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集锦
  •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集锦

    发表时间:2023-01-21

    认识教学反思。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优秀的老师都会为即将教学的内容编写教案。一篇好的教学方案是要涉及到教学过程当中的多方面,比如说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等等。如何编写教案才能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呢?也许"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1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里,学生一般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学生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了解情况:对于外形长长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基本上能够认得出;圆柱有部分学生叫圆柱体;学生认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始时便创设了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我给他们准备的物体,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桌面上物体的形状,分一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分类时,学生对圆柱体、球体、正方体和长方体已有认识,学生能分出圆柱体和球体,对圆柱体和球体的认识基本没问题,只是对数学用词不够严谨。问题是在分正方体和长方体时,出现了混淆,特别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学生会把这类长方体和正方体归为一类。这里我应该增加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体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体无论怎么放都是一样的。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我还用课件演示了这四种形状物体的各个方向的空间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是转了360度,而球是由小变大,这为学生今后辨认各种图形奠定一些经验基础,但是这里也有些遗憾,要是能让长方体再能变得扁一点儿,圆柱也出示一个扁的、竖着立起来的定格画面就更好了,或是在教学中,强调这几种几何形体中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更好了。还有在教学时有学生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我没有马上跟着特别强调,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对以后判断正方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依据。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让学生举例子,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形状的物体,然后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学生说了许多,如我爸爸抽的烟是圆柱体、暖气管是圆柱体、日光灯管是圆柱体、音响箱是长方体、展示牌是长方体、篮球和足球是球体等等,有的学生还没说尽兴,下课后还抢着找我接着说。从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地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我觉得效果很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再让孩子看着实物学习,把他们的语言再规范一下,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准确一些,评价方式能更多样,准备更充分一些,我相信我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内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简单介绍三棱柱);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难点具体表现为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正确辨认。〈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尝试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

    1、面向全体、有效合作

    在整个教学环节,我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四种物体的特征,合作交流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点。

    ﹝片段1:分一分﹞

    师: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学生兴趣盎然,迫不急待的分组操作分类物体。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它们的形状是怎样呢?

    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长长方方的;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方方正正;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圆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品放在一块儿。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品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扁的长方体作为一类。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片段2: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

    师:从刚才分类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些物体是最容易辨认出来的?

    生:球和圆柱WWw.jk251.Com

    师马上板书(球和圆柱)。

    师:为什么?

    生:球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球和圆柱,把你的感觉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球和圆柱分别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学生先观察,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生: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大小一样。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圆柱摆放到一块儿了。)

    师:粉笔是圆柱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粉笔是直直的,上下有两个圆是平平的,还可以滚动。

    生2:不是,因为粉笔一头粗点,而另一头细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粉笔虽然直筒筒的,可以躺着滚动,但它的两头的圆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圆柱。

    师:你们觉得较难辨认的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正方体、长方体,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生2: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生3: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生4: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生6: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

    生7: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展,并能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会初步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精心预设,驾驭生成

    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我对症下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片段3:比一比、想一想,猜想验证﹞

    教师拿着一个正方体,它的六个面身穿不同颜色衣服,从不同方向转动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它的每个面,猜一猜有什么特点。

    生:它的每个面大小是一样。

    师:你的观察能力真强,思维能力很活沃,掌声鼓励。

    验证结论:教师把拿着这个正方体,把的每件衣服(六个面面)剪下来重叠起来,学生就很明显发现它们是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直观发现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数一数共有多少个面,从而证明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一样,,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和验证长方体,发现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大小一样。

    师生总结如下:

    ①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平平的6个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②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教师手拿着一个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图形。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3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们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这个活动旨在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初步感知角的特点。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动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同桌互相说一说,摆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他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了四个角,说明这个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是比较好的,我在课堂中是抓住了这个生成的,让他将自己摆的角介绍给了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其后在教师示范后,让生用纸片动手折出一个角,并标出角,指出顶点和边,展示学生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习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5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和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让孩子们在熟悉喜欢的情境中认识小数,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理解小数,在积极热烈的交流中探究小数,在不甘落后的竞争中运用小数。整堂课上下来老师教得放松,学生学得轻松。总体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以“元”为切入点

    通过读教材、看教参,发现三下与四下关于“认识小数”最大的区别是三下的认识小数是建立在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认识“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抽象地讨论小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在超市中就能看到。因此,导入部分就是从超市一角,商品的价格中引出小数,这些小数都是以“元”为单位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小数,读写小数。

    二、以“米”作平台

    教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类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重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后,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 )分米=( )/( )米=( )米。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一位小数的认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分数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且很多孩子已经有些忘了,在教学中,先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让学生表示其中的一份。通过套理论得出用整数表示(1分米),用分数表示(1/10米),这里把重点放在1/10米的含义上,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含义,得出1分米=1/10米=0.1米,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小数。在学生模仿着写后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几分米可以用一位小数零点几米表示。有了一位小数的学习经历,再来认识并理解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就相对比较轻松。最后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是由于时间关系这点没有实施,但是本意确实如此。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备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经历这个过程是幸福的,整个教学中我感到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最大程度体现。

    有些地方老师讲得还是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观察、讨论、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太窄,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还要增加,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实物教学不可取代。

    在教学认识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要是能有实物教学会更直观、形象。课件教学是很生动,但是学生在感受长度单位时,还会有偏差。让学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去感触,经历一分米、一厘米的分数表示,小数表示方法,亲身感受整个过程,理解会更深刻。

    3、备课不够充分。

    在备课过过程中,只关注老师如何教会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不足,考虑不全。也许是以前习惯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状况有些高估,所以导致前松后紧。

    4、整节课容量较大,教材轻重处理不科学。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内容多,教学时又想尽量面面俱到,对小数的读法的教学中存在遗憾,前面有些耗时,后面的教学不是很深入。

    总之,通过这次备课讲课评课听课的一系列活动,深感到自己对小学数学教材还不是很熟悉,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预设不足,高估较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交流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

    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从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元游戏导入,让学生找到躲在实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这个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我将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接着,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

    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5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5个图形是否是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以上就是就《认识角》这节课进行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想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7

    《认识日历》不仅仅是一节认知活动,更是具有科学性的活动。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日历,并让孩子们了解日历、知道日历的用途。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我没有绕任何的弯子,直接开门见山的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这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认识,只有少部分孩子能说上来。虽然孩子们并不认识,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年的故事”,孩子们一听到故事,兴趣更浓厚了。

    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我就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更主动、喜欢、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和积极性,幼儿很容易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分别有大月和小月,并能和我一起数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而大约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中最小的月是二月,或是28天或是29天。

    虽然整节活动顺利进行,但我还是觉得少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分成两节活动来进行,这样更利于幼儿理解。课后我仔细做了一个分析,想想应该再补充一些什么,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日历的知识。

    这中间我做了一些铺垫,让孩子们知道一年之中都有那些节日。我大量的搜集了更多的日历图片和台历,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日期的下面一行小字为阴历,过很多节日就是按照下面的小字来知道的。分别用找节日、找生日来进行,活动比较顺利,但还是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里一些小小的阻力,没能让全部的孩子们更好的操作。

    从两节活动结合看来,看似枯燥的《认识日历》,通过故事的形式变为生动、简单的方法确实不错,有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准备活动材料方面我恶魔能遇到了两难的境地,这值得我再一次的深思与探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的完善,让幼儿能更快乐的学习!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判断所给的图形是不是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控制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这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是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集锦】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