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3-12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栏目推荐:“物理教学教学设计”。

    在工作场合中,撰写编辑文案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范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范文里面的很多亮点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习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 .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信息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2)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短文中寻找相关物理信息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信息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习

    教学难点:从题干中提取有关物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题的能力

    引入:

    视频引入:你从漂流的视频中获得什么物理信息?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信息型试题?

    把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科学技术中的某个情景,利用短文、图象、表格、铭牌、漫画等提供信息。它是声、光、电、力、热等知识延伸和拓展。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关的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短文型、图表型、铭牌型和综合型。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阅读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理解材料涉及的物理知识

    第二步:发挥联想:将背景中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第三步:提炼信息:机会问题,提炼出信息中的解题信息。

    第四步:解决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题。

    例1:阅读短文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

    例2:观察图象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3:下表是小李同学家里的双缸洗衣机所用的两个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名称额定电压(V)频率(Hz)额定功率(W)转速(r/min)

    洗涤电动机220501101370

    脱水电动机220501651370

    (1)当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而脱水电动机不工作时,通过洗涤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

    (2)某次洗衣服时,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了15min,脱水电动机正常工作了2min。本次洗衣,两个电动机共消耗了多少电能?

    例4:阅读短文,观察图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有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年均发电量850亿度,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

    三峡建成后,库区的气温夏天会降低2℃,冬天升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

    三峡建成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力发电比较,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的“净化器”!

    (1)船闸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建成。

    (2)三峡建成后,夏天,库区的平均气温比周围地区的低2℃,冬天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为什么?

    (3)为什么大坝做成上窄下宽?

    (4)看图写出能量的转化过程:______。

    (5)发电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根据______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小结归纳:

    要善于从信息题目中挖掘隐含的物理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物理教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能力目标:①会调节天平平衡;②会使用游码;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4】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5】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能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能结合实际,说出用电器多铭牌上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所表示的含义,能区别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4.知道千瓦时的来历,会把千瓦时和焦耳相互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用电器的功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不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用电器在待机时也要消耗电能,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往往会误认为用电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把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所以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电功率是电功与时间的比值,根据定义得出功率的计算是,结合电功的计算可以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式为P=UI,还可以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其它几个公式,在电功率计算中要根据题意对公式进行变形,所以电功率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不同的用电器有不同的电功率,用电器铭牌上所显示的是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它是用电器的重要参数。但用电器接在不同电路中,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不同,只有当实际电压等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所以对于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尤其是实际功率的计算学生会感到困难。

    重点: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及计算。

    难点: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及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三、教学策略

    电功率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它反映了电流做功快慢的,电功率的概念是建立在电功的基础上的。上节中已经对电功有了具体的了解,它是在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可以利用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来观察电能表的转盘转动情况,可以发现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盘转动速度不同,说明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不同,从而引入功率的概念。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利用比值定义法,结合电功的计算推导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为了使学生更熟悉这个物理量,体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性,让学生观察不同用电器铭牌上的功率,因为它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了解生活中各用电器的功率,对不同用电器的功率大小形成初步印象。同时强调电流做功快慢与电流做功多少的不同,因为电能表转盘转动圈数的多少反映的是电流做功的多少,而转的快慢反映的是电流做功的快慢。所以电流做功多少与用电器的功率大小有关,还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为了使学生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千瓦时的来历”,利用W=Pt来推导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与焦耳的关系,强化了学生对电功与电功率的区别。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它们与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不同的概念。学生不易区分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通过改变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使学生认识到用电器的功率是可以变化的,此时的灯两端的电压及灯的功率就是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只有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降低学生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理解的难度。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高于铭牌上的额定电压时,用电器不正常工作,容易烧杯;当用电器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同样不正常工作。实验后通过一个实例来加强对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理解。对于用电器功率的测量,结合公式P=UI,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利用电流表测出用电器的电流,从而算出功率,因为下节中有详细的测小灯泡的实验,所以本节只需让学生了解测量原理、实验电路图、实验器材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校园局域网、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家庭电路演示板(含电能表)、功率不同的用电器(如热得快和白炽灯)、电源、开关、导线、规格已知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2分钟)

    1.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家庭电路中测量电能的工具是什么?测出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3.1kWh的电能给灯和空调使用,哪个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学生按要求回忆,回答。

    为本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逐步进入物理思维。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5分钟)

    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电能表转动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热得快和白炽灯哪个消耗的电能多?

    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投影出热得快的铭牌(220V1000W)和白炽灯的铭牌(220V40W),这些物理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可以利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比较不同用电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哪个多?

    学生讨论回答:

    电能表转盘转动越快,相同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越多。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与用电器的参数有关,了解不同用电器参数不同,对本节课研究的物理量有初步认识。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28分钟)

    电功率

    投影:把一盏灯接在家庭电路上通电20min,消耗的电能是720xxJ;把热得快接在家庭电路上通电1min,消耗的电能是60000J。哪个消耗的电能多?电流在哪个用电器上做功快?

    热得快消耗的电能多,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越多,电流做功越快。

    通过比较做功快慢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对比力学中的功率,思考: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电功率的单位,单位间是如何换算的。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用电器的功率有多大呢?

    思考:

    1.电功率的定义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可以利用W=UIt进行计算,代入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例题:教室一盏日光灯的电流约为0.18A,则此日光灯的电功率约为多少?

    学生思考回答:

    1.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还有“kW”和“mW”

    1kW=103W

    1W=103mW

    学生阅读课本P92的小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学生可以与力学功率类比:

    1.电功率等于电功与时间之比

    2.计算公式

    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P=UI=220V×0.18A=39.6W

    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通过了解用电器的电功率,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比值定义法给电功率下定义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瓦时”的来历

    回忆电能表测出电路中消耗电能得到的单位是什么?它的从何而来的?

    例题: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算)

    阅读课本P93的“想想议议”,相互讨论一下,该记者犯了什么错误?

    电功的大小与用电器的功率与通电时间都有关,用电器的功率越大,通过时间越长,消耗的电能越多。

    学生思考:

    根据单位的组成“千瓦时”是由千瓦和小时两个单位组成的。千瓦是功率(P)的单位,小时是时间(t)的单位,千瓦时是由P、t这两个物理量相乘得到的组合单位。即它是由公式变形为W=Pt得到的。

    学生利用电功率公式变形进行计算。

    由得W=Pt=0.15kW×30×3h=13.5kW·h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电功与电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电5000kW·h是指少消耗的电能,而电吹风的0.5kW是指功率。

    加强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为下面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作铺垫。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展示一个实验室用小灯泡,上面标有“2.5V0.5W”的字样,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把它接到不同电压两端,它的功率会变化吗?

    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的电压下,其实际的电功率会随着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说出一电热水器的铭牌“220V1000W”表示的意思。

    根据此电热水器的铭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电热水器两端电压低于220V,它的功率就小于1000W,此时它的功率就是实际功率,但额定功率仍为1000W。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是指把用电器接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它的实际功率大小与实际电压有关。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可能相等吗?

    阅读课本P95“想想议议”,要串联多少个这种灯泡?

    学生把“2.5V0.5W”的小灯泡接在2.5V、2V和1.5V的电压下,观察灯泡的亮度。发现灯泡越来越暗。说明灯泡的功率在减小。

    220V表示此电热水器的额定电压为220V;1000W表示它的额定功率为1000W。

    学生讨论回答:

    1.可以算出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

    2.可以算出电热水器的发热电阻的阻值。

    学生讨论:

    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就等于额定功率。

    当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不能正常工作;当实际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就高于额定功率,用电器可能会被损坏。

    学生讨论:

    用电器在工作时,其两端电压一般不能超过其额定电压,否则容易损坏。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通过实验比较直观的反映出不同电压下灯的电功率,对实际功率有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认识用电器的铭牌。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熟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增加欧姆定律与电功率的联系。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电功率的测量

    展示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提出问题:你如何测出此时灯泡的功率?

    思考:

    1.实验原理

    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3.画出此实验电路图

    具体的测量方法在下节课我们再详细研究。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可以根据P=UI来测量

    2.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灯泡等。

    3.实验原理图

    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P=UI测功率。

    总结

    (5分钟)

    通过这节课我们到了哪些内容呢?回忆并回答: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千瓦时”的来历。

    3.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的区别,用电器铭牌上标的电压和功率是什么意思。

    4.电功率的测量原理、原理图等。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学生根据问题逐个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利用问题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课本P95的“想想议议”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调查了解家中用电器铭牌(至少两个)

    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按时完成。

    巩固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增加课外调查的作业,使物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7】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第三节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八章教学反思: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ζ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

    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第三节摩擦力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8】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___,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簧测力计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你们的弹簧测力计,说说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B.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A、大于4NB、等于4NC、小于4ND、无法确定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9】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0】

    一、前置学习

    1.动手操作,感受浮力,引入新课。布置前置性作业,自学知识。

    各位同学,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这样一个故事,请看屏幕(幻灯片2)。那么,文彦博是依靠什么科学道理,让这个球自己上来的呢?对,就是浮力,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新的内容“浮力”,(幻灯片3)板书。

    下面,我们也来实践操作这个故事,假设这个泡沫就是球,我们来让他浮起来,谁来试一下。做的很好,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学习环节—自学。给大家3分钟自学时间,自学后完成3个作业。(幻灯片4)。(1)什么是浮力。(2)我们能测试浮力吗?

    2.自学、回答检测。

    (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为水的浮力。(幻灯片5)

    (2)第二个问题,我们能测试浮力吗?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测量水的浮力。(幻灯片6)那怎样测试,这么行吗(幻灯片7)?应该这样(幻灯片8)。

    3.质疑拓展。

    我们简单的自学了以下学习内容,你们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么多实验用具,你们想用它来验证那些科学道理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道具足够2个实验所需,一是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二是不同大小物体的浮力大小。(幻灯片9)

    二、合作实验,体会学习。

    1.出示实验课题一(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幻灯片,合作体验。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实验,请看大屏幕(幻灯片10)。找同学来读一下实验的目的和提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但是,当我们移动他在水中的位置时,他的浮力=重力+拉力。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操作实验。请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幻灯片11)

    (1)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好,请大家准备好实验报告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对于刚才的实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2.出示实验课题二(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幻灯片,合作体验。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那个,不同大小的物体,他的浮力有什么变化?能预计一下结果吗?可以结合刚才那个实验的结果。

    同学们预计的不错,我们来实践操作一下,看看我们预测的对吗。请看大屏幕,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

    (1)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好,请大家准备好实验报告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

    三、扩展学习。

    下面,老师做个实验,请大家用今天的实验结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把泡沫所料放在水中,一松手,为什么他会上浮?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知道了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的这个道理。在实验中,纪律最好的小组是,实验操作最好的是,总结较好的是,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今天的作业是,请看,沉入水里的橡皮泥,我们怎么让他浮起来。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2】

    教材分析: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浮力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来展开的。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题第十四章五、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jK251.COm精选阅读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7篇


    想要了解“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编辑已经为你整理好了,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为了避免教学时不出错,准备一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设计和书写的好与坏关系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与建议

    什么是电功率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电功率的定义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引入电功率的概念。但本教材在此之前还没有讲述机械功,因此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演示

    新教材是通过比较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引入电功率概念的。首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表上铝盘的转动,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瓦数电灯泡的使用与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此时教师进行讲解:电能表是计量所消耗的电能多少的工具,因此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就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注意演示时尽量选用转数大的电能表,如3000revs/kwh,效果会很明显。

    为了加深对“功率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理解,课堂上还可以增加用手摇发电机进行演示。把手摇发电机与小灯泡连接,先以适当速度转动发电机使灯泡正常发光,告诉学生发电机是把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分别加快及减慢转速,使灯泡亮度变强和变弱。请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期望学生用功率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手摇速度快→能量转化快→功率大→灯泡较亮

    手摇速度慢→能量转化慢→功率小→灯泡较暗

    教材指出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应结合电功率的定义式向学生说明1W的含义:用电器在1S消耗1J的电能,其功率就是1W,即IW=1J/s。千瓦时的来历

    结合下面例题后的问题,指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是较大的电能,如果用焦耳表示较麻烦,因此引入了千瓦时这个单位。

    课本图7。2—2是一种洗衣机的铭牌,其中有三种功率值:洗涤功率,甩干功率和水加热功率,这意味着洗衣机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消耗电能的快慢是不同的。对说明书上的“防触电保护类别”和“自来水压力”,不要求理解,但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

    想想议议

    本栏目举了一个在电视中曾出现的错误使用物理概念的例子。这个记者把电功率和电能混淆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单位。还可以请同学举出类似报刊和电视出现科学性错误的例子。学生通常会认为报刊或电视中的内容以及家长、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怎样测量电功率

    教学中可以把公式P=IU和P=W/t结合起来,稍做拓展,指出后者是电功率的定义式,它同时也适合其他的能量转化过程,而前者只适用于电功率的测量。

    动手动脑学物理

    1、0.0045A。

    2、略。

    3、要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需关闭其他所有的用电器,然后数出它工作时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如lmin)内转过的圈数,根据电能表的参数换算成电能,利用公P=W/t即可算出。

    可以补充以下问题:把你的计算结果与用电器铭牌上标识的额定功率相比较,计算结果准确吗?如果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什么?估计你家中还能安装多大功率的电器?如果随手关掉不用的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等),估算一下每月可以节约多少电能?节约的电费是多少?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总之,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4

    课题:动能和势能

    课型:新授

    授时:

    备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1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

    讨论结果:

    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

    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

    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

    1、中子数为12

    2、中子数12;电子数10

    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夸克的发现

    【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

    【设疑】

    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

    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核素?

    2、什么是同位素?

    课堂练习:

    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

    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

    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

    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6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

    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D.

    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7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笔者在“光的衍射”一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光的衍射”一节的处理是基于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两个实验,而且以此说明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材中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光通过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发生衍射时,其衍射图样不一样。再进一步演示和观察光通过正三角形孔、正方形孔、正多边形孔的衍射现象加以验证,并介绍光的衍射在现代技术上的应用,如x射线通过晶体发生晶格衍射。反过来,用对应的衍射图样来推测晶体的微观结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限制,以及对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规律进一步再认识,使学生对光的衍射现象的认识得到升华。

    光源选用激光笔,缝和孔的具体制作过程简述如下:

    用刀片、缝衣针等工具在不透光的塑料卡片(如电话卡)上,分别刻制出不同宽度的缝和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孔。如图1所示卡片上制作宽度约为2 mm的缝a和宽度约为0.5 mm的缝b;如图2所示卡片上制作直径约为2 mm的圆孔c和直径约为1 mm的圆孔d;如图3所示卡片上制作线度都约为1 mm的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体正多边形孔g。

    演示时,把有孔或缝的卡片固定在支架上作为挡板,在相距1 m左右的位置,把激光笔光源照射到缝或孔上,在光屏(可以把白色墙壁作为光屏)上可看到相应的衍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师问: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师问:衍射是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波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也即人们肉眼能直接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答:波要发生明显衍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只有障碍物或缝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光的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生答:光的波长很短,而可见光的波长实际上只有十分之几微米,一般物体的尺寸都比它大得多,因此,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但是若障碍物或缝的尺寸很小,与光波波长差不多时,就应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实验一:如图4所示装置,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单缝b、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及分析:当激光照在宽缝a上时,光沿着直线方向通过缝,在屏上产生一条跟缝的宽度相当的亮线;当激光照在窄缝b上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到了屏上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5所示,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中,把挡板换成图2所示卡片,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圆孔c、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和分析: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大的孔c上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圆形亮斑,圆的大小跟按光沿直线传播规律作图得到的一样。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小的孔d上时,屏上得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沿直线传播所对应照明的区域,如图6所示。

    小结: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当缝或孔较大(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不明显(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当缝或孔很小(与光波波长接近或比光波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师问:同学们,试比较上面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图样,有那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生答:相同点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不同点是圆孔衍射条纹为圆环形状,而单缝衍射条纹是直线形状。

    师问:如果用其他形状的孔,发生衍射时得到的衍射图样又怎样呢?

    实验:在图4所示装置中,把挡板换成如图3所示卡片,依次演示激光通过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孔f、正多边形孔g发生的衍射现象,其衍射图样分别为如图7、8、9所示。

    师问:通过比较、分析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这些实验进一步说明了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的形状有关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

    师问:能不能通过衍射图样,反过来推知小孔形状(或障碍物的结构)呢?

    生答:由实验可知,衍射图样和孔的形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由衍射图样可以推知小孔的形状。

    师介绍:在现代应用光学分析技术中,科学家根据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结构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利用x射线穿过晶体后发生晶格衍射时,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得到的衍射图样,从而推理得出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生答:一方面x射线穿透能力强,另一方面其波长与晶体分子大小差不多,因此,x射线通过晶体时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从而得到清晰的衍射图样。

    师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弗兰克林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化学家,成功地拍摄了不同温度下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如图10所示,把这些各种局部的结构形状汇总。

    dna的衍射图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形究,他们看了那张照片后,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因此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

    x射线衍射在纳米技术的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发现显微镜放大倍数是要受到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

    生答:当被观察的微小物体尺寸与可见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样就得不到清晰的像。因此,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了限制。

    师问: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沿曲线传播,这不是与前面学到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矛盾吗?

    学生讨论。

    生答:不矛盾,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光的传播规律:一方面,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另一方面,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衍射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十分明显,这时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通过对光经过各种形状的孔产生的衍射图样的观察,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各种形状的衍射图样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奇、趣、美。对孔的形状和衍射图样的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的结论:衍射图样随孔的形状改变而改变;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介绍x射线的晶格衍射的应用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拓展,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11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11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

    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3

    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确定某种物理过程是不是波动,就看它有没有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产生,只有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才能确认光具有波动性在学习双缝干涉前,应回顾下列有关机械波的知识:

    A、两列波彼此相遇后,仍像相遇以前一样,各自保持原有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

    B、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矢量和;

    C、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2、掌握了上述波的共同性后,再分析光的特殊性.

    由于物质发光的特殊性,任何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相叠加均不能产生干涉现象怎样才能得到相干光源呢?双缝干涉就是成功的一例.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从单缝射到双缝上,形成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干光源,它们在光屏上叠加就出现干涉图样.

    上述思维过程,不仅能顺利地掌握双缝干涉,同时为研究薄膜干涉打好了基础

    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双缝干涉的装置使一束光通过双缝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光屏上相通形成稳定的干涉条纹.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出现亮条纹;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出现暗条纹.

    A、对干涉图样的研究可知:相邻两条明条纹(暗条纹)中心距离 与屏到双缝的距离L成正比;与双缝间距离d成反比;与照射光的波长成正比.

    B、在实验装置不变的情况下化、d不变),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所以红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大,紫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小;初步了解通过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原理.

    C、用白光进行干涉实验,各种单色光在光屏中央均为明纹,中央亮纹是各色光复合而成,所以是白色的.各色光由于波长不同,在光屏上产生的其它各级亮纹的位置均不相同,所以其它各级亮纹是彩色的.

    让一束光经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后,形成的两束反射光产生的干涉现象叫薄膜干涉.

    A、在薄膜干涉中,前、后表面反射光的路程差由膜的厚度决定,所以薄膜干涉中同一明条纹(暗条纹)应出现在膜的厚度相等的地方.由于光波波长极短,所以微薄膜干涉时,介质膜应足够薄,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

    B、用手紧压两块玻璃板看到彩色条纹,阳光下的肥皂泡和水面飘浮油膜出现彩色等都是薄膜干涉.

    C、薄膜于涉在技术上可以检查镜面和精密部件表面形状;精密光学过镜上的增透膜(当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膜中波长的1/4时,透镜上透光损失的能量最小,增强了透镜的透光能力.)

    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几何阴影里去的现象叫光的衍射.只有当小孔、单缝或小屏的尺寸小于波长或和波长差不多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A、白光通过小孔或单缝时,屏上出现的衍射图样中央是白色亮纹,它各级亮纹是彩色的;用单色光进行单缝衍射时,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B、光的衍射现象中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实际上是干涉的结果,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有密切关系.

    C、干涉和衍射是波的基本特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征明了光是一种波.干涉和衍射现象产生的机理不同,产生的图样也有区别.干涉图样的中央亮纹和其它各级亮纹的宽度基本相等,而衍射图样各级亮纹的宽度各不相同,中央亮纹的宽度差不多是其它各级亮纹宽度的两倍.

    D、白光干涉、衍射现象中出现的彩色条纹与白光色散的彩色条纹产生的机理不同,前者由光的叠加产生的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4

    本节课是第十二章力学的一节课,以及下章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5

    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

    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

    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

    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

    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

    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中学生姆潘巴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积累有关词语。

    4、能联系生活,根据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宣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5、培养探究意识,并能大胆提问,养成质疑习惯。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7

    【 教学过程 】

    功 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8

    课题:动能和势能

    课型:新授

    授时:

    备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为教学系统是复杂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只是预案,只能作为宏观纲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要靠教师的艺术发挥。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教好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概念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1.

    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接受新概念的干扰。如说:这杯水热,物理上应是:这杯水温度高。把“热”与温度混了。再如说:冬天放在操场上的铁比木头凉。实际是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一样高。2.认识不足或己有概念不清给教学带来的干扰。如说:静止的物体无惯性;再如说: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3.用数学式代替物理意义。如认为:由R=U/I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再如,由E=kq/R2说r趋于零时E趋于无穷。4.概念间的混淆。说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为零。5.不会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如船从淡水湖开到海里,所受浮力怎样变化?会认为变大。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x108m/s.

    (二)过程与方法I.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一一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学习类比和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类似:①什么叫做声源?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总之,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为大家打造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桃李芬芳,师恩难忘,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用任何方式写下来。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7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x1024kg=6.Ox1024x10-3t=6.0x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具与

    媒体

    图片、录像等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人类的交谈声;

    b.隆隆的雷声;

    c.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动物的交谈声。

    b.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在一只伞的焦点处放一块手表,在另一把伞的焦点处就能听到走表的声音。

    e.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宫。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b超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画图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两个扩展型的例子,可以充当练习

    这两个例子都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认识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利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集锦(5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案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素质、教学方法等实际情况,考虑可能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紧张情绪。这是我精心为您准备的“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您会喜欢它,期待这些数据能够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随着春天的来临,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的时间也屈指可数了。针对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状态,挖掘潜能,实现各人心中的美好理想。在复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做好“厚书变薄,薄书变厚”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工作,争取在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有好成绩。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

    1、讲完第二册物理书的第15、16两章。

    2、复习初中物理第一册和第二册。

    3、做好分部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

    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

    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2、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三、具体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以高于课本”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理清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和修养。

    加强对学困生的知识补救,减小对升学的影响。

    尤其对分流班级的学生,多与他们进行情感和教学上的沟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有改变现在学习状态的思想,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

    对他们多关心和沟通,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让学生有愉悦的精神状态,处于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中。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汇总(6篇)


    我们为您精心挑选并整理了与“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教师就像是一个辛勤的园丁,教案的编写要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教学目的。写好教案就是为了把课讲好。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2)解题思路:把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处。

    2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 、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和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 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 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因为幼儿对两种桥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也不拖泥带水,直接引出了两种桥,请孩子们比较这两种桥的不同之处,并大胆猜想:波浪桥和水槽桥哪座桥比较的牢固?再请孩子们进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请孩子们用积木,将之放在桥的中间,来比较。可是我却忽略了判断桥的承重力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桥塌下来了?还是桥倾斜了?故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好在两种桥的承重力区别较大,所以没有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在孩子们操作完后,我们发现波浪桥明显比水槽桥要牢固,可是在我的总结,对于概念却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讲出波浪桥牢固的原因。对于原理的梳理不够。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较两种波浪不同的波浪桥。孩子们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桥比波浪少的桥,承重力会更加的好。同样的在总结概念时,我也讲的不是特别的清晰。而姐妹们给我的意见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会比较的好。在最后的讲评中,教师也应该明确下,进行最后的总结。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两位老师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从对方的活动发现其特色和亮点,再由自己的活动中进行改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磨练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波长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就是光谱

    5、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应用:

    8、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内容“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请将此页面添加到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便随时阅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无论哪个科目的老师,都要认真地撰写好教案。教案的书写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过程。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3

    随着春天的来临,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的时间也屈指可数了。针对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状态,挖掘潜能,实现各人心中的美好理想。在复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做好“厚书变薄,薄书变厚”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工作,争取在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有好成绩。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

    1、讲完第二册物理书的第15、16两章。

    2、复习初中物理第一册和第二册。

    3、做好分部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

    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

    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2、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三、具体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以高于课本”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理清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和修养。

    加强对学困生的知识补救,减小对升学的影响。

    尤其对分流班级的学生,多与他们进行情感和教学上的沟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有改变现在学习状态的思想,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

    对他们多关心和沟通,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让学生有愉悦的精神状态,处于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中。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8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8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1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

    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4 滑动摩擦力:

    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

    讨论答案:

    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大小等于重力mg。

    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习题: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思考题:

    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准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会推导,能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v-t图象的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v-t图象,寻找规律,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养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及应用。

    1、学会用v-t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会运用。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运动物体的v-t图象,本节课我们就从v-t图象入手,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v-t图象(课件展示),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生1:①中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假速直线运动。

    生:是均匀增加。如果取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是相同的。

    教师用课件投影,进一步加以阐述。

    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的变化量△t之比△v/△t都是一样的,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uniformvariablerectilinearmotion)。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生:我知道了,在刚才图1中③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表示的就是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你所的对!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三条直线的交点表示什么?

    生2:不是相遇,交点的横、纵坐标都相等,应该表示在同一时刻,三者的速度相等。

    师:是的,在v-t图象中,交点仅表示他们的速度相等,并不表示相遇,同学们不要把v-t图象与x-t图象相混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39页“说一说”

    这条图线表示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的吗?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生:速度增加,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越来越大,说明△v/△t逐渐增大,即加速度增大,加速度不是恒量,那物体的运动就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

    师:没错。在不同的瞬时,物体的加速度不同,那我们怎么找某一点的瞬时加速度呢?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做曲线上某点的切线,这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师:除了图像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从运动开始(这时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t=t-0,速度的变化量△v=v-v0,因为加速度a=△v/△t是一个恒量,所以a=△v/△t=v-v0/t-0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生: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再乘以t就是0—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师:我们还可以从图象上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投影)汽车以40km/h的速度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解:初速度vo=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10s后的速度为

    (投影)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和20s后的速度减为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题,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自己做的情况,投影出示典型的样例并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16m/sv20=22m/s

    生:汽车在刹车,使减速运动,所以加速度应代负值,即a=﹣0.6m/s2。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4m/sv20=﹣2m/s

    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汽车刹车后会再朝反方向运动吗?

    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样例。

    解:设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由速度公式v=vo+at,可知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t=v﹣v0/a=0﹣10/﹣0.6=16.7s。

    故刹车10s后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师:通过这道题,我们大家知道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虽然踩了刹车,但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因此,汽车在运行时,要被限定速度,超过这一速度,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想一想: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是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的?

    生:汽车刹车时会留下痕迹,可以通过测量痕迹的长度,计算出司机刹车时的速度。以此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

    本节重点从图象和公式两个方面研究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决定于△v和△t的比值。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3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问:为什么铁磁性物质磁化后能有很强的磁性?(铁磁性物质的结构与其他物质有所不同,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有些铁磁性材料,在外磁场撤去以后,各磁畴的方向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硬磁性材料。有的铁磁性材料,外磁场撤去以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软磁性材料。永磁体要有很强的剩磁,所以要用硬磁性材料制造.电磁铁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失去磁性,所以要用软磁性材料制造。)

    2、退磁: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6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_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_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7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静摩擦力。 (1) 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滑动趋势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 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 ; 。 (2) 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无关。 【范例精析】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我叫尹国圣,来自吉安县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12篇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反复修改和改进终于推出了这篇最优秀的“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孩子最美好的回忆,身为教师要学会为教学内容编写对应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地将科技运用到课堂中。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3.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

    小游戏一:在一分钟内看谁用筷子夹起来最多?夹起小球最困难的是什么?

    3

    老师讲解摩擦力分类,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老师不具体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活动三:学生自学测量滑动摩擦力。(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关键词,并适当的加以练习。)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其他组交换意见后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讨论:

    预案: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大越好,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小越好。

    大它,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应该减小它。

    活动四:小组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小组讨论: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汇报结束,学生看大屏幕,并提出问题:

    大有益摩擦力的或者是减小有害摩擦力的?

    六.板书设计:

    1、本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

    2、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老师还是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应多些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语言表述能力。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1.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来看,它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

    C.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跟和刹车把套上都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

    过程与方法: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物理情境,引出摩擦力。再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让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列举花样溜冰比赛,人推桌子,下雪天在地上铺炭灰等与摩擦力有关的场景,展示生活中摩擦力处处存在。

    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俩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摩擦力。在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几种具体的摩擦力分类,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在静摩擦力中将着重点出最大静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大小。

    实验:把毛刷放在桌面上,用力拉毛刷的把手,使毛刷上部稍稍移动一些,刷毛的下部由于受到桌面的摩擦仍静止,使得刷毛发生了弯曲。这表明刷毛和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让同学们观察并指出此时毛刷和桌面分别受到的摩擦力的特点和方向。

    在上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教科书中小孩推木箱的实例,得出结论。

    引入静摩擦力:俩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考虑瓶子瓶口竖直朝上被手握在空中静止,由平衡条件比较容易判断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和瓶子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瓶子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但瓶子相对手的接触面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假设接触面光滑,瓶子一定会向下滑落,这个“向下滑落”的方向就是瓶子相对接触面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静摩擦力与这个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实验:1.如图所示,在托盘里放一定质量的砝码,木盒子静止。逐渐增加砝码的个数,物体仍静止。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木盒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2.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毛巾、棉布、木板,重复上述实验,当物体仍静止在桌面上时,分析此时木盒子所受静摩擦力大小,并与上实验对比。

    3.在木盒子里逐渐添加砝码,重复第一个实验,分析此时木匣子所受摩擦力。与其他俩实验对比。

    4.观察:当托盘中的砝码增加到某一重量时,木盒子将开始运动,此时木盒子所受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小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与绳子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与物体所受拉力的方向相反。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与跟它相平衡的力有关,静摩擦力随平衡力的增大而增大。

    举例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力,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

    在冰面或湿滑的路面上,人跑几步后,若不再跑动,会在冰面上或湿滑的路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缓慢抽出压在重物下的纸条时,手要持续用力,同时重物会跟着纸条移动一段距离;擦黑板时,黑板对黑板擦有阻碍作用。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对比物体的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在较光滑的桌面上放一木板,上面放一质量较大的木块(如下图)。开始时,在木板与木块接触的外侧面作俩个对顶的三角形的记号。当用手沿如图中箭头所指方向缓缓地拉木板时,可以看到木块随木板一起移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但俩个三角形记号的相对位置却没有变化,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某一数值后,才看到俩个三角形记号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继续拉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在木块相对木板静止不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木块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 SHAPE MERGEFORMAT

    观察并记录下木块从跟木板一起移动到滑动时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大演示教科书中的实验3.3-2,让学生分析讨论物体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演示教科书实验3.3-2,结合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继续启发学生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并让学生积极回答。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下图所示,水平拉动木块下面的木板2,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木块1受到的摩擦力。

    该实验在操作时木板2的运动不要求匀速,但开始启动时要缓慢一些,木块与木板之间从相对静止到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会晃动。用毛巾铺在木板2的上面,重复上述实验步骤;保持木块与接触面的情况不变,在木块上面放一重物,再做一次对比实验。并据此寻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探究后,请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此实验采取边实验边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提纲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答案。给学生每2人一组准备好随堂实验器材。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俩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如果用 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 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 。其中 是比例常数(无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

    思考:

    解释实验现象:为什么木块与木板之间从相对静止到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会晃动?

    公式中的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有直接关系吗?

    的数值与什么有关?(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课下思考并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为何与接触面积、运动方向无关。

    4.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即彼此之间有压力;

    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3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明确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会计算滑动摩擦力。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能够根据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2.渗透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合理外推――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实验验证.

    1.鼓励合作探究,促进合作学习,发扬团队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鼓励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信心.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

    实验导入:用手握住水杯。开始问学生水的受力情况,学生进而分析。水杯受两个力,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多媒体投影表格(参考表格)

    在相互接触的的俩物体间,如果有了相对运动趋势,在接触面上有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

    2.

    引导学生分析物块受力情况: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认为两个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静摩擦力呢?

    ① 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

    ② 两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③ 两物体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学生体验: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往前推,但是手未动,感觉如何? 分析探究:刚才实验过程中,木块受到了水平的拉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哪?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向哪?与运动趋势方向有什么关系?

    指导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点拨难点:

    1、静摩擦力总沿着接触面,如果是曲面应该怎么理解呢?

    2、静摩擦力产生于相对静止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怎么理解“趋势”呢?又怎么判断运动趋势的方向呢?

    对地静止么?让学生举例说明。

    (提问):力既有方向也有大小,那么静摩擦力的大小怎么样呢?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4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5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静摩擦力。 (1) 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滑动趋势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 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 ; 。 (2) 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无关。 【范例精析】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7

    知识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态度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2、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辩证看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的全过程;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教学难点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方法、探究表格的设计和实验结论的归纳。 教学用具 试验用具:小车,弹簧测力计,大砝码,纸,棉布等,长木板。

    大米和杯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在重力,弹力,平衡力之后,是力学中比较靠后的知识体系。本节课重在用实验探究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几个因素。 学情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课使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更深刻一些。摩擦力一节是在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力学知识之后,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不用力推时,小车静止,水平方向受力分析。

    2)用一定的力拉小车,小车未移动。

    生: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受到阻力的作用。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引出“摩擦力的存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进行新课

    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摩擦现象。

    2,3,4中摩擦力分别是什么摩擦力?

    2、教师点拨: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时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1、摩擦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问:此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

    静止时,在水平方向上合力为零。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

    (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推动地面上的箱子时,箱子越重,越费力,地面越粗糙,越费力,可见,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什么呢?

    2 归纳学生的猜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所受压力(重力)、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1: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8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导入课题 展示两组图片,引出摩擦力课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3.能初步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1.利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设置情景

    擦力 情景一:小明同学需将一个很重的箱子从A处搬到B处,经尝试,小明很难直接搬动它。(要求:小明独自完成任务,使用力气最少。)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尝试推动箱子,发现箱子不容易推动。

    老师对上述三个场景对应提出的三个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时介绍学生,解决方案中涉及的三种摩擦力分别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1.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3.学生跟随老师的分析,深刻思考,总结规律。

    4.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发现: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条件,与初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发散思维,不再只受物理条条框框的公式限制,尽可能的发散思维,考虑解决方案,自己引出三种常见的摩擦力。

    3.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4.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3.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4.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1.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并确定探究的方向。

    2.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3.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探究过程,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4.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它们的特点。

    5.就此结论进行实验探究。

    6.鼓励学生在学习完静摩擦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层探究。

    7.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此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8.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个别指导,使得后进生能完成实验进展。

    9.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10.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深层拓展,达到最优。 1.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3.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5.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6.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能从中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规范和过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

    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已知钢与冰之间的μ=0.02) 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F来解答问题。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9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

    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4 滑动摩擦力:

    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

    讨论答案:

    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大小等于重力mg。

    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习题: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思考题:

    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推荐]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教师范文大全推荐更多专题:“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协助教师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优质,出于您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提供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师生共同得到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习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 /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平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一)反冲运动 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概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课堂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中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运动。

    学生乙:

    装置: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筒,在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物理情景对几个物理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

    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可以自动地改变喷水的方向。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个废旧白炽灯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细玻璃管,往细玻璃管装由火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①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①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②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火箭就向前飞去。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M-m)v-mv1=0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巩固训练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 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 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 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结

    1、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而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反冲运动。

    2、对于反冲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动是守恒定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必须严格按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来进行。

    3、反冲运动不仅存在于宏观低速物体间,也存在于微观高速物体。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两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关注平抛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运动,而且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学习其它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关心生活中的平抛运动。

    2. 探究如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

    3. 会描绘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掌握正确探究平抛运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理解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是解决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2. 设计实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探究中创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所以我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是以演示法、实验法为基础,同时配合讲授、读书指导穿插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 学习方法

    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师应巧妙的运用提示、疏导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握方向,发展其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在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观察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及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四、 教学程序

    (一) 新课引入(约5分钟)

    复习相关内容,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在复习了前面所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比较新鲜的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同时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做一个铺垫,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教学主题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约25分种)

    要研究这种曲线运动的规律,就是要确定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们至少要用二维坐标才能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时要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要根据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来分解平抛运动,因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下面我们先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分析:受力情况:G 初速度:0

    让学生分组讨论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用右图(平抛运动演示仪)来进行验证。

    结论: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为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况:0 初速度:有

    让学生分组讨论

    推测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并设计试验验证。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骤完成。第一,设法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第二,在轨迹上确定相隔相同时间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判断物体在相同时间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难点在第二步,需要教师的讲解。 我们采用频闪照片法验证其在水平向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

    拍摄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个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们是否相等来进行验证

    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经过初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 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探究结论的给出还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对物体平抛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学生对平抛运动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这个升华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教师在关键时刻加以纠正和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确结论

    (三)巩固与练习(5—10分钟)

    首先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一下听课过程中的疑点,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束新课

    ①回顾本节探究规律的过程。

    ②提出本节课中探究学习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并实施—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又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在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题上作业

    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在课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五、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融合,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

    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五、学习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课 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 ③⑤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能熟练说出平抛运动的概念、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3、用分解的思想处理平抛运动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难点:用分解的思想理解平抛运动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熟记本节基本概念、规律,然后完成问题导学中问题和预习自测。2、问题导学中 “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应重点理解和熟练把握。3、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再次查阅教材或其他参考书。4、记下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5、限时15分钟。

    【问题导学】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4、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物体从O点开始平抛,t时间后到达P点。在图中画出t时间内位移S、t时刻的速度v如图。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图,则

    水平方向分速度vx= ,水平方向分位移x = 。

    竖直方向分速度vy= , 竖直方向分位移y = 。

    合速度公式V = ,其方向tanα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合位移公式S = ,其方向tanβ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2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_,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_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_激起的农民大起义_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_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结束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文字和地图来概述少数民族的疆域,了解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中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概括唐朝统治者的统治措施,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唐朝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纽约的唐人街》视频,并引导设问:什么是唐人街?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因此唐人也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教师追问:历史上唐朝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顺势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繁荣

    教师讲述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消灭了各地起义军,统一全国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观看《贞观政要》中的相关史料,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也被称为贞观之治。

    教师简单讲述并提问:唐太宗之后,其子唐高宗继位,在高宗死后,他的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不但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繁荣,也为唐玄宗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所以又被称作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师播放《妖猫传》中相关片段,追问:唐玄宗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空前繁华。

    教师补充: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问全盛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开元盛世。

    (二)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史料《唐朝疆域图》,请学生结合教材,以表格归纳的形式总结唐朝边疆的主要少数民族以及唐对其进行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朝的主要政策包含了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这些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安定,进一步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人物在唐朝取得的业绩。

    四、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时

    答案A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5】

    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暴行;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质;奥斯威辛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及其对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纳粹种族主义理解其实质。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的屠杀史实,理解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亚洲的暴行,培养使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联系日军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族主义、奥斯威辛里的罪行以及奥斯威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意义

    难点:纳粹种族主义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再展示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图片)2005年1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奥斯威辛,在同一时刻默哀,哀悼二战中遭到屠杀的犹太人无辜的亡灵。60年前那场杀戮,是人类历最黑暗、最陋的一幕!任何站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的人,都会受到人类良知的拷问!那么,6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2、讲授新课

    -集中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突出奥斯威辛集中营,以及点题---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众多集中营中的典型,也是种族灭绝的一个例证。)

    -简介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布局(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活动之一----"重现历史"说一说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感性体会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纳粹党卫军在集中营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悲情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突破教学重点。

    -学生活动之二---"共同探究":宣称人道的、尊贵的优等民族却对人类犯下了如此灭绝人性的罪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明确奥斯威辛集中营出现大屠杀的理论根源是纳粹的种族主义。突破教学难点---种族主义。(种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的年代。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种族歧视 、种族隔离 、极端的种族灭绝。种族主义是纳粹民族主义的核心和基础。)师生通过德国纳粹的种种暴行加深对种族主义的理解。

    -学生活动三---"亲临其境"如果你现在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你会说些什么?(教师根据时间安排,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论从史出,突破重点)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整个世界反思历史的路标。当年,纳粹德国用400万人的生命,在波兰这个小镇向人类证明了,一旦脱离人性的轨道和世界规则的束缚,政治欲望就可以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来实现。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小镇上,善良的人性从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眷顾。从奥斯威辛开始,人类就不再相信纯粹理想国意义上的幸福。奥斯威辛的历史足以让全人类在其后为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环节:展示1994年卢旺达惨剧的图片。折射出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人性的冷漠!所有的大屠杀都向人类展示了一个事实:人类有时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集体罪行。我们追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慰籍那些被血腥屠杀的逝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声讨纳粹曾经犯下的罪行,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让所有的人来体味历史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尤其让曾经犯下罪行的国家领悟世界和平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波兰在1947年决定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建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默哀区,表达人类对纳粹暴行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1979年,出于同样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而且是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之四----"课外延伸"假如中国也要申报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什么地方可以申报?理由是什么?如何申报?

    3、课堂小结

    当人们在追忆奥斯威辛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联想到同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南京大屠杀,那同样是人类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东方加害国非但不愿直面历史,坦诚承担道义责任,反而试图掩盖与推卸。…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赢得亚洲人民原谅的机会。如果淡漠历史,或者企图污蔑、篡改历史就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俘虏,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羁绊,必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人类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代正确的认识这段惨痛历史,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设计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

    1、建立-1940年春

    2、布局:

    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滔天罪行

    1、屠杀

    2、监禁

    3、掠夺

    4、奴役

    5、实验

    三、奥斯威辛集中营暴行发生的根源

    纳粹种族主义

    四、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警示意义

    1、揭露罪行、哀悼死者

    2、反省历史、警示未来

    3、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6】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_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7】

    [课标要求]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_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_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

    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美国渡过难关

    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

    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二、新授:

    1、是谁将美国人民带出了炼狱,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2、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分为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他会这样做,看看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哪些是第一阶段,哪些是第二阶段?

    3、你认为罗斯福的新政能不能奏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罗斯福的新政,他能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吗?

    4、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度过危机的,从新政中经济的反复可以说明什么道理?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8】

    知识点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题1】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该题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18世纪末开始,工业革命扩展到法、美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③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也广泛推广开来。④正确,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动力的巨大变化。因此正确选项应为③④,即D项。

    知识点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程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1)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动力和电力产生过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①蒸汽动力主要由机修工瓦特改良产生,主要是生产实践的总结,是技工的创造;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蒸汽动力主要在英国完成,而电力是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2)相同点

    ①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也就是说两种动力的产生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②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0】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题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这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

    答案:A

    [例2]问答题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994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试题还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第二问较难,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加工和整理,对考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时期墨于思想产生的根源。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问,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1】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知道蒸汽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通过分析史料,结合小组讨论,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增强分析和概括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谈话进行导入,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第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教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

    教师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几方面进行概括。

    学生结合视频和教材明确: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经历了怎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1733年,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和理发匠阿克莱特先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教师总结并过渡: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棉纺织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在工业领域,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

    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它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

    学生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教师继续追问:蒸汽机的使用除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之外,还给哪些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呢?

    学生结合教材明确:蒸汽动力的使用,不光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使用机车的第一条铁路通车。英国还在1863年修成伦敦的第一条地铁,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讨论思考。

    小组代表回答: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商品的成本逐渐压低,可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大,相应的在资金的支撑下,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之后,这种影响也逐渐扩展到了意识形态层面,资产阶级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逐渐加快。

    过渡:除了材料中说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其他小组代表补充: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变革,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工人遭受的剥削也日益严重。

    教师补充总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也推动了政治的改革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工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桌之间思考交流:工业革命的发展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明确: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发展的相关资料,以时间轴为线索进行整理,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好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我们考虑您的需求对“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了编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课教学: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9】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0】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精选12篇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领导要求写一些优质的文档,建议大家先找到可参考的范文模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敬请您耐心阅读以下文本!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2

    一个学期以来,初二物理备课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全体成员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帮助,目的明确,圆满地完成了学部交给的教学任务,物理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强化目标管理

    为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目标明确化,思路清晰化,效益最大化的工作原则,初二物理备课组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

    备课组根据学部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初二物理的教学目标。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保证了学部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2、抓好备考工作

    贯彻落了初二年级组“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工作思路,牢记学校对初二年级提出的“为育才70周年校庆锦上添花”重托,备课组一直以来将眼光盯在中考上,牢固树立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着中考这一中心展开的意识。

    协助班主任加强班风、学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备课组成员尽早地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抓好优秀率和合格率。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制度

    大力配合学部,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4、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发挥备课组的优势,科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备课组活动做到了“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做好每周的定时训练)。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5、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在教研组的领导下,初二物理备课组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汇报课、评优课活动;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学习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狠练基本功,努力提高全组成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

    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期初,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初学物理的实际情况,组织了物理趣味竞赛(电路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电视台、各种媒体都有所报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素质,为物理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各成员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提高了自己。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3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是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以后的实验工作我们将更加严格要求,力争作的更好。

    本学年我任教学。在所任课务的班级中,学生学习劲头极低,绝大多数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课堂组织纪律较差,只有个别同学能自觉学习,但是基础也较差,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有些班级,虽有大多数同学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强,基础也较好,由于人数过多实验成绩整体提高不大,实验课的开展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工作中所采取的

    1、认真备好每一节实验课,做到实验课前准备充分,绝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2、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想方设法将学生实验尽可能开展,寻找一些替代仪器弥补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不足;

    3、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规范他们的实验操作,保证实验顺利安全地完成;

    4、化学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并从小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他们探究、合作学习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为了培养突出的物理实验尖子学生,我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扩大他们的实验量;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则注重基础实验操作的教学,让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对于后进生寻求更适应他们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

    7、认真批改每一份实验,强化学生多动手操作;

    8、实验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有意地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等,达到热爱祖国、保护自然的目的;

    9、实验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的传递,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理念。

    二、取得的成绩

    1、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实验教学任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物理实验操作的技能;

    2、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教会了他们一些,为以后他们学好物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爱国、爱自然的良好理念;

    4、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合格率达同80%以上。

    三、存在的不足

    1、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整体实验成绩提高不大;

    2、缺乏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和直接的课改经验,教学课改中感到仍在走老路;

    3、信息陈旧,总感觉到与现实相差较远;

    4、实验教研没有到位,没有新的理念产生。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4

    本学期,在学校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下面我把这一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工作态度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尽努力保质保量的完成,从没有出现因为个人的工作,而影响年级、学校的工作,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把工作房在第一位。

    二、教学工作完成情况

    一学期来,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理论学习、按时参加集体备课,合同课教师一起研究每节课的特点,重点难点,找出对应的突破点,力争让每节课都收到最为满意得效果、这学期我们同科教师之间展开互相学习的活动,每个人至少讲两节校内公开课,互相取长补短,并互相帮助共同得到了提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或会议,并认真作出笔记,作出评价,做到了在学习中提高,在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常规的完成情况

    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金山桥开发区中学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尤其是在市一中参加的省优质课的评比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促进了物理教学。

    6、加强与备课组老师的合作,团结共进,精诚协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二(1)、二(2)、二(3)3个班的物理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二(1)班的进步更为明显,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断进步。但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采取的措施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非常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调整上课思路和上课方法,针对不同同学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努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发展的空间。1、2班学生比较认真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但是创新能力还需要继续锻炼,所以,在1、2班上课时,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3班同学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总的来说,学习不踏实,所以,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注重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成绩只代表过去,需继续努力

    成绩属于过去,尽管上一学期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社会也将会向老师进一步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的过程继续保持过去的优势改正不足,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力争找到更为合适这些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5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5、6、)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总体上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收到很好的效果。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备课方面

    课前精心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搞好集体备课。制定符合中学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和教学方法,力求与原来授课模式不同。学案写好之后,多在头脑中过几遍。看看哪里需要修改。上完一节课后就回顾一下自己的授课过程,学生听课时状态。学生在那个地方有疑惑。哪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好,课堂留下那些遗憾等。因为在上课之前你无论准备多么充分,在上课时总会发现新的想不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再给下一个班上课时,力求做得更好。给这个班上下一节课时,把学生掌握不太好的地方再重点讲一遍,力求完美。坚持每节课有课后反思。

    二、上课方面

    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如果说备课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那么上课就是“真枪实弹”了。本学期,我着重利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在教学内容上,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上课经常带着微笑教学,它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课堂气氛,当然严肃也是必要的,工作总结《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三、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特别对于出现问题较大的学生,坚决落实到个人,当场辅导,效果很好。

    四、加强与备课组老师的合作,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同学科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听课,听同组教师的课,借鉴同组教师授课方式和设计思想,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认真观摩优秀教师、老教师的公开课。学习他们调控课堂的能力,怎样进行师生互动,以及他们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力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自己的努力,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但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好,学习方法少。有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6

    尊敬的领导: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述职,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结合课程改革,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物理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物理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班的物理课程,任95班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使学生对物理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科学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物理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物理教学的特色点,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7

    在一学期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物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都要认真思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根据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在课堂讲授中,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每讲完一章都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过关。在习题讲析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要结合知识考点进行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讲完一章后都要对该章知识进行一次知识检测。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发掘有物理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物理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一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物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物理,各同行我校学生的物理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精神上支持我们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学习氛围。

    总之,这学期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只有我们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太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阻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例如: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继续提高课堂气氛,课后更多地了解学生等等。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8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教室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教室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主动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做到有针对性。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认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我所教的三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教室领导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教室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优良的学风。

    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优良。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20xx-20xx学年度转眼之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特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即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9

    我担任初二物理教学,兼职学校政教副主任和学校工会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回顾这一学期,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寄望明天工作的更好。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其关键就是上好课。能把知识点落实到位,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备写每一个教案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

    4、在平时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年来,本人共听课30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三、切实抓好教学工作

    个别学生纪律开始松动起来,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一些不良行为随之而来,如旷课等,面对这些违纪情况,如果不注意引导或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特殊的学习和生活阶段走入岔道。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大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力度。我借助主题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

    2、注意树立榜样。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言行举止特别重要,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班主任事先要做到,平时注意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

    3、注意寓教于乐,以多种形式规范学生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接受心理由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构成,因此,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合人的接受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中正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接受性。为此,我先后开过多次主题班会,中《规范一道德》,《我是主人》、《理想与信念》、《要学会学习》、《神圣的使命》。开展优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知识抢答竞赛,效果都很好。

    4、“三位一体”的互促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单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而要先靠各种力量的齐抓共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把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我定期家访,或电话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育教学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自已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优异的成成绩。

    我任物理教师学习气氛浓厚,班风稳定。学习成绩优秀。在全乡期末统考中,获四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的好成绩。我的物理科更是以人平分高出校平均17分遥居榜首。我班也评为优秀班团集体。我也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10

    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11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其他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清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

    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期末总结 篇12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七、八、九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学校开展了有效教学,实施了导学案,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教育教学情况

    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学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三、其他方面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克服困难,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同行、对学校负责的原则,认真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实施,促使编写者对所教内容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加强了老师间的集体备课,对导学案实施后的反思,我觉得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立足常规教学,深入课堂抓教研,向45分钟要效率。有道是: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工作亦无止境。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我一定更加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使八年的物理成绩更上一层楼。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精选


    或许你需要"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经济飞速发展,文档的运用更频繁了,我们可以多多向网络范文寻求借鉴。经常仔细研读范文,我们的写作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九、板书设计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5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

    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

    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

    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

    (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

    (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

    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

    《自由落体》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本章是在之前运动基础上的补充,自由落体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公式,为接下来研究特殊的运动打下铺垫,在整个高中课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中以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在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并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难点则是:

    重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难点:自由下落快慢和重力大小无关。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师生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堂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我将它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4个部分。

    1.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将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质量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故事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设计了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可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2.新课教学

    上课之初,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张纸和一个石块同一高度释放谁落得快?探究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比较快,有的 也会认为两者下落是一样快的。

    接着我将进行两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同一高度扔下,发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时间相同。第二组实验:将相同大小的纸,一张揉成团,一张平摊,同时下落。发现纸团下落得快。学生观察得出相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时间不同。以上两组对比试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以上实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为了验证空气阻力的影响,我将采用牛顿管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将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次直接将玻璃管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二次利用抽气机抽取部分空气,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三次抽取全部空气,变成真空状态,观察下落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小羽毛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同时下落。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自由落体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条件:静止只受到重力

    3.巩固(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在多媒体展示习题,让学生区分哪种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习题的训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接下来的作业布置。

    知识归纳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再章节最后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作业布置

    对于课后作业,我将布置太空测量质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书上材料对本节课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重点突出,可以很好的帮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9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2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