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
  •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6-29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具与

    媒体

    图片、录像等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人类的交谈声;

    b.隆隆的雷声;

    c.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动物的交谈声。

    b.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在一只伞的焦点处放一块手表,在另一把伞的焦点处就能听到走表的声音。

    e.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宫。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b超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画图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两个扩展型的例子,可以充当练习

    这两个例子都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认识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利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JK251.com延伸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系列


    我们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心编辑了这份“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当一堂新课即将开始的时候,老师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教案的。教师在书写教案时应当有课标精神,以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

    示例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观察现象:

    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

    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

    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

    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

    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现象。

    例2、声现象。

    三、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小鸭子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 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7)

    本节《电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节,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着的应用,开阔视野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读书自学法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暗或比较电流表读数的大小从而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互相交流 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电阻单位。 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类比方法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 ,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提出如何用一根电阻丝如何研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加深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从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导体和绝缘体,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围绕“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这个问题,展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设疑问一:在电路电压相等的条件下,铜导线和铁导线的电流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灯的电流越大,则灯越亮。

    设疑问二:想一想: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车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致使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多媒体展示介绍科学家欧姆 ,展示各类电阻器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展示常见电阻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安全教育。

    教师举几个例子,把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车队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车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 ,一路很宽,一条路很窄,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路的横截面积有关。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学生讲解下列问题,逐步概括出结论。

    ①换接不同电阻时,由电流表示数不同,可得出什么结论?

    ②你怎样分析得出的?

    ③我们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变?想一想结论该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样。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强调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巩固练习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知识

    7、播放半导体与超导体的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8)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根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学问和分析电路的根底,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规律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试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洁,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试验方法的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试验难度比拟大,主要在试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试验的难度比拟大,学生消失错误的可能性也比拟大,所以试验的评估和沟通也比拟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这次课采纳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试验熟悉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看、收集试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展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依据已有的学问猜想未知的学问。

    ②经受欧姆定律的发觉过程并把握试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展评估,找到胜利和失败的缘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待四周的'事物并能设计试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②培育学生大胆猜测,当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试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试验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试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学问方面是讨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究性试验课,让学生自主试验、观看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究性试验有深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力量和试验力量,但由于学生的探究力量尚不够成熟,引导培育学生探究力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预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局部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局部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熟悉,大局部学生答复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答复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展订正。

    (二)情景引入、展现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想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学生大胆猜测。

    不管对错,教师都应仔细对待,但应当留意:猜测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当引导学生在原有学问的根底上有依据,符合规律进展猜测。同时可将全部学生的猜测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好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我们考虑您的需求对“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了编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课教学: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9】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0】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汇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写教案的时候,重点是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你知道一篇优秀的教案该怎么写吗?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 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提高科学素养。

    六、 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五步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出示图片)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揭开比热容的神秘面纱。引入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设计活动:

    1、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烧水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学生易于理解,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先做实验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然后学生按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设计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

    1、交流探讨,总结实验结论

    2、引入比热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3、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推理、分析、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

    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热量计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

    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比热容的概念、应用和热量的计算进行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准

    确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学生分析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活动:

    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2、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3、热量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三个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和热量的计算,简洁明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2】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现象

    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腾,惯性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等。

    (二)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

    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所做的斜面小车实验。

    (三)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 “ 硬币重现 ” 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在讲摩擦生热时,引用打气筒连续打气后筒壁发热的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这个现象更主要的是压缩活塞时对筒内的气体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

    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教授认为: “ 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 由此可见,物理现象对物理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现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首先感知 “ 手对书 ” 有力的作用、 “ 人对小车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触的 “ 磁铁与铁钉 ” 之间也有这种力作用。在这样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的具体表象。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举得高高的,带着微笑问: “ 我要从这叠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可以吗? ”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才能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且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还与磁场方向有关。再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像、缩小像的现象,产生凸透镜成不同像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疑问。教师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通过语言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理清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例如: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手指压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变化,再进一步进行观察、测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听一些学生说:看老师做题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学生并不是规律、公式记不住,而是面对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规律、公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这是被长期物理教学实践所证实的。

    实验现象是为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进行中学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对于简单电路的连接与测量的问题,常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改变等,但他们却不能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陌生的新仪器、新规则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展示,加深他们对仪器的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1. 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现象一定要简单、直观、鲜明。 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压力作用下的形变,可在施加压力前先问学生:用手挤压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动吗?用细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变化,显示出玻璃瓶体的形变,这个实验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

    2. 用好比较法

    “ 比较 ” 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规律,如比热、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浮沉条件、光的反射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进行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这样也就失去了物理现象教学应有的价值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五、时间安排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5】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2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是应付高考的。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做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3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3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6】

    一、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在教学中就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九年级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切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内容编排、教学要求及难度作了更科学的调整,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力争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9】

    (一)教学目的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二)教具

    量筒,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全章导言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棗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棗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初步知识。

    2.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0】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会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会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会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会会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会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会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学会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会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会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会信心。学会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会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系列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等专题内容。

    写作文章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看看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范文去完善自己文档的写作规范。以下内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为小编收集整理,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美化生活的能力。

    2、通过欣赏和表现使学生感受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掌握基本的立体彩绘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2、掌握基本的立体彩绘技巧。

    3、光滑的塑料瓶、玻璃瓶,水粉色往往画不上去,可以先涂一层薄薄的肥皂,干后即可画上颜色。

    教学准备:

    1、师:多媒体课件、瓶子实物若干

    2、生:水粉颜料、工具、一个空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陶瓷艺术品

    (1)欣赏中国的陶瓷艺术品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艺术博物馆欣赏我国的陶瓷艺术品。

    我国的陶瓷艺术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宝。目前,我国发现的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它的制作年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有人称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请小朋友带着以下问题去欣赏。

    1、这些陶瓷艺术品上画了什么?

    2、这些艺术品美在什么地方?[显示画面,教师解说]

    (2)欣赏艺术大师毕加索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品上面画了些什么形象?

    ---人物、动物、景物、抽象图案......

    这些艺术品美在什么地方?

    -----色彩漂亮、造型有趣、独特、想象力丰富等。

    二、揭示主题

    老师带来了几个瓶子,漂亮吗?[出示瓶子实物]老师也受到艺术大师的启发,画了几个瓶子。看一看,用的是什么瓶子画的?

    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也学着这些艺术大师,自己画一个漂亮的瓶子。

    [板书:漂亮的瓶子]

    三、分析讲解

    (1)出示几个不同形式的空瓶

    师:想一想,这些瓶子上面可以画些什么?

    生:人物、动物、景物、抽象图形......

    师:只要你认为美的、有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画上去。

    (2)怎么画呢?

    师:用什么画呢?

    生:水粉颜料、水彩笔、油画棒......

    师:水粉颜料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今天,我们就用水粉颜料作画。

    (3)该怎样搭配颜色呢?

    师:深浅对比、冷暖对比效果强烈;同类色柔和。画的时候最好选效果强烈的对比色。

    (4)师示范[师讲边示]

    师:要求色彩浓厚、用笔果断、动作快。如果你用的是光滑的瓶子,可以先上一层薄薄的肥皂。

    四、学生作业

    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瓶子,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个漂亮的瓶子。

    作业要求:胆子大、想象力丰富、作品要美观大方,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

    1、展示作品,大家一起评价。哪一个最漂亮,为什么?

    2、今天我们用普通的瓶子,创作了许多美观的工艺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东西,只要用我们的智慧和所学的美术知识,把它美化一下,就可以创作出许多有趣的漂亮艺术品来。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盅上绘画,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像、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

    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续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盘上绘制,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象、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盘子文化,学会在瓷盘上绘画。掌握装饰、制作盘子的一般方法。本课展示的多幅学生作品旨在说明,生活中的许多非就材料,通过学生的一双巧手描绘、制作可以变成美丽的艺术品。

    难点:1。陶器与瓷器的不同之处

    2.盘画作品是如何制成的。

    3.漆器是如何制成的。

    4.装饰、制作盘子艺术品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中外瓷盘艺术品图片,各种制作材料,白瓷盘,水粉颜料,纸盘等。

    生:白瓷盘,纸盘,卡纸,剪刀,色纸,废旧材料,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请同学把自己查阅的有关盘子的资料,图片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师可将学生带来的盘子图片通过大屏幕向大家展示,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谈谈对不同材料盘子的认识。师生共同探究中外陶瓷艺术。

    2)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请大家对陶盘、瓷盘图片进行简单的评述、探讨。交流各自所直达的有关盘子的小知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有关陶盘、瓷盘,和学生一起探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听取形式呢感不同的看法。

    4)。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作品,启发构思。

    1)。请学生和教师一起欣赏课本上的盘子,特别是第14—17页的中外陶盘、瓷盘、漆器盘和学生作品。

    2)。请学生分析一下这些图片,能看出来这些盘子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纸盘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说一说盘子上的图案和装饰盘子的材料,你最喜欢课本上哪一个盘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这些盘子的构思很巧妙,构图新颖,色彩鲜艳,多中材料把小小的盘子装饰得非常美丽,挂在教室或居室可以起装饰的作用。

    4)看到这些美丽的盘子,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师比一比,和同学比一比,你是否也能装饰一个美丽的盘子。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作业展示

    1)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图案,注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装饰盘子,图案都要适合盘子的形状。同学们带来的材料要共享。

    2)同学们可以将装饰好的各种美丽的盘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共享成功的喜悦。

    3)提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收获吗?谈一谈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4)在欣赏学生作品之余,鼓励学生大胆地评述作品,提出改进方案。特别是对其他组的同学作品提出赶紧意见,进一步开拓思维。

    5)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性评述。

    6)别忘了把桌面、地面收拾、打扫干净。

    六、教后记: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3】

    教材分析:

    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美,是本课设计意图。教材以一幅色彩鲜艳、具有真实感的蔬菜照片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我家的菜篮子”的回忆,如蔬菜名字、营养、外形、色彩特点等,体会父母的关怀,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在欣赏中,体验大师对生活美的感受;②在摆设中,体验构图的美感;③在探索中,体验多种物体的前后遮挡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关注日常生活美,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

    教学难点:

    多种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

    兴趣点:

    畅谈我家菜篮子,蔬菜摆放构成的活动。

    观察点:

    “菜篮子”的形状、色彩及前后遮挡的特征。

    教具准备:

    各种蔬菜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我家喜欢吃什么菜?(从蔬菜名称、形状、色彩、质感、营养几方面说说)

    欣赏课本范画,大师画了什么蔬菜?这些蔬菜有什么形态、色彩特征?

    二、 摆一摆:学习构图。突破难点。

    出示准备的各种蔬菜的卡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归纳总结:

    如何摆放画面才好看?先摆大的主体物,再添小的搭配物。

    形状大小前后搭配,色彩搭配美不美?

    三、把黑板上摆放的蔬菜画一画。

    怎么画才能表现前后遮挡?

    先画前面的蔬菜,再画遮挡的蔬菜。

    先画主体物(注意留出前面物体的位置),再搭配其他物体。

    四、拓展延伸,学生创作。

    加上篮子应怎样画?可以有几种画法?

    教师演示讲解几种篮子的画法。

    提请学生注意:菜装在篮子里怎样既可以看到菜又可以用到遮挡的画法。

    篮子外面可以画些菜以求画面饱满。

    五、展示评价。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解决好,但构图有进步。有的学生还是存在画的东西太小的问题。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知陶瓷是我国祖先的重大发明之一,它不但是生活用品,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品。通过动手手尝试实践,掌握泥板成型法、盘泥条法和手涅法三种器皿成型法,进行构思与创作,发展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是本课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陶器皿"的形态特征,并能运用"器皿成型"法进行"中空"的器皿构思、制作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触摸中感受器皿的造型、质材特点;②在浓度中探索"器皿成型法"③在创作中感受具象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知道中国陶瓷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并对中国陶瓷产生兴趣;②能发挥想像力进行创新表现。

    教学重点:掌握“手捏法、盘泥条法、泥板成型法”三种“器皿成型”法。

    教学难点:

    1、泥条盘高的技法;

    2、创意构思与创作。

    兴趣点:

    1、锷鱼器皿;

    2、鬼脸器皿;

    3、小组合作创作一组器皿。

    观察点:器皿的造型、色彩、花纹特征;

    2、具象与抽象器皿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具准备:各种器皿,橡皮泥器皿,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器皿,导入新课。

    看看生活中的器皿,归纳出器皿的含义: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想一想陶瓷是怎样形成的?课文中《橡皮泥餐具》中哪些是“器皿”?

    比一比,古汉代陶艺与现代陶艺有什么异同与作用?(感知陶器皿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特征,从造型、色彩、花纹特点等方面来说)

    二、 学习三种器皿成型法,突出重点。

    看一看:书上介绍的三种器皿成型法(手捏法、盘泥条法、泥板成型法)能看懂吗?(欣赏课件演示步骤)

    说一说:我喜欢哪一种方法?我掌握了哪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制作什么泥器皿?

    做一做:选择一种方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器皿。

    三、 课堂延伸,突破难点。

    看一看:现代陶艺与鳄鱼器皿、鬼脸器皿有什么异同?(相同:盛东西,不同:具象与抽象造型)

    想一想:如何把刚才制作的“器皿”进行添加,变成具象器皿?(动物、植物等)如何抒“器皿”进行“点、线、面”装饰,表现美的造型?

    教师演示“镶色法”“与混色法”。

    四、展示评价。

    进行一个器皿展览,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请说说你是运用什么器皿成型法和艺术手法表现器皿?美在哪里?

    课后反思:本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重难点全部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惜没有把作品照相存档。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三、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措施: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1、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2、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教学效果。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6】

    2课时

    造型*表现

    冰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在利用纸盒子改造冰箱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认真地去观察冰箱的内、外结构,然后利用食品包装纸来做成冰箱里的食物。

    1、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选用画、撕、剪、拼贴、纸工制作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引导学生认识冰箱的造型特征,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冰箱及其内部的结构。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冰箱造型或画面情

    准备各种冰箱的图片及作业范作等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回去观察冰箱的内外结构,查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有关冰箱的情况,准备盒子、包装纸、剪刀、水彩笔、胶水、广告宣传纸等。

    通过交流课前查到的、了解到的关于冰箱的情况及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冰箱的知识及其发展历史、造型特征、内、外结构的共同特点。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启发学生讨论冰箱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设想未来的冰箱是什么样子。

    “变魔术”:教师用清晰、简洁的手法在实物投影仪下将一个小盒子变成一个双开门的、能打开的、有隔板的冰箱。学生通过观察,说说教师用了那些技法,怎样制作的。并分小组讨论还可以怎样制作。

    交流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撕、剪、贴等造型手法表现出冰箱的造型和自己对冰箱的想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高效合作。

    (本课时主要完成冰箱的毛胚形及内、外结构的制作)

    各组展示自己组设计的各种形状、结构的冰箱。表扬大胆创新、制作精美的作品。

    布置学生回去搜集“苏果”等超市的宣传广告画、带彩色纸、双面胶和彩色笔。

    欣赏老师带来的“画王子”冰箱,请学生猜猜老师用什么材料包装的。(彩色包装纸)再打开冰箱们请大家看看冰箱里储存着什么“食物”,把“食物”发给大家,看看是怎么来的(利用超市宣传资料上的小图片剪贴)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剪贴,还可以用什么手法表现冰箱里的食物?

    试着做一下。

    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包装纸、食品广告资料等材料,将绘画、纸工、橡皮泥雕塑等学过的技法结合起来,诞生独特的作品。

    做完后将作品布置在教室一角,同学们有秩序的打开冰箱请大家“享用”自己冰箱里的“食物”。

    提醒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课后拓展:回去试着用纸盒做一下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偶尔在储藏室里找出自己小时候用火柴盒作的写字台、钢琴,勾起了对童年的无限回忆。我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但竟有一半的孩子没见过火柴和火柴盒。

    我引导他们把找到的各种形状的盒子放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选用不同的盒子组合成大衣橱、电脑桌……甚至是想象中的或是自己设计的家具、家电。在无限空间的联想与创作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许多谈不上完美但充满了童趣的作品。但愿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从储藏室里找出这些小制作时,也能为童年时的创造力没有受到压抑而感到自豪。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系列


    在时间的印记下我们与范文更加密不可分,有效的方法是从范文写作中学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思路、学习写作方法。请你阅读教师范文大全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1)

    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猜一猜》是一篇韵文,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都比较喜欢朗读。可在让学生试背诵这篇韵文时,有个别学生总易把弯腰和点头搞混淆,变成禾苗见它点头,花儿见它弯腰。这不由得使我检查起自己的教学思路来:首先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注意强调读得准确,并在读中初步理解让路、招手、弯腰、点头的意思,再借助图边读边想象云散开了、小树摇摆、禾苗弯腰、花儿摆动的样子,从中体会到只有风才能使他们这样,进而猜出谜底是风。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思路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背诵下来。可这个学生的易背错,说明他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弯腰和点头的含义,也说明我在教学中忽视了对词语的深层次的理解。

    于是,我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弯腰和点头的意思,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和一棵禾苗,让学生比较一下:禾苗和花谁更适合用弯腰,谁更适合用点头,为什么?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肯定是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因为课文中就是这么写的。有的说:光按书上的来说,谁都会说,得说说由。有的说:禾苗的身体是长长的,它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腰长,所以风吹来时,它就弯腰。有的说:花儿的头跟其他部分比是最重的,所以当风吹来时,花儿的头就动起来,好象在点头。通过同学的互相启发,那位易背错的同学在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时,再也没背错。在教学中加入一个这样的小插曲,表面上我是在帮助这个学生弄清楚弯腰、点头在文中的意思,其实是让那些对词语仍一知半解的或囫囵吞枣的部分学生真正弄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实际上也唤醒了其他学生对品味词语意思的认识。

    通过这件事,使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不知有多少在背诵课文时是一知半解,不知有多少在背诵时是囫囵吞枣,而又不知有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课文的背诵。这可能也是我们教师所容易忽视的:课文,应该在理解中背诵。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2)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3)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本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应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挨挨挤挤,一个紧*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部分词语注释: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本课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使用了比喻、排比的方法,如前分析,可引导学生体会、赏析。

    第二,恰当的联想与想象,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前分析,可配上电化教育手段或音乐,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4)

    一、什么是宽容(课件展示)(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

    1.几个同学发言,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略)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对宽容的理解,我们来看看词典上的解释吧。

    “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现代汉语词典》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大英百科全书》(课件展示)

    2.教师总结:看来宽容需要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容忍的气量和善良的本性。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啊!

    二、感受宽容——榜样的力量(读本、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宽容是这样一种可贵的美德,德育读本中有没有这样一些宽容故事,打动了我们的心扉呢?我想肯定是有的,课前已经安排大家阅读了《我是他人的天使》“宽容仁爱”篇里的故事,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吧!(课件展示)

    学生谈读本《宽容的故事》、《给仇人一块面包》、《为别人喝彩》等三篇文章的读后感。教师适当点评。

    1、假想情景:如果《给仇人一块面包》中那失去儿子的母亲最终递给战俘的不

    是一块面包,而是一只拳头,结果将会是什么?请大家来谈谈。(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在仇恨和宽容的较量中,宽容取得了胜利,在仇恨和人性的较量中,人性取得了胜利!这位母亲身上分明沐浴着圣洁的光辉,人性的光芒,她把人类善良的本性推向了极致,让人震撼!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能触动我们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补充3个宽容故事。

    (1)、齐桓公的故事: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并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后齐桓公当政,鲍叔牙推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厚礼以为大夫”,终成为春秋霸主。(课件展示)

    点评:不难看出,齐桓公的宽容大度和博大胸襟是成就其霸业的重要因素。

    (2)、林肯的故事: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个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课件展示)

    点评:原来多一些宽容,我们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3)、周总理的故事:一次,理发师为周总理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不用着急,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点评:如果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以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错的机会。

    三、宽容的意义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境界!

    1、教师总结宽容意义:

    当我们宽容了朋友一时的冒犯时,我们明白了:宽容是快乐之本。(课件展示)

    当我们宽容了同学无意的伤害时,我们明白了:宽容是交友之桥

    当齐桓公宽容了曾经差点致自己于死地的管仲并最终称霸时,我们明白了:宽容是事业之基。

    当我们对不注意踩了我们脚的人回报一个微笑时,我们明白了:宽容是美丽之源。

    2、师生共同朗读“宽容仁爱”篇导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件展示)

    下面让我们共同朗读“宽容仁爱”篇的导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优美的文字中去加深感受吧!

    四、学会宽容

    教师:此时此刻,我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涌动着崇高的宽容之情,甚至可能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向曾经伤害过你或你曾经伤害过的人表达一份宽容或歉意,但请注意,宽容是需要艺术的,下面我们在几个“情景再现”中考察一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宽容。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6)

    《田忌骞马》一文,选自《幼儿寓言百篇》,叙述了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教大将军田忌骞马,胜了齐威王的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课文最后充满哲理的一句,点明了寓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析形象、解难点、体会感情呢?

    一、初读课文,分析形象

    本文情节简单语言浅显,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赛马的经过。为此,可让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弄懂生字新词,而后试着分段和概括段意,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并分析人物的形象:

    ⒈不动脑筋的田忌。田忌与齐威王比赛,连输三场。他虽不甘心失败,但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考虑下一步对策,只是垂头丧气。在孙膑必胜话语的鼓舞下,才向齐威王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⒉足智多谋的孙膑。正当田忌初战失利时,孙膑把他招呼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一个拍,表现了对朋友的亲切、真诚。从刚才的情况看,表明他的智慧来自对实际的调查研究。接着孙膑满怀信心地鼓励田忌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说明他在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早已筹划好取胜的策略。可见孙膑足智多谋。

    ⒊骄傲自满的齐威王。初战胜利他便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对田忌进行讽刺。当田忌要求再赛一次,他便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一个轻蔑把他骄傲自满、麻痹轻敌写得活灵活现。

    二、再读课文,解决难点

    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其寓含的深意。第一次赛马,田忌和齐威王各自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对等地进行三场比赛,结果以0:3失败。失败的原因是齐威王的每一等马都比田忌的每一等强。第二次赛马,齐威王还是采用老办法,摆出上、中、下的阵容,而田忌却采用孙膑的主意摆出下、上、中的阵容(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用上等马对其中等马,用中等马对其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赛结果,田忌以2:1获胜,使得齐威王目瞪口呆。这就告诉我们:各个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如果事关全局的部分发生质变,就势必引起全局的根本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个统领全文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读、讲、思、议,并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畅谈学习体会,使其具体明白:事物各部分间的连接顺序非常重要,排列恰当,就会发挥整体功效,以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己之长攻其之短,以己之短消其之长的辩证哲理。这样,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哲理,不但解决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三、总结课文,体会感情

    ⒈总结谈话,引导思考:①除了孙膑所排第二次比赛的阵容外,还可排出别的阵容吗?启发学生试排,然后进行比较:所有阵容中哪一种对田忌最有利?②从田忌骞马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实际情况,统筹全局,运用智谋,就能取胜。

    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课文中的三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都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读出各自说话的语气,表达出他们的内心和个性特征(田忌的不动脑筋,孙膑的足智多谋,齐威王的骄傲自满),从中体会感情。

    为使学生更好地明哲理,悟品格,突出形象,可设计以下板书:

    初赛再赛

    田忌垂头丧气上中下转败为胜下上中

    齐威王得意夸耀上中下目瞪口呆上中下

    0:3(田忌败)2:1(田忌胜)

    孙膑认真观察分析调换顺序运用智谋

    关于理解性教学设计模板(篇7)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宽容的含义。

    2、 学写一件事,这件事能够“印象深刻”“感受最多”“内容新颖”“吸引读者”。

    3、 培养学生学会新颖的命题。

    二、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学会新颖的命题。

    2、 学写一件事,是这件事能够“印象深刻”“感受最多”“内容新颖”“吸引读者”。

    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说一说,高兴的事。

    2、 说一说,什么事情让你不愉快。

    3、 把不愉快的事情填写在表格里。

    4、 理解什么是宽容。(板书课题)

    (二) 探究写法

    1、 判断课题作文内容是写一件事。

    2、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深入理解四个锦囊。

    (1) 体会“印象深刻”“感受最多”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中,你觉得哪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印象深刻”“感受最多”的故事。

    生:《举手的秘密》。

    师:(出示《举手的秘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他小学四年级时遇到一位尊重学生,友善、宽容的好老虎,这位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像这样让人久久难忘的故事还有很多总出现在作者梦里的《那只松鼠》,还有同样令人感动的伦纳德老师的《难忘的八个字》,你再来说一说,还有那些故事令你难忘?

    生:……

    师:在你所填写的表格里选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勾上对号。

    (2) 如何做到“内容新颖”“吸引读者”

    师:习作的内容是否新颖,取决于如何选材。(课件)我们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印象深刻的难以忘怀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甚至是你和你的宠物朋友之间……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怎样“吸引读者”。谁来说一说,一篇文章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的是什么?

    生:题目。

    师:对,如《举手的秘密》,整篇文章就围绕举手来写,我们的这篇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所以你的题目一定要精炼,要突出中心。现在给你的作文拟定一个题目吧。

    生汇报拟定的题目。师恰当的指导。

    师:有了精炼的题目,选定了“新颖的内容”,还要有精妙的写作手法。我们来看《举手的秘密》第一自然段(课件)大家都知道,这种写作手法叫“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我们这次习作写的事情都发生在过去,所以适合这样“倒叙”的写作手法。

    (3) 探索描写手法

    师:我们写作文时,除了注意以上四点外,你们觉得,要想使作文更生动,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手法?

    生: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生:还可以恰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说比喻……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6篇


    以下的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教案和老师都是课堂上缺一不可的。教案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认识新同学的能力,增进新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彼此的交往和良好友谊关系的建立。

    2、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理论分析:

    每个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容易产生焦虑和自我防卫心理,甚至有孤独感和不适应感。他会担心自己能否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能否迅速地融入新集体当中。而彼此认识会部分地缓解这些焦虑和自我防卫,为适应新环境提供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为更深入的人际沟通奠定了基础。但如果仅仅依靠个体交流,则即便是非常外向活泼的学生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结识所有的新同学,因此老师有必要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尽快集体地互相认识。

    活动准备:

    歌曲“找朋友”和“同一首歌”的磁带、录音机、卡片

    活动过程:

    1、自制“寻人启事”

    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同一规格的纸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自制一份“寻人启事”。在“寻人启事”中必须写清楚自己的基本特征(如性别、穿着、外貌等),并画上带有典型自我特征的简单自画像。

    2、进行“访问活动”

    老师将“寻人启事”收齐并打乱,让每位学生从中随机制取一份,并要学生根据“寻人启事”中提供的特征进行寻找。找到后,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访问对方。自我介绍和访问内容都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等;另一方面是个性情况,如爱好、特长、性格、优点为、缺点等。老师可以先做示范,但允许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自我介绍和访问内容作适当调整。(为了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可以在此项活动进行的同时播放“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3、介绍被访问者的情况

    访问活动结束之后,每个同学轮流将被访问者的情况介绍给全班同学,每们同学介绍完之后,被访问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老师应在此项活动开展前对胆小内向、从未上过台的学生进行鼓励,并提醒学生要认真听介绍,不记笔记、完全凭记忆努力记住每个人的特征,以便进行“认人比赛”。

    4、进行“认人比赛”

    老师将全体学生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如果全班总数为奇数,两组人数不等,则老师可以作为组一起加入),并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然后每组学生轮流上台说出另一组同一编号者的基本情况和个性情况,说对一项加两分,说错一项扣一分,各组每位学生的得分相加就是该小组的总分。得分高的一组为获胜组,获胜组可以给予输的小组一定的惩罚(如合唱一首歌等)。

    5、填写卡片,交流活动感受

    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卡片,卡片内容如下:

    我来到这个集体已经有__天了,在此之前,我已经认识了__位新同学,他们是____,通过今天的活动又让我认识了__位新同学,他们是____,我觉得这样的活动__,通过彼此认识,我感到__,我希望在新的集体中我____,同是时我希望这个集体成为____。

    填好卡片后,老师请3-5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活动感受。

    6、老师总结

    肯定这种人人参与的人际交流形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了解,并积极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言语表达能力。

    7、齐唱“同一首歌”作为结束。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原因、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我国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二、新授:

    学生看书P64—6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

    开始:1956年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结束:本世纪(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长历史时期,上百年时间。

    (3)性质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处于初级阶段

    (1)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现实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工业、总体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参照P65表格)。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参照P65最后一段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复习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认识这一主要矛盾

    第一,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第二,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3)怎样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

    (1)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

    承上启下: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哪些?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尊自信与自卑、自尊自信与自傲自负的区别,懂得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能较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表演、朗读、讨论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辨证分析能力以及通过活动自我教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培养自己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自觉锻炼提高个人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

    在这一重点中,讲自傲自负不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不难,难在如何向学生讲清“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对于自尊自信与虚心的关系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指导学生确切地理解、把握,才能落实于行动。

    2、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卑自傲有本质的区别

    这是本框教学难点之一。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初一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自尊自信的理解容易有误会,不能完全理解自尊自信反面的一极是自卑,相对的另一极就是自傲等。本框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力图使学生认识对自尊自信的曲解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3、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这一重点虽然在课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包含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对于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讨论、事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学会调节心态,从而保持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准确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由于自卑、自傲、忌妒、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

    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傲的本质区别,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框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学生小品表演

    值日生与值周生

    (情节:值周生午间查卫生,发现某班清洁区内有纸屑,遂找来值日生指出其不足,并准备扣除班级量化管理分。几名值日生不同意扣分,围着值周生吵闹不休。)

    学生分析值日生这种追求表面光荣的心理是虚荣心,自尊自信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好。

    学生朗读:法国莫泊桑短片小说《项链》片段。感受女主人公为自己极强的虚荣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学生小品表演

    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期末你能考第一吗?

    乙:要不是李扬比我多3分,期中我就第一了

    甲:也难怪,李扬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

    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本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

    问:偷拿同学笔记的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答:虚荣心太强,导致忌妒心理。

    3、忌妒与自尊自信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

    学生举例说明忌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自尊自信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4、学生活动:挑战自卑

    归纳:敢于正视不足,不断尝试改进,可以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

    5、学生活动:按照课前布置由学生讲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6、讨论分析:我该怎么办?

    有一个学生叫王伟,他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王伟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因此他时常感到不自信。请问他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持久地保持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因遭到失败而自卑,也不要因点滴成功而自傲。)

    7、学生做课堂小结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 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 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

    关于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含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 联系具有客观性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 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 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


    教案要注意有什么事项呢?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课堂之中的节奏要求。教案可以更方便的帮老师总结教学内容,以便日后需要,为满足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内容、任务

    一、进一步学习提高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增强上肢力量。

    二、复习改进弯道跑技术,提高身体素质。

    三、通过组织教法,培养进取、求精、守纪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

    (一)宣布本课内容、任务。

    × × × × ×-男生

    × × × × ×

    △ △ △ △ △-女生

    △ △ △ △ △

    ○ -体育委员

    ★ -老师

    (二)徒手操4节

    1、踝腕关节2、肩关节

    3、腰部运动4、弓步跳跃

    (三)游戏

    方法:全班分男、女生各4组,相对而立(如图(2)所示)。听到哨音后,按以下路线进行游戏:

    小推车蛇形跑快速跑

    ABCD

    (起点)快速跑小推车

    A(D)处同学到达D(A)处后站到队伍后面,直至每人均完成(A→D)或(D→A)。注:小推车路程男生大于女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 ★ C D

    (图2)

    二、基本部分(分组轮换): 28

    一>侧向滑步推铅球;二>弯道跑

    轮换方法:

    女生先铅球后弯道跑

    组织教法:

    铅球由老师授课、指导,弯道跑练习由体育骨干按老师要求组织同学进行练习、复习。

    一>侧向滑步推铅球

    教学要求:

    滑步成直线,上体能保持原来姿势,并有超越器械动作。

    教学重点:

    摆与蹬结合、蹬与收压结合。

    组织教法:

    1、讲解示范(队形如图3),重、难点的强调。

    2、学生练习,队形如图(3)。

    ×……………………×

    ×……………………×

    (图3)

    1)徒手侧向预备姿势,扶住同伴的手,反复做左腿摆动,右腿蹬伸,左腿下压脚着地的摆蹬练习(不滑进)。

    2)同上练习,在左腿向前摆出后,同时右腿用力蹬伸,使髋部前移,随后左腿积极下压脚落地的反复练习。

    3)同上练习,在右腿蹬伸髋部前移后,迅速收小腿,同时左脚下压着地的反复练习,要求在滑进时不跳跃,上体平移稳,能保持原来姿势。

    4)独立完成做摆、蹬、收、滑、压、撑的连续动作,先不断向左滑进,然后向后转滑至原来站位,要求在滑进后地上能留下左脚在滑行中的痕迹,使身体重心始终留在后面。

    4、简单介绍、示范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全过程,学生持实心球进行完整练习(队形如4),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1>原地侧向推铅球(实心球替代)

    2>侧向滑步推铅球(同上) ×……………×

    二>弯道跑×……………×

    教学要求:进一步改进动作图4

    教学重点:身体向内倾斜

    教学难点:克服离心力

    组织教法:

    1、由体育骨干按老师要求将同学指定地点进行以下练习:

    1>依次绕场跑一圈,体会弯道跑技术,弯道跑时,要求身体有较明显的向内倾斜。

    2>综合练习(练习队形如图),以比赛形式进行,输赢结果一律服从体育骨干的秉公裁判,后2名的小组组员给前2名的小组组员做上肢放松活动:赢者得到放松;输者学到放松肌肉的方法、技术。

    1、-垫子前滚翻

    2、-哑铃上举5-8次/人

    3、-跳绳15次/人

    图5弯道跑跨过障碍物素质练习

    A-----------→B------------→C-------------→D

    2、弯道跑要点(各小组一张,传阅、运用)

    1)左脚掌外侧,右脚掌内侧着地。

    2)摆臂幅度:右臂大于左臂

    3)在加速中体会动作(克服离心力);身体向内倾斜

    4)勇于克服困难

    3、练习要求:小组长负责维持本组练习秩序,组员认真配合。鼓励形成热烈的练习气氛。

    三、结束部分4

    2、小结讲评,宣布下次课内容、地点

    3、值日生收拾器材

    4、师生道别

    图6

    男生-手肩相搭

    女生-手手相连

    场地:田径场

    器材:实心球20粒铅球1粒垫子4块

    哑铃大小各4副跳绳4根栏架6-8架

    练习密度预测35-40%

    课后小结: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次课以立定跳远技术学习为主要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弹跳素质及全身协调能力,让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主体是初一年级学生。从生理上,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的骨骼、肌肉等,正是快速生长期;心理上,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快,求知欲高。因此在这个时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时期。

    从学生的课外锻炼中观察到,虽然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跳跃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进行过简单的跳跃练习,学生的跳跃能力还有很大差异,表现为动作不协调,腿部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有些同学不采用正确的立定跳远技术,导致摆臂蹬地不同时,手臂摆的方向不正确,落地不缓冲等,以上分析,为采取合理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培养学生对跳跃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立定跳远的技术特点并能理解立定跳远在生活中的价值。

    2、技能目标:使90%以上学生能基本掌握立定跳远技术,有30%的同学立定跳远成绩明显的提升,提高学生协调、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自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在练习中乐于活动,接受教师指导,善于动脑能吃苦耐劳。

    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

    1、指定集合地点: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1、学习立定跳远技术

    2、游戏

    4、安排见习

    5、检查着装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水平目标]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跑的练习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并掌握利用跑发展各项身体能力的锻炼方法。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运动锻炼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利用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树立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获得成功感。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从而养成长期参与运动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难点是掌握各种跑的锻炼方法及利用这些方法发展各项身体能力。

    [设计思路]

    (一)教材的"选择

    发展体能(速度、耐力和灵敏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体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种类较多,其中各种跑的练习是最常用的方法。跑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也是初中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快速跑、耐久力跑、障碍跑、接力跑、协作跑等形式。本课针对水平四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选择以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的教学技术内容含量少,技术动作比较单一。若只是反复进行各种跑的练习,不但容易使学生过度疲劳,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而是以“三趣”教学,即以教有情趣、学有兴趣、玩有乐趣为主导,以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为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习方法,将发展学生体能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穿越障碍游戏):学生简单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后,成一路纵队以跳、跨、钻、滚等方式,慢跑穿越各种障碍。

    (二)快速跑练习(抗洪抢险游戏)

    1.教师讲述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的事迹,向学生提出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的号召,创设“抗洪抢险”情境进行游戏。

    2.游戏方法: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在起点处分别放置两个空球筐作为防洪大堤;在20米远处设置折返点,折返点处放置球筐两个(内置实心球若干作为防洪沙包);要求每名学生跑到折返点时,从球筐内取出一个实心球后,迅速返回起点(途中若实心球落地,要拾起后才可继续游戏),将球放入本组的防洪大堤上;该名学生完成防洪任务后,下一名学生继续进行;以最短时间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组为获胜组。

    (三)耐久力跑练习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见义勇为捉“小偷”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导入游戏练习。

    2.角色分配:学生分成两组,其中将班级中耐力跑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成一组扮演“小偷”,其他同学扮演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3.游戏方法:“小偷”跑离15秒后,好少年开始“追捕”,路线不限,方式不限(可单独追捕亦可分小组追捕);每名“小偷”被捉住后立即离开游戏,10分钟之内将“小偷”全部捉住,为好少年组获胜,反之,“小偷”组获胜。

    (四)协作跑练习

    1.教师讲述“赛船”游戏的赛船游戏满语称作“赛威呼”。据史书记载,该项活动是由满族民间赛船演变而来,在现代已成为陆地上进行象征性的赛船活动的一种集体赛跑游戏。

    2.游戏方法:5人一组,5人均站于两根竹竿中间,两手分别握住一根竹竿;前4人面向前方,第5人反向站立,发令后5人一齐向前跑,先跑到终点,队伍不散的组为获胜组。

    3.规则:每个小组在中途因动作不一致,有摔倒、掉竿等情况发生时,必须全体停下,待队伍整理好后才能继续游戏,到达终点是以“舵手”过线为准。

    (五)整理活动

    学生跟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做放松操练习,将身心从紧张的游戏情境中解放出来,使心理和身体获得彻底的放松。教师简单总结授课情况,给予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本课结束。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4

    寓德于教内容:培养进取、求精、守纪品质

    课堂设计: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措施。体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义务教育各年级的必修课程。

    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二、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它们要由专业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一般是双教材,它既能授予学生新知识,又能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培养他们的体育乐趣,有时通过分组轮换的教学方式还能较好地锻炼体育骨干、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也是沟通老师与同学的桥梁之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守纪品质。本课就是以“弯道跑”这一复习教材为途径,由体育骨干带领、组织同学到指定地点完成一系列练习,从而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守纪的练习习惯。

    体育运动的项目中,投掷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对身体有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次课是以“铅球”这一投掷项目为主教材。而滑步推铅球的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对协调能力尤其讲究,掌握它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求同学不厌其烦、勤奋刻苦地训练基本功。此外,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臂力都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了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将掌握技术与训练力量相融合、相贯通,即:在发展体力的基础上,学习技术,在学习技术时注意发展体力,使课的形成灵活多变,既有技术的掌握又有力量、协调性的训练(游戏小推车、弯道跑的素质练习等)。

    初中学生从儿童进入了少年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根据其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上应该尽量以多种方式、富有兴趣、利于健康竞争的游戏、比赛等形式来组织,鼓励积极进取,创造热烈的练习氛围,以寻求快乐的体育情趣。所以,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弯道跑的教学中还安排了以下练习内容:

    1>跨过障碍物(或标志线)提高跑的步幅

    2>跳绳提高跑的步频、增强下肢力量、提高灵活性、协调能力

    3>哑铃上举增强上肢力量,提高爆发力

    4>前滚翻提高技巧、平衡能力、培养良好的方向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以提高应变能力

    本课的教学容量大,能较广泛地运用体育教学的七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讲解示范、形态语言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男、女生区别对待等)、从实际出发原则(场地、器材的适当安排使用等)。而课的总体设想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练习为主线。当然,设想与实际教学会有差异,且本课的设想一定还有许多不尽之处,本人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灵感,去补充、完善教学效果。在此,诚恳地希望得到听课老师的批评、指正,以督促本人教学的进步。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5

    内容:

    双杠(五副双杠)

    目标:

    ①多数同学能掌握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的方法。

    ②运用激励法,让学生友伴组合互相探究,运用双杠器械自行设计出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的动作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觉的创造性学习,体验成功感。

    步骤:

    1、学生代表(各班组)集队点名、带跑、准备动作;

    2、示范方法、提出要求及问题;

    3、组合自己的小组进行合作练习;

    4、教师到各组巡视(示范、提示、帮助、鼓励);

    (在完成规定动作外,鼓励学生多设计自选动作,视动作、花样或创意程度,给予累积分数)

    5、鼓励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但要求大家应量力而行,并在互帮互助下完成;

    6、课中对自行设计、创新练习者及有合作精神者给予肯定。

    课后小结:

    ①学生代表轮流带准备活动,让每位学生得到了组织能力,胆量等锻炼的机会,多节课下来,证明他们都能自觉带操,有的口令声大、方法多样,大胆,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②有创意的自选动作方法给予追加分数的激励机制,极大促进了学生思考,自觉、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课中涌现出争着、抢着双杠练习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后自练同学还不少。

    ③友伴组合练习,自评、互评,课后出现合作练习、上课互帮互助甚至指导他人的现象不乏其人。

    ④学生主动请教老师指导的状况也并不新鲜。

    ⑤对个别肥胖学生的指导,其大胆上双杠的尝试,还有待探究。

    ⑥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学练,气氛浓,“主动参与”体现显著。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6

    八年级耐久跑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案

    关键词:八年级;耐久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贯彻“健康第一”的基本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学和团结协作的活动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快乐体育”的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为终生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耐久跑,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田径”的内容。耐久跑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耐力水平,发展体能,磨炼意志。另外,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耐久跑的技巧,磨煉意志品质,并启发他们在练习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荣誉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合理分配体能,控制呼吸”,难点是“跑步节奏把握,身体协调用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耐挫能力差、意志不够坚定。耐久跑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所以应该力争运动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跑步的积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另外,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尽可能提高体育后进生参与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案

    【点评】:耐久跑课程的设计很重要,一是要不断变换练习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转移学生的疲劳注意力;二是设计的练习要符合耐久跑教学的特征,要围绕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和步骤;三是练习的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有一定的调整时间和交流体验的时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体验是提高练习质量的有效一环。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7

    《安全常识和韵律活动》

    一.教学内容:

    安全常识和韵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怎样预防运动损伤事故。

    2.了解预防运动损伤及事故的要求,逐步学会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3.对科学锻炼身体有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动物模仿操的名称,动作方法。能随音乐节拍进行练习,发挥自己创编动作体会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注意点。

    难点:使体育课上的安全意识在脑海里得到深化,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发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卡片、红五角星。

    五.教法与学法:

    1.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寻求答案。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探索,去想象。

    2.菜用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通过电化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并渗透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尝试与猜想和学生实际参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 出示杂技图片,思考问题。学生大胆猜想,各叙己见。

    ② 教师归纳出示课题。

    2.学生看故事录象。

    揭示问题:天鹅有危险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知识点:听从指挥有秩序。

    3.教师提问:上体育课前对于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应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口答,教师加以说明。出示第二个知识点:身体不适停运动。

    4.引导学生自己猜想:体育课上还有那些安全知识?学生讨论,各自发表见解。

    5.验证与思考:电脑聪聪带了几个动画故事,里面讲的也是一些安全知识,想知道是什么吗?

    让学生自己选择看的顺序,出示解答、评比、总结。出示三个知识点:做好准备防扭伤,相互帮助学保护,检查器械再运动。

    6.学生自己小结,学到什么知识?

    7.室内活动:动物摸仿操。

    学生看录象,然后跟着进行分解练习。跟音乐完整练习。

    学生创编动作进行练习。

    8.课堂小结:

    同学之间互评各自的表现,看谁得的五角星多。

    再次记忆学到的知识。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8

    一、体育课片断教学内容应做到完整

    体育课片断教学与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的准备和教学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是一节完整体育课的浓缩。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加强动作练习,掌握动作要领,提高技能发展身体等等。比如教学目标要有动作技术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思品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要有开始部分(包含常规教育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分组练习,教师的导优辅差}和结束部分{包含放松讲评}等等。

    二、体育课片断教学步骤安排要合理

    体育课片断教学步骤安排要符合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徒手到持器械等等。如快速跑,可这样安排:原地摆臂――专门辅助练习――快跑――接力游戏;投掷垒球,可先徒手练习――扔纸炮或羽毛球――垒球投准――垒球投投远等。

    三、体育课片断教学应创设教学情境

    从教学情境看,片断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断教学为教师提供真正的课堂,教师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断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以虚景为例,片断教学没有学生,师生互动无从实现,执教者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犹如表演“单口相声”。教学时,执教者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和旁白讲解。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讲解示范的话,那么会给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断教学太简单、没创意,有看不明白的感觉。比如,老师说:“下面请小强来给大家示范一次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接着马上就评价说:“小强同学最后拨指动作做得不错,把球投进了”。应该说这句评价本身没错,但在片断教学里就不怎么合适,我们可以根据备课时的预设,考虑到学生完成动作时会出现的没把球投进篮圈的情况,通过加入旁白的方式来讲述。比如,旁白:“小强第一次没控制好最后拨指的动作,没把球投进。第二次纠错后,球空心入网,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评,这样评委就会觉得你有抓住动作的要领进行教学,实效性很强。

    四、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充分展示基本功

    体育课片断教学时间很短,执教者不但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步骤方法,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有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你的教学。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如果你有武术或健美操的特长,又抽到相关的题目,不防在教师示范或导入过程中借机大露一下,表演给评委老师看。让评委觉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短教学加分。

    3、积极表现,教学机智。执教者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完成动作时,有一个较突出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或者给学生提一个偏难的问题,如,在课的引导部分问:“如何才能跑得快(或跳得远),同学们要带着问题进行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在练习中找出答案”等等。还有,当你课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跟主教材相关的辅助练习等,让你的教学智慧在执教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发挥。

    五、体育课片断教学要注意几个细节

    1、紧扣课题,不要偏题。

    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始终围绕着选题内容进行,所有偏离选题的片断教学都是失败的,这种围绕包括了所有的教学部分。曾经有一个老师在片断教学时抽选到的题目是抛掷实心球。这时可以从抛掷实心球的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如双手后抛前抛等。但这个老师却上成了扔垒球,偏离了选题。

    2、挖掘资源,为我所用。

    在导入时,执教者除了要在模拟的课堂中,创设一些新颖而有趣的虚拟情境外,还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充分的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片断教学所用。事先要多关注近几天内,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如,本人在执教一节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正值汶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而我在前一天晚上刚好在电视上收看到,于是在教学中从地震导入,先叙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再说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千里跋涉搬运救灾物质的情景。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利用了这一有效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十分高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很不错,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

    3、教学器材,模拟摆放。

    教学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好的教学资源。合理的摆放器材,上起课来教师能很好地进行队伍的调动和讲解示范动作。如果是投掷课,还要注意同学间的练习距离;使用橡皮筋或踏跳板等教辅器材,摆放位置要讲清楚,还要交代用处和功效。

    4、虚拟使用,电教设施。

    在片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片段教学中虚拟使用多媒体或挂图等电教设施。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较多,平常上课不方便使用,有人认为不切合实际。但适当时机使用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如,在篮球课的片断教学里,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刚才看了NBA球星乔丹的投篮精彩表演,现在让我们也做一次球星吧!”旁白:同学们欢快地奔向篮下,热烈地练习起了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

    5、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片断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合理,体育课片断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20分钟内,所以在备课时应该要多设计一些内容。平常进行试上练习时,时间应控制在18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可以把体育课片断教学分成三部分:开始准备部分2分钟;基本部分16分钟:结束部分2分钟。如果出现了意外,要争取上满20分钟。每一个步骤都要扎扎实实地上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课的内容太少,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

    6、制订预案,快速备课。

    备课的时间是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你要复习教学内容,制定教法,还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预案,也可以画一个教学流程图表。时间比较紧,速度应快一些。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你写的教学流程是一整节课的,但面试时却只要你上其中任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精心准备的东西一下子就不怎么适用了,那你也不用慌,记住那几个步骤,重新确定重难点,再临时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当然,备课时最重要的是确立恰当的目标,突出重难点,要抓住动作要领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7、冷静应对,专家提问。

    片断教学结束以后,有时专家会向你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一般来说,专家会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你为什么那样进行教学设计?你要真诚的向评委或专家,回答你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路,以及你的设计意图或根据,这个问题比较容易一些;二是会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一般性的问题,比如:请简述高抬腿的动作要领?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等等,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你的语言应清晰流畅,更重要的是,你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甚至配合动作示范进行回答。最后讲:“回答完毕”。

    总而言之,一节好的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洽当,步骤清楚,讲解简明扼要,有创新,体现个人特色。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 篇9

    八年级快速跑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案

    关键词:八年级;快速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xx)05-0046-04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设计依据xx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结合八年级学生特点,以快速跑途中跑技术的三个主要因素:摆臂、步频和步幅为教学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课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为出发点,以“教与学的统一”为实施方向,以“小场地教学”为设计尝试,通过以下意图达成教学初衷:

    1.以“一条跳绳”贯穿全课,将规范摆臂、提高步频、增大步幅以及体能练习有效串联,增强练习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跑得快”和“跑得帅”为情感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快速跑动作的规范性和美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练的内在动力。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练习模式,以“学习卡”学习为主要手段,从而体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以“少人多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注重练习密度的高效和运动负荷的高能,使学生体能得到充分锻炼。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选自水平四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田径单元快速跑教材,主教材内容为:快速跑途中跑技术。途中跑是快速跑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动。

    1.从动作结构上讲,步幅和步频是影响途中跑的兩个关键因素,而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即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大腿高抬前摆,屈肘以肩为轴前后摆动,则是影响步幅和步频的关键因素,也是途中跑教学的重点所在。

    2.从动作难度上讲,快速跑属于“不学就会”的低难度教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都已掌握这一技能。但在途中跑时如何做到:大腿带髋向前然后积极下压,前脚掌扒地,过着地点即快速蹬伸膝、踝关节、推动身体向前,即步幅与步频高效的衔接,则是本课途中跑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经验及技能现状。作为测试性项目,八年级生均有丰富的快速跑学习经验,是每个学生都会的技能。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力量的提升,应立足于规范学生的途中跑技术,优美学生的跑动姿势和提高学生的快速跑成绩,从此层面上看,多数学生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

    2.教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不利因素:学生学习意愿。首先,八年级学生对快速跑教材缺乏新鲜感;其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身体发育导致体重增加,不愿参加激烈的运动;再次,快速跑练习起来比较枯燥。以上都是教学的不利因素,需在教学中通过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来弥补。有利因素: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提高,身体能力增强,自我管理水平提升,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均是教学的有利因素,应充分利用。

    四、实践教案

    【点评】:情境教学贯穿始终,能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变换中完成分组、热身活动、呼吸方法的学习、跑的节奏的掌握以及两者的协调配合。运用简便有效地场地器材(4根长绳和8个障碍物)顺利完成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本课重难点,常态课应该是朴实、真实、扎实和高效的。建议情境教学中的情景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段特征,要不断变换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是我们实践思考的方向。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2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_,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_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_激起的农民大起义_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_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_。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_、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_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义制度”区别,封建_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_”,这是因为_主义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义制度不等于“_”。“_”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义制度,而是“秦的_”。

    ##结束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文字和地图来概述少数民族的疆域,了解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中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概括唐朝统治者的统治措施,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唐朝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纽约的唐人街》视频,并引导设问:什么是唐人街?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因此唐人也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教师追问:历史上唐朝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顺势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繁荣

    教师讲述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消灭了各地起义军,统一全国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观看《贞观政要》中的相关史料,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也被称为贞观之治。

    教师简单讲述并提问:唐太宗之后,其子唐高宗继位,在高宗死后,他的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不但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繁荣,也为唐玄宗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所以又被称作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师播放《妖猫传》中相关片段,追问:唐玄宗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空前繁华。

    教师补充: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问全盛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开元盛世。

    (二)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史料《唐朝疆域图》,请学生结合教材,以表格归纳的形式总结唐朝边疆的主要少数民族以及唐对其进行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朝的主要政策包含了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这些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安定,进一步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人物在唐朝取得的业绩。

    四、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时

    答案A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5】

    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暴行;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质;奥斯威辛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及其对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纳粹种族主义理解其实质。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的屠杀史实,理解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亚洲的暴行,培养使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联系日军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族主义、奥斯威辛里的罪行以及奥斯威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意义

    难点:纳粹种族主义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再展示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图片)2005年1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奥斯威辛,在同一时刻默哀,哀悼二战中遭到屠杀的犹太人无辜的亡灵。60年前那场杀戮,是人类历最黑暗、最陋的一幕!任何站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的人,都会受到人类良知的拷问!那么,6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2、讲授新课

    -集中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突出奥斯威辛集中营,以及点题---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众多集中营中的典型,也是种族灭绝的一个例证。)

    -简介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布局(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活动之一----"重现历史"说一说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感性体会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纳粹党卫军在集中营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悲情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突破教学重点。

    -学生活动之二---"共同探究":宣称人道的、尊贵的优等民族却对人类犯下了如此灭绝人性的罪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明确奥斯威辛集中营出现大屠杀的理论根源是纳粹的种族主义。突破教学难点---种族主义。(种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的年代。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种族歧视 、种族隔离 、极端的种族灭绝。种族主义是纳粹民族主义的核心和基础。)师生通过德国纳粹的种种暴行加深对种族主义的理解。

    -学生活动三---"亲临其境"如果你现在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你会说些什么?(教师根据时间安排,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论从史出,突破重点)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整个世界反思历史的路标。当年,纳粹德国用400万人的生命,在波兰这个小镇向人类证明了,一旦脱离人性的轨道和世界规则的束缚,政治欲望就可以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来实现。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小镇上,善良的人性从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眷顾。从奥斯威辛开始,人类就不再相信纯粹理想国意义上的幸福。奥斯威辛的历史足以让全人类在其后为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环节:展示1994年卢旺达惨剧的图片。折射出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人性的冷漠!所有的大屠杀都向人类展示了一个事实:人类有时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集体罪行。我们追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慰籍那些被血腥屠杀的逝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声讨纳粹曾经犯下的罪行,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让所有的人来体味历史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尤其让曾经犯下罪行的国家领悟世界和平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波兰在1947年决定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建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默哀区,表达人类对纳粹暴行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1979年,出于同样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而且是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之四----"课外延伸"假如中国也要申报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什么地方可以申报?理由是什么?如何申报?

    3、课堂小结

    当人们在追忆奥斯威辛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联想到同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南京大屠杀,那同样是人类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东方加害国非但不愿直面历史,坦诚承担道义责任,反而试图掩盖与推卸。…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赢得亚洲人民原谅的机会。如果淡漠历史,或者企图污蔑、篡改历史就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俘虏,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羁绊,必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人类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代正确的认识这段惨痛历史,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设计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

    1、建立-1940年春

    2、布局:

    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滔天罪行

    1、屠杀

    2、监禁

    3、掠夺

    4、奴役

    5、实验

    三、奥斯威辛集中营暴行发生的根源

    纳粹种族主义

    四、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警示意义

    1、揭露罪行、哀悼死者

    2、反省历史、警示未来

    3、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6】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_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7】

    [课标要求]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_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_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

    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美国渡过难关

    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

    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二、新授:

    1、是谁将美国人民带出了炼狱,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2、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分为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他会这样做,看看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哪些是第一阶段,哪些是第二阶段?

    3、你认为罗斯福的新政能不能奏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罗斯福的新政,他能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吗?

    4、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度过危机的,从新政中经济的反复可以说明什么道理?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8】

    知识点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题1】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该题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18世纪末开始,工业革命扩展到法、美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③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也广泛推广开来。④正确,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动力的巨大变化。因此正确选项应为③④,即D项。

    知识点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程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1)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动力和电力产生过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①蒸汽动力主要由机修工瓦特改良产生,主要是生产实践的总结,是技工的创造;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蒸汽动力主要在英国完成,而电力是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2)相同点

    ①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也就是说两种动力的产生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②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0】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题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这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

    答案:A

    [例2]问答题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994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试题还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第二问较难,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加工和整理,对考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时期墨于思想产生的根源。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问,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1】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知道蒸汽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通过分析史料,结合小组讨论,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增强分析和概括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谈话进行导入,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第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教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

    教师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几方面进行概括。

    学生结合视频和教材明确: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经历了怎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1733年,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和理发匠阿克莱特先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教师总结并过渡: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棉纺织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在工业领域,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

    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它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

    学生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教师继续追问:蒸汽机的使用除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之外,还给哪些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呢?

    学生结合教材明确:蒸汽动力的使用,不光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使用机车的第一条铁路通车。英国还在1863年修成伦敦的第一条地铁,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讨论思考。

    小组代表回答: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商品的成本逐渐压低,可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大,相应的在资金的支撑下,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之后,这种影响也逐渐扩展到了意识形态层面,资产阶级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逐渐加快。

    过渡:除了材料中说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其他小组代表补充: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变革,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工人遭受的剥削也日益严重。

    教师补充总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也推动了政治的改革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工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桌之间思考交流:工业革命的发展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明确: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发展的相关资料,以时间轴为线索进行整理,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系列


    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究竟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1)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

    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哪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内(1912年—20__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发言。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他美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

    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民间美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

    本课主要围绕中国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这一传统。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一些深入浅出的论述,向我们分析了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首先指出,民间美术扎根于人们的具体生活,甚至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与人们对美的要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教材就民间美术的种类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列举了若干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指出民间美术的价值:

    ①它是研究民俗的重要途径;

    ②它体现着劳动人民质朴、自然的创造力,有着专业美术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生活用品。

    ④它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它是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

    接着,教材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及它们的内涵,列举并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

    2、教学目标

    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a.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b.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可以找一些录像资料来给学生观看,尤其是关于本地民俗的资料片。或者找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中国现代导演拍摄的电影中涉及到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门类,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认识并且注意保护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形式。

    可以建议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去图书馆查询本地区的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长辈。如果条件允许,在本地区又有很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被保留下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现场调查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装饰居室时的构思与所产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耳闻目染较了解。但对其它民族民间艺术了解甚少。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装饰居室时的构思与所产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了解民间美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了解多种美术形式。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导入:教师展示一幅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作品以及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来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对民间美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3.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中所列举的关于民间美术种类的图片,并且回答: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够见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

    4.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可以将生活中见到的或者在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上见到的作品都讲述出来。

    5.教师总结,指出民间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民间美术植根于人民生活中以及民间美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两部分内容以及图片,并且分小组讨论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问题。

    7.同学们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教师总结。

    ②教师展示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请同学们对这些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形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0.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且请一些同学起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完成第84页的思考与交流.参考答案:喜鹊和梅花的组合是喜上梅(眉)梢的意思;石榴代表多子.

    1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进行一个简单的剪纸练习。

    13.教师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剪纸打算用来做什么用。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4)

    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它曾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作品。作为欧洲近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曲》、《加莱义民》为例。它们分别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派。现代雕塑可以法籍罗马尼亚裔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波嘉尼小姐》、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美国雕塑家里维拉的《无限大》为例,它们从不同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法国近代肖像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是为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创作的全身像。当时伏尔泰已是84岁高龄,且刚结束了长期被放逐国外的流浪生活不久。所以,雕像自然地流露出伏尔泰明显的老态和瘦弱的身躯。但是,通过他神采奕奕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他那似能洞察一切的敏锐的目光,人们仍能感觉到这位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屈的斗士的聪明才智。他身穿的古罗马式的长袍,既自然地掩盖了老年人形体上的缺陷,又使雕像具有雄浑、庄严的风格。他头上的一条象征不朽的束发带,加强了这位杰出思想家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法国近代的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是为巴黎大凯旋门创作的浮雕。它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的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整个作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象征法兰西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女神,她右手执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左手高举,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她像疾风一般腾空向前的姿态,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下层是奔赴疆场的战士的行列。其中最突出的是卷发蓄须、高举战盔的老战士和他身旁的无所畏惧的少年战士的形象。他们是男女老少万众一心的法国人民的象征。整个浮雕的构图复杂而严谨,依靠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造成了一种千军万马的宏大气势。它成功地反映了法国__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它成为歌颂法国人民为祖国自由而战的英雄纪念碑,在世界雕塑占有重要的地位。

    法国近代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加莱义民》,是一座表现爱国主义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纪念碑。它取材于十四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的六位市民为挽救全城人的生命勇于牺牲的历史事件。罗丹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以单独的一座人像和运用象征的手法的框框,采用了以写实的手法着重表现六位义民即将英勇赴难时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整个雕塑没有固定的正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以深入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为其重要特色,树立了近代纪念碑雕刻的范例。

    布朗库西的肖像雕塑《波嘉尼小姐》是西方现代主义雕塑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它的特点是形体的高度的单纯化,即形体的塑造只要能表现出对象最基本的特征即可,不必再考虑其他的细节。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雕塑艺术的传统观念。所以,西方美术家称布朗库西为“西方现代雕塑之父”。

    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也是一件典型的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雕刻。它被安置在苏格兰的丘陵地带的一个山坡上。作者不仅运用现代主义美术常用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而且从原始艺术中吸取灵感,把原始艺术的稚拙的风格与现代单纯的风格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而又神秘的气息。

    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城市纪念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为重建被德国法西斯严重破坏的城市,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场战争的灾难而兴建的一座城市纪念碑。作者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强烈仇恨,大胆地运用了立体主义美术的手法,对形体作了夸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处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此乃针对非人性的禽兽行为所作的、充满憎恨的呼喊”,从而形成一种震撼人心,使人久久难忘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对形式感的追求与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有机的统一,成为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鲜明的政治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杰作。

    里维拉的雕刻《无限大》是安置在美国纽约市国立美国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前面广场上的一座引人注目的城市雕刻。作者利用现代流行的不锈钢材创造了一个似乎无始无终、一直处在运动状态的曲线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在阳光照射下,不锈钢材的不同的曲面会反射出丰富的光影变化。它与不断变幻着的曲线形态给人以种种奇妙的感觉。由此可见,像《无限大》这样的抽象雕刻,虽不表现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但通过它的有意味的形式,仍能给人以一种美感,并使人感到艺术创造是无止境的。从西方传统的写实的雕塑演变到现代的各种形式的雕塑,无疑是雕塑艺术的重大发展。它生动地展示了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复习思考题:

    1.罗丹的《加莱义民》的思想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2.西方现代雕刻的发展趋势。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说教材

    依据人音社课标本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体例,在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在这一版块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同时,正如课标中指出的,“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成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充分体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编写意图。

    二、说学情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三、说设计思路

    我的处理是,考虑到学生正是生活在江南地区,江南丝竹可谓家乡的音乐,我将其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广东音乐,以便于学生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信息广度。

    教学要求上紧密围绕“丝竹相和”这一课题,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和”字,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2、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

    3、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导入——丝竹乐器听辨——丝竹乐曲赏析——丝竹风格区分。

    具体步骤与意图如下:

    ㈠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图片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㈡导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重奏、合奏的主要类型——本课主题“丝竹乐”

    (意图:将丝竹乐置身于民间器乐的大背景中,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㈢丝竹乐器听辨

    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相结合)

    小结并过渡: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意图: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联系,并为后续的听赏奠定基础。)

    ㈣丝竹乐曲赏析

    1、江南丝竹《中花六板》(重点)

    ⑴欣赏《中花六板》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⑵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

    ⑶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发现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有什么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⑷小结放慢加花、支声复调特点。再听片段感受。

    ⑸从分析基础上感悟江南丝竹艺术特色的人文内涵。

    ⑹复听全曲(乐队演奏视频)。问题引领: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江南丝竹带给你的'感受。

    ⑺小结江南丝竹:小细轻雅

    (意图:突破以乐器音色为主要教学线索的传统,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兼顾音乐性的同时,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略)

    ⑴简介广东音乐

    ⑵欣赏《娱乐升平》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器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⑶简介高胡。突出表现力丰富,是广东音乐的灵魂乐器。

    ⑷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㈤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㈥小结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要为“体验”和“比较”。“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6)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7)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 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 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 新授

    1、 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 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 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 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关于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模板(篇8)

    第十六单元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模块名称: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 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嫱度肟谷盏哪谌荨K�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熏陶、 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声乐练声:作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转换练习。

    二、情景导入: 播放抗日战争历史纪录片。

    提问:影片内容发生在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看后有哪些感想?(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课件系列]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系列]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来,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不仅在各级各类的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对数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从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思考,也需要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广大师生对数学阅读重要性的理解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阅读是“人——本”对话的数学交流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能通过教科书的标准语言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能有效地促进数学阅读水平的发展,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有关的观点和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因此,数学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另外,每年一度的中考试题中都设置了数学应用题,阅读理解题,而学生每遇到应用题的问答便觉得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数学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有必要重视数学阅读。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4.反馈性原则。个体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及时、准确、适当地对学生的自我监控做出评价,指导他们逐步学会对学习方法,策略运用及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己的阅读监控过程,所用的策略及结果进行调控和改进,不断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从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5.建构性原则。阅读过程是数学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数学材料进行部分与整体的交替感知去构建数学结构,领悟形式化运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计,再通过与已知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获得新知识。

    三、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具体途径

    1.预习的阅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反正教师都要讲,上课认真听就是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预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选择好预习的时间,指导学生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教材,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第二遍,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以便于接下来学生能有目的地听课。

    2.数学教材的阅读指导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习惯。

    (2)阅读概念

    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指导效果是:让学生在阅读概念时能够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并能注意到联系实际找出反例或实物;学生能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代数式

    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代数式时,只是按照代数式的顺序去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同一个代数式,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式子本身的特点及其普遍性。

    (4)阅读例题

    对于初中学生例题阅读的指导,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其次,要让学生比较例题和教材解法的优劣,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即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5)阅读公式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关键是要让他们看清教材是怎样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设法记住,另外还要让他们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通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6)阅读数学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7)阅读提示与说明

    教材中相关知识及许多习题的后面都附有说明或小括号式的提示语。例如,代数式概念中的“运算符号”,教材特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要告诉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或提示语,千万不可忽视,往往解题的某一条件或关键正隐藏在这里,同时对选学内容,教师也应在自习课上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

    (8)阅读章头图和小结

    章头图让学生对本章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明确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而认真阅读小结,则能教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这是一个归纳、总结、提升的过程。

    3.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

    近年来应用题的考试情况告诉我们,数学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应用题让学生阅读,不一定要求他们全会做,但必须弄清题意,对于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名词有所了解,如“低炭”、“环保”、“利息税”、“利润”、“毛利润”等。

    四、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过程,提高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精选9篇)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在刚刚过去的16年里约奥运中,女排精神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看夺冠时的视频,好,视频看完了,哪位学生来说一下你的心情呢?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__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六、课后反思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内容 一.技巧:前滚翻

    二.跑:十字接力拼图游戏 重点 前滚翻

    重、难点 前滚翻:团身紧、滚动圆滑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弯道跑的技术特点

    2. 技能目标:A基本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技巧能力

    B提高弯道跑的技术,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 负荷目标:平均心率130~140次/分,课的密度40~50%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师生问好

    2. 宣布课的内容及教学目标

    3.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

    (快、静、齐)

    二 准备部分 1、 集中注意力练--------游戏《看谁反应快》

    2、 开口螺旋跑

    3、 跟我做------热身

    ⑴提踵 ⑵扩胸运动

    ⑶体转运动 ⑷腹背运动

    ⑸正压腿运动 ⑹侧压腿运动

    ⑺踢腿运动 ⑻头部运动

    1. 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变换语调和节奏)

    2. 讲明热身的方法

    3. 教师领做 1. 在教师的口令下学生反复练习,

    精力集中,独立完成动作,反应要快

    2. 组织: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充分活动,愉悦身心

    三 基本部分--------- 前滚翻

    1、 动作要领:并腿下蹲、两手撑垫、两脚蹬地、

    屈臂低头、团身前滚、抱腿起立

    2、 重点难点:团身紧、滚动圆滑

    3、 保护与帮助:跪于练习者侧方,推背帮助起立 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1、 教师做三种技巧动作,学生判断

    2、 讲解动作要领及保护于帮助(出示挂图)

    3、 教师巡回指导

    4、 优秀学生示范并讲评

    5、 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热情 组织:

    尝试性练习

    ⑴由低向高做前滚翻练习

    ⑵由高向低做前滚翻练习

    完整动作练习

    优秀学生示范

    继续练习

    十字接力拼图游戏

    方法:每组第一名同学按逆时针方向跑一圈,接过第二名同学的小木棒后,迅速站到排尾。依次进行

    1、 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 协助组织游戏

    3、 提问学生弯道跑的体会并总结

    组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学生分组集体设计“作品”

    2、 分组练习

    3、 积极主动参与,齐心协力为本组争光 12’

    五 结束部分

    1、 放松活动-----舞蹈〈在北京的金山上〉

    2、 小结 讲解放松方法

    3、 器材 体操垫5块 小垫子4块 小木棒40根录音机1台

    预计心率:130~140次/分、运动密度40~50%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3)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具技巧性,而课堂调控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课程下,合理运用调控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具有积极意义。

    1课堂心理调控

    体育教学主要在户外进行,空间大,扰动因素多,不确定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兴趣的广泛性,教学的动态性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上加强调控,引导积极心理,减少消极心理,让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的心理准备。

    1.1注意力与兴趣的引导: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倾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泛化,要把这些心理统一到教学的既定目标上来,其心理准备是重要前提。首先,在体育教学的'开始环节中加强学习导入,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其次,有趣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步入学习的轨道;第三,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应尊重学生的活动兴趣、活动空间和运动快感的体验。

    1.2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心态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积极良好的心态能让我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充满热情,这对一堂课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心态不稳必然自乱阵脚;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谓“用心去塑造心灵”,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这就是用“心”去调控;三是以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每一堂课,心理学家认为:“热情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水平,更能感染学生。

    2课堂气氛调控

    课堂气氛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以健康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参与和高亢的情绪密切相关,那么,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合理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

    2.1创设情景,探究与发现:体育情景的设置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心理水平,以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与锻炼、探究与发现,体验成功,从而达成目标。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可见,创设情境对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课堂调控的手段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自愿+强迫,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这种情况在体育常规课中已是屡见不鲜。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个情境的穿插,就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非常重要,既要有充分准备,也要注意观察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地创设情境,插入游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导向最佳状态,这些插入运用适时,能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

    2.2因势利导,积极应变:因势利导是教学过程中调控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教材、学生个体差异、班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课堂氛围。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把握课堂气氛的“势”和学生的“势”积极应变,我们才能控制课堂。一是顺势而为之,当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高,学生参与性强,练习内容适合学生的兴趣,应积极把握学习方向,引导学习兴趣;二是善于借势,就是借助课堂上或学生的一些倾向性来推动学习进程。

    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很多,要因时、因势而定,关键是把握“势”、顺着“势”、凭借“势”的力量,向有利方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在无势可借时,我们应设置情境、穿插有趣的活动、听取学生的建议等积极造“势”,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因势利导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策略,是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倾向性导向教学目标上的艺术。

    3课堂节奏调控

    “节奏是物质运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节奏是艺术的灵魂”。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外显性很强的形态,其教学过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等都是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练习的强度、运动量大小,学生身体的疲劳与恢复等都要通过一的节奏来调控,学生在起伏的练习节奏中身体才能得到科学发展,在动态中体验到美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3.1教学环节“快慢”有变化:对教学环节及快慢变化的把握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对课堂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学速度的快慢是关系到一堂课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身体不支,动作变形,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把握教学速度。

    3.2教学活动“动静”有交替:动与静是辩证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动静”的交替才使得课堂充满活力而有序,它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与人性化。“动”使课堂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练习、探究与讨论、质疑与建议;“静”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练习方式、技能与技术的观察、理解与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就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就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1)在“静态”中解读。教学的起始,教师对动作要领、方法的解析与示范、达成目标与要求、练习的价值、对学生心理的激励等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方向性作用;(2)在“动态”中感知。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体验并参与各种练习的过程,把学生的空间放大,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体会、交流、互助学习,教师以巡视与指导、提示与评价为主,让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3)“动静”合一。在不断深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一步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与探究中明确方向,保持学习情绪,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而教学的节奏感与有序性就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静”是教学活动的调节器,是“动”的准备与开始,“动”是“静”的演绎与结果,课堂教学才能活而有序。

    总之,体育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关键是讲策略、注重方式方法与艺术。在课堂调控上教师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前的精心设计、课中对全局的掌控和应变。在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把握课的脉络,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田径必修模块中的辅助教材之一。由于立定跳远简单易行,不但能发展弹跳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并且它的学习也是其它跳跃运动项目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技术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在本课中我安排了模仿跳和游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每班45人左右,由于现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生理上看,身体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处在快速增长时期;从心理上看,这阶段学生的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体能恢复快,有多半爱争强好胜,求知欲望高,因此正式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阶段。虽然学生在小学田径模块中已经学习了跳跃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的跳跃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从学生平时的课外锻炼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不协调,有力量却使不上劲;还有些学生由于采用不正确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导致下肢过早落地,或摔倒受伤。因此合理的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为本堂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跳远的学习中,领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基本学会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增强学生弹跳力、灵敏、速度、协调性和力量等素质,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3、情感目标: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有序性,并能和同伴相互探讨交流,表达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到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难点: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5)

    寓德于教内容:培养进取、求精、守纪品质

    课堂设计: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措施。体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义务教育各年级的必修课程。

    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二、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它们要由专业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一般是双教材,它既能授予学生新知识,又能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培养他们的体育乐趣,有时通过分组轮换的教学方式还能较好地锻炼体育骨干、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也是沟通老师与同学的桥梁之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守纪品质。本课就是以“弯道跑”这一复习教材为途径,由体育骨干带领、组织同学到指定地点完成一系列练习,从而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守纪的练习习惯。

    体育运动的项目中,投掷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对身体有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次课是以“铅球”这一投掷项目为主教材。而滑步推铅球的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对协调能力尤其讲究,掌握它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求同学不厌其烦、勤奋刻苦地训练基本功。此外,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臂力都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了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将掌握技术与训练力量相融合、相贯通,即:在发展体力的基础上,学习技术,在学习技术时注意发展体力,使课的形成灵活多变,既有技术的掌握又有力量、协调性的训练(游戏小推车、弯道跑的素质练习等)。

    初中学生从儿童进入了少年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根据其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上应该尽量以多种方式、富有兴趣、利于健康竞争的游戏、比赛等形式来组织,鼓励积极进取,创造热烈的练习氛围,以寻求快乐的体育情趣。所以,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弯道跑的教学中还安排了以下练习内容:

    1>跨过障碍物(或标志线)提高跑的步幅

    2>跳绳提高跑的步频、增强下肢力量、提高灵活性、协调能力

    3>哑铃上举增强上肢力量,提高爆发力

    4>前滚翻提高技巧、平衡能力、培养良好的方向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以提高应变能力

    本课的教学容量大,能较广泛地运用体育教学的七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讲解示范、形态语言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男、女生区别对待等)、从实际出发原则(场地、器材的适当安排使用等)。而课的总体设想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练习为主线。当然,设想与实际教学会有差异,且本课的设想一定还有许多不尽之处,本人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灵感,去补充、完善教学效果。在此,诚恳地希望得到听课老师的批评、指正,以督促本人教学的进步。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运用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得以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学会行进间的运球。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身心,在学习中寻求成功,在挑战中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

    二、内容设计

    1、在热身部分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进取心强的特点,自编一套动作舒展大方、易学的热身操,配上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音乐,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球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兴奋性,使课堂充满快乐气氛。

    2、通过玩球帮助学生熟悉球性,找球感,为学习运球技术做铺垫,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球?让学生在运球游戏中开动脑筋边玩边想、主动思考。使之更好地掌握运球技术。

    3、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动作技术。通过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自评、互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培养协调性。

    4、通过迎奥运游戏,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加本节课趣味性,提高学生练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

    5、最后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舞蹈放松。

    附: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人数:40人

    教师:安静

    教材

    1、球性练习

    2、行进间运球

    3、游戏“你跑我跳迎奥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建立运球技术表象,了解篮球技术的基本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发展灵敏、协调能力,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奥运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7)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贯彻“健康第一”“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由情景导入,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相互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体验成功,从而达到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二、教材分析

    排球运动自从19xx年传到中国,至今已有一个世纪。正面双手垫排球是排球技术的基础技术,也是我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它由插、夹、提、蹬等技术要点组成。水平四排球技术的教学是发展学生身体,进行体育文化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掌握一般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使学生身心都能协调发展。

    三、学习程序

    1.热身激发兴趣阶段:

    教师语言导入,介绍排球的'历史和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排球热身活动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与技巧阶段: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对排球技术的掌握情况,探究并实践学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给予阶段性评价,使学生尽快在活动中学会动作技术与练习方式;游戏“蚂蚁运粮”引发学生兴趣,一方面,使学生对排球产生亲和力,便于今后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后仰撑地前行,能有效地锻炼手臂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3.恢复身心阶段:

    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活动,使学生减轻运动带来的生理负荷;开展师评与自评活动,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8)

    《安全常识和韵律活动》

    一.教学内容:

    安全常识和韵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怎样预防运动损伤事故。

    2.了解预防运动损伤及事故的要求,逐步学会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3.对科学锻炼身体有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动物模仿操的名称,动作方法。能随音乐节拍进行练习,发挥自己创编动作体会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注意点。

    难点:使体育课上的安全意识在脑海里得到深化,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发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卡片、红五角星。

    五.教法与学法:

    1.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寻求答案。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探索,去想象。

    2.菜用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通过电化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并渗透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尝试与猜想和学生实际参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 出示杂技图片,思考问题。学生大胆猜想,各叙己见。

    ② 教师归纳出示课题。

    2.学生看故事录象。

    揭示问题:天鹅有危险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知识点:听从指挥有秩序。

    3.教师提问:上体育课前对于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应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口答,教师加以说明。出示第二个知识点:身体不适停运动。

    4.引导学生自己猜想:体育课上还有那些安全知识?学生讨论,各自发表见解。

    5.验证与思考:电脑聪聪带了几个动画故事,里面讲的也是一些安全知识,想知道是什么吗?

    让学生自己选择看的顺序,出示解答、评比、总结。出示三个知识点:做好准备防扭伤,相互帮助学保护,检查器械再运动。

    6.学生自己小结,学到什么知识?

    7.室内活动:动物摸仿操。

    学生看录象,然后跟着进行分解练习。跟音乐完整练习。

    学生创编动作进行练习。

    8.课堂小结:

    同学之间互评各自的表现,看谁得的五角星多。

    再次记忆学到的知识。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模板(篇9)

    内容:

    双杠(五副双杠)

    目标:

    ①多数同学能掌握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的方法。

    ②运用激励法,让学生友伴组合互相探究,运用双杠器械自行设计出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的动作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觉的创造性学习,体验成功感。

    步骤:

    1、学生代表(各班组)集队点名、带跑、准备动作;

    2、示范方法、提出要求及问题;

    3、组合自己的小组进行合作练习;

    4、教师到各组巡视(示范、提示、帮助、鼓励);

    (在完成规定动作外,鼓励学生多设计自选动作,视动作、花样或创意程度,给予累积分数)

    5、鼓励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但要求大家应量力而行,并在互帮互助下完成;

    6、课中对自行设计、创新练习者及有合作精神者给予肯定。

    课后小结:

    ①学生代表轮流带准备活动,让每位学生得到了组织能力,胆量等锻炼的机会,多节课下来,证明他们都能自觉带操,有的口令声大、方法多样,大胆,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②有创意的自选动作方法给予追加分数的激励机制,极大促进了学生思考,自觉、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课中涌现出争着、抢着双杠练习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后自练同学还不少。

    ③友伴组合练习,自评、互评,课后出现合作练习、上课互帮互助甚至指导他人的现象不乏其人。

    ④学生主动请教老师指导的状况也并不新鲜。

    ⑤对个别肥胖学生的指导,其大胆上双杠的尝试,还有待探究。

    ⑥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学练,气氛浓,“主动参与”体现显著。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教案的准备力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算是优秀的教案呢?经过编辑的认真整理这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问世了,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随着春天的来临,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的时间也屈指可数了。针对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状态,挖掘潜能,实现各人心中的美好理想。在复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做好“厚书变薄,薄书变厚”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工作,争取在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有好成绩。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

    1、讲完第二册物理书的第15、16两章。

    2、复习初中物理第一册和第二册。

    3、做好分部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

    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

    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2、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三、具体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以高于课本”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理清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和修养。

    加强对学困生的知识补救,减小对升学的影响。

    尤其对分流班级的学生,多与他们进行情感和教学上的沟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有改变现在学习状态的思想,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

    对他们多关心和沟通,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让学生有愉悦的精神状态,处于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中。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课教学: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