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精品]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
  •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4-08

    [精品]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实验教学设计”等专题内容。

    身为教师,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每门课的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教案。教案可以让教师的教学不断优化。有请阅读“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相关内容,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1】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板书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二、教材解读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以爱是什么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定难点:能透过词句感悟英子的内心,并感悟掌声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吗?指名几位学生做这个游戏,并说说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今天我们就学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上来做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逐个出示: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瓶子、铅锤、系着绳子等词语检查读,并随机指导。锤:是翘舌音,系是多音字,本课中读系。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有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准备实验用的瓶子,小铅锤(或用乒乓球,弹弹球代替。)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2、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请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4、实验结果(汇报实验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5、同样的实验,课文中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

    6、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阅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⑴自读二至十一自然段: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板书:

    实验时:___________

    实验后:___________

    ⑵边默读边想:教育家在实验前是怎么做找出有关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⑶用“先……再……接着……然后……”连贯的说说所做的准备工作:

    先拿瓶子,再取铅锤,然后放瓶子,分铅锤;最后要学生把铅锤放瓶子里。

    ⑷齐读第二自然段。

    ⑸教师:

    夸夸实验中的小女孩或她的同伴,边默读边划出有关语句说说。

    ⑹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

    (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争着往外拉铅锤,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谁也脱离不了危险。如果一个一个地提,让他俩先上,我最后上,我们就能顺利地脱离危险。)

    ⑺感情读小女孩说的话。

    ⑻“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这句话说明三个学生不仅合作愉快完成任务,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

    ⑼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思考讨论:从这个“先”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险时刻,心中想着别人。)

    ⑽小女孩这个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想出来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来?

    “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他理所当然的行为。

    ⑾感情朗读句子。

    ⑿这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这个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为学生心里有他人的优秀品德而激动。

    3、讨论:

    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讨论的结果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实验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品格和行为,让实验得已成功;女孩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实验得以成功;同伴能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让实验得以成功等等。

    三、联系实际,明理升华

    讨论:在班上有先人后己或团结互助的同学吗?请举例说明。

    四、角色朗读,总结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

    可见,我们都要向小女孩学习,学习她先人后己的精神,学习她在遇到危险时沉着果断地安排,也要学习另两个同学密切配合的好品质。

    3、作业:

    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4】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厚,观察认真。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篇6】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主要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教学重点、难点:空气的.成分测定

    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主要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蜡烛慢慢熄灭。)

    2、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讲述:到底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份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因为杯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 (8)讨论:

    ①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③杯内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烧光了,为什么?(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领杯内的全部空间。)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9)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燃烧要消耗(或说用去)一部分空气。

    (10)实验2: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步骤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的火柴伸进杯子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4)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在支持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叫氮气,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等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是不同的。 (2)观察:看课本中的空气成分比例图。

    (3)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空气的成分(板书课题)的知识。提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支持燃烧的是什气体?

    说明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学生小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与书上的演示实验不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精品]实验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