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光学课件汇集8篇
  • 光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05

    光学课件汇集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反映。这篇关于“光学课件”的文章将让您重新认识它,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光学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88教案网 WWW.jAb88.cOm]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光学课件 篇2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光学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光学课件 篇4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组织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光学课件 篇5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课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光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冷静沉着注释

    光学课件 篇7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根据文本我定下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本课的重难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让古代的司马光超越时空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今天,并准备了司马光自我介绍的录音,来拉近古今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听司马光自我介绍录音,其实一方面也在培养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在“复姓“这一陌生的姓氏上进行了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化难为简,设计了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来看懂图片,然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这个故事主要讲谁?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学生图文结合,主动地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以此来打开,清理阅读的思路。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让他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举”、“砸”、”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小朋友“砸”得不亦乐乎时,我又设计了:“这么漂亮的一口大缸司马光为何要把它砸破?”来引出故事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出别的小朋友焦急,慌张的语气,让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别的小朋友会怎样叫喊,学一学,喊一喊。体会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我让学生讨论:这些表现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遇到这件事是如何做的,与别的小朋友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感知司马光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来救人?学生有的说:“把水缸扳倒过来, 让水流出来,让小朋友爬出来。”有的说:“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给拉出来。”我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都不如司马光的办法好。从而使学生再次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教到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脱险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我再问:“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这是就会想到说些夸奖之类的话,我再发问:“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就会说出一些感谢兼夸奖的话。这样层层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朗读来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在教学中我把朗读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并从中认识生字“司”)跟新朋友打打招呼,亲切地叫叫他的名字。

    2.光知道名字还不行,我们还是听听司马光的自我介绍吧!放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好几百年呢!

    (1)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当学生说司马光姓“司马”时,随机问:那你们姓什么?你呢?他呢?大家都是一个字的姓,而司马光他是两个字的姓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教师补充几个如:皇甫、使徒、东方、欧阳。让学生认读。)

    (2)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打开书找找课文哪句话也是介绍司马光的。(出示第一段读一读)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在读第一段时,小眼睛忍不住看书上的插图,这样吧,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大家可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不过,老师讲完了,要考考你们听的能力。

    1.教师范读。

    2.大家听得那么认真,那么你知道故事主要讲谁?(学生回答)

    3.插图中,哪个孩子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节:这是一个益智小故事,让我们来读懂它好吗?

    5.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7、快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愿意做的站起来做一做。

    (4)这么漂亮的一口缸司马光这样用力把它砸破,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了!)

    ③学着喊一喊,感受事情的紧急。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小朋友慌张的样子来。小组讨论:这些表现能解决问题吗?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求异思维)

    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小朋友的父母,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勇敢。

    四、延伸走进人物,教师讲解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指导写字:

    光学课件 篇8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光学课件汇集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