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系列
  •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发表时间:2023-04-26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系列。

    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科学并规范,编写教案一定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地组织教材,你是否在寻找相关的教案吗?以下内容主题是“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分享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 ,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 、 ,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非凡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非凡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非凡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实.

    师:观察右图,菱形 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假如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 ,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右图, 是△ 的角平分线, 交 于 , 交 于 .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 的边长为 , ,对角线 , 相交于点 ,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 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 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 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若学生没有“发现”,则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现”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意见。

    生:交流、评估,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教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节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另一种探究思维程序:通过阅读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解释某些现象→再将这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将问题做创造性改进、发展。)

    四、小结与延伸(5分钟)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2.通过多媒体给出生活中电热危害的实例,学生课后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办法;课后设计实验探究电热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要求说出所需要的物品,并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为进一步加强我学区教师教学业务基本技能的锻炼,促进教师磨练教学内功,优化整体素质,提升教书育人的品位,中心学校决定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提高、展示风采的平台。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区内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杨XX

    副组长:王XX、汪XX

    主任:李XX

    成 员:茅XX、季XX、朱XX、朱XX、朱XX、方XX、杨XX

    二、参赛对象

    全学区在编在岗教师

    三、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四、竞赛时间:

    10月10日(星期三):9:10—11:40 语文

    10月11日(星期四):9:10—11:40 数学

    五、地点:

    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形式:

    1、竞赛活动分学科、分年龄组举行。

    学科:

    语文、数学

    年龄组:

    男:45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5周岁)与45周岁以下学科组

    女:40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0周岁)与40周岁以下学科组

    2、竞赛内容为本学期个人所授语、数学科教学内容(专职常识、体艺、英语、幼教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在竞赛语、数学科中任选一科)。课题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确定,同年级同学科同一课题。

    3、参赛教师所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由中心学校教导处提供,教师用笔自备。参赛教师不准私自夹带任何与大赛有关的资料。

    4、大赛所需的教学设计用纸,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印制。

    5、分学科分年龄段评选设奖。

    七、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教导处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XX中心学校

    XX-9-29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通过写景,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接触、描写、赞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一定写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课前准备 :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景,观察景。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重点观察。

    2.准确地把握景物特点。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者有意识地的在课前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减轻了课堂习作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二、交流信息,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想必你们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快乐时光,与其回忆,还不如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那样看起来更清楚,对吧?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自己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做到写作时言之有物。】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其中一个地点和内容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臵,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去公园所看到的景物。

    4.范文引路。(出示范文)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颜六色的。

    记得上次去公园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红的枫林,一片片枫叶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像天边的晚霞,像梦中的油画。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我继续往前走,路旁开满了雪白的百合,闻一下,还带着露珠的芬芳。百合虽然没有菊花的灿烂,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他们清新脱俗,形态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想,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吧。恍惚间,一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压得稻秆抬不起头,秋风吹过,掀起阵阵稻浪,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哦,秋天是金黄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么迷恋你!我已经醉倒在你色彩缤纷的怀抱之中了!

    (1)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秋天美吗?要怎样写才能把秋天描绘得更美呢?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素材,只能解决言之有物,而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上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对写法加以暗示,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表达。】

    四、学生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五、品析评价,升华主题

    1、请同学们品读自己的文章,将最满意的句段朗读出来,让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推荐、评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下面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将最佳作品推荐给老师,并在班级展板上展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互动,将作文臵于一种交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抒发了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用 心 观 察 真 情 表 达

    . .. .

    教学反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 品味人间的真情 梁爱梅。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 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3/55∕3 3∕5的倒数是5∕3

    (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6=1∕6 6的倒数是1∕6.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1= 1∕1=1,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第18课《雷雨》,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相应的语段、词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评,并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好象吃饭,饭要细嚼慢咽,要一口一口地吃,才有营养,读书呢,也要读一读,品一品,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这样的读书才会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雷雨》。)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读书。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求:这三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准备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2、学生合作感悟。

    3、学生交流汇报,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并提醒学生养成倾听同伴的发言,多给同伴肯定的评价的习惯。

    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写的是乌云,从满天一词感受到乌云的多,黑沉沉一词感受到云的颜色,压一词感受到云很多、很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话写的是叶子和蝉,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让我们感到天气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C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句话写了在风,忽然写出了风来时的速度很快,树枝乱摆写出了风很大,所以这个大风还可以改成什么风?)

    D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写了蜘蛛,垂下来逃走了让我们感受到蜘蛛很可爱,它知道大雨要来了,心里很害怕。)

    E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话写的是闪电和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让我们感受到大雨就要来了。)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三自然段,形式:男女读,齐读。(教师点评,鼓励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感受,还要学会想象。)(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看看雷雨以后有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找找看,它在哪?

    (二)品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派代表交流。

    3、学生自主点评。

    4、教师小结。(主要着眼于感悟是否到位,表达是否规范,点评是否能对同伴进行积极性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雷雨》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很多很重,天气很闷热,风来了,蜘蛛很害怕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还学了雷雨后的景象,看到太阳出来了,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空气也很清新,天气也不感到热了,蝉也高兴得叫起来了,蜘蛛又开心地挂到了网上,青蛙也唱起歌来了,好象在告诉我们,雷雨后的一切让大家多舒服呀。

    剩下的课文的中间部分,我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够学得很好,能知道它写了什么,也能感受到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再交流。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

    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九色鹿

    调达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两只鸟蛋》这一课意在设计了充满稚气的童真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诗意,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内容跟黑板上的这四个字有关两只鸟蛋,谁能读。你真了不起蛋字你是怎样认识的还能组哪些词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读生字,降低识字难度,帮助学生识字)

    二、读文,识记生字

    (1)初读文,扫清障碍

    这首小诗,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试着来读一读,那如果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是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借助拼音,向同学、老师求助,提示扫清障碍的手段,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自由读,将课文读流利

    办法很不错,下面,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本课的生字。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谁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3)凭借拼音,强化生字

    课文读得真流利,那这么多生字你会读吗?下面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可互相取长补短)

    (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生字

    ①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②由学生当小考官,指名读

    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采用多种方法认字,避免了学习汉字的枯燥性)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在读课文时你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来。

    (1)读第一节,渗透爱鸟、护鸟教育。

    老师这里有两只鸟蛋,想不想摸一摸,说一说摸的感觉。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文。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鸟蛋的好玩,然后带着喜爱之情去读文,有助于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读文后,再引导学生懂得,这小小的凉凉的,这么好玩的鸟蛋,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玩一玩吗?这种行为对错,并说明理由,(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要有爱鸟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采用自主的方式学习其它三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拿鸟蛋玩。为什么?快快读剩下的三节吧!采用你喜欢的方法,然后把你最喜欢读的小节,读给同桌听,并悄悄告诉你的同伴为什么喜欢。你认为你的同伴读得好,那你还可以推荐他读。

    (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赞美,可以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指导看图

    这篇课文还有一幅图,这个小男孩,望着蓝天在想什么?谁能猜到,课内有时间可以动手把小男孩想到的景象画下来。

    五、整体读文,借用游戏巩固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拍手读、互相读,也可以背着读。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为本课生字找出正确音节,贴在生字下面,看一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最后齐读成果。

    (孩子需要游戏,喜爱游戏,借用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巩固识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六、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课文读熟了这些生字都学会了,祝贺大家又胜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系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