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说课稿模板集锦
  • 初中说课稿模板集锦

    发表时间:2023-02-09

    初中说课稿。

    根据公司要求,我们常常需要拟写一些文档,范文在写作中“出场”次数还是很多的。范文让我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升。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初中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特点,理解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并能够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填注出主要国家的名称。

    2.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在国家交往中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地图上国界的表示方法。

    3.学习阅读世界政区图、人口柱状图及其经济扇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3、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电脑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达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北”字来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这些国家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把发达国家称之为“北方”。) .2·1·c·n·j·y

    2.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

    观察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南”字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之为“南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

    教师过渡: 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五、归纳与总结

    本节课首先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我们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希望大家多关心国际时事、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与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合作与发展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2】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3】

    我国的主要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我国海洋资源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资源保护对策:

    1.禁止过度捕捞,做到用养结合;

    2.防治海洋污染。

    海底资源丰富的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4】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5】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特点: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丘陵的利用特点: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2.发展旅游业;

    3.发展林业、畜牧业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6】

    【知识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教师)根据地图和你所填注的内容用语言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面、面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黄海与中国相望。)从日本的海陆位置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群岛国家),它的领土主要由哪些岛屿组成呢?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 家 面积(万千米2) 人口(亿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 本 37.8 1.27 336

    中 国 960 12.95 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4、学生讨论: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经过今天我们对《日本》的初步学习,你对日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你学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你学到的知识说给我们听。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你把它记下来,课后和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 本 州 、北海道、四国、九州 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初中说课稿模板【篇7】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初中说课稿模板集锦】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