样玩,还有哪些不同的玩法。

    三、教师介绍自己的运动计划,引导幼儿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

    1、教师按照一周7天的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器械和运动内容。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制定怎样的运动计划,要求幼儿计划要完整,内容包括多种器械、运动方式和在幼儿园、家中运动的不同内容。

    四、幼儿开始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

    1、幼儿制定计划,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完成情况,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2、引导幼儿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运动计划。

    五、讨论运动时要注意的安全。

    1、小朋友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安全?

    2、在运动的时候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活动延伸:

    1、把幼儿制定的运动计划布置成班级的春季运动专栏。

    2、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42-43页,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中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运动,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只是注重让孩子学习图片,掌握运动项目,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图片是可以活动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先观察图片,然后动手操作,提升孩子的参与性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课程的效果更好,避免了孩子的视觉听觉的疲劳。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对孩子的问答回应有所提升,比如有个孩子很兴奋地上来表演他喜欢的运动,并且大胆的说出:“我喜欢水上运动。”这个时候我可以深入挖掘:“你喜欢水上运动的哪个项目呢?”。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 活动目标

    1. 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 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二、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三、 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 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 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四、 活动建议

    1.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


    编写教案要符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编写教案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你知道好的教案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推荐的“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重点、难点

    1、重点:

    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⑴喝酒。

    ⑵上冈。

    ⑶打虎。

    ⑷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⑴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⑵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部分

    1、指读提问: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2、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⑴正音:

    晌(shang)午哮(xiao)请勿自误(wu)脊梁(liang)

    ⑵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材简析

    课文《景阳冈》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而成,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中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讨论欣赏到一些古典名著的精妙之处,悟到一些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从而喜欢祖国文学宝库中的古典文学名著。

    学法指导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见教材简析)

    2、讨论古典小说中一些文白夹杂的词语的理解:

    举例:“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行──走日──天地面──这个地方

    放手让孩子自己找,自己理解。

    让孩子们交流自己读懂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些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⑵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

    ⑶如文后有注释应参看注释“对号入座”

    ⑷向别人求教……

    二、独立阅读,理清课文脉络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三、精读品析

    (以学生自读品析为主。)

    教师材料准备:

    1、故事主要写武松打虎,可小说为什么用大段的笔墨描写酒店中武松与店家的对话?

    ⑴谈酒。

    ⑵谈虎。

    表现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为下文中写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铺垫。

    2、读完全文,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3、打虎一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闪”──与躲、藏、避比较,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四、思考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武松的思想活动,与第三段有联系吗?可以省略吗?

    (虽不是重点,但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却起到一定作用,使他任性、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五、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武松“天色已晚……却怎么斗得过”?

    (武松虽是英雄却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相当艰难,此时已是筋疲力尽;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就不真实了。)

    六、结束语

    如果孩子们还想知道武松打死猛虎以后的故事,请阅读自读课本十九课《庆功立威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2、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3、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教学构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样做,一是能激发起学课文的兴趣,而是更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今天咱们学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你肯定喜欢。(板书课题:景阳岗。)

    (引起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帮助老师纠正错字:“岗”应作“冈”。)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山冈,一个是岗位。)

    画字形帮助记忆:“岗”字形像岗楼。

    2、题目既然叫景阳冈,那么这是一篇写山水风光的文章。(这是写事的文章。)

    写了什么事呢?(武松喝酒、打虎的事)

    武松喝酒、打虎是在一个地方吗?(还有上冈、下冈。)

    (适时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水浒传》资料。

    5、知道武松后来是怎样当上捕头的吗?当时很多人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纷纷帮他写求职简历,介绍他的特长,为他推荐工作,咱们也帮他写一份求职简历吧。

    二、重点导读冈上打虎

    1、填写姓名、籍贯。

    2、写主要事迹:

    ⑴用一段话表现出他的英勇来。选黑板上哪一件事?(打虎)

    ⑵自读课文,想一想当时怎么打的虎?应该怎么读。

    ⑶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

    ②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

    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

    ③接下来谁占上风了?那就让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

    没力──揪打、不动──棒打。

    ⑷整个打虎过程可分为几部分?

    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你写主要事迹的时候,也可以注意开始先写虎的凶猛,再写我如何拼力相持,最后写我越战越勇,制服老虎。可以用书上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写,注意一定要表现出武松的英勇。还要注意语言要简洁,听懂了吗?开始写吧。

    (教师巡视,随时选好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开启思路。)

    ⑸刚才我们是进行了一次缩写练习,记住缩写的方法了吗:结构清晰、人物鲜明、语言简洁(板书)

    三、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刚才写的这段主要事迹充分表现出了武松的勇,但是这样容易让人感觉武松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太合适。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是有勇有谋的表现,介绍一下武松的优缺点吧。哪一部分能比较好的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喝酒)

    2、自己读一读这部分,画出最能表现武松性格的语言、对话,练习读一读,并写出他的特点来。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3、同桌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不用读旁白。再说说给你的感受,写出武松的性格优缺点。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骗我──”(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是一个很直率的人,不理解别人的好心。)

    从武松的一些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特点。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从这几句可以体会到武松争强好胜,不理解好人心。)

    “转身回酒店吧──”(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很爱面子。)

    ……

    四、拓展创新激发阅读

    1、写“求职意向”:武松该怎么说自己适合这项工作呢?

    2、你觉得以武松的个性能做好这个工作吗?(他太爱面子,容易意气用事。)有时候本身是优点的性格如果过了度,也会成为缺点。

    3、这节课用帮武松写简历的办法读懂了课文,还练习了缩写,你们佩服武松吗?

    4、后来武松怎么又上了梁山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回家看《水浒传》。你还能认识更多英雄人物。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材简析

    人物:武松、店小二。

    道具:武松的古装衣着,头巾,哨棒。

    武松:(手拿哨棒上)连续赶路,走了几日,真是又热、又渴、又饿了。(抬头一看,喜悦地)啊,前面有酒家!(入内,找一张凳坐下,放下哨棒,大声地叫)喂!主人家,快拿酒来!

    小二:(急匆匆地)哎,来了!

    武松:(咕噜一口饮下,抹嘴)唉,好酒。有肉吗?快拿些来吃。

    小二:好的!(退下,又上)来啦!熟牛肉一盘,二斤三两!(又筛一碗酒。)

    (武松又咕咚一声喝下,小二又筛,武松又喝下,小二欲走。)

    武松:(扯住小二)店家,怎么不筛酒了?

    小二:(指指门前旗上大字)客官,你没看到门前旗上的大字吗?

    武松:什么大字?

    小二:三、碗、不、过、冈嘛!

    武松:我正想问你呢,这是什么意思?

    小二:(得意地)嘿,我们店里的酒啊,是上好的老酒,凡是过往客人,喝了三碗就醉了。喝醉了酒就过不了前面那座山冈了。

    武松:哈哈,你真会讲大话,我喝了三碗为什么不醉啊!

    小二:我这酒呀,叫做“出门倒”你现在不醉,等一会儿就醉了,不信,你试试看。(欲走)

    武松:(拉住小二)别胡说,快去拿酒来,怕我不付你钱吗?

    小二:(无奈地又筛洒,连筛了十八碗,摇头叹息)唉呀,喝了十八碗了,不醉才怪呢!

    武松:(付钱给店家)真痛快,一连喝了十八碗,什么三碗不过冈。(欲走)

    小二:(拉住武松)客官,不能走,不能走啊!

    武松:为什么不让我走?又不少你酒钱!

    小二:你不知道吗?这景阳冈上有大老虎啊!

    武松:你别拿大老虎来吓人了。(欲走)

    小二:你看,这是官府的榜文,有假吗?这大老虎啊,已经伤了三十几条性命了。你不能去送死啊,不如今晚就住下,明早再走吧!

    武松:哈哈,我知道了,你是想要我在你店住下,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就拿大老虎来吓唬人。

    小二:好了!好了!我一片好心,你反当恶意,你要走就走吧!遇到老虎可别怪我呀!

    武松:就算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提着哨棒出,小二退下)

    景阳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2、请一名学生来介绍《水浒传》。

    3、《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你认识几个?

    (引出武松,揭示课题,板书:20、景阳冈。)

    4、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屏幕出示)

    ⑴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提示:“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2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⑴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适时板书: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

    ⑵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适时板书: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

    ⑶最后谁占上风了?(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适时板书:没力──揪打、不动──棒打。

    3、一字“论”英雄:

    屏幕出示:武松,你真()啊!

    师提问: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4、品句子,“识”英雄:

    ⑴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指导: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衬托出武松的勇。

    ⑵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⑶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品“闪”: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5、小结:

    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作者用了“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动词,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6、交流、品读精彩语句:

    ⑴学生自主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并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小组内交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⑶全班交流:比一比,读一读,看谁最像武松。

    7、小组讨论:

    这一部分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四、纵观全文,全面认识武松个性

    1、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4、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师生交流)

    五、课外拓展

    1、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

    2、一英雄,一故事,筹备开展“水浒传英雄故事会”活动。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教师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上课之前编写教案已是老师们的基本任务。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以下内容标题为《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是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

    3、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旋”

    1、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句式如下)

    当________,心想:________,于是就________。

    2、相机板书。

    3、小结:

    故事的情节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高潮叠起。

    二、深研“周旋”,感悟人物

    1、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通过我们的读把这场没有硝烟只有斗智斗勇的唇枪舌剑的战争在课堂上演绎出来。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⑴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位,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

    ②抓住“急忙”“轻轻”等词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回读第三自然段。

    ⑵读四、五自然段,看第二次周旋:

    ①“慢慢地”与“急忙”比较读体会杰克的机智。

    ②“厄运”在这指什么?

    ③“从容”看出了什么?

    ④“坐待”中看出了什么?(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有伺机出动的沉着。)

    ⑤分角色读四、五自然段。

    ⑶读六、七自然段,看第三次周旋:

    ①让学生说说“娇声”转换成“哀求”行不行?体会杰奎琳娇嫩声中带着点撒娇,透着可爱。

    ②抓住“道过晚安”等词体会她的镇定勇敢。

    ③分角色读课文。

    小结:蜡烛熄灭又燃起,端走又夺回最后终于又端走,这熄灭和夺去的不仅仅是蜡烛更是生存的希望和祖国的安全。这象征着希望的蜡烛最终还是安全保存下来了,这里凝聚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智慧与胆识。

    2、写颁奖词: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荣誉勋章,颁发勋章时要宣读颁奖词肯定他们的壮举,你们想,这份颁奖词该怎么写呢?

    ⑴范本引路,激发创作: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⑵学生创作:

    附部分现场学生创作的精彩的颁奖词:

    ①伯诺德夫人,你以你母亲的慈爱,保护着两个年幼的儿女,你以你弱小的肩膀担起保护祖国的重任,你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我代表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向你表示崇高敬意。

    ②杰克,沉着、机智是你的品质。你的从容,你的坐待,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是伺机出击的沉着。

    ③杰奎琳,你以你的娇声唤起了凶残的德军残留的一丝人性。你完成了你母亲及兄长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为你自豪!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本剧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剧本遍成故事。

    3、情感目标:

    了解剧中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呀!)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⑴学习读画。

    ⑵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①指名读:

    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②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

    (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④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⑤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说教材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注意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法、学法

    1、以读促悟: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去朗读、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2、想象具化人物内心: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3、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说教法

    一、复习引新,激发情感

    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然后引说课文第三小节中的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保住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二、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1、策略一: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急、担心而又非常镇定、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

    2、策略二:

    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3、策略三: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想象:

    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

    4、策略四: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更要引导学生激发起一种强烈爱国热情。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蜡烛点燃了,万一烧到金属管,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师:是啊,蜡烛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的蜡烛仿佛成了这个屋子中最可怕的东西。尽管母亲内心焦急,但当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生答。

    师:哪位同学带着平静的语气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没有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

    勇敢,机智

    师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勇敢与机智。

    2、儿子的表现:

    师:蜡烛被吹熄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一次被点燃了。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伯诺德夫人的儿子又有了怎样的表现呢?自由读描写杰克的语句。

    (生读课文交流。)

    投影出示: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师:以天冷为由也想把这半截蜡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有成功。你觉得杰克的表现怎样?师板书:

    勇敢、镇定、从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

    师:能说说什么是若无其事吗?生答。

    师:在敌人的面前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有多难呀,可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杰克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如此从容、冷静。他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谁都害怕战争,但只有懦夫才会让自己的恐惧战胜责任感。你能带着对他的敬佩之情读读杰克的话吗?生读。师评价。

    师:那请同学们再设想一下:杰克去柴房后还会不会再回来?

    师:理由呢?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

    师:杰克要保护母亲和妹妹,他是多么勇敢的孩子呀,男生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一起读读小男子汉的话。

    (生读,师生评价。)

    三、女儿的表现

    师:母亲和儿子保护蜡烛都失败了,保护蜡烛的希望都落在杰奎琳的身上,她的表现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一齐来看看小女孩的表现。(生读)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杰奎琳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是在用什么语气读的?生答

    师:谁还想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小女孩的另一句话?(生读)

    师:小女孩此时面对的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师板书:

    勇敢、镇定

    师:这么多的优点,但对小女孩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男女生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女读女孩,男读少校)

    师评价:多么可爱、有礼貌的女孩,多么机智勇敢的小女孩。让我们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可敬的小姑娘──杰奎琳(一起鼓掌)

    师:同样的男生也不错,把少校对女孩的那种宠爱读出来了。继续加油!

    四、升华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机智与勇敢。那么在保护蜡烛的过程中,他们难道没有害怕没有紧张吗?为什么能这么镇定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呢?生答。

    师:是啊,他们是在保家卫国。(板书:爱国)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斗争,是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的坚强信念,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2、师:面对这一家,面对这些军官,面对二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3、交流。

    五、了解剧本,指导朗读表演

    师:刚才同学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1、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交流师总结。

    2、投影出示(剧本特点):

    师: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这个剧本。好,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以44页和45页为剧本,小组结合,认真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一会我们进行汇报表演。

    (生自由结合。)

    3、生表演,生评价。

    六、作业超市,提供自主空间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小组没有机会上台表演,我们课下还可以继续表演。

    1、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剧本。

    2、搜集可歌可泣的二战故事。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1、复习,让学生说说对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的小故事。(齐读课题)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了,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指名交流初读印象,相机画蜡烛图及金属管。)

    2、快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正是这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点板书──蜡烛图),使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围绕这半截蜡烛,课文主要介绍了那天晚上的几个场景?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试着依次说说(出示几个弄乱顺序的表示故事情节的短语:中尉点燃、母亲吹熄、中尉重新点燃、大儿子杰克端走、中尉夺回、小女儿端上楼→读后指名学生交流)

    二、精读课文

    1、过渡导入,明确精读要求与方法:

    师:同学们,弄清楚了这个故事发展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要细细地学习课文了。先请大家各自读读课文的第3—7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化解危机的?读了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在相关词句下圈圈画画,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自读思考,老师巡视指导。

    3、指导理解并读好写伯诺德夫人的一段话: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先整句出示,再显示重点词句。)

    ⑴师: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谁愿意来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注意听,想想什么地方使你最有感受?

    ⑵指名交流并即时请这位同学把相应的句子读好:

    (根据回答主要抓住“急忙”、“轻轻”、“脸色苍白”和“母亲说的那句话”来指导。)

    “急忙”→“脸色苍白”:

    ①学生交流“急忙”,红色显示,齐读,师:你能想到哪个词语替代它?

    ②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点拨理解“急忙”一词,师:这时候母亲为什么会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A、当有学生交流到是因为孩子脸色苍白时,及时肯定赞赏(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不过仅仅是因为孩子们脸色苍白母亲才急忙这么做的吗?(指名读出上文中相关语句。)

    B、如果学生直接交流原因(急忙换掉是怕情报泄露),及时肯定赞赏(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伯诺德夫人当时的心理的一段话。

    师:是啊,此时,两个孩子也非常紧张,被吓得──(脸色苍白)

    “轻轻”:

    ①师:伯诺德夫人刚才是急着把蜡烛换走,而现在她却轻轻地将蜡烛吹熄,你不觉得奇怪吗?

    ②指名说,并请他读好这句话。

    “似乎”:

    (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予以恰当的评价,如你很善于体会,透过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读懂了词语背后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说的一句话:

    ①学生交流,相机全屏出示这句话:

    A、如果学生最后才交流这句话,师:是啊,当中尉点燃蜡烛时,母亲意识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生怕这份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会泄露,所以她急着想用一盏油灯来取代这半截蜡烛。这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B、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说到这句话,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这句话,品味品味,想想读这句话时你觉得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②指名交流,师:谁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试着读一读?

    (可能学生会强调“瞧、亮、先生、这盏”。)

    ③师评价、小结:

    同学们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都读得不错。不管我们怎么来读这句话,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伯诺德夫人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保住情报。)

    ④点拨理解伯诺德夫的机智:是的,这里足以证明伯诺德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⑤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同学们能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现在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想着当时的情况读好这句话。(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⑶指名读整段话: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段话的时候大家非常用心,所以体会得也很好。现在谁能把自己对这段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小组学习交流,学好写杰克的一段话:

    ⑴师过渡:

    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轻轻地把半截蜡烛吹熄(板书擦去一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板书画烛焰,指着板书继续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半截蜡烛越来越短(擦去一些),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是谁站了出来呢?──杰克(出示整段文字)

    ⑵指导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这段话:

    师:请你好好读读这段话,圈一圈、画一画,看看这一段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句话?读了之后你有什么话想对杰克说?然后,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注意既要把自己的话说清楚,又要注意听清楚别人说的话。

    ⑶指名交流:

    ①师提示交流方法:

    每组用一分钟时间选定两名最有实力的同学来交流,一位同学来交流这一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另一位交流你想对杰克说的话。

    ②指名交流(适时点击关键词语,适当评价)。

    ③交流完后再齐读: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杰克能有如此勇敢、镇定的表现,真让人敬佩啊!我们一起读这段话,深深感受一下吧。

    ⑷通过比较,指导体会当时情况之危急,并读好相关语句:

    ①师:刚才我们读的只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部分,其实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更为精彩的呢,你发现了吗?如果去掉这两句话,你觉得好吗?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说说、读读。

    ③指导朗读:

    师范读→再指导读好这两句话,齐读:眼看着这半截蜡烛就快要烧到金属管了(再擦板书),一家三口的性命会怎么样?情报站会怎么样?国家命运会怎么样?这一刻即将决定生与死,这一刻是多么紧张、多么令人害怕啊!再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5、学生自学写小女儿杰奎琳的一部分:

    ⑴指导学法:

    同学们,刚才在学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那两部分内容时,我们主要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去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发现文章中精彩的东西。那么,接下来就要请你们自己听一听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的录音,注意小女儿杰奎琳的神情、动作、语言,并联系课文去猜猜她当时会怎么想?

    ⑵指名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娇声”、“镇定”、“道过晚安”;交流时,注意引起争议与讨论,“你为什么觉得她就会这么想呢?”或“你怎么知道她会这样想?”

    ⑶指名分角色读:

    谁想来读小女儿的话,司令官的呢?剩下部分谁来读?

    ⑷如果学生交流时说不到这一点,师就范读: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半截蜡烛──(熄灭了)(擦去烛焰)

    三、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1、看板书,总结课文:

    师:绝密的情报保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他们一家三口凭着?(机智、勇敢、镇定)与德军展开了这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啊!

    2、加深理解,谈谈对半截蜡烛新的认识:

    学到这里,你对这半截蜡烛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点拨:这半截蜡烛里藏的仅仅是情报吗?还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镇定与齐心协力,和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3、课后作业:

    课后,我们可以试着把这篇课文改成剧本,写一写,演一演,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半截蜡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1、学生回答。

    2、老师总结:

    这半截蜡烛不是普通的日用品,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斗争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因为它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大家想不想亲临现场,亲身经历那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二、指导细读课文重点段

    1、听课文录音。(第2、3、4段)

    2、听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啊?

    是啊,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我们的心也绷得紧紧的,为伯诺德夫人一家捏一把汗,直到最后才深深舒了一口气。大家看看,围绕着蜡烛的变化,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几个回合呢?

    板书:

    点燃重燃夺回

    吹熄端起端起

    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分别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相关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看看自己都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4、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三、引导品读课文重点段

    1、根据学生的汇报,品读第一回合的重点语句。

    出示文字: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这里有一个词语重复出现,预示着蜡烛的熄灭带来的一连串的严重后果,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是哪个?这其实也是伯诺德夫人的内心独白啊,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指导朗读。(老师导读)。

    她当时会怎么想呢?

    从“急忙”“轻轻”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多么镇定机敏的伯诺德夫人!

    2、妈妈临危不乱,儿子怎么样?请你说说自己通过那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动作: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

    神情:_____________

    3、“大家要学会从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请你想想,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他在待着什么?坐以待毙吗?假如你是他,会怎么想?

    4、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情况万分危急,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那紧张窒息的气氛?

    5、在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的?

    “娇声”是怎么说?你猜她是怎么想的呢?她为什么对少校说呢?

    指导朗读杰奎琳的话。

    她的办法成功没有?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杰奎琳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化险为夷,保住了秘密,保住了一家人的生命!此时,你想对杰奎琳说些什么?

    6、总结: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危机时刻,伯诺德一家人靠的是什么夺取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谁知道是什么情感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段找找。

    (热爱祖国)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2、3、4段

    五、小组合作

    酝酿任务动作,练习语言,把握人物心理,表演课本剧。

    六、作业

    回家把课文讲给家长听,注意添加人物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

    点燃重燃夺回

    吹熄端起端起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4、了解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5、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细细体会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背景介绍:

    1939年,德国发动了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看录像(教师解说)。

    2、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3、师──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读悟

    1、了解故事梗概:

    师──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交流。

    2、学习3~7节:

    ⑴师──在一番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之后,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

    生──小女儿杰奎琳。

    ⑵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思考交流,母亲和杰克也有功劳。

    3、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到底怎样说更令人信服呢。

    请大家默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在文章中标注自己的想法,小组的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生──读书、思考、讨论。

    4、交流:(教师预设)

    观点一:伯诺德夫人有很大的功劳。

    出示: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⑴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

    (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这样做及时舒缓了孩子们紧张的情绪。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⑵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尽管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⑶课文最后说正当小女儿“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⑷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

    指名朗读。

    观点二:杰克有很大的功劳。

    ⑴出示: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

    ⑵出示: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⑶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着。”

    过渡: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此时此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观点三:小女儿杰奎琳。

    ⑴师引读部分文章,配着钟摆的声音,“这时杰奎琳站了出来……”你们感受到什么?

    杰奎琳在“娇声”地说话,……请你用娇声的语气来读,娇声地说话可以让人感觉非常可爱。(读读)

    ⑵你还从这里看出什么?

    (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中尉是个什么人,选择对象很合理──机智。)

    ⑶天黑了,我要上楼睡觉,你们体会出什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机智。)

    ⑷她镇定地向敌人道了声晚安。

    随机指导朗读。

    5、填空:

    (情况)(怎么做)(结果怎样)

    当半截蜡烛被点燃后,伯诺德夫人点燃油灯,吹熄了蜡烛,危机暂时过去。

    当半截蜡烛重新被点燃后,大儿子杰克拿走蜡烛搬柴生火,却遭德军中尉呵斥。

    当半截蜡烛越烧越短时,小女儿杰奎琳请求拿着蜡烛上楼睡觉,结果成功了。

    三、小结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2、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

    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3、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板书

    半截蜡烛

    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轻轻吹熄端起烛台端起上楼

    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机智、镇定、勇敢)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听写:厄运、熄灭、摇曳、遭遇、一诺千金。

    3、请学生看着屏幕进行校对。指导“厄”的写法。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绝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

    (梳理故事的情节,指导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看来,这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导向和催化作用。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第二次的齐读,就会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

    板书:

    周旋

    三、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⑴“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⑵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⑶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⑷小结:

    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点评: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这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⑴“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⑵“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①什么叫“娇声”?

    ②怎样“娇声”说的?

    ③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⑵“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⑶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

    ⑴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儿地往家奔,想让妈妈也开心开心。可是,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⑵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点评:以填写奖状的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加以评价,非常新颖。作业中采用选做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片段练习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读写结合;读读演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尝试创编剧本既是演好的关键一步,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评析

    此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三维目标明晰

    从整体出发,既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又着眼于个性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健康情趣的培养,注重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实现贯穿始终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二、情感体验丰富

    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注意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始终坚持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生发情感之后,就让学生用心读课文,在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中体验伯诺德夫人一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体验,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升华情感。从而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三、体验学习方法,经历学习过程

    本教学设计由一个大问题入手: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体验到学习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经历学习过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一步体会到两个幼小的孩子在生死关头从容而又机敏,这其间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等等,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共享学习的快乐。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舞蹈,翩翩起舞,蜻蜓”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观察图画,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的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图片,历代人们赞美荷花的诗词,文章等。

    教学思路

    让学生看图的方式来欣赏白荷花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世界上的花有千万朵,你认为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呢?你最喜欢什么花?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姑娘她很喜欢的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荷花。后来,把小姑娘观察荷花的情景写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

    (板书课题:“荷花”)

    荷花又叫“莲花”。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自学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是否已把课文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把这幅插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1、启发: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画,图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指点:

    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我”站在荷花池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2、“我”站在荷池边看到的荷叶,荷花,花骨朵是怎样的。

    3、特点,小朋友们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4、这一自然段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

    (冒、露)

    5、指点:

    “冒”字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就好像把头探出来一样,露出头来了。

    6、指名读,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我”看关卡眼前一朵一朵的荷花,产生了什么想法?

    2、指名读。

    3、欣赏阅读。

    第四自然段:

    1、(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是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3、诱导:现在请同学们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朗读。

    6、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7、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如:

    ⑴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中采蜜去了。

    ⑵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8、练习背诵。

    三、扩展阅读,展开想像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四、小练笔

    作者把荷花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遮挡的方法学画荷花。

    2、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3、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学画荷花。

    活动难点:

    学习遮挡的画法。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美景图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参观一个美丽的荷塘,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小鸭子)

    2、师: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那么,荷花是怎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文章.出自.(荷花的花朵是由一瓣一瓣的花瓣组成的,颜色以粉色为主,下面连着荷叶。)

    教师小结:

    夏天到了,荷塘里开满了荷花,风一吹来,荷花轻轻摆动,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荷花有大,有小,有深粉色,有淡粉色。美丽的荷塘,吸引了青蛙、小鱼和小鸭们,它们在快乐地玩耍着,荷花张开了笑脸,唱起了欢乐的歌。

    3、师:荷花这么美,我们快把它画下来,让荷花也开满我们的教室。

    二、荷花开了

    1、PPT演示,教师讲解。

    荷花怎么画呢?

    (1)看,一朵荷花是由许多小花瓣组成的,它们像好朋友一样围在一起:先画中间的这一瓣,然后左面来了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靠在一起。

    咦,这里怎么少掉了一部分?(原来让中间的这瓣遮住了)

    (2)原来画被遮挡的部分,是要跳过去画的。

    难点:学画遮挡的方法。

    (3)左面的朋友画好了,右面也来了朋友,这样来了许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重重叠叠,一朵荷花就完成了。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画荷花的?(示范纸上事先画有花茎和荷叶)

    (1)先用炫彩笔画出中间的这一瓣花瓣,然后左面、右面画上它的朋友,注意被前面花瓣遮住的部分要跳过去画。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示范。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在画好的荷花下面,用蜡笔画出花茎,花茎上长满了一根根的小刺。

    (3)在花茎处再画上一片荷叶或几片荷叶。

    (4)最后给荷花喝喝水:用毛笔蘸点水,在容器口上舔一舔,在画好的荷花上仔细地涂一涂,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荷花渐渐开放)

    喝过水的荷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个别幼儿学画遮挡的部分。

    (2)提醒幼儿多画几朵荷花,大大小小,深浅不一。

    (3)提醒幼儿毛笔蘸水要适量。

    (4)丰富画面的内容。

    三、作品展示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自由摆放在相框中陈列。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利用图片,音乐,让幼儿初步体会了一下荷塘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创造完成一幅荷塘美景图。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背景图的选择可能涂色部分太多了,所以导致时间上的不够,幼儿的完成量也就相对大了。在规定时间内,速度慢的几个幼儿可能无法完成好。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复习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2、引导幼儿用“XX花儿X月开”的句式,大胆正确地说出各种花儿及开放的短句。

    3、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激励幼儿愉快轻松地游戏。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准备

    1、荷花一朵。

    2、丰富幼儿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荷花,并通过语言提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熟悉游戏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是什么?你知道荷花是几月开的吗?

    2、下面请小朋友来问,荷花姑娘会自己告诉你们的。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幼儿继续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二月不开三月开。”……直到“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教师提示幼儿将两手掌相靠摆出花瓣状,来表示荷花全部盛开。

    3、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

    二、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

    1、集体提问,个别幼儿轮流回答并相互传递荷花。

    2、儿歌念至“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拿到荷花的小朋友上来扮花仙子,其他幼儿蹲下双手摆成花瓣状。

    3、花仙子必须向他的同伴小荷花发问:“什么花儿X季开?”小荷花必须回答问题,回答正确,花仙子就将荷花递给他,游戏继续进行。若回答不正确,则停止他游戏一次,由他旁边的同伴代替回答,游戏重新进行。

    三、教师采用扮演角色参加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1、教师扮演花仙子,采用个别提问和集体重复练习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加深对一年四季花卉名称的了解,练习游戏中的语言。如教师问:“什么花儿春天开?”幼儿答:“迎春花儿春天开。”“什么花儿夏天开?”幼儿答:“石榴花儿夏天开?”……鼓励幼儿说出四季中的多种花卉。

    2、教师指导个别幼儿进行轮流接说传递荷花游戏活动,让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游戏的全过程。

    请九位幼儿到前面,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第一位幼儿边答“一月不开二月开” ,边将荷花交给第二位同伴。然后再集体提问。第二位幼儿边答边荷花交给第三位同伴。如此反复,传给了第七位幼儿,他边说“七月荷花全部开“,边走到前面去扮“花仙子”并举起荷花,其他幼儿蹲下做开花状。接着“花仙子”便问第八位同伴:“什么花儿春天开?”答“桃花春天开。”然后,花仙子将荷花交给他,一轮游戏结束。

    四、游戏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

    幼儿坐成半圆形,教师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进行传递荷花的游戏活动一至二遍。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叶圣陶的《荷花》一课,听过很多老师上过,今天这位年轻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后生可畏。真是一位起点高,悟性好的老师。

    一、精彩开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开课,《出水芙蓉》的音乐在教室响起,老师让孩子们想象音乐带来了怎样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唤起孩子们对荷花的美好记忆,激发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好多荷花像跳舞一样,好漂亮;很多荷花,微风吹来,翩翩起舞;我听见荷花好像在说:瞧,我多美啊!孩子们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接下来,老师说带着大家去荷花池看看。听老师的要求:可以下位,可以东张西望,可以指质点点,可以说长道短。嗬,如此看花,该是多自如,多开心呀。荷花在哪儿呢?孩子们变魔术般纷纷拿出自己画的荷花图,教室里顿时开满美丽的荷花,仿佛荷花的清香也一起溢满课堂。孩子们下位满心欢喜互相欣赏大家画的荷花,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自己看到的荷花鲜艳、婀娜多姿、无比美妙、冰清玉洁、亭亭玉立荷花的美好形象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激起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兴趣。

    二、品读想象

    音乐、图画已把孩子们带进了荷花的美妙世界,在叶圣陶爷爷的语言世界里,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着孩子们。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读着,赏析着,想象着,徜徉在叶老优美的语言中流连忘返。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老师美美地朗读着,孩子们则随着老师的朗读用高高举起小手,把这几种姿态表示出来,盛开的荷花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似乎开得更艳了。有了亲自开放的体验,孩子们再读这几句话,那份投入极富感染力,那份情感全融在朗朗书声里。我想,一池的荷花恐怕不仅仅只这三种姿态,想一想,还会有哪几种呢?孩子们的想象起飞了:有的还是小花苞,非常小有的快脱落了,只剩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随风飘动

    老师在和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每当读到这里,就觉得冒字用得特别好。怎样地长叫冒?做动作感受感受。孩子们的动作当然未免夸张,但是冒也随着这个动作映在脑海里了。孩子们体会得也未必准确,突然间长出来了,不是慢慢长从缝隙里长出来但是从这些真实的话语中看到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教师继续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运用如果让你写,你打算用什么字?冲、顶、钻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把这些字和冒进行比较的能力,但是自己创作的快乐是无比的。老师也对孩子们的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冲出来,顶出来,当她们眨着眼睛,竖起鼻子的时候,她们又能看到听到什么呢?同时又把孩子们引到想象的天地里遨游。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挂图和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芳心苦》、生字卡片,小黑板(自读要求、词语)。

    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回忆自己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子。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教学导入时,可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再出示有图片资料或其教学手段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教学时,要抓住作者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喜爱荷花的感情。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对于第四段作者的想象部分,可以提出,“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她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象,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从而让学生懂得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谜语:

    “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荷”。

    3、组织交流荷花资料。

    4、导入:

    关于荷花,我们了解得真不少。叶圣陶爷爷去公园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师范读课文。1、学生猜谜语:荷花。

    2、书写“荷”。

    3、交流收集的有关荷花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者讲述自己赏荷花的经历。

    4、听教师范读课文,激起学文兴趣。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1、提出自读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⑵边读边思考:

    白荷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易出现错误的词语或难读的段落。(重点2、4)

    4、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同桌互相当老师,的听对方读得是否流利。

    3、个别读课文,共同评议。

    4、生思考并作答。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2、3自然段

    1、组织交流重点句:

    ⑴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

    ⑵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⑶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

    ⑷师参与表演。

    ⑸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那大自然的本领……

    ⑹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最喜欢哪一句?

    ⑴绿、白、嫩黄……色彩丰富。(朗读相关的句子)

    ⑵朗读相关的句子。(根据生活经验作答。)

    ⑶“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朗读本句话)

    ⑷同桌之间表演“挨挨挤挤”,合作表演“冒”,手势表演“饱胀”。

    ⑸接答教师话语:大自然;可真了不起。

    ⑹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导入出示词语。认识词语,齐读课文。研读课文,体会感情:4、5自然段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1、听教师范读。

    2、想象作答。

    3、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象作答。

    4、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学习写作方法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写作顺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小结:

    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1、作答:

    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根据课文描写方法,自己试总结并作答。

    回到整体小结全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1、齐读课文。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课后抄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指导识字1、出示生字。

    2、重点点拔范写。形近字:

    “裳”和“常”;

    “蜻”和“晴”;

    “蹈”的第十四笔,“佛”的第四笔。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书空,识记字形。

    3、书写练习,自评互评。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拓展阅读写荷花的诗也不少呢!老师搜集了两首诗,一首赞美了荷花明丽的色彩,一首写了诗人由荷花产生的想象。荷花对他说“当年我没有嫁给春风,在春天里开放,而是选择在夏天开放,可秋天来得多快啊,我不得不凋谢了。”

    有趣吗?要不要读一读?读时猜猜:作者写的是什么颜色的荷花?是从哪句看出来的?学生阅读资料,回答问题。观察作业布置小练笔:

    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下来,把它介绍给大家。比一比,看谁写得吸引人。构思内容,课堂交流。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会"荷花"这首儿歌、宽敞无障碍物的场地。

    游戏规则:

    1.儿歌对完后才能开始跑。

    2.被抓到时,两个幼儿要互换角色。

    玩法:

    若干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几个幼儿站在圈内扮作荷花,圈上幼儿围着荷花和荷花对歌。(圈上幼儿:荷花荷花几时开?圈内幼儿: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 二月开。

    …… 六月荷花朵朵开。

    教学反思:

    今天语言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中,游戏的部分需要幼儿通过问答的形式说出一年四季的花卉,当我问幼儿:“什么花儿春天开?”时,幼儿说出的花卉有迎春花、紫玉兰、杜鹃花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园里有的或者是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出去看到的,幼儿对于夏天、秋天、冬天的花卉却了解的比较少。虽然我已经通过家校路路通让家长告诉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一些四季的花卉,然而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课前渗透也需要讲究方式,最好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让幼儿亲身感受则是最好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对于今天的这个活动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一方面先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家长对其的丰富,另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本身也可以丰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8篇


    教案的书写包括哪些技巧呢?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也非常优秀,当老师准备讲述新的内容时,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新教案的。一份教案中蕴藏着教师教学的动机,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给你提供了以下的《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孩子们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进行剪、贴、折等技能组合成一副美丽的画。

    2.引导幼儿能合理进行画面的布局,让孩子们体验活动的乐趣。

    3.在操作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并培养孩子养成专心、细致和耐心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各色彩纸、剪刀、胶棒、双面胶、支架、底板等。

    2.范作、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美丽的鲜花都开放了。瞧!他们都出来找朋友了。可是我这里有一朵小花他心里很不开心很难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没有朋友)那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这朵小花找朋友,好吗?

    (出示范作)瞧!老师已帮它找到了许多朋友,你们看有些谁呀?(花、蝴蝶、风车、绿色的大树)它们都来到了花园里一起玩呢!那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小花、蝴蝶、风车还有树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剪出来、折出来)对了,这些技能都是我们平时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把它结合起来做成一副美丽的花园。

    二、教师示范,幼儿掌握剪、贴、折等技能。

    1.示范花的剪法。

    先将彩纸剪成圆形,再沿着圆形的边一圈剪出细细的,然后再剪出花芯贴在中间,这样一朵花就好了。花剪好了再剪出椭圆形的花叶,完成后进行组合拼贴。(花的颜色可以自己选择搭配)

    2.示范树的折、剪方法。

    先画出树干的形状,然后剪下来,再用绿色的彩纸折出扇子形状粘贴在树枝上,一棵棵树就成功了。

    3.还有一些蝴蝶、风车孩子们可以根据平时已经学过的技能进行制作。

    三、交代要求,幼儿制作《美丽的花园》。

    1.交代要求: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新本领,就可以去帮助小花找到更多的朋友啦!那我们开始吧!

    2.播放优美的音乐,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哇!你们帮小花找到了这么多朋友,变出来了美丽的花园,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喜欢的花园吧。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很是感兴趣,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剪贴小花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们很会动脑筋,他们先将一张纸画好圆形,再将几张纸叠在一起剪出好几个圆形,可是有些孩子们在剪出细细的花瓣时出现困难,不能剪得细细的,而且出现粗细不一样,容易剪断。在制作大树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能折出扇子形状贴在树上当树叶,但也有个别孩子折得太大了,显得不怎么协调。另外有的孩子在布局方面还不怎样合理,还需进一步的引导。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出处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 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样式的花朵形状。

    2. 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相互学习,共同讨论,圆满完成任务的快乐。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4. 体验明显的春天季节的特征。

    活动准备:

    1. 课前带幼儿参观园内各种花朵的造型,了解花儿的特征。

    2. 橡皮泥、泥工板、牙签、剪刀、双面胶、干树枝等若干。

    活动过程:

    1. 引出课题。

    花园的花儿忘了开花,请小朋友帮忙用橡皮泥做的花朵装饰花枝。

    2. 讲解示范。

    1) 将绿色卡纸剪成小片对折,剪出叶子,最后粘在花枝上。

    2) 根据花朵的特征将压扁后的花瓣绕牙签粘好,装上花蕊和花托后一起拿 下插在花枝顶上。

    3) 注意花朵位置上的错落有致。

    3. 幼儿操作。

    1) 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花朵造型。

    2) 提醒幼儿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橡皮泥的颜色,大胆制作。

    3) 启发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4. 讲评。

    将幼儿作品放在花园里展示,引导幼儿参观、评价。对有新意的作品给予肯定。

    5. 结束部分。

    活动反思:

    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大自然,并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绪、情感、感知和体验。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美丽的花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沙瓶上进行绘画,练习幼儿立体作画的能力。

    2、回忆经验,巩固对迎春花、喇叭花等一些花的特征的了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过各种各样的花。

    2、幼儿有立体作画的经验。

    3、沙瓶人手一份。

    4、颜料、毛笔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呢?"

    二、回忆经验,复习表述。

    1、师:花园里的花真美丽,前几天,我们在花园里都看到了哪些花呢?(蝴蝶花、迎春花、杜鹃花……)

    2、师:我们前几天在花园里找到了许多花,有迎春花……老师还给他们照了相呢。看!这是什么花?(绣球花、迎春花……)

    3、小结:我们刚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它们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五颜六色的'真漂亮。有的花像球一样,有的像喇叭一样真好看。小朋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可真高兴,可是有一只小蝴蝶不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幼儿猜想)

    三、自主选择,创造表现

    1、师:因为小蝴蝶的花园里什么也没有,所以想请小朋友帮忙,帮忙装饰花园,让它的花园比别人还漂亮。

    2、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四、鼓励交流、体验情感。

    师:今天我们帮助小蝴蝶画出了这么美的花园,小蝴蝶可高兴啦!让我们一起把自己设计的花园布置在"青青草原",让更多的朋友来参观我们的美丽花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自然相扣,主线清晰,幼儿不仅对我们美丽的家乡(中国)有了较全面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通过教师对灾区情况的介绍,让幼儿对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幼儿同情心及博大的爱心,记住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记住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叔叔、医生护士、广大的志愿者,树立长大后建设我们美丽家园的决心。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雪、霜、北风、雹在花园做客。一天,孩子们从围墙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看到这一幅奇特而又可爱的景象时,他的心被触动了:当他看到小男孩因无法挨到树枝而急得哭起来时,他的心软了,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最终,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童话,但是他们并未掌握感悟童话中真善美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句子,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感悟童话的内涵。

    1.在讲授新课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习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景色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不同的景色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3.想象画面,从超常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童话的神奇。

    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易受方言发音干扰而读错,要提醒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弄清字音。本课要求会写的11个字,大都笔画繁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准确识记并书写。

    2.阅读理解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3.表达运用

    让学生在明白了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深入揣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形式上不拘一格,如果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解题趣

    1.板书课题,揭题导入。

    (1)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题目是《巨人的花园》。

    (2)课件出示:巨人的花园。

    2.简介作者,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主要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石榴屋》等。

    (1)师介绍作者,引导: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生齐读课题,交流回答。

    3.看题观图,初识巨人。

    (1)师: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一读就知道这是一篇童话,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说说你的理由。

    (2)生交流。(预设:巨人)

    (3)师引导:你想象中的巨人是什么样子的?

    (4)课件出示巨人图片。

    ①师引导:这就是巨人。把他跟他身边的孩子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预设:太超常了。

    ③师小结:童话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奇妙。(板书:奇妙)

    【设计意图】这节课一开始就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因为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是沟通学生语感和意境的枢纽。所以本次课我从情趣基调入手,用“巨人”这个形象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之境”,从而让学生对童话中的奇妙人物有初步的印象。

    板块二

    学习字词,析词趣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师引导:《巨人的花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花园去瞧瞧吧!

    (2)读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l

    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师指名读阅读要求,并指导: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而是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还要想办法认识不会读的字词。

    ②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硕(shuò)

    允(yǔn)

    砌(qì)

    覆(fù)

    啸(xiào)

    缕(lü)

    搂(lǒu)

    颊(jiá)

    会写的字:硕(shuò)

    允(yǔn)

    砌(qì)

    牌(pái)

    禁(jìn)

    惩(chénɡ)

    踪(zōnɡ)

    啸(xiào)

    私(sī)

    颊(jiá)

    拆(chāi)

    ①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硕、拆”读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允”读“yǔn”,不要读成“yǒnɡ”;“砌”读“qì”,不要读成“qiè”;“颊”读“jiá”,不要读成“xiá”。

    ②生开火车认读后,全班齐读。

    ③指导写生字。

    师引导:说说通过自学你掌握了哪些生字,与大家交流交流记忆方法。

    ④师引导生观察字形,明确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示范写字,并指导书写。

    (2)词语归类。(课件出示三组生词)

    叱责

    北风呼啸

    快乐欢叫

    自私

    冰雹疯闹

    增添春意

    脸颊

    小鸟歌唱

    立刻逃走

    拆除

    桃花盛开

    景象可爱

    ①生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这三组词在课文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②师指名读词并交流这三组词。

    ③师小结:这三组词在课文中分别描写的是巨人、花园、孩子。

    ④师指导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注意读出词语的味道。

    ⑤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词亦需“语境感”。词语归类中的三组词语分别指向巨人、花园、孩子,这种词语上的运用妙在其营造的语境,让学生的语感和境感在诵读中得到了融合。

    板块三

    初识人物,感文趣

    1.师引导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预设:巨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生交流,师引导生用上“开始、后来、最后”等词,概括地说一说。

    示例1:巨人给我留下了自私的印象。我是从巨人突然回来,见到孩子时的样子看出来的。

    示例2:巨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知错能改,我是从一开始巨人把孩子们赶走,然后明白了有孩子们的地方就有春天,最后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这些情节中感受到的。

    3.师小结:这位同学用上了“一开始……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一下子把故事大意都说清楚了。看来,抓住主人公的形象,的确是了解童话内容的一个好方法。明明是同一个巨人,同学们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说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初读课文时巨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设计意图】就课程而言,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巨人的花园》是篇童话,在感知环节将“文体意识”融入其中,授之以渔,让学生懂得抓住主人公形象是了解童话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画面,从超常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2.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道理,并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想象意境,品意趣

    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童话的王国,感受到了童话中奇妙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巨人的花园》,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2.品读故事开头,结合原文,体会巨人的孤独。

    (1)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巨人的花园以前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初步感知了故事的主人公巨人的形象,有的同学读出了自私,有的同学读出了知错能改。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巨人呢?我们得细细地读读这个童话才能知道,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开头。

    (2)课件出示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的图片。

    ①师引导:这是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板书:孩子)

    ②预设: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奔跑,愉快地玩耍,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欢乐的笑声,听到了小鸟悦耳的歌声。

    (3)引导体会巨人的形象。

    ①师引导: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地欢笑,尽情地奔跑,那巨人在哪里呢?

    ②师指名回答。(预设:他离家去看朋友)

    ③师引导:他在那儿住了多久?

    预设:他离家去看朋友,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

    ④师引导:读到这,巨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巨人害怕孤独)(板书:怕孤独)

    3.读第3~5自然段,感知巨人形象。

    (1)师引导:有一天,巨人回来了,看见孩子们正在花园玩。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请默读第3~5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

    (2)课件出示:

    “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孩子们吓得跑开了。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玩。”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

    禁止入内

    违者重惩

    (3)师指名交流,相机引导: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4)示例1:一个自私的巨人。

    示例2: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

    (5)指导朗读。

    ①师指名读第4自然段,指导读出“叱责”的语气。

    ②师指名读第5自然段,指导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

    ③师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4.朗读课文,感受巨人的花园的变化。

    (1)朗读第6~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引导生交流。

    ①师:(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景象,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预设:巨人的花园,仍旧是冬天的景象)能用一个词语说说吗?(预设:凄凉)

    ②师生合作朗读。师读第1句,生齐读第2句。女生读第3句;男生读后面部分。

    ③师引读第8自然段,生齐读第9自然段。(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可是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了金色果实,但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

    ①(课件出示第10~11自然段)师: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景象?巨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小组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奇特、可爱的景象?

    ④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删繁就简,以巨人说的话为语言训练和文本涵泳的突破点,引导学生比较,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师生情境对话,让“想象的角度增加、广度开阔、精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把握“想象的温度”,把学生带入洋溢着趣味的童话中,感受童话故事情节的奇妙,又一次了解童话文体特点。

    板块二

    语言实践,说醒悟

    1.出示图片,引导质疑。

    (1)师:更奇妙的还在后面呢!(课件出示巨人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图片)

    (2)师引导生看图:此时的巨人在干什么?

    (3)示例: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欢快地玩耍。

    (4)师引导质疑:看到眼前的情景,结合我们前面读到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5)预设:之前巨人还那么生气,现在巨人为什么和孩子们和好了呢?

    2.品读故事结果,语言实践,体会巨人的醒悟过程。

    (1)师指导:请自由朗读第12~15自然段,并思考:巨人有什么转变?用横线画出写巨人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2)师引导交流: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3)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①师指名朗读。

    ②师提问:春天为什么不到这儿来了?你明白吗?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4)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

    课件出示:

    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

    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轻轻抱起他,放到树枝上。这棵树马上开花了,小鸟们也飞来歌唱。

    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样凶狠了,也都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

    ①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每行的前面部分,生接读后面一句。

    ②师引导: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故事神奇;春天同孩子们在一起)

    (5)小练笔。

    师引导:看着这奇妙的一切,巨人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请写下来。

    课件出示:

    小练笔:

    巨人终于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生完成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1:没有孩子的地方,鲜花凋谢;有孩子的地方,鲜花盛开。

    示例2:有孩子的地方鲜花盛开,桃树绽出绿芽,到处草翠花开;没有孩子的地方鲜花凋谢,到处都被冰雪覆盖。

    ⑤师引导: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巨人是真的明白了,他那颗冰冷的心开始变得温暖了,你们说的这些,用书上的一句话说,就是——(出示课件)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我的花园里,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

    ⑥师小结:不管怎么说道理就是一个,那就是——孩子就是春天。(板书:孩子是春天)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巨人变了,他不再孤独,变得快乐;不再自私,变得宽容。

    【设计意图】学生经由情境感知进入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与巨人心灵契合的心境感悟。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境界、言语情怀的重新构建。

    板块三

    总结拓展,写童话

    1.想象围墙拆除后的景象。

    (1)师引导:巨人终于醒悟了,他拆掉了围墙,迎来了春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生自由交流,想象拆掉围墙后花园里的美景。

    (3)课件出示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图片。

    (4)师引导生想象巨人把花园分享给孩子们后,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①师引导:巨人把花园和孩子们分享后,他还那样孤独寂寞吗?

    ②预设:巨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

    ③猜猜巨人陪孩子们做了哪些游戏。

    示例1:巨人陪孩子们做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们藏在他的身后。

    示例2:巨人让孩子们爬到他的身上,抱着他的脖子,坐在他的肚子上滑滑梯。

    2.生齐读14、15自然段,感受他们的幸福。

    (1)师引导: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课件出示段落)

    (2)生有感情地齐读14、15自然段。

    3.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1)师引导: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变得快乐了,他的花园变得四季如春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不仅在童话世界里能够看到,而且在生活中也能看到。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生自由交流)

    (2)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没有童话那样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正如诗人布朗宁所说:“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希望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音频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4.完成练笔,感受童话的魅力。

    (1)师引导: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悲同喜。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2)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

    课件出示:

    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3)生发挥想象,自由进行小练笔。

    (4)师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5.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师指导: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语言华丽唯美,情节纯真生动。细细地研读,你可以从这些童话中体会到人间的冷暖,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课下同学们可以去图书室阅读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分享的快乐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拓展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关注点在于欣赏语言,欣赏童话的表达方式,学习和积累童话知识。

    1.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侧重认知性阅读。

    初读课文,认识这个美丽的花园。在课堂的开始我就以这个美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这个美丽的花园印象深刻。

    3.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自私的语句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

    4.拓展想象的空间。

    如巨人赶走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作者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类文链接

    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唱歌,并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容,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2.学习闹字的下滑音唱法,表现歌曲幽默、风趣的特点。

    3.尝试以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体验合作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元宵节期间带幼儿去观灯、赏灯,没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提前组织幼儿观看有关灯会的录像或图片。

    2.《闹花灯》教学挂图(龙灯、凤灯、狮子灯、孙猴闹天宫灯的图片),音乐CD、盒带。

    活动过程

    1.观看灯会录象或图片,组织幼儿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观灯的情景。

    提问:你在灯会上都看到些什么灯?观灯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1)难点前置,引导幼儿模仿灯会上敲锣打鼓的声音,按歌曲节奏说出隆咚咚锵和咚隆咚咚锵,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数花灯,学唱有龙灯,有凤灯,龙灯凤灯狮子灯。

    (3)教师示范唱,邀请幼儿在数花灯部分或敲锣打鼓部分自然加入。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分析闹字的唱法,引导幼儿尝试滑音的唱法,表现出歌曲幽默、风趣的感觉。

    (5)教师组织幼儿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导幼儿体验合作歌唱的乐趣。

    活动延伸

    1.为幼儿提供音乐CD盒带和相应的道具,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表演。

    2.阅读幼儿学习资源(1)第5页,根据画面填词演唱。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课前收集的有关元宵、花灯的图片、录像等,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制作花灯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陶醉在元宵之中。然后我出示一个花灯成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花灯的基本构造特点。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这篇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当然,教师在设计中必须不破坏童话的原汁原味,还要巧妙加料把味调得更浓,这就是得凭借教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畅想。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童话,而且也为成为一个小童话家而汲取养料。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学习目标

    1、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2、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自由推荐

    幸福──谈谈感想。

    二、检查预习,提炼主线,品读感悟

    1、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预习童话,划划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集体交流,互谈感受。

    3、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出示: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引导体会:句子中的“我”指谁?(巨人)巨人的冷酷、任性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

    4、学生研读,作记号:

    哪些地方体现出巨人的冷酷和任性?

    5、自由交流,朗读体会,讨论,朗读品味:

    (随机出现,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调整)

    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体会:你能把巨人的话说得更明白些吗?

    (我不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

    巨人说这句话时他是怎样想的?

    (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我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指导朗读: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生气,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自由读、齐读)

    ⑵……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师深入发问:巨人他把自己与孩子,与社会隔绝开了,让自己独赏花园的美,他难道不冷酷吗?

    ⑶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他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指导朗读:蒙在鼓里的巨人他没弄明白春天又到花园来的原因,竟把带来春意的孩子再次赶走,还训斥他们,你能把他的无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赛读)

    ⑷“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指导朗读:巨人为孩子的再次到来而生气,虽也为孩子逃窜后花园的又一次冷清而不解,但更为一个小男孩的不听训斥而愤怒,你能读好他的大声叱责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⑸师小结:

    从巨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任性、冷酷,(出示冬景图)看着图,你还明白了什么?

    (师适当引导:是巨人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提升:围墙的含义。

    (教师点拨)

    ⑹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幸后果了吗?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出示春光图,看着图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明白有孩子的地方充满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欢声笑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蓬勃的朝气。)

    ⑺巨人明白孩子给春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为以前的任性和冷酷而后悔,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⑻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

    (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还和孩子们同嬉戏共玩耍。)

    ⑼(出示春光图)看啊!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们能向人们描述这幅幸福的画面吗?

    (学生自由叙述)

    三、写告示牌,懂得分享

    1、巨人获得了幸福,他的幸福来源于什么?

    (宽容、善良,愿意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

    2、是呀,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特意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帮他写块告示牌。

    3、小组交流,合作写告示牌。

    4、集体反馈,出示:

    我的花园会因你们的到来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拓展延伸

    出示书名,推荐:我们从童话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宝物,王尔德写的很多童话与《巨人的花园》一起编印成一本书,书名就是《巨人的花园》,请小朋友们课后认真读一读,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童话故事,希望大家会获得更多。

    花园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设计特点:

    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洋溢、允许、喧闹、破损、增添、训斥、叱责、凋谢、脸颊、拆除、

    发脾气、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绽出绿芽

    说说:你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2)、重点句子: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字词,并思考:

    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为什么?

    3、交流个体感悟。

    (生的几种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

    三、品读感悟

    (一)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1、具体说说花园的神奇变化:

    2、学生自由交流。

    3、根据提示,规范说话: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再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4、随机点拨对比朗读:

    (1)、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读出花园的美。

    (2)、描写花园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

    (3)、描写花园又有了春意的语句。

    (4)、描写花园又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5、师引: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原因。

    2、点拨,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

    3、随机引导去感受体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案2》,来自网!

    会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4、巨人的性格:

    (1)、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认真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①、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②、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度。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①、理解“纷纷逃窜”,想象巨人伤害了可爱的孩子的情景场面。

    ②、正确把握此时巨人的生气程度。

    “喂!你赶快滚出去!”

    理解“叱责”,想象此时此刻的巨人发怒的情景。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充分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

    (4)、你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结过渡:这样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那么孩子们呢?是怎样的?

    5、孩子们的性格:

    (1)、结合课文,学着上述学法,找找,读读,品品,悟悟。

    (2)、交流,畅谈看法。

    (3)、引导梳理: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结合文中语句朗读。

    (4)、随机理解重点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再一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

    2、找读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

    重点句:

    (巨人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四、美读小结

    1、师引读最后一小节:是的,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再也不变化了,它永远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巨人则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瞧,他们多快乐!

    2、齐读最后一小节。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案是全部备课劳动的结晶,写好教案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栏目小编现在向你推荐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大胆、创造性地“设计”建筑。

    2、满足当设计师的愿望,感受设计房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造型风格丰富多样的建筑图片。

    2、范画:我是建筑师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说说看到过的建筑物,你们都见过什么建筑物呢?你看到的建筑物时怎么样的?

    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有的小朋友说见到圆形的建筑物,有的小朋友见到的是正方形的,还有的见到的是长方形的建筑物。

    2、出示建筑图片,引导幼儿欣赏、讲述。

    老师这里有一些建筑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看到什么样的建筑物?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奇特的建筑。

    除了刚才我们一起见到的建筑物,你还见过哪些奇特的建筑呢?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到过的奇特的建筑物。

    二、我是建筑设计师。

    1、如果你是建筑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房子?

    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并在黑板上示范。

    2、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的构想,如建造蛋形、苹果形的房子,或可以飞行或可以潜入海底的房子,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

    三、交代绘画要求。

    1、请小朋友在画纸上画出你要画的建筑物吧!注意不要画的太小,把你的建筑画大,再添画一些图片。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重点指导幼儿绘画的位置、作画的布局。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

    2、鼓励幼儿把动物添画大一点,构图丰富。

    3、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画出结构简单的半圆变魔术的图形,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地在画纸上表现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评价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从整体上欣赏,分享共同创作后的喜悦。

    请幼儿介绍的自己的作品?你的半圆形变成了什么?你为半圆形添上了什么?引导幼儿欣赏并评价同伴作品的好,好在什么地方?

    评选出谁是最佳设计师。

    六、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油画棒和画收起来。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倾听散文并理解散文内容。

    2、创编散文内容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3、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安静地倾听散文并理解散文内容。

    活动难点:创编散文内容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秋天风景图一张、小鱼、小蚂蚁、蛐蛐动物图片各一只、树叶三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秋天风景图,引出下文

    1)、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怎么样了?(掉下来了)

    2)、树叶宝宝从树上掉下来会遇到谁呢?

    二、教师示范讲述散文一遍,边出示想对应的小动物图片,幼儿安静地倾听。

    三、提问散文中的问题,以便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散文内容。

    1)、秋天到了,天气怎么样了?树叶有怎么了?

    2)、飘到草地上,小蚂蚁把它当成了什么?

    3)、飘到河里,小鱼把它当成了什么?

    4)、飘到了花丛中,蛐蛐怎么说?

    四、幼儿理解散文后,与教师一起讲述散文一遍并加上动作。

    五、请幼儿大胆联想并创编散文的内容:

    如:树叶飘到山坡上,毛毛虫爬过来把它当作了小床。

    六、可请幼儿把创编好的内容与原文一起讲述,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七、活动延伸

    游戏:儿歌复习

    目标:复述已学过的儿歌,巩固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秋天更是一片优美的景色:菊花开放、树叶满天飞。所以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幼儿感受秋天的优美风景。

    在活动中,我先出示一张秋天的风景图而引出下文,让幼儿带着疑问(树叶宝宝从树上掉下来会遇到谁呢?)来听散文。幼儿认真倾听并积极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父认为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只模仿教师的动作及儿歌,教师并没有让幼儿进行独立创编,我想也许是自己匡死了幼儿的思路。所以在创编活动中,我让幼儿大胆联想并创编,阳阳说:树叶飘到了马路上,汽车把她当成了帽子,还有幼儿说树叶飘到了山坡上,蜗牛把它当成了房子等。这些足已说明幼儿的想象里很丰富。

    小百科: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学习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2、齐读课题。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二、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请教老师、同学或文下苹果上的拼音。

    3、指名读生字词卡片,开火车练习读。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已了解了什么,最喜爱哪些句子。

    5、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三、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份送给秋天的礼物。

    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情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没有课件,讲起来有些难度,孩子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北大荒的美丽与富饶。

    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怎样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我首先让孩子们回家自己查资料,找图片感知,了解如今的北大荒和过去的区别。有些孩子没有回家搜集,导致课堂中有些地方就不能理解。

    教学中的机智。备课时要精准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可是还是会有一些自己料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我问出一个问题,“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怎么理解?孩子们说“大豆发出的声音遍地都是金子。当时愣了几秒钟,不知该如何接引导下去,只好让孩子坐下再找另一个孩子来回答。当时备课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真到了课堂上竟一时语塞了,以后还要在课下准备时,多想,多思考,以备应对上课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的是按课文的思路分出总分总,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理解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达到会背。读一段,背一段,最后背诵全文后,找个别孩子,一个提问上半句,一个回答下半句。课后研讨课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背课文这个环节中,我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坡度,让学生有信心的背下去。

    讲课后,通过办公室老师的指导,从中也找到了不足,这篇课文中描写北大荒现在的美丽,不单单只写了美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现在的美丽也是靠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换来的。我只讲出了她的美丽,却没有深入的研究,这个美丽是怎么来的。任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你想到的设计内容,到课堂上只能讲出一半,何况你都没有想到,更不要说讲出来让学生知道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努力充实自己的课堂,让孩子们乐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筒的外形特征。在引导线的提示下,进行秋季物品接龙图案的设计、彩绘。

    2、感受色彩对比和图案有规律变化的美感。

    3、尝试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大小、高矮、色彩不一的纸筒,上面画好细的引导线。

    2、贴有接龙图案的黑板。

    3、在每张桌子上分别贴有“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秋天的农作物”“秋天的树叶”“秋天的农作物”的字卡;每桌冷暖两筐颜料。

    活动过程:

    1、表达对秋天的认识。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最喜欢秋天里的什么东西?”

    ——追问:“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XX(水果、花、农作物、树叶)?”

    “你还知道菊花有哪些颜色?”

    “那些水果是秋天特有的?”

    2、感知纸筒特征。

    ——师:为了留住美丽的秋天,我们要把这些秋天的东西画在纸筒上。想想,在纸筒上画画和平时在纸上画画有什么不同?”

    ——教师示范:左手按住纸筒顶,右手握笔,边画边转。

    3、辨析图案规律。

    ——教师拿起纸筒凑近给幼儿看:“仔细看看,纸筒上还藏着小秘密呢,你们发现了吗?”“今天我们要把秋天的东西画在这些线上,我在线上也画了一些东西。”

    ——推出黑板,引导幼儿观察图案的规律。

    ——教师小结:他们都是秋天特有的东西,他们有的两个、有的三个、有的四个好朋友一组,一组接一组,每组都一样,这就叫接龙图案。

    4、选择专题,设计图案。

    请幼儿选择喜欢的纸筒到喜欢的组里设计接龙图案。

    5、相互欣赏点评。

    ——请完成作品的幼儿将纸筒放在展示台上,请幼儿集中欣赏。

    ——延伸:“其实接龙图案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多,我们回家后一起找找看,好吗?”

    活动反思:

    操作中幼儿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有个别孩子任务意识很强,拿到纸筒后先思考,想好后再动手;大部分幼儿先把喜欢的颜料一一画上,沉浸在涂色中,经教师提醒后才意识到要设计接龙图案;有的幼儿迟迟不下手,嘴里嘟囔:“画什么呢?画什么呢?”……幼儿都能围绕选择的小专题设计绘画内容,在操作过程中试着用合作、询问同伴、自己摸索等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有两个孩子突破了范例中的规律变化,但大部分幼儿对于接龙图案的设计还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有的幼儿一组图案数量太多,画着画着自己都记不清规律了;个别幼儿不顾引导线的提示,单个物品排列无序;有的幼儿对单个物品形象的表现有困难……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说课稿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活动《秋天的颜色》,秋天色彩斑斓,瓜果飘香,这正是引导幼儿真切感受秋天的美好,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真秘的好时机。这小小的文学作品句式简短、句式结构重复,有利于幼儿学习规范的语言,适合这个年龄的幼儿学习。中班的孩子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词汇量开始丰富,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发展较好,也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基于这点掌握儿歌内容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思维,这对中班的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我将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理解诗歌,学习仿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以此来解决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注意力集中,语言能力增强,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这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诗歌,感知诗歌所表达的秋天色彩美。

    2、尝试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用绘画及讲述的方法仿编诗歌。

    3、乐意在集体面前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还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加探索活动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幼儿在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本次活动我采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操作法、难点前置法等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

    直观操作法:中班孩子的注意力明显比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激情,让孩子对活动更加感兴趣,更直观地让幼儿了解诗歌的内容,我逐个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官欣赏作品。

    游戏教学法:我打算在第二环节中使用,让幼儿给小树穿衣服的游戏,引导边说边玩相互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活动我简单明了地概括四大部分,下面我详细的说一下:

    (一)观察感知,积累经验(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共同寻找秋天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穿上了彩色的衣裳,瞧,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

    (出示直观的操作卡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多彩,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也就是所说的难点前置法。)(二)操作探索,具体感知“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片,请小朋友来帮忙找朋友。”(出示菊花、松树、枫叶的图片,让幼儿与红色、黄色、绿色图片匹配)(我设计的给小树穿衣裳的游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三)理解学习诗歌“老师用卡片编了一首诗《秋天的颜色》你们听:‘菊花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色的。松树说:秋天是绿色的。大地说:秋天是彩色的。’”

    “谁来告诉我刚才说了什么?菊花、枫叶、松树都说了什么?”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秋天是什么样的,(师生共同念儿歌)”

    “我们来交换着说,我说前半句菊花说,小朋友接下去说。”

    (活动中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四)扩展想象,仿编诗歌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由于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谁告诉我秋天还有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你听苹果说:秋天是红色的。香蕉说:秋天是黄色的。”“谁也来学着老师编一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请小朋友自己试着找朋友一起编首儿歌。”(幼儿自由创编)(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4、集体交流“请编好的小朋友上来说说你的儿歌。”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三、自我评价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整齐的句式。

    2、引导幼儿体验文学活动的快感。

    3、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4、鼓励幼儿敢于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秋天真美丽》

    2、丰富幼儿有关秋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1、随歌曲《秋天多美丽》入场。

    师:秋天秋天真美丽,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2、学习作品,教师配乐朗读散文《秋天真美丽》

    1)师:老师也带来了散文《秋天真美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师: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图标)

    3)看图听散文录音《秋天真美丽》

    4)师:老师把散文画成了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仔细地欣赏一遍。

    5)分段欣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a段师:为什么秋风姐姐快乐地到处跑?秋风姐姐先跑到哪里呢?

    b段

    1)秋风姐姐对着树吹口气,树怎么样了?

    2)树上为什么会抖落蝴蝶呢?树叶飘下来的样子除了像蝴蝶,还像什么呢?请你学一学。

    3)我们一起来做树叶。(幼儿用身体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c段师:树妈妈为什么要把树叶送给小树?

    d段秋风姐姐是个调皮的小姑娘,它又会跑到哪儿去?

    1)秋风姐姐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怎么样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2)为什么说小河象丝巾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河抖动丝巾的样子。

    3)为什么小河会掀浪花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河掀浪花的样子。

    4)小河是怎样抱着白鹅摇啊摇的?

    5)听音乐来做小河开心的样子。(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e段:师:小河真能干,它有哪些宝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整欣赏散文,幼儿轻声跟念。

    师:秋天秋天真美丽,树飘落叶,小河掀浪花。

    1)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些优美句子?你能用散文中的话告诉家吗?

    2)还有谁也喜欢这一句话,你能来学学吗?还有谁把它说得更好听?

    3)让我们一起跟他学一学。

    4)为什么这些句子那么美?小结:因为连着用了几个“一会儿”。

    4、迁移作品经验师:秋风姐姐那么高兴,她还会对谁吹口气?它会怎么样?

    师:好,我们到教室里把它画下来,送给喜欢秋天的人们。(音乐中结束活动)

    ?附:散文秋天真美丽】

    秋天,秋天,真美丽。

    天高了,地宽了,秋风姐姐快乐得到处跑……

    秋风姐姐对着树吹口气,树摇啊摇。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红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花蝴蝶。

    妈妈说,树落叶了,送给小树作肥料,盼它快长高。

    秋风姐姐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笑啊笑,一会儿抖动披着的纱巾,一会儿掀起一个浪花花,一会儿抱着白鹅摇啊摇。

    妈妈说:小河高兴了,它养的鲜鱼、螃蟹肥又壮,宝宝吃了有营养。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散文说课稿《秋天的雨》含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A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B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C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D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E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运用图片“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图片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A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B、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C、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3、结束部分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突出活动主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让幼儿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并愿意去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及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加以赞美。幼儿们很享受这样轻松愉悦上课氛围。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在秋天到主题活动中,首先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然后跟小朋友门一起讨论秋天到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不同的农作物体验秋天丰收带来的喜悦心情。能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进行替换,并用儿歌的方式进行表述。

    2、学习新的词语。比如:石榴,小麦,玉米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身边不同的农作物,知道把儿歌进行表述。

    2、知道发音准确。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儿歌挂图。

    2、儿歌录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可以先让幼儿想一想,在农田里见到了什么。复习汉语词语的发音。

    2.教师出示儿歌挂图。

    (1)老师边说儿歌,边用手指指图中的每一个画面。

    (2)教师:我指挂图,请小朋友听录音。

    (3)教师:请一名小朋友将词语卡片贴在挂图相对应的位置上。教师可请多名幼儿上前面来贴词语卡片。

    3.借助动作及情景图(实物)学习儿歌。

    (1)教师:请听磁带,我们一起来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2)请幼儿上前面来点指挂图,再请几名幼儿上前面来跟说儿歌,边表演。

    4.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语言同桌相互指图说一说儿歌。

    教学反思

    首先,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说自己了解到有关秋天的特点,再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插图充分起到服务学习的作用。(.来源教案网)小朋友们仿佛去了一个新的世界,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课堂气氛自然很活跃。并且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老师,为什么田野翻金浪

    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思考问题,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小朋友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讲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后,教学是一门留下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不足体现在:课堂时间的把握上,前一部分讲的时间太久,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以至于后面二,三节时间显得不够用,并且使这节课设计好的许多环节没有时间去完成。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揣摩学习,才会有进步。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社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主要写了秋天丰收的绚丽美景,并由景联想到对勤劳人们的赞美之情。

    我和我的徒弟朱明雅老师是这样寻求科学的设计过程的:

    沈旭林(以下简称“沈”):新课标强调“阅读是老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行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对话基础上层开的。”

    朱明雅(以下简称“朱”):那么应该在课始让学生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后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沈:对,一般学生会说出:“秋天的美景”和“大雁排成‘人’字南飞”、“是入画了美丽的秋天”等等意思。

    朱: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但是假如有学生说“科天不仅仅是美景。也可以是落叶萧条景”,该怎么办?

    沈:也应予以肯定,但还需教师引导,比如可以这样引导:“秋天的确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美丽的,课后再去搜集你感受到的秋天的文章。”

    朱:课文以“梨、苹果、稻海、高梁”四景来描绘秋天的美好与丰收,该通过何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呢?

    朱:多读体验是不能少的。但怎么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呢?还要考虑到读的增量,总不能一遍又一遍毫无目的地读!

    沈:我在反复读课文时,有了多种体验:色彩美──金黄、红色、金色、蓝色的天。成熟的美──梨子、苹果、稻子、高粱。描写美──“挂、露、翻、举”描绘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一种作者的喜爱之情流露其中。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深入”与文本对话,但怎样“浅出”给学生,应该找一个恰当的载体。

    朱:还是让学生带着“你能读出是怎样的秋天”的问题读句子,学生就会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表达出来。

    沈:对,这样的设计的确能给学生一个多元感悟的空间,同时使课堂也有了更多的生成因素。当学生说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美丽时,教师还要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对文中色彩词的强调;当学生说感受到作者描写很独特时,还是要求学生读出这种感悟──朗读时注意文中。灯笼、脸颊、波浪、火把”等比喻物的强调……

    朱:个性阅读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感悟理解与情感熏陶两不误。句子的表达方式独特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学生练写秋天的“菊花、花生”等成熟的景物,学生会表达出“菊花绽放多彩的笑容”等句子,说明他们已经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表达方式。

    沈:是啊!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本中的表达方式是很有特点,靠教师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那我们的语文课就会黯然失色。刚刚设计的迁移运用训练是一种“意会”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语:“不仅仅是景物写得好,下面句子更是写得势扭了!”顺势引出句子“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要求学生读这句子,回答你能知道什么?

    朱:巧妙的过渡是阅读教学艺术之一。而且过渡后。要学生读句子,回答句子中隐含着的“秋天大雁排成‘人’字南归”和“赞美勤劳的人们带来的丰收”两层意思。把原本难教的句子简单化。真是环环相扣,一语两得。

    沈:当学生读后明白句子中的两层含义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劳动人们的勤劳画面”,但仅仅是动作画面还不够,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语言,还可出示一些描写劳动人民的诗句、语言,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使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当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后再来读文本中句子“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这时朗读会使得课堂充满人文味,而且这时的读学生的露受是真切的,实现文本价值的效率就高。

    朱: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不是还要学生写写?如最后句子中的“大雁南飞”,与“赞美人们”两个意思在同一句式中表达出来。

    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写这样的句子是有点难度的,那么难的句子让学生多读就够了,不需要达到运用的程度,将来的文本教学中有这样运用的机会。

    把我们设计此文的研讨过程记录下来,相信大家能悟到阅读教学的一点灵性!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感悟秋天的美好与带给人们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用,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么美丽的秋天,已经有人把它画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

    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初步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欣赏一幅秋天的图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说说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果树上接满了成熟的果实,在果园旁边是堇色的稻田,稻子艘成熟了,红红的是高粱,天上有一群大雁往南飞。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又使学生感到秋天发生的变化。

    三、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轻声地读以便,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图 梨 笼 浪 梁 燃 勤 劳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男女生开火车赛读,并汇报记法。

    在认读生字过程中,学生通过开火车赛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和竟争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象。

    2、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⑴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⑵ 大屏幕显示: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泼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⑶ 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⑷ 谁使秋天变得这么美丽?

    (勤劳的人们。)

    ⑸ 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话。

    (指名读,多人。)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象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正是勤劳的人们用汗水换来了这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喜庆。让我们把课文再美美的读读吧!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即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教学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感悟课文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喜爱秋天、赞美秋天,学生发自内心去读这篇课文,真是声情并茂。

    五、扩展活动

    1、通过学习,你认为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2、下面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来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学生活动,如:

    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4、展示学生作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种形式新颖的扩展活动,学生积极投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抒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猫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

    【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重点在于 注意积累材料和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运用讲授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不同形式和层次地阅读和交流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边读课文边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的;并能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火烧云相关资料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进行汉字加笔画组成新字游戏。教师出示汉字二,要求加两笔变成新字,从而引出云字。

    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看到过一些什么颜色的云?从而引出火烧云。

    3、课题板书:

    4、火烧云

    学生齐读课题。

    4、学习教师补充的火烧云的资料。从中明白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的作用!并积累和理解关与天气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二、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导读:

    找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在指名学生回答后学生齐读要求。

    ⑴ 认真读课文:

    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⑵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 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 请学生范读带拼音的词语并教读。

    ⑶ 读通句子,难句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要求:

    ⑴ 自由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火烧云的变化)

    ⑵ 全文围绕重点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精读,要求:

    ⑴ 边读课文边想象当时的画面景象。

    ⑵ 边读边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① 地面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 火烧云的颜色有那些变化,你觉得还可能有那些?

    ③ 火烧云的形状有那些变化,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形状?火烧云的形状按( )──( )──( )三步顺序介绍的?

    3、汇报展示,深入感悟:

    ⑴ 地面景物的变化、使人心情激动,读出这种感情。

    ⑵ 火烧云的颜色还可能有苹果红、橘黄

    ⑶ 火烧云的形状按出现什么──是什么样──变模糊了的顺序介绍的。

    四、总结延伸、指导背诵

    1、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提升情感:

    本文主要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地面景物的变化、自身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有顺序地向我们展现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象。让人感觉无比的眷恋与喜爱。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教师指导。

    3、课后作业:

    ⑴ 在组长处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 继续查阅有关火烧云的资料。

    【板书设计】

    天空

    (1~2)上来了 (静态)

    地上

    火烧云 颜色 多 快 美

    (3~6)变化 (动态)

    形状 多 快 奇

    (7) 下去了

    【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让人读后有一种心旷神怡、意犹未尽的感觉。由于本文是一篇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文章,因此,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后,回头总观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确有一些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地方。

    本文教学我在年级教研组常态课上上过,但由于下午是30分钟的课堂,课文未教学完。今天,我再次在同年级3班上了这堂课 ,县教师进修校的领导、专家和本校部分老师听取这堂课,我认真记录了她们的建议。县进修校王校长对本堂课提出的建议是:

    1、本文重点也引导学生找出,应乘胜直追,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可以淡化其余部分。

    2、条件允许下,可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县进修校古老师提出:学生的课堂上对文章的阅读显得少了。

    本校同年级王老师课后与我交流提到:

    这次执教较上次有进步,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学生阅读体现了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

    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我也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尽力围绕学生进行教学,但是还不能运用自如,课堂的驾御能力还需锤炼,虽不是本班教学,但也应考虑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和把握上也应注意强化重点部分的阅读与理解,甚至学生的欣赏,想象火烧云美丽的意境。今后在教学中,自己一定要注意立足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一、 说教材㈠、课题分析: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人们已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都积极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全民的环境危机感和环境意识。如何让幼儿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呢?因而,从现在起,我就注意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抓起。本次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其中一个内容。

    ㈡、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在彩带桥上走和拼图桥上持物走,能遵守规则结伴游戏。

    4、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5、 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6、 知道五官的各部分名称,了解五官的位置。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练习在平衡木上协调平衡走。

    二、 说学法、教法㈠、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观察喜欢表现,还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自己操作自己体验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设置适合中班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课题中。并在活动中,以教师自制的小树苗,为幼儿提供大量实物,让幼儿以操作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活动中玩,玩中说,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教与学主动作用。

    目前,在科学教育方法中,应注意内容的兴趣性与生成性。使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生成教育活动。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和延伸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操作活动中,我还注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的操作活动中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 说教学过程活动准备:

    1、自制小树苗40棵; 彩色皱纹枝条 ;小椅子8把。

    2、自制沙池、水桶四个3、游戏时的背景音乐。

    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从而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整理队形,介绍游戏的场地及工具和玩法。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根据幼儿兴趣,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

    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习走独木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第四个环节:给小树浇水。

    第六个环节:共同讨论,升华情感。

    活动后大家共同讨论:今天你帮助了谁?为什么给小树送水?想一想小树会怎样想?怎么说?树立幼儿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热情。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自然中开始,自然中结束。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主要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我们知道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来探究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借助于多媒体和实物手段,创设或再现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对文本或是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时,学生才能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情境教学重视富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创设,更讲究“情”与“景”的统一。无论是实际的教学情景,还是借助于多样化的媒体创设的形象化,都应是情趣、情感和教学场景或是再现的文本场景的高度统一,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我们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达到激趣、动情、助学的效果。但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教学偏离教学目标,那样容易造成情境创设负效应。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板书:

    保罗、小男孩

    二、学习课文1~5小节

    过渡:保罗与小男孩在他的新轿车旁相遇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

    (教学伊始遵循文本的`特点,从整体入手,自然过段,注意了文章情节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间的关系,大处着眼,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1、讲读小男孩说的话:

    ⑴ 自由读小男孩说的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学生交流。

    ⑶ 随机练读。

    2、体会保罗的惊讶:

    过渡: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有什么感受?

    ⑴ 读有关句子。

    ⑵ 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的哥哥。)

    ⑶ 随机练读。

    4、小结:

    真没想到,小男孩居然不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而是希望成为这样一个哥哥;不是想获取,而是想给予。这使保罗十分惊讶。(同时板书。)

    5、分角色朗读课文1~5小节。

    (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高,体现了平时教学的扎实有效。)

    三、学习课文6~11小节

    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使保罗非常惊讶,他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引读到课文第9小节。)

    1、自由读课文6~11小节,思考:

    为什么保罗又错了。

    2、交流:

    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回答。

    (保罗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指着新车对他那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

    3、品读欣赏:

    ⑴ 再读课文6~11小节,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⑵ 组织交流,并相机练读。

    4、小结:

    小男孩对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也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多么了不起的小男孩啊!

    5、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现在讲返朴归真,但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正确把握理解和感悟的度。这段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解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对我们很有启发。)

    四、学习课文12、13小节

    过渡:保罗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听着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保罗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要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1、听配乐朗读。

    2、想象练说: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看着这一切,保罗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圣诞之夜啊,也许保罗为此取消了一个重要的约会,也许他错过了一场精彩的球赛,但是,凝望着兄弟俩如花朵般绽放的笑脸,保罗觉得从兄弟俩幸福的脸庞上,保罗真正懂得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使整个课堂与课文特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情由境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全文

    1、难忘这一夜的仅仅是保罗吗?为什么?

    2、读着这个故事,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地感动,感动于小弟弟的幸福,感动于小男孩的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的思想升华。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给予是快乐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寻找身边能体现给予是快乐的的故事。

    (董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训练扎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板书】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在区教研室专家领导的指点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我播放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随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在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写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2、阅读之后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3、想像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5、积累词语。

    教学课时

    一堂课完成。

    活动设计

    朗读、默读、讨论、口头小作文。

    设计理念

    亲近文本,真实地阅读;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你熟悉蜡烛吗?你知道它有哪些功用?(板书课题)你对作者有多少了解?(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篇题为蜡烛的文章。

    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1、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从这一段中得到哪些信息?

    文章开头是叙述性的语言,是要叙述一件事情;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社会背景是──

    联系学生已有历史、地理知识进一步回顾1944年的历史有什么重大事件,那场战争的双方主要是哪些国家,谁是正义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地点要素)

    2、教师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事件中的人物是谁?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环境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人物、环境要素)。

    3、你们希望谁继续为大家朗读?(读到“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板书生词、纠正读错的词语:企图佛晓)

    偷袭成功了没有?时间到了什么时候?请你推测下面的情节。(讨论。目的在于引起阅读期待,为后面理解主旨作铺垫。)

    4、大家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面的事情了吧,请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

    三、了解、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1、谁能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故事?(要求把握基本信息。)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详细地复述故事整个过程?(要求尽量复述对老妇人行为描写的细节。)

    “她”想──很想(协助苏联红军)──摸出东西(悬念)──绕过铁栏杆(虚弱的身体)──翻、理、弯、坐(保护烈士遗体)──舀、拖──画、吻(悼念烈士)──捧、盖、堆(掩埋遗体)──摸、插、点、坐(为烈士守灵)

    四、从主人公的行为动作体会其思想感情

    1、你们认为谁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萨伐河战斗,还是写这次

    战斗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2、你怎样评价这位老妇人,请朗读相关语句来支持你的看法。

    重点品味描写炮火猛烈、老妇人年迈体弱、掩埋红军烈士,为红军烈士守灵、热爱红军战士的句子。

    3、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从她的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她丰富的内心活动,试揣摩倒数第4段,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口头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评价板书老妇人的行为过程和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4、老妇人为什么能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以虚弱年迈的身躯,竭尽全力安葬一位素不相识的不同国籍的红军烈士,请谈谈你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五、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朗读出来。

    2、标题所说的蜡烛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点品味结尾段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缅怀为正义而战,英勇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让我们对南斯拉夫母亲超越国界的慈母情怀表达深深的崇敬。

    六、本课学习内容小结

    1、读记叙类的文章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2、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3、怎样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有哪些词语需要我们课后复习?

    七、课后作业:积累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lì()pú()fú()前进pǎi()击炮筋疲力jí()名fù()其实pínɡ()障

    2、解释词语:

    企图──

    拂晓──

    地窖──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一、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二、活动重难点: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三、活动准备:黄色标记、玩具小象。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出示布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象它怎么了,怎么身上有那么多的创可贴?哪里受伤了?,提问让幼儿发散思维,着让幼儿猜测

    2、我们来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用一个故事导入在学校什么东西是危险,并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拓展。

    1、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请幼儿详细描述自己受伤的过程。

    三、幼儿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让幼儿仔细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不安全的地方师: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小朋友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乱碰

    2、发现了问题之后,让幼儿将这些地方贴上黄色标记,已警示小朋友要注意。

    三:活动的延伸刚才小朋友说得真棒,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很多本领,还知道很多事情是危险的,这些危险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我们要做一个健康安全的好宝宝。可是教师的外面也有许多需要小朋友注意的地方,下节课你们能不能找出来告诉老师,哪些地方需要贴上黄牌,好不好?

    四、活动反思:

    出示布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问题让幼儿发散思维。然后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寻找室内不安全的地方,让幼儿通过贴黄牌,激发幼儿的兴趣。但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暂,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篇文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长大后猫的古怪性格,刚满月时小猫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较常见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篇文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长大后猫的古怪性格,刚满月时小猫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较常见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第一课时里,我首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在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喜爱地动物,喜爱猫的原因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以及展开想象等方式具体感知小猫的可爱淘气,体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喜爱之情,从而为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因为本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并没有在内容上花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同时边读边用笔划出能够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语句,在此基础同桌交流。在教学中心句时,我用幻灯出示一组话:猫的性格古怪。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让学生通过反复品味,体会语气的不同。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具体,以及作者渗透进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教师相机紧扣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予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通过体会关键字词,体会喜爱之情,并进行读书指导。在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再现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的基础上,猫的老实贪玩等性格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语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猫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等特点,并及时的板书出示,并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看似矛盾的安排,实际上更加突出了猫长大后的性格古怪。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品位语句。比如在处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通过预习理解此词的意思,打仅限于此学生不能对这词有很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做出这个动作,并用从早上到学校上课直到中午放学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尽职不言而喻;我还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语,借助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理解句子,通过学生惊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但是,再有些地方也觉得仍有遗憾,比如:在处理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处,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我个人讲的多了,学生有能力自己谈论出来的,那么我在这里指导的不到位,如果在理解完小梅花指猫的脚印后,紧跟一步问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第一课时里,我首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在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喜爱地动物,喜爱猫的原因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以及展开想象等方式具体感知小猫的可爱淘气,体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喜爱之情,从而为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因为本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并没有在内容上花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同时边读边用笔划出能够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语句,在此基础同桌交流。在教学中心句时,我用幻灯出示一组话:猫的性格古怪。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让学生通过反复品味,体会语气的不同。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具体,以及作者渗透进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教师相机紧扣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予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通过体会关键字词,体会喜爱之情,并进行读书指导。在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再现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的基础上,猫的老实贪玩等性格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语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猫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等特点,并及时的板书出示,并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看似矛盾的安排,实际上更加突出了猫长大后的性格古怪。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品位语句。比如在处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通过预习理解此词的意思,打仅限于此学生不能对这词有很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做出这个动作,并用从早上到学校上课直到中午放学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尽职不言而喻;我还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语,借助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理解句子,通过学生惊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但是,再有些地方也觉得仍有遗憾,比如:在处理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处,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我个人讲的多了,学生有能力自己谈论出来的,那么我在这里指导的不到位,如果在理解完小梅花指猫的脚印后,紧跟一步问:你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另外蹭字上,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出作者对猫的喜爱后,如果进一步点明人爱猫,猫爱人这一点会更好。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河北省饶阳县饶阳镇小学 肖子敬 李艳芬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

    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 “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本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词语:

    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绾裤 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多音字

    涨 zhǎnɡ 涨潮 zhànɡ 涨红了脸

    间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jiān 中间 房间

    行 xíng 一行人 háng 银行

    调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交流)

    5、学生合作读(五人,每人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走近搭石

    1.解决“什么是搭石?”

    自由读文,交流什么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学生动作演示)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脱鞋绾裤,你

    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走搭石,让我们再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课件)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读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搭石为什么要用平整方正的石头呢?

    2、人们为什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来摆放石头呢?一尺或者三尺、四尺的间隔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看来,人们在挑选和摆放搭石的时候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感受搭石的作用,感受搭石实用的美。(学生齐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其中一生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3、作业:

    读文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谁能再说一说?它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搭石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想不想欣赏这道风景?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搭石》(板书)!

    二、通过“搭石”,感受美

    1、 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寻找美)

    2、 依次序交流相关句子”,

    (一)调整“搭石”,感悟行为美

    1.课件出示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觉得这里很美,请你把这句话再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词语中体会)

    指生再读句子,突出重点词语。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即使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放下,去调整搭石。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是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奉献美)的风景。

    咱们继续学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美?

    (二)、快走搭石,感悟和谐美

    课件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

    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 ........

    感。”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面的美?

    (1)“协调有序”

    你从哪里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就叫——协调有序。(找学生模仿人们走搭石)

    是呀,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点击专题站《搭石》中的“找图配词”(课件)

    小结: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快走搭石的情景,一种和谐美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能通 过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一生读)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和着他们走搭石的节拍,感受那如画一般的和谐美。(音乐 :溪水声)

    是的,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和谐美)的风景。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

    (三)行走搭石---感悟谦让美、尊老美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谦让)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是呀,同学们,家乡的人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的。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又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如果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课件出示句子——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个词让你心头一颤,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联系生活理解“理所当然”。

    (3)透过“理所当然”能看出这里的人(尊敬老人)。

    (4)小结,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尊老美)的风景。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令人感动的画面。

    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点击课件中的“练兵场”。(轻音乐起)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在学习了我们共同进步后学习的,本节内容的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小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出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场面,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就是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对自己的成长有害。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平时与人交往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已有能力去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教学目标

    1、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2、 激励学生能替他人着想,并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学会换位置思考。

    3、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难点: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体验、唤醒生活

    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故事,准备小卡片若干。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对不起”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常用语,你最近在什么地方又听到过?在什么场合用过呢/

    2、说说自己曾经在什么地方用这两句话解决里实际问题。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学生阅读萧伯纳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2、学生看图说故事,续编结尾。仿照萧伯纳的语言,也来幽默一下。

    3、情景表演:

    ① 分组选择图中的四种情景,分角色表演。要演出不同的结果,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 有表演者和观众交流感受。

    ③ 教师小结;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交流生活中的感受,制作备忘录

    1、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不开心的事,侧重于被别人误解的事,其他同学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要开开心心每一天,你有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并写在备忘录中。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课外继续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写在卡片上。

    2、将卡片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让大家开开心心每一天。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说教材

    “鞋盒”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本次体育活动利用鞋盒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体验各种鞋盒的玩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只要肯动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包括一些没用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用。

    二、说幼儿

    刚开始幼儿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不足就慢慢显露出来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达不到要求,好动,坐不住,自制力不强,不能安静地倾听别人。

    我们为能够保证幼儿的课堂质量动了很多脑筋,变换座位,桌子的摆放,让幼儿有较高地新鲜感,但幼儿的注意力极易被身边的一点点小事所吸引。经过小班一学年的学习和锻炼,每名幼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有的变大胆了,有的每天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了,整个班级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和操作常规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幼儿在学习兴趣上还有待于提高,关心他人不够等缺点。身体发展方面,幼儿喜欢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高,活动量大,个别男孩动作灵活。但在行为习惯,规则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加强幼儿自我服务的同时并能简单的为他人服务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对趋向的班级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优势表现:

    (1)个性发展较好。我班幼儿大多性格较开朗、活泼、乐群,能主动与人交往,也愿意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好奇心强,乐于表现。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常常兴趣浓厚、发言踊跃。

    (3)活跃、好动,喜爱参与体育活动。大部分幼儿身体动作较协调、灵活。幼儿总体体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4)班级常规进一步完善。进入中班,我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幼儿能较好的听取老师的意见,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班级常规。

    2、不足表现:

    (1)我班有部分幼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教师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和教育。

    (2)与操作活动中的活跃气氛相比,我班幼儿对于一些安静的活动兴趣不高。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三、说目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目标,重点是让中班幼儿进一步熟练掌握各项基本动作,较好的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在活动中增加游戏的角色,情节,增加动作的难度,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的敏捷性。同时巩固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步的速度。

    此阶段教学应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该阶段应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着力于巩固幼儿跨步跑的正确姿势。

    目标二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如何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尝试跨越鞋盒摆成的障碍物,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给幼儿充足的空间,让幼儿发挥想象、创造,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尝试,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

    目标三是一个关于“跨步跑”的游戏,目的在于巩固“跨步”的姿势。四、说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手拿鞋盒入场,在音乐声中做韵律操。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幼儿有个好的心情进行后而活动的基础,相当于准备运动。在节奏较强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时做操的器械是鞋盒,对幼儿来讲较为新鲜,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

    基础部分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跨越鞋盒,这个部分我共设计了三次让幼儿自由活动,给他们自己体验的机会。目的是要通过反复的尝试体验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腿抬的高低是能否跨越鞋盒的关键”。第一次让幼儿尝试,是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机会。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配上音乐,以喧染气氛。第二次尝试是又一次地发挥了幼儿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新。也可调动那些缺乏想象的幼儿。最后一次尝试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练习巩固的机会,也是完成目标1、2的关键。最后的游戏是利用有难度的障碍物练习幼儿“跨步”的姿势与速度。中班的幼儿竞争意识还不是很强,故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进行,从而也是一个高潮,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情绪。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地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五、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重复练习法。整个活动我选择在户外进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教学活动,我充分认识到在体育课中,要在“引导幼儿探索动作、相互交流,掌握动作要领”上下功夫,让孩子在探索中,互相学习中提高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能善于充分利用空间、大胆利用材料,教师的讲解要精炼、透彻,把握好幼儿活动的密度和强度,一节体育活动才能真正的使幼儿体质逐渐增强、动作发展更完善。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通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绿了,花开了,就连笋芽儿也忍不住要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了。(出示笋芽儿的图片,认识笋芽儿)

    2.出示课题,认识“笋”字,为什么是竹字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同桌两人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3.你有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么多的生字?(出示“我会认”的生字新词。)

    (1)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唤、唠、揉、抚、扭、滋、润。

    (2)联系生活积累识字:漆黑、轰隆隆、自豪。

    (3)动作演示识记:揉一揉、扭动、向上钻。

    (4)借助图画:山岗

    (5)实物识字:辫子。

    三、师范读,学生思考:笋芽儿是怎样生长的?

    春雨呼唤笋芽儿,笋芽儿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儿,笋芽儿使劲往上钻;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件衣服,笋芽儿钻出了地面。笋芽儿在大家的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四、学习书写生字“世界”、“轰”、“笋芽”。

    1.师在田字格中书写“世界、轰、笋芽”这几个字。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今天我们要写的这几个字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出现了词语。)

    师:书写时,我们一定要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书写,不能写成AABB式。

    3.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几个字写漂亮?学生讨论

    (1)“世”和“笋”中间的长横都要写在横中线上。

    (2)“界”、“笋芽”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所以都要写得上窄下宽。

    (3)“界”中的“人”,撇和捺要舒展开,像小姑娘的裙子一样。

    (4)“轰”下面有两个“又”,左边的“又”捺画变点,是为了给右面的“又”让位置。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小组长观察组员坐姿和写字姿势,在本子上做出评价)

    5.讲评。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笋芽儿》,春雨是怎样唤醒沉睡的笋芽儿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

    二、学习二至三节自然段。

    雷公公怎样呼唤笋芽儿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柔和的语气,第三自然段读出急促的语气。)

    三、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笋芽儿最终钻出地面没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六至七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儿长成竹子的欣喜。)

    四、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五、学习书写生字“喊”、“呼唤”、“冈”。

    1.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喊、呼唤、冈”这几个字。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在临写词语时,要注意什么?(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今天学习的前三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左右结构,口字旁。)这三个字怎样才能写得漂亮、美观?学生讨论,交流。(“口”字位置要偏上,写在左上格,不宜写得太大。)

    4.因为“唤”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字,它在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口字旁要写得小而高外,右边的部件还要注意些什么?(右边的“奂”上窄下宽,中间的撇要一笔写成,不能写成竖、撇。)

    5.独体字“冈”怎样写好?(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叉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提醒写字姿势。(写字小组长观察组员坐姿和握笔姿势,在本子上做出评价)

    7.同桌互评并在全班展示。

    六、板书设计:

    笋芽儿

    太阳公公 温暖

    妈妈 疼爱

    雷公公 呼唤

    春雨姑娘 爱抚、滋润

    附教学反思:

    《笋芽儿》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拟人童话散文。课文形象得不到,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牟笋芽儿的束缚力以有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的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教学这课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较多,读音难点也多。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教学。利用直观性的课件,观察认识“笋”字。利用形声的规律识记“唤、唠、揉、抚、扭、滋、润”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调动生活积累识记,如“漆黑、轰隆隆、自豪”等词。动作演示识记。如“揉一揉、扭动、向上钻”等。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如“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写字重点指导口字旁的字。通过直观性强课件演示,让孩子在愉悦中识字写字。

    二、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而《笋芽儿》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是我们训练学生朗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接龙读、教师范读、齐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鼓励他们边读边想,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时,在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和个别同学发言时,我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对同伴的朗读做出正确的评价,指导他们说完整的话,教给他们说话的技巧。(如评价别人的朗读时,先说优点、再说不足,最后再提点建议……)这其实是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说话的能力、听话的能力、对别人评价的能力)。

    【课件收藏】 《跳水》教学思考(篇三)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收藏】 《跳水》教学思考(篇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跳水》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四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课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7个环节。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在外校进行公开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我出示了议题:试着找出文中对孩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重点词句,并在ppt出示箭头引导孩子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等,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

    如果这堂课满分是100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70分,上完课,参考评课老师的意见思考之后,反思了一些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如果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孩子掌握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三、忽略了引导孩子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教学理念: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的__、__、____和自己的__。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子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魁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____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重点: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难点: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活动准备:

    荷花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二、基本活动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荷花荷花几时开”。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会选定一个小朋友作为“荷花”,这位小朋友头戴荷花头饰站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小朋友边念儿歌边围着“荷花”走,当“荷花”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圈上的小朋友散开,顺着逆时针奔跑,扮演“荷花”的小朋友就要立即去抓捕其他小朋友,抓到一个小朋友后,互换角色,然后游戏继续。

    第一次游戏:由教师来扮演“荷花”追捕小朋友,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

    3.在游戏的过程中,还没有有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提前松手或圈内小朋友提前追捕,则游戏停止。

    第二遍游戏:由教师和被抓到的一名小朋友共同扮演“荷花”,一起抓捕小朋友,圈上的小朋友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加入开花的动作,然后再四散跑开。教师带领幼儿尽快熟悉游戏规则,熟练地进行游戏。

    4.提醒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碰撞到其他小朋友。

    第三遍游戏:选出两名幼儿扮演“荷花”抓人,如果被圈上的小朋友的魔法定住时,圈上的小朋友有了一次逃生的机会。

    5.每轮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到不被“荷花”抓到的,总结躲闪经验。

    三、放松运动

    1.组织幼儿做放松运动,踢踢腿、扭扭腰、甩甩手等等。

    2.请小朋友把游戏带回班里和其他小朋友玩玩。

    活动反思:

    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守规则好习惯,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环境,造成孩子在后来动作表现时出现单一性。事后我在想:老师创设了这么优美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上荷花的活动而布置荷花池,环境仅仅是一个摆设吗?再三考虑后,我觉得环境不仅是摆设,应充分为活动所服务。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充分利用环境,让孩子去观察荷花、亲近荷花(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如朝左点头的荷花、想像两朵在一起的荷花在干什么等),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就结束,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发现。这样孩子在表现荷花的姿态时才可能是多样的,也会更富有感情,把自己也当成是一朵真正的荷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打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一段:

    ⑴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第二段(重点)

    1、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欣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照,理解词句:

    ⑴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⑵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行比较,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在诵读、观察的基础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行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只有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展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会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覆盖住,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欣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观赏姿态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教学反思:

    《荷花开》这个活动是在中班六月主题中开展。对孩子们来说,夏天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能够尽情地感受着夏天的一些特别的感受。幼儿通过视频片段,欣赏荷塘,了解荷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的朗读,感受荷花及大自然的美。

    2、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品读自悟,积累语言材料。

    3、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

    设计意图:用回忆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汇报学习成果:

    ⑴我学会了()。

    ⑵学习小游戏“小博士考考你”:“蓬”、“骨”等字的字形结构。

    2、再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品读课文,入境悟情

    1、第一段课文:

    ⑴自读自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⑵请你读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⑶放手让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随机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

    设计意图: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赞美、汲取别人的优点,培养朗读评价能力。

    2、第二段课文:

    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更引人入胜,请看大屏幕。

    ⑴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

    ①你最喜欢怎样的白荷花?为什么?

    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读、画画、演演。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面对荷花满池的画面,自由想象,自主体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展开。

    ⑵教师提问启发:写了那么美的荷花,作者为什还要写荷叶?

    有的说:荷花是白的,荷叶是绿的,色彩美;有的说: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冒出来”,好象一张活动的画;有的说:花儿需要绿叶衬……

    ⑶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荷花的美呢?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同桌互读评议;集体配乐朗读

    ⑷“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看着画面向大家介绍吗?

    学生准备导游词,同桌互练当小导游;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当小导游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第三段课文:

    ⑴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学、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选代表向大家汇报,好吗?

    ⑵学生自学讨论,汇报时,着重研究“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可以引导学生从“画家”一词入手研读:画家是谁?为什么说他了不起?从而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大自然的美。

    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设计意图:多读课文,让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获取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感受,体现全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⑷看图想象,仿句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小组交流,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写话,给以接受学习为主的阅读过程,提供了展示学生创造思维的语言实践机会。

    3、总结课文,作业练习:

    选择语段背诵;摘抄好词佳句。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


    一桌一讲台,一师一生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案的撰写上下足功夫。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方案的制定,老师在写教案时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小编向您分享了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说明:

    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愫。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高兴。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

    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

    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文字中发现情愫的物质载体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

    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

    《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

    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

    师: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样子?

    生:山顶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围着别人的房子,飘飘悠悠、很浓,到处都是

    师:伸出手臂

    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来了。

    师:抬起脚

    生:脚就一下子失踪了。

    生:脚就被白云淹没了。

    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字:仙。透过偏旁,你发现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

    生:生活在山上。

    师:他们有什么本事?

    生:能长生不老,会腾云驾雾

    师:是啊,象孙悟空一样。杜牧这时候身在哪里?

    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师: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

    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云彩都是慢慢升起来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

    这是一个难点,我不禁为他的问题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呢?

    学生一片沉默。我让他们做做白云升起的动作,又让他们用生字组词。一部分学生组出了生日、生气、生长等词语,我大喜,问他们: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小孩子存在不存在?生气之前有没有怒火?

    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白云生处,就是走着走着,一不留心周围就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我紧追不舍:谁被包围起来了?

    生: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还有杜牧自己。

    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烟也成了白云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长出来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幸福、悠闲、自由自在、神清气爽

    师:这就是一个生字帮我们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吗?用深能看到吗?这就是古诗语言精练的魅力!

    相较而言,那燃烧的枫叶,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个孩子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枫叶!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着一件红得化不开的体恤!

    雷动的掌声掩饰不了师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为了呢?停车坐爱杜牧可真会享受,连上山也要人抬着!他不就是坐着嘛!没有来得及查阅工具书,我还真回答不出来这因为的义向究竟怎么发展来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听。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山歌,过了一把神仙瘾;他们摸到了皮肤的凉爽:尽管寒山,尽管霜叶,尽管傍晚,诗人却只有舒适,只有尽兴,只有依依不舍,只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却大不一样。

    看到的是甚么呢?渔火,只有渔火,点点滴滴,也许没有画上的那么多,那渔火,只是张继一个人船上的。但是渔火的寻找很艰难,月亮、乌鸦、白霜、枫树、寒山寺,什么都是他们可看的东西,班里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特异功能。一番理性剖析之后,月也黑了,霜也不见了,江枫也消失了渔火之外伸手不见五指,夜黑得怕人。

    那么,一片漆黑之中,又听到什么了?是钟声,一声声传来,让人无法入睡。更可怕的,还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这时候,我补充了民间喜鹊与乌鸦不同的象征色彩。乌鸦啼叫,往往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啊!空气中有点不安的感觉,涩涩的静,孩子们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再摸摸吧,用自己的皮肤摸一摸,什么感觉!冷!牙齿打颤的冷!孩子们夜里被冻醒的感觉联想出来了,诗人的衣服也很冷!从里到外,连诗人的心都是冷的!原汁原味的冷让他们朗读的声调很低沉,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哀愁!

    三、从诗眼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蔓延的低沉下,一个孩子大为不解:老师,我不明白,他好好的不在家里呆着,为什么半夜里要坐在船上呢?

    我循着他的思路,课堂,开始了峰回路转:唐朝是一个游历的年代。男子汉要外出寻找功名,往往一走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而且没有火车飞机,没有汽车自行车,没有手机,也许写好的信都不知道该让谁帮着寄。那个李白,就提着一把宝剑常年在外,家里几十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让我们设想一下,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愁的什么呢?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做官,他思念自己的亲人了。

    师:比如,妻子、父母

    生:孩子。他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寻找一个很长时间都没见面的朋友,可是却找不到他的朋友了,他很担心。

    生:他想写一首好诗,可是怎么都写不好,他半夜出来找灵感,可是就是找不到。

    生:他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他想回家了。

    学生再也想象不出来了。我继续提醒:请注意他生活的时代:所谓晚唐,就是唐朝马上就被别的国家给消灭了,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人们都吃不饱,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一样,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生:他在担心人们的安全,担心人们没有东西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没命了。

    生: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没有忧国忧民,学生却在张继浓的化不开的愁绪里读出了生命的脆弱与孤单。这,就是生命的某一种律动啊!

    第三首诗学生自学之后,我问学生:一样的秋天,一样的枫叶,一样的寒霜,怎么在不同人的眼里,他们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学生再一次沉默了,过了老半天,一个小女孩儿怯怯地说:诗人的心情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好一个心情不一样,东西就不一样,这就是写好作文的窍门,这就是上帝的密码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自然的感情就是你的感情啊!让我们永远睁大自己婴儿一样好奇的眼睛,用一颗诗人的心去拥抱周围的世界吧,你就会像他们一样,在平平常常的事物中找到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感觉!

    学生能理解这番话吗?我不得而知了。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⑶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⑷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⑸坐:因为。

    ⑹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⑺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⑴画一幅秋色图。

    ⑵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自学

    1.注释

    ①征铎(du):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课后习题选解(参考)

    1、(P47,3题)比较杜牧《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异。

    杜牧:抒发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浑阔大的气象,凄恻低回。杜甫:表达长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顿挫,慷慨激越。

    2、(P49,1题)《长安晚秋》写景的层次感。

    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是广;接着写星、雁、笛、楼、菊、莲,是狭;同时星、雁、笛、楼是远,菊、莲是近。星、雁、笛、楼又是仰观,是高,菊、莲又是俯察,是低。体现着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传达了思乡之情,烘托了凄凉气氛。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题)《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P50,3题)李商隐的无题诗

    情感基调:深沉感伤,浓烈(深而专)凄清;成因:衰退的时代,不幸的个人遭遇;意象特征: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感情,有两大常见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二是现实生活(多为女子),如凤尾罗、碧文帐、绣芙蓉等。这些意象有多种解释,可为仙境,可为道观,可象征宫廷。也是诗题隐约的原因之一。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山行》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7篇)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反思”,敬请浏览。

    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为您带来的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规范课堂步骤。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4、了解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5、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细细体会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背景介绍:

    1939年,德国发动了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看录像(教师解说)。

    2、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3、师──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读悟

    1、了解故事梗概:

    师──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交流。

    2、学习3~7节:

    ⑴师──在一番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之后,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

    生──小女儿杰奎琳。

    ⑵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思考交流,母亲和杰克也有功劳。

    3、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到底怎样说更令人信服呢。

    请大家默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在文章中标注自己的想法,小组的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生──读书、思考、讨论。

    4、交流:(教师预设)

    观点一:伯诺德夫人有很大的功劳。

    出示: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⑴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

    (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这样做及时舒缓了孩子们紧张的情绪。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⑵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尽管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⑶课文最后说正当小女儿“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⑷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

    指名朗读。

    观点二:杰克有很大的功劳。

    ⑴出示: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

    ⑵出示: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⑶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着。”

    过渡: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此时此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观点三:小女儿杰奎琳。

    ⑴师引读部分文章,配着钟摆的声音,“这时杰奎琳站了出来……”你们感受到什么?

    杰奎琳在“娇声”地说话,……请你用娇声的语气来读,娇声地说话可以让人感觉非常可爱。(读读)

    ⑵你还从这里看出什么?

    (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中尉是个什么人,选择对象很合理──机智。)

    ⑶天黑了,我要上楼睡觉,你们体会出什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机智。)

    ⑷她镇定地向敌人道了声晚安。

    随机指导朗读。

    5、填空:

    (情况)(怎么做)(结果怎样)

    当半截蜡烛被点燃后,伯诺德夫人点燃油灯,吹熄了蜡烛,危机暂时过去。

    当半截蜡烛重新被点燃后,大儿子杰克拿走蜡烛搬柴生火,却遭德军中尉呵斥。

    当半截蜡烛越烧越短时,小女儿杰奎琳请求拿着蜡烛上楼睡觉,结果成功了。

    三、小结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2、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

    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3、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板书

    半截蜡烛

    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轻轻吹熄端起烛台端起上楼

    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机智、镇定、勇敢)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

    3、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旋”

    1、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句式如下)

    当________,心想:________,于是就________。

    2、相机板书。

    3、小结:

    故事的情节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高潮叠起。

    二、深研“周旋”,感悟人物

    1、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通过我们的读把这场没有硝烟只有斗智斗勇的唇枪舌剑的战争在课堂上演绎出来。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⑴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位,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

    ②抓住“急忙”“轻轻”等词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回读第三自然段。

    ⑵读四、五自然段,看第二次周旋:

    ①“慢慢地”与“急忙”比较读体会杰克的机智。

    ②“厄运”在这指什么?

    ③“从容”看出了什么?

    ④“坐待”中看出了什么?(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有伺机出动的沉着。)

    ⑤分角色读四、五自然段。

    ⑶读六、七自然段,看第三次周旋:

    ①让学生说说“娇声”转换成“哀求”行不行?体会杰奎琳娇嫩声中带着点撒娇,透着可爱。

    ②抓住“道过晚安”等词体会她的镇定勇敢。

    ③分角色读课文。

    小结:蜡烛熄灭又燃起,端走又夺回最后终于又端走,这熄灭和夺去的不仅仅是蜡烛更是生存的希望和祖国的安全。这象征着希望的蜡烛最终还是安全保存下来了,这里凝聚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智慧与胆识。

    2、写颁奖词: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荣誉勋章,颁发勋章时要宣读颁奖词肯定他们的壮举,你们想,这份颁奖词该怎么写呢?

    ⑴范本引路,激发创作: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⑵学生创作:

    附部分现场学生创作的精彩的颁奖词:

    ①伯诺德夫人,你以你母亲的慈爱,保护着两个年幼的儿女,你以你弱小的肩膀担起保护祖国的重任,你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我代表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向你表示崇高敬意。

    ②杰克,沉着、机智是你的品质。你的从容,你的坐待,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是伺机出击的沉着。

    ③杰奎琳,你以你的娇声唤起了凶残的德军残留的一丝人性。你完成了你母亲及兄长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为你自豪!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半截蜡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1、学生回答。

    2、老师总结:

    这半截蜡烛不是普通的日用品,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斗争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因为它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大家想不想亲临现场,亲身经历那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二、指导细读课文重点段

    1、听课文录音。(第2、3、4段)

    2、听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啊?

    是啊,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我们的心也绷得紧紧的,为伯诺德夫人一家捏一把汗,直到最后才深深舒了一口气。大家看看,围绕着蜡烛的变化,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几个回合呢?

    板书:

    点燃重燃夺回

    吹熄端起端起

    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分别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相关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看看自己都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4、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三、引导品读课文重点段

    1、根据学生的汇报,品读第一回合的重点语句。

    出示文字: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这里有一个词语重复出现,预示着蜡烛的熄灭带来的一连串的严重后果,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是哪个?这其实也是伯诺德夫人的内心独白啊,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指导朗读。(老师导读)。

    她当时会怎么想呢?

    从“急忙”“轻轻”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多么镇定机敏的伯诺德夫人!

    2、妈妈临危不乱,儿子怎么样?请你说说自己通过那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动作: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

    神情:_____________

    3、“大家要学会从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请你想想,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他在待着什么?坐以待毙吗?假如你是他,会怎么想?

    4、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情况万分危急,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那紧张窒息的气氛?

    5、在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的?

    “娇声”是怎么说?你猜她是怎么想的呢?她为什么对少校说呢?

    指导朗读杰奎琳的话。

    她的办法成功没有?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杰奎琳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化险为夷,保住了秘密,保住了一家人的生命!此时,你想对杰奎琳说些什么?

    6、总结: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危机时刻,伯诺德一家人靠的是什么夺取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谁知道是什么情感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段找找。

    (热爱祖国)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2、3、4段

    五、小组合作

    酝酿任务动作,练习语言,把握人物心理,表演课本剧。

    六、作业

    回家把课文讲给家长听,注意添加人物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

    点燃重燃夺回

    吹熄端起端起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食物投影仪、文字、烛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板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按板画的提示简单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1、交代: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2、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分成三场戏。第一场戏的主角是──

    三、学习第一场戏

    1、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思考:

    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圈画出来。

    2、交流:

    ⑴动作:

    (急忙)取、(轻轻)吹。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⑵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谁得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⑶心理活动:

    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引读。圈画重点词。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的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推选一代表准备演伯诺德夫人。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⑴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推荐三人演军官。

    ⑵杰克、杰奎琳:

    什么特点?推荐二人分别扮演两兄妹。

    ⑶旁白:

    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5、布置任务:

    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6、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奖你一枚荣誉勋章。)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

    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⑴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从容。找近义词。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⑵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⑶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

    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

    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⑴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⑵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⑶小结: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⑷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4、了解环境,气氛的渲染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了解内容,理解人物。

    2、复述故事的内容并训练想象写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出示课题:

    T: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半截蜡烛”:

    指导“截”的部首,“蜡烛”的部首。

    让我们打开书,来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划出与“半截蜡烛”有关的语句。

    2、交流,出示句子。

    3、T:课文中共有12处与蜡烛相关的语句,全部找到的同学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认真读书,值得表扬!

    4、下面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没找到的句子划好。

    5、T:来,我们一起来读读找到的句子:

    (引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了她家──伯诺德夫人知道──一家三口在这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地周旋:伯诺德夫人──可──;大儿子杰克──但──;厄运即将到来了,屋内──;小女儿杰奎琳──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

    6、T:原来,这“半截蜡烛”中藏着(绝密情报),把这个词读好!

    ⑴“绝密”的意思是:极端机密的,必须绝对保密的。

    ⑵你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吗?

    二、反复品读,学会概括

    1、Q:为了保护好这生死攸关的情报,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一次次与德军周旋,保护这半截蜡烛成了家中每个人的责任。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啊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句子,朗读指导: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

    教师随机板书:

    气势汹汹,凶残,野蛮,丧心病狂,狡诈多疑,阴险毒辣,尚存人性

    2、Q:纳粹的恶行并没能吓倒追求正义的人民,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来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

    请在学习小组内自由朗读3~7小节,用下面的句式来简要说说。

    当德军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从厨房取出油灯,把蜡烛吹熄。

    当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当中尉一把夺过烛台,万分紧急的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端走烛台,避免了一场危机。

    ⑴交流。

    ⑵指名读。

    ⑶引读: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的秘密在伯诺德夫人的家庭内部并不是秘密,孩子们在母亲潜移默化地教导下勇敢地与敌人周旋.先是母亲伯诺德夫人假称光线暗──(吹熄),这时,大儿子借──(转移),在危急关头,小女儿──

    3、Q:正如同学们在刚才交流时所说的,德军是凶残的,是狡诈,多疑的,他们到处搜查,怀疑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从课文的彩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4、T:是呀,德军早就怀疑伯诺德夫人家是个情报站,他们多次搜查都无功而返,家中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什么东西都不能动,每个人的举动都值得怀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年幼的小女孩会参加反法西斯战斗!正是杰奎琳那天真可爱的话语,(读)唤醒了德国军官那尚存的一丝人性;正是她镇定自若的举止,(读)打消了敌人的怀疑,蜡烛转移──成功啦!

    5、T:(出示箭头)没有命令,没有交流,母子三人以保护情报为己任,他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这三人中你佩服谁呢?请为大家读读他的精彩表现,并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你心中的英雄。(学生板书)

    6、小结:

    T: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指板书)(临危不乱,配合默契),他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与敌人周旋,凭着(沉着,镇定,)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拓展写话

    T: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颁发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感人肺腑的颁奖辞,你能为他们亲笔撰写吗?

    “颁奖辞”中可以简单地介绍他们的功绩,也可以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为了帮助大家,老师收集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辞。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本剧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剧本遍成故事。

    3、情感目标:

    了解剧中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呀!)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⑴学习读画。

    ⑵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①指名读:

    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②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

    (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④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⑤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蜡烛点燃了,万一烧到金属管,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师:是啊,蜡烛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的蜡烛仿佛成了这个屋子中最可怕的东西。尽管母亲内心焦急,但当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生答。

    师:哪位同学带着平静的语气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没有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

    勇敢,机智

    师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勇敢与机智。

    2、儿子的表现:

    师:蜡烛被吹熄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一次被点燃了。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伯诺德夫人的儿子又有了怎样的表现呢?自由读描写杰克的语句。

    (生读课文交流。)

    投影出示: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师:以天冷为由也想把这半截蜡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有成功。你觉得杰克的表现怎样?师板书:

    勇敢、镇定、从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

    师:能说说什么是若无其事吗?生答。

    师:在敌人的面前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有多难呀,可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杰克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如此从容、冷静。他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谁都害怕战争,但只有懦夫才会让自己的恐惧战胜责任感。你能带着对他的敬佩之情读读杰克的话吗?生读。师评价。

    师:那请同学们再设想一下:杰克去柴房后还会不会再回来?

    师:理由呢?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

    师:杰克要保护母亲和妹妹,他是多么勇敢的孩子呀,男生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一起读读小男子汉的话。

    (生读,师生评价。)

    三、女儿的表现

    师:母亲和儿子保护蜡烛都失败了,保护蜡烛的希望都落在杰奎琳的身上,她的表现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一齐来看看小女孩的表现。(生读)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杰奎琳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是在用什么语气读的?生答

    师:谁还想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小女孩的另一句话?(生读)

    师:小女孩此时面对的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师板书:

    勇敢、镇定

    师:这么多的优点,但对小女孩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男女生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女读女孩,男读少校)

    师评价:多么可爱、有礼貌的女孩,多么机智勇敢的小女孩。让我们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可敬的小姑娘──杰奎琳(一起鼓掌)

    师:同样的男生也不错,把少校对女孩的那种宠爱读出来了。继续加油!

    四、升华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机智与勇敢。那么在保护蜡烛的过程中,他们难道没有害怕没有紧张吗?为什么能这么镇定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呢?生答。

    师:是啊,他们是在保家卫国。(板书:爱国)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斗争,是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的坚强信念,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2、师:面对这一家,面对这些军官,面对二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3、交流。

    五、了解剧本,指导朗读表演

    师:刚才同学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1、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交流师总结。

    2、投影出示(剧本特点):

    师: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这个剧本。好,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以44页和45页为剧本,小组结合,认真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一会我们进行汇报表演。

    (生自由结合。)

    3、生表演,生评价。

    六、作业超市,提供自主空间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小组没有机会上台表演,我们课下还可以继续表演。

    1、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剧本。

    2、搜集可歌可泣的二战故事。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小蜗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师,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咋写呢?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感受3/4节拍的特点,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唱出小蜗牛逍遥、自在的心情。

    3、进一步了解蜗牛背壳的神奇作用。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歌曲CD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蜗牛图片,引出歌名。

    师:快乐的小蜗牛,背着房子去旅游,你想做这只快乐的小蜗牛吗?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歌唱小蜗牛的歌,名字就叫《快乐的小蜗牛》,仔细听听歌里是怎样唱小蜗牛的。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师:歌里唱的是怎样的一只小蜗牛?小蜗牛想去干什么?

    2、欣赏歌曲第二遍。

    师:小蜗牛的房子有什么好处?

    3、欣赏歌曲第三遍。

    小蜗牛有很神奇的背壳,就像一座房子,风雨都不怕,它可以到处旅行,多么逍遥自在。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按歌曲节拍拍手,感受歌曲。2、幼儿跟唱,重点唱出轻松的情绪。

    四、分组演唱表演歌曲。

    活动反思:

    我认为我设计的这次活动,比较适合我班幼儿的特点,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各方面考虑欠妥,活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也没能和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失误,例如孩子们对歌曲的熟悉度不够,身体没有很好的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在动起来就没有唱歌的声音了,我认为还是我自己引导的不够,有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有走神的情况没有很好及时的个别教育,对《指南》的实际拓展不够,没有尊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幸好,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的选取幼儿很感兴趣,尤其在后面让他们一起变成小蜗牛动起来,他们跳的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报,但是,总结本次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准备,预设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只要用心,很多问题都可以考虑到并及时采取措施,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会做的更好。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产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2、在游戏中感受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产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相互合作,坚持到底战胜困难。

    活动准备:

    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故事《小蜗牛爬山》、垫子20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产生对活动的兴趣。

    师幼伴随着音乐《蜗牛和黄鹂鸟》进入教室。

    师:刚才我们学的是谁的动作啊?(小蜗牛)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小蜗牛的故事吧!

    二、讲述故事,产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⒈讲述故事开头到一阵大风又把小蜗牛吹得摔了个大跟头,这时候它又累又疼。

    提问:你觉得这时小蜗牛心里是怎么想的?它会怎么做?

    ⒉继续讲述至大雨把小蜗牛冲到了一个山洞里,山洞里都是烂泥,很难爬。

    提问:你觉得小蜗牛还会继续往上爬吗?

    ⒊继续讲述至结尾

    提问:小蜗牛爬到山顶了吗?它看到了什么?它的心情怎么样?

    ⒋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如何面对困难

    提问:小蜗牛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那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三、游戏《小蜗牛爬山》,体验通过坚持战胜困难的过程和成功后的喜悦。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勇敢的小蜗牛,玩一玩爬山的游戏。

    ⒈爬山坡

    (1)师:我们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爬山坡,做山坡的孩子坐在垫子上,腿伸直,两手尽量往后撑。小蜗牛在爬的时候,手先过,然后脚从她的腿上跨过去,注意不能压到小山坡(师示范)。

    (2)分男孩女孩进行游戏,游戏中鼓励幼儿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师:刚刚你们在游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

    ⒉钻山洞

    (1)师:小蜗牛爬上了山坡要钻山洞啦。做山洞的孩子要腿伸直,把身体弯成山洞的形状(师示范),其他孩子做小蜗牛钻山洞。

    (2)分男孩女孩进行游戏,游戏中鼓励幼儿坚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师:累不累?虽然很累但是你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你们真的是坚强勇敢的孩子。我们在自己能够做到的情况下要坚持到底,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休息一下继续努力!

    ⒊幼儿自由选择内容挑战自我

    (1)师:你们觉得做山洞、做山坡和做小蜗牛,哪一个最累?那接下来你们选择一个自己觉得最有挑战的内容去尝试一下!

    (2)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

    (3)师小结:今天你们每个人表现地都很棒,像小蜗牛一样面对困难不服输不放弃,坚持努力,成功地挑战了自己,大声地对自己说我真棒。小朋友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像今天一样,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结束活动,放松身体。

    师幼伴随着音乐《蜗牛和黄鹂鸟》做放松动作离场。

    附故事:

    小蜗牛住在一座小山下,春天到了,小蜗牛看到一群群蜜蜂、蝴蝶都往山的那边飞去,心里很好奇。蜗牛问蜜蜂:你们干吗都往那边飞?蜜蜂匆忙说:山那边是一个苹果园,美丽的苹果花儿正在开放,你闻,多香啊!小蜗牛伸长了脖子使劲地闻,什么也没闻到,因为对他来说山实在太高了。

    于是小蜗牛决定往山上爬,他要爬到山顶上,看看美丽的花朵,闻闻花的清香。可是小蜗牛爬的太慢了,一天只能爬一点点。黄鹂鸟说:算了,山太高了,等你爬上去,苹果花早谢了。

    小蜗牛爬的很慢,但他每天都坚持,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一阵大风又把小蜗牛吹得摔了个大跟头,这时候它又累又疼,但它没有放弃,继续坚持努力向上爬。当小蜗牛快要爬到山顶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大雨把小蜗牛冲到了一个山洞里,山洞里都是烂泥,很难爬。可是,他毫不灰心,等大雨一过,继续向山顶爬去。

    爬呀爬呀,小蜗牛终于爬到了山顶上,他赶紧往山的那边看------他没有看到洁白的苹果花,却看到了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原来,小蜗牛从春天一直爬到了秋天。它高兴极了,因为果园的秋天和春天一样美丽。

    活动反思: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由此可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特别是现在,人们生活相对富足,让孩子身体健康已不是一件太难的事,然而倒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正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经常会采取退缩、半途而废的方式来逃避困难。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⒈产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⒉在游戏中感受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用故事引入,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蜗牛在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引导幼儿向蜗牛学习,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接下来的游戏实践活动,实现了从榜样蜗牛战胜困难,到小朋友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这样一个转变,从而达成了活动目标。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性强,从讨论故事中的角色遇到困难、战胜困难到谈谈自己遇到困难时的表现,再到最后将重点落在游戏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战胜更高难度的挑战的亲身实践,孩子们获得了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我也发现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如游戏实践环节,应体现游戏难度的递进性,将爬山坡放在钻山洞的前面,因为钻山洞对于幼儿的动作要求更高,对幼儿耐力的挑战也更大。最后的结束环节,我通过让幼儿大声表扬自己我真棒!的方式,加强了幼儿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个总结性的谈话环节,使幼儿知道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故事的趣味性,乐意听故事。

    2、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3、幼儿能分角色表演、讲述故事。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春、夏、秋、冬景色图片各一张,蜗牛妈妈与蜗牛宝宝图片,伴奏音乐碟

    活动过程:

    1、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小蜗牛找四季》

    提问:故事里都讲了谁?

    2、教师出示蜗牛图片,依次出示四季图片,再次讲述故事

    提问: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小蜗牛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样做的?

    3、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4、让幼儿认识春、夏、秋、冬四季

    ① 游戏:猜四季

    ② 游戏:字宝宝找四季

    教师小结:一年有四个季节,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

    5、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讲述、表演故事。

    ① 个别幼儿表演、讲述。

    ② 幼儿集体表演、讲述。

    6、幼儿为故事取名

    7、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善意夸张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风格。

    2.理解故事内容,尝试模仿故事中小蜗牛的语言。

    3.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

    4.大胆想象,尝试讲述故事的不同发展。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绘画纸和彩笔,每位幼儿一份。

    2.幼儿在活动前已观察过蜗牛,对蜗牛的特征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一同讨论蜗牛的特点,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你见过蜗牛吗?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吗

    引导幼儿学学蜗牛爬的样子,让幼儿了解蜗牛爬行缓慢的特点。2.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故事里的小蜗牛第一次去树林是什么时候出发的?

    教师:小蜗牛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时候树林里的景色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为什么小蜗牛没有采到草莓和蘑菇?

    3.再次讲述故事

    4.引导幼儿讲述各个季节的景色

    教师:小蜗牛在夏秋冬三个季节分别看到了什么?如:绿叶、草莓、黄叶等。

    教师:你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看到过什么景色?

    教师:我们这里的四季景色和故事中小树林的景色一样么?我们这的四季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词汇描述四季特征,如:鲜花盛开的春天、炎热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等。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继续扮演蜗牛妈妈和蜗牛宝宝等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2.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画自己知道的四季并讲述给小朋友听。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轻松幽默的小故事,故事中弥漫着一股平静悠闲的气氛,而故事中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描述,更为故事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这样精致的小故事适合各种年龄的幼儿欣赏。本节课在环节设计上合理有序,幼儿兴趣高,态度积极,课堂氛围融洽,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在幼儿表述四季特征的环节中,词语运用有些单一,需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累积。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一、设计意图

    蜗牛是幼儿常见的动物,大班幼儿会蹲在地上观察很久,对其十分感兴趣。本次活动以儿歌带领幼儿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的样子,对幼儿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臂抡、拉、抻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软手的练习。

    2.对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臂抡、拉、抻的训练。

    3.感受舞蹈带来的乐趣。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三、教学方法:讲授、示范、练习

    四、教学难点:软手

    五、教学步骤:

    1.热身活动:脚对脚坐立,进行胯部练习。

    2.导课:让小朋友们了解这个舞蹈的动律,掌握好基本动律后让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小蜗牛的形象并进行模仿训练。

    地面软手:指关节、掌关节一节一节的做出去。

    大划圆手:贴着身体做立圆,指尖往远放。

    3.按音乐分段教:

    前奏:两人,体对起点,双跪坐,身前俯,直臂前身扶地。

    第一遍音乐:

    ①1-4钻头塌腰。5-8扭摆回坐。

    ②1-8重复一次,最后一拍收肘至靠近膝盖处。

    ③1-4右手地面软手,目视右手。5-8重复一次做反面动作。

    ④1-2右手大划圆手一次,目视一点。3-4反面重复1-2

    5-8身体对五点,抬头跪地爬。

    第二遍音乐

    ①1-8(蜗牛出洞串门子)右侧人右转身体对八点跪地爬,左侧人做反面动作。

    ②1-4(背着一间)双跪坐,上身立直。右侧人膝盖屈伸,双架肘拍肩两次,右左倾头,目视一点。左侧人做右侧人的反面动作。

    5-8(小房子)右侧人膝盖屈伸同时双手至后斜下位折腕,拍后壳状两次,右左倾头,目视一点。左侧人做反面动作。

    ③1-4(雷声隆隆)右侧人体对一点,双手扩指碎抖手,右倾头,目视一点。左侧人做右侧人反面动作。

    5-8(下大雨)右侧人双跪立,向七点直臂碎抖手,目视一点。左侧人做右侧人反面动作。

    ④1-8(蜗牛拍拍小肚子)右侧人双跪坐,膝盖屈伸同时双手于腹前拍肚子,右倾头,目视一点。左侧人做右侧人反面动作。

    ⑤1-8(雨点来了我不怕)重复③的动作。

    ⑥1-4(我会躲进)两人面相对双跪立,双分手同时抬头。

    5-8(小房子)团身,曲肘至靠近膝盖。

    嗒-保持舞姿,两人转头,目视一点。

    活动反思:

    利用幼儿常见的动物为素材,以模仿小动物为主,选择了一些形象的动作,如:地面软手、扭摆回坐、钻头塌腰等,挖掘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空间,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体会到舞蹈游戏的趣味性。在活动中,需要幼儿提前熟悉儿歌,让幼儿有一个形象,便于幼儿进行表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每个民族的特点,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我有信心让每个孩子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民族民间舞的精华,领略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语言,增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社会情感。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活泼欢快的曲调,了解并拍出3/4拍的强弱弱的节奏特点。

    2.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创造性地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自然角饲养小蜗牛,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和习性,增进对小蜗牛的理解与喜爱。

    2.《我是快乐的小蜗牛》音乐盒带。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师:老师带来一首谜语,你们听一听它是哪种小动物?

    谜语:走路从来不回头,背着房子去旅游。伸出两只小犄角,一别看来一边走。(为了更形象,教师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说谜语。)

    2.出示实蜗牛图片,幼儿观察小蜗牛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对小蜗牛的兴趣。

    (1)小蜗牛长什么样子?

    (2)小蜗牛平时都在干什么?

    (3)小蜗牛爬起来是怎样的?它的表情怎样?哪个小朋友来形容一下?(幼儿用肢体或语言表达)

    3.欣赏歌曲,熟悉旋律,3/4拍的节奏特点。

    播放歌曲《我是快乐的小蜗牛》音乐,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教师跟幼儿边听歌曲边拍节奏,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

    (1)刚才听了这首歌曲有感觉?

    (2)教师幼儿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出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4.欣赏歌曲,学唱歌曲。

    (1)欣赏遍歌曲,幼儿随音乐节奏学说歌词。提问:你们听到歌曲中唱了?说说感觉哪句歌词最有趣?喜欢哪句歌词?并尝试唱一下或用动作来。

    (2)教师将幼儿喜欢的歌词分组,教师弹唱,幼儿随音乐尝试大声跟唱。(教师表扬,纠正唱错的地方。)

    5.采用不同方式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用个别表演、分组轮唱、男女对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加上动作创造性的演唱。

    6.教师小结。

    师:多可爱的小蜗牛呀,跳得真好,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一起去旅游吧。

    在《我是快乐的小蜗牛》的音乐伴奏下,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7.活动延伸。

    将《我是快乐的小蜗牛》音乐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自主演唱和表演。

    活动反思:

    我认为我设计的这次活动,比较适合我班幼儿的特点,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各方面考虑欠妥,活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也没能和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失误,例如孩子们对歌曲的熟悉度不够,身体没有很好的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在动起来就没有唱歌的声音了,我认为还是我自己引导的不够,有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有走神的情况没有很好及时的个别教育,对《指南》的实际拓展不够,没有尊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幸好,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的选取幼儿很感兴趣,尤其在后面让他们一起变成小蜗牛动起来,他们跳的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报,但是,总结本次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准备,预设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只要用心,很多问题都可以考虑到并及时采取措施,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会做的更好。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初步感知哄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2.探索用轻柔的声音与雷公公对话,哄小蜗牛睡觉。

    3.注意与同伴协调一致的朗诵儿歌,体验关爱小蜗牛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将装饰好的纸箱套在录音机上,扮雷公公,录有雷声的磁带。

    2.一张大蜗牛图片,若干张小蜗牛图片。

    3.《摇篮曲》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初步感知哄小蜗牛睡觉时安静、恬美的氛围。

    教师怀抱小蜗牛,导入话题我们的小蜗牛在外面玩了一天该睡觉了。接着表演唱《摇篮曲》哄其入睡。

    2.幼儿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1)幼儿产生请求雷公公不要吵醒小蜗牛的愿望,引出活动名称。

    教师放录音,提问:是什么声音呀?是雷公公在打呼噜呀!都要把我的小蜗牛吵醒了,我们一起来请求雷公公轻点打呼噜,好吗?

    (2)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教师用请求的语调示范朗诵儿歌,然后再对幼儿说:雷公公听到我们的声音了它不再打葫呼噜了,我们再把小蜗牛哄睡着。最后,与幼儿一起继续哼唱《摇篮曲》哄小蜗牛睡觉。

    (3)幼儿跟诵儿歌。

    教师继续放录音,雷声继续,教师号召全体小朋友跟诵儿歌。雷公公呼噜打的太响了,没听见,我们再一起求求它吧!

    (4)幼儿集体朗诵儿歌。

    再次引导幼儿哼唱《摇篮曲》,突然雷声又响起。幼儿自然迁移。集体朗诵儿歌,注意声音要保持一致。

    (5)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教师提问,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用轻柔的声音朗诵儿歌与雷公公对话。雷公公怎么又打呼噜啦!想想看,我们应该怎么样请求它,雷公公会听得舒服,又不会吵醒小蜗牛。

    3.幼儿人手一只小蜗牛,唱《摇篮曲》,哄其入睡。

    师:这次,雷公公真的听见小朋友的话啦!它不打呼噜了,还和我们一起哄小蜗牛睡觉呢!

    4.听音乐《摇篮曲》,教师启发幼儿,轻轻将小蜗牛送到小床上,让小蜗牛安静地睡觉,再提醒幼儿轻轻地、有序的离开教室。

    附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

    雷公公,雷公公,

    请您清点打胡噜。

    我的蜗牛在睡觉,

    不要吵醒小蜗牛。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动物们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孩子在言语表达上却存在怕生、不自然、甚至不肯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选择了这个儿歌。让孩子们通过操作小蜗牛、与其玩耍、说悄悄话、哄它入睡等环节,让孩子获得亲身体验关爱小蜗牛的情感,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

    小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故事的趣味性,乐意听故事。

    2、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3、幼儿能分角色表演、讲述故事。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春、夏、秋、冬景色图片各一张,蜗牛妈妈与蜗牛宝宝图片,伴奏音乐碟

    活动过程:

    1、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小蜗牛找四季》

    提问:故事里都讲了谁?

    2、教师出示蜗牛图片,依次出示四季图片,再次讲述故事

    提问: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小蜗牛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样做的?

    3、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4、让幼儿认识春、夏、秋、冬四季

    ①游戏:猜四季

    ②游戏:字宝宝找四季

    教师小结:一年有四个季节,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

    5、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讲述、表演故事。

    ①个别幼儿表演、讲述。

    ②幼儿集体表演、讲述。

    6、幼儿为故事取名

    7、活动评价

    [收藏]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引领学生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有序安排,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学唱歌曲,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的休止。

    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中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

    难点:感应、学唱歌曲中小节末拍的休止。

    活动准备

    音乐,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粉笔。

    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律动进场。

    二、发声练习。

    三、熟悉歌曲《母鸡孵蛋》。

    1.教师用彩蛋示范歌曲。

    (1)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母鸡的叫声)。

    (2)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看看母鸡孵了几个蛋。

    2.幼儿学唱并动作表现。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四、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小朋友,母鸡妈妈孵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情绪。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幼儿讨论:为什么棒棒鸡长得这么棒?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3)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的简谱表示。

    (4)幼儿节奏练习。

    (5)幼儿模仿演唱,并指导幼儿唱出有力、洪亮的声音。

    (6)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师:听,它在干什么?(打嗝的声音)谁来给他取个名字?(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想象自己是打嗝鸡并演唱。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的情绪。

    (1)倾听害羞鸡的叫声,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它的声音呢?

    (3)幼儿想象自己是害羞鸡并演唱。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五、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幼儿熟悉道具。

    2、师:铃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棒棒鸡的声音?可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打嗝鸡的声音?害羞鸡呢?

    六、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七、幼儿随音乐表演《母鸡孵蛋》出场。

    教学反思

    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以下亮点:

    整个活动选材活泼、热情。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次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我用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律动进场,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音乐游戏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机兴趣,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快乐,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给三个鸡蛋设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棒棒鸡、害羞鸡和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利用打嗝帮助幼儿学习小节末的休止,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幼儿容易接受,降低难度,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创设表演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间和机会,满足幼儿乐于表现的愿望。并且利用表演形式进一步复习歌曲,达成目标。

    不足之处:老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要及时地关注每个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回答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目标:

    1、练习双脚夹球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

    2、体验活动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过程:

    1、教师示范双脚夹着球走斜坡和绕着线圈走的动作。

    2、幼儿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比赛:幼儿学习母鸡夹着球走过斜坡和绕过线圈行走,回来后就下蛋了(皮球),到下一名幼儿。看哪一组快。

    指导:

    水平一:鼓励幼儿灵活地夹着球迅速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水平二:引导幼儿用大腿内侧把球夹紧行走。

    环境材料:

    线圈12个、皮球4个、木板3块,箩4个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画圆的方法,我通过出示漂亮的母鸡图片,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在示范画圆前,我应该带领幼儿用手在空中比划一次画圆,这样有助于幼儿后面的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圆。在示范画圆时,我应该随即的强调一下拿画笔的正确姿势,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下次活动中应该更加的细心与全面。在幼儿动手画圆时,我不但注意指导个别幼儿,还随时顾忌全部的幼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这点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要继续保持。结束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后我可以请幼儿自己来给大家介绍作品,这样能更好的带动幼儿的积极性。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15个生字,会写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3、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语文要素】

    4、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2、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15个生字,会写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3、依据词语的情感色彩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一、明目标,初知情感变化

    1、温故知新,确定阅读目标。

    (1)回顾已有知识:课文《猫》中,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出示阅读要求:课文《母鸡》中,作者又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呢?

    2、初读检查,整体把握内容。

    (1)检査反馈一:归类认识生字。

    ①读音归类:“啄”是翘舌音;“聋、哼”是后鼻音;“瘩”是轻音;“侮、恶”是整体认读音节,一个是第三声,一个是第四声,其中“恶”是多音字,要特别提醒。

    ②字形归类:“疙”“瘩”偏旁相同,“啄”“哼”“啼”都是口字旁,“侮”“伏”都是单人旁。

    ③完整出示整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准读好。把这些生字词放在课文中,还能读好吗?特别要读好课文中的几个长句子。

    (2)检查反馈二:出示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的语句。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语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明确:第1~3自然段写讨厌母鸡,第4~10自然段写喜爱母鸡。

    二、词句对比,辨析情感

    1、辨析句中含贬义的情感色彩。

    (1)出示句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2)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点拨:“讨厌”,直接表达;通过两个“嘎嘎”和“没完没了”等贬义词来表达。

    2、辨析句中含褒义的情感色彩。

    (1)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说说这句话所表明的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句子中并没有直接用“喜爱”一词来表达,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喜爱的?点拨:“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直接赞美母鸡勇敢;“挺着脖儿”,刻画出母鸡威武的姿态,流露出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之情。

    3、比赛找句子。男生找作者讨厌母鸡的句子,女生找作者敬佩母鸡的句子。男女生比赛读。

    小结:褒义的句子更多,间接看出作者的立场。

    三、借助画图,探究如何抒情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找出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完成思维导图。

    2、学生交流,归纳,并填入思维导图。

    3、思考:每一方面的讨厌,作者是怎么写具体的?继续补充思维导图。

    要点:

    ①叫声的词语:“嘎嘎”单调,不好听;“细声细气”“如怨如诉”是贬义,不喜欢。

    ②欺软怕硬:“不反抗公鸡”“欺侮最忠厚的鸭子”“对另一只母鸡下毒手”,体会对同伴不同的态度。

    ③居功炫耀:“发了狂”“炫耀成绩”,对母鸡的讽刺。

    小结: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罗列母鸡在三个不同场景的叫声;比较它对同伴的不同态度;夸张手法讽刺它居功炫耀。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重点)

    2、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难点)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提问:课文中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复习旧知:老舍先生用哪几个事例写出了对母鸡的“讨厌”?(指名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作者用哪几个事例写出了对母鸡的“不敢再讨厌”。

    二、多重对比,体悟“喜爱”之情

    1、母鸡前后行为不同的比较。

    (1)出示句组:

    ①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②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2)比一比:母鸡对公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前面怕,后面不怕。)

    (3)想一想:为什么母鸡对公鸡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为了鸡雏们的食物不被抢走,甚至敢与大公鸡搏斗。)

    (4)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样前后不同的描写?提示:紧扣第1~3自然段与第5~8自然段中描写母鸡叫声的词语。

    (5)作者描写母鸡的叫声也是前后形成了对比,思考:母鸡有了鸡雏后,这叫声有什么不同的意义?(这叫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鸡雏。)

    2、母鸡与母亲的比较。

    (1)母鸡相同的行为,描写为什么不同?因为作者在母鸡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形象——母亲。读读第5~8自然段,找找母鸡身上有哪些地方有母亲的影子。(警告鸡雏集合、喂食给鸡雏吃、教鸡雏们啄食等场景。)

    (2)归纳、提炼。母亲的影子就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3)体会作者用这样四个词表达了对母鸡怎样的情感态度?(称母鸡为“英雄”,表达了对母鸡的无比敬佩之情。)

    3、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对比。

    (1)自从母鸡有了鸡雏后,作者在母鸡身上看到了伟大的母爱,所以对母鸡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讨厌”变为“不敢再讨厌”。

    (2)在作者的眼里,此时的母鸡已不单单是动物,而是把母鸡当作人来看,因为它那种对鸡雏深深的爱,让人心生敬佩。作者此时是被母鸡身上体现出来的母爱所感动,作者歌颂的是谁都会为之动容的母爱。

    三、比较阅读,比较写法异同

    1、小组讨论:《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明确:

    (1)不同点:从两篇课文的写法来看,虽然都是写动物,《猫》一课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写对猫的喜爱之情,用反语形式来表达,而《母鸡》却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变化。

    (2)相同点:

    ①都是总分结构,都通过事例表现特点。出示《猫》第1~3自然段与《母鸡》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开头第一句思考与后面内容的结构关系。要点: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然后用具体事例写它古怪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用许多事例写自己讨厌它的理由。

    ②都运用了转折的句式。出示《猫》中语句: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它也不肯回来。出示《母鸡》中语句: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请学生读这两个句子,发现在句式表达上的相同点。

    ③都有递进的句式。出示《猫》中语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出示《母鸡》中语句: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请学生读读两个句子,根据“就是……”“连……”发现递进句式的表达特点。

    ④语言通俗,口语化。两篇课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生活化,口语化,就好像老舍先生坐在你面前给你讲故事。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母鸡》一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描述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找出“我”对母鸡态度由“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在探究情感变化的原因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将本文和《猫》作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同一作家描写不同的动物,所用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异同,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夹球行走和绕过障碍物走。

    2、体验体育活动中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3、发展身体协调性。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皮球若干,数量与幼儿数相当;两个皮球筐;做障碍物小石头用的废报纸。障碍物和皮球筐在活动前就摆放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开始前,组织幼儿沿跑道白线慢跑一圈,然后整理幼儿衣物。

    二、基本过程。

    1、引出活动

    待幼儿休息舒缓完毕后,再次整队。

    师:今天,新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做一种小动物,你们猜是什么?老师模仿母鸡走路啼叫(教师边做动作边让幼儿猜)。那么我今天请所有的小朋友当母鸡,我们来玩一个母鸡下蛋的游戏。向幼儿展示游戏用的鸡蛋小皮球。

    2、重难点练习

    如果把鸡蛋夹在大腿间,母鸡要怎么走呢?小母鸡们试试看。分发皮球,让幼儿自己摸索如何夹物走。

    探索一段时间后,集中幼儿,请个别幼儿进行动作表演,让幼儿进行评价。然后总结评价,(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进行夹物走的动作要领讲解示范,再次请个别幼儿示范。再次让幼儿自由夹物走。

    3、竞赛游戏

    整队后将幼儿分成两队。我们看到每队母鸡的对面有一个筐筐,那个是鸡窝。现在,你们都是要下蛋的母鸡,但是你们一定要把蛋下在鸡窝里。所以你们要带着鸡蛋绕过地上的小石头到对面把蛋放到筐里,然后跑回来,站在队伍的末尾。然后下一只母鸡走出去。如果现在请两组的母鸡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下蛋下得又好又快。如果鸡蛋掉了就赶紧捡起来,夹着继续去下蛋。开始游戏后,注意个别幼儿犯规的情况,最终判定胜负。竞赛依时间进行两到三次。

    4、挑战游戏

    完成竞赛后,更改比赛规则,增加游戏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如果鸡蛋掉了,这只母鸡就下蛋失败了,要捡起鸡蛋跑回来让下一只母鸡走出去。看最后哪队的鸡蛋多哪队获胜。游戏依时间进行两到三次。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游戏:

    大母鸡带小母鸡们去散步,巩固活动内容。

    2、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皮球放到筐里。整队后对幼儿活动表现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活动结束带队回教室。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由慢到快的特点。

    2、结合绘本故事场景,尝试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的节奏分角色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故事PPT。

    2、母鸡和狐狸的头饰若干

    3、音乐CD(《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1、第一遍欣赏音乐

    (1)有这样一段音乐,请你听一听,一会儿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欣赏音乐一遍、

    (3)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段音乐的速度由慢变快,声音由弱变强。

    3、结合图片,第二遍欣赏音乐刚才这段音乐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谁和谁的故事呢?(结合音乐播放绘本PPT)

    (二)狐狸的倒霉事。

    1、回忆故事。

    (1)幸运的母鸡萝丝去散步时走过了哪些地方?

    (2)狐狸遇到了哪些倒霉事情?(分别出示相关图片。)

    2、倒霉的狐狸。

    (1)请你用动作来表示一下狐狸遇上的倒霉事。(幼儿创编动作如钉耙打在头上、面粉洒在脸上等,在交流之后把动作定型。)

    (2)请你跟着音乐表演狐狸的动作。(播放音乐看图片,表演选定的动作,要求跟上音乐越来越快的速度。)

    3、幸运的母鸡。

    可倒霉的狐狸每次抓母鸡时都没有成功,请你跟着音乐为幸运的母鸡设计一些动作。(幼儿听音乐设计母鸡动作并表演。)

    (三)幸运母鸡和倒霉狐狸。

    1、母鸡和狐狸。

    (1)母鸡去散步了,狐狸偷偷地跟在后面。老师扮演母鸡,你们扮演狐狸,一起听着音乐试试看。(幼儿看图谱、听音乐与教师合作表演。)

    (2)还有谁想来当母鸡?(适当增加母鸡数量再次表演。

    2、合作表演。请你自己选择角色来表演。(幼儿听音乐合作表演,个别幼儿播放音响和图片,配合表演。)

    活动反思:

    在重新对幼儿渲染萝丝母鸡在散步中感到有谁跟着它时的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请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补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接着我会让幼儿听一听音乐,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气氛,如果让他们吧这个故事拍成一个动画片会是什么样的,狐狸和萝丝母鸡会是怎样的表现。让幼儿们自己说出故事情节,而不是老师问一个环节,他们答一个环节。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表达,学习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

    2、能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大胆猜测和想象故事情节。

    3、在猜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5、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1、课件《母鸡和苹果树》。

    2、自制一棵苹果树。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画面上有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房子里住的是谁。

    师:哎呀,原来房子里住的是母鸡妈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学习主要角色间的对话。

    (1) 师:一天早晨,母鸡醒来,推开窗户……

    咦,鸡妈妈怎么了,是什么表情?(幼儿回答)

    师:母鸡妈妈瞪大了眼睛,好象看到了什么感觉很惊讶,那你猜猜看它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那母鸡妈妈到底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苹果树)

    母鸡说:“这棵苹果树哪儿来的呢?昨天还没有这棵树呢?”

    那你们来猜猜看这棵苹果树是哪里来的呢?

    那我们带着问题接着往下看。

    (2) 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看看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你觉得这是谁的耳朵?

    苹果树怎么会长耳朵呢,你们觉得怎么样?

    母鸡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苹果树长着尖尖的耳朵。”

    哎,你们听苹果树也说话了:“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

    那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呢?

    (3)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又出现了红红的什么?

    那鸡妈妈看到红红的舌头会怎样?

    它会怎么说?苹果树又怎么说呢?

    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呢?

    (4)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

    鸡妈妈看到这条毛茸茸的尾巴又会怎么说呢?

    苹果树怎么回答的?

    (5)师:你认为这是一棵真的苹果树吗?你觉得是谁假扮的?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现出原形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鸡妈妈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鸡妈妈让苹果树学大树摇,苹果树摇啊摇,树上的叶子都掉下来了,看,到底是谁假扮的呀?”(点击课件:啊,原来是一只大灰狼假扮的。) 那它为什么要装成苹果树呢?

    (6)师:原来大灰狼装扮成苹果树是想来吃母鸡妈妈的,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母鸡妈妈对付大灰狼?(幼儿自由讨论)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是怎么做的?

    3、完整讲述故事。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好听的故事的名字叫《母鸡和苹果树》,那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4、表演故事。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现在我们来表演故事,你可以选择当鸡妈妈,也可以选择当苹果树。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下来发现本班有部分幼儿还是不错的,可是还有部分幼儿胆小,不敢举手,话语声音小,说不完整。第一堂课,我的把握也不是太好,所以我又重新上了第二次,在第二次的实施中针对上一次的不足,进行了修改和画面的调整,幼儿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又在第二课提升了语言。为了看第二次的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当天晚上就布置幼儿回家讲述,家长记录,第二天拿到记录,效果还是比较满意,毕竟孩子们都能够知道我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把他讲出来。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还是继续以这种方式,时时关注孩子的发展及掌握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时的提出修正。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材内容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学情分析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可以先让学生自渎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2、难点:

    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

    母鸡

    读题。

    二、导读、梳理要点

    1、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自渎自悟

    1、学生自渎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汇报交流:

    讨厌母鸡:第1~3自然段。

    喜欢母鸡:第4~10自然段。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⑴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⑵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慨括。

    (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感受勇敢辛苦)

    ⑶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开始“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

    (《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四、小结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书设计

    16、母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突出特点)

    练习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没完()()如()如()趁其()()防声()()鸡犬()()闻鸡()()杀()儆()鸡()()皮

    二、读完了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老舍笔下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你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呢?说一说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设计意图: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歌唱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歌曲《老母鸡》简短有趣、曲调活泼,歌曲中引用母鸡的叫声,使歌曲更加的生动,表现了母鸡会捉虫、会下蛋、生蛋后又高兴的告诉别人的欢乐心情。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本次活动我借助PPT利用学习儿歌的形式为学唱歌曲作为铺垫,让孩子在活动中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快乐地歌唱,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歌词,并学习用欢快而活泼的声音歌唱。

    2.按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初步学习歌表演。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老母鸡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经验准备:制作PPT课件、《老母鸡》钢琴伴奏、创设草地情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

    1.教师带幼儿随音乐进场。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草地上玩一玩吧!(幼儿在草地上自由活动。)刚刚在草地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动物喜欢吃虫子呢?(幼儿讲述。)

    2.出示PPT,引出主题。

    教师:今天还来了一只小动物也很喜欢吃虫子,请小朋友看,这是谁?(老母鸡)对了,这是老母鸡,老母鸡非常能干,那你知道老母鸡有什么本领呢?老母鸡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们送给它一个大拇指。老母鸡得到了大家的表扬,高兴地叫了起来,知道老母鸡是什么叫的吗?(咕咕哒,幼儿模仿。)

    小结:老母鸡,真能干,会捉虫儿、会生蛋,咕哒咕哒叫得欢,咕咕哒。

    二、看图谱,学习理解歌词。

    1、教师:咦!刚刚谈老师把老母鸡的本领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仔细听一听!(教师朗诵。)

    2、教师:在儿歌中你听到了什么?老母鸡是怎么叫的?(咕咕哒)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片来说一说《老母鸡》这首儿歌吧!

    4、教师:老母鸡好高兴啊!它刚刚悄悄在谈老师耳边说还想听听小朋友说一说呢!(幼儿朗诵)

    5、教师:老母鸡今天真是高兴啊!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教师范唱。)

    三、学唱歌曲,感受快乐。

    1.教师范唱,幼儿倾听。

    (1)教师:这首歌曲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老母鸡》,大家一起说。母鸡下完蛋后非常高兴,它要把这个好消息

    告诉很多人,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咕咕哒,咕咕哒……)

    2.进行练声,切入主题。

    (1)教师:你们愿意跟着老母鸡一起唱歌吗?把老母鸡生蛋的好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2)教师:老母鸡真是开心,这么多小朋友帮它一起把它生蛋的好消息告诉别人,让我们再一起帮帮老母鸡。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老母鸡生了一个大鸡蛋后,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出示鸡蛋图片一)

    (2)教师:那你们开心吗?我们再来帮老母鸡加加油。(出示鸡蛋图片二,幼儿再次学唱歌曲,要求幼儿按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3)教师:哇!有了小朋友的帮忙,老母鸡高兴地生了好多的蛋啊!你们想让老母鸡再多生些蛋吗?(出示鸡蛋图片三,幼儿第三次学唱歌曲。)

    (4)教师:今天老母鸡生了很多的蛋,让我们来学一学老母鸡是怎么生蛋的。

    四、扮演角色,结束活动。

    教师:老母鸡们真能干,今天生了这么多的蛋,表扬表扬自己。老母鸡们,让我们到草地上一边吃虫一边下蛋吧!(要求幼儿在创设的草地情景进行歌表演。)我们到外面的草地上找更多的虫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场地。)

    活动反思:

    对于最后一小节,在唱了3遍后,还是会将哒唱成两排,所以我在唱到最后时,将手势也融入到歌曲中,在演唱到最后环节时,手向上挥。以此提醒幼儿在这是要停止。效果很是显著。最后幼儿们都学会了演唱《老母鸡》。中我也体会到在学习歌曲时,结合图谱和有趣的手势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正确发“g、j、h”的音,正确说出公鸡、母鸡、黄豆等词,并会用礼貌用语打招呼。

    2、能听懂、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

    3、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猜测和判断的游戏活动。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黄豆、红豆、玩具等小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设置游戏情境。

    1、教师分别出示公鸡和母鸡图片。通过自我介绍和相互问好的形式带领幼儿练习发准“公鸡和母鸡”的字音。

    2、教师以玩偶的口吻与幼儿问好,如:我是公鸡头,小朋友好!公鸡头和母鸡头分别与个别幼儿问好。教师及时纠正幼儿的发音。告诉幼儿下面做个游戏,猜猜黄豆在哪头。

    二、教师出示黄豆,表演游戏。

    1、教师边念游戏儿歌,边表演动作,最后伸出两个拳头,请幼儿猜猜黄豆在哪头。游戏进行2——3次。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游戏儿歌,启发幼儿一起和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表演动作。

    2、教师重点带领幼儿练习:公鸡、母鸡、黄豆等词的发音,先集体练习,后请个别幼儿念一念,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三、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教师请2位幼儿表演“公鸡头,母鸡头”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掌握游戏的玩法。提醒幼儿注意规则:猜错了就继续游戏,猜对了就将黄豆交给对方,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

    四、幼儿自主游戏

    1、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游戏,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能力。

    2、教师出示玩具,用玩具怎么来玩这个游戏呢?

    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创编的儿歌。

    儿歌《公鸡头 母鸡头》:公鸡头,母鸡头,猜猜黄豆在哪头?

    活动反思:

    选择这个听说游戏时感觉这个儿歌不是很复杂,就四句(公鸡头母鸡头,黄豆黄豆在哪头?在这头,在那头,请你猜猜在哪头?),孩子应该会说,但我还是让我女儿(二年级)和她的朋友(一年级)的两个孩子先玩了玩,发现她们一起玩的时候会绕进去,总说错,于是我就想到了要和小班孩子玩这个游戏一定要改儿歌了,“公鸡头,母鸡头,猜猜黄豆在哪头?”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公鸡和母鸡让孩子叫她们的名字,小班孩子“G” 的发音发不准,因此公鸡这个词语让孩子多说,多练,然后再到和公鸡头母鸡头打招呼,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就练习了儿歌中的句子,到了游戏环节,孩子特别感兴趣,先老师说,孩子猜,到孩子帮老师说,再到两个孩子上来说猜,并讲清规则,听说游戏一定要有语言练习要求的规则,否则就不能达成语言学习的目标。此游戏规则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的要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最后再让孩子自己和朋友玩,但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儿歌说完手不握紧的情况,交换玩的意识不强,这仍需以后继续游戏时强调,不过比较成功的是孩子改编儿歌比较好,老师提供不同的材料,孩子都能根据材料说儿歌,这个游戏孩子很有兴趣,可以让孩子常玩。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大胆推测、讲述母鸡和狐狸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

    2、学习故事中的动词短句:走过、绕过、越过、经过、穿过、钻过。

    3、幼儿创设场景,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课件、背景音乐《稻草里的火鸡》、《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视频、动词短句卡片等。

    2、准备椅子、地垫、一个大袋子(障碍物)、大圆筒、拱门、跨栏、呼啦圈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今天刘老师要带你去一个农场,请你仔细看看,你认识农场里的设施吗?

    2、观看课件p2。

    教师:这个农场真大,你看见了什么建筑物?请你大胆的说出来。.本文来源:幼儿园教案网(鼓励幼儿说出:院子、池塘、草堆、磨坊、蜜蜂房、篱笆等)

    二、幼儿观看课件(一),并大胆地猜测故事的基本情节。

    1、观看ppT第24页。教师:在农场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这是一只什么鸡?鸡在干什么?

    狐狸的眼睛在看着谁?你猜它在想什么?那母鸡到底会不会给狐狸吃掉呢?接下来请看(让幼儿猜想)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狐狸这么样?(跳起来想吃母鸡)

    母鸡知道吗?为什么?你猜,母鸡会被吃掉吗?

    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狐狸吃到母鸡了吗?狐狸的表情是怎样的?这时,狐狸会想什么?那么母鸡知道后面跟着狐狸吗?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母鸡又会去到哪里呢?请你们仔细地观看

    2、请幼儿连续观看ppT第516页。(每张课件设置15秒)并回答问题。

    教师:看完了课件,请你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邀请2~3人讲述)

    3、请幼儿再观看课件(二),深入地观察画面,并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

    重点:观察狐狸和母鸡的表情,还有其它动物的表情与动作。

    4、教师播放视频,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视频4分钟)

    三、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认识动词短句。

    1、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母鸡萝丝去散步》)(请个别幼儿出来表演什么叫散步。)

    教师:母鸡去散步,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幼儿与教师一起回忆故事情节,教师边出示动词短语,并张贴在黑板上。)

    (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

    ★重点:邀请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动词短句。

    2、教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喜欢狐狸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狐狸的眼里只有母鸡,一心想着吃鸡,其它什么都没看见,所以发生了那么多滑稽、好笑的事情。真是一只贪心、倒霉的狐狸。

    ◆母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的镇定和勇敢,而且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对付狐狸,这真是一只了不起的母鸡呀!

    四、幼儿自己商讨,创设故事情景并进行游戏。

    1、幼儿分成两组,每组负责摆设3个情景。

    2、教师带领幼儿整理情景。

    3、跟着背景音乐,一起述故事和游戏表演。

    4、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个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故事。

    我设计的课案力求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并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大胆猜、细心看、清楚说、快乐演,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孩子在本次活动中,能很好地完成目标,并大胆地自己创设情境,自己来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习动词。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伟大。

    3、比较

    板书设计:

    讨厌:叫声欺侮炫耀赞颂伟大的母爱

    喜欢: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写法特点:

    1、都有过渡;2、总分式;3、用事实说话;

    4、通过动物的动作、神态写动物的特点;

    5、语言很有特色。6、都写出了对动物的爱。

    教学反思:

    《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学的重点我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中我首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提出,这篇母鸡作者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写的呢?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

    当学生找到“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两句话后,我再让学生找出“讨厌”和“不敢讨厌”的具体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的体会。最后和《猫》进行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其次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句子,引导学生明白“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通过辩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学生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教学中我还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什么呢?当你看到这里你会作何感想呀?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鸡妈妈在教孩子们学本领时,咯咯地又好像在说什么呢?”等,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都能紧扣内容,并能结合自已的生活说出了自已的心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了母亲的伟大所在。

    此外在教学时我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如改因果关系的句子,辩析句子,小练笔等,力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面不广,只停留在优等生中,这是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考虑到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特意整理了“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是什么面貌,往往老师就是什么面貌,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案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课。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传达的意蕴与情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桂花雨的意思,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桂花香”与“摇花乐”。

    3、尝试用朗读来表达体会到的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

    预设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诗句,读一读,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花?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2、师: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琦君的照片)

    介绍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应读得“乐”一些。才能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生2:我觉得这个句子“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薄饼做得多。’”这句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一种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快乐!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搜集到的思乡的诗句。(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童年和故乡留给了作者什么呢?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是什么?(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练习。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站在二楼阳台上经常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这是什么花发出的香味?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叫“桂花雨”。这是当代女作家琦君写的,回忆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这优美的课文。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也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最喜欢桂花。

    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5、文章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6、那么,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五、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桂花雨铺抱摇喊拣晒收摇桂花收桂花

    再……比不得……每……就……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琦君的《桂花雨》。

    (齐读课题)

    2、师: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能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美不美,__;亲不亲,__。金窝银窝不如_____。

    师:你知道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指名说)

    过渡:是呀,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怪不得琦君的母亲常常这样说──(出示课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齐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母亲吗?

    (学生质疑: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母亲常常这样说呀?)

    过渡: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特别)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作者家乡的旧宅院子看看那儿的金桂。

    二、品读课文

    1、体会桂花美、香:

    ⑴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细细地去品读,找找看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这些语句圈出来。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①桂花的姿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课件出示)

    A、明白桂花可贵在不与别的花儿争艳,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笨拙美,更可贵的是有着别的花儿没有的芳香。它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B、指导朗读:

    读出桂花的笨拙美和品质美。

    C、引读:

    桂花有着这样可贵的品质,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还从哪儿读出桂花的香?

    ②桂花的香飘十里: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课件出示。)

    A、从“香飘十里”、“浸”中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的意境。

    B、指导朗读:

    突出“香飘十里”、“浸”。

    C、引读:

    家乡桂花开时,香飘十里,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金桂的特别之处仅仅是香吗?(不,还有摇花乐)

    乐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体会“摇花乐”:

    ⑴为什么要“摇”桂花: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指导朗读。

    ⑵体验“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突出“我”摇桂花的动作:“铺”、“抱”、“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师:你见过怎样的雨?

    (春天的蒙蒙细雨,夏天的串串雷雨,秋天的绵绵细雨,冬天的雪花轻舞)

    师:你觉得桂花摇落时象什么样的雨?

    (学生各抒己见)

    ④指导感情朗读:

    要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⑤过渡:

    收桂花时仅仅是我快乐吗?

    品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⑥引读:

    每年家乡桂花丰收时,全家人都这么的快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3、体会桂花摇落以后人和年丰的情景:

    过渡:

    家乡的桂花不仅香飘十里,摇落时让人快乐,它还有很大的用处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引读:

    桂花摇落以后──

    重点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引读:

    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家乡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4、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⑴你觉得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学生各抒己见。)

    (感悟母亲的思乡之情。)

    ⑵你认为母亲还会思念家乡的什么?

    说话练习:

    外地的环境再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再舒适,还是──

    5、体会“我”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引读:

    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她还会想起什么?

    (各抒己见。)

    小结:

    对呀,远在他乡的琦君无时不在思念在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三、课外拓展

    1、师生共备思乡古诗。

    2、师生共赏余光中的《乡愁》:

    ⑴齐读。

    ⑵师简介余光中。

    ⑶其实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下。

    四、拓展延伸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

    在你的记忆中你有哪些忘不了的人,忘不了的事,忘不了的物……试着用你的笔也像作者一样把它写下来。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