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
  • 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

    发表时间:2022-06-30

    初二物理重力教案。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各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 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 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后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 温度的单位

    常用: 尺、丈、寸、里 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 华氏度

    国际: 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度(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

    2。热力学温度: 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 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

    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教师: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K,0℃=273K,100℃=373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100℃。

    四、练习

    学生完成本节的练习。

    五、作业

    1.复习课文。知道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掌握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知道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2.章后习题1.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是难度不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温度的物理意义,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写法和读法。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两方式,知道蒸发现象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联系世界水日(3月22日)和我国植树节(3月12日)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jk251.cOm扩展阅读

    美术教案-初二美术教案模板


    初二美术包装装潢设计教案

    40cm 30cm白卡纸两张)

    2.讲述上节课的作业情况。(总结前几节课的平面设计知识)

    (二)讲解新课

    1.出示包装盒,导入新课。说明每一面的平面设计图案,总结学习装饰画的目的在于应用。现在怎样把平面设计应用到包装盒上。

    2.商品包装的定义与作用

    商品包装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3.怎样的商品包装能使消费者满意,达到商品包装的装潢目的?提问,然后总结:(有以下特点)

    (1)介绍商品的名称,用途、性能和用法。

    (2)形式新颖,具有视觉吸引力,同时方便消费者与同类商品进行直观比较。

    (3)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包括携带、储存、使用以至保护、维修等。

    (4)富有装饰艺术性,能为消费者增添美的享受。

    4.简介三大类包装的特点和作用。

    (1)运输包装(又称"外包装")是以运输和保护商品为目的,一般采用木箱、瓦椤纸箱、箩筐、塑料袋等,将商品装入,其装潢可以从简。例:电视机的外包装,整箱的萍果等。

    (2)销售包装(又称"内包装"或"原包装")是商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外貌,其包装装潢要力求精美。目的是为了销售,除了保护商品外,还要起美化、宣传商品,方便商品陈列展销,方便消费者识别、选购等作用。例:洗衣粉、牙膏、茶叶等。

    (3)陈列包装(又称"展销包装")是在销售包装的基础上外加宣传广告,或设置的包装盖能撑起来露出商品部分陈列,以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的包装形式。例:名酒包装,咖啡包装等。

    5.包装设计的思路和要求:

    (1)思想性:符合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2)商品包装的造型及视觉设计;(3)是选择简便、省时、省料的包装方法。(4)是选择适合包装档次的包装材料。

    6.包装盒的设计形成(分包装盒和包装袋)

    请同学回答所知道的几种盒的形式,然后总结:

    (1)折叠纸盒──是用厚纸制成的盒状容器。厚纸先按盒展开的图形裁切,并在折叠处作压痕(可用小刀背刻划),再折叠成可启口的纸盒(课本第18页中的“曹素功墨汁”、“永生两用彩色笔”的包装盒)。

    (2)扣盖式折叠纸盒──这是盒身和盒盖分离的折叠纸盒。在不盛装产品时,纸盒可折叠成片状,使用时拉开成盒,盖扣在盒自上。

    (3)抽屉式折叠纸盒──又称屉匣盒,由盒身与抽匣两部分组成。押匣像抽屉状要能塞进盒身(外壳),所以设计时盒身要比抽匣稍大一点.折叠后用粘合剂粘在折叠处的边角即成。

    (4)手提式折叠纸盒──在包装盒体上装有提手,便于携带。(课本第18页下图中的"宝宝桔味饼干")。

    (5)固定纸盒──形体比较固定的包装纸盒,一般用纸较厚,刚性比折叠纸盒强。(如课本第18页彩图中的"王一品斋笔庄笔盒"、"中国书画墨盒"、中国楹联盒"等。

    7.制作步骤:

    (1)构思立意:首先想好是为什么目的而设计的,设计时,先要考虑放什么物品,决定它的高、宽、长,采用哪种盒子的形式,然后用铅笔画出折叠纸盒示意图,(教师提供资料)。

    (2)折盒:把示意图中的实线用剪力剪掉,把虚线用小刀背刻一痕迹,然后折叠盒子。

    (3)盒面设计:(下节课具体讲解)

    (三)布置作业

    要求同学设计并制作一只放置美术用品的专用盒,可在课后完成。

    (四)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布置下节课需带的工具(毛笔、颜料、调色盒、水罐等)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2.教师讲评上节课作业情况,并展示制作较完整、较精美的作业,指出优缺点。

    (二)讲解新课:

    1.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导下文。

    2.包装装潢的社会意义:

    包装装潢是商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首先介绍盒面设计要求

    (1)盒面的文字(商品名称、企业名称等)、标志、图形必须与企业、商品性质相符。文字要求醒目,易认,具有诱惑力。

    (2)盒面装饰形状是受盒的形状所制约的,图形宜用适合纹样,可运用均齐式或均衡式构成。并要具有装饰意味。

    (3)色彩的配置方法与书籍封面色彩、装饰画色彩、手帕装潢色彩、招贴广告色彩等基本一致。

    让学生回答几种色彩配置方法,然后总结,复述:

    A.装潢美术所采用的装饰色彩带有共同特点,一般都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B.色彩和图形一样受到所放置内容的性质所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会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包装盒要求色调明快,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和陈设环境的协调。

    C.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

    包装盒的色彩应根据所放置物品的性质来考虑:

    放置儿童用品: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符合儿童的天真、活泼性格,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放置日常用品:应以大方,明快的色彩。

    放置贵重物品:色彩应以丽的细纹纹样为宜。

    放置学习用品:色彩应文静,大方的和谐色调为主。

    D.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

    调和色配置法:这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的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如绿和粉绿、涂绿的配置。

    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如红与绿、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

    (三)布置作业

    在上节课制作方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确定图形,上好色彩。(只画盒面)要求:着色要均匀,边缘颜色要整齐,画面保持整洁,图形和色彩并能符合内容。

    (四)学生练,教师巡回辅导

    九、总结:

    教师把方盒制作较好,图形和色彩较理想的作业向班里展示,并对全班作业加以讲评。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和所需工具。(讲评时,优秀的指名表扬,以加强学习兴趣;较差的作品不指名,指出缺点,以改正)

    体育教案-初二铅球相关教学方案


    寓德于教内容:培养进取、求精、守纪品质

    课堂设计: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措施。体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义务教育各年级的必修课程。

    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二、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技能;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们要由专业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一般是双教材,它既能授予学生新知识,又能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培养他们的体育乐趣,有时通过分组轮换的教学方式还能较好地锻炼体育骨干、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也是沟通老师与同学的桥梁之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守纪品质。本课就是以“弯道跑”这一复习教材为途径,由体育骨干带领、组织同学到指定地点完成一系列练习,从而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守纪的练习习惯。

    体育运动的项目中,投掷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对身体有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次课是以“铅球”这一投掷项目为主教材。而滑步推铅球的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对协调能力尤其讲究,掌握它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求同学不厌其烦、勤奋刻苦地训练基本功。此外,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臂力都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了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将掌握技术与训练力量相融合、相贯通,即:在发展体力的基础上,学习技术,在学习技术时注意发展体力,使课的形成灵活多变,既有技术的掌握又有力量、协调性的训练(游戏小推车、弯道跑的素质练习等)。

    初中学生从儿童进入了少年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根据其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上应该尽量以多种方式、富有兴趣、利于健康竞争的游戏、比赛等形式来组织,鼓励积极进取,创造热烈的练习氛围,以寻求快乐的体育情趣。所以,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弯道跑的教学中还安排了以下练习内容:

    1 跨过障碍物(或标志线)提高跑的步幅

    2 跳绳提高跑的步频、增强下肢力量

    提高灵活性、协调能力

    3 哑铃上举增强上肢力量,提高爆发力

    3 前滚翻提高技巧、平衡能力

    培养良好的方向性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突发

    事件,以提高应变能力

    本课的教学容量大,能较广泛地运用体育教学的七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讲解示范、形态语言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男、女生区别对待等)、从实际出发原则(场地、器材的适当安排使用等)。而课的总体设想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练习为主线。当然,设想与实际教学会有差异,且本课的设想一定还有许多不尽之处,本人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灵感,去补充、完善教学效果。在此,诚恳地希望得到听课老师的批评、指正,以督促本人教学的进步。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教学内容、任务

    一、进一步学习提高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增强上肢力量。

    二、复习改进弯道跑技术,提高身体素质。

    三、通过组织教法,培养进取、求精、守纪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

    (一)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出缺勤人数,队形如图(1)

    (二)宣布本课内容、任务。

    —男生

    △△△△△—女生

    △△△△△

    ○—体育委员

    ★—老师

    图(1)

    (三)徒手操4节

    1、踝腕关节2、肩关节

    3、腰部运动4、弓步跳跃

    (四)游戏

    方法:全班分男、女生各4组,相对而立(如图(2)所示)。听到哨音后,按以下路线进行游戏:

    小推车蛇形跑快速跑

    A ======== B ========= C ========== D

    (起点)快速跑小推车

    A(D)处同学到达D(A)处后站到队伍后面,直至每人均完成(A→D)或(D→A)。注:小推车路程男生大于女生。

    ……… ………

    ……… ………

    △………△△………△

    △………△△………△

    AB★CD

    (图2)

    二、基本部分(分组轮换):28

    一 侧向滑步推铅球;二 弯道跑

    轮换方法:

    女生先铅球后弯道跑

    组织教法:

    铅球由老师授课、指导,弯道跑练习由体育骨干按老师要求组织同学进行练习、复习。

    一 侧向滑步推铅球

    教学要求:

    滑步成直线,上体能保持原来姿势,并有超越器械动作。

    教学重点:

    摆与蹬结合、蹬与收压结合。

    组织教法:

    1、讲解示范(队形如图3),重、难点的强调。

    2、学生练习,队形如图(3)。

    气温分布温度带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初二地理教案上册(1750字)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初二地理教案上册(1750字)》,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初二地理教案上册【篇一】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初二地理教案上册【篇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教学过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P14的活动题

    初二地理教案上册【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气温分布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 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 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 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 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 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 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 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 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 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 C

    1000~2000 C

    3000 C

    5000 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 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