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热门】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5

    【热门】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同时也说明老师一定在讲课前准备好了一份教案。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境,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其中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本课的重点,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设计理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性目标: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激励星。

    学具准备

    小棒、练习本。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场去玩,好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生: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的、算的。2+2+2+2+2+2=12。

    师:那么,观缆车上、小火车上、都有多少人、圆桌周围共有几把椅子。(生答)

    师: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请坐!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游乐园”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我们走出公园,再去学校看看同学们在作什么?(出示:课件3)

    师:老师知道你们也喜欢摆学具,一会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按学习小组摆出较难的图形,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们组必须要摆一样的图形,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摆,老师喊听就听。然后小组内按老师提出的问题议一议,最后由组长汇报。(出示课件4)1、摆一个图形需要几根小棒?2、你们组摆了几个?3、一共用了几根小棒?4、怎样列式?

    二、下面请同学们开始摆吧!(老师画梅花)

    三、学生汇报。

    1、下面那组的小组长第一个告诉我们?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算式。

    3、谁能把老师画的梅花,列式计算出来一共有几朵呢?

    四、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师: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2.引导探究。

    师: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加数都相同,

    师:谁能吧老师画的梅花,一共有几朵,列式计算出来?

    板书:3+3+3+3+3+3=18

    那么,这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3,和是多少?

    板书:3618

    师:也就是说6个3相加的和是18.

    板书:6个3

    3、请同桌的再说说其余这些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和是多少?

    (学生汇报)

    师: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这道算式,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那么算式会有很多3相加,算式就会很长,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更简单些?

    生:用乘法。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黑板上的算式,用乘法表示就是3×6=18

    或6×3=18因为有6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就在3和6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3就是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数,6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先写3,再写6。

    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中间这个运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读作:乘。写作X(跟读一遍)

    4、师:因为乘法是加法得来的,所以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就成了乘号,写的时候,先写左斜,再写右斜。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遍。师:这个乘号人们一直使用它。这两个算式你会读吗?谁愿意试一试?

    3×6=18读作:3乘6等于18

    6×3=18读作:6乘3等于18

    师:读的时候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

    谁再来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5、乘法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因数,得的数叫做积。

    6、(出示课件6)下面老师再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位同学有两只眼睛,5位同学呢?怎样列式?10位同学呢?60位同学呢?60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多个2相加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乘法表示。所以许多的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请同学们读一遍。

    7、我们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五、练习:

    1、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请你把黑板上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我们再来看大屏幕。(课件7、秋千)

    3、接下来,男女生进行一个小比赛,请看屏幕:(课件8、齿轮、剪刀)

    4、下面的题目,同学们也会顺利完成的。(课件9、熊猫)

    5、同学们再看小猪储蓄罐,你怎样列式。(课件10)

    6、我们再来练一道(课件1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7、课件12.下面的算式能不能写成乘法的形式?为什么?

    六、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在生活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具体学习了什么?

    七、板书:

    乘法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

    乘法:3×6=18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 18读作:6乘3等于18

    附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在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教材的主题图用课件呈现出来。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为了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难点,新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教师提出思考题,并让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接着让学生在交流感受中去初步认识乘法。第二个环节教学乘法,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在这里唯一不足的是,我觉得自己和学生解释的时候不够清楚,不够明白。导致个别学生还是找不出相同加数。而在练习中我体现了层次,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当然,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还有许多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其实我觉得教案是固定的,但教无定法,自己应该在教学之前将知识装在心里将学生装在心里,了解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能够以一当十,事倍功半。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立等量关系。

    3、培养幼儿清楚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点卡(一组数量一样多,一组数量不一样多),符号=各一个,数群卡。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看数群说出其数量。

    2、看点卡感知数量。

    (出示图一)问:卡片上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呢?

    3、认识等号。

    问:怎么让别人知道红点和绿点一样多呢?(出示等号,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发现两条线一样=长,两条线间距离一样宽)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等号)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就表示一样多、相等的意思)。

    4、感知等号的用法。

    现在老师把等号放在红点和绿点的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10个红点和10个绿点一样多)。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教师带领幼儿读)

    5、认识不等号。

    (操作点子)问:去掉1个绿点,还能用等号吗?为什么不能?不一样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出示,引导幼儿观察)不等号和等号有什么区别?不等号放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二、幼儿操作。

    1、个别幼儿在黑板上看图摆放等号或不等号。

    2、幼儿集体检查。

    3、教师摆放数群卡,幼儿说出应该放等号还是不等号。

    三、教师小结等号、不等号的用法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让幼儿认识并理解等号=、不等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这两个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中班的幼儿已有认识数字1-9的基础,他们能较熟练地感知9以内的数量,并建立起了初步的数概念。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采用了游戏化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小朋友好动和喜欢表达、好奇心很强、喜欢动手操作的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程,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能正确认识整时和半时。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整时

    难点:认识半时

    活动准备

    小闹钟、幼儿用的时钟模型6个、大的挂钟(去掉钟面和秒针) 、标有1、2、3……时间的手绘时钟

    活动过程

    上课了,这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原来是邮递员送来了小咕咚送给小朋友的小礼物。(教师手拿礼物问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请一个小朋友把礼物放到耳朵边听一听,然后让幼儿模仿听到的声音让小朋友猜是什么东西。——回答是闹钟)。闹钟是来干什么的?幼儿回答看时间、提醒我们该干什么了。

    对了,小朋友说得很棒,那你们想不想学习怎么来认识时间呢?——想

    教师将大挂钟挂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钟面,然后请幼儿回答他们看见什么?

    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有两根小棒、有些小点、小棒一个长一个短……

    教师总结:两根小棒分别叫分针和时针,分针长而细时针短而粗,钟面上还有12个小点,把钟面分成12个小格。

    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用呢?

    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在挂钟上拔动分针跑一圈,让幼儿观察时针。教师反复操作几次,让幼儿能慢慢体会。

    请小朋友回答他们看见了什么。

    教师总结:时钟跳动一格表示过了一个小时,分针跳动一个表示跳动5分钟。分针跑一圈时钟跳动一格。

    教师将标有1、2、3……时间的手绘时钟挂在黑板上,讲解时针指到那里是几点。反复教幼儿认读,请小朋友认读。

    收回手绘时钟,利用挂钟让幼儿认读整时。

    请幼儿利用每个小组分得的时钟模型一个小朋友拔时间,其余小朋友认读。

    幼儿掌握了后,开始讲解半时的认读。

    将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点。拔分针到钟面的一半(即刻度6),让幼儿观察时针的变化。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当分针走到钟面的一半,时针也将走的两个点的中间。比如1点半分针指到6,时针走到12和1之间。多举几个例子让幼儿体会。

    教师随意拔一个时间(如2:30、3:30、5:30……),请幼儿认读。

    教师报一个时间,幼儿动手在时钟上拔时间,教师巡察。对每组的情况有个了解,再针对此练习。

    我们会认时间了,那知道了时间有什么用呢。(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那下面我们来学时间操好不好?(双手模仿时针和分针)

    小朋友起立,伸出双手。

    教师说:早上7点了(左手正向上代表分针,右手在大概7点的位置代表时针),小朋友该起床了。

    早上7点半了(左手指向6点的位置,右手指向大概7点和8点之间的位置),小朋友该吃早餐了。

    早上8点了,小朋友该上学了

    早上8点半了,小朋友该做早操了。(除了模仿时钟外,还要有做操的动作,伸伸腿、伸伸腰)

    晚上8点了,小星睡着了、小猫咪睡着了、小朋友也该睡觉了。(睡觉的动作)(此灵感来自于智慧树中的时间操)提高幼儿学习时间的兴趣和认识时间对人的规范作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

    时间到了10点30了(做完操后,教师看看时间说),我们的这节课也该结束了。小朋友再见。老师再见!(课后在户外游戏的时候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教师扮演老狼,有意识的模仿时钟报时,然后分组玩这个游戏,请幼儿来扮演老狼,将课堂中所学应用到游戏中,在游戏的同时加深幼儿对时间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注意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本节课即有教师的讲解也的操作。更注重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也让他们从中获得了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兴志很高,给了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允许他们出错,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本节课基本上做到了幼儿为主导,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感。在教学过程师幼儿的互动做得很好,幼儿的参与感获得了满足。

    由于本节课属于幼儿自己的时间较多,幼儿的自律性不是很高,有的孩子活泼得有点过头了,导致整堂课看起来纪律不是很好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得更好。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想需要的是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找幼儿的兴奋点,提起他们的注意。

    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喜欢表扬,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小的粘贴或小红旗。分组比赛,在黑板上画一个台子,那个小组得到表扬就前进一格,看谁先到达顶点,这样即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又达到的教师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多准备一些时间模型,让每个幼儿人手一个(利用幼儿美术用书上的《制作时钟》在课前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个时钟)这样就让他们更多的参与进这课节。让每一个幼儿有事可做,那么这节课的课堂组织纪律将不用教师操心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法。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大胆尝试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操作,进一步认识椭圆形,培养幼儿扩散思维。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乐于参与椭圆形的探究活动。

    3.能在与圆形的比较重学会正确感知椭圆形。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会正确感知椭圆形。

    活动准备

    1各种椭圆形物品若干。(如:椭圆形的盘子、镜子、饼干、哈密瓜、红枣等)

    2.幼儿用书。

    3.教师演示用具:可以从圆形变成椭圆形的细铁圈,圆形与椭圆形的图片。

    4.幼儿学具:地板上画的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观察感知椭圆形。教师把圆形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成椭圆形的过程。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特征。

    (二)展开部分

    1.操作、比较,展开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形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

    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用绳子测量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由于幼儿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测量,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正圆,椭圆形是圆。

    (4)教师进行小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2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2)数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椭圆形物品。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想,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三)结束部分

    完成幼儿用书中的圆形派对“练习

    教师:“请小明友将图中的椭圆形圈出来。”

    四、活动延伸

    幼儿创意活动“圆形变变变”。教师提供画有椭圆形的纸张,水彩笔、彩纸、胶棒等材料,幼儿通过粘贴、添画等方式制作图形创意画

    活动总结

    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了椭圆形,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对椭圆形的认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设计背景

    让幼儿学会看交通灯,注意交通安全,因此让幼儿认识红黄绿三色。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红黄绿三色,会看交通灯,懂得红灯停,绿灯行。

    2、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红黄绿三色,会看交通灯。

    活动准备

    红黄绿圆形卡片各一张,乒乓球各一个,盒子一个,交通灯头饰。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让幼儿看一看老师手里的卡片。

    二、认一认:认识红黄绿三色。老师分别举起三张卡片,告诉幼儿分别是什么颜色。

    三、摸一摸,说一说:把乒乓球放进盒子里让幼儿摸,并说说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四、找一找:班里谁穿有这些颜色的衣服。

    五、演一演:用交通灯头饰演一演,学会过马路。

    教学反思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很感兴趣,并且学会了看交通灯。只是卡片过少,没能让全班幼儿都参与游戏。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 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一:耳朵的作用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耳朵的作用和主要构成部分的名称。

    2、重点认识鼓膜,知道如何保护它。

    3、懂得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幼儿正确、文明的听、说习惯。WWw.jK251.COm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耳朵模型一组(外耳廓、外耳道、鼓膜、半规管),气球,白色透明塑料瓶和各色彩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放录音听优美的音乐和幼儿吵闹时的录音:"感觉怎么样?是谁把这种感觉告诉你的?"→引出耳朵。

    2、"耳朵是干什么用的呢?"(听声音的)出示耳朵的外轮廓。

    (二)基本部分1、"小朋友好,我就是耳朵,严格的说应该是耳朵的外轮廓,是耳朵中唯一露在外面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自己的耳朵,感觉它是什么样的?请告诉我。"2、帮助幼儿认识外耳廓是由软骨支撑着的,不软也不硬。

    3、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体验外轮廓聚拢着声音的作用。请幼儿分别用手挡在耳朵的前后,感觉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挡在前面的听不清,挡在后面的听得清)。

    4、"声音是怎样传到里面去的呢?"出示外耳道与耳郭对接,"声音就是从这里传进去的,它向一条直直的道路,叫外耳道。"(耳道里有细微的茸毛,阻挡灰尘侵入,形成耳屎)5、"声音走进去后会碰到谁呢?"出示鼓膜放入耳道,帮助幼儿认识鼓膜。

    6、实验游戏:利用气球,让幼儿用嘴巴凑近气球说话,感知气球的震动(说话时气流通过空气的传播撞在气球上,产生了气球的震动)。鼓膜是耳朵里一块像气球皮一样有弹性的膜,当声音传到鼓膜上的时候,就会带动鼓膜的震动(就像小朋友对着气球说话时气球会震动一样),在大脑的帮助下就听到传来的声音了。声音小,鼓膜的震动就大小,反之就大。

    7、"鼓膜是像气球皮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尖尖的东西刺它会怎么样?"实验:刺破气球。教育幼儿要爱护鼓膜,不要随便用东西掏耳朵眼儿,不能把小东西塞进耳朵里。

    8、"如果我们突然用很大的声音把耳道塞的满满的又会怎么样?"实验:气球吹得太满会爆炸。"那么,我 们应该怎样保护鼓膜呢?"教育幼儿平时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遇到猛烈的声音时要捂住耳朵,张开嘴巴,减少鼓膜的压力。

    9、在小朋友知道了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但是你们知道耳朵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吧? (平衡的作用)"尝试半规管(三根弯曲的小管) 与模型相接。"它是怎样帮助我们保 持平衡的呢?" 实验:通过透明瓶子里水的流动帮助幼儿理解。"三根小管里装着水一样的液体,当我们的身体位置发生改变时,这些小管里的液体就会流动,我们的大脑根据这些液体的流动 来判断我们位置的改变并保持平衡的。"10、实验游戏:幼儿原地旋转3-5圈停下。"为什么我们已经停下了还会有晕的感觉?"11、实验游戏:指导幼儿往瓶子中放入各色纸片,然后旋转瓶子,看里面的纸片会怎样?停下后,纸片还会怎样? (瓶子停下后,纸片还在旋转。)每个人的平衡能力都不一样,但平衡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的,例如:飞行员、舞蹈演员等。小朋友平常玩儿的走独木桥、过小河的游戏就是在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平衡能力。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总结: (1)耳朵的作用。 (2)爱护耳朵,保护鼓膜。平时不大喊大叫,耳朵喜欢听轻声美妙的声音。 (3)多参加户外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平衡的能力。 2、游戏活动:《传话》

    教学反思:

    通过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探索学习,孩子们对身体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了解了身体上不同部分的不同本领,更懂得了保护自己的身体。通过运动和生活保健,孩子们的活动时更灵活,更协调,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社会教案:认识筷子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学习掌握和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筷子,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用处?

    3、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4、师:这个是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它来夹东西。

    二、结合实物筷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筷子的不同特征。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些筷子是什么形状的`?

    (2)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

    3、组织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自由讨论回答。(重点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

    4、小结:原来有的筷子是竹子做的,有的筷子是木头做的,有的筷子是塑料做的,它们都是长长的、直直的,摸起来是硬硬的,而且都是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

    5、组织幼儿再次根据筷子的特征进行感知、探索。

    三、游戏“夹夹乐”,帮助幼儿巩固掌握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1、提问:

    (1)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

    (2)你们是怎么握筷子的呢?

    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握筷子的方法,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姿势。

    3、教师介绍游戏“夹夹乐”玩法,幼儿倾听。(请幼儿练习分组用筷子夹弹珠、木珠或泡沫板,看谁在指定时间内夹得又快又好。)

    4。教师示范用筷子夹东西,幼儿观看。

    5、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教师及时进行筷子握姿的指导。

    6、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延伸】

    1、请家长在家督促幼儿使用筷子吃饭。

    2、宣传使用筷子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学会安全、正确使用筷子,如不把筷子打到别人,不把筷子放在嘴里咬……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热门】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