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7篇
  •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6-30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7篇。

    想要了解“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编辑已经为你整理好了,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为了避免教学时不出错,准备一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设计和书写的好与坏关系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与建议

    什么是电功率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电功率的定义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引入电功率的概念。但本教材在此之前还没有讲述机械功,因此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演示

    新教材是通过比较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引入电功率概念的。首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表上铝盘的转动,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瓦数电灯泡的使用与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此时教师进行讲解:电能表是计量所消耗的电能多少的工具,因此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就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注意演示时尽量选用转数大的电能表,如3000revs/kwh,效果会很明显。

    为了加深对“功率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理解,课堂上还可以增加用手摇发电机进行演示。把手摇发电机与小灯泡连接,先以适当速度转动发电机使灯泡正常发光,告诉学生发电机是把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分别加快及减慢转速,使灯泡亮度变强和变弱。请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期望学生用功率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手摇速度快→能量转化快→功率大→灯泡较亮

    手摇速度慢→能量转化慢→功率小→灯泡较暗

    教材指出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应结合电功率的定义式向学生说明1W的含义:用电器在1S消耗1J的电能,其功率就是1W,即IW=1J/s。千瓦时的来历

    结合下面例题后的问题,指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是较大的电能,如果用焦耳表示较麻烦,因此引入了千瓦时这个单位。

    课本图7。2—2是一种洗衣机的铭牌,其中有三种功率值:洗涤功率,甩干功率和水加热功率,这意味着洗衣机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消耗电能的快慢是不同的。对说明书上的“防触电保护类别”和“自来水压力”,不要求理解,但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

    想想议议

    本栏目举了一个在电视中曾出现的错误使用物理概念的例子。这个记者把电功率和电能混淆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单位。还可以请同学举出类似报刊和电视出现科学性错误的例子。学生通常会认为报刊或电视中的内容以及家长、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怎样测量电功率

    教学中可以把公式P=IU和P=W/t结合起来,稍做拓展,指出后者是电功率的定义式,它同时也适合其他的能量转化过程,而前者只适用于电功率的测量。

    动手动脑学物理

    1、0.0045A。

    2、略。

    3、要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需关闭其他所有的用电器,然后数出它工作时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如lmin)内转过的圈数,根据电能表的参数换算成电能,利用公P=W/t即可算出。

    可以补充以下问题:把你的计算结果与用电器铭牌上标识的额定功率相比较,计算结果准确吗?如果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什么?估计你家中还能安装多大功率的电器?如果随手关掉不用的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等),估算一下每月可以节约多少电能?节约的电费是多少?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总之,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4

    课题:动能和势能

    课型:新授

    授时:

    备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1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

    讨论结果:

    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

    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

    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

    1、中子数为12

    2、中子数12;电子数10

    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夸克的发现

    【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

    【设疑】

    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

    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核素?

    2、什么是同位素?

    课堂练习:

    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

    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

    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

    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6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

    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D.

    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7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笔者在“光的衍射”一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光的衍射”一节的处理是基于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两个实验,而且以此说明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材中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光通过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发生衍射时,其衍射图样不一样。再进一步演示和观察光通过正三角形孔、正方形孔、正多边形孔的衍射现象加以验证,并介绍光的衍射在现代技术上的应用,如x射线通过晶体发生晶格衍射。反过来,用对应的衍射图样来推测晶体的微观结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限制,以及对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规律进一步再认识,使学生对光的衍射现象的认识得到升华。

    光源选用激光笔,缝和孔的具体制作过程简述如下:

    用刀片、缝衣针等工具在不透光的塑料卡片(如电话卡)上,分别刻制出不同宽度的缝和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孔。如图1所示卡片上制作宽度约为2 mm的缝a和宽度约为0.5 mm的缝b;如图2所示卡片上制作直径约为2 mm的圆孔c和直径约为1 mm的圆孔d;如图3所示卡片上制作线度都约为1 mm的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体正多边形孔g。

    演示时,把有孔或缝的卡片固定在支架上作为挡板,在相距1 m左右的位置,把激光笔光源照射到缝或孔上,在光屏(可以把白色墙壁作为光屏)上可看到相应的衍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师问: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师问:衍射是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波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也即人们肉眼能直接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答:波要发生明显衍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只有障碍物或缝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光的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生答:光的波长很短,而可见光的波长实际上只有十分之几微米,一般物体的尺寸都比它大得多,因此,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但是若障碍物或缝的尺寸很小,与光波波长差不多时,就应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实验一:如图4所示装置,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单缝b、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及分析:当激光照在宽缝a上时,光沿着直线方向通过缝,在屏上产生一条跟缝的宽度相当的亮线;当激光照在窄缝b上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到了屏上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5所示,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中,把挡板换成图2所示卡片,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圆孔c、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和分析: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大的孔c上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圆形亮斑,圆的大小跟按光沿直线传播规律作图得到的一样。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小的孔d上时,屏上得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沿直线传播所对应照明的区域,如图6所示。

    小结: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当缝或孔较大(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不明显(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当缝或孔很小(与光波波长接近或比光波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师问:同学们,试比较上面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图样,有那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生答:相同点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不同点是圆孔衍射条纹为圆环形状,而单缝衍射条纹是直线形状。

    师问:如果用其他形状的孔,发生衍射时得到的衍射图样又怎样呢?

    实验:在图4所示装置中,把挡板换成如图3所示卡片,依次演示激光通过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孔f、正多边形孔g发生的衍射现象,其衍射图样分别为如图7、8、9所示。

    师问:通过比较、分析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这些实验进一步说明了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的形状有关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

    师问:能不能通过衍射图样,反过来推知小孔形状(或障碍物的结构)呢?

    生答:由实验可知,衍射图样和孔的形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由衍射图样可以推知小孔的形状。

    师介绍:在现代应用光学分析技术中,科学家根据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结构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利用x射线穿过晶体后发生晶格衍射时,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得到的衍射图样,从而推理得出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生答:一方面x射线穿透能力强,另一方面其波长与晶体分子大小差不多,因此,x射线通过晶体时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从而得到清晰的衍射图样。

    师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弗兰克林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化学家,成功地拍摄了不同温度下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如图10所示,把这些各种局部的结构形状汇总。

    dna的衍射图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形究,他们看了那张照片后,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因此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

    x射线衍射在纳米技术的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发现显微镜放大倍数是要受到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

    生答:当被观察的微小物体尺寸与可见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样就得不到清晰的像。因此,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了限制。

    师问: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沿曲线传播,这不是与前面学到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矛盾吗?

    学生讨论。

    生答:不矛盾,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光的传播规律:一方面,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另一方面,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衍射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十分明显,这时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通过对光经过各种形状的孔产生的衍射图样的观察,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各种形状的衍射图样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奇、趣、美。对孔的形状和衍射图样的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的结论:衍射图样随孔的形状改变而改变;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介绍x射线的晶格衍射的应用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拓展,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jk251.coM小编推荐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11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11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

    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3

    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确定某种物理过程是不是波动,就看它有没有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产生,只有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才能确认光具有波动性在学习双缝干涉前,应回顾下列有关机械波的知识:

    A、两列波彼此相遇后,仍像相遇以前一样,各自保持原有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

    B、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矢量和;

    C、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2、掌握了上述波的共同性后,再分析光的特殊性.

    由于物质发光的特殊性,任何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相叠加均不能产生干涉现象怎样才能得到相干光源呢?双缝干涉就是成功的一例.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从单缝射到双缝上,形成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干光源,它们在光屏上叠加就出现干涉图样.

    上述思维过程,不仅能顺利地掌握双缝干涉,同时为研究薄膜干涉打好了基础

    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双缝干涉的装置使一束光通过双缝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光屏上相通形成稳定的干涉条纹.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出现亮条纹;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出现暗条纹.

    A、对干涉图样的研究可知:相邻两条明条纹(暗条纹)中心距离 与屏到双缝的距离L成正比;与双缝间距离d成反比;与照射光的波长成正比.

    B、在实验装置不变的情况下化、d不变),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所以红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大,紫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小;初步了解通过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原理.

    C、用白光进行干涉实验,各种单色光在光屏中央均为明纹,中央亮纹是各色光复合而成,所以是白色的.各色光由于波长不同,在光屏上产生的其它各级亮纹的位置均不相同,所以其它各级亮纹是彩色的.

    让一束光经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后,形成的两束反射光产生的干涉现象叫薄膜干涉.

    A、在薄膜干涉中,前、后表面反射光的路程差由膜的厚度决定,所以薄膜干涉中同一明条纹(暗条纹)应出现在膜的厚度相等的地方.由于光波波长极短,所以微薄膜干涉时,介质膜应足够薄,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

    B、用手紧压两块玻璃板看到彩色条纹,阳光下的肥皂泡和水面飘浮油膜出现彩色等都是薄膜干涉.

    C、薄膜于涉在技术上可以检查镜面和精密部件表面形状;精密光学过镜上的增透膜(当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膜中波长的1/4时,透镜上透光损失的能量最小,增强了透镜的透光能力.)

    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几何阴影里去的现象叫光的衍射.只有当小孔、单缝或小屏的尺寸小于波长或和波长差不多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A、白光通过小孔或单缝时,屏上出现的衍射图样中央是白色亮纹,它各级亮纹是彩色的;用单色光进行单缝衍射时,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B、光的衍射现象中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实际上是干涉的结果,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有密切关系.

    C、干涉和衍射是波的基本特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征明了光是一种波.干涉和衍射现象产生的机理不同,产生的图样也有区别.干涉图样的中央亮纹和其它各级亮纹的宽度基本相等,而衍射图样各级亮纹的宽度各不相同,中央亮纹的宽度差不多是其它各级亮纹宽度的两倍.

    D、白光干涉、衍射现象中出现的彩色条纹与白光色散的彩色条纹产生的机理不同,前者由光的叠加产生的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4

    本节课是第十二章力学的一节课,以及下章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5

    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

    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

    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

    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

    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

    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中学生姆潘巴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积累有关词语。

    4、能联系生活,根据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宣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5、培养探究意识,并能大胆提问,养成质疑习惯。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7

    【 教学过程 】

    功 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8

    课题:动能和势能

    课型:新授

    授时:

    备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为教学系统是复杂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只是预案,只能作为宏观纲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要靠教师的艺术发挥。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教好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概念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1.

    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接受新概念的干扰。如说:这杯水热,物理上应是:这杯水温度高。把“热”与温度混了。再如说:冬天放在操场上的铁比木头凉。实际是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一样高。2.认识不足或己有概念不清给教学带来的干扰。如说:静止的物体无惯性;再如说: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3.用数学式代替物理意义。如认为:由R=U/I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再如,由E=kq/R2说r趋于零时E趋于无穷。4.概念间的混淆。说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为零。5.不会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如船从淡水湖开到海里,所受浮力怎样变化?会认为变大。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x108m/s.

    (二)过程与方法I.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一一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学习类比和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类似:①什么叫做声源?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总之,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汇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写教案的时候,重点是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你知道一篇优秀的教案该怎么写吗?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 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提高科学素养。

    六、 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五步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出示图片)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揭开比热容的神秘面纱。引入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设计活动:

    1、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烧水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学生易于理解,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先做实验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然后学生按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设计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

    1、交流探讨,总结实验结论

    2、引入比热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3、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推理、分析、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

    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热量计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

    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比热容的概念、应用和热量的计算进行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准

    确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学生分析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活动:

    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2、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3、热量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三个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和热量的计算,简洁明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2】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现象

    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腾,惯性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等。

    (二)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

    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所做的斜面小车实验。

    (三)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 “ 硬币重现 ” 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在讲摩擦生热时,引用打气筒连续打气后筒壁发热的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这个现象更主要的是压缩活塞时对筒内的气体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

    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教授认为: “ 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 由此可见,物理现象对物理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现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首先感知 “ 手对书 ” 有力的作用、 “ 人对小车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触的 “ 磁铁与铁钉 ” 之间也有这种力作用。在这样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的具体表象。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举得高高的,带着微笑问: “ 我要从这叠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可以吗? ”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才能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且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还与磁场方向有关。再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像、缩小像的现象,产生凸透镜成不同像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疑问。教师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通过语言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理清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例如: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手指压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变化,再进一步进行观察、测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听一些学生说:看老师做题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学生并不是规律、公式记不住,而是面对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规律、公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这是被长期物理教学实践所证实的。

    实验现象是为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进行中学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对于简单电路的连接与测量的问题,常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改变等,但他们却不能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陌生的新仪器、新规则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展示,加深他们对仪器的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1. 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现象一定要简单、直观、鲜明。 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压力作用下的形变,可在施加压力前先问学生:用手挤压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动吗?用细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变化,显示出玻璃瓶体的形变,这个实验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

    2. 用好比较法

    “ 比较 ” 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规律,如比热、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浮沉条件、光的反射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进行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这样也就失去了物理现象教学应有的价值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五、时间安排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5】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2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是应付高考的。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做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3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3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6】

    一、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在教学中就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九年级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切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内容编排、教学要求及难度作了更科学的调整,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力争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9】

    (一)教学目的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二)教具

    量筒,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全章导言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棗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棗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初步知识。

    2.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0】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会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会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会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会会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会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会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学会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会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会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会信心。学会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会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关于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7篇


    有时候在做一个新的任务后,我们的情感是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范文大全为您精选了这份特别的“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希望您感到满意,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1】

    一.本学期教研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课改工作,遵循学校发展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强化质量意识,规范、务实、创新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要求,积极地、认真地开展工作,力求教科研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本学期主要教研内容和日程安排:

    1、积极配合和落实学校,教务处的各项工作,抓好教学常规。

    2、全面实施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

    3、 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注重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4、 认真做好新老教师的结对子工作,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使他们能迅速地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并能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5、 进一步对高一课改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交流课改经验,针对有些问题:内容多,课时不够,习题难,学生做不了等,组织教师们进行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6、 强化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意识,认真协助高三数学教学工作。

    7、积极进行选修校本建设和作业活页的开发。

    8、积极教科研工作,组织学校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研讨有关专业内容,积极参加各项培训。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重视试题研究,定期组织教学情况和学情分析。

    9、认真组织开展开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公开课活动,认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全面提升组内整体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2】

    书院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家长大都知识水平不是很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较多的是放任自流;加上家长在工厂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固定,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因此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回家作业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情况我就谈谈我们在初三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尽量让学生喜欢我,培养积极的情感效应面对学生时,保持平静的心情,不大喜大怒。在课堂上,我总是保持好的心情,因为我知道我的心情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我的心情好,学生心情也好,学习积极性也高。不为任何学生的错误影响自己的情绪而迁怒于全班学生,把个别问题扩大化。对于学生犯错,特别是犯错学生情绪激动时,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先将问题“冷”处理,课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课后,我也尽可能的利用课后时间,多与学生聊天、开玩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乐意接触我,愿意把他们遇到的事情跟我说,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效应,乐意听我说,然后乐意听我的课,甚至为和我亲近而去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认真备课,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与同学科组的老师交流、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特别几何运动问题,结合信息技术使几何问题更为直观。总之,力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让每位同学感觉都能听得懂,都能学得会,学生上课才更有积极性。

    (2)课后作业多层次,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做作业兴趣。课后作业首先要紧密结合新课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使学习能力薄弱学生感受到上课听课的重要性。其次,结合近几年中考题对知识点进行一题多变,利用变式训练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又能感受自己的优越感,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点应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单元检测,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单元学习完成后,结合中考题和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不易太难,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状况,要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单元测试获得较好的成绩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地坚持下一阶段的学习。单元测试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基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方便让学生找到本单元自己学得薄弱环节。三、在学困生中树立榜样,使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九年级增加了化学学科,加上中考的压力,各学科的作业使学困生的压力更大。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把某位学习态度端正,作业做得不错的学困生作为榜样来进行表扬。

    既鼓励其他学困生向他学习,也使学困生感受到他也有他自身的优点。我不在教室区别对待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在老师眼中,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决不允许他们放弃,但作业会私下稍做删减。由于时间关系,一对一的辅导时间相对减少,除了对知识点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外,对一般学困生的指导,我主要采取在作业本上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作业本上留言来指导学生订正。

    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也感受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从而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总之,我认为初三学生面对着中考的压力,迫切需要情感关怀。所以我想作为老师,从情感上为学生减压,让学生从心理喜欢你,就会更为认真的学习你这门学科。初中数学,只要是愿意学,肯定能学好。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3】

    经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

    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

    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4】

    为了提高我们学区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心校根据本学区数学科的实际情况,组织了这次全学区数学教师到富顺一中为期六天的的听课学习经验培训活动。我非常重视这次提高的机会,每天严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时完成培训任务,与结对老师以及同学期的其他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收获很多,具体有以下体会:

    一、注重扎牢基础知识: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讲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对知识点讲得非常仔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认真细致地讲解。对知识点的补充也很全面,力求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全面完整地掌握。给学生很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很重视知识的基本运用。

    二、重视对课后作业的评讲:

    在培训听课期间,老师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讲评作业,一些书上没有的知识点的补充和拓展都在作业评讲中体现出来,这样就避免专门安排补充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数学学科,只有学生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通过作业处理,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助小黑板等教具,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课堂中,很少使用多媒体和小黑板等,每一节课用于抄题、画图的时间不少。使得课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师平时上课经常在小黑板上把题写好,节约了许多时间,很值得借鉴。

    四、一中课程安排的合理

    对于数学学科,学生们有畏难情绪,因此在下午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级的数学老师的课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证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节数学课,这样就能够较好的统一教学进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下午的数学课安排的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数学课老师都安排为评讲作业或者是练习提高,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改进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教导处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能够多费一点心。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5】

    在20__2年的7月14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校管中心组织的高中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在倾听名师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我与许多老师一起学习、交流。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平时责任大、任务重、工作忙,极少关注自身的发展,教学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专家们的发言,让我拓宽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的思考现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学习收获:

    此次培训学习校管中心领导非常重视,从授课人员安排来看:安排的老师全是教授级别的老师。从授课时间任务来看: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校管中心的领导、老师特别尽职,安排具体,服务到位,一些细节工作落实得好,如我们的住宿安排,组织班级学员的交流活动等,大家比较满意,评价很高。此次培训课程设置合理,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此次培训以讲座为主,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首先是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特别是几个著名专家的几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几位大牌数学教育家的各个专题讲座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强调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讲解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数学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方法对策,数学教学等等。

    来自丹阳的林伟民特级教师给我们作了“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与高考”的专题报告。他在第一大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讲到第六小点: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我印象颇深:“双基”顾名思义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许多场合,人们在使用“双基”一词或强调“双基”时,其实质是强调打好“基础”,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数学中,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一个一个地学习,数学课也需要一节一节地上,但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还是有一些“内容”或“思想”更重要,更基本,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始终。例如,“函数”、“运算”、“图形”、“算法”等等,它们的作用不能等同于知识点,不能等同于技能,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方法,它们反映了数学中更为丰富的东西,是数学的灵魂。它们将伴随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这些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需要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会和掌握仅靠做题是难以实现的。在董林祥老师的“数学教师的智慧”中讲到:课堂要关注的不是怎样教,而是如何学;在课堂中重要的不是题目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传授,更多的应该是探究。这便给我们指明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我们只有将眼光从传统的着眼点处逐渐移开,才能看清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才能真正的将课堂的中心放在学生的身上。

    而黄厚忠老师指出了,不管是怎样的课堂模式,其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便是学生有无发展。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或者说是检验的标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好的教学?唯有将检验的标准也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检验指标。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篇3: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6】

    一、试题整体情景: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可是由于试卷印刷质量和排版的不当,给了学生误导,使学生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

    二、学生测试情景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口算题,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仅有个别同学出错,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也注重强调了口算的方法,所以失分较少,个别同学还是粗心,方法没掌握,应着重对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2、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5、7、8小题,第5小题考查方位学生本来就掌握的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和试卷上的解答存在着必须的差距,第7小题是看着计算器的图来填数,很简单,但由于印刷数位错位,给学生误导,学生错的比较多。第8小题也是排版串行学生没有全面的观察造成错误。

    3、圈一圈,主要考察分类与比较,第三小题对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学生区别比较困难,失分较多。

    4。看图数一数有几个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圆柱,有几个球,学生数错长方体与正方体混淆的多,学生的观察本事有待培养。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包括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图列式,这种题型平时练习较多,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个别同学马虎出错,教师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

    解决问题,前两小题错误较少,第4题,个别同学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识字较少不理解题意所以出错较多。

    三、改善措施: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景来看,我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能够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

    4、注重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篇7】

    这一学期的拓展课是“高中数学思想学习的方法好研究”。老师最少的题量为我们分析讲解最典型和常见的题型,帮助我们摆脱题海之苦,提高数学成绩。

    通过本学期拓展课的学习,我能大概了解、掌握了部分的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多交叉、多广度,深度上对知识加以拓展和提高,并且能在平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所拓宽和发展,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归纳,总结,梳理等方面有进步,培养了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良好的习惯。

    在学习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同时,对一些在课堂上或是平时不懂、迷惑的地方进行探讨,更好地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数学思想中的“分类讨论”,“函数数学在不等式中的应用”,“参数问题”等有了深一步的研究好拓展,便于让我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加以应用和解答。臂如:①对于参数问题的学习,我们通过学习不同的例题,通过研究、分析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分离参数,变换主元等常用的解题方法。②对分类讨论这一问题的研究: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存在不确定的元素及公式,概念的分类……,并研究了基本步骤等等。

    总之进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的方法好内容都有了很大转变,题目的难易程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及时消化吸收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也成了我的困扰。但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数学学习其实是有径可循。对于一些问题要予以归纳总结,并作一些相配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效果。一学期来,我收获了很多,尤其在学习方法上有了系统的概念,能够更好地高中的数学学习。

    当前高一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没有摆脱初中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做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高一年级的一年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第一、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初中数学成绩不错,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数学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真实的情况是,高中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知识再加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数学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数学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致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教师除了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数学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知识模块教学。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好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我们考虑您的需求对“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了编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课教学: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9】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0】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精选


    或许你需要"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经济飞速发展,文档的运用更频繁了,我们可以多多向网络范文寻求借鉴。经常仔细研读范文,我们的写作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九、板书设计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5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

    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

    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

    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

    (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

    (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

    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

    《自由落体》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本章是在之前运动基础上的补充,自由落体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公式,为接下来研究特殊的运动打下铺垫,在整个高中课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中以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在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并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难点则是:

    重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难点:自由下落快慢和重力大小无关。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师生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堂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我将它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4个部分。

    1.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将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质量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故事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设计了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可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2.新课教学

    上课之初,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张纸和一个石块同一高度释放谁落得快?探究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比较快,有的 也会认为两者下落是一样快的。

    接着我将进行两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同一高度扔下,发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时间相同。第二组实验:将相同大小的纸,一张揉成团,一张平摊,同时下落。发现纸团下落得快。学生观察得出相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时间不同。以上两组对比试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以上实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为了验证空气阻力的影响,我将采用牛顿管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将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次直接将玻璃管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二次利用抽气机抽取部分空气,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三次抽取全部空气,变成真空状态,观察下落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小羽毛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同时下落。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自由落体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条件:静止只受到重力

    3.巩固(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在多媒体展示习题,让学生区分哪种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习题的训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接下来的作业布置。

    知识归纳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再章节最后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作业布置

    对于课后作业,我将布置太空测量质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书上材料对本节课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重点突出,可以很好的帮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9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2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精选


    只求孩子们好,不求孩子们的回报,这就是老师,准备教案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一篇教案要合理地组织教材,如何写出一篇挑不出毛病的教案呢?以下是一篇关于“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的特别整理文章,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篇1)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动手进进行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学生归纳, 让学生突破重点

    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导线多用铜、铝,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银来做。铁是导体,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做导线呢?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后,通过学生观察到得实验现象,说明导体虽然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先进行讨论结束后再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电阻的大小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如果研究电阻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其它几个因素该怎么办呢?

    根据学过的的知识学生将回答出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这时我将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篇2)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我认为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分组器材: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篇3)

    听了许老师的这节课,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作为高一年轻老师不仅学会了如何教,还学会了如何备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巧妙地处理新概念。物理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理想化的,无法表达或证明给学生知道,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经常说的话是:“由此可以得到”或“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等,而许老师处理新概念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理解了物理表达式,印象也很深刻。

    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许老师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人听得很舒服。而我们往往很少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直接问学生“是不是这样”或“是吧”。

    3、知识严谨,语言表达很严密。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加速度的产生,真正实现了新课改对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备课完整。许老师根据多年经验,知道高考中学生容易犯认为圆周运动的产生是因为向心力的存在的错误,所以在受力分析时,帮助学生澄清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在刚接受新知识时就建立正确的概念。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表达式,许老师让学生自己推导表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

    许老师这节课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这是一节原生态的物理课,一方面是因为这节课是第一次上,另一方面是这节课没有经过物理备课组的集体讨论。我听完课的第一个感受是:艺高人胆大。许老师打破教材限制,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并且取得显著效果。这也告诉年轻老师,要大胆创新,突破教材,实现有效的教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长期磨练的。第二个感受是:课堂教学有层次,知识不断推进。许老师首先复习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再利用前面加速度这一知识作铺垫,引入了圆周加速度,课题的引入自然,接下来许老师利用PPT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课堂教学教的就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获得一种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许老师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

    第三、难点突破有效。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圆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形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许老师在这个内容上处理得相当有技巧。

    第四、课堂很流畅。许老师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设计体现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新课改理念核心,学生在课堂中从感知和理性上都充分体验到了知识。

    第四、为所当为。这节课的知识非常难,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而许老师勇敢地站出来,在关键时候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新课改不仅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加强主导地位。

    最后,这节课紧紧扣住了如何学习物理这一条主线来实施教学,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大家要通过这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受学校委托,让我在这里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组成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由教育、教学、教研三个层面组成。对年轻老师来讲,重点是教育和教学。

    第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认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轮,一轮三年。第一轮是“雏形”,第二轮是“成形”,第三轮是“成熟”。第一轮是形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的阶段。通过学习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等途径实现第一轮“入格”的成长目标,从而在第二阶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青年教师在第一轮教学阶段的特征。教学的前三年,是从“懵”— “蒙”—“了”变化的三年。第一年为备课、上课、命题、板书而“懵”,这是年轻老师都必须经历的磨练,只有坦然面对,才会得到提高、成长。

    1、教学实施的必备环节—“研、践、演、悟、摩”

    ①“研”。首先是研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是研究高考考纲;第三是研读所教科目的高中教材;第四是要研究所教班级的学生;第五是研究优秀案例,我反对青年教师直接搬用别人的教案进行教学,但优秀教案能为你的备课提供思路;第五是研究方法;最后,必须要研究实验,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实验要创造条件做,因为理科的很多知识来自于实验,所以实验对理科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

    ②“践”。即实践,也就是备课。在备课时要做到五备:备教案、备学案、备课件、备实验、备试讲。我提倡青年老师要手写教案,在手写教案时最好不要看课本、教材;接下来就是准备学生的学案;第三是制作课件,许老师今天的课件并不美丽,但很实用,很多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课件上,却忽略了其它的工作,我认为是本末倒置,课件的目的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辅助教学。最后是试讲,教案写好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揣摩、修改。

    ③“演”。即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演练,切勿满堂灌。

    ④“悟”。即反思,青年教师要养成每节课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坚持写教学后记的习惯,若能坚持两三年,你就会获得更快的成长。

    教学管理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包含课堂、作业、自测、调查、分析等管理,同时还要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包含制定职业规划、做好自我定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以上几点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体会,如有不足请大家指出。谢谢各位!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要素: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从v-t图像看加速度;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具备了探究加速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加速度物理意义、定义、矢量性及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的学习,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2、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加速度的定义,并能在给定运动情景下,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加速度的方向,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应用于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篇5)

    (1)能结合实例分析,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以及方向;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能够描述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与科学的距离,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发展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光滑的板上,如图所示:

    师:给小球一个水平方向并垂直于绳的初速度,小球什么运动?生:圆周运动

    对上述模型进行理想化处理(水平面光滑),对小球受力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1)体验: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拉力如何变化。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为大家打造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桃李芬芳,师恩难忘,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用任何方式写下来。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7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x1024kg=6.Ox1024x10-3t=6.0x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有请阅读“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会完全没有灵感,文档编写前遇到灵感不足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范文。观察范文的落笔点和出发点是在哪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 教材P4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 教材

    四、实例探究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五、学生的思考: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2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2】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电荷量:C

    “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动画演示)

    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

    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

    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提出静电感应概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①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金属箔仍张开,表明A和B仍带有电荷;

    ④如果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金属箔就会闭合,表明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四、元电荷

    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三)小结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几个基本概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3】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运动。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运动,一定具有。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引导:

    速度是(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线运动是。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

    例题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解析:

    例题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请做图分析: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抛体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B例2、匀变速曲线运动例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教材第八章气体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设计特点:突出物理规律形成的感性基础和理性探索的有机结合;通过问题驱动达成教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物理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出示本节课题: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7】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电子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讨论与交流]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察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历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

    师: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

    (展示问题)根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 00:41郑州08:42 08:36

    05:49 05:57武昌03:28 03:20

    09:15 09:21长沙23:59 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教师总结)

    师: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

    生:不是,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就是指的时刻.

    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

    教师课件投放教材图1.2-1所显示的问题,将其做成F1ash动画.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

    生: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点来表示时刻.时间: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线段表示.

    师: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时间,必须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

    师:下图1-2-1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义.

    答:

    1.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

    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

    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

    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

    答案:A

    2.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时刻表示时间较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D.1 min内有60个时刻

    答案:BC

    解析:紧扣时间和时刻的定义及位置、位移与时刻、时间的关系,可知B、C正确,A错.一段时间内有无数个时刻,因而D错.

    以下提供几个课堂讨论与交流的例子,仅供参考.

    [讨论与交流]:我国在200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层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着陆.在上面给出的时间或时刻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又指的是时刻?

    参考答案:这里的“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和“16日06时23分”,分别是指这次航天飞行点火、展示国旗和着陆的时刻,而“9小时40分50秒”和“11小时62分10秒”分别指的是从点火到展示国旗和从展示国旗到着陆所用的时间.

    二、路程和位移

    (情景展示)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沙漠中布满了100~200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许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归结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线?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思考:从北京到重庆,观察地图,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生: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汽车,也可以乘火车或飞机,还可以中途改变交通工具.选择的路线不同,运动轨迹不同,但就位置变动而言,都是从北京来到了重庆.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

    生: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米(m).

    路程: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板)

    在坐标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位移.

    实例: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可以用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位移,从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画有向线段,展示教材图1.2-3.

    [讨论与交流]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找出里面的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的变动.哪些是指路程,哪些是指位移.

    甲:同学,请问红孩去哪里了?

    乙:他去图书室了,五分钟前还在这儿.

    甲:图书室在哪儿?

    乙指着东北的方向说:在那个方位.

    甲: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有最近的路可去吗?

    乙:你可以从这儿向东到孔子像前再往北走,就能看见了.

    丙加入进来,说道;也可以先向北走,再向东,因为那边有好风景可看.

    甲:最近要多远?

    乙:大概要三百米吧.

    丙开玩笑说;不用,你如果能从索道直线到达也就是一百米.

    乙:别骗人了,哪有索道啊!

    丙:我是开玩笑的,那只好辛苦你了,要走曲线.

    甲:谢谢你们两位,我去找他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1:乙手指的方向--东北,就是甲在找红孩的过程中发生的位移的方向.

    生2:里面的三百米是指路程,一百米的直线距离是指位移的大小.

    生3:他们谈话的位置和图书室是两个位置,也就是甲在找红孩过程中的初末位置.

    请你举出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说明路程和位移.(围绕跑道跑一圈的位移和路程)

    [讨论与思考]

    1.(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上海到乌鲁木齐的铁路.请根据地图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阅读下面的对话:

    甲:请问到市图书馆怎么走?

    乙:从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 m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300m就到了.

    甲:谢谢!

    乙:不用客气.

    请在图1-2-3上把甲要经过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来.

    师:请你归纳一下:位移和路程有什么不同?

    生1: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生2:质点的位移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

    生3:位移与路程不同,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教师提出问题

    师:位移的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时候?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适时点拨,画一往复直线运动给学生讨论.

    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总结

    师: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C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路径的长短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选项表述的因果关系没有意义,故A错.位移的方向可以用从初位置指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但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往往是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故选项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长短,所以选项C正确.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无论是位移还是路程都既可以描述直线运动,也可以描述曲线运动,故选项D也是错误的.

    三、矢量和标量

    师: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以前学过的物理量很多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请同学们回忆并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

    对于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电流、压强这两个学生学过的物理量,它们是有方向的,但它们仍然是标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进一步加深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矢量和标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

    [讨论与思考]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解析:画图如图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讨论与思考]

    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高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矢量的表示方向.

    (1)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多少米?方向如何?

    (2)表示物体的位移有几种方式?其他矢量是否都能这样表示?注意体会“+”“-”号在表示方向上的作用.

    解析:(1)一80m,方向竖直向下;(2)到现在有三种:语言表述法,如“位移的大小为80m,方向竖直向下”;矢量图法;“+”“一”号法,如“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的位移为一80m”.

    [课堂训练]

    (播放1 500m比赛的录像片断)

    在标准的运动场上将要进行1 500米赛跑,上午9时20分50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到达终点,成绩是4分38秒.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讨论以下问题,并注意题中有关时间、时刻、路程、位置变化的准确含义.

    (1)该运动员从起跑点到达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上午9时20分50秒、上午9时25分28秒)

    (2)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1 500米)他的位置变化如何?(起跑点到终点的连线)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如果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如图1-2-6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

    那么(x2- 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 =x2- x1

    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在一维坐标系中,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如图1-2-7所示汽车A的位移为负值,B的位移则为正值.表明汽车B的位移方向为x轴正向,汽车A的位移方向为x轴负向.

    课后小结

    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的,同学们要掌握时间坐标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一段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总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办法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间画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线段的长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在位置坐标轴上,用点来表示位置,用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数轴来表示时间轴和位移轴,在时间轴上,点表示时刻,线段表示时间间隔.要选计时起点(零时刻),计时起点前的时刻为负,计时起点后的时刻为正;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不让学生知道).

    课后习题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一)知识准备

    ①磁通量

    定义:公式:?=BS 单位:符号: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2表示B的单位;

    计算:当B与S垂直时,或当B与S不垂直时,?的计算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

    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教材P7图4.2-3

    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

    关系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实验三:①通电线圈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

    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

    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

    ③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

    中的电流迅速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

    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6、例题分析

    例1、右图哪些回路中比会产生感应电流

    例2、如图,要使电流计G发生偏转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闭合或断开的瞬间 B、K闭合,P上下滑动

    C、在A中插入铁芯 D、在B中插入铁芯

    7、练习与作业

    1、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线运动

    C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为轴转动

    B以oo/为轴转动

    C以ad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D以bc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4、如图,距形线圈abcd绕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减小

    B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增大

    C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36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6、在无限长直线电流的磁场中,有一闭合的金属线框abcd,线框平面与直导线ef在同一平面内(如图),当线框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水平向左运动B、竖直向下平动

    C、垂直纸面向外平动D、绕bc边转动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图样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

    教学教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波遇到狭缝、小孔或较小的障碍物时会产生一种特有得现象,这就是波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波在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波线弯曲,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绕到障碍物的背后继续转播,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1. 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哪些现象是波的衍射现象?(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头、芦苇的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实验:下面我们用水波槽和小挡板来做,请大家认真观察。

    现象:水波绕过小挡板继续传播。将小挡板换成长挡板,

    重新做实验:

    现象:水波不能绕到长挡板的背后传播。这个现象说明发生衍生的条件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2)衍射现象的条件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两快小挡板,当中留一狭缝,观察波源发出的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该变窄缝的宽度(由窄到宽),观察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观察到的现象:在窄缝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绕到挡板后面继续传播。(参见课本图10-26甲)

    在窄缝的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波在挡板后面的传播就如同光线沿直线传播一样,在挡板后面留下了“阴影区”。(参见课本图10-26乙)

    第二、保持窄缝的'宽度不变,改变水波的波长(由小到大),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在窄缝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将课本图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们是做衍射实验时拍下的照片。甲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3/10,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5/10,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7/1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窄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窄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窄缝宽度与波长相比非常大时,水波将直线传播,观察不到衍射现象。

    结论: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2、波的叠加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

    3、波的干涉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

    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S1、S2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如课本图10-29所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

    课本图10-30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S1和S2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时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0-30所示中的a点],则该点(a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a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a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再经过半个周期,a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这样,a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a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实线上。

    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0-30中的b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最弱的。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静的原因。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就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1)做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2)特点: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

    (3)产生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 为万有引力恒量 ; 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手影外轮进行想象添画组成整体物像。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协同性及灵活性?。

    3、体验创造、变化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水彩笔、颜料、画纸、PPT。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手形添画的方法。

    难点:手形添画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打一器官) (手)

    2、师幼共同玩摆手势游戏。

    师:其实,我们的手不仅能做事情,还能变换出很多的手形来,请小朋友一起和老师来玩摆手势的游戏。

    3、继续探讨

    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自己的小手,看看自己的小手做出的小动物像什么?

    二、欣赏画家的手形画,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想象添画组成整体物像。

    1、观看各种手形画,提问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照着图形试着摆弄自己的手形。

    2、观看范画。提问:这是什么?我们的手形变成什么?

    三、学习绘画手形画

    1、教师示范画《梦幻城堡》这幅画的手形画。

    (1)摆一摆(先用手摆出一个造型)

    (2)描一描(用笔,把手形描完整)

    (3)想一想(要变成城堡,还要添上哪些东西)

    (4)添一添(把画添完整)

    (伸出小手摆一摆)先把自己变换的手型放在纸上不动,(然后用笔描一描))用握笔的手沿手的外形轮廓画,(开动脑筋想一想)要变成城堡,还要添上哪些东西。(添笔涂色组成画)然后再根据你画出的图案进行添画。

    2、请幼儿总结画画的顺序并把它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伸出小手摆一摆,然后用笔描一描,开动脑筋想一想,描好之后添一添,小小手形变成画添笔涂色组成画)

    四、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手形画创作

    1、教师指导绘画组幼儿进行多种手形尝试绘画、添画。

    2、教师指导印画组幼儿印画并添画。(把小手擦干净,保持画面整洁)

    3、指导幼儿运用线条把手形图组合到一起拼一拼摆一摆共同创作出一幅大的艺术作品。

    五、结束部分

    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手形画。同伴之间互相说说喜欢谁的画,为什么?

    六、活动延伸

    小朋友的手形画画的真不错,能不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你身边的人呢?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课幼儿参与性都很高,我觉得活动中有四个方面比较好。

    1.活动导入较有特色,富有启发性。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活动过程形式新颖,允许多种答案,因此幼儿所想象的小手造型丰富多样。

    3.重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说、想、画的机会,较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更多。

    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我虚心听取了各位园长和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的启示性语言还是有些欠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有些放不开。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要多接近幼儿多为幼儿创造自我想象的空间和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2】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实物——杯子,自主参与绘画,画出杯子的主要特征。

    2.鼓励幼儿用点、线、图案等大胆地装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体验写生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杯子。

    2.画板、笔、纸等。

    3.四个角度画的杯子,五角星贴花。

    4.幼儿围坐成圆形。

    活动过程:

    1.观察杯子,了解杯子的结构。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杯子)师:杯子上有什么?

    幼儿观察讲述。

    师:(指杯口)这又是什么?(杯口)除了有杯口,还有什么?(杯身、杯把、杯盖等)

    2.学习从不同角度取景写生。

    师:我很喜欢这只杯子,想给它拍张照,用什么拍呢?

    (1)教师示范取景框的使用,及时画下所拍照。(勾画的要大)师:你想给他拍张照吗?站在哪里拍好呢?站在不同角度看看杯子有什么变化。

    (2)带领幼儿围着杯子用取景框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讲述。

    3.出示范例画,请幼儿对照找出各个角度的杯子。

    4.提出幼儿绘画要求。

    (1)引导幼儿进行装饰。

    (2)提出要求。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6.评价。

    你最喜欢哪一张照片,请你把五角星送给它,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2

    目标预设:

    1.探索树叶贴画的各种不同表现手法,感知作品的自然之美。

    2.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拼贴、组合树叶贴画,并适当装饰。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出《快乐的一家》

    难点:

    1.能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2.用浆糊或双面胶固定作品。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秋冬交替之际,幼儿喜欢观察季节变换的特征,而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落叶恰恰是这个季节最为显著的标志。引导幼儿收集树叶、观察树叶,并以“树叶”为主题开展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更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季节更替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并没有刻意地示范拼贴过程,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拼贴的手法,最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够丰富作品的画面感,让幼儿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有初步树叶拼贴的经验。

    物质准备:电脑课件、电视机显示屏、电脑、各种形状的树叶若干,双面胶,浆糊、裁剪好的白纸若干、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树叶贴画”的活动主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快到冬天了,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树叶掉落了一地,你们看,有哪些形状的树叶呢?

    师:(出示柳叶拼贴的小鱼)有一位小朋友用一些树叶贴了几条小鱼呢。他用细细长长的柳叶做小鱼的身体,然后用笔添画上鱼鳞和尾巴,真有创意!

    二、欣赏课件,丰富树叶拼贴的经验

    1.出示课件一:树叶拼贴画《小鱼的一家》

    师: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树叶贴的小鱼,我们来看看吧。这些小鱼和刚才的小鱼有什么不一样?

    (用多片叶子组合;有长有短;鱼有胖有瘦;鱼尾巴丰富多样;有鱼鳍和鱼鳞;还贴了水草)

    小结:这幅画里的小鱼有胖有瘦,有大有小,真有趣!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形状的树叶,拼出小鱼来呢!看,这条大大的鱼就像是鱼爸爸,这条是鱼妈妈,其余的是鱼宝宝。原来这就是鱼的一家呀!

    2.出示课件二:树叶拼贴画《美丽的蝴蝶》,学习利用叠加方式装饰花纹。

    师:树叶除了可以拼出小鱼,还能拼出什么小动物呢?(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这儿也有一只小朋友贴的蝴蝶。仔细观察一下,翅膀上的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不同颜色的小树叶放在大树叶上,能形成美丽的花纹。瞧!有花纹的蝴蝶多么美丽呀!

    3.分别出示课件三图片:乌龟、企鹅、螃蟹,引导幼儿探索拼贴动物的一家。

    师:看,树叶还可以拼出这些小动物!是谁呢?

    三、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由组合,小组操作。

    1.明确操作主题和要求

    师:小动物们想:唉,小鱼的一家多快乐啊!如果我们也能像小鱼那样一家人在一起,那该多幸福呀!今天,我们就来用树叶贴画的方法,做出小动物的一家。等会儿两人一组,首先商量一下,你们想拼贴谁的一家?商量好以后两人在桌子上找一张操作纸和树叶材料,合作完成小动物的一家。

    2.幼儿合作拼贴,教师边指导边为幼儿的作品拍照。

    提示语:

    (1)家里的成员可以多一些,除了爸爸妈妈和宝宝,还可以拼贴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

    (2)拼好后再用适当的浆糊粘贴。

    (3)想想怎么让你的小动物更漂亮。

    四、展示并欣赏幼儿作品。

    出示幼儿树叶拼贴作品的照片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谁的作品?说说你们小组贴的是谁的一家?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谁是宝宝?再想一想,树叶还可以拼贴出什么,以后我们也来试一试,贴一贴。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3

    活动目标:

    1、掌握手工扎染、折纸、点颜色等技巧,初步了解色彩搭配的规则。

    2、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3、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和卫生习惯。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讲卫生的小猫咪》。

    2、8开、16开宣纸每人4~6张、调好的各色中国画颜料、旧报纸、扎染PPT、围兜及袖套每人一套。

    3、课前给幼儿观赏贵州苗族的各种蜡染制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故事《讲卫生的小猫咪》,小猫咪感冒了,又流鼻涕又打喷嚏,小猫咪讲卫生,赶紧到商店买来花手帕。

    提问:花手帕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不只是一个美术活动,也是一个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品质的好机会。

    二、播放扎染PPT,欣赏并讨论

    引导幼儿说出商店里的花手帕都有哪些图案和颜色。(图案有圆形、长条型、蝴蝶型、波浪形……学会说五颜六色。)

    分析: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感,多变的图案和艳丽的色彩引发了如何制作这样美丽花手帕的兴趣。

    三、指导幼儿制作扎染作品

    1、戴好围兜和袖套,防止颜料弄脏衣服。

    2、将白色的宣纸进行多层折叠,注意对角和对边。

    3、将折好的宣纸不同的部分,放入装有颜料的小碗里点颜色。

    4、将点好颜色的宣纸放在报纸上打开晾干。

    5、提问:在给“小手帕”染色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分析:幼儿要掌握折纸和点颜色这两个主要步骤,因点颜色是新技巧,所以是这个活动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把颜色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排列,引导幼儿有秩序的选择;其次要把握一边折一边点颜色的技巧,并通过实践慢慢掌握颜色的用量。最后要注意因打湿的宣纸打开难度很大,所以这个步骤必须由老师来完成,以免损坏作品。

    四、幼儿自主探索如何做出漂亮的“花手帕”

    1、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能够知道,不同的折纸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图案,并能初步找到其中的规律,如对折后从折点再折成三角形染色会形成中心扩散的圆形图案等。

    2、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能意识到深色和浅色的搭配会更好看,从开始的自由选择颜色,到逐渐掌握深浅色的搭配。

    3、过少的染色会使宣纸原本白色的地方过多,没有那么好看,颜色过于混合也会降低作品的质量,而且过多的颜色带来的水分还会使得作品在打开的时候容易破损。

    教学反思:

    本意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更亲近,更便于孩子观察浸染时候颜料慢慢的扩散现象,因为考虑到站到前面来有些拥挤,所以,给孩子们准备了地垫坐下,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对地垫太感兴趣而人又较多,在听小朋友交流方法,老师示范小结时,在两边的孩子注意力都到地垫了那里去了,更有甚者玩起地垫来。看来,要用这个方法还应注意两点:事先应让孩子先适应一下,第一次用孩子太兴奋了;这种方法可能更适合人少的时候采用。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4

    一、活动名称:《老鼠折纸》

    二、年龄班:大班(5~6岁)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十二生肖的传统故事,并可以说出老鼠的特点。2.情感目标:掌握按照老师演示折纸的技能。在创作活动中,体验绘画带来的快乐。

    3.养成克服困难不断尝试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分享表达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手为基本工具学习折小老鼠。

    五、活动内容

    1.聆听教师对十二生肖故事的讲述。

    2.根据教师引导说出老师的特点。

    3.按照教师演示折纸,并且做简单装饰。

    4.主动分享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

    六、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十二生肖故事及相关图片,卡纸、水彩笔若干。

    2.经验准备:可以按照教师的动作模仿来进行折纸,会使用画笔绘制简单花纹,有分享的经历。

    七、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知道自己属什么吗?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

    幼:羊年。

    师:对,大家除了羊年以外还知道有哪些动物代表的年呢?

    幼:……

    师:我们刚刚说了这么多动物,也说了很多人的属相,但是小朋友们想一想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二)主体活动

    1.师:好了,现在老师要问小朋友们问题了,大家记得那个动物是排行第一的呀?(幼儿回答)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知道小老鼠长什么样子吗?

    生:灰色的/长尾巴/小小的?同学们,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折出这只可爱的小老鼠吧。

    1、取正方形纸,对折,两边以中线为准内折;

    2、从另一头继续以中线为准内折;

    3、进行对折,顶头以顶点为准内折;

    4、将一端进行内折;

    5、继续对折,并以顶点内折;

    6、两边以中线为准合成;

    7、将顶角内折,为老鼠耳朵;

    8、张开折角,进行内折,重复两次;

    9、画上眼睛和嘴巴,就完成了一只最普通的小老鼠。

    师:小朋友们都会折了吧。那就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水平,动动灵活的手指,折出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吧。我们来选出一位做小老鼠又快又好的同学。

    2.制作过程中教师分组指导。

    3.互相帮助加深印象.

    师:那就请会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教一教其他同学吧。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小朋友们以前都学过什么样子的花纹做装饰呢?生:圆圈、线、小花?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我们现在六个人为一组,面向桌子坐好,老师来给大家一些材料,请小朋友们为自己的小老鼠做些漂亮的花纹装饰吧。

    幼:好。

    (三)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故事呢?都说了那些动物?

    小朋友们也尝试着制作属于自己的可爱的小老鼠,最后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了其他小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学小老鼠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个性哦,要做一名诚实勤劳的的小朋友。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5

    活动目标

    1、练习波浪线,锻炼幼儿的手腕灵活度。

    2、学习用过渡色为鲸鱼着色,注意线条流畅和色彩的变化。

    活动准备

    1、照片—鲸鱼

    2、图片—鲸鱼喷水

    3、幼儿用画纸,画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照片—鲸鱼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是谁在给我们表演节目呢?

    大海是鲸鱼的家,鲸鱼玩的多高兴呀。

    今天,我们来画一画鲸鱼好不好?

    点出活动主题——鲸鱼。

    二、展开

    1、出示图片—鲸鱼喷水

    鲸鱼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选用什么颜色画鲸鱼呢?

    (加深幼儿对油画棒颜色的认知)

    2、出示图片—鲸鱼

    教师与幼儿观察图片,探讨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构图。

    (1)在提示线的基础上,完整添画出鲸鱼喷水的形态。

    (2)大海的波浪采用连贯性的波浪线完成,注意线条的均匀,

    在画纸下放留出空白可以添画各种小鱼。

    3、教师示范着色方法,重点演示鲸鱼身体过渡色的变化。

    (1)鲸鱼:由上到下共分为三种颜色群青--深蓝--白色,每两种颜色的过渡交接处要轻轻着色,

    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尽量使颜色的过渡自然化。

    (2)大海:根据波浪线的划分,可用浅蓝和柠檬黄交替进行。

    (3)提示:涂底色时,按一个方向平涂,把笔平倒下,浅浅的均匀着色。

    背景颜色要有深浅的变化。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幼儿的绘画姿势,注意握笔和坐姿。

    (2)鼓励幼儿大胆添画小鱼、小鸟、白云,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束

    1、请小朋友们相互欣赏作品。

    2、组织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画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6

    一、活动前思考

    1、教材分析

    在《星月夜》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杉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

    观赏梵高的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时又呈现了无比绚烂的色彩。这是梵高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的成分。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强烈情感。

    难点:模仿梵高用短促而快速的用笔来表现画面。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梵高的作品,感受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情感。

    2、创作“有星星的夜晚”或描绘自己对梵高和她作品的感觉,尝试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课件、绘画工具。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梵高的《自画像》,简单介绍画家,并引导幼儿初步讨论自画像的笔触和色彩。

    2、出示《星月夜》,引导幼儿重点欣赏。

    __引导幼儿观察、描述画面,提问:请你仔细看一看,画面上画了什么?

    __引导幼儿从颜色上欣赏、讨论: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鲜艳的还是灰暗的?它们在一起对比强烈吗?你有什么感觉?

    __教师小结:画家用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

    3、引导幼儿从形象、笔触上欣赏、讨论:画家把星星、月亮、树木画成什么样子?画家是怎样用笔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幼儿学一学这棵树是怎样长的?再用小手来试一试梵高那短促而快速的用笔,感受笔触和线条的运动。

    __教师小结:画家用波浪形、螺旋形的线条来画画,星星月亮好像都被漩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旋转着上升,让人感到万事万物不停的运转。

    评析:通过观察、示范、模仿,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梵高作画的手法,这时,幼儿都跃跃欲试,很想拿起画笔象梵高爷爷一样画画。

    4、讨论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并给作品起名字。

    5、请幼儿把自己对梵高、对《星月夜》的感觉用绘画表现出来。

    __幼儿自由创作“有星星的夜晚”

    __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什么样的?你的心情怎样?

    6、作品展示和评议。

    评析:幼儿给画面起的名字虽然跟画家起的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他们对画面的理解、感受,在创作时,他们的思维始终沉浸在童话般的情境中。他们用自己的作画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美术绘画课教案幼儿园精选篇7

    活动目标:

    1、根据手型展开联想,运用点、线画出手掌鸟的美丽造型。

    2、体验手型添画活动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手掌五彩鸟ppt课件(有关各种鸟的连环图)

    2、五彩鸟装饰进程画三幅。

    3、彩色蜡笔、记号笔、白纸人手一份,

    4、教师事先画好的"手掌五彩鸟"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导入,引发兴趣。

    播放ppt课件,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小鸟喳喳叫着要到森林里参加选美比赛了,它们都想成为那只最美的鸟。师:会有哪些鸟呢?

    二、感受鸟儿的羽毛色彩的丰富和美丽。

    播放ppt课件中各种鸟的连环图看你们认不认识它们。鹦鹉(尖尖嘴会说话)、丹顶鹤(腿长)、孔雀(会开屏)、猫头鹰(眼睛大)孔雀(会开屏)、燕子

    三、引出"手掌鸟"。

    1、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鸟吗?"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画过的小鸟有什么不同?" (特别、有趣、好玩)"像什么?"请你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吧。"你认为手掌鸟能得第一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师:"是呀,手掌鸟也觉得自己不美,所以它要好好打扮自己。

    (出示五彩鸟图片二)于是它用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装饰身体.打扮翅膀、尾巴等。"这样能得第一吗?" 幼儿:"漂亮是漂亮,就是没颜色。"(出示五彩鸟图片三):老师提问:"是啊,这只小鸟还觉得自己不够美,看,它又给自己穿上了五彩衣。""仔细看看,它的衣服上有哪些漂亮的颜色?""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幼儿:五颜六色。幼儿:五彩缤纷。

    2.幼儿展开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五彩鸟。

    "如果你是一只美丽的手掌鸟,你会怎样打扮?(2)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用笔画出我们心目中的五彩鸟!"

    四、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我们画小鸟的时候啊,先画小鸟,用左手按在画纸上摆好造型不动,右手拿笔沿着左手的外围画出鸟的外形,再添画小鸟的嘴巴、眼睛,然后,我们用各种线条和图案来装饰。注意:装饰的时候:头、嘴巴、身体、翅膀和尾巴都要装饰到。"重点指导:用各种图形装饰鸟,注意色彩的协调。作品可以和老师的不一样,漂亮就行。

    五、展示幼儿的作品,观赏评析作品。

    小结:"小朋友的手掌鸟真的很美,鸟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谁的手掌鸟最美呢?

    活动反思

    美术活动《五彩鸟》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幼儿对于此活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美的活动中去,放开手脚,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最终创造美,真正释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我打破教师讲、幼儿听的旧模式,采用了赏析、交流、讨论、制作、展示的教学模式,并贯有激励,启发等手段,使整个活动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符合幼儿的实际,同时我注重在学法上的指导,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设计创作等形式指导幼儿敢于求异,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通过布置教师环境自然地进行成品展示,这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师立足以导,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运用手的外形轮廓进行形变为鸟,让幼儿进行装饰活动,在目标不一样活动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活动中我示范如何画的内容很少,而多以与幼儿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和鼓励,从幼儿的作品来看,他们的作品都是有各自的特点的,添画的场景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画了“五彩鸟的朋友们”,有的小朋友画了“五彩鸟在天空中飞”,有的小朋友画了“五彩鸟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觉得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固然也是重要的,但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加重要。

    线描画是用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表现的手法表现美丽的鸟,并突出鸟的不同特征。色彩画的五彩鸟则是通过色彩不同组合变化来表现的,也可以将前两种方法合二为一。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画圆形的物体,学习一笔一笔来回涂色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绘画纸,桔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1、老师出示桔子问:这是什么水果?(桔子)小朋友喜欢吃桔子吗?桔子是怎么样的?(圆圆的、扁扁的)

    2、引导幼儿说说桔子的外形特征:圆圆的,扁扁的,桔黄色的,吃在嘴巴里酸酸甜甜的。

    二、示范讲解。

    用黄色的笔先画成一个扁扁圆,然后在里面一笔一笔来回涂色,再在上面画一个柄,一个好看的桔子就画好了。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提醒幼儿注意画面整洁及涂色方法。

    四、展示幼儿作品,讲评。

    1、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评价。

    2、老师总结评价。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颜色吹泡泡,并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

    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每组1份分别用多种水彩颜色着色的洗洁净,每人一根吸管。

    2、范画:泡泡画1张。

    3、每人1张作画卡片。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玩捉泡泡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瞧!这画上有各种颜色的圆圈圈,多漂亮呀!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三、出示工具材料,教师演示泡泡画的过程。

    1、教师:这里有五种颜色的吹泡泡用的水,他们是红色、黄色、绿色、兰色和紫色。

    还有吸管,用吸管蘸上颜色水后就可以吹出美丽的泡泡画。

    2、教师演示泡泡画

    (1)将吸管一头蘸上颜色,舔一下。

    (2)对着纸,轻轻地吹出一个泡泡,纸上就留下一个彩色的泡泡。

    (3)不要总用一种颜色吹,要经常变换颜色吹出不同颜色的泡泡。

    四、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现在请小朋友来吹泡泡作画,要求把画纸上都画满泡泡。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吹泡泡的方法,完成吹画作业。

    鼓励幼儿把空白画纸都画满。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不要把染色的泡泡吸入嘴中。

    五、作品展示

    外出继续玩捉泡泡游戏。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5】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在《美丽的小花园》美术活动中,能够剪出各种不同花边的花朵。

    愿意创造出不同花边的花朵,能摸索出大小花的剪法。活动准备:剪刀、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花朵

    1、你见过的花朵

    “你见过的花朵,它们的花瓣都是什么形状的呢?都有几片花瓣呢?”(幼儿泛谈)

    教师小结幼儿的回答

    2、出示作品“你们都用蜡笔画过美丽的花朵了,今天我们要换一个方式画画,我们要用手工纸和剪刀来剪出美丽的花瓣来。”(教师出示作品)

    二、制作

    1、看看、说说

    “这是我的美丽的小花园,好看吗?你们喜欢吗?”

    “我花园里的花朵,它们的花瓣都是什么形状的呢?都有几片花瓣呢?”(幼儿观察,泛讲)

    “这些花瓣,都是一刀剪下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学用小剪刀剪出美丽的花朵来。”

    过程:

    1、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对折成三角形的形状。

    2、在三角形二条直角边相交的这个角处,离角一段距离的地方用剪刀剪出花瓣的造型。

    “你们仔细看看,我的有些花朵它很大,有的很小,有的花瓣很多、有的花瓣却很少。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想)

    重点难点:

    1、怎么让花瓣多一点?

    在折叠三角形的时候,次数要多。次数越多花瓣就越多。但是在三折后,三角形的折法不能对折,而是要将一条闭合的短短的边折向斜边。

    2、怎么让花朵大一点?

    在剪花瓣的时候,离尖角越远花瓣则越大,离尖角越近在花瓣越小。

    “这样的花朵是怎么剪出来的呢?”(空心的花朵)

    “我们在剪完纸头后,剩下来的这片纸头也可以剪出花朵来。”(教师演示,将剩下的纸头剪出花朵来。“

    3、试试、做做“我们现在就动手来试一试,要记住重要的地方。你折的三角形次数越多花瓣就越多,剪的长短不一样,花瓣大小就不一样。”

    教师带幼儿一起剪花瓣“我们都剪出了第一朵小花了对吗?那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试试,你想剪出什么样的花瓣,在用小剪刀剪之前,请你先画一画,等一下就沿着你画的直线剪。”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三、延伸

    “你们都剪了很多花朵出来了,今天啊请你们先把这些花儿放在抽屉里,因为下节课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花朵黏贴的画纸上,然后在用蜡笔来装饰我们的花园。”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2】

    活动过程:

    一、听听快乐小精灵的故事。

    1、小精灵有一个快乐口袋。小精灵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他每做一件帮助别人的好事,就把一个快乐小球装进自己的快乐口袋中。所以小精灵的口袋里装满了快乐,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快乐!

    2、出示快乐口袋,使幼儿获得直观的印象。

    二、制作快乐口袋。

    1、装饰口袋。幼儿可利用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装饰,如贴上彩色粘纸,画上自己拿手的画等。

    2、剪下长度适当的丝带,在袋口系上蝴蝶结,制成快乐口袋。

    三、快乐口袋的使用方法。

    1、当你像小精灵那样每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时,你就可以用彩笔在快乐小球的一面画上笑脸,再把小球装进快乐口袋里,最后扎紧袋口。

    2、一段时间后,数数自己的快乐口袋里装了多少“快乐”,和好朋友比一比谁的快乐口袋中“快乐”最多。

    建议:

    1.材料的准备应尽量简单可行,如保鲜袋也可以用广口玻璃瓶或塑料瓶替代,快乐小球若没有现成的乒乓球,可以用瓶盖、纸团等替代。通过“快乐口袋”这个物质载体,幼儿可以在填充它的过程中直观地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体验,这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2.这一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生活中,鼓励幼儿多帮助别人,丰富口袋中的“快乐”,并定期与幼儿一同看看自己的“成果”,数数袋中积累的“快乐”数量,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即在坚持与延续的过程中,慢慢形成。

    活动目标:

    1、制作快乐口袋和快乐小球。

    2、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准备乒乓球、透明保鲜袋,大小均可。

    2、彩笔、彩色不干胶粘纸、丝带。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3】

    一、幼儿现状分析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也是一种爱好,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能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不那么喜欢动手画,有的孩子画的总是那些,绘画水平高低不等,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作积极正确的指导,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并给幼儿以绘画的自信,寓绘画于游戏中,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培养幼儿的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幼儿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会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事物。注重幼儿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引导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愿望。

    2、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与潜能,并能用线条、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用绘画表现出来。

    3、熟练掌握油画棒、水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注重幼儿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思维去发现。

    4、在了解本班幼儿发展情况下,注重幼儿的经验积累,开展多种活动方式、方法,加强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学习。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能力,发展交往能力。

    5、注重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参与兴趣。

    三、具体措施

    1、重视美术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探究性,选择性,开展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美术活动。

    2、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绘画内容,并及时调整计划。

    3、设计好每次的绘画内容,并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具和范画。

    4、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的素质,做好幼儿的榜样。

    5、利用空余时间观摩其他美术班的活动,学习新经验,汲取她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6、不仅让幼儿学到绘画上的技能,更要加强幼儿作画习惯和养成。

    各周安排:

    第一周螃蟹

    螃蟹有八条腿,每条腿由七个关节组成,这些关节只能向下弯曲。螃蟹的左右是对称的,眼睛的造型鼓励孩子夸张一点,可以让画面更有情趣。壳上很空,可以用线条做一些装饰,让画面饱满起来,背景可以采用蓝色的大海和黄色的沙滩,鼓励幼儿在背景中添画贝壳、海螺、小鱼等等。

    第二周热气球

    “ 发挥想象力,为你的热气球添上漂亮的图案。”用圆形勾出打气球的轮廓,并作简单的装饰,添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它们坐上美丽的热气球,在空中看风景吧。

    第三周母鸡

    观察母鸡轮廓呈三角形,勾画外轮廓线,在中间部位画翅膀,加几个大鸡蛋,在画鸡窝里的草,可在背景处添画太阳、小鸟、白云、草地等。

    第四周兜风去

    先找准位置勾画出洗车的轮廓,加上小燕子和气球,再用概括的手法用线条将楼房表现出来。

    第五周苗族小姑娘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用简单的线条粗略地勾画小女孩的轮廓,深入刻画服装和饰品,用点、线、面做装饰,仔细描绘头饰,使之与服装有呼应感。

    第六周新疆女孩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用简单的线条粗略地勾画小女孩的轮廓,深入刻画服装和饰品,用点、线、面做装饰,仔细描绘头饰,使之与服装有呼应感。

    第七周荷塘

    先勾画出荷叶与青蛙的大体形态,添加荷花、莲蓬,进一步描画荷塘,注意布局的疏密关系,为了让气氛再活跃一些,可鼓励幼儿添画蝌蚪和蜻蜓、金鱼等。

    第八周太空旅行

    构思好要表现的主人公,定好位置,粗略地画出轮廓,加上一个小天使,可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画小天使,画上云朵和彩虹,让画面更加生动。

    第九周小猫钓鱼

    画一只坐着的小猫,给他加上钓鱼竿,注意他的结构,再用简单的线条勾画河岸,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背景。

    第十周大象的花园

    先思考大象所具有的特征,然后勾画大象的轮廓,在远处画大象的房子,还有草地,给草地加一些花和草,山坡可加上小点,让画面饱满一些。

    第十一周 花房子

    用直线勾画房子的外轮廓,知道幼儿线条轻松一些,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房子进行装饰,如果想画出夜晚的感觉,还可以加上星星和月亮。

    第十二周 美人鱼

    勾画想象中的小美人鱼。可展开想象,添加贝壳、珊瑚、岩石及其它海底生物,可用小面积的黑色点缀一下画面。

    第十三周 小鹿

    抓住小鹿挺胸抬头的动态,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概括,对小鹿的身体进行装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纹,主要是在背上。用点表现山坡的立体感。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玩具进行印画。

    2、体验玩玩具印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颜料、各种玩具、作业纸若干。

    2、学习单《玩具印一印》。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引起兴趣

    教师: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怎么玩呢?

    二、介绍印画的方法

    1、教师提问:你们都知道这些玩具怎样玩,老师有一种新的玩法,你们想不想看?

    2、教师示范印画的方法:先将玩具的一面浸在颜料中,然后将玩具拿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剪贴蝴蝶,丰富孩子剪贴画的技法和表现内容。

    2、使孩子感受对称的自然美。培养孩子脑、手、眼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进行蝴蝶纹样的设计,使孩子掌握剪贴技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概括表现出蝴蝶的结构特征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孩子观察过春天的美丽景色。

    2、教师范作,PPT课件,一段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放录像,播放一段画面(远处的山、树林、小溪,不时天空飞出几只漂亮的小鸟,进出草地、花朵)画面暂停,问:“这段风景美不美?”(美)“但老师觉得少点什么”然后继续播放录像,(镜头出现许多飞舞的蝴蝶,各式各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停止播放。“再加上这样许多美丽的蝴蝶是不是更美呀!”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蝴蝶的形状。出示蝴蝶的照片(用实物投影仪)认识蝴蝶“谁能说出蝴蝶每个部分的名称?”(头、胸、腹、翅膀、触角)强调翅膀有两对,都长在胸上,花纹对称。“蝴蝶长的美不美呀?”(美)“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几只美丽的蝴蝶?”今天老师就来教小朋友用彩色纸剪贴美丽的蝴蝶,大家有没有信心学?(有)

    二、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展示活动工具:彩色纸、画笔、白色底板纸、固体胶棒、剪刀,进行示范讲解蝴蝶的对称画法(视频展示台上操作)。

    1、孩子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要求:蝴蝶剪好打开后粘贴在底板纸的上面部分, 胶水涂在有画笔的一面。

    三、孩子操作,教师辅导(播放背景音乐)

    1、教师巡回辅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孩子。

    2、提醒孩子注意颜色搭配,蝴蝶贴好后可以在下方剪贴一些花花草草,注意用剪刀时的技能。

    3、提醒孩子注意用剪刀时的安全,并做到纸屑要放入篓子里。

    四、展示作品。

    1、将孩子作品布置成花园,播放背景音乐,孩子互相欣赏。今天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剪贴的作品十分漂亮,都表现出了春天的美丽,等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春天美丽的景色噢!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三原色,感知颜色的变化,产生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能在活动过程中探索颜色的变化,并能说出×颜色和×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颜色。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红、黄、蓝),一次性杯子,A4纸三、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三位可爱的宝宝,他们分别是红宝宝、黄宝宝、蓝宝宝(师出示课件),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一天,蓝宝宝和黄宝宝一起到公园玩,她们在公园里跑呀,跳呀,玩的非常开心,并且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出示课件)她们抱啊转啊,结果……你们猜怎么样?

    ——结果他们都变成了绿宝宝,你们相信吗?

    2、让幼儿感知颜色变化,

    今天我把黄宝宝和蓝宝宝都带来了,我们一起看看,会不会变成绿色呢?"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受颜色的变化,(教师实物操作)

    小结:蓝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绿宝宝,

    ——生活中常见的绿色的物体(展示课件图片)在黄宝宝和蓝宝宝玩的开心的时候,红宝宝来了,黄宝宝看见红宝宝,连忙跑过去拉她,也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时红宝宝和黄宝宝抱到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幼儿思考,猜想,)师:我把红宝宝和黄宝宝也请来了,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变变看,(邀请一名幼儿示范操作)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红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橙宝宝,

    ——生活中常见的橙色的物体(展示课件图片)小朋友再想一想,假如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到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幼儿思考,自由猜想,)邀请一名幼儿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紫宝宝,

    ——生活中常见的紫色的物体(展示课件图片)

    3、总结:引出原色概念(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加色法原理:蓝+黄=绿红+黄=橙蓝+红=紫

    4、幼儿欣赏图画艺术作品,探索颜色变化,

    师:这些颜色宝宝不仅会变颜色,还能印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师课件展示范作品,幼儿欣赏),这些图案好不好看啊?我们下一节课也来动手印一印吧!

    4、结束:

    儿歌《彩色的世界真奇妙》。

    让幼儿爱上绘画美术课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知道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学习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方法,能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

    3、能将纸屑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用剪纸作画。

    2、ppt课件:剪纸艺术欣赏。

    3、各种色纸、蜡光纸、剪刀、胶水、铅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剪纸艺术欣赏和幼儿一起欣赏各种民间剪纸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图案。

    二、展开

    1、在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些漂亮的色纸剪成了什么图案。

    鼓励幼儿说出欣赏剪纸作品的感受。

    2、了解幼儿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漂亮的剪纸?

    3、探索、尝试剪纸方法。

    为幼儿提供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作品,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剪纸的两种基本折

    法,并尝试剪出简单的作品。

    4、在 幼儿探索折剪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基本的剪纸方法:

    (1)分别将长方形色纸对边折四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2)将正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5、观看剪纸作品,引导幼儿发现对称关系,学习辨认对称图形,了解对称的美。

    6、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幼儿完成作品。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剪窗花时要仔细、有耐心;剪掉的纸要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扔纸屑。

    7、用剪纸作画

    使用各种各样的剪纸做出美丽的图画。

    三、结束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创作剪出更多的作品。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邮票上有面值、图案等内容,初步了解邮票的用途。

    2、能根据邮票的特点尝试用明快的色彩大胆设计邮票。

    3、对邮票产生兴趣,萌发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邮票及有关邮票的资料。

    2、彩笔、油画棒、胶水、花边剪刀等。

    3、?幼儿学习材料?—《身边的科学》,?幼儿学习材料?—美术用纸第11页。

    活动建议:

    1、创设情境,使幼儿了解邮票的用途。

    (1)出示信封,引出主题。提问:老师去邮局寄一封信,邮局的叔叔说这信封少了一样东西,不能寄,请你们帮我看看,信封上少了一样什么?不贴邮票为什么寄不出去?

    (2)师幼讨论邮票的用途。提问:邮票有什么用途?

    小结:邮票由国家邮政机关发行,除了用于寄信,还是宣传自己国家的一种方式,具有收藏价值。

    2、引导幼儿欣赏邮票,了解邮票的特点。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邮票。提问:你带来的邮票是什么样子?

    (2)结合《身边的科学》第30页,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邮票的特点。提问:邮票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结:邮票具有多样性,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等。

    3、师幼讨论,鼓励幼儿设计内容各异的邮票。

    (1)鼓励幼儿设计邮票。提问:你如果是邮票设计师,准备设计怎样的邮票图案?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设想的邮票图案内容。

    4、请幼儿设计、制作邮票。

    (1)师幼讨论制作邮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使用剪刀、将邮票内容填写完整等。

    (2)幼儿设计邮票,教师指导。

    用幼儿制作的邮票布臵?我设计的邮票?展览会,引导幼儿欣赏、交流。

    美术绘画教学设计模板【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向日葵鲜明亮丽的色彩,尝试用搓、捏、贴等方法制作向日葵。

    2、感受参与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创造过程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橡皮泥、泥工板若干、安静的背景音乐、道具太阳一个。

    知识准备:幼儿已经欣赏过向日葵。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课题。

    1、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向日葵吗?你们瞧,今天就来了很多向日葵宝宝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向日葵长什么样子呀?(圆圆的头,麻麻的脸,黄黄的花瓣围两边,笑脸围着太阳转。每一朵向日葵的造型都不一样,有的花盘朝上、有的花盘朝下、有的花开了很大,有的花还是开了一点点。)

    其实用橡皮泥塑造的向日葵也很美哦!今天我们就用橡皮泥来制作向日葵。

    二、用橡皮泥制作向日葵。

    1、教师示范制作向日葵。

    制作步骤:

    (1)葵花的脸:将橡皮泥搓成圆圆的小团,压扁,贴在泥工板上。

    (2)花瓣:脸的四周有许多小圆做花环,将橡皮泥搓圆,压扁,一个一个的小圆一定要靠着大圆贴好。

    (3)花茎:将橡皮泥搓长,贴在泥工板上。

    (4)叶片:将橡皮泥搓长,两端捏的比较小,压扁,贴在泥工板上。

    (5)葵花盘:(葵花盘可以像菠萝一样),将橡皮泥成一条一条的横线,竖线交叉成格子,再搓成一个一个小圆点(葵花籽),贴在葵花上。

    2、请幼儿跟着老师 空手练习。

    三、欣赏制作的形态各异的向日葵。

    师:在制作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制作好的作品。

    四、提出活动要求,参与操作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构图,注意向日葵的形态。

    2、尽量把葵花做得大点,这样容易装饰葵花盘。引导幼儿色彩搭配要漂亮。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制作几棵向日葵。

    3、粘贴时尽量将橡皮泥压薄。

    五、作品展览,讲评与交流。

    1、请每个幼儿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把向日葵宝宝们送到太阳下面晒晒太阳吧~

    [精选课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本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选课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五、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舞蹈,翩翩起舞,蜻蜓”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观察图画,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的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图片,历代人们赞美荷花的诗词,文章等。

    教学思路

    让学生看图的方式来欣赏白荷花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世界上的花有千万朵,你认为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呢?你最喜欢什么花?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姑娘她很喜欢的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荷花。后来,把小姑娘观察荷花的情景写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

    (板书课题:“荷花”)

    荷花又叫“莲花”。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自学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是否已把课文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把这幅插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1、启发: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画,图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指点:

    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我”站在荷花池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2、“我”站在荷池边看到的荷叶,荷花,花骨朵是怎样的。

    3、特点,小朋友们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4、这一自然段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

    (冒、露)

    5、指点:

    “冒”字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就好像把头探出来一样,露出头来了。

    6、指名读,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我”看关卡眼前一朵一朵的荷花,产生了什么想法?

    2、指名读。

    3、欣赏阅读。

    第四自然段:

    1、(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是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3、诱导:现在请同学们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朗读。

    6、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7、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如:

    ⑴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中采蜜去了。

    ⑵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8、练习背诵。

    三、扩展阅读,展开想像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四、小练笔

    作者把荷花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遮挡的方法学画荷花。

    2、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3、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学画荷花。

    活动难点:

    学习遮挡的画法。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美景图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参观一个美丽的荷塘,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小鸭子)

    2、师: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那么,荷花是怎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文章.出自.(荷花的花朵是由一瓣一瓣的花瓣组成的,颜色以粉色为主,下面连着荷叶。)

    教师小结:

    夏天到了,荷塘里开满了荷花,风一吹来,荷花轻轻摆动,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荷花有大,有小,有深粉色,有淡粉色。美丽的荷塘,吸引了青蛙、小鱼和小鸭们,它们在快乐地玩耍着,荷花张开了笑脸,唱起了欢乐的歌。

    3、师:荷花这么美,我们快把它画下来,让荷花也开满我们的教室。

    二、荷花开了

    1、PPT演示,教师讲解。

    荷花怎么画呢?

    (1)看,一朵荷花是由许多小花瓣组成的,它们像好朋友一样围在一起:先画中间的这一瓣,然后左面来了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靠在一起。

    咦,这里怎么少掉了一部分?(原来让中间的这瓣遮住了)

    (2)原来画被遮挡的部分,是要跳过去画的。

    难点:学画遮挡的方法。

    (3)左面的朋友画好了,右面也来了朋友,这样来了许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重重叠叠,一朵荷花就完成了。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画荷花的?(示范纸上事先画有花茎和荷叶)

    (1)先用炫彩笔画出中间的这一瓣花瓣,然后左面、右面画上它的朋友,注意被前面花瓣遮住的部分要跳过去画。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示范。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在画好的荷花下面,用蜡笔画出花茎,花茎上长满了一根根的小刺。

    (3)在花茎处再画上一片荷叶或几片荷叶。

    (4)最后给荷花喝喝水:用毛笔蘸点水,在容器口上舔一舔,在画好的荷花上仔细地涂一涂,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荷花渐渐开放)

    喝过水的荷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个别幼儿学画遮挡的部分。

    (2)提醒幼儿多画几朵荷花,大大小小,深浅不一。

    (3)提醒幼儿毛笔蘸水要适量。

    (4)丰富画面的内容。

    三、作品展示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自由摆放在相框中陈列。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利用图片,音乐,让幼儿初步体会了一下荷塘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创造完成一幅荷塘美景图。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背景图的选择可能涂色部分太多了,所以导致时间上的不够,幼儿的完成量也就相对大了。在规定时间内,速度慢的几个幼儿可能无法完成好。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复习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2、引导幼儿用“XX花儿X月开”的句式,大胆正确地说出各种花儿及开放的短句。

    3、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激励幼儿愉快轻松地游戏。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准备

    1、荷花一朵。

    2、丰富幼儿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荷花,并通过语言提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熟悉游戏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是什么?你知道荷花是几月开的吗?

    2、下面请小朋友来问,荷花姑娘会自己告诉你们的。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幼儿继续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二月不开三月开。”……直到“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教师提示幼儿将两手掌相靠摆出花瓣状,来表示荷花全部盛开。

    3、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

    二、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

    1、集体提问,个别幼儿轮流回答并相互传递荷花。

    2、儿歌念至“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拿到荷花的小朋友上来扮花仙子,其他幼儿蹲下双手摆成花瓣状。

    3、花仙子必须向他的同伴小荷花发问:“什么花儿X季开?”小荷花必须回答问题,回答正确,花仙子就将荷花递给他,游戏继续进行。若回答不正确,则停止他游戏一次,由他旁边的同伴代替回答,游戏重新进行。

    三、教师采用扮演角色参加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1、教师扮演花仙子,采用个别提问和集体重复练习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加深对一年四季花卉名称的了解,练习游戏中的语言。如教师问:“什么花儿春天开?”幼儿答:“迎春花儿春天开。”“什么花儿夏天开?”幼儿答:“石榴花儿夏天开?”……鼓励幼儿说出四季中的多种花卉。

    2、教师指导个别幼儿进行轮流接说传递荷花游戏活动,让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游戏的全过程。

    请九位幼儿到前面,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第一位幼儿边答“一月不开二月开” ,边将荷花交给第二位同伴。然后再集体提问。第二位幼儿边答边荷花交给第三位同伴。如此反复,传给了第七位幼儿,他边说“七月荷花全部开“,边走到前面去扮“花仙子”并举起荷花,其他幼儿蹲下做开花状。接着“花仙子”便问第八位同伴:“什么花儿春天开?”答“桃花春天开。”然后,花仙子将荷花交给他,一轮游戏结束。

    四、游戏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

    幼儿坐成半圆形,教师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进行传递荷花的游戏活动一至二遍。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叶圣陶的《荷花》一课,听过很多老师上过,今天这位年轻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后生可畏。真是一位起点高,悟性好的老师。

    一、精彩开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开课,《出水芙蓉》的音乐在教室响起,老师让孩子们想象音乐带来了怎样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唤起孩子们对荷花的美好记忆,激发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好多荷花像跳舞一样,好漂亮;很多荷花,微风吹来,翩翩起舞;我听见荷花好像在说:瞧,我多美啊!孩子们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接下来,老师说带着大家去荷花池看看。听老师的要求:可以下位,可以东张西望,可以指质点点,可以说长道短。嗬,如此看花,该是多自如,多开心呀。荷花在哪儿呢?孩子们变魔术般纷纷拿出自己画的荷花图,教室里顿时开满美丽的荷花,仿佛荷花的清香也一起溢满课堂。孩子们下位满心欢喜互相欣赏大家画的荷花,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自己看到的荷花鲜艳、婀娜多姿、无比美妙、冰清玉洁、亭亭玉立荷花的美好形象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激起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兴趣。

    二、品读想象

    音乐、图画已把孩子们带进了荷花的美妙世界,在叶圣陶爷爷的语言世界里,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着孩子们。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读着,赏析着,想象着,徜徉在叶老优美的语言中流连忘返。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老师美美地朗读着,孩子们则随着老师的朗读用高高举起小手,把这几种姿态表示出来,盛开的荷花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似乎开得更艳了。有了亲自开放的体验,孩子们再读这几句话,那份投入极富感染力,那份情感全融在朗朗书声里。我想,一池的荷花恐怕不仅仅只这三种姿态,想一想,还会有哪几种呢?孩子们的想象起飞了:有的还是小花苞,非常小有的快脱落了,只剩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随风飘动

    老师在和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每当读到这里,就觉得冒字用得特别好。怎样地长叫冒?做动作感受感受。孩子们的动作当然未免夸张,但是冒也随着这个动作映在脑海里了。孩子们体会得也未必准确,突然间长出来了,不是慢慢长从缝隙里长出来但是从这些真实的话语中看到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教师继续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运用如果让你写,你打算用什么字?冲、顶、钻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把这些字和冒进行比较的能力,但是自己创作的快乐是无比的。老师也对孩子们的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冲出来,顶出来,当她们眨着眼睛,竖起鼻子的时候,她们又能看到听到什么呢?同时又把孩子们引到想象的天地里遨游。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挂图和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芳心苦》、生字卡片,小黑板(自读要求、词语)。

    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回忆自己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子。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教学导入时,可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再出示有图片资料或其教学手段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教学时,要抓住作者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喜爱荷花的感情。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对于第四段作者的想象部分,可以提出,“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她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象,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从而让学生懂得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谜语:

    “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荷”。

    3、组织交流荷花资料。

    4、导入:

    关于荷花,我们了解得真不少。叶圣陶爷爷去公园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师范读课文。1、学生猜谜语:荷花。

    2、书写“荷”。

    3、交流收集的有关荷花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者讲述自己赏荷花的经历。

    4、听教师范读课文,激起学文兴趣。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1、提出自读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⑵边读边思考:

    白荷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易出现错误的词语或难读的段落。(重点2、4)

    4、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同桌互相当老师,的听对方读得是否流利。

    3、个别读课文,共同评议。

    4、生思考并作答。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2、3自然段

    1、组织交流重点句:

    ⑴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

    ⑵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⑶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

    ⑷师参与表演。

    ⑸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那大自然的本领……

    ⑹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最喜欢哪一句?

    ⑴绿、白、嫩黄……色彩丰富。(朗读相关的句子)

    ⑵朗读相关的句子。(根据生活经验作答。)

    ⑶“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朗读本句话)

    ⑷同桌之间表演“挨挨挤挤”,合作表演“冒”,手势表演“饱胀”。

    ⑸接答教师话语:大自然;可真了不起。

    ⑹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导入出示词语。认识词语,齐读课文。研读课文,体会感情:4、5自然段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1、听教师范读。

    2、想象作答。

    3、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象作答。

    4、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学习写作方法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写作顺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小结:

    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1、作答:

    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根据课文描写方法,自己试总结并作答。

    回到整体小结全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1、齐读课文。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课后抄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指导识字1、出示生字。

    2、重点点拔范写。形近字:

    “裳”和“常”;

    “蜻”和“晴”;

    “蹈”的第十四笔,“佛”的第四笔。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书空,识记字形。

    3、书写练习,自评互评。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拓展阅读写荷花的诗也不少呢!老师搜集了两首诗,一首赞美了荷花明丽的色彩,一首写了诗人由荷花产生的想象。荷花对他说“当年我没有嫁给春风,在春天里开放,而是选择在夏天开放,可秋天来得多快啊,我不得不凋谢了。”

    有趣吗?要不要读一读?读时猜猜:作者写的是什么颜色的荷花?是从哪句看出来的?学生阅读资料,回答问题。观察作业布置小练笔:

    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下来,把它介绍给大家。比一比,看谁写得吸引人。构思内容,课堂交流。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会"荷花"这首儿歌、宽敞无障碍物的场地。

    游戏规则:

    1.儿歌对完后才能开始跑。

    2.被抓到时,两个幼儿要互换角色。

    玩法:

    若干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几个幼儿站在圈内扮作荷花,圈上幼儿围着荷花和荷花对歌。(圈上幼儿:荷花荷花几时开?圈内幼儿: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 二月开。

    …… 六月荷花朵朵开。

    教学反思:

    今天语言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中,游戏的部分需要幼儿通过问答的形式说出一年四季的花卉,当我问幼儿:“什么花儿春天开?”时,幼儿说出的花卉有迎春花、紫玉兰、杜鹃花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园里有的或者是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出去看到的,幼儿对于夏天、秋天、冬天的花卉却了解的比较少。虽然我已经通过家校路路通让家长告诉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一些四季的花卉,然而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课前渗透也需要讲究方式,最好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让幼儿亲身感受则是最好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对于今天的这个活动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一方面先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家长对其的丰富,另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本身也可以丰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 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 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互动交流】

    思考问题

    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一.电荷

    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问题一:

    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1. 摩擦起电

    产生?结果?

    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问题二:

    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

    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a.两个带 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 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2. 接触带电

    产生?结果?

    实质:自由电子在 的转移。

    例2.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问题三:

    (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

    (2)【演示】

    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

    3. 感应起电

    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 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自由电子从 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端感应 种电荷,远端感应 种电荷。

    静电感应的原因?

    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例3.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 ( )

    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

    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

    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

    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

    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本质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四.元电荷

    阅读课本并回答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 ,符号:

    2. 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 单位。

    元电荷的值:e=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定。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 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 与其 的比值。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 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五.验电器和静电计

    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功能 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

    2、思考: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

    A.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4.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5.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C.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教后记:

    1、 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

    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 电荷,毛皮带 电荷.当橡胶棒带有3.2×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1.6 ×10-19库仑的电子有 个从 移到 上.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精选


    我们发现“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这篇文章值得一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在平日里,我们心中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记录。写心得体会是提高写作技巧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1

    本学期我园开展了“关于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活动。2个月过去了,针对自己授教的科目感想、反思颇多。

    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法前夕,我也查阅了许多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原则等等。在体验式教学法中强调体验式学习,并以运用亲身经历探索学习为特色的系统性体验式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透过团体互动共同历程。在杜威学说中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不断的重组和改造。

    在幼儿园生活中,对孩子来说体育游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游戏有的带有情节,有一定的角色;有的则无情节,无角色,只是由某一种运动任务构成。近期我们在体育游戏中开展了《大风和树叶》、《小小叶片来接我》、《寻宝》等。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钻爬和攀登、平衡等基本动作,不是枯燥地、单调地进行训练,而是通过游戏,给予幼儿练习的机会,使幼儿易于接受,有的游戏甚至不需要任何玩具或器械,只要幼儿聚在一起,就能够玩起来。《大风和树叶》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真树叶做成的头饰让幼儿佩戴,体验秋风吹来时树叶沙沙沙沙的响声,游戏时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真的是一片小树叶。

    体验式教学法是将体验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如:体育活动中《母鸡和小鸡》,教师结合幼儿经验在教学的开始部分,请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路样子,企鹅走路摇摇摆摆,引导幼儿将手放在身体的两边作为翅膀,双脚向外。或是学习小兔子走路,双手做耳朵式一蹦一跳。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很形象的,并且也有生活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提问、情景都是教师预设的,例如:教具的准备、场景的布置等。

    对于一节成功的教育活动来说,在预设的情景中产生出生成的效果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这时候,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就是最适合的。因为他们现在的发展水平与思维的灵活性已经不满足在一节教育活动中掌握单一的知识学习单一的本领,那是很枯燥的,但是过于情景化,又怕他们觉得太童趣太稚嫩,与实际年龄不相符,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场景时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创设。如《小小叶片来接我》活动中教师在玩具的准备中设计了很多种,设计什么样的叶片玩具会让幼儿感兴趣,知道这是关于树叶的有不专注这只是个玩具。就在情景的设计上就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体验式的教学法其实在很多的领域中我们都能运用到。体验式教学法与经验式教学法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对环境、生活的切身体验,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经验相结合,再认识,进而成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体验式教学法能人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让幼儿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2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训练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是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地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吧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3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加强教学灵活性,让学生产生好学之乐,通过动手或组织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上了一个多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下面就谈谈我对数学知识体验的几点看法:

    (一)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

    3、279+9

    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而言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20xx年4月11日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4

    疫情当前,全民宅家,开学临近,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各个学校,各个老师摩拳擦掌。找设备,下软件,查资料。虽然有些手忙脚乱。从开始慌乱,到现在各种手段协调配合,老师们已经能够灵活的适应网上教学,并且教学效果大大提升!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

    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化学好学,把学化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高中化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达到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化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应该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四、指导学生思考

    化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化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化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高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新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5

    时光荏苒,转眼一学期又已经结束,这学期以来,我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抓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应有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态度

    一个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新课程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自实行新课程以来,我是带新课程的新授课,为了加强对新课程的认识和了解,我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理论,仔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和教学一线的同行们交流,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络,开通了教育教学博客,养成了及时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独特的见解,教学前后,都要进行反思,对以后上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矗同时,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经验,教后反思,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有效课的第一手材料。

    三、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四、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落实常规,确保教学质量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从听讲、笔记、练习、反馈等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概念课采用启发引导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巩固课坚持“精讲多练”,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力争使讲解通俗易懂,使方法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消化,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新课改

    首先,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新课改是教育教学的必然,教师要更新观念,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课改革的目的。这样才不会在改革当中迷失方向。

    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要掌握丰厚的专业知识,所谓”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注意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拓宽自身的知识占有。要多渠道采取不同手段获取知识,教师除了看专业书籍,也要借助于网络媒体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学习。要多和其它教师交流、沟通,提高合作意识,取长补短。

    同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不同学生的智力差别,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活跃学生的思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七、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八、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教学工作不仅仅要落实常规,还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课堂,关注每一个环节,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课件范本] 质量物理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范本] 质量物理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分米3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1只,托盘天平1台、物理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或物理天平和砝码。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

    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

    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教师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课本“学到了什么”1、(1)、(2)。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汇编8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程与教学论课件(汇编8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1)

    项目1:工程测量课程入门

    Project1:Engineeringsurveyingcoursestarted

    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导入的思政典型案例,了解到测绘工程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工程测量贯穿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大类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而工程测量技能是每个工程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1.你所理解的什么是“工程测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8分钟)

    答: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

    图1未完工的建筑物图2桥梁图3路面压制

    2.工程测量主要任务包括哪些?(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打破传统的提问回答的模式,学生想到了答案即可回答,无需起立,本环节更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本题目设置依据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此前学生已经学过测绘学基础、GNSS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10分钟)

    二、内容讲解:(27分钟)

    工程测量按工程建设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⑴规划设计阶段——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

    ⑵施工兴建阶段——建立施工控制网、施工测量

    ⑶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竣工测量、变形观测

    列举一下有工程项目的种类?(列举我国著名的建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按工程项目的类型,工程测量的分类?

    按工程种类分类:

    建筑工程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线路工程测量、道路与桥梁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城市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件管理的重要性;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概念。

    2、技能目标:能在幻灯片中插入自选图形;学会调整幻灯片在演示文稿中的顺序。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与荣誉感;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幻灯片的调整。

    2、幻灯片中自选图形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在幻灯片中插入合适的标注,起到点睛的作用。

    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小组合作,寻找Word中自选图形和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操作的相同点,进而进行知识的迁移。

    2、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不断的尝试操作中掌握新知,立足于“做中学”。

    3、精心创设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对比引出课题

    生:多了自选图形和可爱的卡通图片。

    师:比较有自选图形和装饰图的幻灯片跟没有自选图形和装饰图的幻灯片(两张幻灯片的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生:生动、卡通、亲切。

    师:看来要制作出一个吸引住你眼球的演示文稿,除了需要不断的修改外,还要进行美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让幻灯片变得更漂亮》,PPT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上节课制作的关于家乡左权的演示文稿入手,通过师生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进而为后面幻灯片的整理做好铺垫。再从学生作品中的一张幻灯片引出,比较有标注和装饰小图片的幻灯片与没有这些点缀的两张幻灯片效果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自选图形

    (1)自主探究,尝试“自选图形”的操作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合适的自选图形。听到自选图形,你们想到哪个软件也有自选图形呢?

    生:word

    师:那么PowerPoint软件的自选图形跟word中自选图形的操作会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答案不一样,这样,谁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南雁荡山”幻灯片中插入一个自选图形。

    老师打开范例幻灯片(没有设置自选图形和装饰图片的一张幻灯片)。

    请一个学生上台尝试操作。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自选图形的大致分类,了解图形的摆放位置,然后再指出标注。

    师:插入了自选图形后,接下来就要输入文字、调整指向、进行美化?如何操作?试一试就知道了,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任务一。

    PPT出示任务一:

    1、打开电脑桌面演示文稿。

    2、同桌为一小组,讨论:插入标注到演示文稿并进行美化。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小组已经探究出了很多关于自选图形的操作,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发现的操作告诉给大家?

    根据需要请3-4组的学生上台,一个学生操作,另一个学生讲解,告诉大家他们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的操作与Word自选图形的操作是一样的,所以这个环节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摸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让Word的知识迁移到PowerPoint中,重温了Word,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2)打开上节课制作的演示文稿,为幻灯片插入自选图形和装饰小图片。

    师:看来大家已经自己摸索出了自选图形的操作方法了,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有同学问老师:你的这些卡通图片真漂亮,我们只能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你的那些装饰图片我的电脑都没有。不急,课前老师已经下发了一个“图片”文件夹在你们电脑的桌面上,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打开“图片”文件夹。

    欣赏了这些图片和刚才我们所学的自选图形操作,很多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很想美化上节课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了,这样,我们先来看任务二,然后再操作。

    PPT出示任务二:

    1、打开上节课制作的演示文稿;

    2、选择标注修饰演示文稿。

    3、利用提供的图片素材美化演示文稿。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记得保存。

    展示学生2-3副作品,从自选图形插入的个数、位置、大小、输入文字的多少、美化和选择的素材是否符合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三、进一步美化整理幻灯片

    (1)整理每一张幻灯片

    (2)调整幻灯片顺序

    教师演示操作:

    1、教师演示如何通过“普通视图”调整幻灯片的顺序。

    2、调整好第一和第二张后,又发现下面还有顺序的问题,这时引出“幻灯片浏览视图”,通过“幻灯片浏览视图”的观察,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每张幻灯片是不是摆放正确。

    3、教师操作,如何在“幻灯片浏览视图”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删除幻灯片、插入新幻灯片。

    师:通过你们的眼神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学会了,在前面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没有考虑到面对上海的游客介绍平阳时,介绍内容的顺序,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四,通过幻灯片的调整,把你最想介绍的内容放在前面。

    PPT出示任务四:

    根据需要调整幻灯片的顺序。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发表自己对自己作品和他人作品的看法,进而进行点评总结。

    四、小结

    同学们的作品真精彩,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新的本领?

    1、自选图形

    2、图片美化幻灯片

    3、整理幻灯片。

    教学总结反思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美化演示文稿,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由于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ord了,于是我大胆地在学PowerPoint自选图形这个新知时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也表明这节课学生学的很扎实,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以作品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课堂教学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在每一节课讲解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领会、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让他们做点儿什么,学生却往往不知所措。比如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之后,如果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指令,如要求学生设置某个动画,或者是设置一个超级链接,学生都能完成,但如果要求他做一个介绍家乡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他可能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这种以作品为主线,贯穿信息技术整个单元教学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流程又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度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Word和PowerPoint软件又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于是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自选图形的操作”时,我选择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展开;而知识点“幻灯片顺序的调整”是PowerPoint所独有的,我采用教师演示法让学生学习新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自选图形的操作时,因为目标明确,他们在尝试操作环节就能够很好地应用知识的迁移,使自主探究落实得比较到位。

    三、注重评价,让评价适时有效

    本次教学是一次有主题的教学活动,在设计教案时,我非常注重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即时评价。甚少用“对”“是”“错“你真棒”等机械的词语,而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给出必要的解释,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提升学生发言的品质,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的发言或者进行简单的模糊应对。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为科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我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欲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四年级学生学习认真,积极性高。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更爱动手和说话。通过观察,学生对理科课程的知识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不强。这学期要加强教学,在科学课堂的常规培养、科学学习的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教材分析:

    1.该卷的内容:

    《科学》年级上册由五个单元组成:“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量与运动”、“白天与黑夜”、“交通”。本教材将在初三第一册和第二册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本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学习与运动相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改变世界”打下基础。

    2.本单元的目标:

    (1)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观察和模仿动物运动的各种方式,逐步养成坚持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类比推理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2)位置和运动

    通过学生对各种活动的体验,可以选择参考物体,定性描述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力和运动

    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白天和黑夜

    通过观察、实验和查阅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阴影的关系,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原因,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5)运输

    鼓励学生对常见车辆进行分类,通过收集数据了解车辆的发展史,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以大师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

    重视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培养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生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思考和个人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

    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在本册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工作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校为家,从小事做起,再接再厉,同心协力,努力认真做好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继续发扬“团结合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把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

    二、工作目标:

    以教育教学为工作重点,并以“科研兴教”、“变教书能手为教育专家”为目标,努力为提高本班的'数学教学质量而奋斗、机智、耐心地工作。

    三、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标准》的要求与本班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虽然,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直观形象的素材,以便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但毕竟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中所揭示的数学知识的难度在逐步加深。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重要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对一个新的知识的出现,要力求让学生体会到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对一个连续发展的知识,应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教学。

    (三)提供独立探索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目标,为将这一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的教学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的内容,教材中都需提供学生可以开展探索活动的题材。当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除了课堂上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的活动方式外,也应适当地安排一些个人独立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随后再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段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5)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它与《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是一种什么关系?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二、为什么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在确定教学目标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你是怎样理解的?

    目标是人类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期望。教学目标是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教学任务仅限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是师生共用的。

    教学目标的分类:党的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总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编制建议

    1教学编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许多教师平时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忽略对《课标》的学习,它是教育工作的“小宪法”,它具有法律效力。而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标》的学习和掌握,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导致教学偏离方向,如;不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随心所欲,自己知道的地方就夸夸其谈,自己知道少的地方就讲或不讲,

    (2)缺少独立思考机械照搬

    有些老师图省事,不是通过自己劳动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教科书、教案上的设计目标照抄下来,比较笼统空乏。

    (3)不确切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教材,制定目标存在要求偏低或过高情况,偏低--对学生已掌握了的东西,还要反复讲解,偏高--随意拔高要求追求难度学生难以接受,没有抓住重点。

    (4)不全面

    三维目标不能完整全面体现

    如何做好编制教学目标工作

    需要做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

    (1)领会《课标》(指导方针)

    (2)弄懂吃透教材(加工材料)

    (3)了解分析学生(编制依据)

    (4)掌握编制方法(操作技术)

    学习领悟《课标》的方法和策略

    (1)精读:通过通读、精读原文,作必要的圈点,重点地方应背记。

    (2)结合:以《课标》为出发点,到教材中找落脚点,融为一体。

    (3)提醒:一是在自己床头常放一本《课标》,自然无意的翻着,一是在教案空页上抄写《课标》。

    (4)对比:与过去《大纲》进行对照,思考为什么这样变化。

    (5)取经:向别人请教,向有经验教师请教,在报纸杂志听讲座看观摩来学习。

    3、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掌握的要点:

    教学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编制出来的。

    (1)全面-----体现多元化------案例

    在教学目标编制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是整体不能分开,虽然从编制上可以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它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体现渗透。

    第二,陈述的语言要体现“学”的结果,而不是教的任务,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技能,情感变化。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6)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二、按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树立哪些新理念?应探索哪些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当前课堂教学上存在大量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优化教学设计角度去思考,应该怎样加以克服和解决?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上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学设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教学水平高,课上得比较好总是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差,水平低,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他们不会做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创新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教案)是不相同的。

    首先从着眼点上看,以往备课教师关注的是“课”,忽略的是“人”。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问题,这是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

    其次,从发挥教师作用看,以往备课教师是在执行贯彻教学大纲,教师研究如何去原封不动地传授好教材的知识。我们的教师无异成了二传手。因此教师的个人的教学创造性,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优化组合教材的能力,要求教师高了。

    俗话说得好,凡是预测立,不预则废。

    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总体构想。

    那么教学设计与课改有何关系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预示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价的深刻的变革。这是一次带有文化转变意义并改变教师角色整体系统的深刻的改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整体设计上加以突破。没有整体教学设计上的转变和突破,就不可能贯彻精神,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例如:传统教学模式六步法-师生问好-发生训练-复习歌曲-新授课-歌曲处理-综合表现。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与新课改相违背。按新课程理念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师生探索-拓展延伸。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更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发展。

    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已用新教学设计替代传统的“教案”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分为“设计理念”“设计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意图”后附“课后反思”。

    有的教师教师教学设计含有“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后附有“教学手记”。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和写法。可以看出课改后教学设计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

    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严重存在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

    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难点,课堂随意性大,东扯葫芦西扯瓢,教学完全处于盲目状态.

    2.教材处理不当

    由于教师不做总体设计。教材没能很好处理。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由于不善于教学设计,内容不连接,缺乏整体感,没有教学主线,缺乏条理性。

    3.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教师讲的多,不给学生思考、交流时间。更没有活动自由的空间。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欲望。

    4.追求形式,不重实效

    不重实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自由放任,轻轻点水,缺乏内涵。导致教学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靠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应转变六种意识。

    —.树立课程意识。

    传统教学教师有的是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缺少的是课程意识。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要树立大的课程观。

    那么树立课程意识,意味着什么?

    首先,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教学过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五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只有孤立的每个因素都集中整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课程功能。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组织形式、环境五个因素的整合。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课程不再只是载体,而是教师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其次,教学组织形式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

    传统式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新课程课堂上教师变“讲师”为“导师”师生信息反馈,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向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

    第三、教师要由被动地执行和施授课程,变为主动开发创新课程。

    以往的教学理念中,课程是国家的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都是专家编织出来的,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者而是课程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维持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树立过程意识

    传统教学的教师缺少过程意识,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增加过程意识,不仅要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本身价值。

    案例

    增强过程意识,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去是清一色答案。没有问题。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问题而存在。可见我们的过去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相同的回答,相同的动作,整齐划一,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达到课虽尽,余味却无穷。

    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师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学生带着无数问题走出课堂。

    三、树立导学意识

    所谓导学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方法、交往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估的关注、组织和指导。

    树立导学意识首先教师要有“以学定教”的思想。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与快乐。

    其次,树立导学意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有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把学生当成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他注意的重心从书上移到学生身上了,不象从前拿学生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种先生是好的先生,他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生学。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

    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但作用不同。

    四、树立开放意识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把学生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如何去突破三个中心?首先,突破课本为中心,改变过去讲“课本课本、

    一课之本”,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即在学好用好教材基础上,还要超越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例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不在是由教师垄断的一统天下。教师角色和责任,在于引领和点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用大量静态化转变为大量的动态分解分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各种情景。)

    再次,突破课堂为中心,可以在教室内还可以到室外。(看剧、听音乐会、专业教师训练、网络)

    五、把握整合意识

    传统强调学科独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课改整合基础教育把各种知识分成若干的学科来进行教学。许多分解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联系十分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必须具有整合意识,以本教学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知识的素材和营养。(城四整合教研组)

    六、树立创新意识

    课改突出特点是为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开发处理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评价学习有一定的空间。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都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宝。”希望每位教师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级一级的登上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7)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设计意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拥有良好的情绪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辅导课依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进入青春期后的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之间的失调。在情绪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思考、交流感悟、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一些情绪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ABC疗法)等方法调节情绪并应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情绪含义与分类

    (2)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及作用

    2、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情绪

    (2)能利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ABC疗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3)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态度和情感目标:

    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拥有积极乐观的好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情绪的不同表现

    (2)认识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3)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正确对待,转化消极情绪,能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难点:

    学会理性情绪疗法(核心ABC疗法)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主动调节情绪的表现与能力,学会心理上的自助。

    【教学方式】

    运用游戏引入、故事阅读、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与相应的问卷调查

    【教学准备】

    游戏背景音乐《甩葱歌》、橡皮筋与气球若干、视频《幸福拍手歌》、故事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暖身导入,感知多种情绪

    “踩气球”游戏(活跃课堂,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出各种情绪(高兴、生气、失望、紧张等),总结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情绪

    活动二、故事大讲堂

    了解情绪的概念与分类,分析交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作用。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一般它通过个体的表情、生理、肢体与言语表现出来。

    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按作用分为:

    积极情绪: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的行动,增强身体健康。(希望、快乐、恬静、愉快、爱等)

    消极情绪:消耗人的精力,减少人的活动、引起功能紊乱,容易使人丧失理智、抑制人的行为,损害身体健康或生命。(愤怒、焦虑、害怕、悲伤、不满等)

    故事一:法拉第的故事

    故事二:谭咏麟与张国荣的故事

    小组讨论: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积极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和生活有积极作用,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就可能诱发生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资料一: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实验结论: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出现:

    在心平和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讲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大白鼠死亡。

    想一想:为什么?

    人在生气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与发展会转化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资料二: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低落时,几乎忘记记忆的1/4,情绪很好时,在相同时间忘记1/20。

    活动三、问卷调查,自查情绪状况

    活动四、释放想象力《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教师点评: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行为与结果。

    介绍情绪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不能改变

    B、对诱发事件的想法观念――可以改变

    C、我们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随之改变

    事件练习:A事件:期中考试数学考60分

    B想法:C情绪

    太差啦难过

    唉,都怪我当初没有努力懊恼

    回家又要被爸妈骂了担心害怕

    还好及格了庆幸

    还有很多人不及格呢高兴、振奋

    教师点评:“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该事情的情绪困扰,你的想法就像一副“眼镜”它决定了你看到的样子,其实情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活动五、放飞烦恼(练习控制情绪)

    自我剖析,回忆自己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用ABC理论进行分析,体会情绪可控。

    活动六、调节情绪我有高招:

    换个角度看问题、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宣泄法、表情调节法、音乐疗法等,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多接触阳光,多晒晒太阳等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活动七、总结课堂

    赠言:快乐就在你我身边

    合唱: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动听的音乐、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故事,采用自主思考、交流感悟、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认识情绪,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及作用;学会转变情绪,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张扬,允许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互动和谐。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篇8)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教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校在不断的培养学生,企业也在不断的寻找员工。可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工作,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脱节。针对这一问题,职业教育者采用了多种教改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也是其中的一种。从实践上讲,“理实一体化”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工厂实践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符合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的特色。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长期的电子技术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引入教学,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实施教学,它应具有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也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手段,教学设计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案例以电子技术课程中《直流稳压电源组装与调试》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举例。

    1、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

    (1)课时安排:教学安排20课时,其中整流与滤波电路原理安排4学时,稳压管特性与简单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晶体管串联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集成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阶段考核安排4学时。实训报告、测试报告的撰写纳入各项目中。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硅稳压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整流与滤波电路原理、串并联、集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及电路特点,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

    能力目标:具备识别与检测稳压元件的能力。

    具备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频率和幅度能力。 具备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能力。

    具备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基本设计及指标测试能力。 (3)重点难点:

    本工作任务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带放大环节的串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分析,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对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基本设计及指标测试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组装技术,对常用仪器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技工学校入学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基础部分内容还需要在讲授新的任务过程中不断强化。

    3)教法设计

    (1)教学应把握的三个重点:基本概念、分析方法、组装与调试测试技能。 (2)教学设计: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理论讲解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即理实一体),以“讲→做→讲”或“做→讲→做” 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PPT讲稿、Multisim虚拟仿真技术、仪器设备等。

    4)学法设计

    学生学习前应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对本任务进行预习,在听课与实践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同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观察比较验证,理解如何随着负载大小变化、电网电压变化,稳定输出电压的原理,同时通过听取分析讲解、调试测试训练,掌握并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及电路特点;掌握带放大环节的串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并进行简单设计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其教学设计如下:

    入门指导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包含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示范操作、布置任务环节,教学设计中导入新课的方式是通过教师演示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提出疑问,教师通过讲授新课讲解分析学生的疑问,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分析消除疑问,接收新知识,教师通过对直流稳压电源单元电路的调试测试工艺的示(转载于:工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范操作,学生观察记忆模仿,学生通过布置的任务技能训练,对教师示范操作记忆模仿训练,掌握技能。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结束指导环节,包含了工件测评与总结提高。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宜采用多元化评价,本案例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说明。

    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对理论知识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实训报告,其中包含了测试数据记录与分析、知识拓展等,对操作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

    教后反思

    该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电子类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换,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实践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骨干型电子类技术工人。为此必学在电子课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培养同学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是推广和应用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与主要途径,“只是学校在教学成本上需加大,对教师要求上需要提高,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精力也更大,教师付出的也更多。如何切实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深入,不但在一体化教学环节上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更需要政策扶持、师资培养、设施投入来保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物理教学论教学设计精选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